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活動花絮】

2023年12月30日 台中〈明覺法堂 〉重啟 花絮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 【活動花絮】-圖1.jpg

 

法堂重啟 有鳳來儀

象徵2024年的第一道曙光,在重啟的台中法堂升起,唯有奔赴它,我們才能與“曙光”合而為一。這一日,北中南各地的同參趕赴這場盛會,為同一個目標聚攏而來。天象祥雲湧動,有如鳳凰來舞,而有容儀,祥瑞之兆似乎也與學人們同喜,這把照亮眾生法身慧命的法炬重新燃起。

主辦方用心布置會場,務求盡善盡美,據聞聖軒師兄自動請纓,擔起重要的吊掛畫像的工作,舞台後方五幅 弘聖師父上人的畫作,是整個會場視覺的焦點,掛畫看似容易,實則並不簡單,高低間距的調整得細細微調,些微之差便能影響整體的感受,這其實是一個需要細心與耐心的工作,間距之間可謂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好似身材的穠纖合度,才能給予視覺最好的享受。為求完善,師兄不僅事前模擬吊掛,還用心尋找適宜的配件,更在當日早早到了現場施作,這似乎也是〈一覺元〉學人從 弘聖師父上人身上學到的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

花藝布置也為現場帶來了畫龍點睛的效果,繽紛色彩豐富了整個空間,花藝師以有「極樂鳥之花」稱謂的天堂鳥為主花,襯以常綠喬木—松,四季長青而不凋,整體寓意幸福、吉祥、重生,象徵法堂重啟,永恆不渝。

 

壹〈上師開示 摘要〉

發心的真實義理

法堂一開始,師父上人就闡述了發心的真實義理,然而,現在社會所衍流出來的諸多概念:諸如發心便當、製作法寶、當義工……等等,都不太是佛家原本認知的發心。而對於學習無上道的學人,卻不能不知道「發心」最深層的義理。所謂不發菩提心,不能成正覺。菩提心就是佛家特指的「發心」。迦葉菩薩偈語:「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發心畢竟二不別,其實就是指的初發心,也就是特指菩提心,而上例舉的這些發心僅僅是一種良善的行為,佛法要跟我們講的,是關乎覺悟的至極真理,世間的良善不等於覺悟,但是如果一個生命體覺悟了,他必然有一切的良善。

 

學佛的次第與位階

如果學習生命昇華,應知生命本有的覺性便是「妄」,也就是佛家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而它以妄想為最初始,一念無明蠢動,更白話的講法也就是所謂的「誤會」。眾生因為妄念而煩惱孳生,學佛則可以為我們解除妄念,去除煩惱。師父上人教導我們學佛的次第、位階,學佛的三個學位—阿羅漢、菩薩、佛。首先阿羅漢,好比現代的學士文憑,取得了才有資格去碩士班,也就是菩薩,碩士班圓滿了,要更進一步進修博士班,博士班就是「佛」的位階。而博士班也有畢業了跟還沒畢業的,當中又有實習之後的資深與否,所以從博士班一年級以上就有很多境界,一直到最最資深,也就是最圓滿,所謂的妙覺佛,妙覺如來。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 【活動花絮】-圖2.jpg

 

妙覺在華嚴五十一分證當中是最末後五十二個位次,前面有所謂的十信位菩薩,十住 、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再來就是妙覺,加起來有五十二個位次境界。初發心始成正覺,緊接著 師父上人繼續闡釋偈語的意涵:「初發已為人天師」,一旦初發的菩提心已經發出來,當下頓刻他就已經是人天師了。以人道跟天道來講,比人再上一級世間稱之為神,佛家就叫做天人,而神至少有二十八個大分類的層級,以福報來講仍然在六道輪迴裡面,可是即便天人各方面都比人要優越,可是依然出不了輪迴。因此 師父上人告誡學人要明白一件事情,如果我們用世間的意識心解讀輪迴的話,對你的生命也了無意義,所以要從義理上跟實際狀態上去理解。

 

輪迴即是苦

所謂輪迴,就是一個「苦」字。更具象的講,就是煩惱、憂慮、牽掛不斷。本來「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是我們生命的真相,可是我們因於“誤會大了”,誤解了這一個實質的生命狀態,以致我們就開始用著意識心,對待以及理解我們現在所活著的生命狀態,於焉我們透析不了真相,所以做了很多錯誤的對待。於是「如是因,如是果」,這就是世間人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是如果我們僅止於這樣理解這些粗糙的名詞,我們又很難透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去提升自己,最後也都逃不出煩惱的枷鎖。所以我們就會在當中更加的不平而怨天尤人,因此邪見萌生去尋求解脫,於焉就會產生所謂的外道思想。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 【活動花絮】-圖3.jpg

 

什麼是六師外道?

