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講述🔰
【為何風不調 為何雨不順】
2013/3/31 火山碧雲寺
🔰弘聖上師講述🔰
【為何風不調 為何雨不順】
2013/3/31 火山碧雲寺
【藝.外系列】高雄場禪藝講座 花絮篇
「兩邊猶不住?!」
由一覺元學會主辦、美濃文創中心協辦的【藝 · 外系列】禪藝講座暨 弘聖靈覺禪師邀請展「兩邊猶不住?!」10月29日在高雄文化中心至高館正式開幕,集結 弘聖師歷年來大型系列油畫以及水彩、鉛筆畫、書法、直書玄筆等類型小品,總計58幅藝術法作,壓軸大展,能量體現,盡善盡美。
系列大作與雋永小品壓軸展出
高雄文化中心位於車水馬龍的五福一路,由大門進入穿越廣場,拾階而上,再搭乘電梯,上二樓便直達至高館。電梯門一打開,映入眼簾的是《五音》系列畫作,伴隨而來的音聲,一股清流,靜好迎面而來。左側高高的落地玻璃牆,視野寬闊,戶外一覽無盡,空間明亮高敞,可駐足在這裡,感受作品與空間光影的互動與對話。
展場是個方正的「回」字形的空間,觀展動線自然流暢,其中難得一見《一覺尊》系列法作展出四幅,明亮靜謐的安置在一整面牆上,多少人家裡供奉禮拜的小佛卡,今日終能得以前來禮敬莊嚴法作,隱隱約約散發著不可思議的力量,俱足一切,今日能在殊勝法作面前,這定是百劫千載修來的緣分!
順著動線,來到了《四大–地大 水大 火大 風大》系列油畫,以黃白紅藍為主色調,依序排列,感受到一陣清風徐徐吹來,但又磅礡沈穩,此時一窺法作細膩筆觸,動中帶靜。多年來只觀賞過《四大》系列畫卡,如今畫作真蹟一字排開在眼前,煞是感動!那種寧靜、舒服、清涼,好似甘露,把身心業塵都洗滌一番!
轉個身,來到《靈山水》系列,這次展出六幅,氣勢偉然。弘聖禪師畫作不能以有形之眼來觀賞,放下思惟心、欲求心,才能脫開固有眼界侷限,馳騁在靈動筆觸裡,領略融入其浩瀚無垠的清淨真常。顏色是奇妙的介質,通過顏色和筆觸我們能感受畫作的能量流動,是狂喜?寂靜?還是如如不動?皆賴觀者各自領受,映照各自心境,無一標準答案。
在這一場盛宴裡,即使是小品法作,也宛如珠玉寶石,處處是法語法音敲打著心門。一個片刻的駐足,就是一堂法堂,一個開示。
《無盡藏》系列鉛筆畫方寸小品,共展出10幅,當年禪師每日創作《無盡藏》累積厚厚一大疊,交給展覽單位後,整批因大雨水災而淹沒於黃泥中,最後搶救出部分作品,今日能見得,實屬幸運!《無盡藏》使用鉛筆媒材,執筆靈活,跳脫固有鉛筆畫技法,運用了中國傳統水墨骨法,在小小方寸中,僅以單一色演繹萬千,畫面舞動著訴說點點滴滴,意境高遠深邃讓人駐足良久,不禁想探問每位觀者是否在其中覓得了生命的無盡寶藏?!
《空想花》系列,透過水彩的流動,明亮討喜,如展覽簡介所說,藉由花相的繽紛和衰頹,應現「花相即心相」的生命生滅,萬物雖美而靈,禪師超然物外,觀者亦應對美不生執念。
弘聖師的書藝,有的方寸雖只是小品,卻也是這次的重磅展出。本場首次展出禪師書法墨寶,共8幅,這大多是禪師在不同應緣下而書寫勉勵當機的學習者,我們有幸能親炙這難得的墨寶真跡,也攝受法的薰陶。所謂佛經一字無量義,禪師手書,一字一句皆是返聞自性、回歸生命本然的引領,我們是否明白了?此次展覽主題是「兩邊猶不住?!」發人深省,對於活在二元對法世界的芸芸眾生,如何超越兩邊,不被對立的概念所縛?細心的觀者亦可在墨寶裡尋得啟發哦!
現場8幅《直筆玄書》小品,是 弘聖師日常當下,白紙鉛筆平凡書寫,一則則娓娓讀來,出世心入世語,感受聖者的智慧與慈悲,那「一念具足」正是我們經歷無數生命學習所想要達到的清淨能量!也特別留意到落款那「一時 弘聖」,特別有感,曾聞佛經開頭第一句這麼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總覺得這一時有其深意,而我們,是否也在這一時,聽聞到佛說法了呢?!
