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3222

地點:廣東 南華寺

                                        紀錄組恭敬整理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4).jpg

 

紋宏師兄請教 師父,剛剛那個介紹是說觀世音菩薩的女身像,是從唐朝的武則天開始有的,這樣說法對嗎?

師父上人這是從歷史上的考據,可是很多歴史跟所謂的真理,它並不一定相關,也有的是形式上跟本質上不一定對等的。形式上的考據,譬如說,佛像到底是從哪時候造的?對不對?你說是這一代的地球人,那上一代有沒有地球人?一般我們講說,地球在恐龍出現之前有沒有人?有啊!佛在這個地球已出現八千次了,我們現在證實的是三千年前的這尊釋迦牟尼佛,那麼祂前面的八千尊是什麼?那時候的地球,都還不是我們現在認知的地球,所以現在有很多探討古文明的考古學家,也一直在推翻自己以前的考古啊!而對一個學佛的人,這個不重要,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不對!這只是一個現象的產生,現象從哪裡來?是我們妄念起用啊!

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比較不捉摸在所謂形式上的歴史考據,不是在這邊,譬如說,這塔是什麼時候修的、什麼時候蓋的?而可能比較重視的,是在於它的表法意義,比如剛剛講說:「塔為什麼五個?有天地?」那麼告訴你,整個虛空法界是一個自體,佛家就講一個自體。我們現在人常常講「生命共同體」,講「共同」就還有一個「你」跟「我」的對待,它還是分別!真正佛講到極處了,它就是「生命同體」啊!我們以前常常跟你們舉例,當蚊子叮到左手,右手就自自然然過來抓癢,它會不會跟左手要求回報?統統不會呀!那麼,如果你們是對等的,你就不會知道它被咬到,對不對?所以,一個生命層次越高的生命體,他沒有「我」這個小我。一般我們講,基礎修行在於放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見取見、戒取見這兩個我們現在一般的用詞叫做「偏見」,人跟人會有偏見;後面還有一個「邪見」,凡是不正確的見解都叫邪見。

那麼,這五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的根在「我見」,我們人會執著有一個「我」,認為這個假體是我,其實它是四大假合,現在高度的量子力學已經證明了,它最後是沒有物質啊!我們這個基本粒子跟它是一樣的,像那個微中子,這個在佛家是講鄰虛塵、色聚極微、微塵啊。那麼色聚極微、鄰虛塵講到那個極處啊,在以前沒有工具怎麼能夠發現這個?現在科學家是利用工具,用這些科學儀器發現的!很不簡單啊!那以前為什麼能夠發現?因為「禪定」。所以,凡關一切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修那個禪定,那麼禪定就是不去計較這些到底是真的、假的、對的、錯的,他萬缘放下,他放下了邏輯性思考,意思是放下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他圓滿的禪定回來了。那時候,整個虛空法界是一個你自己,就像我剛剛舉例的,那個蚊子叮到哪裡你一定知道的,你不必看到而你一定知道,因為整個人是一個你,我用這個來比喻,對不對。

我們現在的眾生,他的整個世界為什麼會有對立衝突?就是他們把一個細胞當作自己,他們忘記「整個人」才是自己。所以當這根手指頭在爛掉的時候,另一根不管它,這幾個細胞變成一個族群,這個族群跟那個族群對立。我們常講,眼睛是眼細胞組成,嘴巴是嘴巴的細胞組成,所以這組人認同自己,不認同對方;當嘴巴爛的時候怎麼辦?如果你還覺得有對立,你就不會來幫助它。而如果你認知到「整個一個人」才是你自己,你會無條件但書去照顧每一個細胞,那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祂們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由此你才會產生啊!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是天下第一等積極、天下第一等智慧的人才,他必須要有這個清楚的認知,他才會做到那個大愛的行為。

所以,那些造像當然會隨著不同時代的一種喜好,那麼,男女像其實以前就有了。事實上,菩薩尚且離四相四見了,哪還有什麼女像造像、男像造像?那麼現在的藝術家更琳瑯滿目了,有的很胖的、很瘦的、有長翅膀的、沒長翅膀的……很多,這些統統只是為了一個表法而已。那在造像的時候,會有這個造像的人的性格、個性,所以他對應出去就造出那個像,就是這樣!武則天那時候她倡導佛教,所以當然也去創造很多這些佛像,可是有沒有那個特意的意思,想要故意造一個什麼像?我覺得倒是其次啦。有時候造像這種事,是很自自然然的,尚且他們也有研讀經教,也知道那個佛菩薩像的一個理路,也知道這樣子刻意要把祂變成女相或男相,那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它是一個自然啊,是自自然然產生出來的。

所以「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當年智常遇到六祖惠能,在開悟的時候講的那四句話,唉~我們都是在這個茫茫大海的芸芸眾生,迷失已久,那其實我們的自性是智慧圓滿無瑕,一般你們的用詞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個是一切眾生的本能,那為什麼明明人家佛那麼厲害,而我們還在這邊做這些芸芸眾生?什麼都不會,痛苦煩惱一堆,為什麼?是因為我們不照著人家的經驗法則去修正回來。所以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我們不去做這件事情,而老是來廟宇寺院跟佛菩薩賄賂啊、搶劫啊!你說,有的人至心誠願買個水果一百五十元去供佛,希望佛給他一輩子幸福美滿,那不叫賄賂嗎?而你說用一百五十元幾顆水果,要跟佛交換一輩子幸福?佛菩薩不同意這個事情。更糟糕的是,我們還兩串蕉(意指:兩手空空),什麼都不要付出,就要佛菩薩保佑我們闔家平安大賺錢,那請問你的賺錢標準在哪裡?比如祈求「三千萬就好了」,這叫搶劫你知道嗎?

所以,我們都不知道佛菩薩的慈悲,祂們設下這些表法工具是要教導我們的,比如說,你誠心至願買了水果來供養,是佛菩薩透過這個工具教你,讓你看到「水果」要想到「因果不空」。那麼,我們是不是都會挑漂亮的水果去供養佛菩薩,對不對!那個漂亮表示什麼?就是我們希望人生的果報是美好的,那祂就提醒你了,你想要美好你一定要種善因,種善因就得善果。那麼供花、供果通常是同時,「花」代表「原因」,先開「花」後結「果」,所以這兩個同時。現在很多人說,供花是讓自己未來世可以長得很漂亮、細皮嫩肉的,那為什麼供了花就得到細皮嫩肉?對啊!細皮嫩肉會有,漂漂亮亮會有,那是「相好」的意思。

同時,「花」在佛家代表「六度」,所以當我們在供花的時候,我們就在感恩佛菩薩用「花」教我們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樣事情。那麼,我有沒有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世用這樣的態度,看到人不要計較,我們能夠樂善好施就盡量樂善好施。「持戒」,持戒就是守規矩的意思,我們跟一個團體在一起,我們會不會為了自私自利而踰越了那個規矩,還是我會保持這個規矩跟人家相處?你想想看,一個團體裡面,每個人都守規矩就能和樂融融啊!「忍辱」,對治瞋恨,我們會有瞋恨的心,會有討厭人的心、厭惡人的心,有脾氣暴躁、脾氣不好的狀態,所以,我們平常有沒有修忍辱,用著忍辱跟人家相處,這樣做就「和」啊,和樂融融啊!再來一個叫「精進」,我們會有懈怠,那麼一個人懈怠,他就不可能在他的人生當中有什麼好的前景,所以他要提起精進去對治懈怠。「禪定」,我們的心會散亂、會煩,對不對?所以要修禪定,修禪定伏住這個煩,伏住煩有多好的效果呢?可以讓注意力集中,心平靜,能量就好,因為心現識變,一切萬法由心造,所以你的心越能夠保持平靜,你的自現境出來就越漂亮、越順暢,你的事業順暢、家庭美滿都可以從修禪定來。「智慧」,因為我們人生會遇到所謂的煩惱不能解決,不能解決需要智慧啊,所以要修智慧,智慧相對愚癡,因為我們會有愚癡不能解決問題,所以要修智慧。

所以你看,佛菩薩有沒有保佑到你?是要從這個理路關鍵來講,祂才保佑到你,而不是你拿個花擺著,說「佛菩薩祢要保佑我一生幸福美滿」,那不可能!換做是你們,你們相信嗎?如果你兒子說「媽媽,我送你一朵花,你要保證我一輩子幸福美滿」,學生說「老師,我送你一朵花,你要讓我不要讀書能考一百分」,誰會相信?所以,佛菩薩是老師,我們要做好的學生,所以我們要自稱弟子、佛弟子。那「佛」是「覺悟」的意思,祂不但是好老師,祂又是一個覺悟圓滿的老師,所以祂有理論、方法、方向,可以正確的教我們。所以,這些供桌上的花花、果果、供水啊…;包括「供水」也在表法,我們看到水的時候,我們要感恩佛菩薩透過一杯水來提醒我,心要像這杯水這麼平靜,水面是平的、清澈的,心要像這杯水這麼透澈、清澈不染、沒有汙染。每天都在供這些,尤其是僧侶,有早課晚課,早課時提醒自己一次,晚課時反省自己一次。那麼,一個人若能夠每天提醒自己、反省自己的這些良知良能、這些正確的理路觀念,我不相信他人生會有什麼大問題。所以人生的變幸福美滿,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可是要感恩佛菩薩透過這些機會來引導我、教育我,就這麼一回事。

你再看!這麼大的寺院,每一個雕龍畫柱,幾乎都有它的這些表法意義,所以把這些弄懂了,你的人生主宰權就拿回來了,就不用向外面求了,接下來你還可以滿足所有跟你求的人,有這個理路!那再來說「供香」,「香」代表一種「信」,我們要燃起我們內在的信香,所謂「戒、定、慧」真香。點燃一柱香,在點的時候感恩佛菩薩,讓我看到香,香又代表「影響力」,比如說,你在那邊點香,我在這邊會聞到,對不對!我就被你影響了。點香,我們為什麼不燃臭而要燃香?以香表美好,而臭是不美好,意思在告訴我們,我們在禮拜佛菩薩的時候感恩祂,透過這柱香來提醒我,我在生活當中,要把我內在的美德燃燒出來,去影響周邊的人事物,讓他們幸福美滿,人生以服務為快樂之本!而不是燃臭,燃臭就是把我內在的貪瞋癡流露出來,我跟人家相處,老是要跟人家佔便宜、計較,這樣的人一定會被人家討厭,那他就處處走不通,所以香有那個美好的代表意思。

