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講述🔰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jpg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要去學習佛法跟信任佛法,你得要從「相信因果」開始,而要去成就無上佛道,你得要從「發菩提心」開始,這麼一來,我們眾生又有很多的課題啊,比如說什麼是發菩提心?因為我們又看到很多苦難的人們常常去廟裡面發願,對不對?然後說:「有啊!我天天都在發菩提心啊!」去廟裡面發菩提心。尤其是寺廟,我們最近常去大陸,都有所謂的菩提子,去求菩提子就變菩提心了,你看看!那菩提子又有多所種類喔,有長的、有圓的、有大的、有小的,然後有中國種的、印度種的或是哪裡種的……一大堆,對不對?這些統統不是佛法,這些只是一種佛教文化,人們運用它去做一種交流或者是維生、寄託的一種行為模式而已。那麼這個發菩提心,有些人也錯以為我們進去廟裡跟佛菩薩交換條件所做的那個發願叫做「菩提心」,其實統統不對。

那麼菩提心是一個,可是這一個菩提心我們不能看輕它!因為這一個菩提心涵容了無數多種心,所有一切美好的、無數多種美好的心涵容在一起就叫做「菩提心」。可是,這麼一來,我們在學習的人就會感到很抽象,難以去掌握、難以去依循,所以,佛家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之下,剛剛講的「佛、佛陀、佛陀耶」這個覺悟圓滿明白的人,祂就在不同時空的狀態下,應對著不同思慮的眾生,去講了非常多種的菩提心的樣子跟條件。好比說以前你們常常聽說的直心、悲心、深心,那麼你聽半天,也不知道「直心、悲心、深心」是什麼東西,「啊〜直心可能是真誠心吧!」你看,這又是解釋、又是定義。那真誠心是什麼東西?「真誠心就是我對你好啊!」可是,我們都常常是熱臉貼冷屁股,對不對?對他好,他還不識貨,你看,你有這個情緒起來了,你剛剛那個心也就不叫誠心了,所以我們又會誤解。

那麼我們又是知識分子,又有機會讀到一點書而去定義它,歷史上的一些有學修養的人也去定義了它,我們去查了,啊〜原來什麼叫真誠心?一念不生是謂誠!這時候又演變到「一念不生」,所謂直心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直接了當、不取巧。那麼我們現在又講一念不生,你看,又更抽象了,什麼叫做一念不生?諸多的想像:「是不是呆子還是白痴啊?」我們又會定義錯啊!你看,我們都用我們眾生的經驗法則的這一個知見去定位我們人生的一切,我們就永遠沒辦法瞭解。比如說白痴他也有想法,呆子還是有想法,他不是一念不生啊,所以,這一個「一念」非常的難理解。

好,這邊岔出來,那一天,有一個學員來找我,就對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師父,這個……」因為他在學校教書嘛,「我看到有一個學生還滿良善的,可是常常被其他的學生給汙染,很可惜!這個學生很良善,我覺得應該有善根、有佛緣,那我應該怎麼樣才能保護他,才能教會他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我說:「那你來是找我幹什麼?」「我有一些煩惱要請教你啊!」那佛言:「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為什麼會有這一個想法講述說:「我怎麼樣幫助他得到一心不亂,他就不會被旁邊這些比較不好的同學給汙染了呢?」你看,為什麼會有這一個想法?表示我們看輕了「一心不亂」,我們並不懂得什麼叫做「一心不亂」!我們有可能在我們的知見裡面有一個「一心不亂」的定義,那我覺得「一心不亂」可能有一些做法就可以做到,你看,這又是眾生有思惟之心的結果,還是錯誤。