「外道」是一個在佛學上的相對的名詞,所謂「自心圓證即是正法」,也就是你探索你自己,相對於你自己可以做到的這件事情以外,稱之為外道。當年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佛法並不是大宗,也不是主流,那時候的主流是所謂的「六師外道」,當時以六師為最招牌,六類的大師,他們強調的思想跟哲學理念,跟佛家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是基於探索生命真理的深度不一樣,而兌現出來的講法不一樣。這六個外道思想,分別為所謂的斷見、常見、自然成就見、苦行成就見,有相無相見,再來有一個大師又提出來了宿命論見,加起來六個。現在這六個所謂的生命概念,也一直在普及著。

什麼叫「斷見」? 好比說,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了,我們人世間常有那種遇到很不平的事情,就乾脆死掉算了!以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就不用去承當這一切了,事實上,生命真理不是這樣,這都是很大的誤解。

還有一種叫「常見」,常見是相對斷見而言,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是人,人永遠當人,狗永遠當狗,所以人死了一定就是再當人,狗死了一定再當狗,不會有人死了為羊,羊死而為人的,沒有所謂今天我吃你半斤,明天我還你八兩的這種概念,「常見」也是一種對生命的誤解。

再來就是「自然成就」學說,也許很多修行人會告訴你,在人世間你都不用努力都沒關係,都不用!也不用有太多的負面思惟,反正一世一世,一直投胎、一直投胎, 有一世你就會成就!我們只要在生活當中「隨便活」就好了。然而,覺悟者的隨便活是隨緣度日,而凡夫俗子的我們卻是無量造業,自然成就論也就會認知反正無量造業也沒關係,以為業有一天全部都會消失,我只要一直過日子就可以了,所以這也是一種錯解的邪見。

接著所謂的「苦行」論,苦行就是你要不斷受苦、不斷受苦、不斷受苦!至今印度都還有這樣的瑜伽修行者,這種修行的精神雖是值得敬佩的,可是當年 釋迦牟尼佛不贊同也不鼓勵無謂的苦行,因為這只是徒勞給身體做功課,跟心毫無關係,無謂的苦行跟成就無上道沒有關係,也跟了透宇宙人生真相沒有關係。

外道的第五種學說—「有相無相說」,所謂有相無相:有,就永遠有;沒有,就永遠沒有。現今的社會仍然充斥著這樣的思想,而且還在不斷的增長,相信就有,不信就沒有。然而真理卻非如此,舉例而言,雞蛋由高處丟下,即便你不相信雞蛋會破掉,但是,它就是破了!真理就是真理,無關信與不信。

最後「宿命說」,六師外道所講的宿命就是永不改變。換句話說,若你今生出生就是貧窮,你就注定一生沒錢,所謂宿命就是過去到現在,延續到後面都是這樣子。佛家雖然有「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的說法,但祂告訴你莫「強」求,意思就是說,你在不懂這些業因果報、因果理路的當下,你硬是要得到那個結果是不可能的,因為命裡沒有就沒那個因,也就沒有那個果。但相較於宿命論,佛家告訴你並不如是,你命裡無時莫強求,可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君子能夠依行於因果理路,仍然能夠創造出你想要的果報。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 【活動花絮】-圖4.jpg

 

六師外道外一章投胎的真相

法堂當日氣候微涼,故而場內並未開啟空調,也許場內滿座的盛況,讓會內的溫度陡升,氣溫不冷微暖,抑或是大法不堪受,場內漸漸瀰漫著昏沉、掉舉的氛圍,越來越濃⋯⋯感應到場內紛亂的訊息,師父上人巧妙地話鋒一轉,善巧地轉換話題,無縫接軌的談到個人的小周天,應對整個大自然的大周天的原理原則,進而談到人類如何來投胎。有趣的話題又貼近生活,同參們的眼睛果然又慢慢亮了起來!

師父上人說道,我們投胎來有所謂的三魂七魄,佛家叫「先來後去做主公」,先來的稱之為「識」,再來就是三魂,也就是把你的過去、現在、未來人道的種子搬來,隨著每一個月在你的母胎裡面,依能量不同而開始成長,所以三魂到後,四月七魄到,五月長出五臟,六月長出六腑,七月長出七竅,八月八景到,八景就是《黃帝內經》內的用語,也就是八對神經系統,到了九月,基本已經安置完畢,到了十月生羅萬象具足完全了,就準備岀胎。原來一條生命的形成如此奧妙。在這整個過程,胎兒長得成不成熟,關係到你岀胎之後的後天健康,而我們全然要為自己負責,例如,聰明與否、高矮美醜,這個都是我過去生把我生命的檔案帶來的,所以怪不了別人!當然,也就怪不了你的父母親,所以,以此而論,也就沒有所謂遺傳這件事。

 

試管嬰兒好不好?