那麼,這是世間法的表法而已,若再深度下去還有兩個意含,剛剛講的「戒定慧真香」,還有「解脫知見香」,你到最後要超脫,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統統要放下。《金剛經》中最有名的那四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教著我們常常要做這樣的觀念,我們世間就沒有什麼好計較了。沒什麼好計較到了極處,你就是佛菩薩了,那時候沒有奉獻了,也沒有犧牲了,因為既是「同體」就沒有犧牲奉獻的問題,你是自自然然本來就應該為一切眾生著想,所以那個叫做沒有條件但書。那麼,我們世間人講的慈悲都是一種「愛緣慈悲」,佛家講慈悲有四個層次,即「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四個。

我們眾生常常落在這個「愛緣慈悲」。所謂愛緣慈悲就是建構在「我」的立場上;因為我喜歡你,所以我才會對你好,那個「好」叫慈悲;若我不喜歡你,我就不會對你好。眾生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所以他還是會有對立,他的人生格局不夠大,所以他不會有真正的幸福美滿,他只會有短暫的快樂。那我們常講,那個快樂也不是真快樂,那只是痛苦稍微暫停而相對出來的一個現象,眾生以為那個叫快樂,其實那個還不是快樂。因此透過這樣,你才能理解古人常講的,我們要有一種「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我們要有一種大愛的心境!若這樣提升了,就叫「眾生緣慈悲」,我會用我私心喜歡那個人而對他好的這個態度,也等同去對待其他的人,所以《弟子規》講「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那麼我們平民老百姓也有一些諺語,叫什麼「愛屋及烏」對不對?也就是說,我有沒有把對爸爸媽媽的愛,擴大去對待我爸爸的哥哥、弟弟、親朋好友?有沒有擴大去對待我鄉里的長輩?要等同隨著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能力去擴散出去,所以就擴散到眾生緣。那麼,這個眾生緣也不是那麼狹隘只限於人類,你同時會去愛護小動物,愛護小動物你不忍心殺牠,不忍心傷害牠。那再擴大,你同時也會去愛護這些物命,所有的人以為植物沒有生命而會去踐踏它,如果你了解到宇宙真理的時候,你就會擴大去愛惜物命。

那「眾生緣慈悲」再提升上去是「法緣慈悲」,這就更廣了,就是說虛空法界一切的存在,你都會去愛它。可是這時候,可能你是落在理解上,你還做不到位。那麼,再深一層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般我們講,對一切宇宙、一切眾生的愛是沒有條件但書的,你必須了解到這一點你才能去體會。譬如,為什麼佛經講當年的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祂雖然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凌遲而死,祂反而回過頭來感恩他成就祂最高度的忍辱,然後祂發願未來世第一個要度歌利王,所以真的來到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度的第一個憍陳如尊者,他就是當年的歌利王,一個暴君。所以要有那樣的體會,才會有這一個愛的產生啊!要不然我們一般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如果講白一點,現在的人也許關心不到超越三界、十法界、解脫、超越輪迴這件事情。可是現在的人會去關心一件事情,就是我的生活要美滿一點、幸福一點,那麼想要幸福一點無非就是三個事情啊!第一個,你想要財,你得的到,才可以滿足你的生活一切所需。第二個,你想要身體健康長壽,你得的到,你沒有健康的身體,你一切都等於零。第三個,你要有聰明智慧,你得的到,那聰明智慧可以解決你一切的煩惱憂慮牽掛,就這三個。那麼,剛剛講的那個理路,就可以幫助我們得到這三個。那麼它來自哪裡?一條線畫下來,越自私自利的人,這三個越得不到;一條線畫過來,越不自私自利的,這個就越圓滿,所以佛家用兩個字做代表,叫做「布施」!

布施有三個層面,能得到這三個果報,一個叫「財布施」,財布施是「因」,你做任何工作叫「緣」,「因」遇到「緣」就結「果」,「財富」就是「果」。至於「聰明智慧」,它不是從廣學多聞來的。我們一般人,尤其是現在的教育方向錯了,他以為教著我們多讀書就會有智慧,其實我們多讀書,頂多就是增加知識常識而已,知識常識是一種工具,當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它還是不能幫我們解決;知識常識叫工具,那是因為你沒有運作工具的能力所致,而那個運作工具的能力就叫做智慧。而智慧偏偏不是從廣學多聞來的,如果是從廣學多聞來的,那麼你們今天所有人來到這邊,就叫做「諷刺」兩個字,因為六祖惠能是文盲,祂沒有機會去廣學多聞,但為什麼祂能夠成為一代祖師(開智慧叫祖師),因為祂的「心」比我們清淨,所以智慧是從清淨的心來的。那麼願意「捨」的人,心就會清淨,所以你直接清淨心得到的是「根本智」,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那個智慧。那麼,你智慧的施捨叫做「法布施」,你會得到「後得智」,那麼後得智和根本智融合的時候,他就圓滿,這個人就有智慧了,他就可以解決所有人生的疑難雜症,甚至他還可以幫助別人解決疑難雜症。

接下來是什麼?身體的「健康長壽」。我們都以為那是從我們的運動、養身、燉補…,這些吃好的東西來的,其實不是啊!現在多少文明病是因為吃得太好,對不對?營養不均衡。事實上,你看很多僧侶過午不食、日中一食而已啊,他只吃一點點,一天只吃一餐,那吃得很少啊,若從營養學的角度,他是不合格的!可是他每天可以勞動服務眾生,身體很健康,這是從哪裡來的?從他的「無畏布施」來!「無」是沒有,「畏」是恐怖、恐懼,「布施」是文言文,白話文叫服務奉獻,意思是「沒有恐怖的服務奉獻」。那什麼叫做沒有恐怖?就是說透過你的服務,讓眾生得到身體健康、心裡平安這件事情,統統都叫做無畏布施。一個人常常運作這樣的生命狀態,自然他的能量回饋回來就是健康長壽。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這三個的人,只要把握住三布施就解決了。那麼,把握住三布施,雖然可以得到這三個回饋,但不一定能夠超越輪迴,因為你還有「執著」。所以如果這三個有了,再加上放下對人生的執著,那時候你就超越輪迴了。那麼超越輪迴的人,才能真正叫沒有痛苦,因為六道統苦嘛!六道沒有一處是完全幸福美滿的,那麼我們「人」比較幸福一點,因為人苦樂參半。那麼做「神」太快樂了,可是祂的快樂會不見,不知道,所以當在快樂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需要再去成長的。我們人生就是這樣,等到快樂不見的時候,會起瞋恨而直接掉下來,又掉進三惡道,那麼三惡道要想學修也不容易,因為三惡道太痛苦了,他會說「我每天都吃不飽了,你叫我想那些道理幹嘛?」聽不下去,對不對。所以三惡道、三善道上面的天神,沒有比「人」來得幸福,所以佛經有一句話叫做「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明師難求」,第一個就是講「人身難得」,祂沒有告訴你「神身難得」,或者是「三惡道身難得」,沒有!就只有講「人身難得」。

所以,你們算是有福報的,所以要珍惜當下,把握福報,然後去感恩佛菩薩的教誨。什麼叫教誨?祂教我們,而我們要去學啊!所以自古以來,佛法著著實實是教育!是什麼樣的教育?「覺悟」的教育,「佛」是覺悟的意思!那在當時中國倉頡造字時,沒有這個「佛」字,是翻譯經典的時候,為了尊重「佛陀耶」的發音,我們知道翻譯經典有兩種,一種音譯,一種義譯,「佛」是屬於音譯這一類。那麼為什麼保留它?因為中國字有兩個字接近它的意思,但又不能完全去形容它;有「智慧」這兩個字接近它,那麼為什麼不能完全形容,因為一個「佛」字,它同時具足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行化他」這一個意思,所以它不是只有「智慧」兩個字這麼單純可以去表法的。因為這麼多中國字找不到一個適合的,所以才發明了這個字。一個人字邊一個弗,旁邊這個「弗」是取它的聲音,那麼佛是「人」修成的,所以旁邊加個人,所以叫做「佛」,那這一個字就是覺悟圓滿的意思。

所以佛教是什麼?「佛」是覺悟圓滿,「教」是教育,教我們覺悟圓滿這件事情就叫佛教。它不是我剛講的在那邊賄賂菩薩、搶劫菩薩用的,不是這件事情;它有另外一個意思,佛教就是教我們覺悟、覺醒的教育、覺醒的方法,統統都叫佛教。如果從歷史上的衍流來講,就是佛陀,佛陀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個覺悟的人,在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那九法界就是不同維次空間,不是只有人道,所以還包括這些鬼道、天神,他們都同時認「佛」為老師,所以佛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天人師」。祂不是只教我們人,一切只要還沒有完全覺悟的眾生,祂都去教它。那麼,教育這兩個字就出現了,對不對?那「教育」它不是一個「求」啊!剛剛我們已做了比喻,如果一個學生跟他的老師說:「老師,我拿一朵花送給你,然後我不想讀書,可是我想畢業」,這不合理對不對,所以這個就不叫教育。教育就是老師很認真教,把對的理路告訴我們,我們當學生的要努力學,「學」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要去「做」;現在人都是「解而無行」,所以「增長邪見」,我們只想了解可是不去做,不去做就沒有成果。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那麼,在《華嚴》四分證裡面有講「信、解、行、證」。你相信祂這個理路可以帶給我們幸福美滿,相信佛菩薩是過來人,因此祂們講的話是沒有錯的,所以我就會去深入了解,我「相信」但沒有去「了解」也不行!在我未解之前,選擇「信」與「不信」有時候也是一種迷信。所以我會深入了解,深入了解這些理論、方向、方法之後,我就可以去切實落實,就是「行」;當你付諸行動,因為這些理路正確,你就會得到圓滿的結果叫「證」。所以「信、解、行、證」,四而一,一而四。那這是佛法的一種教育,因為它是教育,所以人人可成,而不是說:「釋迦牟尼佛我可以辦得到,一切眾生你們都很遜辦不到」,不是這樣子!祂說只要你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照著正確的理論方法,願意去落實,統統辦得到。如果從我們現在的學制來比喻,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只是你要不要去讀而已、你要不要認真而已,在本能上是每個眾生可以辦得到的,所以佛法就像這件事情。

所以在於本能上,我們所有的一切眾生本來就應該幸福美滿才對啊!但我們現在不是,那是因為什麼?因為我們調皮啊,我們自己的見解太多啊,我們不想接受聖賢告訴我們的理路,你看!不持戒、不守規矩,所以你當然得不到。因此「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行」,「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命由我造,福自己求」,是這件事情,接下來就是我們有沒有機會去了解而已。所以,佛法要踏實,不能去崇尚一種談玄說妙而已;那麼那些玄妙是什麼?是因為我們程度不夠,我們無法理解,如果你有基礎,程度提升上來,你就統統可以了解了,因為整個宇宙萬法統統是你的自現境,你怎麼可能不了解?那現在不是,是現在我們誤解了;要不然在修佛的理論中,那四句四弘誓願已經講完了,只是因為我們眾生不明白,有在念經的人也常常都帶過而已,沒有去深入體會它。

