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521佛頂山纜車入口

Instruction by Master Hong Sheng at Cable Car Entrance on Buddha Mountain

in China on May 21st, 2015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1日佛頂山纜車入口 (2).jpg

佛頂山纜車 拉高視野看世間

 

地點 佛頂山纜車入口

時間 : 2015521

--- 收錄於《圓通慈航》

 

( 在索道門的排隊長龍中,一群朝聖香客精神抖擻的念著「阿彌陀佛」佛號,師父藉此機會向大家開示念佛號的正確態度與方法。)

 

無量的清淨、智慧、壽命,就叫做阿彌陀佛

師父上人:

所以,「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佛就是,「阿」是「無」,「彌陀」是「量」的意思,「佛」是「覺悟」,所以叫做「無量智」,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壽命、跟無量的清淨,就叫做阿彌陀佛。所以,當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平常待人處世要平靜、要清淨,不要老是煩惱,然後要有智慧,處世待人要有智慧。要放下執著心、放下分別心、放下妄想心,你就跟阿彌陀佛相應了,阿彌陀佛就可以照顧到你們了,知道嗎?

香客:

阿− 彌− 陀− 佛……

師父上人:

阿彌陀佛就好像老師,智慧最圓滿的老師,祂教著我們,希望我們也都可以成為那個老師。所以念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這樣講:「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佛在眼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憶佛念佛,最後我們就會成佛,是這個意思。所以要勤著念阿彌陀佛啊,像你們平常一樣。那麼那個方法就是要專注,不能念得像人家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彌陀的時候就要專注,心放在彌陀裡面。

香客:

怎麼念?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1日佛頂山纜車入口 (1).jpg

師父接受有緣的朋友們提問並為其解惑,香客熱情的恭請 師父在法寶上簽名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1日佛頂山纜車入口 (3).jpg

師父上人:念阿彌陀佛要緩緩的念,字字清楚、綿綿密密

 

師父上人:

阿− 彌− 陀− 佛,阿− 彌− 陀− 佛,阿− 彌− 陀− 佛,字字分明、不含糊、不夾雜。那有的人要求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

香客們:

哈哈哈……

師父上人:

這個,這個沒有用。那你念快、念慢都要很清楚,假設你念快,你也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鏗鏘有力,對不對?字字打進心坎裡,那就有用!然後打進心坎裡又從嘴巴出來,又攝受耳朵,耳朵再進去心坎裡,再出來。你看,你每天都在阿彌陀佛,就在祂的加持力裡了。那慢慢念也可以,加個「南無」,南無是恭敬的意思, 就是好比說,我尊敬的某某某,那個「我尊敬的」就是南無。比如說,「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尊敬的阿彌陀佛」,我尊敬的阿彌陀佛那個意思。

香客:

所以這樣,阿− 彌− 陀− 佛……

師父上人:

對!所以你們這樣緩緩的念,字字清楚、綿綿密密,要這麼個念法。

香客:

阿− 彌− 陀− 佛。

師父上人:

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清楚,然後頭腦保持清醒,這樣才有用哦!這樣長時念久了,你心自然會平靜,心平靜了自然就開智慧了,人生就沒有煩惱了。多好! 所以在我們當下就要契得阿彌陀佛的心境哦!

香客們:

謝謝!阿彌陀佛……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520日南天門

Instruction by Master Hong Sheng at Nantian Gate in China

on May 20th, 2015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0日南天門 (1).jpg

南天門大石座上,元和妙音唱頌

 

地點 南天門

時間 : 2015520

--- 收錄於《圓通慈航》

 

依《十善業道經》經典學修,

修持五戒、四無量心與十善上品,就能提升至忉利天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凌霄寶殿就是佛經講的忉利天,那麼忉利天宮外面的一個入口叫南天門,是釋提桓因的居處。那個忉利天,在佛法表達的界層裡面,在欲界的第二層天,只要我們修十善上品,加上五戒、四無量心,就可以辦得到。這一位當年的玉皇大帝,也就是佛經講的釋提桓因,祂常常去請世尊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宮善法堂講《十善業道經》,可見《十善業道經》對一切修佛人多麼重要。我們現在修佛的人,乃至於來朝聖拜拜,拜了一輩子、學了一輩子、接觸一輩子,並不一定如意的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原因,也就是我們搞錯了方向,然後理論弄不清楚,方法弄錯了。那麼如果把這些關鍵再找回來,從基礎上的學修,一層一層好好的把它穩紮穩打的話,人人都必然可以得到屬於他幸福美滿的日子。

