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講述🔰
【為何風不調 為何雨不順】
2013/3/31 火山碧雲寺
🔰弘聖上師講述🔰
【為何風不調 為何雨不順】
2013/3/31 火山碧雲寺
🔰弘聖上師講述🔰
【發菩提心】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要去學習佛法跟信任佛法,你得要從「相信因果」開始,而要去成就無上佛道,你得要從「發菩提心」開始,這麼一來,我們眾生又有很多的課題啊,比如說什麼是發菩提心?因為我們又看到很多苦難的人們常常去廟裡面發願,對不對?然後說:「有啊!我天天都在發菩提心啊!」去廟裡面發菩提心。尤其是寺廟,我們最近常去大陸,都有所謂的菩提子,去求菩提子就變菩提心了,你看看!那菩提子又有多所種類喔,有長的、有圓的、有大的、有小的,然後有中國種的、印度種的或是哪裡種的……一大堆,對不對?這些統統不是佛法,這些只是一種佛教文化,人們運用它去做一種交流或者是維生、寄託的一種行為模式而已。那麼這個發菩提心,有些人也錯以為我們進去廟裡跟佛菩薩交換條件所做的那個發願叫做「菩提心」,其實統統不對。
那麼菩提心是一個,可是這一個菩提心我們不能看輕它!因為這一個菩提心涵容了無數多種心,所有一切美好的、無數多種美好的心涵容在一起就叫做「菩提心」。可是,這麼一來,我們在學習的人就會感到很抽象,難以去掌握、難以去依循,所以,佛家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之下,剛剛講的「佛、佛陀、佛陀耶」這個覺悟圓滿明白的人,祂就在不同時空的狀態下,應對著不同思慮的眾生,去講了非常多種的菩提心的樣子跟條件。好比說以前你們常常聽說的直心、悲心、深心,那麼你聽半天,也不知道「直心、悲心、深心」是什麼東西,「啊〜直心可能是真誠心吧!」你看,這又是解釋、又是定義。那真誠心是什麼東西?「真誠心就是我對你好啊!」可是,我們都常常是熱臉貼冷屁股,對不對?對他好,他還不識貨,你看,你有這個情緒起來了,你剛剛那個心也就不叫誠心了,所以我們又會誤解。
那麼我們又是知識分子,又有機會讀到一點書而去定義它,歷史上的一些有學修養的人也去定義了它,我們去查了,啊〜原來什麼叫真誠心?一念不生是謂誠!這時候又演變到「一念不生」,所謂直心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直接了當、不取巧。那麼我們現在又講一念不生,你看,又更抽象了,什麼叫做一念不生?諸多的想像:「是不是呆子還是白痴啊?」我們又會定義錯啊!你看,我們都用我們眾生的經驗法則的這一個知見去定位我們人生的一切,我們就永遠沒辦法瞭解。比如說白痴他也有想法,呆子還是有想法,他不是一念不生啊,所以,這一個「一念」非常的難理解。
好,這邊岔出來,那一天,有一個學員來找我,就對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師父,這個……」因為他在學校教書嘛,「我看到有一個學生還滿良善的,可是常常被其他的學生給汙染,很可惜!這個學生很良善,我覺得應該有善根、有佛緣,那我應該怎麼樣才能保護他,才能教會他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我說:「那你來是找我幹什麼?」「我有一些煩惱要請教你啊!」那佛言:「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為什麼會有這一個想法講述說:「我怎麼樣幫助他得到一心不亂,他就不會被旁邊這些比較不好的同學給汙染了呢?」你看,為什麼會有這一個想法?表示我們看輕了「一心不亂」,我們並不懂得什麼叫做「一心不亂」!我們有可能在我們的知見裡面有一個「一心不亂」的定義,那我覺得「一心不亂」可能有一些做法就可以做到,你看,這又是眾生有思惟之心的結果,還是錯誤。
所以,我們一切眾生為什麼要學佛?你看,我們「起心即妄,動念即乖」,就是起心動念都是不對,那因為我們眾生活在這樣的生命體系裡面,無有幸福美滿可言,所以才要一個學法。那麼講回來,剛剛講的那個直心、悲心、深心難懂,所以佛又在不同時空告訴我們。那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又必備了另外三個條件,你這三個條件也對、那三個條件也對,還有好多好多種三個條件,細說無盡,因為有一個眾生可能就有一個條件告訴他這個就叫做菩提心。所以,拉回來剛剛講的這另外三個條件,對目前現代的人可能又比較好理解,所謂是厭離心,什麼叫厭離?「厭—離—心」好理解,「厭」一般講討厭、厭煩、厭棄;「離」是離開、放下的意思;「心」不用講,就是我們的念頭。那厭離什麼?是不是我們覺得這一個世間不美好,想要離開這個世間,那要離開,相對性來講,必然有一個嚮往的美好,要去促成那一個美好!所以,你要有一個美好,你原來的如果放不下,你就達不成。
那這一個部分是依眾生來講有一個不好,可是偏偏我們現在的眾生又會認為這個世間有多方面的好!對不對?固然有很多的不好,我們要厭離,可是為什麼這個厭離心還是生不起來?我們明知道有不好,還是生不起來?因為我們在生起厭離不好的同時,我們看到了那個認為的「好」,所以這個厭離又退燒了,永遠起不了厭離心,你就知道厭離心擺第一。那麼如果依修淨土的來講,要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你看,剛剛講的「一心不亂」來了,什麼叫一心?你一切世間的念頭統統沒有,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這叫「一心」,那你這一個「一心」不受一切人事物的動搖跟影響叫「不亂」,達到了「一心不亂」,你才有能力往生極樂世界,你看看,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
那建構在這個「一心不亂」這個詞裡面,才有它的等級可言,當你還沒達到一心不亂,你沒辦法。它的最低級、最初級的一心不亂就是所謂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你的執著、你的煩惱還沒有斷,可是,因為你這個「一心」〜專注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這一個心,遍及了你的人生,把原來你會起心動念的那個煩惱的生命狀態的運作給蓋住了,這個叫功夫成片。那功夫成片還有前後叫做「功夫伏住」,伏住了,在臨終一念「阿彌陀佛」,統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再高等的才真正講到一心不亂,從哪裡?從「事一心不亂」提升到「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就是境界的問題了。到了「理一心不亂」,也就是禪宗在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依「理一心不亂」,他在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已經都契入所謂的「實報莊嚴土」,也就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品位就相當高了。
那麼這時候為什麼講品位,而不只停在法身大士而已?因為就算你沒有得到真正的「理一心不亂」,你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你的生命體也是法身大士了,這是靠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力,意思是說祂當時發的願。你看,人家都是發這種願,這種願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啊!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如果當年沒發菩提心,祂現在成不了阿彌陀佛。那你就知道為什麼祂能夠加被我們,只要我們條件稍微符合。自力也許沒有做到,我們只是符合某種條件而已,這一個符合的條件並沒有落實得非常的成熟跟圓滿,並沒有,我們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也同時變成阿彌陀佛這一個世界裡的法身大士,佛家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阿惟越致菩薩」,你只要進去,不管你是比較低一點的位階叫做「凡聖同居土」,還是上來的「方便有餘土」,剛剛講的理一心不亂的「實報莊嚴土」,統統都有「阿惟越致菩薩」的威神力,也就是你們一般講的這些神通、德能相好,統統有。
祂們在學習就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了,祂們學習不是天天,天天太久了,是每分每秒,用你們的概念,每分每秒都分身無量。分身無量去一切世界(十方),乃至於可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佛的教化場去什麼?去拜佛、聽經聞法跟學佛,就做兩件事情,你看,分身無量。那麼祂既然沒做到,為什麼有辦法?剛剛講的,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加持有辦法達到。那祂的本願威神力加持,最初從哪裡來?也就是那個菩提心!你就知道真正發菩提心跟你做到了的那一個力道有多強,那個力量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一般我們也常常看到念佛人,或者是我們大家也有在念佛,有些同參有在念佛,會為了這一些病苦而念佛,對不對?有的也念了有一點效果,那麼你要知道真正的理論,要透過念佛去幫助別人並能達到圓滿的效果,這個念佛的人一定得念到「理一心不亂」才有這個功夫,這個叫做標準。為什麼要講這個呢?有這個標準的時候,我們自己在念佛就不會傲慢,你懂嗎?有時候我們稍微念一下,境界好了……比如說我生病,我念一下,境界稍微好了,我就認為:「嗯〜我很厲害了」,對不對?那你就問看看自己:「念到一心不亂了沒?」啊!如果你自己沒念到……一心不亂是什麼?剛剛講了,法身大士啊!那法身大士是什麼呢?法身大士就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了啊!就是你「所作已辦」。什麼叫「所作已辦」?我們一直作不辦,對不對?眾生就是一直作不辦,佛菩薩「所作已辦」。「所作已辦」就是你世間的生命狀態已經畢業了,你這個人完全沒有煩惱、完全沒有痛苦、完全沒有不如意,你的心完全可以心想事成,法身大士簡言之可以這麼形容,德能相好,可以分身無量,愛去哪個世界,一念就到。
那你就問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如果沒有,那絶對不是你自己念好的。是某些因緣會遇之下,你透過「念佛」這一個因、這一個緣來促成某些佛菩薩對你的加持,你是靠他力、不是靠自力,所以這樣子我們一個人就不會去傲慢,那很多人是很傲慢。有時候你在傲慢的狀態底下,很多狀況還會好,有可能是魔來加持也不一定,那魔來加持,可能有另外的一些手段,會想要你去跟祂交換啊,比如說前幾天我們談到民間信仰裡面有很多所謂的神職人員,每每在不知不覺當中,在成長的過程裡面就沒有原因的生病、沒有原因的去看醫生,然後沒有原因的出院。出院了又沒有原因的不舒服,又沒有原因去看醫生,就是莫名其妙進去、莫名其妙出來,不斷這樣。有時候一些神祇需要他的時候,就會用了很多手段,那麼只要他照著某些功法去做,做了之後,他也沒有原因就好起來了。你看,這可能是一種交換,這跟我們自力的修持的成果是不一樣的。
那為什麼要修佛?因為佛告訴我們,我們所有一切的問題都可以靠自己去解決它,不必靠外在,可是你得要完全的符合正確的理論、方法,完完全全的符合。那麼我們現在要完全符合並不容易,對不對?不容易!能夠解決人世間的一些小憂小惱是沒問題的,因為那個業力還算淺,可是你真正要達到真實究竟圓滿的生命狀態,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第一個關鍵就是剛剛我們一直在講的,我們沒有發菩提心,那沒有發菩提心,你所有一切修持的運作都不會到位。連世間都講什麼呢?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也說志向定得越高遠,他的成就可能就越大,對不對?那當然,這是有條件底下的講法啦,要不然所有的講述都不能是以一概全。比如說,通常古人在講這些話的時候,他都已經先設定我們是良善的那一種人、是有毅力的那一種人、是不懶散的那一種人的前提之下,要不然你說志向定得越遠,成就越大,那我們現在很會畫大餅卻都不努力的人一堆啊,那那一個成就從何而來?
所以,通常古人在講一句話,裡面已經包含很多,就好像剛剛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個心,對不對?菩提心,你看到一個心而已,可是裡面具足了很多的心,我們講回來,其中一樣就是「厭離心」,你必須要對這個世間厭離。那厭離又不能誤解這個「厭」字放在這邊的定義,要不然我們又會認為佛法自相矛盾,它不是叫我們要歡喜心嗎?這時候怎麼又一個討厭心來了呢?它這個厭離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去迷戀、執著的意思,不要迷戀、執著在這個人世間裡面,乃至於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時候也不是人世間嘛,比如說娑婆世界有鬼啊,也有神啊,那神比我們幸福,祂怎麼生起那個厭離?
所以,為什麼十方三世佛在八相成道都選擇在人間?因為人要成佛最容易,因為他苦樂參半,他不會完全樂,樂到人家講樂不思蜀,沒有心情跟你在什麼學修成長;他也不會痛苦到不行,沒有精力跟你學修成長,不會這樣。可是,現在的人又不一定了,因為現在的人內在的劣根性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要他去做這種反思,他會,可是反思之後會付諸行動是不太容易,不太容易!所以,要起了厭離心,那光是厭離心還是不行,它還有大悲心,那麼「大悲心」跟我們世間在講的這一個愛心……比如說我們世間常常講:「咦?那個人好慈悲,怎麼命運還是那麼苦啊?某某人很慈悲啊,怎麼又……」,跟這種慈悲沒什麼關係。
我們世間人常常把大悲、慈悲、愛心、同情心搞錯,所以我們一般人常常看到說……一旦世界有災難,就有什麼會、什麼會在募款嘛,十字會啦、什麼……一大堆啦,講不出來,反正就是會去捐錢就對了,然後就把它定位「好有慈悲心喔!」其實不然啊,那有時候走在路上看到乞丐,丟錢給他,「哎呀!好有慈悲心喔!」那看到流浪狗在受苦受難,把牠抓去打針、吃藥,然後餵牠,「好有慈悲心喔!」其實這樣的行為裡面不一定是圓滿的慈悲心,它有可能是有慈悲心的人去做這麼一件事情,可是,多數在做這些事情的人不一定有慈悲心。多數都是同情心跟一種依情識作用的愛心跟一種「自己受不了」,什麼意思呢?受不了看到這些不好的畫面而產生的一種窩囊心。那我要解決我的窩囊、我的不舒服嘛,所以我要趕快把這個景象給解決掉,你看,「心」你看不到,行為都一樣,比如說捐錢就錢丟出去嘛,對不對?都一樣,可是他裡面的起心動念都不一樣。
那麼慈悲心不是只講這些東西,慈悲心在佛家講的大悲,尤其加上一個「大」,「大悲心」它必須具足有一個跟世間的愛心不一樣的條件,在於它必須有一種「欲令眾生離真實苦、得究竟樂」的一個願心的付出行動,必須要有這個基礎。那你說這兩句話〜離真實苦、得究竟樂,如果我們是沒有學佛的人,我們對這兩句話又很難理解了,人家照顧流浪狗不是也讓牠離苦得樂嗎?你看,這就不一樣的概念,所以它加一個「真實」跟「究竟」,也就是說如果一切眾生他沒有覺悟、沒有開智慧,他永遠不可能離苦得樂。他只能離什麼?欲業稍微消一點,或者是被干擾了,在干擾的狀態裡面,人家安慰他也好,或是他曾經聽過什麼道理,比較想得開,只是這樣而已,他並沒有把這一個苦難的真實的原因給徹底解決、消除,所以他沒辦法離真實苦,沒辦法離真實苦就沒辦法得究竟樂。那這一件事情必須得要這個眾生開智慧才有辦法,你看,「大悲心」是這種條件。
那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大悲心」?因為如果你沒有大悲心,這個「厭離心」就會落於二乘,一般我們講的小乘的什麼?斷見,斷滅見,也就是說一般人家講的偏空,然後祂只顧自利、不利他,所以不究竟。一般我們講的小乘~須陀洹、阿羅漢、辟支佛,聲聞、緣覺這一類的小乘人。大悲心不為自己嘛,對不對?剛剛講的那種愛心是為自己的條件下去對人家好的,「大悲心」不是!那麼大悲心的加諸上去,這時候才是往大乘的一個學修邁進。但這時候還不足以叫做「菩提心」,後面還得要再加上什麼?加上「般若心」!那為什麼講般若而不講智慧之心?因為智慧常常為世間人給錯解,世間人常常把聰明當智慧,所以為避免這一個錯解,在翻譯經典的時候,不翻譯成智慧,直接保留其音,叫做「般若」,所以般若更圓滿,因為般若有證入空性的這一個條件,而世間人在講的智慧並沒有。
我們世間很多聖人、很多聖賢嘛,我們也都認為他們是很有智慧的人類啊,可是,他有沒有證入空性就不一定,對不對?那只要你沒辦法證入空性,你就沒辦法把你的大悲心圓滿。所以,佛家又有另外一個言詞叫做「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因為他沒有般若。所以,你要去發菩提心,你就要具足厭離心、大悲心、般若心,這三個圓滿具足的人就叫做發菩提心的眾生。
🌱延伸閱讀 : 一覺元 弘聖上師 2016/11/26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元和妙音影音》2016年11月26日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兩邊不立 中道不存】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我們這一個東西最難放掉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讓它往那個比較穩定的狀態,穩定就是它沒有副作用,沒有這些更大的,產生障礙的更大的一個因素,那什麼叫更大的障礙,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跟善境的時候,哪一個你們會比較喜歡?所以你們討厭的,凡觀前面加個很討厭這三個字的,就是更大的障礙的意思啊,懂嗎?那你們很喜歡的不一定沒有障礙啊,對不對,有順境來了我們會迷失嘛,對不對,我們會迷失啊,迷失就會產生一個副作用,所以這一個就比直接遇到一個逆境來得……還有喜歡的部分嘛,雖然討厭的部分會發生,可是會慢一點,慢一點,這個至少要讓它慢一點,那慢一點你有時間跟空間,去爭取你自己的什麼,真正的存在的一個機會,那那一個存在是什麼?佛家講如果我們沒有回歸自性本然,我們都不存在,對啊,我們存在是虛幻的意思啦,不是說不在啦,那佛家講一個字叫空嘛,空,空性吶,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是「無中生有」。
那一個無中生有是科學家用的名詞,這一個無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是一個理體,它既非自然現象,也非物質現象,也非精神現象,現在我們常常很多人理解的無,就是精神現象,看不到嘛,對不對,看不到可是感覺得到嘛,我們會認為這個是造物主,其實這個還不是造物主,這個是被造出來的,也就是科學家講的念頭產生的某一種現象叫做精神現象,那精神現象的產生的同時,就產生了物質現象了,所以物質跟精神是切分不開的。所以物質跟精神,從這一個角度來講,它還是屬於夢,所以它還是屬於幻相,那麼我們講了那麼多夢,那麼多幻相,意謂這個要幹嘛呢?就是說不要去執著它啊,那它是連帶關係,它是我們執著變現出來的,所以你要遠離它,你必得要不執著,不執著才跟什麼?他的不痛苦相應,執著跟他的痛苦相應是這一件事情,這是第一道,學佛的人的第一道的目標跟手續啦,你們在辦手續那個意思,沒辦手續你們就不能去做一個什麼事情,所以這是一個學修覺悟之法的人的第一關鍵。
那麼執著就是煩惱,六道輪迴就是煩惱產生的,所以不要煩惱、不要執著都好,這個名詞都不一樣,佛家常常重複很多名詞,為什麼?因為我們執著太深。所以它必須用很多的善、清淨的這些比喻的名詞,一直重複一直重複,重複久了之後,我們的根深柢固的執著就慢慢潰散掉了,潰散掉沒了之後,我們就不執著,那時候也不必再有什麼名詞了,這個就是所謂吃藥理論嘛,對不對,藥到病除,病除藥亡啊,好,那麼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一個人只要聽到這邊,基本上理解的,他的人生就有把握了,有把握過著所謂你們講的幸福美滿的人生吶,人生吶。那麼這一個角度,要去過著幸福美滿的佛生、菩薩生還太遠啦,可是至少我們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不難啊,這不難啊。可是當現在人際關係,人跟人對待啦,人際關係當然很廣,包括了親子關係嘛、夫妻關係嘛、包括同事之間、朋友關係全部都叫人際關係,這一件事情卻常常困擾著我們大家,對不對,那麼苦無出期喜歡的得不到,對不對,然後那個討厭的偏偏生活每天一籮筐出現,然後這個叫怨憎會,喜歡的得不到,叫求不得,對不對,然後心愛的偏偏又遠離,對不對?心愛的不是只有人喔,有的在那個愛情關係裡面迷失的,不要只是對象那個人,心愛的就是你所喜歡的,所有的一切境界,包括你喜歡的名,名利的名,名你看不到嘛,對不對,所以它也是一種愛,那你名得不到,你是愛別離,你是求不得,這些統統沒有離開我們的妄見。
那麼一個人直接從妄想丟掉不容易,就從分別著手,分別著手事實上也很難,對不對?所以就從執著著手,那麼執著的另外一面叫什麼?就是說……有什麼新的名詞嗎?沒有,叫做不執著,不要執著啊,就是那個啊,對不對,就超越執著了啊,那麼,我們現在什麼叫執著,要再去了解一下,非得要不可啦,方便講。那我們人是不是常常非得要不可?那非得要不可,自己吃虧啊,因為你外在的境界,是你過去非得要不可產生的啊,那你現在還要繼續面對,你以前已經紮了很多的地基的,這個非得要不可的大樓,你還要強用同樣的非得要不可,它怎麼可能不見呢,對不對,它可能還會蓋得更高啊,所以這個就有一種反作用力。
