2018/5/27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智朗椰林16品
Zhilang Yelin --- 16 Lessons of Dharma Teaching
by Master Hong Sheng on May 27, 2018
第二品【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何你有求沒應?】
一覺元學會恭敬整理
「一切福田 不離方寸,從心而覓 感無不通」。這個時代,是一個靈性比較紛亂的時代,也是一個眾生處於比較不安的時代,這一個不安,不是只有我們現在熟知的人道而已,依現在生活環境一個眼見的存在,包括了現在科學上講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也處於這種周律裡面,它跟我們現在的人道也息息相關。為什麼呢?因為「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依我們能夠產生於不安的狀態,必然跟我們有關係的一切不同維次,也等同了我們心念的周律的影響,所以惠能祖師當年告訴我們,我們要往哪裡求一個幸福美滿?他告訴我們不離方寸,所謂是心現識變,我們只要懂得如何回歸,反向的回來,往內去調理、調整,那麼我們在這一個生命的對應關係上,沒有不通達的。從修行的領域來講,這個時代特別多的形式,形形色色,我們也在生活當中,乃至於我們自己有接觸生命成長、學修成長這件事情,而有得到美好的受用。但也常常努力了很多,得到的一點點;也有努力了很多,完全沒有得到。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剛剛講的那一句話的關鍵,你到底求對?求錯?
佛又告訴我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必應」,我們現在很多學習佛法的人,就納悶了﹗我們求了一輩子,為什麼老沒應呢?而我們應的,又跟我們所求的完全違背,諸如此類。眾生又因之不明的基礎,又再延伸這一個不明的生命質性,讓迷上加迷,最後回歸回來,不是一種依靠,而是回歸回來增加測度,增加對法的測度。佛也告訴我們菩薩成長,當然它不是用現在的用詞叫成長,修行,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就在這個「疑」字。剛剛講到了,菩薩成長最大的障礙是「疑」,相對於我們眾生,提升最大的這一個動力,最大的一個好處,相對於「疑」就是那個「信」,所以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只要我們這個信力不把它激發出來,我們的善根就會僵滯,善根僵滯,我們的惡根就無限上綱的蔓延,這時候,關係到我們過去,親因緣來到這一個世界的所緣緣,所緣緣遇到了我們的親因緣,澆灌在哪一類身上,而所緣緣能夠緣到的也無量多種,我們現在的緣,同時也是我們過去生曾經創造過的因,那麼因依於兌現出來的機會條件,所以我們稱之為「緣」。
這一個「緣」又澆灌在我們過去的「因」,善緣澆灌在善因,剛剛講的親因緣,那它就產生什麼?善果;惡緣澆灌在惡因,它就產生惡果。我們現在人修行,如果不懂得從心而覓,這一個問題就會很嚴重,會一直在這個理路上出問題。所以我們一直迷心他求!那麼這一個往內,不是叫你老是一種誤解性的內觀,為什麼加個「誤解性」?本來古時候這些用詞都是滿精準,也滿樸實的,可是我們現在人,多了很多層層疊疊的錯誤習氣,這些習氣應兜上來,我們可以解釋成一種所謂的經驗法則,我們習染於惡的世界裡面,我們經驗法則當然是以惡而兌現出來的。本來第一層次的時候,我們的良知良能是會審辨的,可是人是習慣的動物,久了之後,我們也就習慣了這一個錯誤,所以才有所謂「積非成是」、「認假為真」這種事情!這種東西層層疊疊,讓我們已經沒辦法精準的去體認古聖先賢所傳承下來的這一些精準用詞,對於生命修持的這一些,不管是體、相、用、因、緣、果、理、事的形容,統統沒辦法。從這一個角度,之前我們講過「三皈依」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顯得更為重要,可是於顯教,密教的皈依,共通有的是這三皈依,可是於密教,它又有一個特別的狀態,它講求的是四皈依,而不是三皈依。一般有修持過密宗的大概都知道,有四皈依這個事情,沒有的呢,有的聽過,可是不管是聽過還是沒聽過,現在也知道四皈依了,已經行使那一個儀軌了,多數也不知道它的義理是什麼?
四皈依,強調性在於第一個皈依上師,這在顯教很多人很難理解,跟所謂的小乘修很難理解,你就知道,要依持密法修持的人根性要有多高,要不然他第一個把上師擺在第一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念頭誤解了,有一種是他不誤解,他的心態誤解,他在念頭上沒有誤解,可是他的執行也是錯的,這時候是一種迷思,所以為什麼四皈依,第一個是皈依上師,而不是佛法僧三寶呢?因為以上師的言行舉止,去彰顯佛、法、僧的這個精神內涵跟形式,也就是說在古時候的這一些上師,都有修有證。尤其是密法修持,佛裡面告訴我們,不修密法,不能成就佛道,也就是說,一個成就佛道最末端,一定要經過這一個課程。換言之,既是最末端,它就是告訴我們,它是一個最高級的階段,既然是最高級,當然也就要有很深厚的基礎,包括小乘、大乘的完善。換言之,依修持密法到末端了,它也就是一乘的學修課程了,就是直了佛道,這時候又分為小乘、大乘、所謂的一乘,許許多多的修行人,他比較理解前面二個,小乘跟大乘的分野,有的沒有接觸佛法的,他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
「乘」是什麼意思呢?乘者,運也!運送,用比較白話講是運送的意思。把你從這個地方運到這個地方,前面加個小,小就是運送的距離可能短一點,載貨量比較少一點,一樣在運送,可是它的功能作用就小一點,統統加個小,就是這樣;大乘相對來講就運送於久遠一點,它的所謂的作用也廣泛一點…等等。可是即便到大乘,它還是非究竟,可是,為什麼我們在學習大乘的人,多數也只聽到大乘法,沒有再上去了?因為連佛都很少講,在《大藏經》三藏十二部裡面,真正提到一乘,能契入直了佛道的,以小學修來講大概是《梵網經》,那麼在大學修,以大乘的領域來講,小學修就是小乘的領域。所以世尊也無盡慈悲,即便是小乘,短、小,這個作用小的這一種修持狀態,祂也不乏、也不會吝嗇,最後也引導到一乘,一乘是直了佛道!
