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講述🔰

兩邊不立 中道不存

 

【兩邊不立 中道不存】.jpg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我們這一個東西最難放掉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讓它往那個比較穩定的狀態,穩定就是它沒有副作用,沒有這些更大的,產生障礙的更大的一個因素,那什麼叫更大的障礙,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跟善境的時候,哪一個你們會比較喜歡?所以你們討厭的,凡觀前面加個很討厭這三個字的,就是更大的障礙的意思啊,懂嗎?那你們很喜歡的不一定沒有障礙啊,對不對,有順境來了我們會迷失嘛,對不對,我們會迷失啊,迷失就會產生一個副作用,所以這一個就比直接遇到一個逆境來得……還有喜歡的部分嘛,雖然討厭的部分會發生,可是會慢一點,慢一點,這個至少要讓它慢一點,那慢一點你有時間跟空間,去爭取你自己的什麼,真正的存在的一個機會,那那一個存在是什麼?佛家講如果我們沒有回歸自性本然,我們都不存在,對啊,我們存在是虛幻的意思啦,不是說不在啦,那佛家講一個字叫空嘛,空,空性吶,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是「無中生有」。

那一個無中生有是科學家用的名詞,這一個無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是一個理體,它既非自然現象,也非物質現象,也非精神現象,現在我們常常很多人理解的無,就是精神現象,看不到嘛,對不對,看不到可是感覺得到嘛,我們會認為這個是造物主,其實這個還不是造物主,這個是被造出來的,也就是科學家講的念頭產生的某一種現象叫做精神現象,那精神現象的產生的同時,就產生了物質現象了,所以物質跟精神是切分不開的。所以物質跟精神,從這一個角度來講,它還是屬於夢,所以它還是屬於幻相,那麼我們講了那麼多夢,那麼多幻相,意謂這個要幹嘛呢?就是說不要去執著它啊,那它是連帶關係,它是我們執著變現出來的,所以你要遠離它,你必得要不執著,不執著才跟什麼?他的不痛苦相應,執著跟他的痛苦相應是這一件事情,這是第一道,學佛的人的第一道的目標跟手續啦,你們在辦手續那個意思,沒辦手續你們就不能去做一個什麼事情,所以這是一個學修覺悟之法的人的第一關鍵。

那麼執著就是煩惱,六道輪迴就是煩惱產生的,所以不要煩惱、不要執著都好,這個名詞都不一樣,佛家常常重複很多名詞,為什麼?因為我們執著太深。所以它必須用很多的善、清淨的這些比喻的名詞,一直重複一直重複,重複久了之後,我們的根深柢固的執著就慢慢潰散掉了,潰散掉沒了之後,我們就不執著,那時候也不必再有什麼名詞了,這個就是所謂吃藥理論嘛,對不對,藥到病除,病除藥亡啊,好,那麼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一個人只要聽到這邊,基本上理解的,他的人生就有把握了,有把握過著所謂你們講的幸福美滿的人生吶,人生吶。那麼這一個角度,要去過著幸福美滿的佛生、菩薩生還太遠啦,可是至少我們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不難啊,這不難啊。可是當現在人際關係,人跟人對待啦,人際關係當然很廣,包括了親子關係嘛、夫妻關係嘛、包括同事之間、朋友關係全部都叫人際關係,這一件事情卻常常困擾著我們大家,對不對,那麼苦無出期喜歡的得不到,對不對,然後那個討厭的偏偏生活每天一籮筐出現,然後這個叫怨憎會,喜歡的得不到,叫求不得,對不對,然後心愛的偏偏又遠離,對不對?心愛的不是只有人喔,有的在那個愛情關係裡面迷失的,不要只是對象那個人,心愛的就是你所喜歡的,所有的一切境界,包括你喜歡的名,名利的名,名你看不到嘛,對不對,所以它也是一種愛,那你名得不到,你是愛別離,你是求不得,這些統統沒有離開我們的妄見。

那麼一個人直接從妄想丟掉不容易,就從分別著手,分別著手事實上也很難,對不對?所以就從執著著手,那麼執著的另外一面叫什麼?就是說……有什麼新的名詞嗎?沒有,叫做不執著,不要執著啊,就是那個啊,對不對,就超越執著了啊,那麼,我們現在什麼叫執著,要再去了解一下,非得要不可啦,方便講。那我們人是不是常常非得要不可?那非得要不可,自己吃虧啊,因為你外在的境界,是你過去非得要不可產生的啊,那你現在還要繼續面對,你以前已經紮了很多的地基的,這個非得要不可的大樓,你還要強用同樣的非得要不可,它怎麼可能不見呢,對不對,它可能還會蓋得更高啊,所以這個就有一種反作用力。