那個,那天我跟朝緒講這個壓皮球理路啦,那個他們練功夫的啊,以前武俠片啊不是都有那個水缸,對不對,然後有那個球嘛,裡面充飽了空氣嘛,然後很討厭這個球嘛,突然被打到就我要淹死你,對不對,就把它壓進去這個水缸裡面,那麼壓進去的時候,他以為他看不到它了,結果手一放掉跳起來,跳起來他更執著嘛,會更討厭嘛,非得要讓你不見不可再壓得更深,對不對,你看本來壓兩公分,跳起來四公分,現在再壓四公分跳起來八公分,一直壓壓壓,壓到最後,壓到底總算沒有,手一放,這個時候的反作用壓力是不是大過前面,都大過前面,所以前面的深度比較低的,反作用力比較小的時候他還來得及閃啊,結果壓到底的時候跳太快了,他來不及閃又造成更大的傷害,就像這樣子,對,那麼如果你換一個角度來講,你不要壓它,它本來這樣跳著跳著跳著,它就停了嘛,這個叫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它,不理,不理外在我們所遇到的逆境,可是這個不理不是叫你什麼都無作為,什麼都……都好像一個行屍走肉一樣,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不理外在是因為你沒有能力理它,對不對,那個我們以前常常講叫不確定因素,你沒能力理它,你就擱著吧,對不對,它可能還是會造成你的困擾,可是你不理它的時候,你困擾的感受,精神的層面相對就降低了,精神層面降低,精神跟物質是一體,物質也會跟著精神往下降,這個影響的層面就會比較淡薄一點,那趁這個時候,把理它的時間精力拿起來幹嘛,趕快爭取這個時間,拿起來趕快修養自己。
修養自己,孟子講什麼?「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所以是爭取這個時間空間,趕快訓練自己的什麼,平靜的心、清淨的心,為什麼?因為這個現象的後面,還有很多底片會冒出來,對不對,那麼,它一直冒來自於我的念頭一直想嘛、一直一直認知、一直起心動念,講到起心動念,就不是我們一般的一直想可以理解的,我們的想「一」,一個念頭的想,它已經裡面有一千六百兆個什麼?波動了。也就是一千六百兆個小念頭了,是我們一秒鐘的想,那你一秒鐘能想幾件事?你們知道的事情一件都還不到,對不對?一秒鐘一件都還不到,可是這一秒鐘,已經具足了一千六百兆個念頭在裡面了,這每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都產生一個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是這麼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要在擱著不理,前面剛剛講的那些事件,煩我的事情的時候,趕快去訓練平靜的心,那如果你要想,你要想好的,讓這一秒鐘想的事情,一千六百兆個可以形成精神跟物質世界的這個所謂的根本,所謂這個本源都處在一個美好的一個什麼狀態裡面,所以你後面這個不好的人事物,就會漸漸漸漸不見,因為它發生嘛,本來很嚴重,然後會越爬越嚴重,然後到一個高峰就往下掉了,漸漸會不見然後高峰掉到最底,你會爬起來,爬起來的就是什麼,你後來想的,保持心清淨、保持美好念頭的這個物質跟精神世界,你就會常常有什麼?快樂的事情又產生了。
所以這一個理路可以著著實實,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那麼奠基在這一個基礎,如果你老想善這一個事情而已,不清淨,它還是在夢裡面,我們剛剛講啊,做美夢了本來都會做惡夢,現在慢慢做美夢,那麼這一個美夢的狀態你也受夠了啊,受夠了美夢也不要執迷啦、執戀啦,因為你會知道美夢也不保險,對不對,你太執迷了,它又會有一天閃失,就好像六道輪迴,以前你們都做過天神,你們知道嗎?就算不要有神通我們從經典上啊,去看,因為我們過去有無量輩子嘛,你們會覺得你無量輩子都很遜嗎?對不對,無量輩子,無量啊,你看無量是多久的時間,總是有幾輩子我很〔精光〕(台語:優秀之意),對不對,結果在天神幫人家那個什麼,拍那個什麼……拍案的,對不對,對啊,當然不是那個拍賣啦,做決定的那個人啦,能做決定的表示自在嘛,自在的人才會有主宰權嘛,有主宰權的他才有真正的快樂可言嘛,要不然我們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都沒有辦法,我們現在做人,是不是都這樣?我們不一定被某一個人控制住啦,可是我們被我們的生活型態控制住了,那這一個生活型態,我們不能改變所以我們痛苦啊,我們想要改變卻不能,是這一件事情,所以這一個想好還是在夢裡面。那麼我們必須要再什麼,把這個好也品嘗到好的滋味了啊,那也該去放下它啊,所以這叫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這時候契入了清淨。
所以真正能夠在人間行中道的人是誰呢?是完全沒有執著的那一個人,那一個人叫做阿羅漢,所以我們現在常常勸人家要中庸啊,要什麼?我們先要去照照鏡子,我是阿羅漢了嗎?對不對,我不是阿羅漢,有時候講這個話,去下指導棋,有時候會有閃失,因為會變成一種論述,論述它就沒有扎實的這個正量,那佛家講攝受力啊,最後就是正量的問題啊,可是,是不是因此而都不能講,不是,要選擇時空,對的時空因緣才去講,那麼講也是用一種謙虛的態度,我在講的同時,是其實我是在跟自己再講一次,只是有一個對象很慈悲,願意聽我嘮叨講一次要行中道,對不對,要行中道。那這時候其實都是跟自己講的,那麼念嘛,常常在思惟中道的時候,你漸漸的才能去參,為什麼這時候不叫研究了,你才會參透什麼叫真正的中道,那你會發現最後就是什麼,「不執著」是第一個,第一年級的中道啦,總共有三個年級,第二個年級的中道而行,就是所謂的放下、分別,那時候叫做菩薩,你這時候叫菩薩了,那最高年級的中道叫做佛,那時候沒有妄想才真正是中庸之道,因為什麼?因為祂自己無意、沒有意念,所以故能成就一切義,所以祂所應對的都是成就一切義,就沒有反撲、沒有對立這件事情,所以它才叫真正的中道。所以佛家的名詞才會講得很圓融,要不然我們就會是什麼?這邊加這邊除以二叫中道嘛,對不對,這個還是落在一道,它還不是中道,所以佛家的用詞叫兩邊不立,這邊、這邊都不要執著,那除以二的也不要執著,那除以二的不要執著,那這個除以二再跟這個中間再除以二呢?也不要執著。
所以,以此類推一直細分下去,所以你會發現,如果這是一條線的話,沒有任何一個點是可以執著的,那個就叫中道,所以那一個中道就叫做放下,放下。所以佛家才講放下即得嘛,得什麼?得你整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嘛,就從放下來。所以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因為它是教你放下的,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因為它教你禪定的,禪定等於放下,放下等於禪定,那麼放下的程度不同,等於你禪定的深度不同,所以禪定是佛家專業用詞,世間人懂得放下,比較接近啦,現在人很難懂,那放下比較接近什麼?比較接近不執著,那麼放下也比較接近,不要在你人生當中起任何煩惱,不要有欲望,這個就是等於放下,一個人有欲望、有欲求、有貪的,他是放下不了的,所以佛家很多名詞都是相對性的,都是類比性的,為什麼那麼多名詞講同一件事情?這麼囉哩叭唆,對不對,這一件事情就講這一個名詞就好了,講那麼多,因為我們放不下,所以祂教我們放下,要用很多不同名詞來教我們放下,所以這就是眾生在夢嘛,要不然是連放下兩個字都沒有的,因為生命本來就美好到不行,是因為我們障礙住了。
所以我們的障礙也本來不存在,當你回歸了你的真如體性的時候,完美無瑕,那時候沒有一個東西是可以掃的,掃地的掃,也沒有一個東西是你可以去什麼?找的,統統沒有。因為它圓滿無瑕嘛,那麼這一個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明心見性以上,見性即佛那一個境界,那麼這一個境界上面還有什麼?還有圓滿跟不圓滿的問題,差別這樣,那那一個圓滿不圓滿的差異,是在於我們妄想的習氣,習氣不礙事,所以到完全妄想散盡的時候,妄想的習氣散盡的時候,那時候就是圓滿佛,就是一般我們講的妙覺,華嚴第五十二個位次,華嚴從信位菩薩開始算嘛,從初信位菩薩才是開始入門,那小乘法一般顯教是從哪裡算起,從小乘從阿羅漢算起,那阿羅漢降下來第一個初級叫須陀洹,就是初信位菩薩,這樣一級一級慢慢往上學修,那麼一個人如果了解這些理路,頓然放下的他就不用這麼一級一級了,他就頓然放下,他就直接跳級跳到所謂的這個,至少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那麼這一個世界連阿羅漢都比不上,也就是說祂真正完全處在所謂的一真法界,是為實報莊嚴土,祂沒有任何的這些干擾,祂的能力跟佛一模一樣。
🌱延伸閱讀 : 一覺元 弘聖上師 2014/4/27 台北太極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唯言自利 不言利他】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師父上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啊;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啊。所以你就知道現在扎根的教育多重要,這些統統是失去了這個根啊,根本教育。所以我們現在先不要說飛天鑽地的法,「根本」沒有,其他都解決不了,所以,不是教育可能可以解決問題,是教育絕對可以解決問題啊,可是你遇到什麼教育啊,不然人家也會…他們各說各話,他們也說他們那個是教育啊,我們以前遇到人家在跑靈山,他們也說他們是教育啊,對不對,他們教你如何感應啊,他們說有教就叫教育啊,對不對,教你如何中邪,這也是教育啊,對不對。所以…現在在言詞上,講話都會比以前障礙多啊,因為我們的認知不一樣,總之,沒關係啊,家裡的一份子嘛,依報隨著正報轉,那你們就做好自己啊,那如果做好自己都不能轉化了,那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轉化,不能轉化就放下啦,對啊。
同參:因為我想說在這裡做一個法布施給大家,就是因為我的妹妹自己,她是在教育界工作的,然後她的學歷又是家庭教育研究所畢業。
師父上人:不會啊。
同參:但是家庭教育這塊,她居然…會跟王爺,就是…
師父上人:不會啊,我們也聽說有誰啊,說是幼稚園老師,然後,人家就質疑你們的小孩,到了幼稚園的年齡了,怎麼沒有去上幼稚園啊?他說,我又不是傻了,我哪敢把我的孩子送去幼稚園,他自己是幼稚園老師,這就有時候有人在種菜,自己不敢吃菜那個理路嘛,農藥放太多了 我自己不敢吃,所以教育嘛,你剛剛又提到一個教育嘛,所以我們現在要說什麼教育比較重要,現在叫聖賢的教育嘛,聖賢的教育絕對可以讓你過著聖賢輕安的日子。
同參:所以現在我可以體會,老師 (師父上人) 那時候,就是我兩年前說要去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時候,老師 (師父上人) 告訴我說有那個名,沒有那個實,其實是會更慘。
師父上人:對啊,盛名招來奇禍是為什麼?勝過實質嘛,所以我們與其沒沒無聞,過著快樂的日子,我們為什麼要出名?每天在那邊被人修理。
同參:明白,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所以現在的教育要叫人家相信因果都很難,非常難,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自求多福的時代,不必去管人,很多人會質疑說,那這樣是不是自私?那就是想太多,對啊,因為我最近常常聽到啦,人家…很多很多長者來問共同一個問題啊,你看一陣一陣都差不多一些,能量磁場聚合在一起,曉戈老師啊,我們…喔,我們那個誰誰誰怎麼樣啊,很可憐啊,怎麼辦啊?我說,你有沒有比他幸福?沒有啊,你先幸福再說嘛,對不對?他說我知道,啊,可是我那個誰誰誰又怎麼樣了啊…什麼,你能不能解決自己的像那樣的問題?不行啊,你先解決自己再說啊,他說可是這樣我們會不會不慈悲?這叫迷失啦,所以佛法,佛法佛者覺也嘛,覺悟之法嘛,不是叫我們在那邊慈善的問題啊,慈善或者是邪惡的問題嘛,一個人覺悟了,他自己就可以恰到好處嘛,那一個人不覺悟,他做的慈善都還是有瑕疵嘛,佛家講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啊,所以乃至禪法到最後都唯言自利,不言利他嘛,那這個很多人會誤解,所以文字上有瑕疵,所以要去解釋,「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不然很多人就說,學到最後就是自私,其實完全違背意思啊,「唯言自利」就是你把自己圓滿,你把自己圓滿了,你的世界就因為你而圓滿了嘛,因為依正莊嚴嘛,自現境啊,那不瞭解的人,他會說你只顧自己嘛,可是把自己圓滿,絕對不可能是自私嘛,自私就是不圓滿嘛,所以把自己圓滿一定是把自己調整好各方面,那就是剛剛說的,改個性嘛,把錯誤的個性改掉,變成正確的。所以它有一個標準,我們的標準是聖賢的標準,是佛菩薩的標準,對不對,那依照那個標準把我們自己改,我們在改的過程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去改別人嘛,對啊,你有發覺「我們誰誰誰怎麼樣啊」、「實在不知道怎麼辦啊」、「我們那個誰誰誰又怎麼樣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你有沒有發覺這樣的心思都在外面,就耗費了改自己了,對啊,自己沒有改一直想要改別人,那就是要改別人啊。
所以,修行有一個重要的關鍵是修正自己,「自己」很重要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而不是修正他人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那他人跟你有緣的,你修正到幾分,他就受到幾分利益,所以唯言自利,不言利他,「不言利他」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要理別人,我們不要去關心別人,是你根本不用去理他,不用去關心他,他就跟著你變好嘛,因為你好了嘛,他有緣跟你接觸他就變好了,所以根本不用講,所以佛家用詞如此啊,東方老祖宗,中國老祖宗不是也是嗎?「但問耕耘 莫問收穫」嘛,「但問耕耘」就是唯言自利嘛,「莫問收穫」就不言利他,對啊,你就把自己做好該做的做好本分啊,做好你的結果自然成功嘛。好,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希望我們周邊,誰誰誰變好都是結果,都是希望他結果改變嘛,這樣結果就不用講啊,結果就是「莫問收穫」你不用去問它啊,你回過頭來把你這個原因,「原因」叫但問耕耘嘛,把自己這個原因改善就好了啊,所以唯言自利,不言利他,那這樣子天下就本無事了,所以就沒有庸人了,所以也沒事被擾了,對不對,你走到哪裡就快樂啊。所以禪有時候很脫化,非是上根利智人很難契入,和密一樣,對啊。我們就藉著我們的生活去按部就班,那下根可以提升變中根嘛,中根提升變上根嘛,上根又變上上根啊,那自然而然也契入了啊,所以你說周邊的人,放下,自己一定要調節好啊。
🔰弘聖上師講述🔰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因為「自性」很多人不瞭解是什麼東西,對啊,「自性」就是我們剛剛講的那個…類似名詞,宇宙萬有的本體,我們都是宇宙萬有的現象嘛,這個麥克風、這個杯子、這個燈,它就是這個本體產生的啊,我們用科學的角度來講,宇宙的存在就三件事啊,能量、物質跟訊息嘛,一般有人把它叫做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嘛,那還有一個世界既非精神又非物質嘛,那叫做 一般比較淺的叫能量,其實叫做自性啊,自性起用啊,那宇宙不代表一切嘛,宇宙是自性產生的現象,所以它應該比自性還小。換言之,如果宇宙是一片雲啊,宇宙如果是虛空啦,整個虛空法界,整個宇宙太大了,無限大嘛,那相對自性來講,自性是宇宙,宇宙就是那一片雲而已啊,所以你知道你們的自性多麼厲害,對不對。
自性用另外一個名詞可能比較接近,你們比較好瞭解叫做你們的本能啊,你們本具的能力,具足圓滿能生萬法,能夠創造所有整個宇宙,換言之,這整個世界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的那個本性本能創造出來,所以,一般我們講潛能,潛能坊間在講,我們比較不講啦,因為潛能相對於你的本能小太多了嘛,因為潛能,所有的潛能都在你的本能裡面嘛,所以一般講開發潛能,事實上我們只要想辦法,把你的本能引導出來就好了,那本能是不是引導出來?不是,是回歸啊。那理路搞錯了,才要去引導啊,換言之,我們常常聽人家說,只要你想要怎麼樣,你就得不到,有沒有?常常是這樣,可是又心想事成,那是在妄念的世界,比如說你想…你想往生寂光土啊,你有那個「想」你就沒辦法啊,因為那個「想」就是妄想嘛,那你想外面你就失去自己往內啊,所以有時候說儒家說的君子務本吶,本立而道生吶,我們也不能把它狹隘看成是人間法而已。
那一個「本」就是本具之德嘛,君子務本,粗淺的就是你把你的本分做好就好了,你的人生就會慢慢慢慢變好,因為你的本分做好,可是,這句話非常抽象,那現在的名詞濫用的時代,也很難讓我們做到,所以我們要去定義它,要慢慢引導進去什麼叫「務本」,為什麼我把我的本分做好就好,比如說,有的人是家庭主婦,你只要把你的家裡好好打理好,用心對待好你的家庭,你的世界就圓滿了,那很多人不能瞭解嘛,對不對,所以,我們就要講到上古的上古的,就是說古早的古早,「太太」這兩個字是怎麼產生的,對不對,太太是最偉大的嘛,對不對,「太」上加太嘛,「太」是比大還大嘛,所以你們這邊有很多結婚的嘛,你們都要很尊重你們的另一半,尤其是男生要尊重另一半,因為叫太太,對不對,所以,太太是怎麼來的呢?太太就是以前的太姜、太任、太姒,就是說以前那些周王啊,周文王、周武王、堯舜、五帝等等那些,他們的另一半教出聖賢啊,那現在是我剛剛說濫用名詞的時代嘛,誰才有資格叫做太太,你們知道嗎?這時候女士聽到就會冒冷汗,你知道嗎?要能夠教出聖賢的那個女士才有資格稱作太太,所以她是一個很尊貴,所以很多人不瞭解說,當然…我們時代的潮流說,中國有時候沙文主義男主外女主內,以…以男性為主的,其實你如果瞭解那個歷史,你就知道不是,是母系社會,為什麼?一個家庭的那個主軸是在太太上,她負…她有艱深的責任啊,她要負起整個家庭的那個智慧教育的功能,所以你看多重要,那你看,那如果這樣比較,我們這些做男生的就…就在那邊賺銀兩回來,這樣而已,好像一點都不是那麼重要,因為錢不能滿足一切啊,對不對,唯有智慧可以解決一切啊。
所以,你知道聖賢教育多重要了嗎?所以為什麼可以叫做「太太」,比大還大吶,太上加太,就是因為她從那一個根做到了之後,她影響到整個社會層面,整個地球甚至整個宇宙,為什麼?能量不可思議嘛,那一個星球穩定,一個星球穩定一個星球,每個星球裡面的這個角色,都發揮他的功能的時候,是不是整個宇宙就太平了?我們現在不是啊,你看,我們不要說其他的星球對我們太抽象,我們地球是不是現在災難不斷,好,災難不斷從哪裡來?災難不斷是從人的心偏頗了,為什麼?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嘛,那這個災難也是萬法當中,是我們的心念起用嘛產生的啊,所以,我們可以產生穩定的地球,也可以產生動亂的地球,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動亂的地球嘛,從結果推演,那麼有去驗證過的啦,或者是有的也不知道啦,也不見得相信,姑且一聽啦,真理的層面,因為道理比較通俗易懂嘛,真理總是微妙難聞啊。微妙難聞就是有待我們去驗證嘛,四大災難是從四種心態來的啊,所以天災不出四大類嘛,水災、火災、地震,對不對,風災嘛,水災來自貪念,眾生的貪念凝聚產生,招感來水災啊,火災來自瞋恨之心啊,比如說嫉妒啊、瞋恨心啊,瞋恨心就是說討厭、恨啊,這一類不好的心境,它產生什麼?它產生火災啊,所以你說地球火災,火災不是燒房子而已嗎?不是,整個地球的溫室效應,溫度升高都屬於火災,對啊,就影響到整個地球的存危嘛,存亡,那麼,風災來自人的愚癡,剛剛講,分辨不出這些理路,包括我剛剛講那些理路分辨不出來,也是一種愚癡吶,對啊,就產生風災啊,還有一個地震啊,人的不平之心、傲慢之心產生地震啊。
所以,自古以來,這四個災難統統有只是多少的問題,換言之,自古以來人的心都具足了貪、瞋、癡、慢這些錯誤的心態,所以那些太太為什麼可以叫做太太,就是她瞭解這些理路,她把她的孩子,從小教育教育成沒有這些心態,所以你看,如果每一家的那一個太太都做到了,影響的層面就是整個地球的安定祥和啊,不是只有社會人心淳樸而已,是整個地球的災難統統會化解,那人的力量非常大啊。換言之,是念頭的力量非常大,那一個角色非常重要嘛,所以我們如果瞭解的話,我們就會用平等看待,而且會尊敬心油然而生嘛,以前人家講的那些什麼沙文主義,那種就好像自自然然就消匿了,對啊,因為它會變成一個和諧的社會,那從什麼時候做起從什麼哪一處做起?從我們自己啊,從我們的此時此刻啊,所以教育重要是這樣。
🌱延伸閱讀 : 一覺元 弘聖上師 明覺法堂 2010年12月21日 高雄寧靜園
🔰弘聖上師講述🔰
【財施 法施 無畏施】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可是我們現在人有一個問題,我們知道怎麼對待,可是我們做不到,對不對?明知道老祖宗講的道理很好,可是我們應該怎麼樣去看待?我也會說、也會講,但就是做不到!原因在哪裡?一層一層下去,要有科學的態度去找出為什麼做不到的原因,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我們訓練不足。訓練從哪裡來?從不斷重複來。所以讀書跟修行不一樣,但現在很多人又誤解「修行」,以為跑去廟裡面燒香供佛或燒紙錢叫做修行;有的是以為跑去山洞裡面打坐;有的是以為到廟裡捐個錢或捐個好人好事等於修行,其實這些都只是修行最後顯於外的一種隨緣而有的形態而已,它不是修行的本身。那麼有時候這些形態是「依他」再導回來,最後要訓練到什麼?訓練到我們的起心動念,也就是我們的觀念、思想跟行為的導正才有辦法,換言之,從這個角度就叫做「改個性等於修行」了!