大乘就多了一些,所謂是《華嚴經》、《法華經》,其實都是在講述「一乘圓教」。我們聽到這邊,且別把大乘裡面認為《華嚴經》跟《法華經》是比較厲害的,其它經就比較遜一點,這樣你又誤解了,其實是一經一切經,佛法是一字一切義,更何況是一句、一偈、一經,是依我們眾生根器低落,所以講顯教、顯法的狀態裡面比較多的原因,可是很少提到一乘,因為我們眾生根器太低落了,而且我們太熟悉跟太仰賴經驗法則了。換言之,你要進入一乘學修,你得要放下你所有的經驗值,我們經驗值從哪裡建構?從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建構上來,因此要放下你的經驗值,必須要把你的執著、分別、妄想給放下才有辦法。你就知道能夠修一乘的,密法也是要幫你導向一乘,所以很多人對密宗、密教、密法有很多的誤解,比如說,都在那邊做儀軌!那你看看,依佛法的形相,什麼樣的造像形制比較多?造像就是雕像、畫像…等等,把祂形象化最多的就是密教、密法,有那個很恐怖的,明王的臉!所謂的幾臂金剛啊!六臂的、四臂的、十二臂的、千手千眼的,一大堆,那裏面也有很多的冥王類的,也有很多的鬼王類的…等等,這個也就是告訴你們一乘的真諦:就是一切眾生的平等性。這一個眾生,不是指我們地球看到的這一些動物們,所謂眾生,佛以理體上告訴我們,眾緣和合而生成之現象謂之眾生,也就是說一切盡虛空法界的存在,那一切的一切統統叫做眾生,所以我們吸的空氣也是眾生,我們眼前看的花也是眾生,踏在我們底下的地毯也是眾生,坐在你屁股下面的椅子也是眾生,你看看我們一個生命的運轉,隨時隨處在跟多少眾生結緣。
結緣就兩類,一類善緣,不是善緣就是惡緣!那它又從哪裡算起?從我們的起心動念算起,所謂大乘佛法,這時候還沒講到一乘!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比如說,你坐這個椅子,你覺得應該的,椅子就是要給人家坐的!惡緣結下了,那它是眾緣和合,你未來的生命就會因為這樣一個起心動念的能量,這個能量就叫「業」,一個起心動念就產生這個業了,因為你有對象的經驗值的糾葛,所以你這個對象經驗值糾葛,又觸發你的起心動念是往「應該的」,這一句話分析出來,裡面有諸多的劣根心態在裡面,比如說傲慢、貪欲、瞋恨,它要是讓你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呢?你這時候又要來怪椅子了,瞋恨,於是會無限上綱的延伸,所有的眾生,於劣根性上再增長來世的親因緣,在這一方面,所以生命在六道輪迴求出無期,它要爬出去非常地難的原因在這邊,因為我們不時用著我們的慣性,我們的慣性又在於執著、分別、妄想,我們就沒辦法去超脫,所以要契入一乘,剛剛又要講說修密,你就知道這兩個,必須要卸除掉執著、分別、妄想你才有辦法。所以依持修密的這一個階段,基本上都是法身大士的課題,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還沒證得法身大士,要真正密持是辦不到的。
所以在密法裡面,認真修的這一種,那種沾醬油的不算!比如說,有人去跑靈山,為什麼有的一跑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多數是這樣。以前有一些同參,他們跟靈界的關係特別濃厚,跟民間信仰的質性也特別濃厚,然後就有人來問我們說,怎麼我們都越跑越學,生命狀態越差,靈性也不穩定,搞到精神不濟、家裡也不合?我就跟他們講說,嚴格來講,只要沾到這個領域,認真的這一種,大概就兩句話的果報,叫做傾家蕩產、家破人亡!這個是認真的這一種,當然這是依常數法則,有一些特別有福報,過去生特別有福報的人,接觸到,他階段性還不會,因為他比較有福報,在常數法則是這樣。有的人就問,為什麼有的人也沒有怎樣啊!因為他不認真!不認真的也沒算數,比如說去跑靈山的時候,人家在會靈很認真,很認真在想辦法把自己打開,打開自己的防護罩讓邪靈進來,他很認真!有的是沒有打開防護罩,在那邊觀看,沾醬油,也就是說人家去跑靈山,他在幹什麼?他在旅遊觀光,名勝古蹟踏青這種概念的,他就比較不會有事情,可是呢?也浪費時間,這個浪費時間於什麼,於跟這一些你未知的靈界,也叫做異次元空間,於未知當中去結緣。
善導大師也告訴我們,他用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階層品位,那個境界,這樣講,他告訴我們,你境界往生的提升到哪裡與否,總在遇緣不同!依持我們所謂的生命周律,哪一個不是這樣?總在遇緣不同啊!所以你遇到什麼緣,久了,你就變成那一個「緣」產生的果,觸發你親因緣產生的果,所以「因」、「緣」、「果」,這是你們六道輪迴的鐵律!就是自然律,那麼要超越它,就得要從懂得什麼叫皈依講起,剛剛講到密持的這一些根性的人,他有辦法直接皈依上師,因為他們有法身大士的那一個質性,那個質性有的不一定到位。比如說,有的是在十信位菩薩,祂還沒有到位,祂具足了小乘、大乘的基底,這時候是這樣講,具足了這個,祂可以報名先修班,這時候先修班,不是我們這一種先修班哦!你們以前也聽過我們講先修班,我們這一種是如何學習佛法的先修班,祂們那一種不是,祂們那一種是如何學習「一乘圓教」的先修班,有沒有差很多?如何學習佛法的先修班的目標在哪裡?目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怎麼超越六道輪迴,你看,講到這邊就感覺到自己有點遜遜的感覺。那人家是如何超越十法界,你看看,人家早就沒有六道輪迴的問題了,是怎麼樣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契入了還不是就解決了,契入的生命體常常又有另外一個概念是,怎麼樣進入八地菩薩,進入一真法界?從圓教初住算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一位,那麼,這時候第四十一個品位,再上去是四十二個,就妙覺如來,這時候就是,我們常常在小說看到,在戲劇看到的如來佛?如其本來,諸法如義,今佛亦如古佛之再來,所以你們每一個人本來個個如來!個個如來啊!我們現在是如其不本來,我們本是如其本來,為什麼我們現在如其不本來,就是那一個汙垢疊上去而已!其實我們還是如來,只是我們這一個佛的質性在,可是如來的這一個事相沒彰顯出來。
所以,普賢菩薩教著我們,普賢十願的前面兩句話,也是依修持密法的最根基的兩句話,沒有辦到這兩句的人,他沒有能力修持密法,這兩句話是什麼?「禮敬諸佛,稱歎如來」,只是這樣而已,還沒有到「廣修供養」,所以你看看,人家普賢菩薩講的十願,把「廣修供養」擺在第三條,第三個步驟的意思,那我們一般人在供養什麼,我就不知道了,我們老說我們去供養了某某佛,去拜訪的一個法師,我們那一天去供養法師,什麼供養十方諸眾生,你們常常念經念完,要供養東供養西,其實都是假的,所以我們怎麼樣念經都得不到生命美好的原因在這邊,最後呢?最後就反過頭來,念經沒用,我們又把它否定掉了,其實是我們不會。所以佛法在在處處不是一個定法,它也不是依一個介質,你就代表能怎麼樣,而是你會的,你會怎麼樣,你不會的,你都不能怎麼樣,是這樣。那麼會的能怎麼樣?會的,信手拈來無不是!左右逢源頭頭是啊!不會的呢?不會的,三藏十二部《大藏經》讀遍了,深入至底了,花上十輩子,花上無量輩子,你還是不會!你還是得不到真正佛力的受益,這時候我剛剛〔頓蹬〕(台語:遲疑)了一下,本來要講加持,受益比較貼近現在人的理解,比較能夠精準,為什麼?加持又想到什麼,祂給我,我們讀經收到佛菩薩的加持,都知道祂給我!我有讀,所以在這邊,你就會誤解它了。
