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2018童蒙養正一日小學旅 -- 家長請益

【極度理性 不要感情用事】

 

一覺元 2018童蒙養正一日小學旅--家長請益【極度理性 不要感情用事】.png

  

延伸閱讀:

 2018童蒙養正一日小學旅影音連結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外系列】禪藝講座暨 弘聖靈覺禪師循聲覓歸途?!邀請展

(台北場 9/3-16

 

🔸【藝‧外系列】台北場即將登場🔸.jpg

 

行者—以藝載道 以樂淑世

生命教育、心能領航、音樂、詩、詞、書、畫、琴、舞,構成 弘聖靈覺禪師多元的藝術家身分。融通儒釋道教義、會貫中西哲思、出身美術科班,以繪畫為始,戮力覺性教育為志,禪師的生命風情,由智慧真理一以貫之,深心宏願,不知其所終。正因為 弘聖師所行,是一條在俗而不俗的釋迦之路,願心高曠,故其藝術作品,也呈現出藝術不僅僅是藝術的別樣意境。

身分多重的 弘聖師,原名蔡明峯,號白陽。游刃藝術天地,智慧天啟,任運娑婆世間,專志作畫一念不生,青少時期便了悟生命實相,恢宏大度的藝術素養,深具一種無所不包的涵融特質,展現物我一如,寬闊而平等的胸襟,其千錘百鍊的功夫,正所謂「一門深入,觸類旁通,無所不通」。以「平等觀」對待一筆一觸,主、客合一,別無拘束,道在其中,展現的內容純粹而豐富,無念而自然,散發著無盡包容的大愛。

 

🔸【藝‧外系列】台北場即將登場🔸弘聖靈覺禪師以「平等觀」對待一筆一觸,主、客合一.jpg
弘聖靈覺禪師以「平等觀」對待一筆一觸,主、客合一

 

雅室—一隅如大千

呼應紀州庵展場的文學韻致,及其小而雅的空間氛圍,策展單位特別巧置如文人撫琴抒懷的琴房雅室,精選《五音》系列大雅之作,及如《無盡藏》、《空想花》、《直筆玄書》、《飄浮在風之上》等方寸小品,於此素淨一室,置一几一琴,願觀者揮卻塵俗,緩步輕移間,漫行靜觀畫作,由宮商角徵羽的無聲之聲,漫流心耳,滌塵去慮,面上塵勞便可少去三分,游目馳騁,九月紀州庵,便是漱洗塵心的道場。

《五音》

禪師提筆,應感而作,未刻意設計主題,也未如一般創作者的有為目的,而是心中那股悲天憫人之願,起用而出,以行者仁心,關照生命與大自然的關係。《五音》系列所表彰的,不僅僅是宇宙的原始初音,看似靜態無聲的畫作,其冥含的能量磁場,如音樂調性之升降浮沉,五臟之寒熱溫良,泛起無形磁場的交互作用,已然與人身之五臟六腑冥合對應,互起感應。宮音,渾和厚重如土,其色為黃,對應五臟為脾,五常屬信;商音,悲壯鏗鏘如金,其色為白,對應五臟為肺,五常屬義;角音,圓長清脆如木,其色為青,對應五臟為肝,五常屬仁;徵音,躁急熱烈如火,其色為紅,五臟對應為心,五常屬禮;羽音,蒼涼淡盪如水,其色為黑,五臟對應為腎,五常屬智。畫作之中,融匯宇宙真理與老祖宗智慧,禪師以藝顯道,志在淑世。

 

🔸【藝‧外系列】台北場即將登場🔸--五音系列-宮商角徵羽.jpg
五音系列-宮商角徵羽/油彩/2006/170*80cm 

《無盡藏》以鉛筆的媒材表現水墨靈動的姿態,極簡筆意成無形之相,畫中境界,任君馳騁!點與線的聚散開攏,氣流湧動,如風吹絮,不同的落處,便另成一個世界。

 