從這邊來看,我們是不是明知道什麼個性是好的卻做不到、改不了?所以這個理路得要去瞭解,為什麼明知道什麼個性是好,我們卻做不到?因為我們訓練不足!所以這時候就有一個關鍵,這是武林祕笈,所有的學修不成就、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人生的原因都在這個關鍵,就是不願意「重複」!所以從這邊來講,就不是一般我們讀書考試的模式了,尚且我們讀書考試、唸書要記的那個答案也要不斷重複才有辦法,更何況是我們惡習氣累積已久的這一個身心?我們必須要更加強火力地去重複它才辦得到。那從何重複起?要不斷去聽你聽得懂的正確道理,從這個做起。好比以前讀書人不是都會在桌上寫個座右銘嗎?為什麼要每天看?因為怕忘記啊!就從這種理路來而已。
老祖宗講一句話:「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如果能重複不斷,你就連想都不用想哦,自自然然地你的行為就開始轉化、調整了,這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改變命運不是那麼難的事情!那這是理路,當然這些理路都還談不上真正的修行,只是讓我們先修班先瞭解一下,就好像我們要去報考學校,先拿了簡章再去看每一間學校的簡介,你瞭解它並不等於你已經入學了嘛,不過,你沒瞭解簡介,進了學校也有不安全感。所以真正要到「修」的時候,你就要知道對象了,那我們現在的人無非最關心什麼?財富、身體健康、聰明智慧,就這三件事情。
剛才我們跟阿嬤在餐廳的時候,也講到現在的人不管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有錢的、沒錢的,這個時代「病」特別多!你們有沒有發現?不管清楚的或不清楚的都很多。什麼是不清楚的?就是醫生查不到病因的這一種;那麼有的是醫生認為清楚卻不能解決,這也被我們列為「不清楚的」,這一種病叫做「不治之症」!對啊,如果真正清楚就能解決,怎麼會叫不治之症呢?所以這些統統來自我們人在這個地球的成長周律把方向搞錯了、把關心的對象搞錯了,我們很努力,但努力的對象搞錯了,所以最後事與願違、適得其反!
我們現在的人最關心的那三件事,從理上來講,關鍵是所謂的「布施」!你要得財就必須要有「財布施」;要得身體健康長壽、心情寧靜祥和,就必須要有「無畏布施」;要得到聰明智慧,能解決生活當中的疑難雜症而沒有煩惱,就必須要有「法布施」。那麼財施、法施、無畏施是古時候的用詞,「布施」以我們現在人的用詞叫做「服務奉獻」,樂善好施、服務奉獻!那麼「財布施」現在人又會小看它、誤解它,以為有錢能夠去往外捐獻就等於財布施,如果是這樣的話,沒有錢的人不就沒機會了?所以只要是不平等的理路就不是真理,也就有所瑕疵而不能真正讓你得到幸福美滿。「財」這個字要再深入去瞭解它,什麼是財?財是「資糧」的意思,一個人「人生總合受用的資糧」就叫做「財」。
「財」分為兩類:一類是外財、一類是內財。比如說人家對你好,這是不是你人生的一種資糧?可是人家對你好並不一定是送你一個禮物或者是給你多少錢,他就是對你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財的受用。那麼內財、外財各有其因,想要得到內、外財的豐足,你就要把內、外財搞清楚,所謂內財布施就是我們「體力勞力和用心」的奉獻服務;外財布施就是一般我們講的身外之物,譬如有一句話:「錢乃身外之物」,那這支麥克風是不是身外之物?也是啊!桌上這些花也是身外之物,這類的統統叫做外財。所以一個人只要在人生中能夠不間斷地把內財、外財統統去做一種服務奉獻的話,他這一輩子必定會不慮匱乏。最基礎就是不慮匱乏,是不是能夠財寶豐足呢?就必須要看他做這兩件事情有沒有更加強的火候。至於能不能飛黃騰達?還得要看他的用心了,用心越不貪求回饋,他的回饋就越多。所以就這麼一個理路,一個人想要賺錢、想要在人生受用比較順暢的話,都沒離開內財、外財的布施。
那麼身體健康從哪裡來?無畏布施!所謂的「無畏」是什麼意思呢?從這一個字面意義上,「無有恐怖」的服務奉獻就叫做無畏布施。那什麼叫做「無有恐怖」?透過我去服務一切眾生讓對方得到心靈上跟身體上的安全,這一類的統統叫做無畏布施,那安全就是健康嘛,對不對!那麼透過我們做這件事情的能量具足,我們就得到身心健康。你看,我們現在人如果瞭解這一個理路的話是不是可以很省事了,就不會花很多無謂的精力。等一下我們再來講當中還關乎「緣」這一個字。
第三個我們現在人想要有的就是聰明才智,聰明才智其實從兩個方向來,那麼聰明才智更向上一著叫做智慧。智慧跟聰明不一樣,我們現在的人聰明的多、有智慧的少,智慧能解決問題,而聰明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危機,我們從來沒聽過「智慧反被智慧誤」的啊!智慧就是在聰明裡面至少有加上「能夠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聰明是沒有這能力的,聰明是你過去生帶來的福報,智慧是必須修出來的。那麼「智慧」這件事情從何得來?第一個就是從我們清淨的心,一個人隨時隨處能夠訓練心的平靜、清淨,自然就有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的問題,智慧到哪裡就解決到哪裡的問題!
那麼另外一個部分就是法布施,法布施就是把你的聰明智慧教給人。一般我們願意把所知道的正確理路奉獻、教給人,而且希望對方學到了之後也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幸福美滿人生,這樣的作為就叫做法布施。一個人的智慧經由這麼一個運作就會不斷增長,越施越多,它跟看書、讀書統統沒有關係。現在常常有電視劇在演,有人要學一技之長,有一種師傅是不是都會留一手?藏私啊!這種師傅很可憐,到最後都變愚癡,因為藏私就是吝法,吝嗇把你所知道的教給人,這個人的果報就一定是愚癡!以前中國老祖宗真正聰明的師傅就是和盤托出,還恨不得你全部都會,因為你只要全部會,師傅就會更會,你知道嗎?那麼現在的人不是這個概念,現在人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的概念太重了,所以捨不得布施,也就沒辦法真正從人生的努力方向跟對象裡面得到真正的受用,原因統統是這樣。
我們講「緣」,現在的人都努力錯方向,我們都努力在「緣」上而不是「因」,剛剛講的那三種布施是因,也就是舉例「花的種子」的意思,我們都努力在澆花、施肥、買好土的這些緣上,卻都不撒種子,所以越努力越辛苦,是不是這樣?好比說財布施,你的內財跟外財常常奉獻叫做撒種子,那麼我們努力工作就叫做施肥、澆水,所以這時候施什麼肥、澆什麼水在階段性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只要你不要太違背就好。比如說作奸犯科也是一種事,對不對?可是作奸犯科是完全違背的!透過作奸犯科會不會階段性有錢?會啊!小偷也會偷到錢,對不對?好!小偷偷到錢,他過去生本來撒種子的結果能有五千塊,可是他去「偷」到四千塊,他以為得到了四千塊,其實是折掉一千塊而不自知!如果不用偷的方式就不會折損。小偷以為偷到四千塊很厲害,對不對?這就是愚癡!就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理的運作,所以做錯了還不知道,很可憐!
那麼正確的行業叫做緣,因遇到緣才結果,緣非定緣!我常比喻真正的布施就好比在人生的戶頭存錢進去,而努力工作就好比辦信用卡、提款卡或者是存摺等等,它可以幫助你提款出來,可是它本身不是那個福。那我們現在的人都忙著怎麼辦卡,即便辦到御璽卡,戶頭是零塊錢也不能刷,對不對?現在人的人生就是這麼冤枉!那如果你搞對了,其實人生在運作就很簡單,只要常常去布施,工作隨隨便便都會賺錢。那你一旦不布施,選擇一個特好的工作也不過是提前把原來戶頭裡面的錢提領出來而已,受用完之後就沒有了!沒布施等於沒有存錢,那越提越多可不要高興,越提越多表示你越快面臨到經濟危機──破產!就是這一件事情。一旦完全破產,你必須再要努力布施的時候,你又更不願意,所以就變成惡性循環,是這樣的邏輯。
那麼用在無畏布施亦復如是!我們越捨不得去奉獻、照顧人家,我們越得不到「健康」這件事情。現在的人常常花時間在哪裡?在養生食品、運動保養,對不對?包括太胖了該怎麼辦?要減肥,聽說減肥比較健康,對於體重過重的人當然比較健康,結果用什麼方法?把胃切掉一半,讓胃的吸收比較不好,自然就會瘦下來。為什麼提到這個?前兩天有個人來協談就問這個問題,想要我幫他背書。他說:「我兒子現在又高又胖,已經肥過頭了,對身體健康不好,對不對?」我說:「對啊,這樣不好啊!」「那要怎麼改善呢?」我說:「叫他恢復正常的作息、正確的飲食不就改善回來了嗎?」他說:「這不可能,我兒子現在已經影響到他的脊椎,他就是很懶,所以不可能!」我說:「如果不可能,他就得承受這個痛苦啊!」是不是這樣比較合理?不可能努力卻都要幸福美滿,在座有沒有人贊成的?沒有人贊成啊!
然後他就說:「師父,我聽說有切胃的手術。」我說:「我知道有這種手術,可是你問我,是不是要叫我背書讓他去切一切會更好?如果不會更好,就會責怪是我說可以切的,我沒那麼笨!我不建議這樣做,如果你要,你就自己負責。真的要切是要切你兒子的什麼你知道嗎?切屁股!」他就納悶:「咦?胃不能切,切屁股有什麼關係?這不是辦法,也不合邏輯啊!」我說:「他就是都不動,都讓屁股享受坐在那邊,對不對?那屁股享受,卻讓胃疼痛,這沒道理啊!」這個災難是屁股享受來的,跟胃沒有關係,怎麼能切胃讓這個災難解除,對不對?
接著他就說:「不行啦!怎麼可能切屁股?」我說:「他是不是常常坐著,要不就是躺著?」他說:「對呀!」「要不然你就效仿宮廟文化,把你家的床跟椅子變成釘床、釘椅,他就不敢了!」就是迫使他要一直動、一直動。那這是比較詼諧地講法,主要是希望他明白凡事要合理,不能不明理嘛!哪有屁股在享受,卻讓胃受罪的?當然不行!我後來又說:「好!這個就是從生活作息去改,他的生活作息都是那個屁股要享受,既然改不了,也不想切屁股、不想坐釘床、釘椅的話,沒關係,那就從飲食習慣好了,那好吧,就處罰舌頭,為什麼這麼愛吃?還不是舌頭要,那就切舌頭!切了舌頭,他自然就吃得少,胃也不用受苦了!哪有三寸舌去享受,卻處罰胃、讓胃受苦的?!任人都覺得不公平!」
他說:「不可能啦!師父,我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他表弟也是這樣,他表弟有去做切胃的手術,效果好像不錯!」你看,都設定好了,其實他早就預約切胃的手術,來協談是要咱們背書的,我都知道!那我就問他:「他表弟切多久了?」他說:「沒多久。」我說:「所以副作用還沒出來,你們是約一約去死。」對啊!之前不是有一位明星○○也是切胃,結果現在不紅了,一「切」就不紅了!整個人瘦下來像僵屍一樣,也不健康了,對不對?以前胖胖的,如果努力一點,可能也會健康瘦,而不是這種病態瘦。
所以都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思想導致我們人生的痛苦,那這種理路並不是真正健康的理路,都是從「緣」上捉摸。如果從「因」上,常常去樂善好施在「無畏布施」這件事情上,自自然然回溯回來的就是健康長壽,這是最高段的健康學!一般是不是說「生病可以不藥而癒」已經算是很厲害了?最高段的健康學就是讓你不病!所以老祖宗中醫學上講:「上醫,醫於未病;中醫,醫於將病;下醫,醫於已病」,意思是說最高段的醫術是養生健康學,可是它的健康又不造成生理的負擔,就是平常過日子保持正確的飲食、正確的作息就好了,你要養你的心、養你的性,當你心性調整好的時候,身心自然就健康。
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的病又有一種比較難理解的,就是靈性的病,對不對?外靈的或自己的靈出問題。這就是所謂能量磁場的問題,雖然名詞、名相上、形相上跟生理不一樣,可是它的原則原理統統一樣,它的原則原理還是從我們的起心動念來!《金剛經》上有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萬法唯心造」,《楞嚴經》上也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性,所以才要修行,這個「行」就是指我們心理、生理和靈性的行為。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就叫做修行,一旦這些理路都修正回來,你的造化主完整、正確了,你往外的造化物也就會隨著這個能量一併導正回來。
好說現在的高度量子力學家也幫我們背書印證了老祖宗的這個理路是正確的,所謂是這些分子結構的排列組合統統沒有離開我們的念頭。包括江本勝博士做「水結晶」的實驗,用善念去對待水結晶,它在零下5℃的結晶過程會變得很漂亮;用惡念去對待它,它在零下5℃結晶的樣子會很醜。屢試不爽,包括對它發出「愛」、「感恩」的念頭,它特別漂亮,若是「恨」、「討厭」,它就特別醜。所以可想而知,礦物的分子結構跟我們生物統統一樣,只是在於排列組合方程式不同而已,這些排列組合方程式是由誰決定?從念頭決定!所以為什麼自古以來老祖宗都教我們心存善念?因為只要能夠保持心存善念,我們的境界相就善、就美好,那我們常常有惡念,於是我們的境界相就會有煩憂來干擾我們。
所以一個人絕對不會在這一生只有痛苦、沒有快樂,也不會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原因就在這邊,因為一個人生生世世起心動念、言行造作,多多少少都是善、惡摻雜,所以這一輩子會遇到快樂也會遇到痛苦。那麼你們如果知道這個理路的話,就開始去訓練啊。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5年8月31日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無上正等正覺】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看諸位有沒有什麼近期以來的疑惑沒有?
晏菱師姐:師父,我有去放大一張相片。
師父笑:那個人好面熟,是我嗎?
晏菱師姐:對!因為我阿姨她們都沒有聽過 師父解釋「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想請 師父再開示一次。
師父笑:請坐!那張相片裡的人是我,我講起來就怪怪的。那是當時我們在西藏拉薩的大昭寺拍的,你們知道西藏拉薩嗎?拉薩有兩間很有名的寺,一個是「布達拉宮」,另外一個在布達拉宮的斜對面,就是「大昭寺」,聽說是藏人一生必去朝聖的兩個地方。那當然,我們去不是為了朝聖,我們不知道有什麼聖可以朝!那去到那邊的時候當然就四處參觀,風景也不錯,那天的天氣很好,天空萬里無雲,我們就發現太陽跟月亮同時出現!相片右邊那很大的一片就是太陽光,左邊有一顆很小的亮點就是月亮,位置在比較低的地方,等一下可能得要傳閱,因為大家的眼睛沒那麼好,是嗎?