復刻經典 《無住》再現
因應疫情,【藝 · 外系列】高雄場的禪藝講座於11月8日以直播錄影的方式呈現,禪師針對策展主題以及現場展出的畫作,講演了諸多精彩的義理,不但以深入淺出的語彙點出深刻的智慧,讓學子醍醐灌頂,同時也分享了不少畫作創作或展出時發生的小故事,例如本次展覽一大驚喜---《無住》裝置藝術背後的奇因妙緣。
復刻 弘聖禪師2006年在高美館展出的裝置藝術作品─《無住》---深色木作高台上放置一只米色厚蒲團,這一個裝置藝術與音聲合為一體的藝術創作,也是聽覺與視覺同體展現的一個作品,因緣聚合成了《無住》專輯的原型。拜當年觀展的民眾高度的詢問度所賜,督促了這張專輯的誕生。所謂「音通心地,聲達性海」經由生命體的聞受,沉靜心靈,而契入內心主軸,引流出無限的本能。
「無住」並非單獨存在而是與「生心」連併,所謂「無所住而生其心」,形容人們生命美好的樣子,而其言簡義豐也是不執著的意思。修理、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觀念、行為,進而產生一種連帶修行的概念,而修行要能不執著又得要從「定」契入,坐墊的布置,隱喻著諸多行者修定的意象,也意味著放下的概念,因此音聲與蒲團的結合,產生《無住》作品的直接印象,創作因此而生。
後經過音樂製作友人的協助,連結音聲的一貫性及完整性,將九首音樂串連集結錄製,為了不中斷音聲的聽聞及攝受效果,歌與歌的間隙輔以在蘭嶼錄製的蟲鳴鳥叫,其實專輯的產生順應天時地利機緣,水到渠成。原音在極其簡略而非專業的錄音器材中錄製而成,也是在非計畫性、隨機無後製的狀況下原音重現。常被定義為梵音的《無住》專輯,卻奇妙地由一位基督教友人出資發行。作品中因禪師清淨的能量底蘊,而散發出不同於世俗所謂的正能量的影響力與洗滌力,深深安頓了無數眾生的心靈。因為真正定靜的正能量,能夠綜合快樂與悲傷、善與惡、好與壞的二元對立,也唯有無住之心才能契入清淨的正能量,也才能產生淨化生命的力道,進而解決我們的生命課題,「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這也是無住真正的意涵。
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用心面對不執著;認真對待,得失從緣稱之為無住。也可以說盡人事,聽天命,前者生心,後者無住,兩句不可拆開,成就自在的生命狀態。明白這個道理,真正無住的人才是第一等積極的人,才有辦法把企業經營好。普世價值雖教導我們要有寬廣的心量,及尊重所有一切所在的概念,但並不代表生命不被影響,我們的意識形態,讓自己充滿煩惱、憂慮、牽掛而無法真正的消解。
原貌升級再重現
當年此裝置藝術結合音聲流轉的展出,讓許許多多受益的觀賞者催生了《無住》CD的誕生,後來因不同場域或種種因素的考量,未必能如原初設計一體展出,但也因為如此,展現了作品的容納性,也體現了無住的意涵,禪師應眾生所需而演變眾生所需的模式,同樣的原則原理而有不同的展出形式,但仍傳載著一模一樣的能量。所謂「美」並沒有形式上的標準,但卻有原則上的重要性,也就是一個人的氣度,也關係到不執著的程度,越不執著越自在,用這樣不可思議的能量、生命狀態去運作任何事情,就能達到「不須刻意求佳景,自有奇逢應早春」的境遇。無住是因,沒有煩惱是果,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是非常好的生命狀態,但若要深入提點內中的深義,沒有透過長時薰修跟不斷地運作還是辦不到的,而沒有一切人世間的痛苦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圓滿的體現。
眼下的《無住》裝置藝術金色繡線,華光燦然,精緻莊嚴。《無住》作品本身就是無住內涵的最佳演繹,時空跨越十五年,升級再現,所謂升級乃因初次展覽當年,因未能尋得刺繡能手在坐墊上展現《無盡藏》的意象,禪師依然心無罣礙選擇放下,而這也是無住的另一概念,時隔多年,相關技術及各方因緣自自然然俱足,學人方有機會一飽眼福。
欸!站在落地玻璃窗前,發現到玻璃窗上也有 弘聖師的語露,您看見了嗎?應到了嗎?
