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目前分類:🔸弘聖上師【智朗椰林16品】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法的核心在覺,不在福!】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90728 第十六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9.07.28

 

【佛法的核心在覺,不在福!】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十六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今日法堂,師父上人便點出了學法最重要的核心在「般若」,「三世一切佛,共一法身」,一切法身的本體就是般若,連我們常聽到的「六度萬行」也是五度如盲,般若如目,五度還得要有般若才能圓滿。那何謂「般若」? 師父上人在法堂中有完滿的講述。

現代學佛之人大多都是為了求福,但佛法其實不是要教我們求福報的,而是教我們如何了生死、出三界,永脫痛苦的人生;許多的宗門教下也都告訴我們「生死事大,此事福不能救」,偏偏世間人不容易接受,佛陀才慈悲降生教我們正確的理路,再進而引導我們瞭解真正的解脫輪迴大法。 

佛家也特別強調見地,一旦我們知見對了、心對了,兌現出來的一切境界也就對了,也就沒有痛苦了,回歸清淨本體。

天雨之大,不能潤無根之草,學人欲接續無上大法必得先培養自身的善根、福德。世間法未完備的人是無法契及終極目標的,所以要按部就班,好好地從第一步開始,將世間「禮」的課題完成,就從《弟子規》開始,進而深入到佛法的盡孝---「假使頂戴歷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實則無有報恩者」。

另外 師父上人也提醒學人,當色身處於生病的狀態,靠外力的加持不是究竟之法,得靠我們自己站起來,自助而後他助、他助而後天助!現代學人因著好逸惡勞的習氣而有所不願意,所以自助得要從卸除我們自身一切的欲望助起!諸佛的核心是般若,眾生的核心是欲望,抓住核心從這邊修持起才能事半功倍,要相信眾生本來是佛,本來就有圓滿的體性,我們就應當把這一個本元給顯發出來,善於除妄,「真」本自顯之!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聖賢教育能獲得真實利益的關鍵何在?】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90623 第十五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9.06.23

 

【學習聖賢教育能獲得真實利益的關鍵何在?】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十五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法堂上,師父上人點出我們在學習上應有的態度,現在多數學習成長的學人,花很多的時間、精力在古之聖賢的教誨當中去涉獵、薰陶,可是甚少有得到當中的利益?也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為眾生起「大悲心」的這一個概念,而是在發展貪、瞋、癡這個方向,於焉造成六道輪迴而求出無期。

師父上人藉著俞淨意公(俞都)悲慘的生命狀態為例,俞公在某一些因緣際會下獲得灶神的提點,他才恍然大悟!因為生命境界的痛苦,致使他願意去修正並真心懺悔,把他一生的罪業表述,最後生命狀態逐漸變好。師父上人諄諄教導著學人,即使有聖賢教育的基底、理路也明白;但是態度不對,也起不了真正聖賢教育的作用!師父上人精闢的說法,為我們學人上了最寶貴的一課。

最後 師父上人開示:學法重點在於知一行一,知二行二,不要去好東好西,也不用去期待知識之無。學佛最重要的是「直下承當」!與其說修;不如說把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丟掉,我們應該將載體清空,才會有機會注入美麗的泉源,進而成就無上道。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苦行閉關,可以脫離六道輪迴嗎?】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90526 第十四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9.05.26

 

【苦行閉關,可以脫離六道輪迴嗎?】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十四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法堂上,同參提問:有一些道場的修行人,感覺是修行得很不錯,他苦修多年,也曾經斷食閉關,出關之後,看起來也都是一直在做一些弘法利生,然後有很多信眾跟著他來學習正法,但苦修、閉關,尚且還不能夠跳脫六道輪迴,我們現在就是每天薰修拜佛、念佛,真的可以嗎?祈請 弘聖上師開示解惑!