「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正確的方向;「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正確的理論跟結果,這個次第是不能對調的。你如果長養不出服務眾生的態度,希望我身邊的人都幸福的態度,那你這個人是自私的,你學佛是不可能有成效的,你每天來拜佛也不可能得到幸福美滿,那只是求得階段性、短暫的自我心理安慰而已,那不會得到真正幸福美滿。所以,你為了達到讓你身邊的人都幸福美滿,那你要先有能力啊,才能讓他們透過你而幸福美滿,所以你這時候會認真去對待你的人生,那麼你就要反省佛經講的一句話「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這時「煩惱無盡誓願斷」就很重要了,若我不能解決我自己的煩惱,而我想要幫助人家解決煩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啊。因此這時候你會去訓練你「煩惱無盡誓願斷」。

那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結果,我能把我自己的煩惱解決了之後,我就得到一種能力,那個時候就叫做什麼?清淨心!清淨心所產生的就是一種高度智慧,就像六祖惠能一樣,他沒有讀過書,他是文盲也看不懂字,但是因為他的心比我們一般人清淨,所以他有智慧,因此任何祖師來請求他解惑,他都可以答得出來。他沒有讀過那些書,是一種根本的智慧起用,這是每一個人的本能,那麼它產生了,你「煩惱無盡誓願斷」了,接下來,你才有能力去「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兩個是關鍵!我們現在人的學習都把這兩個倒過來,我們想要解決煩惱,可是我們第一個卻想要學無量法門,什麼都想學,這叫「貪」。一旦你這個基礎的第一步是「貪」,那你學再多還是貪、還是雜,你的第一步就在創造煩惱,所以你是用創造煩惱要去對治煩惱,了不可得!

因此,這個步驟要倒過來,是先得到「清淨心」,第二步驟才去「廣學多聞」,這兩個步驟吻合了,你那時候的能力無窮,那麼第四個「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自自然然的事情,那不用求。那當你成就了,你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就可以履踐了?就可以信守承諾了,對不對!我要去服務我周邊的人,我希望我周邊的人因我而幸福美滿,你就可以做到了,所以就圓滿了啊!這就是一般你們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把持住,哪一個不成佛?統統成佛,而且是本來真佛,不是外在的他方假佛,所以我為什麼加一個「假」,不是數落他們,因為一切佛號皆是巧名安立,假名啦!(假名字)。好比說,你們叫「人」,那以前沒有這個發音的時候,我們叫什麼?譬如說杯子,美國人叫什麼?cup,那到底是cup還是杯子?還有那個講閩南話的,它都是不一樣的發音,它只是一個善於溝通的假名而已,老子也講了「名可名,非常名」,所以我們人會執著在這種小事情上,因此人生會搞得一塌糊塗,因此叫我們放下。

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離「名字相、心緣相、言說相」,這三個話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已經交待好的,要第一個「依法不依人」,第二個「依義不依語」,就是你知道它的意思就好,不要執著一定要用什麼話去講,第三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個「依智不依識」。後面那兩個一般人不好懂,「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意思,那麼我們的學習不一定會學習到真實究竟圓滿。那什麼叫真實究竟圓滿?如果是一個學佛的人,他做佛了,那就是真實究竟圓滿,做菩薩還不圓滿!做到阿羅漢也不圓滿!那做我們這些貪欲一大堆的人更不圓滿!所以,從這個基礎慢慢修掉我們內在的貪瞋癡,所以「了義」至少是要讓你可以超越輪迴的,至少!。那當然「至少」表示它後面還有更高層級,超越六道輪迴再超越十法界,那時候才堪稱叫圓滿,那時候才叫真正「了義」。那麼「不了義」是什麼?就是隨順著眾生的欲求可以得到的,比如說,我們剛剛前面講的三個,什麼財富、身體健康、智慧啦!這個大家很輕鬆的去運作就可以得的到,可是得的到這個還不能圓滿生命,這個叫「不了義」,所以學佛的人不應該把自己的格調降得這麼低,那個叫做「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最後一個叫「依智不依識」。白話講「智」叫理智;「識」,情識作用的識叫做「執著」,叫做感情用事。所以學習成長的人要依著理智待人處世,不要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會剎那生變,這是白話說。那麼真正佛法的用詞,一般現在人不容易懂,「智」是指「四智」,「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這叫四智。「識」是指「八識田」,從前五識到第六意識,跟第七末那識執著,到第八阿賴耶識,這個叫做「依識」,這個就是眾生的運作模式,運作的生命狀態,所以處處都是煩惱的反撲。那麼,佛把這個東西轉化,轉過來依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個,這四個也是從阿賴耶識八意識田裡面轉過來的,那麼轉過來了之後,它的差別在哪裡?在於這四個沒有執著、分別、妄想,而這八個裡面有執著、分別、妄想,這樣大家好懂。所以,就是叫著我們待人處世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起妄想心,用這樣子去互動,這樣在人生、人世間去生活,我們就會快樂無比,而且會幸福到不行。

那麼,依八識就是我們會用著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老是愛跟人家計較,老是愛佔人家便宜,老是非得要依著我的意思不可,這種人多痛苦,對不對?他也造成周邊的人多少煩惱,所以這個叫做「依識」;因此,叫著我們學佛的人要「依智不依識」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如果你沒有老師,你就依照這四條,那就不會錯。那麼,我們也不能依照現在的社會價值觀,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如果是對的,我們的社會早就美滿到不行了,因為起心動念是原因,起心動念造成觀「念」-思想,這就是你們講的價值觀。觀念思想造成了所謂的行為模式,行為模式就是你們講的個性,個性就決定了命運,對不對?所以命運是這樣來的。那你想想看,現在社會你們是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佔多?你們自己判斷!是汙濁多、煩惱多,還是快樂、和諧這種和平盛世?如果你認為是負面的,那表示現在多數的人的價值觀是錯的。

所以「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上上根人他有辦法直接從念頭轉化掉,那我們不是上根的人怎麼辦?我們就從行為上改,那麼從行為上改,這就叫做修行了。所以修行不是只在那邊打坐、朝拜而已,不是!那是一種手段,一種善巧方便。修行是要我們真正知道它的義理,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觀念思想行為修正了,你的命運就修正了,對不對!而修正要有依準、標準,那麼標準在哪裡?就是遵循古聖先賢的教誨啊!喜歡儒學的就去讀這些孔孟流傳下來的智慧典籍;學佛的就是依照佛菩薩的教誨,它都在經典裡頭;那學道的呢?就依據所謂道家的道藏,都好啊!這些聖賢講的都對,只是層級不一定一樣,基本上方向都是對的。那你去觀察,為什麼現在的宗教徒很多,而社會還是這麼亂?因為現在的宗教徒都不依照他們老祖宗的教誨,都是依著自己的意思,所以都錯了,才會沒有用。

所以要改變你的生活,一定要回來改變你自己,真理是「依報隨著正報轉」,只要你有耐心去轉化自己,把自己內在調和了,你現出來的依報就會是美好的。換言之,我們個人來講都叫「正報」,那麼我個人以外的人事物統統叫做「依報」,真理是「依報隨著正報轉」。那你看,我們現在人的觀念剛好相反,對不對?好比說「如果我的兒子怎麼樣…我就滿意了」,「如果我的媽媽怎麼樣,我也就快樂了」,「如果我的生活當中,誰怎麼樣,就能滿足我了」,你看看,都是要別人改變而自己不改,剛好與真理相反!所以,如果你真正希望你的兒子好,希望你的家長好,希望你周邊的人如你意,你就要先轉化你自己的心態,當你這個力道強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他們就會跟著你轉了,那時候叫做事半功倍;而我們現在人都是在做一種事倍功半的事情,很寃枉。

所以來到佛寺,不要忘記這些佛菩薩的能量體,基本上是沒有時空限制,一念即至,妙觀自成,所以隨時可以跟祂們做一種所謂的心靈的饗宴,做一種互通。那麼不要忘記,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通」?通到所謂佛菩薩要教育我們的這些智慧,這有一個關鍵叫做「真誠心」,所以古人講「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你就通達了。所以這些佛菩薩不只是那個雕像!祂們的高度智慧就是透過這個雕像,你跟祂感通,得到這些心靈的淨化,所以你來到這裡就成長了,所以都在一念之間而已,我們是拿香來祈求的、還是拿香來感恩的?祈求的人不一定有真誠心,可是感恩的人一定有真誠心。我們剛剛前面講一大段,就是希望我們這些儀式要能激發我們的感恩之心,感恩佛菩薩,所以我們就會通,「天心之謂神,慧性之謂通」嘛!你本具之德,本來就是神通變化、遊戲人間、瀟瀟灑灑的。

所以學佛第一個要搞清楚「佛」是什麼?「佛教」是什麼?不要流於一種「迷」,「迷」就是眾生,「覺」才是佛。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迷」轉化過來,「覺」了就好了,那時候就叫做「識得一」,就「萬事畢」了!你這件事情掌握到了,你的人生就畢業了,什麼叫「畢業」?畢業就是你分數都及格了才畢業,那我們現在都叫做留級生、重修生;過去生中搞不好都接觸過,要不然不會再遇到,因為諸法因緣生、因緣滅,那有緣遇到,然後又不一定能把握住,又沒有精進努力,所以又被留級當掉,你看!人生就是這樣。

小妍老師可以啟請 師父唱音聲嗎?