《越》---弘聖靈覺禪師
風裡來去不著痕
雲中座看脫紅塵
行足天際空不虛
運步水上飄未沉
在這首詩偈中,禪師展現了他灑脫、自在、不執著的生命質地,也教導我們放下並非只在形式上,而放下也就是超越的概念---「無住生心」。就像《一覺尊》沒有個別的名相,也是為了破除眾生對於名相的執著,一切諸佛巧名安立,都是為了因應眾生的分別見。
一覺尊 七覺尊?
禪師的《一覺尊》系列,於當年〈游離虛實〉展覽中共有七張應緣出現,七者,代表圓滿,一以貫之巧現 禪師教導學人放下,再契入覺悟的弘法大願,而畫作不可思議的靈能,也屢屢傳出幾近玄妙的賞畫奇蹟。由於人們的意識形態,將自己的生命活成零散的碎片,若能回溯至原來的歸處,那麼所有生命的一切便都可以理解了。
所謂「開光」—啟動正能量之意。但那是世俗的有為儀式,然而佛像是一個表法的工具,而不是一個賦予靈體的介質,祂象徵無來無去,沒有時空,既無時空,哪來一大堆的有為形式?故能與我們的自性相應,因此佛寺也無所謂的開光儀式。清靜無為的禪師,下筆一瞬便已能量飽滿,自然而然「開光」完成,而能量之強弱、長短,則視持筆者的修行功力而定,以此而論,畫畫也可說是修行的一種,多元文化不失一體,一覺尊或七覺尊表法無量無邊,也表圓滿之意,藝術也是一種表法的工具,正如禪師所言:「如果藝術不具生命的正向昇華,便失去它存在人間的價值意義。」
胸無大志 而成大事
禪師常常自謙胸無大志,然其弘法利生,嘉惠眾生,何止千千萬萬,此等「大事」,人間言語難以評量。禪師畫畫,無論是鉅作或是小品,因地制宜,順應環境而無任何怨懟。《我喜歡這樣唱》專輯也是無心插柳之作,過程中也有遇到種種挑戰,然而心態平和的禪師,有也好,無也好,一旦應緣,全然投入,全然認真,一派輕鬆,唯有全然地輕鬆,才能全然地投入。
別開生面的訪談直播,禪師移座於《四大》畫作前方,闡述《四大》的義理。以生命的角度而言,代表生命的四種狀態或元素,但並非文字表象的簡淺。地者,表徵「質」,世間人多有質礙之物,有凝聚固態的概念,並有堅實及承載的性質;水者,科學上稱之為陰離子,具有乾濕兩個狀態;火者,科學上講陽離子,我們一個生命體有溫度之現象;風者,與氣息相關,表達一種流動的狀態。生命先由靈識而始,終於四大潰散。而《四大》系列的創作並非逐幅順序完成,而是同步創作,一而四,四而一,氣流律動有如書法的「一」,落筆、運筆、藏鋒、提筆、收筆,回鋒,行雲流水,氣感躍然生動,而這種種看不到卻感受得到的氣韻靈動,來自於畫者深鍊的修行功底,也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的表徵,然而能量的作用力非是讓觀者感動,而是能引流出自性的美好,而四大調和,身體也自然健康無恙。
歲月遞嬗,當年的畫作經過時間的洗禮,畫面也呈現了自然而然的變化,例如顏料的龜裂、色彩的深淺。生命有生老病死;礦物的成住壞空;植物的生住異滅,這告訴人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體會放下、看破的真義,若能以這樣的態度應對人生,便會過得自在喜樂。
我們的生命現象,一如電影底片是連續的相似幻象,當底片停止,也就看不到任何的境界相。禪師的畫作也在表達高度的科技,然而,何為真正的覺悟之法?高度的哲學,涵容高度的科學可稱之。能量的作用隨著生命之流自然地展現,方方面面不需刻意的思索、定位、設計、絞盡腦汁,《四大》系列的創作於焉自然而生。提得起是為生心;放得下即是無住。提得起,不執著,就是生命最好的運作方式。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是真正的中道之行。「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此在非住
禪師曾言:「不祈求生命當中有貴人,而期許自己成為成就一切眾生的貴人;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眾生需要,應緣而在,眾生不需要,浪跡虛空法界,此在非住。完善自己,利濟蒼生,完善到哪裡,便利濟眾生到哪裡,助人度己是一不是二。禪師也期許學人將心量廣大視為學修的第一要務,心量廣大是因,覺行圓滿是果,效法每一種宗教的優點,放下每一種宗教的迷執,落實心量廣大的修為,將心量廣大分享給每一個生命。末了,禪師祝福學人,藝術不單單是藝術,期望眾生都能得到幸福美滿!
