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講述🔰

道德仁義禮

 

 【道 德 仁 義 禮】.jpg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祖師亦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講到這邊,已經告訴了我們老祖宗在《禮記》上所講的「道、德、仁、義、禮」這五個科目。

那麼第一句所講的「心平何勞持戒」,我們現在徒有戒相而沒有戒體,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老祖宗在修持的行誼當中首重戒體,而不是在戒相上。戒體是所謂的開、遮、持、犯,如果我們不懂得戒體的義理,我們就會在開、遮、持、犯出問題,乃至於在修持的過程裡面,讓我們周邊的人對我們都有一種所謂「特殊分子」的看待,比如死死板板的啦、彆彆扭扭的啦,乃至於會把古師聖賢的這一些教化義理於我們的行為當中給扭曲了。

怎麼說呢?開、遮、持、犯,所謂是開戒、遮戒、持戒跟犯戒。我們現在多有懂得「持戒」跟「犯戒」,而「遮戒」跟「開戒」比較沒辦法去拿捏,這是依於我們對戒體的不瞭解。所謂的戒,我們再講回來,佛之行也!覺悟的人的樣子就是戒的本身,那麼我們現在如果不瞭解什麼是覺悟,我們從外在的事相上……好比說吃素是不是戒?有的人持「不殺生」戒,他去吃素持齋,或者是一般現在人講的茹素,單是這幾個名詞,如果我們搞不懂,我們又會訛化了它。透過我們吃素的態度於不正確當中,就會表現出錯誤,把這一個素的戒又給扭曲了,又做成一種所謂「心底上的犯戒」了。

「持」大家好懂,就是去依循它、守住它、去照著這樣子做。那麼它還有一個意義叫做「保持」的意思,能夠保持不變,是要「做到」跟「保持不變」,有時候我們做到卻曇花一現嘛,這樣就不叫「持」。所謂持齋,齋者齊也、平等也,平等之心就叫做「齋」,並不是吃植物叫做齋哦!吃植物是所謂的茹素,現在有個名詞叫「茹素」,如果我們吃植物茹素當中卻沒有「戒體」這個平等之心的話,我們就不算是持齋,這個理大家要去懂得。所以為什麼講「心平何勞持戒」?因為它用一個平等心,齋者齊也,若是對待每一件事情〜「人人、事事、物物」都有辦法保持平等之心,這時候就入道了,就是《禮記》上講的「道」,入道!

那麼我們講到了持戒,還有一個叫「開戒」,開戒是什麼呢?好比說我是持五戒的人,五戒是殺、盜、淫、妄、酒,前面四個字是所謂的「性戒」,後面這一個字是所謂的「遮戒」,「遮」的意思就是防禦、預防的意思,它本身沒有對或錯,可是我們因著碰上了它、運作了它,我們的心性會偏頗而去犯上了前面的殺、盜、淫、妄這四個性戒,所以把它列在戒律裡面。由此而知,現在的遮戒就不只是喝酒了,譬如說現在最氾濫的吸毒的問題、這些迷幻藥的問題統統是屬於遮戒,因為碰了它就容易犯性戒。

那麼古時候為什麼會把酒列在五戒裡面?就是因為它容易亂性,我們現在的人講「酒後亂性」,亂了什麼?亂了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性本來清淨無染,因為喝了酒,我們的體性又沒辦法去把持住它,以致於擾亂了。這時候我們是不是迷了?一旦你一念迷去運作所有的人生,那時候都叫做犯戒。所以剛剛講覺悟的人的樣子、行為就叫做「戒」,也就是說「戒」是我們一切眾生本來的樣子!甚至要講到哪裡呢?禪法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這是禪法上講的,它不是指我們現在剛出生的嬰孩好像很天真浪漫、純真到極處,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嬰孩出生已經不天真了嘛,因為一出生就是帶著累劫累世的什麼?殺、盜、淫、妄、酒、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等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習氣種子來到這一個人間,接下來只是差別在哪裡呢?這一個小孩是怎麼被引導的問題。所謂老祖宗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本來是這個模樣,這一個「性本善」就是「戒」的樣子,本來就是這樣!那麼我們現在人……應該講生命體,而不只是人,「性相近,習相遠」是以習性上來講,前面的「性本善」是從本性上來講,本性毫無染雜。譬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一個清淨的本然就是我們的本性,那麼好!然而我們累生累劫迷失了,一直染雜在這個習性的世界裡面,所以說「性相近,習相遠」,染習啊!