所以受益,得到你讀經學習佛法這一件好事,受益!好事,那這個好事從哪裡來?從我們自體的好能量開發出來,自體的好能量,那自體的好能量既然是這樣,為什麼又要去學習,往外學習這些…又有人念經,又有人念佛,又有人拜佛,又有人念咒…等等,水陸法懺,梁皇寶懺,什麼懺一大堆,然後又有什麼八關齋戒,佛七、禪七的一大堆,花很多時間在這上面,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既以依他性,所以這些都是諸佛菩薩跟古師大德無盡慈悲,因應不同世代的眾生,他在不同世代,所延伸出來的不同劣根性,不同的錯知錯見,依這個念,不同的念,而設立的一種對法工具,所以它是工具,不是本身。
既是工具,就有會用工具與不會用的人,所以在這一段才要學,要不然佛法是不用學的,因為佛法本來無修無證,又無修無證,講佛法,好像又把它在你們生活當中獨立出一塊,獨立出一塊領域,好像跟我們生活沒關係,其實不是,佛法代表著你們的生命真常的狀態,這就是佛法兩個字。你們生命真常的狀態,本來是不用修不用證的,哪有要證?你本來就是這樣,幹嘛要證?我們為什麼要印證?印證的概念是什麼?印證就是,我不知道我是,所以我要找一些條件參數來兜兜看是不是這樣,你本來是,你幹嘛還要做這個?所以我們就從這一點迷思,這個叫「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一些眾生的一切劣根油然而生。因為我們迷執在這邊,那為什麼叫迷執,迷叫做假的,迷,迷思。「迷」相對於「真」,「迷」相對於「解」,只要我們迷失了,我們就在這一個虛妄相裡面誤解了,在這一個誤解就求出無期了。
而誤解隨時存在,剛剛才跟增麗聊到一種誤解的生命質性,我跟她講到說,幾年前,好像二零零五年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機緣,棋研他們家出了一些靈性的問題,靈障,他太太出了一些靈障的問題,跟外靈有一些糾葛,一般我們想到是什麼?有邪靈,邪靈來找我麻煩,趕快找一些法師、道士降妖除魔作作法,當然我們現在台灣很難找到巫師,去山上找這些酋長⋯等等,各有門路,各有方法,然後要幹嘛?降妖除魔,因為我不舒服,他搞到我快死掉了!所以你看,我們人的概念就是這樣很簡單,這個很簡單,你看,這種事情不用人家教,就是直接反射,就是這樣子,我們大概找不到,當然我到今天遇到的沒有學的,沒有經過學習而遇到這些,找不到有一個人說,遇到邪靈來了,啊!好棒喔!好感恩他喔!好歡喜喔!他是來考驗我的,很少,幾乎很少是這樣。尚且人家無聊嗎?來考驗你幹嘛!因為你又不是很有功夫,來考驗你幹嘛?所以常常又聽到很多同參:師父!師父!我最近遇到魔障了,我說,你遇到哪一個魔?到底哪一個魔?什麼魔障,魔來障礙我,我說:請問你有什麼?你比魔還可怕,誰來障礙你?魔障,真正天魔會來障礙,是你有功夫要超越六道輪迴了,祂害怕祂在六道輪迴少一個魔子魔孫,那個時候祂才會來障礙你,祂不希望你超越!請問我們在座有誰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我們都已經極力往三惡道走,魔放心得要命,祂來障礙你幹什麼,祂來障礙你不下三惡道嗎?所以我們都會錯解這些,這個有時候是眾生的一種本質,什麼叫本質?我們有自我優越性!我們處處都會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好,你們現在人用詞叫自我感覺良好!無非我們太良好了,所以才有魔來障礙,魔對我心生忌妒,很奇怪,你們講的天魔是六欲天主!你們知道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那欲界天有六個層次,祂的層次在第六層,也就是欲界的最頂層。
你們知道,這些維次空間的狀態可以稍微用我們學過的邏輯去判定,跟福報有關係,跟功夫有關係,一個福報,當然這時候我不講智慧!因為六道裡面眾生沒有一個真正有智慧的,那都是假象的智慧,有聰明,我們用聰明好了,有更聰明的那一類眾生,你就知道,我們人大概…好聽叫不笨,不笨,夾在六道的中間,當然也不聰明!不聰明是相對上面有天道,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不笨是因為我們下面有三惡道,所以不笨、不聰明,是這樣。那三惡道就太笨了,往那邊鑽,痛苦的人生他選擇,那天道,這時候就叫聰明了,又有福報,你才會往上升。天魔叫波旬,祂在六欲天,欲界的第六層,你覺得祂福報會比你小嗎?祂會覬覦你一點點小財小利嗎?所以你看,我們現在看到的玉皇大帝,祂在欲界的第二層天!你們有些宮廟的觸緣的,你就知道玉皇大帝在台灣民間信仰非常的高位階,那台灣民間信仰,這時候講到好朋友祂會不會argue(抗議)啊?你拿我跟天魔比,這樣子,沒有啦!為了教育故!所以這時候,等一下我再幫祂平反一下好了,我先講世間眾生的道次,如果從層級來,祂是不是福報沒有天魔大,如果有,祂就到那邊去了。六欲天主在欲界的後面四層,最高的那四層,除了福報以外,祂還要修禪定,修定,那麼修定就要功夫了!從這個角度,玉皇大帝功夫大概沒祂好,玉皇大帝越來越流汗了,你這樣在台灣破壞我的形象,不會啦,好朋友,所以不會找我們麻煩。從這個角度講,這個六欲天魔祂好日子過得起,祂不需要來干擾我們,那祂的好日子又從哪裡來?從我們這些迷失的眾生來,所以祂希望我們迷思,祂希望我的迷思,可是不代表祂不希望我們做善事哦!你懂嗎?
做善事不等於覺悟,我們現在這個地球,是不是慈善事業越來越多,相對以前多太多了,慈善事業這麼多,從我小時候到現在也沒幾年,我就發現慈善事業倍數增加到已經無法算了,但是你們有發現這個地球,人家說種善因得善果,慈善那麼多,這個地球的善的環境有沒有越來越多?善良的人有沒有越來越多?善的生命狀態有沒有越來越多?善經濟有沒有越來越多?反而惡經濟越來越多了!總之你掛上善的都相對越來越少。奇怪了!那善的運作,表面善的運作這麼多,怎麼會相對善的結果這麼少呢?這就有問題,所以我們的善不是真善。雲谷禪師也對著了凡先生講過,你造的善到底是真善、假善、曲善、直善、端善、滿善、半善?善有一大堆,我們只要沒有真心,它的善就是假的,這個叫做迷思,這一種善,天魔最喜歡,因為我們都是祂的魔子魔孫,魔子魔孫要跟魔繳稅,所以我們儘量去做善事,得到的善的能量,因為我們心性不對,所以我們會去折,如果跟靈界有關係,祂們又有線路,祂們就會吸取,是這樣,祂們就下來“搜刮”我們的稅收,然後我們做了很多善,還是得不到真實究竟圓滿的生命狀態,階段性有的好日子會有,因為祂也會給你甜頭,發放,發放糖果,可是我們已經失去多,得到少,我們還以為我們得到很多,所以為什麼佛法不是那麼強調「善」?在這個世代學習佛法的人,很多都執念在善,所以這是一個假象,於佛法的道次。當然,你聽我這樣講不是佛法否定善,希望你們明理,它不是特別強調善,因為有一善,必有一惡,對立,所以善惡概念,是六道輪迴的概念,你只要沒有善惡的概念,兩個都放下,你就超越六道輪迴,這一個人,魔會第一時間來障礙。我們現在勸人老勸善,勸善越勸越瘦(台語),越勸越善又一直出去,為什麼?好像我出去的善了,我自己少了?佛法講的不如是,它告訴你不如是,布施是因,福德是果,這是真的,你就知道天魔當年,之所以能夠成為天魔,六欲天主,祂的福報大到一個程度,表示祂當年也在佛門裡面修持,沒有在佛門裡面修持的人,他沒有積大善的機緣,也就是說積大福報、行大善、積大福報的機緣,他是沒有的。所以那時候祂也拼命行善,這時候祂又有修定功、有修持。這個時候就對比到我們以前常常講的土地公公,祂也在佛門修持,祂也有機會修持大布施,所以你看,你們現在只要過年求財都去跟誰求?什麼紫南宮!紫南宮也是土地公公,那個車城的什麼宮?沒跑過,車城的土地公,我不知道那個宮叫什麼?福安宮…等等,都是去跟這一些求財,可是求錯了,祂也很無奈,土地公也很有福報,可是祂為什麼不是六欲天?因為祂沒有修定,你懂嗎?祂也沒有修四無量心,如果有修四無量心,就可以提升為天界了,祂只修福報,布施,所以我們大都是這一類,你要知道修四無量心,關係到心法了,你的「捨」,慈悲喜捨,也就是說,依人以上的修持,都要有一個「捨」的概念。