那個,那天我跟朝緒講這個壓皮球理路啦,那個他們練功夫的啊,以前武俠片啊不是都有那個水缸,對不對,然後有那個球嘛,裡面充飽了空氣嘛,然後很討厭這個球嘛,突然被打到就我要淹死你,對不對,就把它壓進去這個水缸裡面,那麼壓進去的時候,他以為他看不到它了,結果手一放掉跳起來,跳起來他更執著嘛,會更討厭嘛,非得要讓你不見不可再壓得更深,對不對,你看本來壓兩公分,跳起來四公分,現在再壓四公分跳起來八公分,一直壓壓壓,壓到最後,壓到底總算沒有,手一放,這個時候的反作用壓力是不是大過前面,都大過前面,所以前面的深度比較低的,反作用力比較小的時候他還來得及閃啊,結果壓到底的時候跳太快了,他來不及閃又造成更大的傷害,就像這樣子,對,那麼如果你換一個角度來講,你不要壓它,它本來這樣跳著跳著跳著,它就停了嘛,這個叫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它,不理,不理外在我們所遇到的逆境,可是這個不理不是叫你什麼都無作為,什麼都……都好像一個行屍走肉一樣,不是這個意思,這個不理外在是因為你沒有能力理它,對不對,那個我們以前常常講叫不確定因素,你沒能力理它,你就擱著吧,對不對,它可能還是會造成你的困擾,可是你不理它的時候,你困擾的感受,精神的層面相對就降低了,精神層面降低,精神跟物質是一體,物質也會跟著精神往下降,這個影響的層面就會比較淡薄一點,那趁這個時候,把理它的時間精力拿起來幹嘛,趕快爭取這個時間,拿起來趕快修養自己。

修養自己,孟子講什麼?「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所以是爭取這個時間空間,趕快訓練自己的什麼,平靜的心、清淨的心,為什麼?因為這個現象的後面,還有很多底片會冒出來,對不對,那麼,它一直冒來自於我的念頭一直想嘛、一直一直認知、一直起心動念,講到起心動念,就不是我們一般的一直想可以理解的,我們的想「一」,一個念頭的想,它已經裡面有一千六百兆個什麼?波動了。也就是一千六百兆個小念頭了,是我們一秒鐘的想,那你一秒鐘能想幾件事?你們知道的事情一件都還不到,對不對?一秒鐘一件都還不到,可是這一秒鐘,已經具足了一千六百兆個念頭在裡面了,這每一千六百兆個念頭,都產生一個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是這麼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要在擱著不理,前面剛剛講的那些事件,煩我的事情的時候,趕快去訓練平靜的心,那如果你要想,你要想好的,讓這一秒鐘想的事情,一千六百兆個可以形成精神跟物質世界的這個所謂的根本,所謂這個本源都處在一個美好的一個什麼狀態裡面,所以你後面這個不好的人事物,就會漸漸漸漸不見,因為它發生嘛,本來很嚴重,然後會越爬越嚴重,然後到一個高峰就往下掉了,漸漸會不見然後高峰掉到最底,你會爬起來,爬起來的就是什麼,你後來想的,保持心清淨、保持美好念頭的這個物質跟精神世界,你就會常常有什麼?快樂的事情又產生了。

所以這一個理路可以著著實實,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那麼奠基在這一個基礎,如果你老想善這一個事情而已,不清淨,它還是在夢裡面,我們剛剛講啊,做美夢了本來都會做惡夢,現在慢慢做美夢,那麼這一個美夢的狀態你也受夠了啊,受夠了美夢也不要執迷啦、執戀啦,因為你會知道美夢也不保險,對不對,你太執迷了,它又會有一天閃失,就好像六道輪迴,以前你們都做過天神,你們知道嗎?就算不要有神通我們從經典上啊,去看,因為我們過去有無量輩子嘛,你們會覺得你無量輩子都很遜嗎?對不對,無量輩子,無量啊,你看無量是多久的時間,總是有幾輩子我很〔精光〕(台語:優秀之意),對不對,結果在天神幫人家那個什麼,拍那個什麼……拍案的,對不對,對啊,當然不是那個拍賣啦,做決定的那個人啦,能做決定的表示自在嘛,自在的人才會有主宰權嘛,有主宰權的他才有真正的快樂可言嘛,要不然我們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都沒有辦法,我們現在做人,是不是都這樣?我們不一定被某一個人控制住啦,可是我們被我們的生活型態控制住了,那這一個生活型態,我們不能改變所以我們痛苦啊,我們想要改變卻不能,是這一件事情,所以這一個想好還是在夢裡面。那麼我們必須要再什麼,把這個好也品嘗到好的滋味了啊,那也該去放下它啊,所以這叫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這時候契入了清淨。