那麼忉利天在世尊的表法裡面,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路。就是說,當年釋迦牟尼佛,摩耶夫人生出祂之後沒多久就過世了。那麼因為她生出了一尊佛,所以她的功德也了得,當下就被度到了所謂的忉利天去作天神,去享福去了。所以佛法這件事情很妙,它所講的究竟圓滿,我們人世間的人,如果思惟太過於狹隘的話,很難去理解。用世間法來講說:「咦?那祂媽媽不是很倒楣嗎?才生了一個小孩出來,就死掉了,是不是福薄、命不好,所以沒辦法續她的生命?」事實上不是!是她生出一個佛子,將來成佛,所以她的福德太大了,大到現在這整個地球總福報不夠她享用,那如果足夠她享用她當然在這個地球是浪費掉了,所以那時候她的壽命就會提早結束,去所謂玉皇大帝那邊,去享更大的福報。

就好比說,當年孔子的學生顏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好像過得很辛苦,其實「回也不改其樂」。那麼他是一個聖賢,很多人不瞭解就會以為,唉呀!怎麼學聖賢教育也會這樣早死,過得不好,然後三十幾歲就死掉了,早夭。那麼世間人的知見太淺短,這個顏回的理路也跟摩耶夫人差不多,顏回他早消了他的業,那他業消了、福來了,可是他的聖賢的運作,這一個理路運作,福太大了,人世間沒有可以給付他福報享用的地方跟機會,所以他當然那時候就必須要早點離開,在人間叫做死掉,其實是去往生,往生去過更好的日子。

 

因果通三世:

過去、現在、未來,若是過去生造福, 我們這一輩子就享福

所以我們現在人不能看眼前,因果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所以過去生造福, 我們這一輩子就享福,那造福的原因就是三布施。那麼有的人只是看待這一輩子就會有所錯解。比如說,我們現在人常常會有一個理路、知見說:「咦?有的人做人那麼良善,為什麼他的命運還是這麼痛苦?」那以為就是命運的好跟做人良善,沒有正相關;那也有看到很多好像個性也不怎麼好、也很吝嗇、也十惡不作、也常常在害人的人,怎麼這麼多錢,在那邊享福,對不對?那我們就會對因果有所懷疑。那麼,這一個觀念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因果通三世,我們只看到眼前。

所以如果這一輩子你看到一個人,他個性不好、十惡不作,可是他過著很好的日子在享福,不是因為他這一輩子所謂做人不好而得來的美好,不是!是因為他過去生中,曾經做過很大的善、很大的布施,以致於他這一輩子有很大的福報。可是他這一輩子不一定保持善行,因為一旦做人投胎,會有隔陰之迷,不見得會承續他以前樂善好施的個性,他這一輩子又沒遇到佛法,所以不知道;在不知道的時候,他這一輩子個性稍微差了一點,那他的福是屬於上輩子結來的。那麼,他如果永遠不知道這一個理路,繼續做人不好、折福的話,他過去的福報有一天也會被折光光,當折光光的時候,下一輩子就痛苦了,是這一回事。

那麼反過來呢?反過來是什麼?反過來是,你看到一個人很良善,這一輩子受苦、受難、缺福報、福薄,不是因為這一個善不等於有福報,不是這樣的意思!而是他這一輩子有機緣遇到樂善好施這一個所謂聖賢、佛菩薩的觀念,所以他懂得做人應該要好、應該要善,應該要樂善好施、三布施;可是他過著貧賤的生活,是因為他過去生不懂,實在講那個布施的能量太缺乏了、太吝嗇了、太小氣了……等等,以致於他這輩子會受苦。那麼如果他在受苦,過著比較貧賤日子的同時,他還是有信心,對佛菩薩有信心,他還是在他僅有的能力下去樂善好施,不斷這樣做,他後半輩子的人生,還是會好過日子回來的。那麼後半輩子人生會被改變成好的命運,再下輩子呢?就會更好!所以這叫因果通三世。