「捨」就不是善的概念,「捨」是放下的概念,不是我們做善事的概念,我們現在很多人做善事是貪的概念,所以「捨」是相對於貪,「捨」也相等於「布施」兩個字。但你看這些名詞我們現在都搞錯了,我們把布施理解成做善事,其實我們把佛法的真正的義理,從這邊就扭曲了,所以我們學佛就不可能成佛,我們永遠在佛法入學的先修班攪和,原因在這邊。所以布施是一個字叫「捨」,它不是做善事,它是叫你捨掉貪欲,既然捨掉貪欲,哪裡有一個世間善的概念,沒有了。所以這時候叫真善,因為我們的言詞有障礙,所以這時候表達前面再加個「真」的,真的善,也就是儒家在講的「至善」,至善圓滿,那個「至」它為什麼加個至?極致了!就不是一般我們小情小愛的這一種付出,不是這一種東西,所以在行善的角度裡面,你能得福報,你得不到智慧,你得要捨,你才會有智慧,那智慧從定功來,換言之,「定」是一個所謂的手段,那麼「定」從哪裡來?戒!這邊你就理解了,你憑何而能得到定?從戒來,換言之「捨」就是「戒」, 這樣可以明白了嗎?﹗
所以六度萬行裡面,依大乘學修,這時候都還不是一乘,大乘修持六度,第一個就叫你布施,那六度的布施,跟佛在經典上講的四攝法的第一個,也叫布施,是不一樣的義理,因為世間字太少,所以這兩個用字遣詞都一樣,表達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四攝法第一個的布施,就比較是世間人講的善,打好關係、請客吃飯,它還有一個索求的心,所以有很多人常常來請教我們:跟公司的同事主管相處不好,怎麼辦?我沒做什麼錯事,怎麼就惹人厭?我明明很盡心盡力在工作,怎麼薪水這麼少?老闆又無理要求我加班,加十二個鐘頭怎麼辦?都是怎麼辦、怎麼辦!人際關係的,家庭不和樂怎麼辦?統統都是這樣。佛陀無盡慈悲,就很簡單,就四攝法就解決了!所以你看這個四攝法的用意在那邊。你有一個「要」,你要公司的老闆對你印象好,你要公司的同事跟你和樂融融,你都有一個「要」的概念,所以這時候的布施就是一種「求」,那也求得到,只要你符合這個因果理路。可是這一個求的東西會不見,因為你不是從心而覓,所以你不是屬於感而不通那一種,你是以外求,去在你的六道妄見裡面增生東西,增生一點福報,那也可以。可是對一個學佛的人,就太冤枉了、太冤枉了!所以一定要盡快把自己提升到六度萬行的這一種布施的概念,它一樣叫布施,這時候的布施是什麼?叫你斷貪!那為什麼佛以前很少講這個部分,當然,我們這個時代,依我們大中華地區,修持的多數是大乘佛法,所以常常聽到這些用字遣詞,六度萬行、行菩薩道。那小乘的,它也甚少聽到,小乘的就是常常聽到,四諦十二因緣,苦集滅道,要怎麼樣打坐,要怎麼樣止觀,要怎麼樣內觀,要怎麼樣止念,要怎麼樣止語…等等。
但這些名詞其實也等同大乘接往一乘的名詞,可是在小乘常常講,大乘很少了,依現在,這都是依文化層面,眾生的喜好決定,為什麼會有一個文化跟一個文化不同?就是這一些行為模式,這群人喜歡,湊在一起就形成一種氣勢,這個氣勢你分析完就叫做一種文化,不喜歡的,他就組成另外一群人,形成那一種文化。所以你看,有西方文化,東方文化,有日本文化,台灣文化,又有一種融合文化,有的人什麼都喜歡的這一種,這一群什麼都喜歡的,湊在一起就有融合的文化,就這樣,這個都不是所謂生命真常,它只是一個現象。那麼我們講到萬行六度這個布施,它就不是一種要「求」的概念了,它是一個要「捨」的概念,所以佛法本來講捨得、捨得,不是為了你要得而講捨,是叫你把「得」的捨掉,因為你所認知意識形態價值觀認知的「得」都是障礙,所以它只是叫你把障礙丟掉,它並沒有要叫你得一個什麼東西,因為你本來就完美無瑕,你完美無瑕的生命狀態,你再得一個東西,你不是有奇怪的狀態嗎?就是說,你本來是一個輪子很圓滿,你說不行,我要「得」,我在輪子上面再得一個凸,你在跑就叩叩…叩叩叩叩,這個「得」就是汙染,所以佛法的「捨」的概念,就是我們把這個輪胎本來很圓的狀態,上面凸出來,這邊有凸一塊,那邊凸一塊,把它卸除掉而已。
眾生不是這個概念,眾生以為它其實還是很圓滿,他以為它不圓滿,所以它因為有一個凸,兩個凸,他覺得跑得不太順暢,所以他要把其他凹進去的補起來,補成都不凸,你看,技術又不好,又沒智慧,所以怎麼補怎麼凸,怎麼補怎麼凹,所以怎麼跑怎麼不順暢,這就是我們眾生,這個就叫六道輪迴,這個叫苦。所以只是「捨」的概念,你本來就福慧雙足,福報圓滿具足,請問你要去得一個什麼福報?所以剛剛前面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你本來的真實模樣,也就是世尊當年在《華嚴出現品》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你看,若遠離而已,祂只是叫你不要,遠離妄想、執著裏面還有一個分別,那我們所有的一切想要,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來,所以六度萬行的布施,是叫你把這一些妄想、執著丟掉。這個布施的意義,你看,跟我們要求福報差很多,差太多了,所以我們如果停留在求福報,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叫生命?生命的本來樣子。那個本來無一物,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本來就有很多汙垢,六祖惠能可能講錯了,我們會有質疑,其實是我們錯了。
你看這一個布施,剛剛講「依戒得定,依定開慧」,剛剛我有講,這個「戒」等於布施,捨的概念,那很多人又不瞭解了,六度萬行明明布施是布施,持戒是持戒,忍辱是忍辱,可是你不要忘記,一到大乘修還不到一乘,就已經有一種氣味產生了,那一種氣味叫做一即一切,你在講六度萬行,為什麼叫波羅蜜,波羅蜜不是像榴槤那種水果喔,是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加個「波羅蜜」就是功夫到家的意思,做到圓滿,所有的佛法是一即一切的,只要講到「圓滿」這個字,就是你講一個布施,必然裡面包含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以波羅蜜等於是最後一個般若的完成,從六度萬行布施的角度來講,後面五條都是布施。你看,持戒歸納為無畏布施,忍辱歸納為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歸納為法布施,它還是布施。換言之,如果從持戒的角度,其他的也都是持戒,所以你看,持戒守一個規矩,守一個法則,你跟這個法則不一樣的那個,你不能有,你不能有是不是叫捨?你得要捨。
