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講述🔰

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jpg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看諸位有沒有什麼近期以來的疑惑沒有?

晏菱師姐:師父,我有去放大一張相片。

師父笑:那個人好面熟,是我嗎?

晏菱師姐:對!因為我阿姨她們都沒有聽過 師父解釋「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想請 師父再開示一次。

師父笑:請坐!那張相片裡的人是我,我講起來就怪怪的。那是當時我們在西藏拉薩的大昭寺拍的,你們知道西藏拉薩嗎?拉薩有兩間很有名的寺,一個是「布達拉宮」,另外一個在布達拉宮的斜對面,就是「大昭寺」,聽說是藏人一生必去朝聖的兩個地方。那當然,我們去不是為了朝聖,我們不知道有什麼聖可以朝!那去到那邊的時候當然就四處參觀,風景也不錯,那天的天氣很好,天空萬里無雲,我們就發現太陽跟月亮同時出現!相片右邊那很大的一片就是太陽光,左邊有一顆很小的亮點就是月亮,位置在比較低的地方,等一下可能得要傳閱,因為大家的眼睛沒那麼好,是嗎?

那這個就是月亮跟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其實在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不難見到這種景象,可是重點是當時太陽光是很亮的,而我們在現場看到的那個月亮也是很清楚的,雖然小一點,卻是非常清楚!相片上看起來比較不清楚。這張相片是正男拍的嗎?他本人就在這邊。

正男師兄:我用手機拍的。

師父笑:所以不是造假的!那這個也不神奇,也不需要造假。那麼當時是我們和西藏的導遊談到佛家有一句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中文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剛好天空出現這個景象,於是我們就舉例:「你看,就像現在的天空,你有沒有看到啊?」

我們中國字有一個字可以這麼去解釋「正等正覺」,叫做「明」,日月為明,「明」就是明白的意思,明白就是覺悟的意思。那覺悟還不堪稱為正等正覺,在佛家裡面,第一道覺悟就是阿羅漢,叫做正覺,因為他證得了一切智。什麼樣的生命體證得一切智呢?就是我們這一堂課一直在講的一個重點--執著!放下「執著」的人就證得了空性的第一道。空性有好幾道,這是第一道,所以那時候你的知見就是正確的,叫做正覺。

那麼以此而言,我們六道眾生的知見都是不對的。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才講閻浮提眾生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因為眾生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迷惑」,而佛菩薩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覺悟」,只是覺悟還有層級之分。所以第一個執著就是最大的迷惑,當你丟掉的時候,你才堪稱世間人常常講的一個詞,叫做「客觀」。世間人常常說:「來來來,你們都不要吵,我提出一個比較客觀的看法。」那其實是他的主觀,你懂嗎?那並不是客觀,只是要求人家不要吵而已,我們世間人是這麼一回事。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經說法的時候,也對著我們芸芸眾生說「當我們未證得阿羅漢果以前,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們第一道就是要不斷修,也就是訓練我們自己的謙卑、謙虛。那麼《維摩詰經》上面又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就是說我們的知見都是錯的,只是我們自認為沒錯,那「自認為」本身就是錯!

所以,正覺阿羅漢是這一件事情,當他再把分別心也放下了,那時候叫做菩薩,菩薩就證得了道種智,證得道種智的時候,另外一個名稱就叫做「正等正覺」。為什麼這時候加一個「等」〜正等?就是菩薩等於圓滿的覺悟了,以佛的位階來講。佛、菩薩、阿羅漢,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等於是佛的覺悟了,可是還沒有圓滿,祂已經放下執著、放下分別,當祂再把妄想也放下,祂就體解到一切空有不二的至極圓滿的理路,所以那時候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因為祂證得了什麼?一切種智。