這件事情,如果我們沒有學佛,我們都不能瞭解;那麼不能瞭解,我們還是會用錯知錯見、錯誤的身口意去運作人生,所以還是得不到福,然後整天就會在那邊怨天尤人、抱怨東、抱怨西,就會以為我們人生的苦厄,都是外在人事物造成的,這樣子就冤枉了。所以學法一定要學一個正知正見回來,所謂佛法裡的正知正見,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大般若經》上講的一句話叫「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你「心想」,所以你「身行」。你心想好的方向,你就會去做好的人事物的事情,那麼你心想壞的,你就會運作不好的人生;你運作好的,就產生幸福美滿的人生,你運作不好的,就產生負面的人生。所以,「心想生」是佛家所講的正知正見。

 

再更向上一著,把善、惡對法都放下,心就清淨了

那麼現在的人大半狹隘化,這個狹隘化也不能說不對,可是稍顯狹隘,是什麼呢?以為只是說「做善事」等於正知正見,其實不是的!善、惡還是對法,還是在六道輪迴的世界裡頭,如果再更向上一著,連這一個善、惡都放下,心想這件事情就是清淨了,你的人生就會過得很清淨、很清淨。那麼用清淨心去樂善好施,你未來享的福是什麼?是清福。我們現在人多數不是享不了福,而是都在享什麼?癡福,愚癡的癡,享癡福。「癡福」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在樂善好施的過程,你有所夾雜、有所貪求、有求回饋,有不純淨的心在運作,所以你樂善好施有,還是會有福報,可是你的心染雜,你在享福報的過程,就會有很多煩惱憂慮牽掛,這也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至少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在清淨;那從清淨奠基起,你才有辦法再往上提升。提升到哪裡呢?提升到平等;平等再往上提升,才有辦法提升到覺悟,覺悟就是佛了。那平等就是菩薩,清淨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超越六道輪迴的生命體。所以我們常在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我們執著變現出來的。一個人只要有執著的心,就一定有六道輪迴牽制他。所以為什麼要清淨?清淨就叫不執著。所以在生活當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處處是好處」,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那我們要善於提醒自己,然後要有這一個力道、有這一個決心去增長自己的佛知佛見,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去掌握幸福美滿人生。意思就是說,我們的人生,不管你現在過得怎麼樣,你的未來想要更好,都是有可能的,除非你不去努力。

 

「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未解之前,信與不信都叫做迷信

香客:

怎樣學修叫做不迷信?

師父上人:

如果沒有學,我們就不明白,那不明白去修,修就是做的意思,就是去落實、去運作的意思,我們如果不明白,就會落實錯誤,就會修錯,一般叫做「盲修瞎練」, 像瞎子一樣,什麼都搞不清楚就要去做。那麼學了你才明白,明白你才能做得正確, 做得正確你才能證實到你所嚮往的美好的結果。那麼這個「學」就很重要,老祖宗講「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如果我們學佛的人,沒有人帶領我們、教育我們,我們就有可能會學錯。簡言之,未解之前,信與不信都叫做迷信。還沒瞭解之前,你選擇相信也叫迷信,你選擇不信也是叫做迷信,所以那個瞭解就很重要。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0日南天門 (2).jpg

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0日南天門 (3).jpg

師父上人開示時,坐在一旁的大媽們原本還在放聲笑鬧,才不一會兒她們就突然安靜下來了,

接著就是完全的專注……正法的攝受力真是不可思議!

 

佛經是我們人生的說明書,若依照諸佛菩薩的教理落實,

內心圓證叫做正信;反之心外求法就叫迷信

那三藏十二部統統講得很清楚,佛經就像是我們人生的說明書一樣,那佛陀是覺悟者,所以心外求法的就叫迷信,內心圓證的就叫做正信。那麼什麼叫「心外求法」?就是我們的幸福美滿,我們都仰賴外在的這些佛菩薩,希望祂直接給我,那我自己都不努力,不努力去改個性,這個就叫做迷信。那麼如果一個人反過來,比如說,也燒香拜拜、拜佛,可是他拜佛的態度是他感恩佛菩薩教育他,常常在提醒著他:要三布施啊!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要常常行六度萬行,要改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個性就是剛剛我們講,南天門裡面凌霄寶殿那個忉利天宮善法堂在教的那《十善業道》的標準,佛法的標準在這邊:「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如果你遠離這一個染汙,就叫正確的觀念了,你就瞭解了,基本的瞭解。