比如說,我現在吃素,我發心持齋,其實持齋不是茹素的意思,持齋是平等心的意思,你以平等心去應對一切人生叫做持齋,放在吃這件事情是平等心,有平等心的他有愛心,他也就不忍食眾生肉,所以在形象上叫吃素,是這樣。所以茹素不等於持齋,持是保持的意思,是做到的意思。齋者,齊也!齊者,平等也!以平等心保持運行這個就叫做持齋。所以在佛法的形制上,持齋本來也是講過午不食,而不是特指吃植物,不是這樣,是來到這個時代,我們生活上跟文化上都不一樣,在大中華地區有持茹素也非常好,等於幫持齋加碼,更加去提升,是這樣,可是你切莫持戒的人,不要說,喔!我們更加提升,看不起那些沒有吃菜的人。你們茹素的人都沒東西吃的時候,你會不會拿前面的花去吃?那你就沒有平等心!你又很餓,前面的花不也是素?我不是跟你說你會不會吃一塊肉?花你就吞不下去了,吃蕨類,也做不到,或說這是生菜沙拉,你懂意思嗎?你要有這種平等觀,你才叫持齋,所以不能挑,是這樣。這叫布施,所以持戒即是布施,布施即是持戒,這個持戒是要讓你捨掉你原來的妄見,也是捨,所以還是布施。一旦進到六度萬行的功法,當然後面以此類推,都是這個概念。
那麼忍辱呢?忍辱也是捨!我們為什麼忍不了?我們要那個我喜歡的,那個討厭的來了,我們忍不了,〔夯起來〕(台語:發脾氣),發脾氣,這個耐心不足,你看,你捨不掉,你捨不掉要那個好的,你捨不掉那個壞的來,影響你的心,你捨不掉,所以它還是要你捨,所以統統是捨。那精進呢?精進好懂!因為我們捨不掉怠惰,我們好懶,所以以前我也教你們懶人功法了,我們就是一生透過懶人功法修持,所以才有一點體會,那很多人不能理解,所以你就知道,法非定法,什麼都是法,是你會不會,你懶嗎?懈怠嗎?怎麼會有哪個人不懶散的?那太好了,你就懶得學那麼多,你就把它導向這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是最好了嗎?教你學一個就好了,你看,這時候又偏偏對多很精進,教你持住一個,你又懶了,什麼都懶,所以你看,我們的懶也是有選擇性的,這時候也叫做捨不下,捨不下我們也就布施沒完成。
然後你看,精進上去才能有禪定,禪定也是,教你捨掉什麼?捨掉亂,捨掉雜亂,紛亂的思惟,你才能有禪定。我們很嚮往淨,這一個嚮往淨的嚮往又是一個「要」,所以你永遠淨不了,在佛法功法的最末端是什麼?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把法捨掉,這是末端,當然放在《金剛經》上講,它可以是一乘諦,也可以是做為一個中階層的鼓舞,小乘、大乘學修,要接續一乘的一個樞紐,所以這時候是勸誡用的,到上乘功夫就不是勸誡了,是執行用的,而不是勸誡,所以那個「法尚應捨」就是什麼,你連一個成佛的概念都不能有。依我們現在,你可不要兜到現在,師父教我們成佛概念不要有,我們就是薄地凡夫,我們就是標準的眾生,你現在沒有成佛的概念,你就有什麼?有堅固執著於眾生的概念,所以你看,這時候法是藥,眾生是病,你這時候要來一個我想成佛,我想成佛也是執著,所以你想成佛,你成不了佛,不要說成不了佛,你連阿羅漢都成不了,因為你執著,那你執著,執著這一股能量兌現出來的就是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永遠在先修班,又掉下來,馬上又掉下來了,所以這一個「我想成佛」,你要訓練,有這個「願」無這個「識」,意識形態的識,識叫執,執著、情識,我要訓練這個,這個對一個修行人,是一個修持的核心,可是卻是最難理解的。比如說,打坐好啊,但你打坐不是昏沉就是掉舉!那你要怎麼打坐既不昏沉又不掉舉?這課題就來了,很難!「老師,我什麼都不想,我不掉舉了!」掉舉知道嗎?掉舉就是煩惱紛飛,心浮氣躁!這叫掉舉。「我就是心浮氣躁才會打瞌睡!」我偶爾一打坐就〔盹龜〕(台語:打磕睡),盹龜,以為我沒掉舉了,其實〔盹龜〕叫昏沉,又不能昏沉,對,要觀,就要內觀,又出來啦!好,我要昏沉了,開始內觀,打妄想一堆,想東想西,祖宗十八代的事情都想回來了,想到最後,心又什麼?亂了!所以你禪定永遠契入不了,你看,就在這當中拿捏,所以它不是一種盲修瞎練,這是依你自修的時候,你還是很不容易。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要去尋求這一個適合,那適合一定要知道它的理路,我剛剛講六度萬行,我們現在人盲目的在做布施,盲目的在服務人群以為那叫做善事,其實那都是在什麼?在符合魔王的招兵買馬,我們都在報名,因為我們的心不純正,所以佛法有一句話告訴我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你的起心動念不正確,你做的一切對的事,都不會有正確的結果,都不會有,它會有相似,你認為好的結果,相似就不是真的,會有這一個誤區,所以一定要瞭解,佛法之所以是佛法,就是要你們學得智慧的,這句話本來也有瑕疵,應對眾生沒什麼瑕疵,可是對真實第一諦義有瑕疵,因為要你們學習智慧、得到智慧。那幹嘛學習?智慧本來就有,剛剛前面講的,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來就有,你還要學習一個什麼?所以從這個角度是有瑕疵,因此你就知道佛說法,因眾生知見而闡述,有所謂的俗說、真說,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你要瞭解祂在表達什麼意思就好,瞭解表達什麼意思了,之後呢?這句話要趕快丟掉了,因為你要隨時修「放下」,所以你們在聽的時候,那個義有了,你們就要把那個詞給丟下。
你說不行!我就是來這裡收集一些佛言佛語然後去跟人家講的,我還把它丟下?你看,你又另外一種貪,又建建構構一大堆貪,這個叫讀書,不叫修行;叫做學術,不是搞生命成長,就不是了。所以你就得不到真正的美好受用,聽到了,你義知道了,你就放下了,那放下呢?放下的妙用就是你未來有應,個別不等的因緣需要的時候,它自己就冒出來!不是你靠記憶的。有一天,我遇到一個同學,他跟我說,欸!小哥,您一定是過目不忘喔!我想半天,我以前國文都紅字,紅字是什麼,你知道嗎?就不及格,國文都不及格,一般人很難理解這個狀態,我們記憶實在也不太好,小時候到大記憶也不太好,既然記憶不好,剛剛傳授給你們懶人法了!懶人功法,既然記憶不好,你就不要努力去記,懶人功法就是不要記,放下,知道嗎?這個功用從哪裡來?從「清淨」來,所以真正懶人功法,就是放下,你什麼都不要,欸!可是你不要,不能要錯東西喔!這句話聽得懂嗎?你不要人事物都不去應對,是叫你不要你的欲求,既然懶就不要有欲求,那欲求在哪裡?欲求兌現也是剛剛講的執著、分別,你就不要這個東西!如果你頓念不要,你當下就成就上上根人﹗
你看,懶人也可以是上上根人,所以古師大德很多都閒閒沒事幹的,你們知道嗎?就是沒事!沒事,對不對?我們眾生就是一堆事啊!人家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啊!不費功夫就是沒造作,我們偏偏在那邊踏破鐵鞋無覓處!你看看,人家得來全不費工夫,所以踏破鐵鞋無覓處,凡夫也!眾生,得來全不費功夫,如來也。所以要學習這個,得來全不費功夫,從哪裡來?從「捨」來,捨就是布施的概念,所以一旦兌現在我們六道輪迴,這個布施就有無量種層級了,這個講不完,你對人已經有無量種層級了,現在有時候我們還要對鬼講布施,不過現在有一種氣氛,很妙,現在有一種氣氛,鬼願意做布施比人多了,對啊!鬼道願意做布施比人多了,因為現在是一個反向的時代,那神呢?有的神我看也滿吝嗇的,不要跟神求比較好!有的也很吝嗇啊!