所以,我們一切眾生為什麼要學佛?你看,我們「起心即妄,動念即乖」,就是起心動念都是不對,那因為我們眾生活在這樣的生命體系裡面,無有幸福美滿可言,所以才要一個學法。那麼講回來,剛剛講的那個直心、悲心、深心難懂,所以佛又在不同時空告訴我們。那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又必備了另外三個條件,你這三個條件也對、那三個條件也對,還有好多好多種三個條件,細說無盡,因為有一個眾生可能就有一個條件告訴他這個就叫做菩提心。所以,拉回來剛剛講的這另外三個條件,對目前現代的人可能又比較好理解,所謂是厭離心,什麼叫厭離?「厭—離—心」好理解,「厭」一般講討厭、厭煩、厭棄;「離」是離開、放下的意思;「心」不用講,就是我們的念頭。那厭離什麼?是不是我們覺得這一個世間不美好,想要離開這個世間,那要離開,相對性來講,必然有一個嚮往的美好,要去促成那一個美好!所以,你要有一個美好,你原來的如果放不下,你就達不成。

那這一個部分是依眾生來講有一個不好,可是偏偏我們現在的眾生又會認為這個世間有多方面的好!對不對?固然有很多的不好,我們要厭離,可是為什麼這個厭離心還是生不起來?我們明知道有不好,還是生不起來?因為我們在生起厭離不好的同時,我們看到了那個認為的「好」,所以這個厭離又退燒了,永遠起不了厭離心,你就知道厭離心擺第一。那麼如果依修淨土的來講,要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你看,剛剛講的「一心不亂」來了,什麼叫一心?你一切世間的念頭統統沒有,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這叫「一心」,那你這一個「一心」不受一切人事物的動搖跟影響叫「不亂」,達到了「一心不亂」,你才有能力往生極樂世界,你看看,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

那建構在這個「一心不亂」這個詞裡面,才有它的等級可言,當你還沒達到一心不亂,你沒辦法。它的最低級、最初級的一心不亂就是所謂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你的執著、你的煩惱還沒有斷,可是,因為你這個「一心」〜專注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這一個心,遍及了你的人生,把原來你會起心動念的那個煩惱的生命狀態的運作給蓋住了,這個叫功夫成片。那功夫成片還有前後叫做「功夫伏住」,伏住了,在臨終一念「阿彌陀佛」,統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再高等的才真正講到一心不亂,從哪裡?從「事一心不亂」提升到「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就是境界的問題了。到了「理一心不亂」,也就是禪宗在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依「理一心不亂」,他在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已經都契入所謂的「實報莊嚴土」,也就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品位就相當高了。

那麼這時候為什麼講品位,而不只停在法身大士而已?因為就算你沒有得到真正的「理一心不亂」,你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你的生命體也是法身大士了,這是靠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力,意思是說祂當時發的願。你看,人家都是發這種願,這種願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啊!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如果當年沒發菩提心,祂現在成不了阿彌陀佛。那你就知道為什麼祂能夠加被我們,只要我們條件稍微符合。自力也許沒有做到,我們只是符合某種條件而已,這一個符合的條件並沒有落實得非常的成熟跟圓滿,並沒有,我們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也同時變成阿彌陀佛這一個世界裡的法身大士,佛家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阿惟越致菩薩」,你只要進去,不管你是比較低一點的位階叫做「凡聖同居土」,還是上來的「方便有餘土」,剛剛講的理一心不亂的「實報莊嚴土」,統統都有「阿惟越致菩薩」的威神力,也就是你們一般講的這些神通、德能相好,統統有。

祂們在學習就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了,祂們學習不是天天,天天太久了,是每分每秒,用你們的概念,每分每秒都分身無量。分身無量去一切世界(十方),乃至於可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佛的教化場去什麼?去拜佛、聽經聞法跟學佛,就做兩件事情,你看,分身無量。那麼祂既然沒做到,為什麼有辦法?剛剛講的,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加持有辦法達到。那祂的本願威神力加持,最初從哪裡來?也就是那個菩提心!你就知道真正發菩提心跟你做到了的那一個力道有多強,那個力量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一般我們也常常看到念佛人,或者是我們大家也有在念佛,有些同參有在念佛,會為了這一些病苦而念佛,對不對?有的也念了有一點效果,那麼你要知道真正的理論,要透過念佛去幫助別人並能達到圓滿的效果,這個念佛的人一定得念到「理一心不亂」才有這個功夫,這個叫做標準。為什麼要講這個呢?有這個標準的時候,我們自己在念佛就不會傲慢,你懂嗎?有時候我們稍微念一下,境界好了……比如說我生病,我念一下,境界稍微好了,我就認為:「嗯〜我很厲害了」,對不對?那你就問看看自己:「念到一心不亂了沒?」如果你自己沒念到……一心不亂是什麼?剛剛講了,法身大士啊!那法身大士是什麼呢?法身大士就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了啊!就是你「所作已辦」。什麼叫「所作已辦」?我們一直作不辦,對不對?眾生就是一直作不辦,佛菩薩「所作已辦」。「所作已辦」就是你世間的生命狀態已經畢業了,你這個人完全沒有煩惱、完全沒有痛苦、完全沒有不如意,你的心完全可以心想事成,法身大士簡言之可以這麼形容,德能相好,可以分身無量,愛去哪個世界,一念就到。