那你照著這一個原則原理去落實的話,落實哦,要落實,不是只是聽聽算了哦,要落實!你這個人就叫做正信的人,就不叫迷信了。那你這時候去拜佛菩薩是感恩祂教你,而不是去跟祂要東西。一般迷信的佛教徒都是去廟裡要東西,那要半天、要一輩子要不到。為什麼?為什麼要不到?你去想想看,我們去廟裡要東西,有時候還會拿水果、拿香,像我們這次來普陀山,很多香客都自己有帶香,對不對?那還不錯,他拿香去跟佛菩薩賄賂,你才三炷香給祂聞一聞,然後希望得到你一生的幸福美滿,那請問你一生幸福美滿,有的缺錢的好了,我希望三炷香插上去,可以得到五千萬,對不對?你看!那祂給你五千萬,你用三炷香換,你覺得這合理嗎?那不合理啊!那有的是兩串蕉,這個手指長得很像香蕉,叫兩串蕉,什麼都沒有,然後去就這樣合掌:「諸佛菩薩,請祢保佑我得到幸福美滿、闔家平安大賺錢!」這個就是去佛菩薩祂家搶劫,你懂嗎?那你想想看,你又賄賂、又搶劫,你能得到幸福美滿嗎?這樣當然就叫做迷信。

所以同樣的行為,我們拿香去是感恩佛菩薩,對不對?哦!祢教我,我明白了,我知道我在家裡要改個性,所以我跟我先生相處,他老是煩我,可是我不能煩,因為六度教著我要忍辱,對不對?佛菩薩教著我要包容,所以錯不在外面,在我沒有忍辱的心、沒有包容心。處處藉著外在的人事物來什麼?反照自己,這個就叫做正信,就不叫迷信了。所以這樣一個人到處去拜拜,他就有用!那如果你不瞭解,原來都是要往外回溯回來,就像照一面鏡子,我們看到外面有我討厭的人事物,一定是我內在有錯誤,就像我看到鏡子裡面的我,這邊髒了,你們曾幾何時拿拳頭把鏡子打破?太討厭了對不對?看到那個臉很髒的那一個人。所以鏡子是為了告訴你,你臉髒了,所以你要感恩鏡子。

所以你看,這時候佛家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你正報轉化了,你的外在人事物就如你意了。那我們現在人都反過來,我們都希望外在的人事物如我滿意,我就高興了,對不對?後面這一種就叫做迷信,前面那一種就叫做正信。所以老祖宗講一句話叫「反躬自省」,那麼神秀也講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那個「拂」是什麼?不是把外在你討厭的人事物刷掉,而是看到外在有討厭的人事物,要回來把我這顆有討厭的心擦乾淨,變沒討厭,那就對了,那這樣就真正叫做修行了。那這樣一個人,懂得這個理路,他在修,這個人一定每天會過得比每天還快樂、還幸福,所以他的能量就會轉化,他的境界就會轉化。

所以佛法不是告訴我們嗎?「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是誰?佛是你自己。淨土是什麼?淨土就是你的生活環境,你所有的人事物的總和。那麼,你要得到你生活環境所有人事物的總和是你喜歡的、如意的那種,你要回過頭來淨化你的心,所以隨其心淨,隨著你心的清淨,外在就會改變,變清淨了,這個理路就叫做「正信」,就不迷信了。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那個如如之心即是真實,那就是平靜

平靜就是你不會被外在一切人事物給擾動,那個叫平靜,就是所謂禪宗講的「坐禪」的意思啊!「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謂「坐」,外不著相叫做「禪」。所以坐禪不是像我兩腳盤起來,坐在這邊發呆叫坐禪,不是這樣!是你心如如不動。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也叫做坐禪。所以如如不動,你心就真了,所以「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你那個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即是真實境界,那個就是平靜。