等一下要講回來跟玉皇大帝平反一下,不然我走不出去就糟糕了!(一笑)是不是講祂跟天魔的比較,事實上多數的玉皇大帝都是大權示現,大權示現就是說,祂是降格,意思是說在佛法的修持位階裡面,有所謂的位前、當位、後位。比如講,你們最熟知的觀世音菩薩,也很多人在廟裡,到處都是觀世音菩薩,觀音嬤,觀音降駕…等等一大堆!那你有沒有想過,那麼多觀世音菩薩是同一個嗎?很多人有這個疑惑!是同一個嗎?多數當然不是同一個,那麼你就要瞭解了,為什麼這邊有觀世音菩薩?那個宮廟也有觀世音菩薩?那個也有,還有請不去還是請不來的,像那個普陀山,「不肯去觀音」什麼的,一大堆觀音,為什麼?這個就叫做體系!以那個名號來代表這個體系,有一個體系就有程度的參差不齊,所以你們在學習,我現在不講拜啊!學習的對象是觀世音菩薩的時候,有很多都是「位前」的,也就是說祂還沒有得到正式觀世音菩薩的學位,祂還沒做到那邊。可是,祂在這個世界,這一些靈體過去生跟觀世音菩薩有緣,來到這一個世代,祂也願意繼續學習觀世音菩薩這個學分,觀世音菩薩學分叫慈悲、救度!祂有一個積極性的慈悲,祂願意學,所以都加入了這個體系,又加入了這個學校,所以你出去,你就可以代表這個學校,可是會隨著個別靈體的功夫深淺而不等,所以你會發現有的會講得不一樣,會講一樣的只有誰?只有佛。
所以佛經告訴我們一句話:「佛佛道同,六道統苦」,六道一切眾生講的不會一樣,可是有一個事情是一樣,就很苦是一樣的,生命很苦是一樣的,那麼佛是什麼?講的都會一樣,祂們的快樂也都一樣,非常的快樂,這叫法喜充滿。法喜充滿的人,才能體會到真正什麼叫做「常樂我淨真實善」,才有辦法,沒有法喜充滿的,他就體會不到,他勉強能體會到慈悲喜捨的這一個喜,勉強。這一個「喜」其實是要承接到法喜的這個階段,也就是說在天道慈悲喜捨的喜,如果沒有捨,真正捨的概念,他的喜就不是法喜,那慈、悲、喜、捨四個,「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我們六道眾生還願意學這個,我們願意給人家快樂,願意!至於他的層級到哪裡再說。可能不是真的,可是也願意,基於我想從你身上得到些什麼,我也肯給你一下。慈悲,悲是什麼?悲叫拔苦,與樂拔苦,拔苦就是也願意,也有一點靈性的顯發,所以他也願意見苦而什麼?伸出援手,希望幫你去除那個痛苦叫悲,那喜就不太容易,喜後面有捨,如果有捨了,這四個真正的捨了,而不是短暫的,這個「捨」是捨受,捨受就是你沒有了前面的那一些頓時,那個剎那叫捨受。
所以我們眾生的捨跟菩薩的捨不一樣在我們是「剎那」,電光石火,一個捨的概念有了,馬上不見了,聽課聽一聽,唉呀!太好了,心放下了這樣,捨了!我不計較,我家那個老的,那個〔老猴〕(台語:丈夫),有沒有,那隻什麼…都不計較了,一踏出去,沒有哦!怎麼會甘願?你看,這個捨馬上就不見了!而佛菩薩的「捨」是保持恆常,所以祂必然有法喜充滿,統統是這一個布施的概念,那這個布施的概念,就是那一個「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的概念,這是要從大乘通往一乘聖諦的定義,那麼定義很重要,我們同一個名詞,可以是幼稚班的定義,也可以是博士班的定義,甚且可以是超越博士班的定義,佛法有這種,那你依什麼定義修持,你才有機緣成就那一個生命境界?這個就是前面講的,總在遇緣不同。我們生命的存在,這一些形形色色都脫離不了。
現在,幫玉皇大帝平反一下!這個大權示現,大權示現就是什麼,就是至少你是當位菩薩以上,有後位,比如說,我們講回來觀世音菩薩,前面講的那個叫做位前,我還在學習,我還沒拿到文憑,我還沒拿到畢業證書,這個都叫位前。我們這個世代,很多廟裡面觀音降乩,幾乎都是這一類的,那這一類的就有很多層級了,下至畜生、餓鬼道,上到哪裡?上到阿羅漢、辟支佛,這些統統有,那你說怎麼會有鬼道那種?你們去跟土地公要錢,祂也有一些神通廣大,要不然祂怎麼給你錢?那你說畜生道,狗也會學嗎?狗當然也會學,你們知道的龍,有沒有去拜龍王的?龍就是畜生道啊,祂在異次元空間的畜生道,然後還有什麼鳳,你們人道不是常常這樣,希望你的兒女成為畜生嗎?望子成龍,龍又是畜生,望女成鳳,對不對?我們家一堆龍龍鳳鳳,都是這樣。
當然這是形容!我們依世俗,依義就好了,可是你們在生命可不要愚癡,可不要說,喔!祂龍王神通廣大,我未來也想去當龍王。龍王有愚癡的質性,比如說,當年安世高大師,他曾經兩次來到東土還命債,你看,還命債兩次,因為他是一個得道高僧,也有證到位了,所以他在定功裡面知道他過去生誤殺了人,然後這一次的因緣會在中國,安世高當時是安息國的王子,安息國應該是現在人講的波斯那個地方,於是他遠渡重洋,最後翻山越嶺來到了中國應化。有一天,他跟他的鄉里民,他的這些佛弟子講,明天有一個人會從哪裡走過來,會把我殺了,大眾譁然!不要緊張!你們不能阻止他,他殺了我之後,你們也不能把他抓去衙門,這樣聽懂了嗎?你看,人家就這麼自在。後來果真來了,他就被殺了。這是一次,為什麼要化解過去生的冤業?所以你看,見死什麼?見死心了然,所以,這種都是修行的功夫,後來呢,後來又去投胎了,投胎之後一樣又有這個功夫,因為這是他的質性!又來,都是在中國,兩次,哪一天又有誰從哪邊來了,會把我殺了,大家又譁然,後來果真又殺了,兩次命債還完,沒事了!所以你們要學習這一招,人家被殺都沒事,你隔壁鄰居來給你倒桶水,有什麼關係?隔壁鄰居占了你一小塊地,有什麼關係?就是要有這種概念,還一還就沒事!
這個安世高,他有一個同學,以前都修行的同學,修的功夫非常好,有一次,因為托缽,有點心生不滿「欸﹗這麼難吃!」這樣而已哦!心裡想還沒講出來!「這次這麼難吃」,這樣而已,你看,墮畜生道去做龍王,做龍王可是很有福報,為什麼?因為他以前有修行,又有修行奉獻布施的福報,可是,他定功沒有,他在托缽的時候,起一念貪欲,愚癡,愚癡墮畜生道,去做龍王,也有很多人拜祂,供養祂的意思,為什麼?因為祂還沒墮畜生道當龍王之前,他是一個修行人,他也跟很多人結善緣。所以你看,修行就在一念間,你即便修得多高層次,你一念沒度過,你還是沒辦法,你所有的修行功夫,都沒辦法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那個就是來這一世枉然。最後安世高知道這一件事情,好像是鄱陽湖,鄱陽湖那邊的龍王,很多人渡河、渡湖的時候,龍王就來作怪,因為祂那時候已經是龍王,畜生!貪、瞋、癡稍重一點,有福報的貪、瞋、癡,常常鬧事,最後安世高來勸誡他這個同學,最後就平息了這些風波。
你看,人家也不是降妖除魔,人家也是和解共生,你身體的所有病痛,就像這一隻龍王多變,龍代表多變。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以龍王為當機者,這個龍王在娑竭羅海,海有很多,娑竭羅代表著苦海,也就是說,苦海無邊,裡面形形色色多變的眾生,佛講《十善業道經》是對著這一群人在講,這一個地方這一群人,然後以龍王為當機。當然祂當時講的地方,應該是在龍宮,不是在我們這個維次空間,可是在龍宮講,我們這個維次空間,也包含在裡面,祂就勸誡了所有的眾生,要修持必要有基礎,那麼基礎是為了什麼?為了讓你不變,你基礎打得越深厚越穩固,你的修持的功夫越高的時候就越保險,如果你這一個基礎不穩固,越高反而越危險。比如說,蓋一零一大樓,底下地基兩層樓,它哪蓋得起來,又在台北盆地這種地方,聽說底下是積沙比較多,不穩的地基,祂告訴我們:「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道,而得成就。」你就知道十善業道多重要。