🔸【藝‧外系列】台北場即將登場🔸--無盡藏-高緣.jpg
無盡藏-高緣/鉛筆/1998/32.5*23.3cm

 

弘聖師亦精於書道,他的書法線條奇峻,轉折嶙峋,卻慈悲有情,筆隨意轉,濃淡有致,自成一格,筆峰落處見真性。另一系列《直筆玄書》則是用現代的鉛筆,最平凡的白紙,書寫其原創的內容,帶有散文的氣質,是隨手拈來的生命靈光,與書法散發出相同的況味-硬性的鉛筆,與柔軟的毛筆,書寫出相同的,穩定而寧靜的氛圍。

《飄浮在風之上》系列,畫境純淨唯善,詩意盎然,平易近人卻哲思蕩漾。畫中人物出入諸世間,身不著相,心不染著,騰空飄浮,腳不著地,來去無礙。沉穩、凝靜、從容,以出世心、入世身,觀照娑婆界,眼界中有了然宇宙真相的睿智。

天時有辰光之美,四季更迭;時令花木,歲有榮枯,《空想花》系列藉由花相的繽紛與衰頹,應現「花相即心相」的生命起滅,萬物雖美且靈,然禪師超然物外,願觀者對美亦不生執念。

🔸【藝‧外系列】台北場即將登場🔸 --飄浮在風之上-皎潔真心.jpg
飄浮在風之上-皎潔真心/水彩/2002/18.5*17.5cm

 

🔸【藝‧外系列】台北場即將登場🔸--飄浮在風之上-無為而為.jpg
飄浮在風之上-無為而為/水彩/2005/18.7*18.4cm 

回聲—來自觀者的回饋

畫界清流 不從俗

畫家莊家勝老師:禪師的畫技,虛實之間用切線畫出量體,卻又輕鬆帶過,用簡單的方式表達複雜的東西,技法化繁為簡。畫作很有磁場,具有正面的能量,不迎合市場而畫。禪師的畫作就像是用視覺在「說法」,很空靈、包容性很大,清流不從俗。

 

曖曖含光 相機難攝其美

攝影師王鴻老師也如此說道:禪師的畫很有力道,筆筆到位,每一筆功力深厚,無敗筆,非常有完整性,無法定位。站在畫作前感覺到畫面會跳動,好似3D立體效果,充滿能量。

如交響樂的畫境 考驗觀者素養

專業修復師郭江宋老師分享他修復畫作的感受:禪師的畫作抽象中有意涵,作品靈動,律動中又富張力,很有power。色彩的組合有聚散鬆合,像高八度的音樂,忽而高音,忽而低音,可看出色調、色彩的運用很有韻律感,沒有長時間的功力是畫不出來的。禪師的畫作像一首交響樂,要有相關的素養,才能看懂或欣賞他的畫作,其線條有自成的邏輯,整個畫作好像有「氣」包覆在裡面繞,讓畫面有穩定感,富有濃厚的禪意及無限的想像空間,色階清楚所以畫面靈動。

緣起—藝在言外

《藝.外系列》禪藝講座暨 弘聖靈覺禪師邀請展,緣起〈亞洲意識生活藝術交流協會〉於201512月熱情相邀,開啟了第一場 弘聖師與學人的藝術對話,〈亞藝會〉與〈一覺元學會〉以藝互動,以義相交,今主客易位,高誼相挺協辦台北場,接續前緣,同為「藝術美化生命」而努力。不同於往昔單純的講座模式,為滿足學人於聆聽之餘,對禪師畫心、畫境的嚮往,也讓有緣的觀者,親身感受原作的氣場能量,因此特別懇請禪師,同意出借原作展出,以饗大眾。

《循聲覓歸途?!》—學人的叩鐘之問

弘聖師的藝術創作超塵物外,亦不執於物,以藝術為媒,心心念念弘揚宇宙真理。藉著本次講座結合展覽的因緣,本會為諸多學子利樂有情問—《循聲覓歸途?!》樂記有云:「凡音之起,由人生心也,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行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為方,謂之音。」尋聲問道,山之光,水之聲,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韻致,天籟同響於天地,靜心諦聽,當響如驚濤,對迷途學人,也許音聲之所在,便是那歸途的方向!