那我們現在人都會為外在的人事物給擾動,生氣啊、想要得到一個東西啊。有那個得失心,就不會平靜了。平靜是清淨的基礎,沒有平靜的心的人就沒有清淨心可言了;沒有清淨心可言的人,他就沒有平等心可言;那沒有平等心就沒有覺悟這件事情了,就作不了佛了。所以其實佛是人人可作得,只是我們沒有去訓練而已,在生活當中好自自我勉勵,常常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然後要求自己要做到這些清淨、平等、正覺的理路,而跟外在的人事物無關。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0日南天門 (4).jpg

南天門石牆

 

要靠念佛得到清淨心,就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香客:

念佛時思想會飄出去,該怎麼對治?

師父上人:

思想會飄出去?飄出去念佛就不見了,那這樣,你念佛永遠也沒有清淨心啊!這時候要想到一件事情,我念「阿彌陀佛」,我知道飄出去的時候,就趕快再拉回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飄出去,再拉回來,不間斷,你懂嗎?不間斷做這件事情,久了之後你自然能伏住,你功夫就有了。這部分要靠時間,你不能才飄出一下就說:「啊,沒有用!」就丟掉了,不能這樣!就好像我們寫字一樣,寫字要寫得漂亮,同一個字要寫好幾次,對不對?有時候我們在寫字,心又岔出去時,是不是就寫壞了?對!就是這個理路。

所以修行有一個字,叫做「持」。你們不是叫做「持經」、「持咒」嗎?那個持的意思就是「做」。一個意思叫「做」,「落實」加上「保持」,保持就是訓練的意思,不間斷。所以關鍵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兩句話。我們現在的一門深入叫做「專」,我剛剛講專注,對不對?我們現在是什麼都要,什麼佛號都要,早上念「阿彌陀佛」,下午念「觀世音菩薩」,晚上念「釋迦牟尼佛」,然後講完之後,聽說有「藥師如來」沒念到,對不起祂,「藥師琉璃佛……」這樣!聽說有「大勢至菩薩」,又「大勢至菩薩……」,你看這麼多,都雜了!每一尊佛菩薩都很好,都可以幫助我們開悟、專注,可是我們全部都一起要,就不行了,就沒辦法。

所以階段性要選一個就好了,如果你喜歡念佛,你就選一尊就好了,一直念下去,別的都不要。如果你喜歡念經,就選一本經就好了,不要早上〈普門品〉,下午《心經》,然後晚上《地藏經》,這樣子就又沒用了。所以,關鍵在「專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就是「保持」,能多不要少,不要跳來跳去,然後每天做一個「定課」,定課就是固定它,然後時間你能越長,它越有效果。對啊,要不然你才念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想到別的就丟著了,你才要「入」而已,你就想到別的,所以這樣就沒有用。

所以當我們在念經、念佛的時候,假設你有一個鐘頭,你那個鐘頭手機都關起來,知道嗎?家裡的電話線拔掉,確保沒人吵我,專心這樣念,這就有用哦!你如果每天給你自己一個鐘頭就好了,你會發現心會平靜許多。心平靜許多,你的智慧就長出來了,為什麼?「依戒得定,依定開慧」,智慧。智慧是從定功來的,定就是清淨的心就叫「定」。那前面講的那個規則就叫做「戒」,一個就好了,你多就不叫戒了。所以「戒」不是狹隘的五戒:「殺、盜、淫、妄、酒」,不是狹隘廣義的菩薩戒而已, 是佛菩薩教誡的總和,符合一種規矩、一種標準就叫做「戒」。

所以你要透過念佛得到清淨心,你就要符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有辦法, 你這麼做,「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剩下是時間的問題。你如果一直每天這樣做, 有規律性做,你本來就會體會到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清淨,那你那時候就有智慧了, 那就沒煩惱了,有智慧是解決煩惱用的。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0日南天門 (5).jpg

法寶結緣−− 哪怕只有一面之緣,你我已是同參道友!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契入觀音的圓通境界?.jpg

 

如何契入觀音的圓通境界?

放下萬緣,一切即通達。

How to accomplish Guanshiyin Bodhisattva’s supreme realm of teaching?

Let go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is accessible

                                               

                                 --- 弘聖靈覺 禪師 法語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