師父上人直指核心解說,只要方向錯了、用心錯了,所有一切「對」的修行模式統統變成錯,這叫做無謂的苦行,已經偏離了正法、往外道去了。對於學修的正確觀,修行要從它的理體本質契入,不能往外相去看,所以生命並不在於一個外相,而是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師父上人開示何謂正法?唯一覺悟之法叫做正法。行善不一定叫正法,是真的有一顆純淨的心,才能叫正,但我們不是追求一個正的樣子,而是那個理體,所以佛法修持也只是去妄顯正。

另一位同參因為本身的身體微恙,請教 師父上人,如何化解?《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訓練清淨自然就會有真正的慈悲心流露及能量的提升。其中 師父上人更破除了學佛人對外在形式的迷思,修法最重要的是見地要正確,見地正確知道,還要把這個正確的見地,完全落實出來,才能達到真信。

師父上人在在處處提勉學人,用著正知正見行於生活當中。所以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時而觀照起 師父上人開示的法義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即能破除「自我成見」之矇昧。不迷戀、不執著這個色身,清楚明白它是個虛妄,才能趣向究竟解脫之路。所謂「時光易度,道業難成」,亦在提醒修行人應把握當下、精進不懈,依止上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解脫之道!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識真的就是力量嗎?】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90428 第十三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9.04.28

 

【知識真的就是力量嗎?】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十三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法堂一開始,弘聖上師就學人提問,開宗明羲說道:成就偉大的事業,它就是兩個關鍵而已,其一關鍵是福報,最至極是智慧。世尊講一句話是基於能解決一切問題而講,那為什麼諸多學人學了一句話的道理,卻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落差到底在哪裡? 師父上人開示,所謂的知識常識,只要有智慧而起作用力,任何不是智慧的這一些形形色色來到自己身上,都變智慧的工具跟智慧的本身,假若現在沒有福報,不能成就一個豐功偉績,那就需要等智慧起用時,才懂得怎麼創造福報。

師父上人殷殷切切教導學人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態度,能多不少、見縫插針的功法,務實的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並期勉學人越早百分百,全然的薰修佛法,這一輩子就可以越快嚐到佛法成就的美果。

師父上人提勉學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丈夫、佛」。所謂「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若我們要早日圓滿佛道,契入如如生命境界? 且聽 師父上人於今日法堂之精闢開示。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解套妄念的根結從何下手?】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90331 第十二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9.03.31

 

【解套妄念的根結從何下手?】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十二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法堂開始,先由學員針對念佛時不停升起的妄念,請教 弘聖師父上人,是否有所謂的好妄念和不好的妄念?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妄念?

師父上人先從不同角度為我們解說妄念是什麼,再輔以各種事相舉例說明。最後教導我們:清淨相對於妄,清淨能開智慧,要達到智慧,就要把妄丟掉。若在法上的修持,就是要按部就班,老實去做,其中首要對治掉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透過不間斷的、正確的明白,然後落實到位。落實的過程還得要摸索跟驗證它,當力道達到了臨界點就會證實到了,結果就會改變,那個結果改變,妄見就會沒了。

第二位學員提問,有關親人過世,不曉得親人的境界是往上提升或是往下,是否該燒紙錢給他?

師父上人開示,一般做法會的迴向,就像我們用我們這一個世界的某一種功法,轉化成他需要的能量給他,但不一定對方就收得到,若要精準,還得加上佛家講的觀想,可是一般人做不到觀想。所以我們可以做個心念的凝聚,誠心、專注的念力,一念,盡頃刻遍虛空法界的這個不可思議力道去傳輸,任何一個道次都收得到,若我們最終希冀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重要關鍵就在信願之有無!相信,就有辦法、有意願凝聚念力;不信,力道是分散的,那就沒有作用。

法堂末後,全體同參為 師父上人暖壽,恭祝 師父上人,法體安康,並祈請 師父上人,法輪常轉、長久住世。師父上人也祝福大家,能夠在當今遇到佛緣,都可以有一種契入即身成佛的概念,當生就可以有所成就。也希望蒼生的這一個法身慧命,都可以去證無上道!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法的第一步】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90224 第十一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9.02.24

 

【學法的第一步】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十一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法堂上同參提問《普門品》經文講述:「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希望 師父上人能夠針對這兩句話而解說。師父上人深入淺出地為學人理出概念、精闢地為大家開示,也教著學人要從這邊去體解到語意,而不是落入經卷文字裡,然後產生自己的知見。法非定法,法本來也沒有法,是應眾生的知見而有。

學習成長第一個就是要建構正確的知見,很多事情得要理明,還要信深,要把這個信達到一個極度的深度。萬丈高樓平地起,修持得要務實,要先理明,深探真理,在生活當中,假若有緣去契及善知識,接受他的教法,就能幫助你破見,把你的「見」破,緊接下來就是思,見解上起用就是你的思惟,所以也要把你的思惟破掉,這時候成就「正思惟」,一脈這樣環環相扣下來,那麼我們修行的方向就不會搞錯。

師父上人提到:教化者不要執著,學習者也不要執著,所以唯一的備課就是不能有念頭,一點都不行有!清淨無染—隨事起念,妙觀自成,那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能力啊!所有一切古佛、一切法身大士都有這個能力!觀世音菩薩示現應化的方便,我們學人應該時時反省內顧—「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學習觀世音菩薩慈悲救度眾生的那個精神內涵!