那這個就是月亮跟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其實在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不難見到這種景象,可是重點是當時太陽光是很亮的,而我們在現場看到的那個月亮也是很清楚的,雖然小一點,卻是非常清楚!相片上看起來比較不清楚。這張相片是正男拍的嗎?他本人就在這邊。
正男師兄:我用手機拍的。
師父笑:所以不是造假的!那這個也不神奇,也不需要造假。那麼當時是我們和西藏的導遊談到佛家有一句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中文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剛好天空出現這個景象,於是我們就舉例:「你看,就像現在的天空,你有沒有看到啊?」
我們中國字有一個字可以這麼去解釋「正等正覺」,叫做「明」,日月為明,「明」就是明白的意思,明白就是覺悟的意思。那覺悟還不堪稱為正等正覺,在佛家裡面,第一道覺悟就是阿羅漢,叫做正覺,因為他證得了一切智。什麼樣的生命體證得一切智呢?就是我們這一堂課一直在講的一個重點--執著!放下「執著」的人就證得了空性的第一道。空性有好幾道,這是第一道,所以那時候你的知見就是正確的,叫做正覺。
那麼以此而言,我們六道眾生的知見都是不對的。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才講閻浮提眾生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因為眾生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迷惑」,而佛菩薩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覺悟」,只是覺悟還有層級之分。所以第一個執著就是最大的迷惑,當你丟掉的時候,你才堪稱世間人常常講的一個詞,叫做「客觀」。世間人常常說:「來來來,你們都不要吵,我提出一個比較客觀的看法。」那其實是他的主觀,你懂嗎?那並不是客觀,只是要求人家不要吵而已,我們世間人是這麼一回事。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經說法的時候,也對著我們芸芸眾生說「當我們未證得阿羅漢果以前,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們第一道就是要不斷修,也就是訓練我們自己的謙卑、謙虛。那麼《維摩詰經》上面又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就是說我們的知見都是錯的,只是我們自認為沒錯,那「自認為」本身就是錯!
所以,正覺阿羅漢是這一件事情,當他再把分別心也放下了,那時候叫做菩薩,菩薩就證得了道種智,證得道種智的時候,另外一個名稱就叫做「正等正覺」。為什麼這時候加一個「等」〜正等?就是菩薩等於圓滿的覺悟了,以佛的位階來講。佛、菩薩、阿羅漢,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等於是佛的覺悟了,可是還沒有圓滿,祂已經放下執著、放下分別,當祂再把妄想也放下,祂就體解到一切空有不二的至極圓滿的理路,所以那時候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因為祂證得了什麼?一切種智。
第一個是一切智,一切智體會到空性了。第二個是道種智,道種智不但體會到空性,而且也理解一切萬有的存在,所以這時候叫真空妙有,空有不二,不會偏在空。那第一個正覺會偏在空,說「放下」是好聽啦,「有」的世界不理了,比較自利。所以,菩薩跟阿羅漢不一樣,菩薩會為眾生做「不請之友」,祂比較會主動去幫眾生救苦救難,而阿羅漢比較是自利,你來找他尋求幫助,他會答應,可是他比較不會主動幫助,有這個特質。那麼佛證得了一切種智,這個時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再上去也沒有了,就是已經圓滿。那這時候跟菩薩的「空有不二」有什麼關係?空有不二是契得了,可是還沒有圓滿,佛是圓滿了。所以「明」就是「覺」的意思。
那麼我們在大昭寺,當時剛好沒有雲擋住,整個晴空萬里,也正好讓我們看到遠處的山,而且還可以看到山的最頂尖,山的最頂尖是什麼?山峯!我們說「山到絕處,我為峯」,所以我們一般為什麼稱「聖母峯」而不是稱「聖母山」?聖母峯是特指它最末端尖尖的那一個區塊,它不是從底下那個根算起。那整座叫做山,到尖尖的那一段叫做聖母峯,通常那一段也只有我們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才看得到,因為底下都會被遮住,所以「峯」代表「無上」的意思。那麼那一天的天空剛好出現這兩個場景,一個是「峯」嘛,一個是「日、月」(明),所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這張相片就是這個意思。那當時那個導遊就聽得合不上嘴:「哇!……」我說:「你看,你的下一團又多了很多故事可以講。」導遊不是需要多講一點故事,人家才會覺得有樂趣嗎?這張照片就是正男當時拍的,好像是用什麼功能才拍得起來?
正男師兄:我用手機全景。
師父:這樣大家明白了嗎?還有什麼疑惑嗎?所以這張相片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涵。
晏菱師姐:謝謝 師父。明天是我先生生日,因為當時他也有去西藏,所以希望能藉由 師父的手將這張相片送給他當生日禮物。
師父笑:好啊!
晏菱師姐:感恩 師父。
師父:勉勵我們大家啊!來這個人間一遭不是只是在那邊煩憂我們的苦難,事實上,我們有更高的一個前景可以去嚮往跟促成。畢竟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不是一種幻想,它是理想!你們知道幻想跟理想差別在哪裡嗎?幻想就是不能實踐的夢想;理想就是可以落實的夢想。你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做「人生有夢,逐夢踏實」,一旦加上那個「踏實」的生命狀態,你的夢想一定會履踐、會達成!就是如理如法照著正確的方向、理論、方法去落實,我們所有一切眾生……不光是只有人類,一切眾生的理想統統是可以促成的。那麼剩下的只差別在於我們業力牽扯的深度,但是那個問題其實也不礙事了。
所以,期勉諸位能夠藉此來到人間一遭,慢慢有機緣契及到所謂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能夠去迴向實際,「實際」可能大家比較聽不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本然,每一個人皆具足圓滿的如來智慧德相,那是自己的本能,因為你們的本能本來就是圓滿佛。所以處處的這些功果都迴向到那邊,它就是一個先導了,你們講的衛星導航在帶你們的路,當然,這種人生的導航一定比我們現在的衛星導航還準,不會把你引導去〔墓仔埔〕(台語:墳場),不會!
所以期勉著我們,有此一遭,也許每一個人契及佛法的成長所來自的路徑跟機緣都不一樣,可是畢竟「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能夠透過我們各自本來的人生困境而有所省思去做一種超越,最後能夠也有朝一日可以回過頭來感恩我們曾經的苦難,因為人有時候是……世間話講得比較難聽叫做「人常常是犯賤的」,當我們有一些苦難,我們會省思,如果沒有苦難,我們就放逸了,你知道嗎?對啊!那所以有這些苦難讓我們藉著它當成一個跳板去成就最後終極的「無上正等正覺」。這也是剛剛前面講的,我們學習都要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如果你把終極目標定在「無上正等正覺」,你們就不是只有這一遭不枉費哦,更不枉費你們生生世世無量劫的什麼?在六道輪迴地輾轉流衍,因為這些至極圓滿的生命狀態是終極啊!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5年11月30日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暇滿人身】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這個所謂的一句話,叫做「暇滿人身」。「暇滿人身」是佛家的術語,一般聽到都不太懂,你們以前聽過「四事因緣」,所謂是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遇、佛法難聞,有的人說「明師難求」,都好,依義不依語。為什麼特指「人身」難得?翻遍了所有佛經,從來沒有聽過「神身」(天人身)難得、「畜生身」難得或者「餓鬼身」難得,更不用說「地獄身」難得,在這個六道,只有特地講「人身難得」,那是因為我們「人」處在三界六道這個維次空間裡面特別地什麼?苦樂參半!
從這一個角度,佛法裡面又常常聽到「富貴修道難,貧賤修道亦難」這兩句話,「貧賤修道難」就是說當一個人窮到一個極處的時候,你要叫他學習成長,他說:「我都吃不飽了,你還叫我做什麼道理、要為人家好……,你先給我一碗飯再說。」對不對?他是聽不進去的,他沒有心思去想生命要如何更好、如何往更高層次提升,他只想知道下一餐在哪裡就好了。至於「富貴修道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已經好到不行了,「哪有什麼比我更好?那些理路是多餘的。」對不對?你跟他講:「生命要更好,前提就是要吃苦耐勞」,他才不要哩!他說:「我福報這麼好,還要跟你在那邊吃苦耐勞?」所以他就失去這個往更高層次境界提升的機會。
所以,生命狀態太好也不行、太差也不行,太好代表「樂」、太差代表「苦」,苦樂要參半。那苦樂參半水平又不會一模一樣,苦稍多於樂一點,一個人就比較會有出離心,出離心就是要遠離苦難,「我不想再苦難了」這樣。一旦「出離心」沒有出來,你告訴他再多的理路—「人生境界可以多好多好,可以怎麼樣離開不好」,他是聽不進去的,因為他沒有這個嚮往。
所以,「人身難得」的原因在這邊,六道裡面的三惡道太苦了,而且有的又沒有自主性,因為它業障比人道重,比如說你現在要怎麼叫一隻小狗在這邊學?「狗啊,坐好,這樣聽得懂嗎?」牠聽一聽就快要睡著了。但是現在你如果拿一塊牛排放在這裡,牠就馬上跳起來了,所以牠眼裡只有怎麼吃、怎麼睡而已。那我們養的阿金還有怎麼摸(師父、學員笑),牠看到你們都會叫你們摸牠,對不對?當然,不是每隻狗都有像阿金跟善福這麼大的福報可以待在一個學修場,然後每天身邊來來去去的都是學法的人,來就跟牠們互動一下「法」,所以牠們在無形中就耳濡目染。
我的意思是說不可能有一隻狗能主動來你家敲門說:「我要學法!」(學員笑),牠們能學的都是被動性。雖然也不時聽到以前的佛寺有雞往生、有狗吃素也往生燒出舍利子的案例,對不對?多有,可是你看,這些多有的故事畢竟於全球的狗類也只是幾隻而已,所以還是少之又少,這個叫「別數」,「別」就是不同的意思。那我們講的是常數,常數來講「人」,「人身難得」是這麼一回事!
那人身已經很難得了哦,釋迦牟尼佛形容說如爪上塵、須彌穿針、盲龜浮木。「爪上塵」是指什麼?你在地上抓一把土再撒掉,撒掉後還要把手拍得很乾淨,拍得很乾淨表示指甲縫裡的灰塵能掉就盡量掉,剩下的是你怎麼甩都掉不出來的,可能得要用牙籤摳,整個地球的灰塵跟你的指甲縫裡面塞住的灰塵作比較,那個比例你能想像嗎?祂說你要得到人身的機率就像是那個比例,你能想像那有多難嗎?!那麼「盲龜浮木」就是指一隻眼盲加上盲目的海龜可憐地在海上游,海龜是不是都要吸氣?這個要有一點常識,很多人以為海龜像魚一樣永遠在海裡,海龜是用肺呼吸的,牠是爬蟲類,當牠在大海裡抬起頭來呼吸,剛好撞到一根浮木,你看這個機率有多難!
再說「須彌穿針」,這個就更難了!佛家講「須彌山」就是這個世界裡最高的中心,然而它講的世界不是指地球,是這個宇宙。我們現在看到銀河系的圖是不是一種碟盤狀、中間高高的,我們地球在其中一個太陽系的邊邊,如果依銀河系來講,須彌山就是高高的那個地方。那麼有人站在那邊丟一條線下來,你站在地球上拿著一根針,那條線從那邊一直飛到地球,剛好穿過你手上這根針的針孔,做人的機率就像這樣。
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好了,範圍太大就很難想像,地球最高的地方是喜馬拉雅山嘛,大家對喜馬拉雅山比較有概念,也不要用「馬里亞納海溝」來做比較,因為它太深。比如說正男你爬上去,因為你去過西藏,你再一次登上喜馬拉雅山,在得高山症與未得高山症之間(師父、學員笑),喘著氣把準備的一條絲線丟下來,然後真菡站在印度大平原,手裡拿著一根針,這條絲線剛好從針孔咻〜穿過去,得人身的機率就像這樣,你們就知道很難了吧!
所以你們不能用地球觀去看待,要用宇宙觀,「地球觀」你會覺得人滿為患,要不是有那麼多人,怎麼會把地球搞得這麼汙染,討厭死了!對不對?那麼你就會覺得人身很好得。何況還有很多國家以前還在節育,都節育成這樣了還是那麼多人,人身怎麼會難得呢?因為你把它侷限在一撮裡面去看就是這種概念。所以不能用「地球觀」看待,生命要以生命觀來講。
那人身已經很難得了,前面加上兩個字叫「暇滿」,「暇滿人身」更難得!「暇」是來自佛經有一個術語叫「八無暇」,「八無暇」的意思就是我們以前常講的「八難」。那麼六道有三種苦,一個是「苦苦」、一個是「壞苦」、一個是「行苦」,苦苦也就是所謂的八苦,那八難當中有「苦苦」這件事情,苦苦也涵融了八難。「八難」是指什麼?它包含了三惡道,所謂血途、刀途、火途,血、刀、火途也是佛家的術語,我們現在是講「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這樣大家好懂。
什麼叫做血途?血途就是形容畜生道,咬來咬去嘛,流血、很痛苦這樣。那麼刀途就是餓鬼道,為了爭奪搶食,拿刀砍來砍去。因為餓鬼道想吃也吃不到,有一種鬼是喉嚨也窄,即便你給他很多東西吃,他吃了就痛苦。那他又餓又很想吃,很想吃就會狼吞虎嚥,越狼吞虎嚥越痛苦,你看,就是這種生命狀態。你們在人道有過這種經驗嗎?曾經噎到過?所以我們都曾經當過鬼,還有那種經驗的那個質性會帶到人間來(師父笑)。你想想看,我們噎到或者是嗆到的時候也很痛苦,這都算是,餓鬼就是我們當時那個感覺大概再乘上十億倍,你就能想像他在吃東西時的狀態。所以為什麼現在一般修密會有煙供……等等,因為餓鬼道吸煙就不會噎到,可是你想想看,有幾個人每天燒煙給他們吸?所以他們多數的時空都還是在那種痛苦的狀態,這個叫做刀途。那麼火途是什麼?「火」瞋恨嘛,那就像在地獄火裡面燃燒痛苦至極,所以地獄道就叫做火途。「途」是途徑的意思,就往那三途走。
那麼八難其中有一個就是生在「北俱盧洲」,我依我們現在這個以人為主的小宇宙來講,它有四大部洲,我們現在人類這個地球在「南贍部洲」,那北方有一個「北俱盧洲」、西方有一個「西牛賀洲」、東方有一個「東勝神洲」,這些是一個術語,也就是說我們處的這個平面世界有這四個大區塊的宇宙。那我們處的南贍部洲算是很幸福的,因為有佛出世,其實除了北俱盧洲以外都有,南贍部洲比較特別,還有很多龍天護持,很多菩薩都會來這邊,為什麼?因為緣,特別有緣,而且這邊人多。那麼北俱盧洲也是八難之一,它在八難裡是什麼特色呢?就是前面所講的「富貴修道難」,北俱盧洲的福報非常大,大到無法想像,所以他們認為佛在那邊教他們成佛是多餘的、不需要,「我們現在生活得這麼幸福,你說還有更好的,多餘、多餘,不需要!」那邊的人聽不下佛法這個覺悟之法,因為太享福了,所以它也是八難之一。
八難還有一個叫做「世智辯聰」,什麼是世智辯聰?它跟辯才無礙不一樣哦! 世智辯聰就好比世間有一些很聰明的人,一般所謂很會耍嘴皮子,讀書的記憶力也不錯,很容易就能夠兜一些道理,那麼常常就會愛辯,然後辯論技巧也很好,所以常常會把對的變成不對的,把變成不對的才叫對的。你們現在的文化不是也有經歷過?大學不是有辯論社嗎?你有沒有發現一定有一方贏嘛,對不對?辯論社一定有反方跟正方,正方就是前提設定是正確的價值觀,反方就是設定是錯誤的價值觀,各自都有一群人來為他的價值觀辯護,那麼難道永遠都是正方贏嗎?不是啊!很多時候是反方贏的。從價值觀來講,反方明明就是不對,如果你自己拿來用,你是不喜歡的,可是卻也可以辯論成對的,這就是西方思潮訛化整個生命正向昇華的文化特色,當然,不是全面都這樣,可是卻是一個不對的狀態。
所以為什麼佛法教著我們不思不議?你們講「不可思議」,不思不議就是你不能去討論它也不能去思考它,思考它就是有辯、有正反,那只要在正反的層面,你辯贏了,它也不一定是對的,但是贏了。當這個不對的被你們這一群人辯贏了之後會形成什麼?形成另一波文化,而莘莘學子慢慢長成,一般人都會去追逐贏的那一方嘛,對不對?他分辨不出是非邪正,反正贏的那一方就是對的,於是漸漸地整個文化就產生所謂「積非成是」、「似是而非」這種生命狀態出來。我們人一旦符合了「似是而非」跟「積非成是」的理路,我們自己又被扭曲了,正確被錯誤給扭曲了,以致於我們也認為錯誤是對的,於是我們的不幸福就開始生長了,「不幸福」生長是不好的事哦!(師父笑)所以世智辯聰沒有智慧,它是聰明、不是智慧,佛家強調的是「智慧」。
那智慧跟世智辯聰的聰明有什麼不一樣?智慧的對答叫做辯才無礙;聰明的對答叫做世智辯聰。辯才無礙的人是什麼?他有涵養,他前一個關鍵就是知道是非邪正,所以他不會訛化,他不會為了贏而贏。他清楚這些是非邪正,乃至於是非邪正的基底擴大,他就清楚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體、相、用、因、緣、果、理、事背後的理路他都清楚,所以他是屬於理智的,而不是訛化的。那麼世智辯聰的人很難學佛,因為他會為反對而反對,他還會講出一番道理來建構他的反對的力道,讓那些很老實的人恨得牙癢癢地。老實的人做得對,卻被那個聰明的人把他講得讓他實在是……,那這個世智辯聰就造成學習的障礙了。
還有一個是什麼?聾盲瘖啞!就是雖然得了人身,可是他有殘缺。他眼睛瞎了,不能看佛經;耳朵聾了,聽不到;嘴巴啞了,沒辦法去請教、溝通什麼;總之,這個人身有障礙就對了。所以,「暇滿人身」是人身難得裡面的最難得,那個「滿」叫做「十圓滿」,譬如說有的人得人身了,他也沒有聾盲瘖啞,可是他很忙或者障礙很多,他想要學習,然而親人的價值觀相左右、相對立,以致於他無法好好學,在學的過程裡面百般阻礙。或者是他情執太重,想要學又罣礙什麼……等等,你看,即便得了人身,既沒時間也沒自主性,如此就不圓滿。所以能夠得到「離八無暇、得十圓滿」的人身是對於學習成長最圓滿、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一旦這些條件具足,你在學法就簡單了,剩下的就是時間。
那麼學法又分兩個階段,一個是「學著怎麼學」的階段,一個就是「真正開始學」。那我們現在是什麼?我們現在還不一定學著怎麼學哦!我們現在是瞭解一下如何學著怎麼學(師父笑),一層一層來,先瞭解啊,因為你根本都不知道,你哪來學著怎麼學,對不對?如果依佛法的標準,真正能學法的生命狀態是「阿羅漢」,阿羅漢的條件是什麼?是完全沒有執著的那個人,你看多難!佛法的標準在這邊,他是完全沒執著,而我們連「稍微不要執著」都做不到,你懂嗎?