師父上人觀世音菩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音通心地,聲達性海」,你們叫做什麼?梵音嘛,梵聲潺潺流。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所謂梵音!清淨謂之「梵」,能夠讓我們清淨的音聲,包括講話,都是一種所謂的梵音。那麼,有很多人在修行的道途上,有不同宗派,在講所謂的咒語,那麼我們講「是心曰咒」啊,是心而語之即為咒語,意思就是說,「對」的心就是咒,而不是只是它那個文字相。如果你用著「不對」的心去持咒、念經、念佛,統統沒有效果,統統只是在一種消遣佛法。真正的念經、持咒、念佛,是為了讓我們心清淨的,讓我們得到那個「定」的,那麼「定」的前方便叫做「專注」。一個心不專注的人他得不到禪定,所以透過念佛、持咒、念經的一種形式,可以讓我們訓練得來這件事情,所以它也功德無量;但是,偏偏現在念經的人多,得道的少,也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個方向、目的跟理路。

昨天才跟我們的導遊分享到念經那一段啊!在這個時代,念經基本上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為了求「定」,第二個為了求「解」,了解,第三個為了求「印證」,印證叫證明,叫做科學驗證的意思。那麼第一個、第二個跟第三個的理論跟方法都不一樣,可是它可以達到同一個目的。第一個為求定的,心就不能雜,念經從第一個字唸到最後一個字,統統不能有一點絲亳的妄想,在訓練這件事情;那麼,人難免妄想,所以當妄想出去時,要再拉回來、再拉回來,拉到熟悉,這個功夫成熟了,你的定功自自然然就出來了。老祖宗講一句話,叫做「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不要去想它,你讀久了你定功出來了,依戒得定,依定就開慧了,你的智慧自自然然就會明白這些經教在告訴你的義理,那是跟自性的智慧相應的,而不是一種知識的傳授。

所以修佛的人講求有所悟處,而有所悟處的那個「悟」是從哪裡來的?絕對不是從講道理來的,而是透過這樣的持戒,依照一種方法不間斷就叫做「持戒」。所以第一種為求「定」的,一定要把握住這個態度,不要想,也不要打岔,從第一字唸到最後一個字,不斷重覆,「重覆」是現在世出世間法成就的關鍵。古時候的人講什麼?多才多藝藝不精,樣樣通樣樣鬆,現在的人就是喜歡多;那麼,古時候所有祖師大德的成就都在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世間話也講「專司一藝可成名」,它不一定告訴你可成就,可是至少可以成名,那麼世間的成就會有;我們現在講的不一定能成就,是講出世間的成就不一定會有。所以,它統統沒有離開那個「一」的觀念,所以這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古時候的話,現在的話叫做「重覆」兩個字。那你看,我們現在的讀書人最討厭重覆,你跟他講你要看一下這本經,他說「我看過了」,看過了他就不看了;而真正會成就的人,是你叫他看第二次他還看,叫他看第三次他還看,只要是對的,他樂於不斷重覆去接受,那麼這個人很容易就成就了,所以得「定」的是這一種方式。

那麼求「解」的呢?求解的就是在他讀的過程,因為他要了解它的義理,好讓他知道怎麼待人處世。從這個角度,就必須要參訪古師大德的註解,或者是請善知識為其解釋,所謂善知識就是知見正確的人,當善知識解釋明白的時候,他就知道怎麼做了,那麼回饋回來就正確了啊!第三種是為了求「印證」,這是怕我們盲修瞎練,亂修一通而不自知。比如有的人說他修佛修得很好,可是經典上講,如果你修得很好一定有什麼能力,有什麼人生境界可以化解,而結果我都不能化解,那表示我是修錯了而不自知。那倒過來,有的人會說,我現在有很多…譬如說神奇的能力、神通,那麼佛經中也告訴你,依什麼條件才會有這個能力,結果我捫心自問我沒有這個條件,因此我有這個能力有可能是魔通,那就靠不住,所以它會有危險性。所以這些理路如果是正確的,到最後統統是回饋到我們心的清淨不染而已。

那麼當你得到這個清淨不染的生命狀態,你的所謂二六時中的一言一舉一行,統統叫做「梵行」。這時,唱的音聲叫做梵音,講的話也是梵音,一般講咒語,那麼你的行為是梵行,所以佛菩薩所到之處皆恆令眾生生歡喜心,那才有辦法辦到啊!那麼菩薩所行之處,無處不是學處、不是行處啊!為什麼?因為祂有謙懷之心,所以有那個「定」心的生命狀態就等同有謙懷之心了。我們老祖宗的經書也有講,《書經》上說「滿招損,謙受益」!而在《易經》八卦的所有六爻裡面,唯有「謙」卦六爻皆吉,沒有對立反撲。所以,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麼待人處世,他就提醒自己,隨時隨處謙虛、謙遜就好,那謙虛謙遜又很抽象,我們把它形象化,就是學地藏菩薩把自己放在最低處,那就對了!對別人都好好好、是是是、對對對,唯我一個是學生,有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代表著現在的各行各業,那麼祂自許是一個學生,所以全天下遇到的人事物都是祂的老師。這樣的一個人就謙虛了,所以他就受益了,因為他不自滿,所以他就不招損,他的人生就沒有惡運,他「謙受益」了,因此他的人生永遠幸福美滿。所以,這些理路是真正可以兌現到我們的生活上,若你不能學以致用的大概可有可無,而佛法則是可以讓你著著實實、真實究竟圓滿的用得上,只看你會與不會。

師父上人看這樣還有沒有什麼疑惑?現在幾分?250分,你們到5點,還有2個鐘頭。

人生隨所住處恆安樂,來到禪門道場,多數好像也是禪門的訊息,「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沒有什麼事是不好的。

師父上人:多聽幾首,講太多話了〜。

紋宏師兄請 師父休息一下,剛從上面下來講了很久〜。 

師父上人那位剛剛在整理結緣品書的法師也很歡喜,開始猛跟我打招呼,又怕打斷我。

紋宏師兄為什麼一般的廟宇,現在變成是這樣子? 

師父上人現在的社會風氣一定是這樣的,要不然就是這間古剎名山不對外開放,你就會感受到那種真正清修的氣氛。不過都好啦!就像我們去雲南雞足山時一樣,佛法無邊嘛,接引所謂的初機也很好啊!有的人是要看熱鬧他才能進門道,因此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眾生一下子就看出門道啊。所以,佛無量無邊善巧方便,上根人用上根的對待方式,那芸芸眾生呢?那就是為什麼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了;因為眾生的喜好不一樣,所以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隨順著眾生的分別、執著,而引導他們進入佛的智慧啊,所以都好啦!只是說,這些所謂的寺院管理人員跟這些引導人員,可能需要去深入功夫比較對,比如說,剛剛也有導遊很熱心帶著我們參觀,一直介紹啊,可是有時候介紹在這些執愛之物本身,對一個人的成長沒有意義啊,當作聽聽故事不錯。那麼,如果他能在這個基礎裡面又深入去學習這些真正的生命智慧之學,那麼來參觀的這些信徒多幸福,對不對!因為只要跟著他就在學習成長了,多好!那有誰不喜歡來,對不對!這樣一來,就真正能有著著實實、幸福美滿人生的法可以帶回去。

那麼,現在因為社會的風氣使然,還有我們現在的教育也因為西潮教育的關係而偏頗,使整個社會走下坡。西方的教育,第一個字就叫做「競爭」,而我們老祖宗不講競爭這兩個字,老祖宗講「讓」,所以讓盡天下你就得到天下。沒有聽說競爭會得到和平的,因此,當競爭不滿意而再擴大就叫「鬥爭」,我們現在從小就在訓練小孩鬥爭、競爭!那麼鬥爭度不過就會發生「戰爭」,戰爭最後就是「毀滅」,這就是現在這個地球的情況,多悲哀!這是一個錯誤的路徑。基督教有一句話很不錯,「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燭光」,我們知道社會有這些亂象,那你詛咒它有用嗎?沒有用!應該回來祝福,要自許我們能夠為社會盡一點心力;那麼想要盡心力的人,一定要練就自己一把功夫,而這個功夫是為了服務眾生用的。那麼能點一盞燈算一盞燈,點兩盞算兩盞,所謂「千年暗室,一燈盡明」,這裡已塵封了一萬年,很暗,我們在那邊吵來吵去說為什麼這麼暗沒有用,我們應該想辦法把火燃起來就解決了啊!

所以,佛經講說「一燈能除千年暗」就是那個意思。那個燈是什麼?佛寺不是常常在法會時都有供燈嗎?燈代表「心」,心燈要燃起,所以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就是那個點燈的意義。不是說去點個光明燈,然後我的人生就光明了,而是你要透過它來提醒自己,我已經在佛寺點了燈,我不能去欺騙佛菩薩,對不對?那麼我回家要把我的心燈燃起來,第一個要照亮我的家庭,讓我的家庭幸福美滿,教導小孩「讓」的道理,對人事物讓讓讓,那麼有這個正確的教育,他長大後的抗壓性就強,而這個也是很多醫學家不明白為什麼現在躁鬱症、憂鬰症這麼多?就是「競爭」出來的!那麼,如果一個從小到大都學習「讓」的人,他的抗壓性是很大的,他不會得到憂鬰症、躁鬱症,而且他是未來解決憂鬰症、躁鬰症的那個人,很多人都需要他。有憂鬰症、躁鬰症的人,他會不會去找有憂鬰症、躁鬰症的人解決?不會啊!而你每天快快樂樂的,當然他會來請教你,「你為什麼可以活得這麼快樂呢?這麼沒煩惱呢?而我們為什麼這麼憂鬰躁鬰呢?」那時候你就能夠跟他講,所以自度、度他都很好啊,度是幫助的意思!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5).jpg

 

所以,是教育上出問題啊!而佛法是最至善圓滿的教育,如果寺院的這些工作人員,都能夠深入佛法的一種薰陶,那麼來寺院的這些信眾就太幸福美滿了,會天天想來,對不對!那如果不是這樣呢?那就是再蓋了一間廟來招攬迷信,來養成迷信,然後來看看歴史古蹟,就這樣子而已!所以佛法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兩者在一線之間!同時,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不是事相的本身怎麼樣。因此,如果這些從政人員有智慧,他就可以把所有來看熱鬧或看門道的,只要他願意踏進這個山頭山門裡面的,都可以給他們幸福美滿的智慧素材,讓他們回去後家庭變和樂,你看多好!那麼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單位,只要家庭美滿,我們這個社會就美滿了,國家就安康了,什麼政策都不用想,自自然然的,那叫「無為而治,垂拱而治」。要「垂拱天下而治」,那就要靠教育,靠覺醒的教育,而不是靠世間爭名奪利的教育,現在這個爭奪的教育太氾濫了。

老祖宗也講「身治而後天下治,身成而後天下成」。我們先要治理好自己,才能治理天下,我們要「誠於中而行於外」,真誠於內心,你行於外才是如理如法。所以,所有老祖宗告訴我們的教法都是內修內學,所以佛經有一個名詞叫「內典」,雖然講一個「內」,事實上也沒有一個內外,這是因為我們眾生迷求在「外」,所以用一個對法把它拉回來,用一個「內」;當你回來了,哪還有一個內外?就沒有了!所以佛學叫「內學」。我們現在的學習者要把「佛學」跟「學佛」倒過來,把「學」擺前面,把「佛」擺後面。學佛跟搞佛學是不一樣的,「學佛」可以得到至善圓滿的人生;「佛學」是不行的,搞佛學是讓你可以了解一些佛學常識、歴史的演變,可是你不能透過佛學改變人生。那「學」是什麼意思?就是把我自己丟掉,把我學的對象「老師」裝進來,這就對了!而搞「佛學」的人,它是用著自己的見解去測度,「嗯~你是怎麼樣…你怎麼樣…有這麼一說」「那不關我的事」,所以他的人生得不到正確運作的好處,那很冤枉!我們現在當然搞「佛學」的人很多,而「學佛」的人少啊,這是很冤枉的。

那我們為什麼要了解這些?了解是為了知道自己要怎麼做,那自己知道怎麼做,是為了幫助我周邊還在煩惱憂慮牽掛裡的這群人,讓他們也能夠幸福美滿。所以,人生第一個價值意義要拉出來,不要自私自利、五欲六塵、貪瞋癡慢,不要這樣子。要把自私自利、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轉過來變成什麼?只要眾生好我就好,那這個就是佛法的一個最低階門檻。自私自利的人,學佛得不到東西;學佛就是要杜絕自私自利的,所以大家好就好。看你們還有其他的疑問?