那你就問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如果沒有,那絶對不是你自己念好的。是某些因緣會遇之下,你透過「念佛」這一個因、這一個緣來促成某些佛菩薩對你的加持,你是靠他力、不是靠自力,所以這樣子我們一個人就不會去傲慢,那很多人是很傲慢。有時候你在傲慢的狀態底下,很多狀況還會好,有可能是魔來加持也不一定,那魔來加持,可能有另外的一些手段,會想要你去跟祂交換啊,比如說前幾天我們談到民間信仰裡面有很多所謂的神職人員,每每在不知不覺當中,在成長的過程裡面就沒有原因的生病、沒有原因的去看醫生,然後沒有原因的出院。出院了又沒有原因的不舒服,又沒有原因去看醫生,就是莫名其妙進去、莫名其妙出來,不斷這樣。有時候一些神祇需要他的時候,就會用了很多手段,那麼只要他照著某些功法去做,做了之後,他也沒有原因就好起來了。你看,這可能是一種交換,這跟我們自力的修持的成果是不一樣的。

那為什麼要修佛?因為佛告訴我們,我們所有一切的問題都可以靠自己去解決它,不必靠外在,可是你得要完全的符合正確的理論、方法,完完全全的符合。那麼我們現在要完全符合並不容易,對不對?不容易!能夠解決人世間的一些小憂小惱是沒問題的,因為那個業力還算淺,可是你真正要達到真實究竟圓滿的生命狀態,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第一個關鍵就是剛剛我們一直在講的,我們沒有發菩提心,那沒有發菩提心,你所有一切修持的運作都不會到位。連世間都講什麼呢?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也說志向定得越高遠,他的成就可能就越大,對不對?那當然,這是有條件底下的講法啦,要不然所有的講述都不能是以一概全。比如說,通常古人在講這些話的時候,他都已經先設定我們是良善的那一種人、是有毅力的那一種人、是不懶散的那一種人的前提之下,要不然你說志向定得越遠,成就越大,那我們現在很會畫大餅卻都不努力的人一堆啊,那那一個成就從何而來?

所以,通常古人在講一句話,裡面已經包含很多,就好像剛剛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個心,對不對?菩提心,你看到一個心而已,可是裡面具足了很多的心,我們講回來,其中一樣就是「厭離心」,你必須要對這個世間厭離。那厭離又不能誤解這個「厭」字放在這邊的定義,要不然我們又會認為佛法自相矛盾,它不是叫我們要歡喜心嗎?這時候怎麼又一個討厭心來了呢?它這個厭離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去迷戀、執著的意思,不要迷戀、執著在這個人世間裡面,乃至於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時候也不是人世間嘛,比如說娑婆世界有鬼啊,也有神啊,那神比我們幸福,祂怎麼生起那個厭離?