「習」你也可以把它當作學習,學習有所謂主動性跟被動性,那麼染習就講得比較廣一點,我們一出生就被我們的業緣給染習了。第一道緣是誰?第一道緣就是我們的父母,一個小孩子出生乃至於長大,一生當中第一位老師都是媽媽、爸爸。所以以前才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嘛,為什麼所有事情的第一件事都是教學?而教學你還得看教了什麼東西。所以現在不談「覺悟」這種事情,也沒有在談所謂的「倫理、道德、因果」,乃至於智慧更不用講了,因為你沒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基底,你的智慧就出不來!

那麼「智慧」我們又會被自己給誤解,把它當成了什麼?把知識常識當成了智慧,這是一個很冤枉的事情!一旦沒有智慧,我們也談不上什麼科技可以利濟群生了。就好比我們現在地球的這個模樣一樣,現在機械科技技術發展得非常蓬勃,可是得到的是什麼?是我們人類的悲哀!「人類」這時候是自私的講法,是所有的生命體的悲哀,而不是只有人類。如果以我們是萬物之靈來講,這時候就不靈了哦!這時候就是孔子講的「遊魂為變」,我們現在是遊魂、不是靈魂。靈魂跟遊魂的關係是什麼?遊魂就是迷失的靈魂,可是我們現在名詞上習慣用靈魂去講。那我們再進一步來講,叫做「靈魂是迷失的靈性;靈性是覺悟的靈魂」,或者講「靈性是覺悟的遊魂」也可以。把它搞清楚、弄明白,再回到戒的修持,一般來講也就不難了,要不然我們就會死在教下、死在戒條裡面。

那麼剛剛講到「開戒」,開戒就是說你懂得了這些理路之後,你在生活當中就活活潑潑了!好比我們剛剛講的酒戒,你是有持酒戒的人,可是現在有一個埸合需要稍微喝一兩杯酒才能和光同塵打成一片。因為打成一片,你才有辦法把這些老祖宗的聖賢智慧之學傳輸到對方的腦海裡面、生命體系裡面,以致於他懂得了之後,他也可以去轉化他的人生變成覺悟這件事情,一旦覺悟就沒有痛苦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不能堅持不喝酒。

所以為什麼這時候不講小小的善而已?佛家本來也沒有在講「慈善」這件事情或者講「愛」這種事情,因為愛裡面常帶著情,情識剎那生變!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苦難也都是從這一個字來的--情識剎那生變的這一個「情」字。那麼現在人講「愛」,即便你加個大〜大愛,它還有一個大情在裡面。為什麼佛家講「慈悲」?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慈悲」的運作裡面沒有一個「我」,所以它就不帶情,不帶情就是純理智的。

那麼純理智的圓滿即是純感性的圓滿,這時候感性跟理智是切分不開的,因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感而生嘛!從這一個角度,你還是很感性的,可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的角度裡面,你那一個「守一」又回歸「一心」的本體,這時候又是純理性,它是一體。理性跟感性是一體,是從你的作用上跟本體上來講。所以如果我們把一切的世間法切碎了、分析到極處,這時候也就會讓我們眾生的思惟潰散,一旦潰散到極處,我們就不容易回歸那個一體性。

佛家在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統統沒有離開那個「一」,「淨極光通達」極處也是那個「一」。淨極〜清淨到極處嘛,我們憑何而能清淨到極處?就是我們專注到極處,專注就是守住那個一點。以前我們常喜歡用「放大鏡」來做比喻,我們地球接受太陽光的照射,整個光來到地球是潰散的,一旦你有辦法把光濃縮成一個點,它就起作用了。好比放大鏡濃縮一點照在紙上,紙會燃燒,可是,一樣光的總合,你不把它濃縮成一點的話,我們現在還是燒不起來,即便是這些很薄的紙,還是燒不起來,原因就在那個「一」的概念。

