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2日淨慈寺-大雄寶殿
Instruction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Jingci Temple at Main Hall in China
on May 22nd, 2015
「毘盧遮那佛」為光明遍照,大日遍照之意,密宗把毘盧遮那佛稱作大日如來,
作為供奉本尊與最上根本佛。佛教將毘盧遮那佛作為清淨法身佛,
盧舍那佛為圓滿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
地點 : 淨慈寺-大雄寶殿
時間 : 2015年5月22日
--- 收錄於《圓通慈航》
如何理解法身、報身、應化身?
眾生完美無瑕的本能叫「法身」;智慧是「報身」;
而「應化身」則是我們的行為和作用
(大雄寶殿前,師父上人解釋何謂法身佛)
師父上人:
在密宗就叫做「大日如來」,在顯宗叫「毘盧遮那佛」,然後白話文叫做「遍一切處,遍一切時」。
晏菱師姐:
那祂跟毘盧觀音是?
師父上人:
祂是清淨法身佛,觀音菩薩的本尊也是祂。祂是法身佛,觀世音菩薩是應化身。應身跟化身有什麼不同呢?化身就是祂從哪裡出來、是誰你不知道,就突然蹦出來出現在你生活當中。然後幫助你完了,又從哪裡消失不知道,又消失了,那叫化身,會變現。
應身就是祂會有示現,比如說釋迦牟尼佛。祂從小,還要胎獄、然後出胎、然後八相成道,祂是應身佛。那麼如果祂在所謂的華藏世界,那時候處於所謂的佛自己的淨土就叫做報身佛−− 盧舍那;法身佛就是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
沈毅師兄:
祂是有應身佛、法身佛嗎?
師父上人:
法身、報身、應化身。「應化身」通常講在一起,那應、化身有兩個不一樣的意思:化身就是會變現出來。就像當年宋朝北宋的時候,彌勒菩薩,大肚和尚啊!當時村莊沒有人知道這個人從哪裡來,最後祂要走的時候,跟大家說:「我是彌勒菩薩再來。」一斷氣,就走了,就化現了。「這是從哪裡來?」突然會不見,有一些神通、道力的運作的,這個叫「化身佛」。
而「應身佛」則是會現同類身。譬如說當年釋迦牟尼佛,祂來到這個地球,這次是第八千次來。第八千次了!祂來還得跟著我們人類的週率一樣:要出胎、成長、生老病死,然後要示現八相成道。怎麼學?祂顯現這樣的過程來教育我們。然後最後示現跟平均人類的歲數一樣。當時的平均歲數是一百歲,原本祂應當活到一百歲,為什麼八十歲就滅度?因為天魔波旬看不慣祂,「你傳授正法迫害我的魔法,所以我很討厭你!」來跟祂說:「請你走!」那麼這就等於有人啟請祂走啊!祂也隨順眾生,捨下二十年的壽命。這留給我們什麼你知道嗎?
留給所有現在前面加個「釋」字的眾生:釋證嚴、釋星雲、釋印光、釋什麼…… 等等,前面姓釋的就是出家人嘛。末法時期,祂的法運一萬兩千年,現在剩下九千年。一萬兩千年期間這些所有出家人的福報,都是釋迦牟尼佛那二十年給他們的。你看二十年換那麼多!那你想想看,昨天不是在講那個普陀山的南海觀音,光一個法師就捐多少了?
沈老師:
對啊!五百萬人民幣。
師父上人:
所有整個地球的法師集結起來,你看那個福報多不可思議!就釋迦牟尼佛遺留二十年給他們的,才光是餅乾屑屑給他們而已,就這麼多了!
釋迦牟尼佛這樣子的應化過程就是叫做「應身」。感應道交啊!祂是隨著我們地球眾生的感而來應的,這叫做應身。那麼很多人疑惑說為什麼當年出現在印度,而不是在中國?要瞭解,佛法是因緣法,因緣生因緣滅,所以嚴格來講,現在印度沒什麼佛法。現在的佛法在大中華地區,所謂的中土這邊。
那麼為什麼當年出現在印度?因為當年的印度,學習風氣很盛,修行的風氣非常盛。那邊九十六個學術單位都有修禪定,祂們修禪定修到了所謂的四禪八定了,也就是六道輪迴的頂層−− 非想非非想處天了,可是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什麼意思呢?