近年來,雖然生育率下滑,不婚不育的人數年年攀高,但仍然有不少的夫妻受不孕症之苦而尋求生子之方,因此轉而藉科技之助,於焉試管嬰兒便應運而生。師父上人在這次的法堂中,對人體子宮的功能及存在意義的闡釋,打破了一般人的認知,也對「試管嬰兒」的見解,令同參們眼睛一亮,對原本考量以這樣的方式生養子女的夫妻,也重新審慎的評估是否要做這樣的決定?首先 師父上人問同參:「你們知道子宮是幹嘛用的?」「子宮,就是小孩子的宮殿!當然是為了生小孩啊!」然而,沒想到 師父上人的回答讓人跌掉眼鏡,「其實大家都錯了!以古典醫學來講,子宮是個聚陽之處,女孩子子宮很重要,因為它聚合你一切的陽氣。」

我們來投胎做人之前,是在異次元空間,或叫做陰界,陰寒之地!投胎來到陽間,當然要符合陽間所謂的一些質性,所以必須找一個陽性最強的地方,而母體陽性最強的部位就是子宮。所以如果發現有婦科病,大抵都是體性極寒的體質會產生,因此只要想辦法讓你的子宮的陽性恢復,諸如子宮肌瘤的問題自自然然就會不見了。同理,試管嬰兒的前期都在冰冷的機器,冰凍卵子,再尋求精子的結合,而這樣一個冷冰冰的環境,缺乏了原本應該孕育在子宮中的一條溫性的生命,因為在聚陽當中,胚胎的養成是有溫度的。而前期在冰冷環境的試管嬰兒著床到母胎之後是一個極陽的環境,他適應不了,所以體質就寒弱,以致試管嬰兒經過追蹤大概的統計,清一色長大後身體並不健康。

師父上人一語驚醒夢中人,生命是一個精微且複雜的工程,科技也有其極限,也許我們該重新省思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 【活動花絮】-圖5.jpg

 

菩薩修行四法之一

說完了生命的生成,師父上人再回講讓學人靈性更進階的方法。《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裡面,告訴我們菩薩修行一定要做到的四個方法。第一條:「當發大菩提心,寧失身命,不應退轉。」所謂「大」菩提心,加上大,特指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個層次的菩提心,也就是一佛乘。第二句:「寧失身命,不應退轉。」而以生命演示這句話的,正是 世尊弟子—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

師父上人舉例說道:古印度結夏安居時期,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都會回到 世尊的弘化之地進修。類似現代的暑期進修,祂的學生有所成了,便出外弘化佈教,利益眾生,然後每到這個季節就回歸,再精進用功,所以說,學佛是最積極的人才有辦法。積極到什麼程度呢?世尊弟子富樓那尊者,自請到在當時還是一個蠻荒之地的輸盧那國弘法利生。釋迦牟尼佛詢問尊者:國家這麼多,為什麼你要選那邊而不選擇其他的地方?尊者回答:因為那邊蠻荒沒有教化,當地的人一定處於一種極度的痛苦,所以我想要去那裡度化眾生,幫助他們。釋迦牟尼佛繼續問道:「如果那邊的人對你惡口相向呢?」「沒關係!反正他們只是罵我,也不是打我,罵我消消業啊!」「如果他們拿棍棒打你呢?」「沒關係,他們也只是打我!也沒有把我戳死!被打一打,消消業!」釋迦牟尼佛再問:「他們如果拿棍棒戳你呢?戳到流血,血流不停。」「也沒關係,不過是流血流個不停,也不致死啊!我也可以趁機消業!」釋迦牟尼佛最後問道:「如果他們殺了你呢?看不慣你呢?」「正好啊!我要感恩他們,因為這樣,我就可以脫離四大假合質礙之身,回歸我的本性,我的菩提性,終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自性清淨圓明體就顯露了啊!這時候更要感恩他。」釋迦牟尼佛聽後大喜,告訴富樓那:你才是我真正的弟子。師徒的對話,演繹了修行人寧失身命,不應退轉,為法忘軀的精神。

 

菩薩修行四法之二

第二條:「應當親近善友,寧失身命,不應遠離」。親近善友,所謂善友並非你周邊很良善的朋友,在佛家稱之為「善知識」,常常親近善知識,因為他能確保你,於正法所知當中不退失。否則我們容易忘記,一忘記,我們的習染就又出來。而這件事情的嚴肅性則是「寧失身命,不應遠離。」以菩薩修行為鏡,緣念善知識,若我們放任自己的習性,恐怕生生世世都很難成就。