宏哲師兄剛剛在旁邊有一些內地的朋友在問說,師父怎麼沒有出家剃頭?

師父上人你看看四大菩薩很有名,對不對!當中只有一尊是剃頭的,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有沒剃頭?

民眾沒有。

師父上人那你們會說「菩薩祢怎麼沒有剃頭?」好的!那我們解釋一下。我剛講的,現在的人修佛,釋迦牟尼佛不是已經交待好了嗎?要四依法「依法不依人」,尚且《金剛經》中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哪還有男女留頭髮不留頭髮的?沒有這個事情啊!六祖惠能開始在傳法的時候,是帶髮的!他是在哪裡才剃度?是遇到印宗之後,那時候他已經傳法十五年了!所以,我們先要去了解這些佛學名詞,我們才不會誤解佛法。佛法裡面常聽到「和尚」,我們現在聽到和尚就會想到什麼?剃頭的人,對不對?我們那天不是在馬來西亞比喻,如果剃頭的人就叫做師父,而和尚只能是剃頭人,那麼監獄裡面不就都是和尚了?所以不是這樣子講的。

和尚、法師、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都聽過吧?這是佛法的一些專有名詞,那我們來解釋你就了解。「和尚」的中文叫「親教師」,是親自教導我的那個老師就叫做和尚,他跟剃頭不剃頭、出家不出家無關。那麼「親教師」是什麼意思呢?我用個比喻大家好懂,好比我們大學裡的指導教授,跟一個學校的校長,這個人你可以叫他親教師,換言之,印度話叫做和尚,中文叫親教師。那麼,你從這邊了解,它跟剃頭不剃頭無關,對不對!「法師」,傳授正法的老師叫做法師,傳授佛法的老師叫法師,這個法師跟和尚是在家出家的通用名詞,他跟出家在家、剃頭不剃頭也無關。接下來的就有關了,「比丘」是專指出家的男眾,「比丘尼」是專指出家的女眾,所以在中國大中華地區,出家要剃頭對不對?因此,比丘、比丘尼才有剃頭不剃頭的問題。比丘、比丘尼可以是法師,可以是和尚,在家的人也可以是法師,也可以是和尚。

好比當年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佛,同一時代有一個人,叫做維摩詰居士,祂也是佛。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去看到祂,也要右繞三匝頂禮三拜,如同禮佛的頂禮,而祂是在家居士,甚至有傳宗接代。那麼繼續講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是專指在家的男眾,「優婆夷」是專指在家的女眾,所以這些佛學名詞搞清楚就沒問題了。再者「師父」這兩個字,跟「老師」是不一樣的;老師負責教學,現在只要能夠教我們一技之長的,我們都可以尊稱他叫做「老師」。可是一般而言,要稱作「師父」就比較嚴格,我們會尊重的稱呼出家的法師也叫師父,這是因為古時候發願出家的,都有一個要照顧眾生的心,它有這個「照顧」的意思。所以,我們先拆開來講,「老師」是古之師者,他必須具備傳道、授業、解惑這三個能力,才稱作老師;那麼,加上一個「父」呢?他還要示其「君」、示其「親」,就是示其「君、親、師」。所以有傳道、授業、解惑,「君」跟「親」他也要有。因此,被叫師父的人必須要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加上領導弘育的能力,再加上一個關懷照顧。比如說,你的學生叫你師父,他可能生計比較不好過,你要照顧他、你要做到,所以這樣才堪稱叫做師父。所以,這些都跟剃頭不剃頭無關。

所以「開悟」跟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剃頭不剃頭、穿裙子的、穿夾克的…統統無關,它跟你的「清淨心」有關。所以,「髮」是一個代表,古時候出家為什麼剃髮?因為它示現帶髮的人在紅塵裡面的糾葛,用髮來代表三千煩惱,所以剃掉是一個宣示,說我要杜絕所謂的三千煩惱絲。那麼,我們再去了解「出家」兩個字,它有四層意義,第一個是「身心皆出」,身跟心皆出這是最標準的,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六祖惠能一樣,身心皆出;當然六祖惠能是到後半期,從躲在獵人隊出來之後才出家,祂前半期不是,祂前面的叫做「身不出心已出」。第二個「身出心不出」,這個是不如法的,也就是說我剃頭了,我穿袈裟了,可是我煩惱一大堆。「出家」我從義理上再倒回來講,就是出離生死之枷,枷者枷鎖,你能夠超越輪迴的人,才叫出家!那麼「出家」另外一個講法,是出離煩惱之枷,沒有煩惱的人才叫出家!那麼後面還有兩個,「心出身不出」,就像維摩詰居士一樣。那麼「身心都不出」,像我們一樣,很遜!有這四層意義。所以,這裡面跟剃不剃頭無關。

所以,這個都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佛法的疑惑;如果我們深入經藏,這些在經典都講得很清楚。現在的人在學佛過程不一定很深入,所以他有可能會一知半解卻又不求甚解,糊里糊塗有時候就會盲修瞎練修錯,這是現在的常態。「出家」的意義知道了,是出離生死之枷。以前的出家人,這是指符合標準的那一種,因為他沒問題了,所以在清朝順治皇帝以前,出家眾是要經過考試的,若你不是天下第一等人才,你是沒資格出家,示現剃頭穿袈裟。那麼透過考試,你是全國最精英的才能夠出家,考過試就發給你一個度牒,你可以拿著這個度牒,到各大寺院裡面說我要出家,那麼人家才能接受你。現在不一定是這樣,因為從順治以後開放了,可以不用考試,所以一代漏失過一代。現在很多時候,是我感情不好、鬰悶、什麼…等等,然後我要求個慰藉,所以剃頭出家,這是不標準的,所以我們都要很清楚。

換言之,成佛跟在家、出家有沒有關係?沒關係!跟你的心放得下、放不下有關係。那麼,出家與在家跟「緣」有關係,有的有緣、有的沒有緣,不要勉強,就隨緣隨分,安心過日子,這就是最標準學佛的人。所以在樂善好施當中,不忘「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是什麼?對所有人世間的任何事情,我都勇於去面對我所遇到的,這就是積極啊;可是,人有時候這樣會太過執著,所以它加個「無住」,無住就是不執著,放得下。所以放下的人,你才勇於面對,因為放下的人不會有得失心,所以他不會為了得失而計較痛苦,因此,他才有辦法去努力面對他的人生。因此願意學佛的人,我們先不講什麼出家或不出家,他要是天底下第一等人才,最積極的人才有辦法學佛;很消極的那種沒辦法。所以,現在人常把所謂的「放下」跟「放棄」搞亂了,有人說「你看!學佛的人都不事生產了」,錯了!因為他不知道人家放得下,他以為人家放棄人生!我們現在的工商社會繁忙,有很多人是放棄人生,放棄是什麼意思?就是你都不去努力面對,當然就無事可成,這叫放棄。

而學佛的人不是放棄,你會很努力面對人生,有時候可能因緣不具足,各方面條件不具足,最後不能成功,可是你努力過了,這時候你不會為了失敗而忐忑,你會為了下一步,為了未來的人生繼續努力,所以這種人才第一等積極,這叫「放下的人生」。所以為什麼說「放下即得」?老祖宗講的「盡人事,聽天命」就是「放下」,後面雖然有一個「聽天命」,可是他在前面是「盡人事」的。那麼,現在人說的「放棄」是表面上好像聽天命,可是在此之前不去盡人事,所以無事可成。因此這種種跟剃頭、點戒疤有沒有關係?你們以前不是也受菩薩戒嗎?現在知道受菩薩戒多可怕,做不到不能亂受,知道嗎?學戒可以。「學戒」是什麼意思?就是我知道一條做到一條,「受戒」有時候是形式上,你辦不到就罪上加罪啊!形式上去參加個儀式,趕快受一受點個戒疤,出去到處跟人家炫耀我是受菩薩戒的,你這是增長名聞利養、增長傲慢、增長優越感,這又違背了修行。那麼,我們現在如果知道一條做到一條,當你做到百分之八十了,自自然然佛菩薩承認你了,你也不必那些儀式啊!所以佛法是「論實質不論形式」,實質很重要,所以既是實質,跟剃頭不剃頭有什麼關係?沒有關係啊!所以要明白這一點。

師父上人好!那你們下一個行程,下一站我要跟著你們去哪裡?

民眾甲我完全一無所知、一無所知。

師父上人一無所知,心到清淨也不錯啦!識人多時是非多,知識少時煩惱亦少,你懂嗎?所以要「知」,知道正確的就好了,太哩哩雜雜的放一邊。(對著民眾甲開示)鬱悶…,你有一句話應該要提醒自己,解鈴還需繫鈴人,懂嗎?內在有些悶,還是得靠自己把它拔除掉,所以不要去理它就沒事了。好比一杯水裡面汙濁了,你把它放著,久了它就會沉澱,上面就有清水了,所以,如果你想要求好心切,想要它趕快變清水,而一再去攪拌它,希望它趕快清,它永遠不會清。

師父上人:剛剛好像在上面有看到你?

民眾甲我站在這裡很久了。

師父上人不簡單哦!聽我們嘮叨一大堆還站得住。

民眾甲我們聽很久,然後又站很久。

  師父上人有緣啦!

民眾甲太貪了!