學人要瞭解,佛法是隨心應量的,那隨心並無心,佛法是一種一乘諦的妙境—「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是隨順著眾生的起心動念顯應而已。師父上人勉勵學人「若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畢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在一個學習的歷程,我們要懂得從放下,最後的成就也是放下的圓滿。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努力學佛卻得不到成效的原因何在?】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90127 第十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9.01.27

 

【努力學佛卻得不到成效的原因何在?】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十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當今許多人都有為著自己的生命而去努力學佛,可是有成效的還是極少數,這是什麼原因呢?「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淺義來講,就是從我們的起始點已經不正確了,那麼它的結果,當然招致迂迴曲折。初發心如果在起始失衡了,就達不到如理如法的運作,更別談生命的昇華。究其原因就是我們不珍惜法!不重法,法則輕,法輕,所以這一個「法」再好,它對我們人生都起不了作用!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學習佛理,不能成就也就在這個關鍵,因為我們不喜歡「好幾次」。但唯有不斷重複、不斷重複,才能成就無上道,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當聽到 師父上人不斷重複講述這一句話時,我們的內心有沒有被觸動到呢?!

本次法堂中有兩位同參提問:其中一位同參提問婆婆的身體狀況,師父上人教導同參要去理解佛法的深度,也就是深入學習佛法,關鍵在訓練自己的清淨與慈悲當我們能量強大了,問題就會一一解套、改善,這一股好的能量就可以化除現況,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自己的能量提升,周邊的人事物就會等量提升。

另一位同參提問長年來自己身體的困擾及夢境的疑惑,師父上人以杯子的理論借事引喻,提點著同參應花時間去瞭解一些理路、接近善知識,用正確的思想、觀念、行為去行持,去待人處事,抓住時間長養自己好的能量,這樣就在調節了,身體就會越來越好!透過 師父上人的解析,同參們能瞭解因果的理路、希冀學子們能從中理解大法,並確實做到,最後一定能收穫滿滿。

法堂末後,台北同參們感念 師父上人長年北、中、南舟車勞頓之苦,為我們慈悲說法;更常於海外弘法利生!所以值此法堂,台北同參準備了春節敬師禮,表達敬意,並感謝 師父上人的慈悲教化。我們今天能夠聽經聞法,亦是福德善根所感,當生起珍重心、稀有難得之想,並且依 師父上人教法奉持,自能獲大受用。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佛是把生命最圓滿的本能顯化出來】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81230 第九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8.12.30

 

【成佛是把生命最圓滿的本能顯化出來】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九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丈夫、佛」。弘聖上師於法堂上告訴我們,這一個本心就是我們的真心。依真心起用顯現一真法界;當我們「識」的作用起用之後,就會開始扭轉了這一個美好的境界!以至於這一個四聖法界、六道輪迴統統產生,這些都是所謂的「心現識變」的運作。

「妄」產生的境界相就如同一場夢,我們的做夢是一小夢;我們的生命是一大夢。永嘉玄覺大師也告訴著我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做夢的時候就是「依妄起用」的時候。所以 師父上人教著學人,為什麼我們應該把自己心量拓寬、拓大的原因也就在這邊。因為整個盡虛空法界是我們現在很現實的一個很逼真的夢境。

我們因著世間的染習已久,習以為常的邏輯概念,於學習生命成長這件事情就會有盲點,師父上人也藉由此次法堂,破除一般學人在學修上之迷思。並在末後,開示了修持念佛的真正意涵。所謂:「念者,憶也!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佛者覺也,覺察身心,勿令起惡」是謂念佛。所以當我們在這一個娑婆世界如是念佛的時候,我們就如是成佛。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改變遺傳病?】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81125 第八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8.11.25

 

【如何改變遺傳病?】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八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眾生有感,佛菩薩必有所應。今日法堂一開始,師父上人即讓學人敲鐘。

🔔 提問一:家族遺傳的疾病,如糖尿病…等這是共業的牽扯嗎?若是共業,為何同一家族有人會罹患相同疾病,有人卻可倖免?