第一個是一切智,一切智體會到空性了。第二個是道種智,道種智不但體會到空性,而且也理解一切萬有的存在,所以這時候叫真空妙有,空有不二,不會偏在空。那第一個正覺會偏在空,說「放下」是好聽啦,「有」的世界不理了,比較自利。所以,菩薩跟阿羅漢不一樣,菩薩會為眾生做「不請之友」,祂比較會主動去幫眾生救苦救難,而阿羅漢比較是自利,你來找他尋求幫助,他會答應,可是他比較不會主動幫助,有這個特質。那麼佛證得了一切種智,這個時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再上去也沒有了,就是已經圓滿。那這時候跟菩薩的「空有不二」有什麼關係?空有不二是契得了,可是還沒有圓滿,佛是圓滿了。所以「明」就是「覺」的意思。

那麼我們在大昭寺,當時剛好沒有雲擋住,整個晴空萬里,也正好讓我們看到遠處的山,而且還可以看到山的最頂尖,山的最頂尖是什麼?山峯!我們說「山到絕處,我為峯」,所以我們一般為什麼稱「聖母峯」而不是稱「聖母山」?聖母峯是特指它最末端尖尖的那一個區塊,它不是從底下那個根算起。那整座叫做山,到尖尖的那一段叫做聖母峯,通常那一段也只有我們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才看得到,因為底下都會被遮住,所以「峯」代表「無上」的意思。那麼那一天的天空剛好出現這兩個場景,一個是「峯」嘛,一個是「日、月」(明),所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這張相片就是這個意思。那當時那個導遊就聽得合不上嘴:「哇!……」我說:「你看,你的下一團又多了很多故事可以講。」導遊不是需要多講一點故事,人家才會覺得有樂趣嗎?這張照片就是正男當時拍的,好像是用什麼功能才拍得起來?

正男師兄:我用手機全景。

師父:這樣大家明白了嗎?還有什麼疑惑嗎?所以這張相片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涵。

晏菱師姐:謝謝 師父。明天是我先生生日,因為當時他也有去西藏,所以希望能藉由 師父的手將這張相片送給他當生日禮物。

師父笑:好啊!

晏菱師姐:感恩 師父。

師父:勉勵我們大家啊!來這個人間一遭不是只是在那邊煩憂我們的苦難,事實上,我們有更高的一個前景可以去嚮往跟促成。畢竟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不是一種幻想,它是理想!你們知道幻想跟理想差別在哪裡嗎?幻想就是不能實踐的夢想;理想就是可以落實的夢想。你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做「人生有夢,逐夢踏實」,一旦加上那個「踏實」的生命狀態,你的夢想一定會履踐、會達成!就是如理如法照著正確的方向、理論、方法去落實,我們所有一切眾生……不光是只有人類,一切眾生的理想統統是可以促成的。那麼剩下的只差別在於我們業力牽扯的深度,但是那個問題其實也不礙事了。

所以,期勉諸位能夠藉此來到人間一遭,慢慢有機緣契及到所謂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能夠去迴向實際,「實際」可能大家比較聽不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本然,每一個人皆具足圓滿的如來智慧德相,那是自己的本能,因為你們的本能本來就是圓滿佛。所以處處的這些功果都迴向到那邊,它就是一個先導了,你們講的衛星導航在帶你們的路,當然,這種人生的導航一定比我們現在的衛星導航還準,不會把你引導去〔墓仔埔〕(台語:墳場),不會!

所以期勉著我們,有此一遭,也許每一個人契及佛法的成長所來自的路徑跟機緣都不一樣,可是畢竟「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能夠透過我們各自本來的人生困境而有所省思去做一種超越,最後能夠也有朝一日可以回過頭來感恩我們曾經的苦難,因為人有時候是……世間話講得比較難聽叫做「人常常是犯賤的」,當我們有一些苦難,我們會省思,如果沒有苦難,我們就放逸了,你知道嗎?對啊!那所以有這些苦難讓我們藉著它當成一個跳板去成就最後終極的「無上正等正覺」。這也是剛剛前面講的,我們學習都要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如果你把終極目標定在「無上正等正覺」,你們就不是只有這一遭不枉費哦,更不枉費你們生生世世無量劫的什麼?在六道輪迴地輾轉流衍,因為這些至極圓滿的生命狀態是終極啊!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5年11月30 台中明覺法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