那麼我們的念頭又勝過於這個光的力道,為什麼我們現在人生毫無作用?原因也就是我們沒辦法把念頭濃縮在一點上,所以那個「淨極」產生不了,「光」也就不通達。所謂的「光」在佛家曰「光」,在一般人的世界裡面叫做「智慧」,光代表著智慧,在科學的理路來講,也代表著好的能量磁場,或者中國人講「氣」、氣氛,都好,不同名詞而已。這一個念頭如果有辦法把它濃縮住的話,我們就產生莫大的作用了,乃至於整個宇宙已經脫序的星球的軌道,透過我們的念頭,可以再把它給調化回來哦!

你想想看,這麼大的太空物理都有辦法去辦到,更何況我們人生的這些小小的困擾?!現在人最注意什麼?生病!有沒有?好像每次都不免俗地一定要講到「病」,可是講到「病」就悲哀,你懂嗎?就表示我們現在的地球潰散到一個極處,我們的念頭潰散到一個極處。不過,還是要講一講啦,因為很務實,對啊!大家很需要。那麼整個宇宙的病……這些脫序、災難叫做「宇宙的病」,既然可以治療,更何況是我們個人的生理病,當然它也可以治療,可是要懂得它的方向、理論、方法。我們現在講回來為什麼第一個講「戒」?如果這一個字沒有,我們一個人所有的問題幾乎不能解決,為什麼?所謂是「戒為無上菩提本」,你要懂得所有事事物物根本的問題,一棵樹你要把它顧好,你得要把根顧好,相對地,要裁一棵樹,你只要裁根就行了,所以都有它的重點在。

那麼剛剛講到的「戒為無上菩提本」,無上菩提是什麼?簡言之,就是無上智慧。無上的智慧要幹嘛用的呢?無上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所有一切的問題。這一切的問題之所以不能解決,就是因為我們缺乏了智慧,剛剛講回這個戒,也就是它的根本,我們缺乏了這個戒體。那麼「戒」從我們老祖宗、東方的用詞就是前面講的倫理、道德、因果,要瞭解這些概念你才有辦法辦到「戒」這個字,而不只是說我們生活要設置很多規範。如果是從那邊講起,我們就又心外求法了,佛言:「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啊!

所以,要瞭解這些戒、行、這些約制的規條是為什麼,是因為我們迷失、我們不符合了,一旦我們想符合回來,我們就要有方法。從這個角度,戒是方法,而不是一種人家在講的「政治上的愚民政策」,所謂古老君王為了讓他的人民好教,所以設置了很多規條啊!那麼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嘛,為了人民好教,好教也是為了人民好嘛!那從這個角度,我們如果心外求法,就會有所抗爭,你看,心就不平了,心不平,你持戒就無用!那這個心體拉回來,大至國家或者是整個世間,人跟人的對立都是來自對於「戒」這個字不明瞭,來到我們的家庭亦復如是哦!我們誰不希望孩子乖一點?那你會不會叫你的孩子:「你要乖一點」?「你要乖一點」這五個字就是戒了啊!那如果國家政府希望我們守法一點,「你要守法一點!」(師父笑)就等於我們要孩子「你要乖一點」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如果從「小」的去體會、從自身裡面去發覺的話,我們就容易去理解到--哇!整個無量無邊外在這一個廣大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了!這也就是道法上在講的「大自然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一大天裡面所有的,人一小天統統具足,這是真的哦!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大自然災難也不離我們自身這一小周天,有稍微學過佛理的人都知道,整個世界的水災是來自什麼?我們的「貪」欲;「瞋」產生火災;「慢」產生地震;「疑」產生土石流、板塊鬆動塌陷這一類的;「癡」產生風災。