所以我們要先瞭解:「啊!原來是這樣」,瞭解「原來是這樣」並不是叫你打退堂鼓,而是要認知一件事情:「哇!原來我們未來的空間有多大,原來生命不是我們想得這麼狹隘」,你懂嗎?人類是很渺小的。既然生命不是那麼狹隘,我們為什麼要糾結在生活當中不如意的事情上?那個糾結就沒有必要了。一旦你瞭解它的廣度、深度之後,你才知道原來人生的價值觀要定位在哪個方向,當你也瞭解到步驟,你才不會盲修瞎練,然後搞不清楚狀況就糊里糊塗地自認為:「反正這樣做就對了」。
所以我們就要先理解到「該怎麼學」,首先,你的問題就抽出來了,就是生活當中不要執著。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5年12月28日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那麼真正要去修行,還得要從哪裡開始?從我們的老實。現在一切學修之輩,都因著不老實而有所不能成就。大概大家都很努力啦,那麼這個努力錯了,我們的目標還是得不到。所以常常在跟我們一起共勉的學修有三個主要的條件跟概念,所謂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理論跟正確的方法。我們當今這一個時代的眾生,某一層面的福報算是比以前的人好。比如說現在的資訊發達,要取得什麼資料,隨手上網就有。可是另外一個層面也是比以前福薄了一點,也因為資訊發達、科技昌進,所以導致我們現在人在學法的過程的雜緣太多。這個雜緣也多是引導我們二十六惡心所去成樣、成形、成結果的這一個路徑。那麼生命來到做人,有十一個善心所,二十六個惡心所。我們知道「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嘛,所謂「因果不空」就是你有因必有果,你有果也必來自因。在講「因果不空」當中,常常省略了一個字叫做「緣」。我們要知道「因」遇到「緣」就得「果」,種善因遇到了善緣,你就得善果;種了惡因遇到了惡緣,我們當然就得到了惡的結果。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知道這一件事情,所以多數的學修者盡往善的方向去訓練、去促成,可是不知道「善」猶不究竟。所謂是行善生福,「持戒得定,依定開慧,慧解眾困」。如果我們不是走戒、定、慧的路徑,我們等於白修了。因為行善固然生福,可是「禍福相依」,那兩個字也寫得很像,常常「禍盡福生,福盡禍來」,禍跟福是緊跟隨著我們在跑的。這一件事情讓我們在六道輪迴求出無期,生生世世都這麼一回事。如果學修不把這一些理論、方法、方向搞清楚弄明白的話,我們在修行的道途上,不但得不到所謂的歡喜、所謂的受益,還常常會因為學修的努力而造成更大的困惑。
好比說當年慈雲灌頂法師講,這個念佛的一百種果報裡面,第一種人就是下阿鼻地獄。你看看多嚴重!那麼許多學佛的人他不了解,他說再怎麼樣都是念佛啊,念佛再怎麼樣不好,他還是佛啊,至少還有一個最低的水平啊。可是不是這麼一回事的,大乘佛法告訴我們「論心不論事」,不在於你的事相是什麼。換言之如果依禪門來講,告訴我們會與不會這兩個字。會的,一切世間五濁惡世裡面的極惡之法,來到他身上都有辦法成就無上道;那麼不會的呢?不會的,一切人家在講的佛言佛語、這些三藏十二部來到我們身上,都被我們自己轉化成三惡道的主因,這一個事情我們一定要去明白它。
那正確的方向是哪裡呢?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個學修的人,一定要不斷把心量拓寬。「眾生無邊誓願度」其實還是一種方便說,所謂的「出口必乖,起心即妄」嘛。那麼還是要說,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有妄見,沒辦法理解真實不說之說。所以 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講經到最後說:「如果有眾生說我有說法,就是毀佛、謗法。」你看,祂又講了四十九年,那既沒說、又有說,所以告訴我們不要執著。《金剛經》也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謂「非法」就是世間法,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如果再深度一點,叫做「不了義法」。那麼「法」特指佛法,這時候的佛法是一個代名詞,也就是真理的意思。你可以不用「佛」去代表它,一切宗教的至高無上的那一個宗旨,就叫做佛法。所以本然是一家嘛,所謂「眾神一體,宗教一家」。這還是一種狹隘的看法,事實上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乃是一個我們自體。如果我們沒有體認到這一個層面的話,「眾生無邊誓願度」常常就是一種空談。我們常常講的「發願、發願」,發的是空願而不如實。那麼我們在學修的過程,還是依著自私自利,所以剛剛講到了這一個關鍵「善」跟「戒」二個。
好比說我們知道「十善業道」裡面有所謂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對不對?那麼又聽過「五戒」裡面有不殺、不盜、不淫,對不對?不妄,不妄語。這四個詞名相都一樣,可是一個放在「善」的角度,一個放在「戒」的角度。也就是說我們依十善修持,如果沒有在這個名相裡面契入所有的「戒體」,戒的本體的話,我們怎麼修都是世間法。所以在九法界,降下來六道輪迴裡面才告訴我們,五戒十善上品升天,天加上四無量心,這個五戒十善中品做人。那麼做人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升天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好說再加上一個「未到定」,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再加上個「四禪八定」,以世間佛法的共禪定法來講,它統統在世間裡面,這時候沒有得定,因為它沒有「持戒」。那麼沒有持戒的眾生,盡其一生再怎麼樣修善,都超越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五戒」能夠去出離六道輪迴,「十善」如果不會的,它不會。
十善的依準又有所謂的正確的標準的行法,在哪裡?在所謂的「六度」裡面。我們現在的人都喜歡美好的結果,美好的結果總是來自美好的原因。可是為什麼我們喜歡美好的結果,也在努力過著我們世間所謂的正確、自我認知的正確的理路上去運作,而得不到真正的美果?原因就在於我們把這一個正確搞錯了。也就是說我們都是依著自己,或者是我們所認知從小到大,社會價值觀給我們的定義,依這個地球的所謂的風尚給我們的定義的對的去做。可是殊不知裡面常常是極錯,我們卻認為它是對;那麼極對,我們卻認為它是錯,這也就是眾生。為什麼?眾生顛倒夢想嘛。佛有一句話叫做什麼?「一切所見法,但以心做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一切所見法來到眾生,都用我們的意識心在作用。意識心就有所謂的「妄」的基礎,「妄」的基礎產生了分別跟執著這二個催化劑。這兩個催化劑一運作之後,我們所有真相來到我們的知見裡面都扭曲了。就好像我們帶著墨鏡看世界,都被我們這一層墨鏡的顏色染著了而不是真相。學修如果是依照這樣的話,我們生生世世就走冤枉路。
所以為什麼來到這個時代,更要秉持世尊當年所講的「四依法」。第一條所謂是「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那麼「依法不依人」就是:不是誰說的算,你還得要依照這一些古聖聖賢的這一個準則,那叫做「法」。那不同宗門教下有它不同的術語,可是那個法只要是真理,它殊途同歸,形容詞也許會不一樣,可是它闡述的義理都會是一樣的。我們得要依著這個法,來決定我們的人生的抉擇;抉擇了之後,更要努力去落實。那麼不依人,因為人還沒開悟之前的人,這一些都叫做芸芸眾生。人用著意識心在作用,意識心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這個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我們人認知的對與錯,都是依著我們所認知的文化或所處、所身的這一個文化來做決定。你看如果依照這樣的做標準的話,一個地球勢必會四分五裂嘛,破碎到不行,這也就是我們學修最大的一個阻礙。那麼要撇除這一個阻礙就是剛剛講的「依法不依人」,我們依法的準則作為一個最大的公約數,把自己的認知丟掉,把法的準則給塞進來,依此行事,那就對了。
接下來在學習的過程明知道法,可是常常又在法跟法當中起衝突,對不對?起對立、起磨擦,這也就是我們常常「依語不依義」。在自我修持的類別裡面,執著堅固我們的術語,而不能接納其他派別,或者是其他的知見來闡述的這個用詞。所以佛又告訴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依照它的意思明白就好了。術語也是因文化類別而有所不同,要把這一個術語給放下。那所謂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馬鳴菩薩也告訴我們「離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要離開這個。那離的意思就是「不執著」,你可以運用它,可是你不能執著它,我們在學法的道途上就會很開拓完全沒有阻礙。你同時在一門深入當中,你還可以吸收所有這世間形形色色的這一個真理,以不同類別闡述的真理,來到你這邊都變成你自我這一門的養分。這樣學修是一個非常快速的一個路徑。
那麼講到快速呢,就順便跟你們提到前幾天,剛從大陸回來。那麼在大陸那邊有遇到一些同參,大家都心急,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剛剛我講快速這個部分,就是捷徑。那麼有一位同參問我說:「師父啊,學法有沒有捷徑?」這樣。我說:「有啊,捷徑啊,捷徑就是看破、放下啊!」(師父笑)那麼現在多數人聽到,那不等於沒講嗎?對不對,看破,放下啊!那在哪裡做呢?我知道多數的同參在問這個話的時候,通常是有一些預設立場,什麼的預設立場呢?就是說他預設了:你告訴我一個方法。好比說我們在家裡做功課,拜佛啦、念佛啦、一天看個幾遍這個佛經啊,類似這樣的一個所謂的外在的一個行為。可是佛法不是這一回事,佛法真正的捷徑其實剛剛講「看破、放下」還多講了兩個字「看破」,就「放下」兩個字解決了。佛法真正的捷徑是什麼?是一切無過,就是全都接受。真正的捷徑也就是法身菩薩所修持的方法,滾滾紅塵當中歷事鍊心,這就是捷徑,而不是看哪一本經。我們看盡了三藏十二部,所有的大藏經都被我們涉獵完了,只要我們還放不下,那些嚴格來講也只能說是一種所謂的障礙物而已。怎麼說呢?因為我們會依著我們的優越性、優越感,起這個所謂的傲慢。如果你沒學法,你還不會比一般人優越,那麼你還平平的,個性上還會比較台語叫做﹝覕鬚﹞,﹝覕鬚﹞就是比較什麼?低調一點,對不對?比較低調一點,那你還懂得謙虛一點。可是現在多有學了佛之後,傲慢不斷增長,那麼出口開口都是佛言佛語。那麼佛言佛語,一般人沒接觸的時候聽到也會覺得:「哇!好棒喔!」對不對?「好有涵養啊」這樣。然後別人的掌聲一出來的時候,我們的傲慢的基底又會再什麼?增生、加碼。這也就是現在學佛的人一個很大的困境。那在我們身邊當然多有這一類的人,如果我們自己是的話就要甚為警惕。
佛法是教我們丟的,不是教我們要的。一個人只要把你的總生命丟、丟丟丟,任何一件事情都丟,丟到最後一個你儘想辦法怎麼丟都丟不掉,那個叫做「真如本性」,那一個叫做「如如佛」。因為佛性本然存在,所謂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那麼因為「無」所以丟得掉,如果「有」就丟不掉了。所以不覺產生一切虛空法界的形形色色,我們佇足在這一個虛空法界裡面,受用這些形形色色,事實上是受用於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境界。這一個境界依著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而什麼?建立。所以眾生心想異故,所以造業亦異,造業這件事情就是境界相,佛家術語叫做「業相」。我們學佛的捷徑,就是不斷把我們的「業相」給淨化掉,西方可能會講消除啦,都好,了解它的意思就好了。所以有的人講清除法啦、清淨心啊、消除法啦、不去想它啦,都好。可是不去想它有時候我們又落在無明,無明也是一種妄見。所以佛法如果你沒有把最基礎的課門給建構起來,那一個所謂的進階的一個必經的路程,我們永遠參得不到。學法切莫得少為足,以為我們現在稍微接觸一下佛的一個所謂的氣氛,生活上也會因著我們的心情轉化而有所轉圜,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我們自己學得很好了。因為這頂多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我們接觸善緣,調撥出過去曾經種下的善因,這個叫做「福」,「福」的產生而已,而不是一種真正的解脫。
如果你要真正的解脫,你還不能執著這個「福」,你還得把「福」放下。也就是禪家或佛家在講的這一個「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所以兩邊是什麼?是非兩邊、正邪兩邊,有對法的這個兩邊,高低啦、斷常啊、好壞啦,這些統統要去放下。從修行的人來講就是所謂的善惡嘛,對不對?我們固然討厭惡,多數的人執著善,那「擇善固執」它還是惡,因為加上了一個固執。所以這一個「善」不能幫我們超越六道輪迴,我們得要建構在「善」的基礎下,再把「善」放下。放下不是放棄喔,放下就是你不執著它,放下這個「善」,你才有契入清淨的機緣。如果你生命沒有提升到清淨的話,這一個人就談不上真正的修行了。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從清淨開始的。清淨,深入去修行加行位,所謂的功法,不斷練就的時候,我們這一個清淨心會越來越深、越來越深度、越來越沉、沉到極處,它第九第定就出來了。第九第定出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那時候你叫做阿羅漢。從佛法的學修角度來講,阿羅漢開始有修佛的資格了。所以我們芸芸眾生基本上要談佛法不容易,我們現在談的佛法幾近可能都是所謂的相似,相似的佛法或著是往佛法的方向去補習,去練習這樣這麼一回事。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6年9月24日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修行要吃素嗎?】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這樣修行有必要一定要吃素嗎?吃素這件事情是什麼意思啊?對啊,我們是慈悲心啊,那有沒有必要一定要吃素?那看你自己啊,對不對,你自己要求你自己到哪裡,你自己去做啊,你自己的生命狀態是什麼樣,你自己做到位啊。所以它不是一種論辯,西方的那種辯論,辯論已經設好對立了嘛,你對立再怎麼辯都沒有一個真理出來,所以它是適時,適合的意思,因材施教,那麼既有一個因材施教也就有我因材而什麼?修嘛,因我自己。所以,人貴自知嘛,你要知道你的條件到哪裡啊,那麼如果你已經是慧行菩薩,如濟公活佛這樣,對不對,那哪有什麼素不素的問題,葷不葷的問題,對啊,因為祂已經無心吶,對啊,祂也沒有口欲啊,既無一個口欲,那有要貪吃什麼肉,貪吃什麼素,所以換言之,你如果貪吃素的話,你還是貪啊,你還是會下餓鬼道的。
對啊,所以不能執著,可是你要知道它的義理,吃素是為了不捨眾生,不捨食眾生肉,長養慈悲心。那麼茹素又不等於持齋,茹素只是吃植物叫茹素嘛,那持齋它還有一個過午不食的意思嘛。吃植物的人他也許他吃很多嘛,對不對?包括現在的素食也都很豐盛嘛,對不對,對啊,不一定是真正修行。可是從健康角度好像又…又比較健康一點嘛,對不對?因為現在的動物抗生素太多了,對啊,當然也有人說現在的農藥太多了。所以只要活在人道都不究竟啊,對啊,你只能在很多爛的裡面,挑一些比較不爛的啊,所以為什麼人要努力學修,超越輪迴的原因在這邊,因為你這些境界統統沒有嘛,統統沒有汙染了嘛,所以你因為你回歸清淨心啊。
所以素,持齋,「齋者,齊也」,平等之意,所以如果你沒有平等心,你去茹素那就是吃植物,這樣子而已,那不等於修行。當然它的好處是什麼?少造一點業,它也有它的好處,可是它不究竟圓滿。那麼如果你是秉持的清淨的心,對不對,你去持齋,清淨裡面有平等的時候,那是真正的什麼--素食者,他是真正是遠離這個「殺」了,那時候比較究竟吶,換言之,還得用三輪體空的心,去運作你所有人生這些人家定位為好的修行模式啊,所以最後還是起心動念的問題啊。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3年3月26日 台北太極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學之道 貴以專】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善也可以是善惡對立,那圓滿無瑕裡面沒有善惡這個東西。換言之,如果對人來講等念怨親啊,對不對,善惡不立,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啊,不是說除以二又來一邊啊。換言之,他完全沒有執著、分別、妄想,這樣一個生命狀態叫做純淨純善,因為環境不同,感染的習性變成惡,感染的習性變善,這樣又不同。所以,惡再惡下去就產生很多災難,善再善下去,就可以彌補一些災難回來這樣,這就是靠教育,靠教育就是要把一個人感染成回來,因為為什麼會有性相近,習相遠這樣,因為迷失了,迷失了本能,迷失了自性,才有這一段,那後面又有幾句話,「性相近,習相遠」後面不是「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其實這幾句話如果把握住,我們人生肯定幸福美滿。
因為我們知道理論了,我們知道原理原則,當然它細說無量,這幾句話,好像八句嘛,對不對,是教育的主軸的方向,因為「苟不教,性乃遷」,如果你沒有善加去調化他,他的個性就會偏頗,偏頗就會越來越深、越來越深,中國人說〔松條少不鬱〕,〔長大鬱不屈〕,松樹的枝條從小你如果沒有去雕啊,用人家說用鐵絲去折它,等到它變粗了,你就折不了了,有那個角度,那教育的要怎麼把它變成美好的教育?又有方法叫做「專」,「教之道,貴以專」。換言之,「教」一定有學嘛,學之道,也貴以專嘛,換言之,如果對一個學的來講,我們在學習啊,我們就要專啊,專叫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剛好現在的西式教育錯亂,它叫做交叉式的教育法,交叉式教育法,這科剛結束,頭腦還沒消化,又裝第二科不同的再來攪和,再裝第三科再來攪和,這個就是成就的最大障礙啊,那這個頂多能存…存在所謂授業的教育角度,還勉強可以受用,可是真正授業的角度,我們講世間法還是教之道,貴以專啊。
如果你讓一個小孩子學十科,你讓他十科的時間都投注在一科,這些精力、時間、精神,那麼那一科一定會特別好,未來的世界也是專家的時代嘛,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公司行號的老闆、主管,人家會遞履歷嘛,應徵,有的人就履歷上面好多才藝都會啊,對不對,可是當你用的時候,沒有一樣上得了水平的啊,那另外一個只會一樣才藝,可是卻是你要的那一樣啊,你要哪一個人?我要那個只會一樣的啊,但他那一樣很厲害的啊,那叫「專」嘛,貴以專嘛,所以成就是這麼一回事啊。那妙又妙在哪裡?專注到極處,他的專業專到極處,又可以觸類旁通嘛,他很容易瞭解其他相關行業,或者是不相關的,他統統可以瞭解,這是東方人教育的妙招啦,也就說他的妙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後的結果叫觸類旁通,而不是叫你多才多藝,學習多才多藝,因為多才多藝最後結果叫做多才多藝,藝不精啊,每一樣都不專精啊,樣樣通則樣樣鬆啊,鬆散啊,要用的時候都用不上啊,跟人家〔品〕(台語:炫耀)的時候,都很厲害啊,那個我也會、那個我也會,大家都做不到啊,就變成這種窘境。
那麼東方老祖宗的教育方式,可以解決現在當今地球的災難,這個災難包括人為,包括天然,其實都是人為,我剛剛講的人為是所謂的社會問題,它統統可以解決,那社會的問題來自哪裡?家庭問題,也可以解決,可是要靠我們去落實,剛剛講傳道,道首嘛,辶嘛,辶字邊在前,所以大自然法則第一件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去落實,透過我們自己,第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你沒有落實,統統沒有,所有結果,你知道再多的這些聖賢義理,只要你沒有去做,統統沒有,這就是許多專家學者,他沒有信心的地方,因為他從未曾做過他的學理,所以他不知道這麼好用,所以當他要跟人家講說二十一世紀,對啊,湯恩比博士說的沒錯啊,大乘佛法跟孔孟學說可以解決啊,問題是真的嗎?對不對,常常是這樣,所要靠驗證,所以佛法乃至於東方老祖宗思維,是一個高度科學,科學講究驗證,那驗證到最後你就突破了,不是只有人道,不同維次空間全部都突破。
🌱延伸閱讀 : 一覺元 弘聖上師 明覺法堂 2010年12月21日 高雄寧靜園
🔰弘聖上師講述🔰
【什麼是好風水】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師父您好,請教您,因為我公公的墓地在○○山公墓,因時間已久,已四十年了,墓塚已裂開,旁邊的環境也已年舊不堪,想請教師父,可否撿骨放在靈骨塔?因有請人估價,要整修墓塚的話大概要二、三十萬,我先生想要把它放在靈骨塔裡,不知可行否?是否要看日期?有什麼禁忌嗎?我們生的是女兒,如果以後我和我先生走了,墓地沒人掃,該如何是好?放在靈骨塔,假如沒有去祭拜,可以嗎?