 

菩薩修行四法之三

第三條:「應修忍辱柔和,寧失身命,不生瞋恚」。富樓那尊者展現了「忍辱柔和」的修持,他去到了惡劣的國度弘化,猶能耐得住各種侮辱,寧失身命,也要修柔和忍辱,不生瞋恚,將惡言、辱罵、毆打視為消業,即便喪失生命,也能放下這四大假合之軀,回歸本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尊者修持忍辱的功夫,不生瞋恚,完全沒有瞋恚這件事情。

 

菩薩修行四法之四

菩薩修行四法第四條告訴我們:「當依寂靜之處,寧失身命,不思憒閙。」所謂「寂靜處」,是依我們的菩提性而言,不是依世間的有為時間跟空間的造化在講,所以寂靜處就是你的本心,你那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所以你永遠要站在本心的立場,去應對一切世間,不必留戀這個有為的色身,因為它本來就是生滅。你當以寂靜處,心不起落,不會很激烈地起起伏伏於憒鬧。而所謂憒鬧?憒鬧就是人間依於欲望而起的一切現象,依於欲望,你的欲望心也跟著起起伏伏,於是就有得失,所以莫貪圖表面好像熱熱鬧鬧、多姿多彩,事實上在當中受苦無盡,所以,寧失身命也要不思憒閙。

 

法堂的叮嚀

今日法堂,師父上人闡釋菩薩四修法之道,我們雖不能與菩薩相提並論,但法理一同,菩薩如是,凡夫如是,有為者亦如是!咀嚼法理,細細參究,莫讓今日法堂空手而歸,也要讓 師父上人的叮嚀長盈耳際—「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 【活動花絮】-圖6.jpg

 

貳〈法堂重啟之我思〉

法堂重啟 聽者何人?

面對睽違四年之久的法堂大課,堂下聽講者何人?是有課就上的慣性出席者?身心不適的求療者?生活疑難的求助者?還是惜法、敬法,懷抱恭敬、願意落實師訓的請法者?當好不容易重啟了《明覺法堂》,聽講者所為何來?也許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深地自問。常言道:「態度決定一切」,面對我們曾經期待,奔馳以赴的法堂,當某種因緣的生滅而中止後,學人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法堂重啟的價值?弘聖上師肩負無上大法,期盼學人了脫生死,脫離輪迴,導歸學人入成佛之道。師父上人講學之初,由淺入深,復又由深入淺,程度之深淺,都為因應學人之根器而善巧轉換。孜孜不倦,講而再講,可能也有感於學人始終無法進階大法之憾。法堂開啟,上師期待學人大叩大鳴,提升靈性,善養慧命,無奈我們總是習性難馴,總在柴米油鹽中打轉,或在學修遇到「坎」時顯現疲態,或由情緒作主直接躺平,辜負 師父上人那一雙不斷拉拔的手與耗損的能量。大善知識入世間,開法堂,弘法利生,並非理所當然!也許學人們該思考的是,我們該用什麼態度來迎請下一場法堂?

 

傳承小小工作人員

法堂開始之前,場內有一個忙碌又可愛的小小身影,四歲的小曦德懂事地和爸媽一起負責布置會場掛畫工作,小人兒忙進忙出,不亦樂乎!更在法堂結束後為同參們收取心得明信片,是一位盡責的小小工作人員。學務長說:工作人員沒有年齡限制,只有須具備負責任和有向  師父上人學習的態度的條件。師父上人亦言:對啊!就帶在身邊,邊看邊學,這就是傳承啊!不然要等什麼時候學。小小朋友在 弘聖師父上人座下學習、薰陶,不僅彬彬有禮,認真負責,且是高高興興地服務大家,也許小朋友並不一定了解布施的意涵,但已在無形中積福培福,厚積而薄發,為未來順遂的人生奠下基石。師父上人教導的法理,由家長的身教中一點 一滴的落實,也在小朋友身上一點一滴地傳承,這股積累的力量,正是〈一覺元〉學人可以做到的無形傳承。一人學法,一人有小福;一對夫妻學法,雙人雙福,可以福澤子女;一個家庭學法,多人多福,可以福延整個家族。一覺元是個教導無上大法的地方,落實正法,良善的磁場能量自然轉化,有法傍身,天涯我行,有何難哉!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 【活動花絮】-圖7.jpg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活動花絮】

 💝 2023年12月30日 台中〈明覺法堂 〉重啟花絮💝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 【活動花絮】1.jpg

一覺元 文萃 第 43 期 【活動花絮】2.jpg

歡迎至全台 北、中、南各區法寶流通處恭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