禪藝—智慧與藝術的最短距離

靜態的畫,動態的你,隨著每一步移動,人與畫交織蕩漾,弘聖師本身即道即藝,宇宙真理,幻化丹青,畫境也是道境,人在畫外也在畫中,自自然然,感受動靜不二的契密。隨著線性不同的勾勒,點搓皴揉,細細品味禪師畫中,那如無盡藏般無窮無盡的意境,品味禪師可以擔得起風雨如晦,也可以仰觀明月皎潔的胸懷,置身智慧與藝術的最短距離,你我都是有福之人。

【藝.外系列】台北場

禪藝講座暨 弘聖靈覺禪師邀請展

主辦單位

一覺元學會

協辦單位

亞洲意識生活藝術交流協會

地點

紀州庵文學森林

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

(捷運綠線/橘線古亭站2號出口步行8分鐘,微笑單車YouBike紀州庵站)

畫作展覽(自由參觀)

202193~16

紀州庵開放時間

週二~週日 10:00-18:00

週五延長至 21:00

週一休館

注意事項

1. 9/4 ()10:00-17:00因舉辦內部活動,不對外開放

2. 9/16() 15:00閉展

3. 為了維護紀州庵木地板及榻榻米,入內參觀請著襪

4.懇辭花籃

5. 鄰近停車位很少,建議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6. 其他事項請參照館方規定

7.禪藝講座視疫情與政府規定評估中,敬請關注【藝‧外系列】活動網站 :

🔸【藝‧外系列】台北場即將登場🔸 --藝.外系列活動網站.jpg
藝.外系列活動網站

yjylc-art.com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8年4月16日 高雄明覺法堂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April 16th, 2018 

 

後記

       本次法堂因現場新購置的燈光過強,導致拍攝時整體畫面曝光過度,雖經數次後製調色處理,其色彩仍不甚理想,致使畫面品質受到影響,然考量法堂殊勝,為利益眾生故,遂決定公開。在此對 師父上人致上萬分歉意,並祈請見諒。

       謹此!感恩🙏

 

 🌟 法堂開示簡述

法堂開始 師父上人的一段元和妙音,深廣無盡的音流洋溢,現場莊嚴靜謐,彷彿在濁世中的一方淨土。

師父上人開宗明羲即提到一個學修的重要課題~「我們為何要修行?」,以之提點我們要先明白自己修行的目地,才有辦法去學習及接受修行的方法。

「佛有一大事因緣興出於世,唯眾生迷惑、造業、受苦。」眾生的迷惑從一念無明,也就是所謂的起心動念而來,如此迷惑、造業、受苦,循環不已,深陷於六道輪迴之中,因此才說「六道統苦」,而修行真正的目地就是為了永脫六道之苦。

 

2018年4月16日 高雄明覺法堂  (2).jpg

 

而談到修行,佛告訴我們「八萬四千法,法法通自性」,為什麼我們卻難以透過一切法而成就一切道?在法堂中,師父上人也開示了其中義理,為我們建立正確的修行觀念!而「學法有一個關鍵門必須去突破,那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控制欲」,這一段精闢開示對學修者至為重要,不容錯過哦!

遇到正法固然殊勝難得,但是如果我們用錯誤的態度去學習,不但學無所成,還可能造下無邊罪業!所以,師父上人在法堂末後,殷切教勉學員要秉持「戒、定、慧」學修,涵具「老實、聽話、照做」的態度,卸除執著,如此才有辦法脫離六道,離苦得樂。

 

2018年4月16日 高雄明覺法堂  (1).jpg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