我們眾生在修持的第一步, 在「捨」的依持,也是十善業道的依持。捨什麼?十善業道告訴我們,身、口、意要離染,離什麼染?身,離殺、盜、淫;口,離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離貪、瞋、癡。離掉這些,你就是有基礎可以學佛的人,也就是常常你們在看佛經時,佛經裡面提到很多善男子、善女人,但我們可不要對號入座,世尊提到善男子、善女人,看到這邊就特別歡喜,我有一份?沒有!它指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做到十善業道標準的人,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後面歡喜信受,踴躍歡喜,然後歡喜信受,皆大歡喜…等等這樣。而我們常常看經看完就鬱悶,因為我們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我們體會不到它的法義,你懂嗎?這時候必須要加持力,又偏偏我們的法緣又不足,受到的加持力又薄弱。
所以你就知道,講回到密宗的修持,第一皈依上師,那個上師就是代表著這個功能,你只要跟那一個上師的心緒,有一分毫的不能接續,你就不可能密持修成,密持你修不成,你就不可能成佛,是這樣。密持最後也是以一大菩薩為代表,叫做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佛法告訴我們,「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道。」你看,剛剛前面講的「禮敬諸佛」我們做到了嗎?我們已經很幸運了!可以把最高極致的法,拿下來我們這個安親班講,我不是說你們是安親班,我們這個地球多數學習者都是安親班,人家普賢菩薩是博士班畢業,在實習的那個科目,是那個科目,我們拿到安親班來講,也告訴你們,總在遇緣不同。你試想看看,一個安親班學生,他不斷、不斷去薰修這一些理路,你一輩子都不要讓他讀書,你從小就這些佛法、聖賢教育一直灌輸他,一條龍,他很快就成為博士了,很快,他不用走冤枉路,這叫做遇緣不同。
當年這一個玉皇大帝,不斷要幫祂平反,因為我怕你們的民間信仰對祂產生誤解,雖然祂在六道裡面的境界,沒有表象像天魔波旬這麼地高,可是這猶如諸佛菩薩無盡慈悲,你如果是一隻豬,已經因緣成熟,能夠學法。講回來剛剛那個觀世音菩薩好了,當位的觀世音菩薩,祂就會化現出一隻豬,跑來這隻豬旁邊跟牠講道,當然講的是豬言豬語,所以我們也聽不懂,在那邊嘓嘓嘓…,然後這隻豬就,喔!明白了!斷氣,去投生了。這個就是什麼?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則現以什麼身為之說法,應以豬隻身得度者,則現以豬隻身為之說法;應以人道身得度者,則現以人道身;所以應以玉帝身得度者,則現以玉帝身而為之說法。
在六欲天裡面,除了兜率天的內院有菩薩,彌勒菩薩在那邊長時講經說法以外,剩下最典型的就是忉利天宮,玉皇大帝貴為一個天主,常常祈請諸佛菩薩,來到忉利天宮的善法堂,講十善道,你就知道,我們現在眾生最缺乏的就是這個十善道,十善道剛剛講到是布施的一個基底,你看,教你「離」有沒有,離開,離就是捨,十善業道也是「捨」的概念。捨掉身、口、意,長時執著,依迷執產生的這一些殺、盜、淫、妄,那麼妄,拆開兩舌、綺語、惡語、妄語,包括這些貪、瞋、癡的概念,教你捨掉這個,你只要捨得徹底,乾乾淨淨的一塵不染,你那時候就叫成佛,這時候是捨得徹底,你捨到哪裡,你的悟性就開發到哪裡,就是這樣。
所以捨得徹底,你就開發到大徹大悟,那時候叫徹悟。你捨小,你有小悟;你捨大,你有大悟;你捨中,你有中悟;我們人會有一些悟性,這個在佛法的法相名詞裡面,就叫做證自證分。我們人三細相出來,有三分見出來了,所謂見分、相分、自證分。自證分是我們的業相;相分,相就是我們的所謂的物理世界;見分,用現在的名詞叫做精神世界;這個自證分是我們的阿賴耶識田,就是我們的檔案室,我們那個能量本體,可是又多一個,不是在這三個的形式狀態裡面,它是一個理體性的叫證自證分,所以證自證分就是我們一般生命的悟性、覺性。一旦我們有這一個悟性、覺性,我們的相分、見分、自證分就牽制不了我們,我們同時可以透過它,來起「悟」的功能,那麼「悟」你遇到善事你也得悟,你遇到惡事,你也有得悟,所以不斷以這個悟性的發展,你當然可以回歸大徹大悟!這一種東西,在世間情來講,可以把它歸納為一種起始點,叫做依疑情起用。
可是千萬不要誤解「疑情」兩個字,它絕對不是懷疑,懷疑是障礙,前面有講過,疑情是一種發展,疑情是你不懂,不懂你就存著,先不要理它,嗯…有這個疑惑,那懷疑是什麼?我聽不懂,所以我否定,你有一個否定了就叫懷疑,你如果否定,你等於否定了你自己,因為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真相。我們否定了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存在,等於否定自己,那不代表說,你要不斷去崇仰錯誤的境界,所以即便講錯誤,相對於正確,這個錯誤都不是否定的概念,這個錯誤是你認同它,你認同它,你理解它,所以你超越它,當你超越它,你也就又沒有錯誤了。所以佛法是活靈活現的,它在於你們的生命體系裡面,特別強調靈性,靈性是覺悟的靈魂,迷失的靈性是靈魂!所以就在這一線之隔當中,六道眾生在靈魂的世界,超越了就是靈性的世界,靈性有成熟度,於本初它沒有成不成熟,所以它沒有對法的概念,成熟與不成熟是對法,可是我們在迷失的妄世界裡面有這個東西,我們就是在利用這個東西,在卸除這個東西,當你利用這個東西卸除了幾億輩子了,無量輩子了,哪一天你終於明白,根本不用了,那你就解脫了。
要我們現在根本不用很難!那一天有跟幾個同參在聊,世尊講了一大堆,四十九年,其實是在你們這個地球這一世,祂講完了,祂是不是就歇了,祂講的時候也就歇了,祂不用講完才歇,因為歇即菩提,所以祂在講的同時就是歇,歇的狀態,那講完了呢?事相沒有歇!祂馬上在我們這邊示現涅盤,馬上就到別的地方去,娑婆世界那麼多星球,一個一個跑,我跑到這個星球,隨時又可以什麼?變化,分身到那個星球,你看多自在,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生命狀態。在講那麼多的狀態裡面,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一大堆俗諦,最後跟你說,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換言之,如果你明白了,以前那些叫什麼?相對於你就無聊,不是嗎?無聊搞那麼多幹什麼,看那麼多佛經幹什麼?無聊的,很無聊,但這個話要聽懂,是教你到位的,這時候再看呢?又可以不用無聊,沒關係!因為利眾,利眾,然後做個表演!這時候有意義又不會無聊,如果你沒有利眾,你沒有意義,你去接觸佛經,不是很無聊的事嗎?因為你們活著也是很無聊的事!無聊在那邊受苦、受災、受難,這是一種形容,為什麼叫無聊?本來就沒那些事啊!?攪和成這樣不是很無聊嗎?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你若見諸相非相,回歸即見如來,見到如來的時候,凡所有相不是很無聊嗎?
因為它是幻相,就像你在作夢!之前講過被老虎追,我不知道你們在座有沒有做這種經驗,還是被鬼追的比較多?總之不是畜生就是鬼道!一直追!追得一直流汗!唉唉叫啊!另一半都被你嚇醒了,唉唉叫!唉唉叫!躺在旁邊!就醒了,哎唷![好佳哉][好佳哉]//(台語:幸好),對啊,[好佳哉]什麼?沒有被老虎咬到,本來就沒有老虎,對喔,沒有老虎,那你剛剛做的夢不是很無聊?流了滿身汗,起來還要去補充水分。你看,你們的體源,那個能量源就是被你們的妄想耗盡的,你作夢有沒有做什麼粗活,沒有啊,你不會虛脫嗎?有人做惡夢起來虛脫,比一整天上班還累,請問你做了什麼?沒做什麼,你一直在打妄想,所以我們人的體力、能源,百分之九十五是耗損在妄想的,勞動只耗損百分之五以內,以內而已!甚至有的是根本不會耗損!