所以,為什麼十方三世佛在八相成道都選擇在人間?因為人要成佛最容易,因為他苦樂參半,他不會完全樂,樂到人家講樂不思蜀,沒有心情跟你在什麼學修成長;他也不會痛苦到不行,沒有精力跟你學修成長,不會這樣。可是,現在的人又不一定了,因為現在的人內在的劣根性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要他去做這種反思,他會,可是反思之後會付諸行動是不太容易,不太容易!所以,要起了厭離心,那光是厭離心還是不行,它還有大悲心,那麼「大悲心」跟我們世間在講的這一個愛心……比如說我們世間常常講:「咦?那個人好慈悲,怎麼命運還是那麼苦啊?某某人很慈悲啊,怎麼又……」,跟這種慈悲沒什麼關係。

我們世間人常常把大悲、慈悲、愛心、同情心搞錯,所以我們一般人常常看到說……一旦世界有災難,就有什麼會、什麼會在募款嘛,十字會啦、什麼……一大堆啦,講不出來,反正就是會去捐錢就對了,然後就把它定位「好有慈悲心喔!」其實不然啊,那有時候走在路上看到乞丐,丟錢給他,「哎呀!好有慈悲心喔!」那看到流浪狗在受苦受難,把牠抓去打針、吃藥,然後餵牠,「好有慈悲心喔!」其實這樣的行為裡面不一定是圓滿的慈悲心,它有可能是有慈悲心的人去做這麼一件事情,可是,多數在做這些事情的人不一定有慈悲心。多數都是同情心跟一種依情識作用的愛心跟一種「自己受不了」,什麼意思呢?受不了看到這些不好的畫面而產生的一種窩囊心。那我要解決我的窩囊、我的不舒服嘛,所以我要趕快把這個景象給解決掉,你看,「心」你看不到,行為都一樣,比如說捐錢就錢丟出去嘛,對不對?都一樣,可是他裡面的起心動念都不一樣。

那麼慈悲心不是只講這些東西,慈悲心在佛家講的大悲,尤其加上一個「大」,「大悲心」它必須具足有一個跟世間的愛心不一樣的條件,在於它必須有一種「欲令眾生離真實苦、得究竟樂」的一個願心的付出行動,必須要有這個基礎。那你說這兩句話〜離真實苦、得究竟樂,如果我們是沒有學佛的人,我們對這兩句話又很難理解了,人家照顧流浪狗不是也讓牠離苦得樂嗎?你看,這就不一樣的概念,所以它加一個「真實」跟「究竟」,也就是說如果一切眾生他沒有覺悟、沒有開智慧,他永遠不可能離苦得樂。他只能離什麼?欲業稍微消一點,或者是被干擾了,在干擾的狀態裡面,人家安慰他也好,或是他曾經聽過什麼道理,比較想得開,只是這樣而已,他並沒有把這一個苦難的真實的原因給徹底解決、消除,所以他沒辦法離真實苦,沒辦法離真實苦就沒辦法得究竟樂。那這一件事情必須得要這個眾生開智慧才有辦法,你看,「大悲心」是這種條件。

那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大悲心」?因為如果你沒有大悲心,這個「厭離心」就會落於二乘,一般我們講的小乘的什麼?斷見,斷滅見,也就是說一般人家講的偏空,然後祂只顧自利、不利他,所以不究竟。一般我們講的小乘~須陀洹、阿羅漢、辟支佛,聲聞、緣覺這一類的小乘人。大悲心不為自己嘛,對不對?剛剛講的那種愛心是為自己的條件下去對人家好的,「大悲心」不是!那麼大悲心的加諸上去,這時候才是往大乘的一個學修邁進。但這時候還不足以叫做「菩提心」,後面還得要再加上什麼?加上「般若心」!那為什麼講般若而不講智慧之心?因為智慧常常為世間人給錯解,世間人常常把聰明當智慧,所以為避免這一個錯解,在翻譯經典的時候,不翻譯成智慧,直接保留其音,叫做「般若」,所以般若更圓滿,因為般若有證入空性的這一個條件,而世間人在講的智慧並沒有。

我們世間很多聖人、很多聖賢嘛,我們也都認為他們是很有智慧的人類啊,可是,他有沒有證入空性就不一定,對不對?那只要你沒辦法證入空性,你就沒辦法把你的大悲心圓滿。所以,佛家又有另外一個言詞叫做「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因為他沒有般若。所以,你要去發菩提心,你就要具足厭離心、大悲心、般若心,這三個圓滿具足的人就叫做發菩提心的眾生。

   

🌱延伸閱讀 : 一覺元 弘聖上師 2016/11/26 台中明覺法堂

                       弘聖上師《元和妙音影音》2016年11月26日 台中明覺法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