師父上人:其實,人生真的是這樣啊,「不求而得乃謂真得」!那麼,一般人講「心想事成」是很好的事情,佛家並不是叫我們不要去「想要」,而是說你要「如理如法」,你自自然然就可以得到。那麼我們的理想很好,可是當中要有善巧方便。所以,剛剛有講到一些理路,好比說,如果我們需要財,不是講貪財的那種,我們就去財布施,它就自自然然回饋啊;我們需要身體健康、心情好,我們就常常去無畏布施,它自自然然就回饋啊;我們需要聰明智慧,就常常去法布施,法布施是什麼呢?把你所知道正確的理路,樂於去分享給別人,不求回饋,這個叫法布施,那麼你自自然然智慧就會一直倍增,不必透過看書,因為那是你的本能。所以,你們不是沒有福,而為什麼叫你們不要貪,因為你們本來就很有福報,只是被業障蓋住,你懂嗎?好比灰塵蓋住燈泡,你點燈不夠亮,你要去哪裡再找一個燈泡呢?你應該是想辦法把自己的灰塵撥掉就好了,你就是最亮的啊,你懂嗎?你跟別的燈泡是一模一樣亮,不要忘記!所以你要有信心。

有時候你對於你的人生有點鬱悶鬱悶的,不太有信心,要有信心!知道嗎?所以老祖宗講,佛經《華嚴經》裡面也有一句話叫「信為道元功德母」,才能「長養一切諸善根」,善根才能長養出來,就是要有那個信心,信心要把它重拾回來。你不相信自己,那你要相信誰呢?對不對?「信」,我們比如說,一般你會聽到人家說「我信佛啊,我很虔誠」,那個「信」有很多人不了解義理,它具足六個層面的義涵,第一個要「相信自己」,懂嗎?要相信自己做得到的,只是現在暫時不知道「方法」,不知道「理論」,還沒有機會去努力,還搞不清楚,就是這樣而已,並不是你沒有能力,所以第一個是「信自己」(信自)。第二個才是相信佛菩薩的教誨(信他),你相信祂是過來人,祂不會騙你,而且祂們已經做到了,所以那個「方法」「理論」是真的、正確的,所以你相信祂們,這樣你就能夠去相信背後的原則原理、背後的事相、跟背後的原因所能結的果,所以就是「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六個是一個「信」字的意義,這個是有次第的,不要顛倒!所以,你要暫時先把前面兩個倒過來,第一個先相信自己,不要第一個相信佛菩薩而已,反而信你自己都不見了,懂嗎?有這個味道。

民眾甲我有一點疑惑,就是我現在了解到的佛,比如說這佛家弟子就是要修這個「戒貪」,是不是有這個?那對我們這些眾生來講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去拜菩薩,希望菩薩保佑我們心想事成,而那個心想事成,很多人的心是很大的,那和「戒貪」之間是否有矛盾?

師父上人:沒錯!所以眾生的心「想要」,它是一種「欲求」,它等於「貪」;可是有一種人不是這樣,有一種人他的心想是一種「願力」,他不會自私自利,所以他偏偏可以得到他想的所有的結果,真理是這樣。我昨天用一個例子比喻,你有泡過茶嗎?你知道泡茶,現在我們要喝茶,我們在泡茶的過程會有什麼東西產生?茶渣。茶渣可以曬乾,集起來做枕頭,躺著很舒服,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躺過茶葉做的枕頭?(民眾甲:這個沒有)很舒服哦!茶渣可以拿去冰箱做除臭劑,茶渣可以去施肥,所以茶渣是有作用的對不對?但是,我們眾生就倒過來想,我們眾生就是要茶渣而不要喝水,一直泡,把那個好茶湯倒掉,「我要茶渣、我要除臭、我要施肥…」;那麼,佛菩薩則是我好好的喝茶就好了,在過程中我本來就會有茶渣,你懂嗎?就是這樣。那你看,佛菩薩也會得到茶渣對不對?茶渣比喻是我們眾生想要得到的那個幸福的所有總合,這樣來講,佛菩薩也都有!可是,祂不是為了求那個(茶渣)而得到的!祂只是好好做祂人生應該做的一個運作(泡茶喝茶),祂自自然然就有,所以是不是事半功倍!祂很輕鬆就得到人生的所有幸福;而我們眾生就是迷了,忘記了是這個理路,我們都是很努力的、很執著的去求茶渣(我用茶渣比喻我們人生的幸福總和),可是忘記了我們該過的人生,就是這樣,所以常常會有失落。

民眾甲有時候我在想,比如說,我們這些平常老百姓去求佛菩薩保佑的時候,是否能夠許願?有沒有實際已經到了這個貪的這條線?

師父上人:當然!

民眾甲:那這樣,佛菩薩肯定不會保佑的。

師父上人:對!「命裡有時終須有」,如果你跟祂談條件,請問那公平嗎?那不公平!如果你們的社會價值觀就是不公平的人是我們崇仰的人,那就不對了,你懂嗎?這就違背真理。所以,我剛剛講了一大段,真正我們去求佛菩薩的,不是求祂直接給我,而是求祂教我,你懂嗎?那你說,佛菩薩那個木頭人坐在那邊,也不會講話啊,我怎麼知道?所以,祂們有高度智慧,早已經設下了表法工具。你知道佛桌上所有的供品都是教育工具嗎?我剛剛前面講了一段,我們會去供花,我們會拿水果去求祂,點香,給祂聞香香,想賄賂祂對不對?賄賂是不對的!所以,你看那個花、果、供水,包括那些香,都是有意思的!是因為我們的前輩沒有理解,沒教我們,以至於我們這一代也不會,我們不會,我們對待小孩又把他們教錯,所以一代不如一代是這樣來的!

真正意涵是怎麼樣呢?老祖宗也告訴我們了,「花」在佛法代表「六度」,每一件事情都有因果,「花」代表「原因」,那麼「水果」代表「結果」。你同時供花供果,就是提醒你自己,你在面對佛菩薩的時候,你要感恩祂透過「花」跟「果」教我「因果不空」,那麼因果不空是什麼?就是「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樣你就學到了!所以佛菩薩對你好不好?好啊!祂是用這樣保佑你的,你要回去做,回去後你就知道怎麼樂善好施了。你常常樂善好施,自自然然美好人生的結果就會跟著我跑啊。好!那麼再細緻來講,你知道因果不空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那什麼才是善的標準、什麼是惡的標準?我們現在人又搞不清楚了,對不對?所以佛就告訴你,那一朵花就告訴你原因,「花」在佛法代表「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也就是說,你的人生如果依照這六個原則原理去運作,你本來就有幸福美滿的結果。那我們現在的人生是怎麼樣?就是我不要依照這六個運作,我卻一直想要得到幸福美滿的結果,了不可得,你懂嗎?

所以,你來此一遭如果會去好幾個殿,對不對?它都在重覆教育你這件事情!你拿香,燃香,佛菩薩提醒你,看到香,代表影響力,你在那邊點香,我在這邊聞到了,我是不是被你影響到了?所以「香」代表「影響力」;「香」也代表「美好」,因此要用你內在的美好影響別人,那你就學到了,所以感恩佛菩薩透過這柱香,教你要燃起內在的戒定慧、解脫知見真香,我用比較白話文講,就是燃出你內在的好心腸(這樣大家聽得懂),用好心腸去待人處世(待人處世是不是去影響他?),用好心腸去影響他,那好心腸是什麼?不自私不自利叫好心腸,所以戒定慧就是不自私不自利,你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譬如說,今天我們來這邊,有幾個殿我也搞不清楚,總每個殿都提醒一次,都再提醒一次,你看!置入性行銷,你們現在的用詞,廣告啊!對自己廣告,廣告久了你也就做到了,你做到了你就有幸福美滿了,所以就等於佛菩薩保佑了我們,是這樣來的。

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來到佛寺朝拜的人那麼多,而得到幸福的人少?你們講滿願,滿願的人很少,因為他對待錯了,可是不是沒有滿願的!像我們天天滿願你知道嗎?我好感恩佛菩薩,你看,有那一柱香提醒我要有戒定慧!提醒我要用好心腸待人!提醒我不要吝嗇!所以你看,我們完全不慮匱乏,我們的人生可以堪稱幸福美滿!「美滿」對我們來講還是低級數的,你知道嗎?「美」不圓(圓滿),圓滿裡面有美滿,美滿不一定圓滿,所以我們的人生幸福圓滿,你知道嗎?所以感恩佛菩薩。那我們也會供水,對不對?「水」代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平」,平等,要像水一樣的清澈、無汙染、沒有煩惱,所以每次在佛菩薩前供水的時侯,祂就透過這個在教我們對不對?那我感恩祂教我。

你看,我剛剛講我們來寺廟應該是求佛菩薩教我的,那你每次看到了,「哎喲!我今天又不平等了,不對不對,要改!」你這個人就一直在改掉不好的個性,那麼你的好個性就出來了,你的命運當然變好,所以當然會「心想事成」啊!那麼你提到的「心想事成」,在我們的級數裡,心想事成是低標(低標是基礎),心想事成的上面還有一個叫「不求而得乃謂真得」。我剛剛舉的那個例子,我們只管泡茶喝茶,過程中自然有茶渣了,「不求而得」啊!我並不是求茶渣,可是我喝茶本來就會有茶渣,它可以施肥,我不浪費它而已呀!拿起來,你看,作用無窮,人生是有作用的,懂嗎?

民眾甲:謝謝!謝謝!