所以真正能夠在人間行中道的人是誰呢?是完全沒有執著的那一個人,那一個人叫做阿羅漢,所以我們現在常常勸人家要中庸啊,要什麼?我們先要去照照鏡子,我是阿羅漢了嗎?對不對,我不是阿羅漢,有時候講這個話,去下指導棋,有時候會有閃失,因為會變成一種論述,論述它就沒有扎實的這個正量,那佛家講攝受力啊,最後就是正量的問題啊,可是,是不是因此而都不能講,不是,要選擇時空,對的時空因緣才去講,那麼講也是用一種謙虛的態度,我在講的同時,是其實我是在跟自己再講一次,只是有一個對象很慈悲,願意聽我嘮叨講一次要行中道,對不對,要行中道。那這時候其實都是跟自己講的,那麼念嘛,常常在思惟中道的時候,你漸漸的才能去參,為什麼這時候不叫研究了,你才會參透什麼叫真正的中道,那你會發現最後就是什麼,「不執著」是第一個,第一年級的中道啦,總共有三個年級,第二個年級的中道而行,就是所謂的放下、分別,那時候叫做菩薩,你這時候叫菩薩了,那最高年級的中道叫做佛,那時候沒有妄想才真正是中庸之道,因為什麼?因為祂自己無意、沒有意念,所以故能成就一切義,所以祂所應對的都是成就一切義,就沒有反撲、沒有對立這件事情,所以它才叫真正的中道。所以佛家的名詞才會講得很圓融,要不然我們就會是什麼?這邊加這邊除以二叫中道嘛,對不對,這個還是落在一道,它還不是中道,所以佛家的用詞叫兩邊不立,這邊、這邊都不要執著,那除以二的也不要執著,那除以二的不要執著,那這個除以二再跟這個中間再除以二呢?也不要執著。

所以,以此類推一直細分下去,所以你會發現,如果這是一條線的話,沒有任何一個點是可以執著的,那個就叫中道,所以那一個中道就叫做放下,放下。所以佛家才講放下即得嘛,得什麼?得你整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嘛,就從放下來。所以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因為它是教你放下的,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因為它教你禪定的,禪定等於放下,放下等於禪定,那麼放下的程度不同,等於你禪定的深度不同,所以禪定是佛家專業用詞,世間人懂得放下,比較接近啦,現在人很難懂,那放下比較接近什麼?比較接近不執著,那麼放下也比較接近,不要在你人生當中起任何煩惱,不要有欲望,這個就是等於放下,一個人有欲望、有欲求、有貪的,他是放下不了的,所以佛家很多名詞都是相對性的,都是類比性的,為什麼那麼多名詞講同一件事情?這麼囉哩叭唆,對不對,這一件事情就講這一個名詞就好了,講那麼多,因為我們放不下,所以祂教我們放下,要用很多不同名詞來教我們放下,所以這就是眾生在夢嘛,要不然是連放下兩個字都沒有的,因為生命本來就美好到不行,是因為我們障礙住了。

所以我們的障礙也本來不存在,當你回歸了你的真如體性的時候,完美無瑕,那時候沒有一個東西是可以掃的,掃地的掃,也沒有一個東西是你可以去什麼?找的,統統沒有。因為它圓滿無瑕嘛,那麼這一個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明心見性以上,見性即佛那一個境界,那麼這一個境界上面還有什麼?還有圓滿跟不圓滿的問題,差別這樣,那那一個圓滿不圓滿的差異,是在於我們妄想的習氣,習氣不礙事,所以到完全妄想散盡的時候,妄想的習氣散盡的時候,那時候就是圓滿佛,就是一般我們講的妙覺,華嚴第五十二個位次,華嚴從信位菩薩開始算嘛,從初信位菩薩才是開始入門,那小乘法一般顯教是從哪裡算起,從小乘從阿羅漢算起,那阿羅漢降下來第一個初級叫須陀洹,就是初信位菩薩,這樣一級一級慢慢往上學修,那麼一個人如果了解這些理路,頓然放下的他就不用這麼一級一級了,他就頓然放下,他就直接跳級跳到所謂的這個,至少圓教初住菩薩以上,那麼這一個世界連阿羅漢都比不上,也就是說祂真正完全處在所謂的一真法界,是為實報莊嚴土,祂沒有任何的這些干擾,祂的能力跟佛一模一樣。

 

🌱延伸閱讀 : 一覺元 弘聖上師 2014/4/27 台北太極明覺法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