師父:這個是現在人的常態,那麼我們一定要了解為什麼要有這些儀式跟這些禁忌的由來。因為「人未能無念,故為陰陽所縛」,人沒辦法清淨,所以他被這整個大自然的造化反過來影響,那麼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現象,可是它既已形成,存在即是合理。
為什麼要祭祖?它是一個「慎終追遠」的表法,也是一種孝道的履踐。可是常常我們行人(生命成長的人、修行人的簡稱)他會執著在這些祭祀科儀的事相本身,凡事我們要知道一件事:「無過無不及」,你不能太過,你也不能不去周到它,換言之,舉外明內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剛剛提到「能不能移到靈骨塔?」隨著時代因緣的演繹,當然是可以的,方法是不定的,只要它的原理原則不變就可以。那什麼叫原理原則?我們的起心動念!這是最重要的,就是說你不是把它搪塞,你不是蓄意的推卸責任,你是礙於我們的客觀條件沒辦法的時候,人還得去「隨分」嘛,隨分的當中你又不能不去理它,叫作要「隨緣」嘛,你遇到你要去完善它啊!你在完善的過程裡面你又不能打腫臉充胖子,超出你能力所及,這叫「隨分」,這就是現在人白話講的「無過無不及」,秉持這一個原則原理去運作你的人生,基本上會非常的順暢。
我們人常常容易健忘,這件事情想得到、那件事情想不到,那麼會想到這些禁忌上的問題,其實你說它存不存在?早上我們在用餐的時候,有同參提了一些問題,比如說有人在家裡供奉神祇,有神像嘛,對不對?那麼神像依照傳統的儀軌是要去開光點眼,開光點眼祂才有靈驗。那麼有的人就會疑惑,祂的開光點眼到底是真的假的?是不是開光點眼之後那個神靈就在裡面,沒有開光點眼就沒有在裡面?這種問題其實是因人而異,它好像很不負責任,其實也不是,它是一種「感應道交」。
我們舉一個例子跟大家分享,你們說現在太陽在不在?我們現在這一個半球太陽出來了,我們現在被太陽光照到我們說它存在,在我們另外一邊,美國現在是不是晚上,他們會不會說太陽不在?可是他們看不到太陽啊!換言之,太陽的在與否跟我們的看到它與不看到它並沒有正相關,換言之,也就是說它的存在跟我們的信與不信不相關。那麼我們同處在一個地球,可是卻有一半的人看到太陽,一半的人沒看到太陽,這個就是佛家在講的:「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你對你的祖先必須要有這種至誠恭敬之心,你用你的至誠恭敬之心去完善剛剛那件事情(撿骨,把它安置好,放進去納骨塔裡面)。
至於掃墓的時候要不要去禮拜它?我勸還是要!(師笑)不然那就好像我們只是把老人家丟著而已。那你在做這件事情除了在表達你至誠恭敬的心意,你也做了一種無上教育的表法,它跟我們晚輩是男是女無關嘛,眾生平等啊!它是一個平等性。至於往後這個女孩子嫁掉了,這個祖先當然有他自我的因緣。那麼嫁掉了會不會繼續去履踐它(禮拜祖先)?這個就隨著世俗的風俗去運作即可,入境隨俗。
那麼「風俗」這件事情是因地因人而有不同的,比如說我們家有祖先牌位,我相信很多人家裡也有,我們從小就覺得很奇怪,阿公、阿嬤的生日、忌日要去拜拜,假設一個阿公一年要拜幾次?三大節不算的話,是不是他的生日和忌日二次,我們會覺得怎麼我們家都拜四次?結果發現我阿公的弟弟也在我們家的佛龕裡面,為什麼呢?因為我阿公的弟弟生的女兒嫁掉了,嫁給一個基督徒,基督教的習慣是沒有這個的,所以她沒辦法用著中國祖先道統的這個風俗去禮敬她的爸爸,只好來跟我們家談,說能不能過繼在我們家裡面?那世界一家嘛,對不對?整個宇宙是一體的啊!所以就過繼過來,我們每年就多了一個叔公去履踐。
對我們家也沒什麼不好啊,我們做晚輩的同時學到一件事情,原來愛是一種平等的,那如果沒有這樣長輩運作的表率、表法,我們還真的很難去理解書上常常在教我們的:「愛屋及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沒有去理解,那遇到這個就會很多禁忌、什麼能不能的問題。所以「存乎一心」,如果我們的心沒有這些罣礙的話,我們行為是非常寬廣的,變成那時候什麼都可以,可是那個「什麼都可以」不是隨隨便便的,它是秉持一個所謂的道統文化的宗旨,不變的原則原理,它因應於外在的有為,什麼都可以,叫作「方便行事」──不離方正之理,便於行事。
所以剛剛講的「我們往生之後怎麼辦?」往生之後就放下了啊!(師笑)往生之後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誰會來拜我們了,還擔心誰去拜我們的祖先,是不是?那最後學道要更超脫,超脫是建構在這些原初的基石上,以人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那個超脫最後就是放下。放下的前提我們一定要看透,看透什麼?「宇宙諸法的實相!」我們遇到這些祖先的問題也是宇宙萬相的其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換言之,「此滅彼消,此生彼增」,如果你自己的心不起心不動念了,這些問題全部都匯歸了。古諺講:「一子得度,七玄九祖升天」,他如果升天,就不用你來拜他,不用你來祝福他了,就換他來護持你、幫助你了。
所以,期待自己的覺性開啟、自己的生命完善,這是最究竟圓滿的方式。每一個都要拜,拜不完,不過你也不能捨棄它,因為舉外明內,你必須有一個外在的形式你去符合周到的時候,我們教育的實際作用才會產生,所以我們的後代才會有這種所謂的孝的概念。那麼「孝」是什麼意思?上老下子,老的上面有老,子的下面還有子,換言之,如果從時間的表述去講,老是過去,子是現在、未來,「現在、未來和過去是一體的」這叫作孝。那麼時間又代表空間了,所以老祖宗為什麼這麼講求孝道?就是因為他要讓諸位明白一件事情,整個宇宙是一體的,講「盡虛空、遍法界」是比較圓滿,可是宇宙是現在人比較容易理解。盡虛空遍法界有無數個宇宙,一個宇宙不能代表盡虛空遍法界,這都是我們自己心現識變出來的世界,所以它是一體的。
那麼老祖宗秉持「孝」的這一個教育,讓我們東方受中國道統文化薰陶的人比較有這一個概念,所以它比較能處於一種和平的盛世狀態,延綿的會比較久的原因在這邊。換言之,如果「孝」這個概念斷掉了,整個世界就是往毀滅走了,也就是說過去無始劫累積的所有的業就會一併冒發出來,那時候人生只有苦沒有樂。那麼現在是什麼?現在是苦樂參半,苦稍多於樂,總是還有樂,讓人覺得還可以再延宕一下,算不錯了,不是完全只有苦。
所以,清明祭祖、慎終追遠的這個概念只是一種形式,可是這個形式來到當今,更需要去重視它,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用真誠的心去對待的話,我們家族的各方面就會開始偏頗,所以這個部分就產生了能量磁場的影響作用。所以也是從我們心性的偏頗,我們以為是祖先來捉弄我們,也就是說我們自己感應道交錯了,感錯了,應就錯,這是一種自然回受,所以又產生外在環境所謂這些風水地理的問題。從外在的角度,風水地理的存在是合理的嘛,可是它絕對也沒離開我們心性的偏頗。換言之,如果這些風水的問題,我們用我們的真心去完善它,也許這些有為法在風水學上還是不吻合的,可是你還是可以得到你幸福美滿的人生,那時候你又會覺得是祖先在庇佑我們。
所以人一定要回歸自性的圓滿,而不是只是在外在的一種影響、作用,那沒有外在讓我有一個對象去長養出來,我也不知道我內在有嘛,所以裡外這時候是一如。善用真誠心由內而發去對待外在我遇到的這些境緣,那麼我遇到的一定是我的工作,也就是說我過去生這個事情沒考過,我的業力現前,所以我自己就要去完善它。那不然為什麼不是別人祖先的墓裂開,是我們的?所以這就是我的功課,我的功課我就要去完善它。那你用真心去完善它了,這件事情就圓滿的了結了,它就不受後有,就不會有這件事情的干擾。那如果沒去完善它,我們心永遠罣礙、忐忑不安,這個不安會產生錯誤的能量,錯誤的能量顯於外產生錯誤的形式,又反撲回來,所以我的命運因此而變差。
我變差……現在的人沒有學的,他會不知道是自己心境的不安產生的,他會怪罪就是因為墓裂掉了,所以沖煞到我,或是他就想要入土,我卻把他放在靈骨塔裡……諸多這種問題。那這些問題從理上去了解之後,你會發現其實也不是問題。當然,一定要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那個恭敬至誠?不能只是像現在的人:「有心就好了啊,不必那麼周到」,你沒有那麼周到,你那個心就好像不太有,這是一種落差。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3年3月26日 台北太極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道德仁義禮】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祖師亦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講到這邊,已經告訴了我們老祖宗在《禮記》上所講的「道、德、仁、義、禮」這五個科目。
那麼第一句所講的「心平何勞持戒」,我們現在徒有戒相而沒有戒體,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老祖宗在修持的行誼當中首重戒體,而不是在戒相上。戒體是所謂的開、遮、持、犯,如果我們不懂得戒體的義理,我們就會在開、遮、持、犯出問題,乃至於在修持的過程裡面,讓我們周邊的人對我們都有一種所謂「特殊分子」的看待,比如死死板板的啦、彆彆扭扭的啦,乃至於會把古師聖賢的這一些教化義理於我們的行為當中給扭曲了。
怎麼說呢?開、遮、持、犯,所謂是開戒、遮戒、持戒跟犯戒。我們現在多有懂得「持戒」跟「犯戒」,而「遮戒」跟「開戒」比較沒辦法去拿捏,這是依於我們對戒體的不瞭解。所謂的戒,我們再講回來,佛之行也!覺悟的人的樣子就是戒的本身,那麼我們現在如果不瞭解什麼是覺悟,我們從外在的事相上……好比說吃素是不是戒?有的人持「不殺生」戒,他去吃素持齋,或者是一般現在人講的茹素,單是這幾個名詞,如果我們搞不懂,我們又會訛化了它。透過我們吃素的態度於不正確當中,就會表現出錯誤,把這一個素的戒又給扭曲了,又做成一種所謂「心底上的犯戒」了。
「持」大家好懂,就是去依循它、守住它、去照著這樣子做。那麼它還有一個意義叫做「保持」的意思,能夠保持不變,是要「做到」跟「保持不變」,有時候我們做到卻曇花一現嘛,這樣就不叫「持」。所謂持齋,齋者齊也、平等也,平等之心就叫做「齋」,並不是吃植物叫做齋哦!吃植物是所謂的茹素,現在有個名詞叫「茹素」,如果我們吃植物茹素當中卻沒有「戒體」這個平等之心的話,我們就不算是持齋,這個理大家要去懂得。所以為什麼講「心平何勞持戒」?因為它用一個平等心,齋者齊也,若是對待每一件事情〜「人人、事事、物物」都有辦法保持平等之心,這時候就入道了,就是《禮記》上講的「道」,入道!
那麼我們講到了持戒,還有一個叫「開戒」,開戒是什麼呢?好比說我是持五戒的人,五戒是殺、盜、淫、妄、酒,前面四個字是所謂的「性戒」,後面這一個字是所謂的「遮戒」,「遮」的意思就是防禦、預防的意思,它本身沒有對或錯,可是我們因著碰上了它、運作了它,我們的心性會偏頗而去犯上了前面的殺、盜、淫、妄這四個性戒,所以把它列在戒律裡面。由此而知,現在的遮戒就不只是喝酒了,譬如說現在最氾濫的吸毒的問題、這些迷幻藥的問題統統是屬於遮戒,因為碰了它就容易犯性戒。
那麼古時候為什麼會把酒列在五戒裡面?就是因為它容易亂性,我們現在的人講「酒後亂性」,亂了什麼?亂了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性本來清淨無染,因為喝了酒,我們的體性又沒辦法去把持住它,以致於擾亂了。這時候我們是不是迷了?一旦你一念迷去運作所有的人生,那時候都叫做犯戒。所以剛剛講覺悟的人的樣子、行為就叫做「戒」,也就是說「戒」是我們一切眾生本來的樣子!甚至要講到哪裡呢?禪法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這是禪法上講的,它不是指我們現在剛出生的嬰孩好像很天真浪漫、純真到極處,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嬰孩出生已經不天真了嘛,因為一出生就是帶著累劫累世的什麼?殺、盜、淫、妄、酒、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等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習氣種子來到這一個人間,接下來只是差別在哪裡呢?這一個小孩是怎麼被引導的問題。所謂老祖宗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本來是這個模樣,這一個「性本善」就是「戒」的樣子,本來就是這樣!那麼我們現在人……應該講生命體,而不只是人,「性相近,習相遠」是以習性上來講,前面的「性本善」是從本性上來講,本性毫無染雜。譬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一個清淨的本然就是我們的本性,那麼好!然而我們累生累劫迷失了,一直染雜在這個習性的世界裡面,所以說「性相近,習相遠」,染習啊!
「習」你也可以把它當作學習,學習有所謂主動性跟被動性,那麼染習就講得比較廣一點,我們一出生就被我們的業緣給染習了。第一道緣是誰?第一道緣就是我們的父母,一個小孩子出生乃至於長大,一生當中第一位老師都是媽媽、爸爸。所以以前才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嘛,為什麼所有事情的第一件事都是教學?而教學你還得看教了什麼東西。所以現在不談「覺悟」這種事情,也沒有在談所謂的「倫理、道德、因果」,乃至於智慧更不用講了,因為你沒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基底,你的智慧就出不來!
那麼「智慧」我們又會被自己給誤解,把它當成了什麼?把知識常識當成了智慧,這是一個很冤枉的事情!一旦沒有智慧,我們也談不上什麼科技可以利濟群生了。就好比我們現在地球的這個模樣一樣,現在機械科技技術發展得非常蓬勃,可是得到的是什麼?是我們人類的悲哀!「人類」這時候是自私的講法,是所有的生命體的悲哀,而不是只有人類。如果以我們是萬物之靈來講,這時候就不靈了哦!這時候就是孔子講的「遊魂為變」,我們現在是遊魂、不是靈魂。靈魂跟遊魂的關係是什麼?遊魂就是迷失的靈魂,可是我們現在名詞上習慣用靈魂去講。那我們再進一步來講,叫做「靈魂是迷失的靈性;靈性是覺悟的靈魂」,或者講「靈性是覺悟的遊魂」也可以。把它搞清楚、弄明白,再回到戒的修持,一般來講也就不難了,要不然我們就會死在教下、死在戒條裡面。
那麼剛剛講到「開戒」,開戒就是說你懂得了這些理路之後,你在生活當中就活活潑潑了!好比我們剛剛講的酒戒,你是有持酒戒的人,可是現在有一個埸合需要稍微喝一兩杯酒才能和光同塵打成一片。因為打成一片,你才有辦法把這些老祖宗的聖賢智慧之學傳輸到對方的腦海裡面、生命體系裡面,以致於他懂得了之後,他也可以去轉化他的人生變成覺悟這件事情,一旦覺悟就沒有痛苦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不能堅持不喝酒。
所以為什麼這時候不講小小的善而已?佛家本來也沒有在講「慈善」這件事情或者講「愛」這種事情,因為愛裡面常帶著情,情識剎那生變!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苦難也都是從這一個字來的--情識剎那生變的這一個「情」字。那麼現在人講「愛」,即便你加個大〜大愛,它還有一個大情在裡面。為什麼佛家講「慈悲」?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慈悲」的運作裡面沒有一個「我」,所以它就不帶情,不帶情就是純理智的。
那麼純理智的圓滿即是純感性的圓滿,這時候感性跟理智是切分不開的,因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感而生嘛!從這一個角度,你還是很感性的,可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的角度裡面,你那一個「守一」又回歸「一心」的本體,這時候又是純理性,它是一體。理性跟感性是一體,是從你的作用上跟本體上來講。所以如果我們把一切的世間法切碎了、分析到極處,這時候也就會讓我們眾生的思惟潰散,一旦潰散到極處,我們就不容易回歸那個一體性。
佛家在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統統沒有離開那個「一」,「淨極光通達」極處也是那個「一」。淨極〜清淨到極處嘛,我們憑何而能清淨到極處?就是我們專注到極處,專注就是守住那個一點。以前我們常喜歡用「放大鏡」來做比喻,我們地球接受太陽光的照射,整個光來到地球是潰散的,一旦你有辦法把光濃縮成一個點,它就起作用了。好比放大鏡濃縮一點照在紙上,紙會燃燒,可是,一樣光的總合,你不把它濃縮成一點的話,我們現在還是燒不起來,即便是這些很薄的紙,還是燒不起來,原因就在那個「一」的概念。
那麼我們的念頭又勝過於這個光的力道,為什麼我們現在人生毫無作用?原因也就是我們沒辦法把念頭濃縮在一點上,所以那個「淨極」產生不了,「光」也就不通達。所謂的「光」在佛家曰「光」,在一般人的世界裡面叫做「智慧」,光代表著智慧,在科學的理路來講,也代表著好的能量磁場,或者中國人講「氣」、氣氛,都好,不同名詞而已。這一個念頭如果有辦法把它濃縮住的話,我們就產生莫大的作用了,乃至於整個宇宙已經脫序的星球的軌道,透過我們的念頭,可以再把它給調化回來哦!
你想想看,這麼大的太空物理都有辦法去辦到,更何況我們人生的這些小小的困擾?!現在人最注意什麼?生病!有沒有?好像每次都不免俗地一定要講到「病」,可是講到「病」就悲哀,你懂嗎?就表示我們現在的地球潰散到一個極處,我們的念頭潰散到一個極處。不過,還是要講一講啦,因為很務實,對啊!大家很需要。那麼整個宇宙的病……這些脫序、災難叫做「宇宙的病」,既然可以治療,更何況是我們個人的生理病,當然它也可以治療,可是要懂得它的方向、理論、方法。我們現在講回來為什麼第一個講「戒」?如果這一個字沒有,我們一個人所有的問題幾乎不能解決,為什麼?所謂是「戒為無上菩提本」,你要懂得所有事事物物根本的問題,一棵樹你要把它顧好,你得要把根顧好,相對地,要裁一棵樹,你只要裁根就行了,所以都有它的重點在。
那麼剛剛講到的「戒為無上菩提本」,無上菩提是什麼?簡言之,就是無上智慧。無上的智慧要幹嘛用的呢?無上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所有一切的問題。這一切的問題之所以不能解決,就是因為我們缺乏了智慧,剛剛講回這個戒,也就是它的根本,我們缺乏了這個戒體。那麼「戒」從我們老祖宗、東方的用詞就是前面講的倫理、道德、因果,要瞭解這些概念你才有辦法辦到「戒」這個字,而不只是說我們生活要設置很多規範。如果是從那邊講起,我們就又心外求法了,佛言:「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啊!