師父上人就此提問教導我們--整個生命的存在就是一個「業」,把「業」字給轉化,貼切於現在人的思索叫做「能量」。疾病在整個生命存在裡面,只是暫小小的區塊,一個家族的遺傳病,也是「業」,整個家生生世世共同的造作,凝結出同樣的一種能量。當要拉出別業必得要靠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斷了汙染源,創造有幫助的條件參數。真正修行人就能理解這一整套的生命工程的改造功法,秉持古老祖宗的教導,美好的因緣具足,過去生有再深厚的業力,來到這一輩子都很容易解套,根本不用求任何人。

🔔 提問二:我們學習大乘佛法最終極目標就是度眾生,那麼在想幫助週遭親朋好友解決問題時,該如何拿捏分寸,才不會落入越幫越忙的窘境呢?

師父上人直契問題核心--世間存著愛心是被認同的,癥結出在智慧不夠,所以為什麼要學佛?佛的智慧圓滿透晰,祂才能去解決一切眾生存在的問題,我們眾生在解決眾生的問題,能夠解決的,多是那眾生的福報兌現,我們如果沒有這個智慧,就是福報的作用在解決問題,它不究竟,智慧才究竟。清淨心越深,智慧就越高,智慧叫做善巧方便,就是很會處理問題,以智慧的運作純然是一種狀態,要徹底解決眾生的問題一定要有智慧。當你的覺性跟你生命存在的運作,都圓滿無瑕了,那時候就叫做佛。佛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是真的幫助眾生。

🔔 提問三:在還没開智慧前,與其要直接出手幫人,是不是在家念佛、誦經迴向會來的更好呢?

師父上人深入淺出回應此提問--這是一種通泛的問題,你念經迴向,是在促成清淨心,迴向有用就是清淨,所以一定要專注於清淨,念經專注清淨的迴向,有用的同時清淨心在增長了,懂了要去摸索,要去試,試當中又要回來懂,又試又懂,你就在拿捏,這一段叫做修行,也叫做歷事。你要驗證你做到哪裡,你幫到哪裡的意思。

🔔 提問四:菩薩來度眾生,是不是也是一種貪呢?

師父上人言簡意豐開示--如果有貪祂就不叫菩薩,從這個邏輯先去理解。祂沒有起心動念哪還有一個貪?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佛菩薩倒駕慈航度眾生隨應而已,祂回來度眾生,是你們要祂啊!所以是你們貪不是祂貪,祂滿足你的貪,再用你的貪引導成你不貪,所以祂是智慧的運作,祂就是妙不可言,祂沒有卻能因應一切你們的需求,恰到好處,有待大家去驗證。怎麼驗證?放下執著、分別、妄想,當下即得!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現代社會如何行持弟子規?】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81028 第七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8.10.28

 

 【在現代社會如何行持弟子規?】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七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法堂一開始,一位學員就學習《弟子規》時,在其生活落實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該如何拿捏才得當,向 師父上人請益。

師父上人提到,由於這一些聖賢教育的斷層,這些問題來到這個時代會比較麻煩!雖說比較麻煩,但還是有其解決的方式。師父上人借事說理,解密古老祖宗教育蘊藏的智慧以及深度,並闡述正確的觀念、指出明確的路徑,讓學子們有所省思,凡事訓練,專注行持,穩穩地扎根,落實放下,提起尊重的概念,補足自己的資糧道,才有機緣走向圓滿的生命狀態。

爾後,另一位學員因對於法身佛,也就是 毘盧遮那佛有所不了解,所以向 師父上人請益,想知道要以什麼方式親近這法身佛?怎麼跟自己的自性去做連結?

師父上人說到,這個課題是生生世世講不完的佛法,雖說如此,師父上人體認到眾生的根器,將佛學名詞深入淺出,用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詞彙講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清淨法身就是——毘盧遮那佛。所謂「見聞覺知,本自圓寂,道本圓成,不用修證」,是在告訴著我們本來就是 毘盧遮那。所以 毘盧遮那佛是誰?就是那個「明白的自己」。

一切萬法由心造,師父上人勸勉學子們在學法的道途中一定要相信自己,再來就是要著實坦然地面對自己,杜絕掉一切妄見而生的劣根性,如是一來清淨法體自然呈現。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越輪迴,回歸本初】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80930 第六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8.09.30

 