民眾乙:您剛剛就有講到剃度,有提到說監獄裡的那個…。其實我就在監獄工作,在我身邊可以說全是一些大奸大惡之人、壞人,但他們在裡面就沒有做什麼壞事了。但是,他們在裡面也充斥著很多欺騙啦,然後有很多惡的東西在裡面。那我做為一個教育的工作者,應對這麼多這些東西,我是應付不過來的。就好像我昨天,就被一個人騙了,然後我說了他很久,我覺得我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現在就是我調節自己的還不夠,我在這麼惡劣的環境裡面出來,我想讓自己走得更輕鬆,像您剛說的,心保持一種平靜的力量可能都還不夠。我就想請教一下 師父,怎樣可以先讓自己調整好?當然,最好還能夠讓他們有一點點好的影響也好,讓他們出來就能變得好一點多好。

 

【廣東行】--南華寺菩提樹下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3).jpg

 

師父上人:他們先不必去管,不必去設定,人生不要有太多預設立場。不過,你剛剛講到一個重點是對的,你自己要先調整好,你度了自己,他們跟著你就自然度了。我這樣講好了,我覺得你們很有耐心!還願意在這邊聽我嘮叨,可是,我並沒有刻意要你們聽,你懂嗎?我只是把我自己做好,今天有人問個問題,我跟他講,我的當下本分就是把我當下完成好,可是你們要聽啊,那聽到以後你如果覺得有道理,你是不是就揀回家用了?(民眾乙:對!)可是並不是我設定你應該聽我的呀!你懂嗎?所以這個叫做「自然」。人生就是一種自然,所以我們當然有一個慈悲心,希望這些受刑人出來都可以有展新的人生。

那麼,一個從事教育者有一個基本的態度要有,就是你不能有好人、壞人的觀念。以前很多人問我說,這世間明明有這些作奸犯科的人啊,怎麼說沒有壞人?我說不是,他是「還不明白的人」,他不是壞人。我們的老祖宗在三歲小孩時都會背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那個好、壞是從「性相近,習相遠」出來的;本能「人之初,性本善」的這個善,是完美無瑕的意思,所以找個「善」字來代表它,它並不是善惡對立。那麼到了「性相近,習相遠」的時候,才是習性上;前面這是本性,習性才有你們講的善惡,這是因為「明白」與「不明白」的造作使然,所以它基本上不是好、壞的問題。因此,一個教育工作者基本上不能有這個對立的觀念,因為你只要有內在對立的觀念,你的自現境一定有對立,你懂嗎?你的世界裡一定有那個一般人認為很壞的人,不能解決、不能從良的這種;可是,如果我們從內在的這個心去除掉的話,那一個人會因為你久久的感染,自自然然就化白了。

所以,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那麼你說自己怎麼做最重要!我們要訓練「專注」,訓練我們心的「平定」。那麼專注這件事情,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但不是叫我們統統拿起來用,你懂嗎?我們假設生一種病叫做「不專注」,中藥行有一大堆藥統統可以治,那你去中藥行,難道全部的藥都要吃嗎?不是這樣的,你要對症下藥!所以選一個自己能夠運作,最容易達到專注的方法就好了。那麼,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太多了,如果因應現在世間的人,比較容易的,無非就是「念佛、拜佛」這件事情。那麼因為你們還要應對「眾」,有外在這些人,所以你們必須要再加上一個「明理」。明理必須聽經聞法,在聽經聞法這個過程裡面,你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智慧,聽好!為什麼講提升自己的智慧,而不是要你去背出來的?因為背誦的是那些聖人的智慧,不是我的,那些對我來講叫做常識,常識作用不了,而如果你是透過正確的「方法」去理解、去運作的話,你會增長出你的智慧,你的智慧才是真智慧。

那這裡又有提到「方法」,萬丈高樓平地起,不能好高騖遠。現在很多學法的人去涉獵這些什麼大經大論都不能成就,就是好高騖遠。萬丈高樓平地起,佛法有所謂的大乘、小乘,佛陀講了「不學小乘而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麼佛法來到了中土,我們大中華地區,因為我們老祖宗有「儒道」的基礎,它的功能基本上替代了這些所謂的小乘佛法,所以當時學法者可以直接契入大乘。那麼我們瞭解了,它還是要有基礎的,所以,是以「儒」為人間道,以「道」為所謂的世間、天人善道,再以「佛」為出世間的一個至善至極的道,這三個根本裡就有一個東西很重要,我們一般講的四書、五經、十三經所有一切儒家經典的基礎就在《弟子規》裡面,它共有一千零八十個字,那麼它不是用來讀的,剛剛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到一段?我講讀經的功能是為了「求定」,你可以讀它,可是你要了解它之後去做,當你做到了,你的能量就產生,能量是看不到、摸不到、聽不到、聞不到,可是它卻存在。

一般我們中國人講的「氣質」,這個人為什麼你跟他在一起特別安定?他也沒有特別對你好啊!而那個人你一看到他就討厭,可是他也沒有得罪你啊!這叫做「氣」,他的氣場,這個氣場是這個人的言行舉止產生的,所以表示要「做到」。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可以從《弟子規》的一千零八十個字,字字句句去做到位,三個字三個字為一組,你知道一條你做一條,你這個能量就會越來越好。以後你遇到這些受刑人,有時候你都不用講話,他就特別安定,那個沒有為什麼,因為真理到最後沒有為什麼!因果就是這樣子。你們吃飯就會飽,沒有為什麼,你想過為什麼你吃飯就飽?沒為什麼,講到最後沒有為什麼啊!喝水就止渴,沒有為什麼,所以講到極至的真理就是沒有為什麼。佛家講的話就比較高深,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就是這個意思。

你只管去做就會有效果,這個叫「理論」。假設《弟子規》你有基礎了,你去涉獵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些你也做到了,不但你的明白開闊了,你的能量也長養出來了。那時候你應對受刑人就簡單了,那時候不是你想要對他怎麼樣,是他感染到你的氣氛就解決了,那麼你的氣氛越強,他就越有作用,是這麼來的。這個基礎有了之後,這個叫「理論」,那麼「方法」是什麼?方法跟理論不一樣,方法就是幫你達到理論的一種狀態。現在學習的人,不乏理論,但缺方法,方法就是「重覆」,不要貪多。譬如說,你看《弟子規》,要設定一個期間,假設是半年一年,不能一個禮拜、兩個禮拜,那是沒用的。而你每天都只能涉獵這一本,涉獵到你做到!一年過去了,你可以換《十善業道經》,是這麼一個交替式的,而不是穿插式,穿插式的教學沒有作用,要重拾老祖宗所謂的私墊方法,它是次第式的,先學成一門,再學第二門,再學第三門。我們現在的教學是不是同時有好幾門?(民眾乙:對!)所以沒作用,你再學一輩子、無量輩子統統沒用。

那麼真正走覺悟的路徑,十年學一門就解決了;而我們現在的交叉式教學呢?從幼稚園學到博士畢業要二十二年!二十二年還開不了悟,你懂嗎?真正佛法的教育,是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握住那個「一」,長時薰修,個個開悟。開悟,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開悟的人叫「覺者」,讀到博士畢業的人叫「學者」。我們現在的平民老百姓遇到問題困難找誰?找專家學者,找那些博士,對不對,你看,博士多厲害!那麼,博士專家學者若遇到問題找誰?找「覺者」,你懂嗎?覺者(覺悟者)沒有問題了,所以他能幫助一切人解決問題;博士還會有問題。所以,成就覺者只要十年,而偏偏現在的教育不願意這樣做啊。現在的人耐不住心,所以如果你能秉持這一個理路,從《弟子規》好好自學,深入去學它,學了它要去應對的、要去做的。比如說,我以前對父母的看待也許跟《弟子規》不符,那我就要把以前的對待放下,我要重拾《弟子規》去「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再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真正深入了,那麼哪一個受刑人不因你而得利?統統得利,你懂嗎?

所以,「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兩句話非常重要!那你去想想看這兩句話,它就是當今所有的讀書人,很想成就無上道而都不能達到的原因,因為他們討厭這兩句話,讀書人自視甚高,對不對?他看過一遍就知道了,但他知道而做不到啊!當年白居易大文豪,遇到鳥窠禪師時說「鳥窠禪師、鳥窠禪師,聽說你是得道高僧,來來來,你講一句佛法讓我聽聽看。」鳥窠禪師很謙虛:「啊!白居易大士(大儒!他們是有涵養的人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就笑他:「這三歲小孩都會說」,鳥窠禪師跟他講「三歲小孩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佛法就是生命之學,要有真實功夫,功夫不是我們知道多少,是你要能辦得到的。所以,你看鳥窠禪師是不是講得很白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大文豪以為他能講得文縐縐點,比較有禪意一點,都在追求這個,結果是三歲小孩會說的,八十歲老翁還做不到!佛法就是講這個實質。

所以,如果你們好好「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弟子規》、《十善業道》完成,就綽綽有餘了,不但你的工作綽綽有餘,你的人生也沒有痛苦這兩個字了。我不藏私,我的經驗就是這樣,我們是先做到才來分享給你的!不是拿你當白老鼠,這樣做不道德啊,不是「那裡有一個同參,趕快去做試驗,地址留一下,電話留一下,做到成功了告訴我,我再趕快來做」,這樣不道德,己所要欲常施予人,我們認為好的讓你拿去用。所以在這裡面要有耐心,換言之,你如果越來越有耐心,越來越專注、越定靜,你的氣場本來就會越來越好。你現在就是心腸很好,對不對?可是求好心切,容易反受其亂;心腸太好,可是你做事常優柔寡斷,那優柔寡斷就會當斷未斷而反受其亂,因此你的人生有時候會有很多無奈,對不對?明明可以怎麼樣,怎麼這樣子呢?

民眾乙就是很多遺憾。

師父上人:對!對!你又是一個很有理想性的人,所以又特別鬱悶。

民眾乙:都被 師父看穿了!

師父上人:因為你特別有理想性啊!那現在社會上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修養多好」,我這樣直接講,當你看到那些修養不好的人,有時侯就感到怎麼都這樣?然而偏偏又常常看到,怎麼好人都沒好報?我這裡要建構你的信心,並不是好人沒好報,這個你一定要去了解。現在我們常看到好人沒好報,壞人怎麼都過得那麼好,對不對?很不平!其實不是這樣,因果是通三世的。現在如果一個人為惡,他還能過得很好,表示他過去生曾經做過很多善事,他現在的好跟過去生有關,跟這一輩子的作惡無關,可是這輩子的作惡會折損掉上輩子的善,所以他未來不會好到哪裡去;那麼反過來講,一個現在善良的人,為什麼受盡這麼多委曲?好像過的日子很痛苦很心酸,那不是因為他現在的善良使然,而是他過去生不懂的時候做錯了,所以他這輩子有比較痛苦的人生,那是過去生的因果,不過,因為他現在做人處世明理善良,所以他這個痛苦會因為他的明理為善而越來越少。所以,只要是對的,我們要堅持下去,懂嗎?

獨排眾議,「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句話要把它提起來用,然後學修的路徑越簡單越好。所以我會覺得你就先從《弟子規》,然後分步驟到《十善業道經》完成就好了,這個書應該坊間都很容易找得到,這不是什麼大經大論,簡而易懂,易懂表示容易做到,那佛法是論「做到」,不是論你懂不懂什麼而已!你講了一大堆高妙的佛學用詞,沒有一句做到,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子啊。「我講一大堆,反正你也聽不懂,雖然我也不懂」,所以講一大堆你也聽不懂,也死無對證,大家歡樂一場就好,這是不負責任的,你知道嗎?所以,你一定要從懂的著手,懂的就是「弟子規,聖人訓」,它真好用。事實上,先不講到佛家的基礎《十善業道經》,《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你字字做到了,你做人的世界沒有痛苦了,做神還不敢講。那換言之,下輩子還有資格做人的人,就是《弟子規》要做到,《弟子規》做不到的人,下輩子都往下面墮了,去三惡道!惡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那會更痛苦,是這麼來的。

所以你想想看,《弟子規》的標準你做到了,你是一個最正確的人了,最正確的人等於你在人道的能量是好的,那你遇到這些你關心的族群,他當然可以受惠於你啊,會因你而得利,所以你那時候的人生是有價值的。別人的耳語不要太掛心,我剛剛講的那些理路,你把它揀起來用就對了,聽佛的,不必聽人的,懂嗎?聽人的會讓你在那邊失落一堆,聽佛的不會!這樣可以理解嗎?

