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元 文萃 第 33 期【聖賢故事】
顏回之知足常樂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聖道——孔子與顏回(右)
照片出處:https://wantubizhi.com/image.aspx
孔子有三千個門生,七十二個入室弟子,年紀最小的學生是顏回(公元前521~481),他是孔子姥姥家那邊的親戚,13歲時跟父親一起拜孔子為師,是孔子最年輕的學生,也是孔子稱讚德行第一、最好學又入心的學生。
年紀輕輕的顏回經常向孔子問「仁」,有一次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就是要克除私欲,回復守禮,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做到,天下就歸仁了。顏回進一步問如何具體實踐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自此顏回從克己復禮做起,不間斷。
後來孔子稱讚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在眾多學生中,獨獨顏回,孔子默默觀察他能做到三個月須臾不離仁,而其他學生只能數天半個月偶而做到而已。在孔子心中,顏回是恆常專注不離道,即使窮困臨難,也不失仁心,是孔子唯一讚譽有仁的學生。
顏回個性木訥寡言,但在孔子眼中是「敏而好學」,他一聞師教即心領神會,矢志落實;得一善則拳拳服膺,不敢忘失;大智若愚,聞一知十,連孔子都自嘆弗如;不遷怒、不貳過,凡事反求諸己,是真學改個性的練家子!
知足常樂、安貧樂道是顏回給後世的印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人們看他窮得無法再窮了都很擔心,他卻處之泰然甘之如飴,做到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若有人想以車馬輕裘來換取他簞食瓢飲的快樂,他是斷然不會願意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得道了,他知仁了,非常知足,所以不再向外貪求尋找了,內在靈性的豐足喜悅超越了外在物質的限制,因而能忘卻其身,順應自然隨遇而安。
然而顏回早亡,年紀輕輕不到40歲便死了。顏回過世時,孔子非常悲痛,說「這是天要亡我啊!」顏回的故事讀到此,總無法明白生命是怎麼回事,為何一個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的聖賢會這樣短命?
弘聖師父上人曾在開示中提到顏回的表法,原來世間人都誤解了:
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好像過得很辛苦,其實「回也不改其樂」。他是一個聖賢,很多人不瞭解就會以為,唉呀!怎麼學聖賢教育也會這樣早死,過得不好,三十幾歲就死掉了,早夭。世間人的知見太淺短,顏回他早消了他的業,那他業消了、福來了,可是他的聖賢的運作,這一個理路運作,福太大了,人世間沒有可以給付他福報享用的地方跟機會,所以他當然那時候就必須要早點離開,在人間叫做死掉,其實是去往生,往生去過更好的日子。
(2015年5月20日南天門- 收錄於《圓通慈航》)
師父上人亦開示:
從命理師的角度誰會覺得顏回命運好?顏回的命運不好,就是他的好的根基,意思是說顏回的德修,他所有的這一輩子累積的福報,超越了他過去生累積來這個地球所有能夠支援他的福報,所以那一個剎那他就死掉了,轉化,必須要去天上,在那邊享更大的福報,這整個地球裝不下。大自然有這種機制,他就離開了。
(2018年6月24日台北明覺法堂- 收錄於《智朗椰林16品》)
師父上人一席開示,讓我們明白看待生命一定要透晰,當我們透晰才不會對待錯誤。顏回是福報太大,大到地球裝不下,所以才離開地球的,這是大自然奇妙的運作機制啊!而顏回能消業,生命昇華,以至於福報大到地球裝不下必須離開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他運作聖賢之道,明瞭身是假而道法自然,道的運行才是宇宙永恆的生命之學。
想想這一簞食一瓢飲,頗具深意。裡面除了是無欲無求、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之外,更有著堅定的生命價值!在極簡陋的物質條件下,沒有分心的東西,一心求道,所以他真正快樂的是在亂世中能親近聖人孔子,亦步亦趨,專心學道,這才是他最大的快樂。《論語》中有這句「子行顏隨」,無論孔子走到哪裡,顏回必跟到哪裡,他不僅僅是身隨,更是依教奉行的心隨!
顏回依止上師、依教奉行,一心端正己念、獨善其身,雖短短三~四十載,留下的表法卻光耀千秋,為後世學人的學修典範。師父上人說:像這樣只要故事不失傳,他在天上都還在積功累徳!所以佛菩薩布施一文錢福報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芸芸眾生無法想像的!!!
✨延伸閱讀:文萃 第 33 期【聖賢故事】🔰 顏回之知足常樂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