【超越輪迴,回歸本初】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六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所謂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整個虛空法界,都是我們心現識變出來的。依妄心起用產生的意識,就產生了我們這整個盡虛空法界的形形色色。我們常處在這個汙濁的世界,就是所謂的「六道輪迴」。這一個世界苦樂參半,苦多於樂!因著我們與生倶來的煩惱——傲慢、嫉妒、貪欲,我們的生命永遠就會被我們的意識心主導,所以造成無法超越六道輪迴,而隨業流轉、苦無出期。

為什麼沒辦法超越?因為我們的方向搞錯、學錯了!師父上人在法堂上闡述著,學人在學法上常常是往外追求,於焉我們就落在意識形態上。所以我們所學的統統不是真正的佛法,當然就無法獲得真實利益。

法堂上,師父上人殷殷切切教導學人,在有為的世界,更要直接了當的去杜絶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多少人是因為福德善根所感,而接觸到此殊勝因緣!所以善根、福德是一個修行人從因地修持要比較捉摸的。在 師父上人的教法下,學人皆應把握得遇佛法的因緣!師父上人末後開示:當一切的錯誤的心態頓念放下,我們本來就是正確,這時候無修無證,正所謂「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三心二意,回歸一心!】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80826 第五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8.08.26

 

【放下三心二意,回歸一心!】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五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一心覺智歸本元」。因著同參的利樂有情問,我們才能有幸聽聞 師父上人闡述這一句話的義理與勉勵~所有一切學修要從「一心」開始。「一心是因,一真是果」,所有我們生命的存在不離因果關係,我們的學修也不離因果關係。一心就是「全心」,我們的學修必得要全心,要不然我們辦不到。

心是一切學修之主軸,所以只要把這一個心全然了,等於我們的行就全然了,我們的境界也全然了。然而我們生命的運作總是三心二意~用著心意識和執著、分別,對待一切人世間,建構我們的虛妄世界,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離三心二意,復歸這一心。

師父上人慈悲且殷殷教示著學人:學習佛法,首在修「定」,修一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不被物擾,不被境轉。我們的「心」是生命一切運作的統帥!因此,當處在「迷」的我們,是用著意識心在運作,所以常常造業受苦,很少有快樂,更遑論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該如何喚醒迷失的本性?唯有「覺智、一心」才能淬鍊出我們生命中自性的覺性,一旦覺悟了,回頭是岸即是「歸本元」,歸回我們自己本來的生命狀態。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如何突破迷惘而能神通自在?】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80722 第四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8.07.22

 

【生命如何突破迷惘而能神通自在?】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四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師父上人以近期無意間聽見的一首歌曲「《你知道我的迷惘》」,道出了現今人們生命的迷惘,也道出我們的錯知錯見。迷惘的人怎能理解何謂迷惘?又如何解決迷惘?而一詞「知見立知」,「立知」與「荔枝」兩個看似無俚頭的組合,竟是有著深度意涵!「透過那一顆荔枝,咬下去,你終於體會到什麼叫做『知見立知』?」生活中事事物物透過 弘聖上師的說法演繹,皆化為智慧的話語。

今日法堂,一位師兄請益 師父上人,提問說他的朋友本身想學佛;他的靈卻要學道,對於這樣的修持,該如何是好?師父上人圓滿地解析了學人的提問!師父上人應機契理而說:要先理解「佛」跟「道」都是生命成長,不執著於名詞。進而講到若要助人,關乎到彼此間的緣份關係,以及背後所需理解及具備的條件——「依報隨著正報轉」。不僅為師兄解惑,也讓在場學員們理解其中的真實理路!

本次法堂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 師父上人與一位師姐的靈性對話,有關其家中所發生的「靈異事件」及本身所遭遇的人生障礙,包括或說自己不解的言詞、身體常常有不適、也感受到不同維次空間的干擾…等等問題。殊不知,原來在現場的不僅只有師姐,還有與她有緣的不同維次空間的諸聖眾!師父上人當下即為雙方調解並開示,讓彼此皆能理解的方法——期勉雙方都能在學修的道途上提升。末後 師父上人更慈悲地唱頌元和妙音,讓在場一切眾生皆得能量的加被、法喜充滿。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修如何不落於盲修瞎練?】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80624 第三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8.06.24

 

【學修如何不落於盲修瞎練?】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三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為何念佛念了這麼久,仍然看不到效果呢?弘聖上師於法堂一開始就用「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與「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說明了一切法的通則,就在於「淨」,要淨心去念才能智慧圓滿。