民眾乙: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被看穿不要怕。今天也涼涼的,天降甘露,你看你們在這邊多好,沾你們的光。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陀山之行~誠摯感恩師父上人慈悲救度家母重生之恩

- Journey to Putuo Mountain -

Sincere Appreciation to Master Hong Sheng Mercifully Saved My Mother

 

在一覺元向 弘聖師父上人學習至今,末學從未跟隨 師父上人出國去見聞佛法之真實妙義。今年末學有幸能在此次普陀山之行,為收錄 師父上人之元和妙音,末學有幸擔任隨身收音的工作而跟隨 師父前往普陀山學習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

在此趟旅程前夕,家母因為外出散步時,不小心摔倒,撞到後腦,原本長年因骨質疏鬆而造成膝蓋關節無力加上為高血壓所苦的母親,平時很少出門,因為害怕腳沒力氣,所以多半待在家中,事發當天就想說試著到家門口走走,末學常鼓勵她走出去到家附近走走,慢慢走可以活絡膝蓋,可是就在普陀山之行出發前五天,家母這一摔,她長久以來容易擔心的個性讓她的傷勢及復原狀況即使在醫生的藥物治療下也無明顯好轉!因為家母非常容易擔心操煩的個性,因此末學瞞著家人,照著既定行程跟隨 師父上人前往普陀山,當然心裡還是掛念著,所以出發前在機場,末學像平常一樣打電話跟家母說要心情保持平靜,我會念 佛號迴向給她老人家,請她好好休息。一直到達了寧波向 師父提起家母摔倒一事,師父提點末學,此趟來普陀山就是要學菩薩的慈悲清淨心!末學心一驚,原來末學的學修是如此不足,末學的心不夠清淨慈悲,所以無法幫助家母解決長年以來,身心煎熬之痛,甚至連安其心都做不到,末學對自己的學修態度深感慚愧,及自己的不孝感到羞愧,所以心想這次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能跟 師父上人來普陀山學習,要好好學才能幫助家母。

 

       普陀山行─誠摯感恩師父上人慈悲救度家母重生之恩 (1).jpg

真菡師姐雖心中惦記著母親,但還是開懷的對待大家,

不把不好的情緒影響周遭

 

第一天晚上到下榻酒店就跟哥哥聯繫,詢問家母狀況,哥哥說媽沒事,講話有精神,要我跟 師父上人及師兄師姐們好好學,聽到哥哥的鼓勵,我就放心了!行程的第三天我接到家母打電話給我說:頭部撞傷的後遺症讓她全身無力,頭很暈身體無法使力,醫生給她吃的藥,只是讓她感到昏沉無力,只能一直躺在床上,手腳肩頸都沒力氣,醫生說腦震盪的狀況要吃藥休息,但是家母對藥的效果產生質疑,母親說:能否幫我問 師父,我該怎麼做?因為沒讓母親知道我跟 師父同行普陀山,我當下先請家母念 觀音聖號,聽【無住】CD,相信 師父,相信菩薩的慈悲能幫助她不再疼痛,並說明我會請教 師父如何緩解這次的苦痛,她才掛下電話。因為當天早上末學在慧濟寺錄著師父的元和妙音時,師父音聲唱起,末學已經涕泗縱橫,不能停止,眼前就浮現家母的臉,末學當時了解了母親與 觀音菩薩的緣分,所以在接到家母電話時,就先請她老人家念 觀音聖號,觀想 觀音像或 師父上人的臉,晚上末學向 師父提及家母的狀況,也提及請家母念 觀音聖號一事,師父跟末學說因為藥效沒那麼快,要媽媽別多想,需要一點時間,聽 師父這麼說,末學就放心也沒多想。

 

           普陀山行─誠摯感恩師父上人慈悲救度家母重生之恩 (2).jpg

師父上人在慧濟寺唱誦元和妙音

 

在回台前一天,也就是接到家母求助電話後,隔一天的時間,是家母的71歲生日,末學打電話回台灣,聽到媽媽精神很好,喜悅的聲音跟我說:昨天一夜之間身體有奇妙的變化,她早上起來發現身體有無比輕鬆的感覺,這幾天身體痛的地方都不再疼痛,無力感也消失,而且她還可以自己慢慢走去巷口的髮廊洗頭,而且回醫院複診,醫生檢查說家母身體受傷部位的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已經好了,不用吃藥了!接著聽到家母說:我知道是 弘聖師父救我的!感恩 師父救命之恩!感謝菩薩慈悲!因為我有念 觀世音菩薩也想著 師父的臉,心就靜下來了,一覺醒來身體變好輕鬆喔!聽完母親感動的分享這不可思議的轉變,末學及時忍住激動的淚水,要她持續念 觀音聖號,她說會一直唸的,因為她一直觀想著 師父的臉,她感謝 師父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救她的命!同時末學手機收到哥哥傳來母親氣色紅潤的照片,完全看不出來出國前她老人家還飽受身心痛楚,末學在晚餐時給 師父看了家母的照片,也轉達家母感恩 師父的救度之恩。師父在席間也跟師兄師姐說明家母這次腦震盪是需要時間恢復的,加上母親容易操煩,又擔心自己病情的個性,其實復原會更慢的,這次可以這麼快恢復不可思議,師父說要有信心才能接收到加持力,師父雖不居功,但末學心裡清楚這一切都是 師父的救度之恩,非常感恩 師父上人加強了母親的信心,也慚愧自己比不上母親的信願,真信的力量,不可思議。

 

          普陀山行─誠摯感恩師父上人慈悲救度家母重生之恩 (3).jpg

真菡師姐家母恢復健康

 

回台灣後,末學回家一趟,說明 師父上人是在普陀山為她老人家治癒身心之苦,家母非常感動且激動的說:師父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該怎麼報答 師父救命之恩?末學忍住內心激動回答:等你可以忍受坐長途的車程時,親自走到 師父上人面前向 師父感恩,就是最好的報答。末學看到母親眼神有點擔心的情緒,就告訴她不要急,要對自己有信心,持續念 觀音聖號,觀想 師父的臉,持續不斷,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心平靜,身體也有力氣,可以相信自己能自然走路,不再害怕跌倒,家母說:會的,雖然摔倒的陰影還在,我會一直念 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接著說:其實我接到媽媽電話想求助 師父時(在普陀山),是她很直覺的就想到打電話給我,她知道我一定可以很快的傳達給 師父知道她的病情,(真是母女連心,其實她是感應到我當時就跟在 師父旁邊吧!)這麼多年,家母都靠藥物維持她對身體的依賴,但我知道那只是安慰劑,其實家母是心緒的問題,所以她這次有從心到身的輕鬆感,對她而言就像重生一樣,而且她說會試著不要吃藥了,她現在有空就一直念 觀世音菩薩聖號,心很定。很喜悅,聽著母親對 師父的信心及感恩,末學對 師父的教誨,內心只有懺悔,末學一直沒有做到學生該有的態度及樣子而感到慚愧以及末學誠摯的叩首感恩 師父對家母的救度之恩!

 

        普陀山行─誠摯感恩師父上人慈悲救度家母重生之恩 (4).jpg

這趟旅程 真菡師姐一直以懺悔的心在學習

 

回到台北,末學向 師父傳達家母感謝 師父救命之恩,師父也慈悲的交代末學向家母傳達:念 觀世音菩薩聖號,也要相信自己的慈悲,就會好的;也鼓勵末學加強自我學修。末學感激在心;末學傳達 師父上人給母親的祝福時,家母聽到 師父的鼓勵,跟末學說:對 師父的恩情,千言萬語比不上她真心的感恩二字來表達!其實家母是受洗的基督徒,這次非常感恩 師父上人開啟了母親的佛緣與契機,也凝聚一家人對學佛的信心!

此次普陀山學修之旅,末學深刻體悟到為救度眾生,就要像 師父上人一樣,如菩薩的無盡慈悲,聞聲救苦及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慈悲願力,師父上人的無我,為眾生著想的心量無邊無際,這也是末學今生來學佛的唯一目標,感恩 師父上人讓末學有幸跟隨 師父上人此次普陀菩薩行,學佛之路感恩 師父慈悲引領,不放棄在人間地獄遊走的末學。末學會更加努力學習的!

感恩 師父上人!

 

末學  真菡 感恩叩首 敬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覺講紀 弘聖師 說法【冊三】

 

2015年6月出版

解決人生困苦的法典---《明覺講紀》

 

明覺講紀 弘聖師 說法【冊三】.jpg


 明覺講紀 弘聖師 說法【冊三】 

集結 弘聖上師《明覺法堂》說法內容,精心標註重點、分類規劃讓您可以很清楚快速的找到您需要的解藥,擺脫困惑的人生。 

 

簡介

 

二OO八年八月二日【農曆七月初二】 弘聖師 說法內容

• 學修要塑造良好的緣,並且及早紮下聖賢教育的根

 

 

二OO八年八月十六日【農曆七月十六】 弘聖師 說法內容

• 上功不昧下行,學修沒有基礎,不可能契入更高的境界

• 《弟子規》是我們大人要學,做給小孩子看,

    不是光叫小孩子學而已,所以大人的身教很重要

 

 

二OO八年九月一日【農曆八月初二】 弘聖師 說法內容

• 了透「生死」即無所懼

• 為眾生服務應有的正確心態

 

 

二OO八年九月十五日【農曆八月十六】 弘聖師 說法內容

• 何謂愚癡

• 學修必須透過身體力行去印證

 

 

二OO八年九月三十日【農曆九月初二】 弘聖師 書法內容

•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與其花時間爭論是非,

   不如回來把自己的本分做好

• 把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用正確的方法去造福、積福,

   就能業消而福至

 

 

二OO八年十月十四日【農曆九月十六】 弘聖師 說法內容

• 佛法論心不論事,要做到才算數

• 真理和道理有何不同?法非定法,唯具有智慧,方能運用自如

 

 

  *****歡迎流通 隨喜功德*****

TO REJOICE AND FOLLOW IN MERIT AND VIRTUE

 

  歡迎至全台 北、中、南各區法寶流通處恭請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