你說阿羅漢,祂有示現人身的時候,祂不會耗損這個,阿羅漢,七天吃一次,且不要說阿羅漢,你在初禪以上的生命體,色界天,比欲界天還高,那時候叫禪悅為食,祂們不用吃了,祂們有五樣,你們世間人揮之不去的五樣特質,祂統統沒有,叫做財、色、名、食、睡,你們又聽到地獄五條根,所以,財、色、名、食、睡,是不是為現在生命所必需,現在人,因為財,不能講錢,財資糧,對,為你們現在生命所必需,是你們這一道的生命,不是廣闊的。你要色界天的生命就不需要這個,祂財、色、名、食、睡全部都沒有了,所以,你說祂用什麼吃?祂禪悅為食,所以,祂的能量源就是歡喜,那你們又看看,你們人逢喜事怎麼樣?為什麼精神會爽?又沒有吃特別好?只是喜事來臨這樣而已,那個歡喜不可思議,那個感恩的力量,歡喜的力量,平靜的力量,清淨的力量,那個就是一種本源,所以你們的能量產生,徹底來講是你們念頭來的,而不是你們的食物,那你說,不對啊!我們現在的印證都是食物!那食物從哪裡來?食物從你們念頭來。
以前我常常考題給眾生,你們到底是想吃?還是需要吃?一大票說,師父,我們當然是需要吃!人需要吃,需要吃才吃,因為命要活下去,我說,你們到底是想做人,還是需要被做人?你們的想要是從你們還沒讓你爸爸媽媽懷胎的時候,就在想要了,你那個想要兌現出來的,就是你所有的生命境界,其中一樣叫吃。所以你們沒有人是需要吃的,真實生命,這是接近真諦!剛剛講真俗二說接近,所以真諦,佛為什麼那麼少講,你們知道了嗎?會被毀謗,因為眾生不懂!所以祂少講一點,我比較笨,講這個,尤其在這個時代,祂更不敢講,三千年前都不敢講,三千年後的眾生還得了,可是還是要丟一點善根種子給你們,是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有生命有吃的概念,也是根深柢固「想要」出來的,當你想要出來的,你運作這個模式,已經根深柢固了,所以你忘記有想了。
你看,你想到忘記有想了,多自然,多習以為常了,想到忘記了,你這時候變成你定位叫我需要,其實你根本不需要這個東西,依你的命,依你的生命本質,生命本質回歸於常寂光,既非精神現象,亦非物質現象,也非自然現象,你看,連自然現象都不是!所以讓你想不得,討論不得,那個叫不可思議境界,哪有什麼需要不需要的問題,那時候的生命本體,就是你們所有的一切宇宙存在兌現出來的本源,所以這個要「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它是能現能變的本體,既然能現能變,它有什麼好需要的?是依我們的所現所變出來的妄見世界裡才有需要。所以這一個問題偏偏又需要透過精微,沒有絲毫瑕疵的修行功法,而且不斷精進努力,你才有辦法去印證到,用我們的思惟是沒辦法的,因為我們的思惟一點都不精微,我們的思惟是很粗糙的,只要你有起心動念,你就落在粗糙的世界裡面了,所以人家講的粗、細、玄、妙、微,那個精微辦不到,你得要到粗、細、玄以上,你才能稍微意會得到,意會得到還辦不到,妙,妙唯獨佛法有。
你看,我們世間一切存在都不妙!不太妙,人被生出來,然後感染疾病,不妙,還是你們說,喔,生病好妙!妙不可言,也是一種妙,依佛法的平等觀,所以你要去克服掉你生生世世,我們縮短在這一個世代好了,你的這一些身心靈的問題,你得要把這些事情了透,了透之後,深度的執行,就解決了,執行不會複雜,執行是很簡單的問題,了透很難。所以你們的真理,生命這些事情是知難行易的狀態,而不是知易行難,知易行難是依於我們惰性的狀態,依習性的生命角度,知易行難,那個知易代表著什麼?依真理的角度叫做不知,我們很容易不知,我們把這個不知當作知,所以導致我們行很難。以前我最常講的就是,你口渴拿起水來喝,簡單,桌上一杯水,拿起來灌下去就好了!這個拿起來會很難嗎?不會!可是你知道這一杯水能喝之前,你得先搞清楚,這時候有一訊息,啊!有毒!這時候拿起來簡不簡單,從這個時候你要搞清楚它有毒沒毒就很難了,你可能要去找實驗室找那個化學師,檢測一下,你看大費周章,終於檢測完了,確定沒毒,沒有毒就喝了!你看做多容易,所以,生命就像這樣。
可見我們現在常常聽到很多同參說,師父,知道,但是很難做到!統統是不知道,都是假的知道,是你依著你的經驗法則,或者這樣講,你們講的知道都是知識常識,為什麼?這一個落差就在於你們不「行」,不願意落實,這時候,我不是說做到哦,我只是說願意去做而已!我們不願意去做,所以我們永遠會難,因為永遠不知道那個事情是真的假的,你理解得透徹,所以學法的,簡單在你不要知得太多,你要趕緊知道一樣,趕快想辦法去做到一樣,這樣就好了。你這一樣還沒做到之前,你不要有那一種欲求心,要去知道很多很多。我知道這個太好了!我想要再知道怎麼樣,又想要知道怎麼樣,但你都不會去做,這個就會搞到最後,你以為你知,你卻完全做不到。
當然,「以為」叫做不是,所以你知道一條,你趕快去做到一條,你自己的智慧就顯達一分!你自己智慧顯達一分的時候,在不必人家告訴你的狀態,你這個智慧也會自然知道某些層次,所以你看,解行並濟,解幫助行,行幫助解,最後,這是一個良性無限的循環,良性循環。如果不是的話,就變成惡性的無限循環,也是無限,這時候古師大德無盡慈悲告訴我們,「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你看,你的邪見就是代表你知道的錯了,邪見,偏斜了,就不是真的,那「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你會做得不知所以然,那個時候叫做盲修瞎練,亂搞一通,最後呢?得不到真正美好的結果,再回過頭來測度,都會有這種生命現象,這是我們六道眾生的特色。
所以你就知道,玉皇大帝也無盡的慈悲,這要跟祂講好話,那天魔我們也剛剛講過好話了,都不要計較了,嗯,這樣⋯,停戰!玉皇大帝無盡慈悲示現,在娑婆世界十億尊,你看十億個,一個銀河系一尊玉皇大帝,娑婆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組成,所以有十億個。當然你們現在多數能接續的,跟你們地球這個銀河系比較有緣,所以你們在崇仰祂的時候,在禮敬祂的時候,世間叫在拜祂的時候,你不要拜錯了,祂有一個主要科目,就是希望你們成就十善業道,所以只要你這一個人不是真心嚮往,去落實學習十善業道的,你進到天公廟,祂看到你第一秒鐘就走了,甚且還不用,因為人家的機制比我們嚴密,你從十里外要來的時候,訊息已經通報到這邊來,〔緊啊!款款咧,緊走〕(台語:趕緊收拾、收拾,快走),他來幹什麼,他又要來搞亂的,又要來破壞我們天公廟的磁場!然後那個四大天王,玉帝,聽說不只一個,我知道每年天公生的時候,你看無數億個,趕快逃,所以你們去天公廟,也不一定是天公在那邊讓你們祝壽啊﹗
所以這個在佛家叫什麼?「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祂也很負責,如果我們是十善嚮往的人來到天公廟,祂就應你的所知量,祂已經在那邊透過明的、暗的來,冥的來、顯的來,統統在幫助你,所以你那時候,很容易進天公廟就悟,悟到喔!你突然要點香,悟到了!要有信心,你們現在點香,誰悟到有信心?點香哪一種比較好?祂們比較吸得到,都是這種,用太不好的,祂們來反撲怎麼辦?都是這種。所以就心外求法,了不可得。所以修持,期勉大家還是回歸於自性感通,佛最後也告訴我們,「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邊﹗
師父上人唱頌《元和妙音》
Suniya kiniya sasi conoyosi
Taka yozo hoyo
感謝!感謝諸位,請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