師父上人提點學人,萬丈高樓平地起,上功不昧下行,學法的人有一個守則一定要守住,要學法必須先把理弄清楚,前提的態度就是把握當下,所以明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世代的人,只重視結果,忘了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因而無法契入真正的修行,今日我們要解決切身生命的苦,就必須在學法的過程前,備齊資糧位,實質運行於生活中的理法,在理論上除了聽經聞法,方法一定要重複不斷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有機會拿回我們生命自在的主宰權。

師父上人以顏回為例,他的生活簡樸,一簞食、一瓢飲,好像過得很辛苦,這是他過去生的業。他是一個聖賢,他知道如何消業,即使過得很清貧的日子,「回也不改其樂」。也正因為他的不改其樂、加上如理如法的正確知見,讓他有更好的能量,承擔他過去深重的罪業。

師父上人教導,看待生命一定要透晰,當我們透晰就不會對待錯誤;就不會不了解生命的狀態。若我們產生誤解了就是來自我們沒辦法淨心產生的。一切萬法從我們的念起,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那個念,師父上人強調「淨、心、念」的義理,「念」在字面上是「今心」,「今」已經代表了一個字叫「專」,即此時此刻,就是火力集中,專注之意;「摩訶」是心量廣大之意。師父上人用這句「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提醒學子們:「量大福大」、「福至心靈」!透過福報的基礎、更向上一著。當我們的心靈了,智慧才能開啟,有了大心量,就能自自然然與般若相應,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何你有求沒應?】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80527 第二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8.05.27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何你有求沒應?】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二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佛言:「一切福田 不離方寸;從心而覓 感無不通。」 師父上人提及「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當我們產生不安的狀態,必然與我們處於這一個不同維次有關係,也等同受了我們心念的周律的影響。六祖惠能大師告訴我們,要求幸福美滿,不離方寸,所謂是我們「心現識變」,學人只要懂得如何回歸反向的回來,往內去調理、調整,我們將在這一個生命的對應關係上,通達無礙。

那為何我們也常常努力了很多,得到的卻只有一點點?也有努力了很多,有的人完全沒有得到!這是什麼原因呢?至為關鍵就是我們學人到底求對、求錯?佛又告訴我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現在很多學習佛法的人也求了一輩子,為什麼老沒應呢?有時候應的也跟我們所求的完全違背,那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求錯了!於今我們學人如何得到學法之自在?師父上人深入淺出地開示解析,就是知道一條,趕快去做到一條,也就是知一行一、知二行二,落實到最後,自己的智慧就會顯達一分,並深入去體解六度的義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師父上人也期勉學人於修持上要提起信力,不要迷心他求,因為「心外求法,了不可得!」學修還是回歸於自性感通。佛也告訴我們:「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正確看待死亡?】

弘聖上師 智朗椰林16

20180429 第一品

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2018.04.29

 

【如何正確看待死亡?】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智朗椰林16品 第一品.png

 


⚜️ 法堂開示簡述 ⚜️ 

法堂一開始,同參請教 師父上人我們該怎麼看待生死及至親、親人死亡這件事情?師父上人藉由婆羅門女救母的故事教導學人。因為婆羅門女的媽媽生前造業而墮地獄受苦,讓她激起一種精進、發憤圖強的心志去深入佛法,最後至心誠願成就菩薩,將她的母親救度升天。師父上人開示了最終極的方法,勉勵學人效法婆羅門女求道的精神,不要落入六道輪迴的糾葛裡,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真切的解決問題,為眾生培養好能量,努力卸下貪、瞋、癡、慢、疑、惡見。當我們願意深入去修行,把自己修成無上道,才能有功德幫助過往的親人。法堂中 師父上人開示了「念佛」的真實義理:何謂「念」?「銘記」曰念,「念佛」怎麼個念法?今心專注地念。最後透澈明白「佛」是什麼?師父上人也教導學人該怎麼樣卸除煩惱並精準的解說「出家」之義理——出離田宅之家、出離生死之枷,那個叫「實質」的出家,而不是剃光頭、穿袈裟叫出家。這也讓一些學人對「出家」的含意,有著更深一層的理解!法堂末後,弘聖師父上人勉勵學人能夠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學習態度去淬鍊自己,共乘無上道的軌跡,永脫輪迴之苦。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