那麼你把外在大自然的風災、水災、地震、板塊鬆動應對到你的身體,你大概也知道怎麼治病了。我們的身體會不會受傷潰爛?潰爛就好比整個大地的坍陷、土石流鬆動了,然後鬆動凝聚不回來!剛剛我們講「疑」〜懷疑,對正理的懷疑、對古聖先賢的懷疑、對自己信心的懷疑……諸如此類統統都叫疑。那麼這一個「疑」應對到我們自身來講,我們的身體當然很多傷口就不容易好、不容易癒合,乃至於還會產生新的啊!那麼風是什麼?動!你的生命在動態裡面就會有所承接不住。所謂的「貪」〜水災,我們會化膿、化水……等等。這些現象統統沒有離開,你只要細心一點就應對得上。

那當然老祖宗有很多的聖理也都幫我們歸納了,好比仁、義、禮、智、信應對我們內在的心、肝、脾、肺、腎啊!那心肝脾肺腎也不只是仁義禮智信的問題而已,人家慈悲,因為我們仁、義、禮、智、信尚且不懂,我們怎麼應對回來?仁是什麼?現在的人說:「那個人很仁慈、我們很仁慈、很仁愛。」其實都不是真正理解仁慈哦!我們講回來「心平何勞持戒」,這個是講「道」喔!「行直何用修禪」這個講「德」。後面「恩則親養父母」這個講到「仁」了,那什麼叫「親養父母」?仁的根基在孝,如果沒有孝道就沒有仁慈了,所以孝跟仁常常一併而論。

那「恩則親養父母」為什麼加個「恩」?恩就是對一切蒼生的感恩之心,這個就叫做仁慈,你看我們曾幾何時有?所以我們現在人都叫「不仁」,後面還加個「不義」,對不對?(師父笑)那義就下一句要講到了,剛剛講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義」這一個字是什麼意思?循理!循理是什麼意思呢?如理如法!依我們老祖宗的標準,什麼叫如理如法?「奉獻付出」叫做如理如法,當中還得加上「不求回饋」,這樣才能叫如理如法。也就是說道、德、仁、義、禮從「義」往上來講統統是不求回饋的生命狀態,你「為一切蒼生、為宇宙任何一切眾生好」這一件事情是本分,只是這個本分你的到位到哪裡?越到位就越往上提升叫「仁」;又更到位,就再往上提升叫「德」;再更到位,再往上提升叫「道」;「道、德、仁、義、禮」是這件事情。

那講到「禮」,禮是什麼?老祖宗有一句話叫「禮尚往來」,所以為什麼講說「禮」是做人的最低標?意思是說沒有禮就不是人!別高興哦!不是人,是不是講我是神(師父、學員笑)?是不是講我是佛菩薩?不是!是往下掉了,叫做三惡道的眾生。那時候老祖宗的名詞又出來啦,「衣冠禽獸」這一類的就是連「禮」都沒有了,還有「人間煉獄」……等等這些名詞,也真實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所以要學習讓生命變得更加美好,就要從「義」開始。那麼現在講到「義」了哦,下一堂課如果又有機會講,可能又跑掉一半了,「你看,師父在誘導我們,常常講『哎呀!很輕鬆就可以做到道德了。』」很輕鬆!大家要學了,現在講到連「禮」都很難的時候,你看怎麼辦?!

那著著實實我們現在也真的是禮崩樂壞的後期,叫做根本沒有禮樂,禮崩樂壞還有個禮跟樂來崩壞,我們現在是崩到已經沒有了。以前「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第一件事情先是制禮作樂,制禮調身、作樂以調心。調身為手段,其實目的就是要調回我們的心,可是「作樂以調心」的那個樂是有標準的,為什麼我們講「正聲雅樂」而不是「靡靡之音」。世間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有兩面的解說,這兩面的解說乃是來自於我們眾生有所謂的分別之心。這個本來佛法不講的,為什麼?因為這在六道輪迴裡面,六道有善、有惡、有是、有非、有好、有壞,佛法本來初始是從出六道的阿羅漢果位開始講,這個才是佛法。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6年7月30 台中明覺法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