所以,要瞭解這些戒、行、這些約制的規條是為什麼,是因為我們迷失、我們不符合了,一旦我們想符合回來,我們就要有方法。從這個角度,戒是方法,而不是一種人家在講的「政治上的愚民政策」,所謂古老君王為了讓他的人民好教,所以設置了很多規條啊!那麼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嘛,為了人民好教,好教也是為了人民好嘛!那從這個角度,我們如果心外求法,就會有所抗爭,你看,心就不平了,心不平,你持戒就無用!那這個心體拉回來,大至國家或者是整個世間,人跟人的對立都是來自對於「戒」這個字不明瞭,來到我們的家庭亦復如是哦!我們誰不希望孩子乖一點?那你會不會叫你的孩子:「你要乖一點」?「你要乖一點」這五個字就是戒了啊!那如果國家政府希望我們守法一點,「你要守法一點!」(師父笑)就等於我們要孩子「你要乖一點」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如果從「小」的去體會、從自身裡面去發覺的話,我們就容易去理解到--哇!整個無量無邊外在這一個廣大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了!這也就是道法上在講的「大自然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一大天裡面所有的,人一小天統統具足,這是真的哦!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大自然災難也不離我們自身這一小周天,有稍微學過佛理的人都知道,整個世界的水災是來自什麼?我們的「貪」欲;「瞋」產生火災;「慢」產生地震;「疑」產生土石流、板塊鬆動塌陷這一類的;「癡」產生風災。
那麼你把外在大自然的風災、水災、地震、板塊鬆動應對到你的身體,你大概也知道怎麼治病了。我們的身體會不會受傷潰爛?潰爛就好比整個大地的坍陷、土石流鬆動了,然後鬆動凝聚不回來!剛剛我們講「疑」〜懷疑,對正理的懷疑、對古聖先賢的懷疑、對自己信心的懷疑……諸如此類統統都叫疑。那麼這一個「疑」應對到我們自身來講,我們的身體當然很多傷口就不容易好、不容易癒合,乃至於還會產生新的啊!那麼風是什麼?動!你的生命在動態裡面就會有所承接不住。所謂的「貪」〜水災,我們會化膿、化水……等等。這些現象統統沒有離開,你只要細心一點就應對得上。
那當然老祖宗有很多的聖理也都幫我們歸納了,好比仁、義、禮、智、信應對我們內在的心、肝、脾、肺、腎啊!那心肝脾肺腎也不只是仁義禮智信的問題而已,人家慈悲,因為我們仁、義、禮、智、信尚且不懂,我們怎麼應對回來?仁是什麼?現在的人說:「那個人很仁慈、我們很仁慈、很仁愛。」其實都不是真正理解仁慈哦!我們講回來「心平何勞持戒」,這個是講「道」喔!「行直何用修禪」這個講「德」。後面「恩則親養父母」這個講到「仁」了,那什麼叫「親養父母」?仁的根基在孝,如果沒有孝道就沒有仁慈了,所以孝跟仁常常一併而論。
那「恩則親養父母」為什麼加個「恩」?恩就是對一切蒼生的感恩之心,這個就叫做仁慈,你看我們曾幾何時有?所以我們現在人都叫「不仁」,後面還加個「不義」,對不對?(師父笑)那義就下一句要講到了,剛剛講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義」這一個字是什麼意思?循理!循理是什麼意思呢?如理如法!依我們老祖宗的標準,什麼叫如理如法?「奉獻付出」叫做如理如法,當中還得加上「不求回饋」,這樣才能叫如理如法。也就是說道、德、仁、義、禮從「義」往上來講統統是不求回饋的生命狀態,你「為一切蒼生、為宇宙任何一切眾生好」這一件事情是本分,只是這個本分你的到位到哪裡?越到位就越往上提升叫「仁」;又更到位,就再往上提升叫「德」;再更到位,再往上提升叫「道」;「道、德、仁、義、禮」是這件事情。
那講到「禮」,禮是什麼?老祖宗有一句話叫「禮尚往來」,所以為什麼講說「禮」是做人的最低標?意思是說沒有禮就不是人!別高興哦!不是人,是不是講我是神(師父、學員笑)?是不是講我是佛菩薩?不是!是往下掉了,叫做三惡道的眾生。那時候老祖宗的名詞又出來啦,「衣冠禽獸」這一類的就是連「禮」都沒有了,還有「人間煉獄」……等等這些名詞,也真實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所以要學習讓生命變得更加美好,就要從「義」開始。那麼現在講到「義」了哦,下一堂課如果又有機會講,可能又跑掉一半了,「你看,師父在誘導我們,常常講『哎呀!很輕鬆就可以做到道德了。』」很輕鬆!大家要學了,現在講到連「禮」都很難的時候,你看怎麼辦?!
那著著實實我們現在也真的是禮崩樂壞的後期,叫做根本沒有禮樂,禮崩樂壞還有個禮跟樂來崩壞,我們現在是崩到已經沒有了。以前「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第一件事情先是制禮作樂,制禮調身、作樂以調心。調身為手段,其實目的就是要調回我們的心,可是「作樂以調心」的那個樂是有標準的,為什麼我們講「正聲雅樂」而不是「靡靡之音」。世間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有兩面的解說,這兩面的解說乃是來自於我們眾生有所謂的分別之心。這個本來佛法不講的,為什麼?因為這在六道輪迴裡面,六道有善、有惡、有是、有非、有好、有壞,佛法本來初始是從出六道的阿羅漢果位開始講,這個才是佛法。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6年7月30日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做你生命的主人】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就叫做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學習才是真正的歷事鍊心。祂只要經歷所有過去生生世世的業力現前的果,祂只要經歷就好了,連思索都不用,連有一個「修」的念頭也都不用,祂自然在隨分過日、隨緣消業,這種就叫做歷事鍊心。每經歷一件事情祂就消除一個業,而且又怎麼樣呢?祂又增長一層智慧,這是歷事鍊心。
所以我們在說「失敗為成功之母」,那都不必然啦!因為當我們不斷失敗當中沒有淬鍊出真正的智慧,我們這一次的失敗是讓我們下一次更容易失敗之母,因為你的基礎更差了嘛!要不然我換個言詞,現在人賺錢,對錢比較有概念,你現在亂花錢是下次賺錢之母嗎?你現在賠錢是下次賺錢之母嗎?都不必然啊!那這些就是關鍵在智慧與否。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學佛就是學習一個怎麼樣有智慧,佛法是智慧之法,學習得到智慧的方法,什麼樣的方法才叫有智慧……等等,這些弄清楚搞明白了,一個人來到這一輩子,他的痛苦就會隨之越來越少、越來越少、越來越少。
剛剛也講到一個外跟內的對應,那麼很多人他沒有去實驗,他就很難理解,他說明明外在有這麼多牽制,為什麼光靠自己調身、調心、調觀念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是長久以來的現象,為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因為這些人聽到有方法卻沒有去做,只要你沒有去實驗,你都不知道。佛法不是用講的,佛法最後是要行出來,所謂是「信、解、行、證」,你相信它、你去瞭解它,你只要不做它,你還是會回過頭來推翻你自己的信,因為你還是不知道它。所以信、解、行、證本然是四而一、一而四,這就是所謂真理的一種現象。
那濃縮回來我們人生的苦,無非是什麼?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是前面那七苦的因,前面那七苦是果,只要你來這個時代做人,你統統逃離不出。那麼要怎麼解決?要把你的五陰熾盛給滅除。所謂五陰熾盛是什麼?色、受、想、行、識一直在作用。那色是物質,物質方面的煩惱;受、想、行、識是精神方面的煩惱。因為我們有欲,我們有欲望、欲求,這一個欲求建構在妄的基礎上,依妄延妄從這邊就開始了。那麼有妄產生了欲,這個欲就是所謂執著的作用,換言之,五陰熾盛的根也就是執著,只要把執著卸除掉,我們就沒有物質層面跟精神層面的痛苦,所以我們就沒有所謂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的苦了,這時候就是一個幸福美滿的人,他還不是一個真正幸福美滿的生命體,可是在人道他算是幸福美滿了。
那麼你說怎麼會有這些生老病死苦能夠卸除掉?老祖宗告訴我們「五福臨門」,至少就講了啊,福、祿、壽、康寧、終考。所謂終考壽終正寢,對不對?它是不是「死」?境界往下掉叫「死」,而不是我們鼻子斷氣、身體不能動叫「死」。我們的靈魂不滅,我們鼻子斷氣、身體不能動的時候,只要我們的靈魂是往上提升、具足更好的能量,因為我們有學,我們的積分可以自己創造出來,這時候就叫做「生」。所以我們現在有一句對待死人的客氣用詞叫做「往生」嘛,對不對?要不然現在不是若有人死了,你們都講:「啊!某某人往生了」,他真的是往生嗎?(師父笑)去更好的境界叫「往生」嘛,去繼續「生」而不是「死」啊!死是不好。
那麼我們也可以從我們還沒斷氣的這整個歷程來講,這是一個小的輪迴,白天起床,欵!都沒有想法的時候平平靜靜的,那時候你就在作佛了。接著開始刷牙,有時候刷牙太大力,牙周病現前,然後流血,喔!慌了,對不對?慌了你又開始往惡道走了,因為你的生命開始忐忑。這是用小的境界,你大概可以去推測大的境界,那剛剛前面講的,因為我們在幻相裡面,我們習慣幻相,我們很難理解,這是最大的麻煩,所以我們就要實驗它,所有的科學你都必須要去驗證。
那驗證也期待是往好的驗證,不要拿不好的來驗證,因為不好的驗證也會產生果,可是那個果是不好的果。比如說……既然是心現識變,那我就天天生氣看看好了,對不對?天天生氣,你就發現你的人生境界越來越慘、你的身體越來越差,你也可以驗證出來。那麼我們要挑什麼?我天天歡喜好了,試試看!天天歡喜,我的身體細胞結構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包括現在的物理學也都驗證到這些事啊!對不對?
有一天,我有一位攝影師朋友就拿了一個訊息給我看,你們現在不是用line嗎?很多網路的訊息line來line去,養生的訊息一堆啊!他說他有一個藝術家朋友也很重視養生,就line了一個訊息給他,其中有一樣是說:「我們要吃營養的食品,這樣才會活得久、健康!我們現在所有眾生的病都是來自吃不營養的食品來的。」欸,你從表面看好像沒錯,對不對?然後我這個朋友就很高興,就拿給我看,我看了就說:「似是而非」,那他從來沒理解過,就說:「咦?怎麼會這樣?我分享給那麼幾十個人,你是第一個說這是似是而非的,每個人都說這好好!」那因為你們有學了,你們大概也知道這似是而非啊!
真正的健康來自哪裡?無畏布施、清淨心!真正的健康是來自這個。那訊息裡面舉例胃來論述,它說我們胃壁的細胞七天汰舊換新一次,所以當它在換細胞的過程裡面,你吃健康的食品,它就換出健康的細胞來。我說:「那這樣癌症就好解決了啊!」你懂嗎?只要吃健康的食品。就是說很多事情不是這樣,你的細胞在生成、長出來的時候,決定它健康與否是在那一刹那你的念頭清淨與否,心現識變嘛,科學家也講了 ――你的物質世界是你的念頭產生的。那我的念頭很煩,我新的細胞長出來的同時我吃了健康食品,它還是很煩的細胞,很煩的細胞是不健康的細胞。那這時候剛好健康食品的營養輸送給不健康的細胞,讓不健康的細胞長得很健壯,聽好哦!它是一個很健壯又不健康的細胞哦!你們不是說癌細胞會吞食什麼嗎?癌細胞就是一個很健壯的不健康細胞,懂嗎?所以健康不在於健康食品。
所以為什麼很多聰明的醫生遇到癌症病患就會勸他什麼?粗茶淡飯。粗茶淡飯有營養,但不特別營養,可以維持一下。那麼「惡」力量很強,所以癌細胞很健壯的同時,它的搶奪力又更強,如果你不斷吃健康的食品……(師父笑說)當然,我不是叫你們故意吃不健康食品啦!(學員笑)我現在是要告訴你們這個理路--「我們的身心健康不是健康食品決定」,是要表達這一個理路。那健康食品可以供應我們這些物質的需求,提供它能量,可是前提的觀念是它遇強則強、遇弱則弱,你的細胞不健康,你吃越健康的食品,你就會越病,你懂嗎?你的細胞越健康,你吃越健康的食品,它也就越健康,是這個意思。
那麼以前在推拿的領域裡面也有一個概念啊!比如說筋骨不好的人,常常會痠、抽筋的這種人,就要少吃糯米嘛,這種理路就是這樣,為什麼?糯米很營養,那它有粘稠性,它的質性就是會讓你的筋骨加碼,同樣的理路就來了,如果你的筋骨是很活絡的,你越吃糯米越健壯,那如果你的筋骨是慘的、差的,你越吃糯米就越僵硬,是這一回事。所以不是定法,而是對法,是適合或不適合的問題。
那麼我們人的生理,總細胞七年汰舊換新一次,那誰能夠越來越健康?它隨時分分秒秒都在死掉也都在生成。健康的細胞跟不健康的都會死掉,那麼生成呢?是不是健康跟不健康也會生成?不是!是看你的念頭決定。死掉是兩個都會死掉、同時死掉,可是生成的刹那是健康與否,就是你的起心動念那一刹那是美好的或是煩惱、憂慮、牽掛而決定。那你就知道要保持健康由誰決定?自己決定!
所以佛法就是告訴我們--你就是你的生命的主人!佛是誰?你自己就是佛!那糊塗的眾生是誰?還是我們自己!要變成糊塗的眾生,永遠活在煩惱、憂慮、牽掛裡面,決定權在自己;或是要變成圓滿的覺悟者,創造幸福美滿的人生,決定權也是自己。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你只要選擇對了,你不斷運作,你本來生命就是好,本來啊!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做「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子!所以在這一些病理上、醫理上的問題,其實最好的醫生也就是自己。
那當年希臘醫學之父……為什麼講他?代表著他是西醫的醫學教父,也就是最權威的,是當時最早發明西醫的那位希臘醫學之父,名字我忘記了,不過你們可以查得到(註:名字是希波克拉底)。他說什麼?「上帝醫病,醫生領功」!這是很經典的一句名言,那他說得對不對?當然對啊!只是說這個上帝也許不是那麼狹隘於所謂基督徒外在的那一個上帝,無形的、看不到的那個上帝,這一個上帝代表著我們能自癒的免疫系統,是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醫好自己的,而不是外在的藥物醫好的。
免疫系統要怎麼變好?前面講的那個理路,就是你長時保持清淨心、快樂的心、愉悅的心。物理現象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心理,物理的基礎是心理,所以為什麼高明的醫生在醫病之前先醫病人的心?因為只要能夠讓這一個病人每天快樂,他的病已經好了一大半。那為什麼好一大半而已,還有剩下一半?因為那是業力還要消,好一大半就是他不會再創造另外新的病進去了。尤其是像癌症這一類的,依這個時代的醫學定位,免疫系統出問題的病其實是天底下最好治療的,你就把免疫力恢復回來就好了,什麼藥都不用吃。那麼免疫系統關係到我們清淨啊,清淨誰可以決定?你自己就可以決定,我們現在辦不到是因為我們不專注、欲望太多。所以放下即得嘛,「丟掉」的意思,丟掉你的欲求你就得,得什麼?得你本來就美好的那個樣子,本來就美好是一切眾生的本能。所以前面講「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就是完美無瑕,是我們的本能。
那麼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也有這麼一段話,它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它在形容我們每一個眾生跟所有一切佛菩薩等無差別、無二無別,所有一切聖哲具足的生命狀態我們也都有。可是為什麼來到這個時代、來到六道輪迴卻差別那麼大?因為我們眾生有妄想跟執著,那當然,言簡義豐,當中還有一個叫「分別」。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這個生命狀態在作祟,讓我們產生諸多差別。那麼另外一部經典也講啊,「心想異故,造業亦異」!你的心想的不一樣,所以你造的業也不一樣,「業」就是結果。
所以我們人生的總結果不一樣,原因是來自我們的心念這一些妄想、分別、執著 產生的。換言之,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都丟掉,我們現在就是佛了。所以佛祂不生病,祂生的病是業力病、同時祂也很容易消的原因在這邊,因為祂不會再創造新的業力,祂只是在消舊的業力,那這時候就越來越好、越來越好。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跟我們講過了,我們跟祂無二無別,那怎麼修?就是丟掉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 我們就慢慢恢復回來了。丟掉這一件事情只要你願意就辦得到,跟你的社會地位、榮華富貴、男女老少、各個不同族類統統沒有關係,就單看你自己願不願意去落實就解決了。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6年5月28日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閒人樂趣多】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為什麼之前我常勸人家讀書會要有正確的方法,而不是什麼書照單全收。那麼我們常被教育出來「多看書就等於好」,不盡然是這樣!你如果多看了比較不好的書、錯誤引導的書,你會比一般人更慘,因為你照單全收嘛!所以要看好的書才會好。
那麼以前這句話沒問題,因為以前的書幾乎只有聖賢的理路才會出版,一般的不太會。所以,以前多看書等於「好的」,原因在這邊,因為在薰染嘛!可是現在聖賢書少之又少,所以你去到整個書局裏面幾乎都是工具書多,再來就是一些小說、文學,這個是依所謂我們的情識作用寫出來的,「情識」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嘛!所以如果依這個,最後沒有引導到放下情識,回歸我們說的「捨識用根」,依我們的自性流露的時候,通通會有問題。那麼常常在薰染就會產生我們的錯誤知見,就好像某某名牌之語:「閒人……無樂趣」為什麼我都會〝頓嗲〞(台語:意指不順),因為我會覺得「閒人樂趣最多啊!」無樂趣講不出來啊!「門下賞月,樂趣橫生」。
倉頡造字是很有智慧的,六書架構是最完備、最完美的符號,所以那個「門」底下一個「月亮」嘛!「閒」,所以「不是閒人閒不得,閒人絕非等閒人」,你沒有能力你還當不了閒人,不然問你們:「現在你們有空嗎?」「有空」最難,對不對?所以「閒人」才有他的真正樂趣。那「忙人」──心皆亡、忙多錯,所以心死掉了,連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都沒有了,這個人怎麼會沒有是非,社會的是非就是這些人創造出來的。問題是人家是名牌啊!對不對!人家常在說的:「人家有知名度」,我們是豬肚命 。可是這個跟知名度、豬肚命沒有關係啊!這跟你自己的「覺性」有關啊!你的人生還是得去創造啊!創造你美好,不能跟人家隨波逐流。所以,為什麼佛法佛法「佛者覺也,覺悟之法」,而不是在那邊「善、惡法」。善惡是對法,所以,他是不否定善,可是不是鼓勵你去捉摸善、惡,不是這樣,是叫你覺悟的,覺悟這兩邊皆離嘛!你才勉強覺悟而已,還沒有完全覺悟!勉強,勉強擠進了佛門這樣,要登堂入室,還深廣無盡。
所以,自行化他非常重要,關鍵在「自行」,那麼那些就是「定見」,你看到人家講兩句話你就要知道,人家的體證到哪裡,他的體會、驗證到哪裡?所以佛家講求親證──親自去證明它,而不是我讀了多少書會去跟人家講,人家跟我拍拍手等於證明了──「他們是喜歡我的!」不一定啊!他們是喜歡那些言詞而已,不見得喜歡你啊!最好不要相處……今天早餐說的:「最好不要相處,一相處就把你恨到入骨」,對不對?為什麼?被人家〝看破腳手〞(台語:指被看穿),怎麼講的跟做的都不一樣啊!對不對。所以,古時候孔子說:「聽其言、觀其行,始信其人」,你還要去觀察,還要去跟他相處,是不是這一回事。老師常叫我們要去布施,「布施是因,福德是果」,結果相處一個禮拜……〝ㄍㄡ ㄉㄚˋ〞(台語:比喻小氣)得不得了,誰要信你啊!那麼由此正量發不起。所以,到最後都是「正量」在作用你的人生。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2年1月31日 台北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運作正思維 達到真修持】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正思惟用現在人講的好懂叫做邏輯,可是又不是現在人的邏輯,可是它有邏輯的質性。欸!邏輯的質性是什麼意思呢?整套的、整套的,它不是一個概念而已。比方說,一本書拿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看了書皮,題目看完了,欸!這本書我看完了,這是一種對不對。有一種是,一本書我們拿來了,書皮認真看,題目捉摸一下、咀嚼一下,為什麼是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每一個字代表什麼?每一個字、兩個字湊起來的時候它的意思又是什麼?你看哦一層一層,對不對?你們看書有沒有這樣啊?(師父、學員笑)這時候大家都笑了!所以,我們如果沒這樣看書,就比較沒味道你懂嗎?