一覺元 文萃 第 33 期【上師開示】
新冠肺炎疫情 防疫之道---知足常樂
老祖宗講,所謂是知足常樂,悅自心中來!這個「悅」,就是我們講的常樂。我們眾生都有一種嚮往樂、嚮往滿足的概念。換言之,這一些現象,諸如耐不住,嚮往往外,再去尋求個什麼!這都是一種所謂基底貪的概念,「貪」相對於剛剛我講的知足,意思是說,我們眾生不容易知足,也很難理解知足的概念,所以他需要從外在的建構得到內在的滿足,因此,一旦原來生命運作的一種周律裡面,可以去獲取,他原來嚮往的一種目的性的滿足,突然間,你不給他這麼運作的時候,頓時他會失去認知樂的一種所謂的接收。這時候,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一個月、三個月,他當然就耐不住了!這時候都還不用講到修行人,什麼禪定的功夫、不禪定的功夫那一種!這個質性也就是我剛剛講的,不知足!如果一個人攝取到了,也就是說他具備了知足的質性,那他就常樂了。常樂,恆常,也就是說,他本身就是一個「樂」的源頭,不需要從外在去建構,所以這一個人就可以「隨所住處恆安樂」。
禪家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語默、動靜,體安、安然。動,往外追逐,也安然自在;默,靜,被牽制在一個環境裡,不能幹嘛,這是靜,他也安然,安然自得。所以,如果我們眾生的一種所謂的生命的養成,都是往外追逐,並建構於內心的話,這一件事情是必然的,安不住!然後,悶久了,極度不舒服,想著要往外再去幹嘛,這也是必然的。當然,這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不樂」,我們不敢直接講說,我就是痛苦極了,可是就是不樂!如果你安住在一個地方,本來就很樂了,你這時候會想什麼嗎?!安住在樂的人,他絕對不會再去想什麼;換言之,我們通常安住的地方都不樂,如佛家所講,習苦為樂,一直換、一直換,然後用著我們的意識心在奔馳,所謂心如草原縱馬,易放難收。平常放久了,習慣了,叫你收起來,好難哦,對不對!所以,你說怎麼辦?要去訓練知足。
但訓練談何容易,為什麼?因為你不明白什麼叫知足,以為是我們情緒上得到滿足就叫知足,不是!你要去了解,我們生命的本元,本來就具足圓滿,所以六祖惠能大師才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如果沒有理解到真正的生命本元,本來就是完美無瑕、本來就是具足圓滿的話,你一定用意識心往外奔馳去尋求,你認為可以讓你滿足,而產生知足的這個生命路徑,其實是一個荒謬的路徑,可是卻是我們一切眾生的一種主流。所以,體驗到這一點,你所追逐的樂,你的方向就會改變了,你就不太會往外奔馳去尋求什麼了。所以很多不管修不修行的領域,都會常常聽到一些言辭說:我們要往內,不要往外,我們要往內探尋,不要往外追逐。我們要往內求,不要往外,佛家都這樣,對不對。
這個「內」是相對性的講法,到底有沒有一個內外,相對性的,是沒有的。可是我們還是要用語詞,方便講有個內,內代表說你的本體,意思是說,往內追尋,是說你要去體驗明白到「你本來就是」。所以當你本來就具足圓滿的時候,你到哪裡當然都是很安適的啊!因此於所謂的六度萬行裡面的忍辱度,就不是一種忍耐的概念了,它是一種所謂的常態,本來就是這樣,心平氣和的。那一個悅,喜悅的悅,就源源不絕,由衷,由內在而源源不絕的往外奔流了。所以你去到哪裡都是很快樂的,既然這樣子,你當然不會被關個幾天,就受不了了,然後要放出去幹嘛、幹嘛了。那你會發現,人不管怎麼樣,當他悶個幾天受不了,他去幹嘛,幹嘛、幹嘛久了,他又厭倦了,他又要換換換,不斷變,這就是生命於妄見世界發展的一個質性。那你要怎麼應對?你就要去體察~妄本虛無啊!所以你要當下放下,佛家講「放下即得」。因此你當下放下的時候,你即得,得什麼?得你本來具足啊!不是得一個外在再添加什麼了,這時候,你也就不會有這一些心緒了!
弘聖上師 甘露
【新冠肺炎疫情 防疫之道—知足常樂】影片
✨延伸閱讀:文萃 第 33 期【上師開示】⚜️新冠肺炎疫情 防疫之道--知足常樂⚜️
✨ 歡迎至全台 北、中、南各區法寶流通處恭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