好,書皮看完了是不是了數?這時候又一層了哦,有一個不是前面具足了哦,翻開目錄,欸!不是。你書名看完了,你旁邊有沒有作者?作者是誰?幹什麼的?瞭解一下,你看,你都會去瞭解。然後用這樣的態度,翻過來所有的目錄都一個一個仔細去捉摸、去體會,目錄全部看完了,開始翻過來,正文對不對?或者是序文。序文仔細捉摸,序文可能請一些名人幫你寫,那你看名人是誰?為什麼他這樣寫這個序,他是什麼領域的?你都一個一個在體會。用這樣的態度,每一頁、每一個詞都這樣,到最後整本書看完了,這個就叫做思惟,它就不叫獨頭意識。
那麼如果只是翻過來「我知道啊,《明覺講紀》嗯嗯,嗯嗯,弘聖誰啊?」這個都是一種片段的想法,叫做「獨頭意識」。獨頭意識你沒辦法去理解整個它的生命體系。所以,你這一個概念的基石點方向已經錯了。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修行人之所以花很多時間沒辦法真的去大翻盤、真正大翻盤。你說小小的人生改變是難免的,「有」很容易,可是你這個生命總體大翻盤,很少、很少、很少見到,乃至於你翻盤到剛剛……比如說畫,要畫畫的時候,你整個畫都大翻盤了。
那麼,我講幾個階段,我們現在……其實也不是現在,在我的經驗值裡面,大概十五年前就稍微知道這樣訊息了,「藝術治療」對不對?「藝術治療」。然後在二00七年、八年那個時期,我還遇到一個長庚藝術治療科的主任,他也是留美的一個藝術治療師回來,然後他們很認真的推行藝術治療這一個科目,在長庚醫院裡面。他那時候來找我,因為他聽過我一次演講,就是那時候在「張啟華文教基金會」的時候,講一次這個什麼音聲與什麼能量,為什麼記不得?因為這題目他們訂的啦,(師父笑說)音聲與能量的什麼、什麼關係啊,請我去做一個演講。所以他在那邊聽到之後,那來找我們去瞭解,我就說:「欸!你們做藝術治療啊!那你們的藝術治療都是怎麼個執行法?」他說其實我們現在在藝術治療就是什麼?他們現在哦,當然還有其他的層面,我先講現在,那時候的現在啦,現在已經十來年了,我也不知道?現在……快十年了,也不知道到現在他們有沒有進展、發展。
在那時候因為他們主軸就叫做「安寧病房」,在安寧病房他說:「讓一個人可以不要那麼不人道的最後的走法」,不人道的走法。比方說很多重病都是插管啊,這樣插、插整身,然後在那邊喔喔喔(痛苦)!然後整個樣子都很難看,對不對?然後看了就會讓人家心酸不捨,他說這樣比較不人道,很不優美。不優美就要優美一種形象嘛,既然知道醫療救不了了,就讓他去安寧病房不要插管,在那邊等。這樣是不是比較美一點,這叫「藝術治療」,藝術治療比較美。我說:「到底有幾個活起來了?」「沒半個」。那怎麼叫做藝術治療呢?治療嘛,治療就是要把病給轉掉變好嘛,那好好,如果就算不是這一個層面的治療,佛法在告訴我們,那你也要更大的治療,就是這個人斷氣去更好的地方,是不是更大的治療?你不一定要在這個世代、世界活起來嘛,這個可能更有價值。
我說:「他們去哪裡你們知不知道?」「這個誰知道?(師父、學員笑)他們去哪裡誰知道啊?」然後我就繼續瞭解,欸!他們也有畫畫的治療也有什麼……欸!我對這個就好奇啊,因為跟我們同行嘛,瞭解一下!他說他們畫畫的治療是叫那些心理有問題、精神有問題的小孩或人,給他們一個空間,裡面有桌子,然後用很多的這些畫畫工具給他們塗鴉,給他們塗鴉。他們就畫啊、畫啊,最後還幫他們開展覽,這個現在滿流行的,精神病患的展覽這樣~塗鴉啊!就是這樣!一旦他們發洩了、轉移了,他們就會情緒比較穏定,欸!這也不失是一個理路,對不對?可是有沒有治療掉?沒有!
我說,那如果現在是一個人有這個生理病物質的,(他剛剛講都是情緒精神上面嘛),那他能不能透過你們這樣畫一畫就好?他說「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我就說「那我們這邊有啊,我們這邊也不用他畫啊!就你叫那個生理有病的去看圖~他就好了」,對啊!他就好了啊!在座都有啊,然後他就很訝異啊!「怎麼可能?」我說:「這就是藝術家治療,要不然怎麼叫做藝術治療!」所以,你看名詞一樣,對不對?它的內涵完全不一樣!所以,為什麼他們沒辦法理解到這一個層次?沒辦法理解到這一個層次。那為什麼講到這邊?跟剛剛那個問題是有連帶關係的哦,剛剛是不是講到因人而異,能量本體這些理路,如果你這個創作者沒有那個能量本體,你就做不到這一個依所有的人、不同人來看到它有不同的形相,這個不同形相是可以解碼、解讀的。對不對!
好,那如果它沒具足訊息跟物質的話,訊息拉出來了~訊息,那沒訊息你解讀什麼?所以你就要瞭解啦,科學家現在幫我們背書啦,訊息跟物質這兩件事情是「能量」變現出來的。以致於你們會「有」就是代表它背後有這一股能量,會有這一股能量。那麼能量是念頭產生的,可能畫這一張畫的那個人念頭還可以啦,你知道嗎?當然它會產生這個能量(師父笑)。所以看到的有那個訊息,可是不要忘記它本身是個物質,對不對?它本身是個物質。可是妙、妙哉!妙在哪裡呢?它不需要原作也可以,根本不需要原作,這個也有一個經驗,好像秉豐嘛,看到他,有一次好像那時候請了一套什麼?那個五行,有一套也是五張畫的卡片而已哦,小小張卡片。
這個卡片呢就要拿去給他的親戚裱框,親戚裱框,然後親戚一拿到那五張打開嘛,那個有塑膠封套,打開就開始靈動了~靈動。靈動你們知道嘛,有很多喜歡跑廟的啊,他們都會遇到一些能量靈動~開始靈動,他就嚇死了、嚇死了,不是啦,是形容詞啦,沒有死掉(師父、學員笑)!好害怕,然後她先生知道啊,怎麼可能?她只有去廟裡的那一種神明降乩下來的那種能量才有可能把她……,他們叫做什麼?﹝觀起來﹞(台語)有一個術語啦,他們宮廟體系﹝觀起來﹞,﹝觀起來﹞你們聽得懂嗎?聽不懂,欸……催促,催促讓她動起來!那個叫﹝觀起來﹞、﹝觀起來﹞,然後他說:「怎麼可能五張卡片就把她﹝觀起來﹞?」對啊!就有這個啊!
所以,我剛剛是不是講「水漲船高」,你只有一個湖面,只要你加水升起來,湖面上不管你幾艘船都等量提升它的高度,對不對?它絶對不會只有一艘船高,其他船繼續保持它的水位往下沈,不會的。所以它的核心就是「修持」,修持的正量產生的無量作用,這時候叫做「無量作用」,核心只有一個哦!因此你看《華嚴》為什麼?有機會你們要深入《華嚴》的思想體系,用思想體系你們比較好懂,要不然佛家本來不講思想。《華嚴》的生命體系這樣好了,它叫「一即一切」,一切叫無量無邊,「一切即一」對不對?又「不一不異」、又「不異不一」。所以,這些名詞表面聽起來好像在饒舌、繞口令,可是,它就是因為我們世間的言詞沒辦法去形容,真正的真常生命本體的那個樣子!因此,它必須用這樣不落在兩邊的概念讓你去「參」。
所以,佛家有句話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要講出來「道」,「道」就是真理的意思,沒了~不是真理真的沒了啊,是在你的思惟體系裡面你已經很難理解真理了,因為你用言語的邏輯去理解、去理解。以致於你沒有用到所謂禪家的「參」,「參」接近體會,可是這個體會又不是情識作用,我們現在人的體會幾乎都是情緒作用、感情用事,都是這個東西。獨頭意識、感情用事、情緒作用都是這些東西,因此修行也就是要把這些丟掉。當然,同樣你從事畫畫,你可以不斷去表達思想,表達思想就在……依佛家講就在長養妄想,妄想不斷表達,你裡面當然摻雜了分別跟執著。所以表達到越什麼?越堅固的那個狀態裡的時候,你的執著就越深,因此這一條路徑方向來了,這個叫錯誤的方向。
可是,這是現在人類普遍的生命狀態,這是多數、極多數應該這樣講,那麼我在講的像我這種畫畫的方式是極少數。所以,極少到被藝術領域不認為這是藝術,他說宗教。我高中同學啊,跟我還滿要好的啊,他說:「那個曉戈的畫不是藝術是宗教」。你看,那個巴洛克藝術啊、包括我們中國這個所謂的敦煌石窟啊……等等,他們不是畫這些飛天、佛像嗎?那那個人家就可以定位叫宗教藝術,你看,它也是藝術啊(師父笑)。我們這個宗教沒有藝術,你看,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我剛剛講的,我們那個「人」的意識形態太重,這個佛家叫做「所知障」,他不能瞭解的領域。
那在醫療的領域呢?亦復如是啊,你看,醫療有藝術治療啊;宗教有宗教藝術啊,這是什麼?如果依現在來講,我們自己就發明一個好了,不要跟人家攪和,叫做「能量藝術」,對不對?它有能量,它也有驗證過。所以很多生病的……不管是精神上的、物理上的都有例證,看圖看一看,好了。就看哦,他也不用畫哦,有的你要他畫要了他的命嘛,對不對?因此,不是只有這一些我們現在世間理解的概念,我的意思是說「你的生命」!你的生命是非常豐富的,不是只有我們現在人所理解的這個層面而已!
當然你之所以能夠理解到更廣度,有幾個條件:第一個就是你的機緣,第二個就是你自己的這一個執著。你越不執著的碰上機緣你就會吸收;你有機緣你很執著,這時候就對立,就產生障礙,你還是不能吸收,這時候就會把機會錯過那個意思。那麼,我得到了嗎?我假設我沒有執著,我又有機會我得到了嗎?你不一定得到。你是接觸到了,不一定得到,你要得到收穫那個意思,你要再加上你的生命能夠收穫得到這些真正的涵養,你得要我剛剛講那一整套的思惟,佛家講的正思惟、正念、正精進。前面都加個「正」就對了啊!正念,念頭的念,你得要整套的加諸進去開始運作。運作就是修持了嘛,那你只要前面有,你少了這個運作的關鍵,你後面還是得不到、還是得不到。
所以,最後你還是會只是意識層同意、認同,「嗯!宇宙是寬廣的,生命是豐富的!」可是,你還是對寬廣跟豐富非常的抽象。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6年10月29日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提得起 放得下】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清淨了叫放下,所以當年在宋朝的時候,好像蔣介石的故鄉,出現了一個肚子大大的、頭圓圓的一個老和尚,對不對?然後每天揹著袋子,那個叫布袋和尚。對啊,然後突然在那邊遊歷,遊來遊去,那大家也不知道他從哪裡來,也不知道他貴姓、尊姓大名,統統不知道,只知道這個人說話很有道理,很有禪機,對不對,那人緣很好,待人處世都非常和善、謙卑這樣,樂於助人,那大家就…有機會就常常請教他,請問、請問啊,大家就給他名字嘛,布袋和尚嘛,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啊,那個修行要怎麼修啊?他二話不說把袋子丟在地上,喔!那時候的人果真根基比較高嘛,比較純直嘛,對不對?對啊,如果是我們看到亂倒垃圾,況且人家理解就不是這樣,人家理解是什麼?啊!原來是放得下!對不對。喔!那懂了、懂了,感恩、感恩,感恩布袋和尚的開示,人家都不用講話就開示到了,那…那放下之後呢?布袋和尚笑一笑,提起來放在肩上就走了。那我們現在丟垃圾、撿垃圾,垃圾分類喔,對不對?對啊,理解完全不同,人家~啊!原來放下還得提得起。是放得下、提得起,提得起、放得下,「放下」是心無,叫無住,「提起」叫…對事叫生心,所以「無住生心」。生心啊,你不能只落在無住啊,不圓滿,無住偏空啊,無住後面還有生心啊,你用著無住的心去面對一切人事物嘛,因為你無住的心,你才會無得失,無得失,你面對一切人事物,得失從緣,你就不會計較,不會計較的人才會盡心盡力去完善,只要會計較的人,他就會選…選邊站,對不對?選對我有利的,我要努力,對我無利的,我不要,這個人就不能圓滿,所以無住生心。
就是六祖惠能二十四歲的時候,有一天三更喔,被祖師弘忍找進去他的禪房,念《金剛經》大意給他聽,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頓然開悟,他說啊,師父不用念了、不用念了,《金剛經》這麼大本,對不對,我哪有時間聽完,我聽到這句我就悟到了啊,不用了,所以一通一切通了!他整本《金剛經》都知道啦,所以《金剛經》很多人看啦,它的宗旨亦不過四句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就是現在量子力學家的發現,量子力學家還要用機器咧,你看多落後,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這樣就講了,所以現量跟比量的世界畢竟不同,那麼我們人生真的可以契入現量,什麼叫現量?比量叫推測嘛,比方說,用高度的數學理論,去推測到個宇宙的現象,它的存在,這個叫比量,那比量有其可能性,沒有其必然性,現量就是你用禪定的功夫,契入真實的境界,它精精準準,絕絕對對,這叫現量,那它突破時空,所以很多人說修行,修這個有什麼用?對我人生,對不對,見微知著啊,你的靈感比人家好啊,你的能力比人家強啊,在你生活當中不好用嗎?對不對。
有一天我在台中,有一個女士她就問我說,聽到我們在講啊,講講…從基礎講講…講到比較深,講到…當然過程都有一些什麼通啦、感應道交啊,有這些通力顯現出來啊,那她不知道通力從哪裡來,她只是從結果上去請教,她說,那我人生就這樣過日子,那些通力要幹什麼?對不對,可以知道什麼要幹什麼,那我剛剛講的預防勝於治療嘛,你如果知道等一下你開車,前面有一個窟窿你會掉下去,那你先知道你可以繞過去啊,那這不好嗎?還是過去一樣掉下去啊,對不對。這個就…就我想到…可是這個…講到人啊,某個天上會一閃一閃的那個王子啊,那個夜間不是天上有那個,一閃一閃亮晶晶那個王子,對不對,那是你說的喔,我用比喻啊,對啦,然後,他不是也滿…之前不是截肢嗎?那為什麼他自己說他知道啊?在那個星座上嘛,星座也是一種…算命嘛,對不對,然後預測了說他有這些嘛,可是,還真的把腳剁掉了,那這個預測要幹什麼?你有沒有想過?所以算命、論命啊,是為了讓我們修命、造命做先前準備啊,如果算命、論命,沒有修命、造命這一段,那麼是等於白費啊,對啊。
所以我們算命、論命沒什麼問題,可是我們知道了,我們要怎麼改善比較重要,所以可得世間事,不可得世間意,眾生都是追逐世間意,而逃避世間事,剛好相反,那麼世間事就是世間的各行各業,各種形形色色嘛,可得嘛,你可以去從事啦,可以去應對、接觸,可是你不能執著它,「意」你不能執著在那邊嘛,你不能以為這個可以帶給你人生什麼嘛,它只是一個過程,所以如果他有學佛的話,那就太好了吶,他本來有一個劫數,他可以度過啊,他可以透過自己的修正嘛,修正個性嘛,個性決定命運嘛,個性改了,命運不就改了嗎?所以那條腿就可以保住了啊,對啊。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0年12月28日 台北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講述🔰
【心量大 得自在】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那麼整個人生就是這一場大戲,諸佛菩薩就是來演戲給我們看的,好比說諸佛菩薩,我們眾生也許也在裡面演戲啊,就像說他們有互動式的嘛,對不對?他們的舞台劇會跟觀眾互動,觀眾也會上來演一下、參一腳的意思,所以我們是眾生,我們也會跟佛菩薩參一腳啊,差別在哪裡,對不對?我們參一腳的時候,我們得意洋洋啊,所以我們執著了,沾染了那個戲,可是諸佛菩薩在裡面演戲,祂不沾染,祂教育了我們之後,祂下戲,祂什麼都沒有,那我們下戲,我們還到處跟人家…喔,那一天我有上台喔,我告訴你李叔叔,多麼[煬](台語:得意洋洋)的對不對,很多掌聲喔,你看,對啊,不但忘掉了本來是一種積福,度化眾生,反而反撲回來,是一種長養傲慢、自尊,對啊,所以這就是難處啊,所以要去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到位的他就明理嘛,那麼明理叫做…佛家用詞叫做看破,對不對,叫解。那麼明理的人他才能放下嘛,所以看破,放下常常一起念嘛,對不對,古時候中國人言簡意賅,他比較省事,直接講「放下即得」,那麼放下,它已經包含了看破、看透,了解徹底。
那麼從這一個角度來講,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能慢慢去深刻體會什麼?滾滾紅塵去歷事鍊心,那個去經歷那一場戲,然後去鍛鍊我們的心性的堅定不移,那麼,對什麼的堅定不移?對真理的堅定不移,那真理太抽象,所以才有分析的世界,把它一條一條,那麼,它的分析的世界的這些總合資料就是什麼?就是一切古聖先賢,不管是中土或者是西方的,這些聖哲的什麼?智慧寶典,一般我們現在的人類習慣,通用的工具是什麼?文字嘛,對不對,所以他們的智慧轉化成文字,文字深藏無盡的智慧。可是文字並不能圓滿表達,所以佛陀才教著我們依義不依語,那「語」的記載就是文字,所以祂是講同一件事情,所以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一聞千悟,要訓練自己的這個廣量心態,如果我們的心量大,我們自自然然能夠一聞千悟,那個「千」是方便講,是表法的意思而不是一千個,是無量無邊,也就是說,你的人生作用會非常什麼?自在、自如。就像最近我們常常在跟人分析,分享說在我們人生的運作要什麼?事半功倍,那麼這句話是結果啊,那麼處理事情的態度就是剛剛講的,三易的最後一個字叫做易,簡易,面對這不斷在延伸變動的世界,什麼是最好的良藥?最簡單的態度就是最好的良藥。
對啊,現在的人為什麼不能解決?就是把一個一直在變,已經很複雜的事情,再用上我們很複雜的態度去把它思維,然後就用這個態度,還要去找一個方法來對治,所以越延伸越混亂,所以依妄延妄,妄不斷延展,再來依妄止妄,那了不可得,所以,活在這種迷思裡面,所以眾生迷惑造業而受苦。受苦了,更加迷惑,所以更加造業,更加受苦。所以佛以一大事因緣而興出世,對不對?為什麼事?因為眾生有這一件事情,所以祂來幹嘛?破迷顯正、破迷開悟,教育我們眾生怎麼樣求得智慧,怎麼樣昇華,回歸我們的智慧本體,我們一旦覺悟了,就不迷了,不迷惑則不造業,不造業就不會受苦,所以那個人生苦短就要改編了,所以話有兩頭,因為在六道輪迴裡是對法的世界,所以才產生兩頭,就是說兩邊,是非、邪正、好壞、對錯,才有這些東西,那麼一旦我們超越了,就沒有這些東西了,那又回歸清淨本體。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2年1月31日 台北明覺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