他們在禪定當中最高可以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最低可以看到地獄。他們知道有這些世界與維次空間的存在,可是卻不知道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所以這有一種……剛剛不是講敲鐘的時候,有一種冥感。冥感出來就感得釋迦牟尼佛降生到印度這塊土地,再回來教育他們,讓他們又知其所以然,幫助他們提升。
那麼在祂住世的時候,是正法時期的那一千年,那邊的佛法力道非常深厚,當時度了那邊的所有人。那度了該度的人之後就沒因緣了嘛,他八十年示現滅度。走了還留了正法時期「戒律成就」的這一個脈絡。所以當時,他滅度之後也出了很多法身大士。所謂法身大士,不但超越六道輪迴也超越十法界,像馬鳴菩薩、龍樹菩薩……等等這些大德,包括達摩祖師這些。
那這些人都成就了之後,那邊的因緣就沒了,所以一千年之後「禪定成就」。
釋迦牟尼佛法運的第兩千年是「禪定成就」,那時候剛好大中華地區的因緣成熟,那段醞釀期大中華地區有老莊跟孔孟的基礎銜接。當這個基礎慢慢成熟了之後,因為想更上一層樓,他就感得了佛法過來。大概在東晉、唐朝那個時候,當時這些印度的高僧大德就被引流過來。
所以你看,放眼全世界,禪宗幾乎是中國最豐盛。那麼在那一千年引流過來之後,佛法就持續在大中華地區承傳了,所謂的「大乘佛法」。這個叫做應身,「應身佛」。
假設你們過去跟諸佛菩薩有因緣的話,在你們有福分的時候,又有一種對生命提升的嚮往,祂有時就會到你夢裡跟你講幾句話。我們突然醒過來就,「哇!心開意解!」那個也叫做化身。有時候你在生活當中,會出現一個你認為的高人,突然出現跟你提點幾句話,讓你豁然開朗,結果一回頭,祂就不見了,那一種就叫做化身。
化身就不一定會化現同類身喔,有可能祂化現一隻狗!然後你看到這隻狗的行為對你有一些啟示,就好像雞足山那一隻雞。那一隻雞的行儀你不覺得根本不像雞嗎?那個幾乎都是化身的,懂嗎?也可能你們這一群人一離開,福報走了,牠就「咻」−− 坐化了,這樣。
所以,法身、報身、應化身。我們了解三身佛不能只停留在這個階段,如果只停留在這個階段,我們學習者會迷失。一定要回到根本的問題去瞭解,這些都只是一個往外的表法。
比如說造個毘盧遮那佛的造像,那毘盧遮那你要瞭解: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以,法身就是我們的自性,叫做法身。所以用白話文講叫做:一切眾生的本能,完美無瑕的那個本能就叫做「法身」;那麼什麼叫「報身」?報身就是我們的智慧,你有智慧嘛;那什麼叫做「應化身」?就是我們的行為跟作用。
所以「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汝之用也」。那回到這樣你才有辦法去成就你的「自性本佛」啊,「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如果一切都是外在的諸佛菩薩,那我們也不用學了。所以,當我們看到外在的諸佛菩薩,也就是一種警示跟提醒,祂們當年也曾經在人道,也曾經在六道輪迴苦無出期。就好像阿彌陀佛,當年遇到大自在王如來的時候,你知道大自在王如來祂的教化時間多久嗎?四十二劫!你看釋迦牟尼佛在地球教幾年?第八千次,這一次,四十九年。
四十九年跟四十二劫差別在哪裡你知道嗎?年你們有概念,無庸置疑 。一劫,祂們講的是大劫。而一小劫,用人道平均壽命,人類不是只有地球人喔!外星人也叫人道,壽命最高可以達到八萬四千歲。那麼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平均壽命十歲,人道的壽命最低平均十歲,一直遞減叫減劫。然後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子叫增劫。這麼一下來,一上去,這樣叫一小劫。
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一個大劫有四個中劫,所以這麼一增一減,乘以二十,再乘以四,就是佛家在講的一劫。大自在王如來在世間應化四十二劫。所以你看,高維度空間的生命體看我們人類就像是蜉蝣啊。牠的壽命一天而已,朝生夕死,對不對?牠永遠就只有在那個平面空間,其他的世界牠也不知道是什麼!所以越高度空間的人,越高度維次的人他的視野越廣,心量就越大,壽命可以達到無量的!
那麼現在是屬於賢劫,第四尊佛住世,就是釋迦文佛,釋迦牟尼佛。本來第四尊佛應該是目前在天王殿暫代兜率天主的彌勒菩薩,但是因為釋迦牟尼佛修忍辱的功夫大過祂!當年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成就了祂極度的忍辱,所以祂超越了彌勒菩薩,變成第四尊。
那麼末法時期結束,釋迦牟尼佛法運滅度之後,滅法時期再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就會降生,是這個意思!要不然他們兩個是對調的。
沈毅師兄:
原來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是這麼來的啊。
忍辱很重要!沒有忍辱的功夫,所行的佛事將統統唐捐,火燒功德林!
師父上人:
是。所以你就知道這一個故事在表什麼法了,很重要!不是只有我們聽故事說:「哎呀!彌勒菩薩我知道,本來在前面,現在換調到後面,後面就會出來了。」那這樣對我們是沒有意義的。這一個理路就是:祂們兩個演一齣戲!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演一齣戲來教我們一件事情−− 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六度萬行裡面的忍辱、耐心、好脾氣、包容力,這個叫「忍辱」。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三個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也就說如果你沒有忍辱的功夫,你行佛事的所有這些功果統統唐捐了,統統不算數了,因為你留不住。所以人家說,火燒功德林嘛,對不對?那什麼樣的情況會火燒?就是你脾氣起來了嘛,你看不慣東看不慣西,這個叫火燒,瞋恨心起來了。
所以有瞋恨心的人絕對沒有忍辱,忍辱度是對治瞋恨的;那麼布施度是對治貪欲的;持戒度是對治惡習氣的;布施、持戒、忍辱,後面還有一個精進度,精進度是對治我們會懈怠的;禪定度是對治我們會散亂的;那麼智慧度當然對治愚癡啊。所以當這六度萬行成就之後,你得到的是具足圓滿,連具足圓滿的概念都放下,你就回歸毘盧遮那真身佛了。
那時候祂住的是華藏世界,祂的本然是所謂我們一般講的大光明藏−− 常寂光。祂們那一個世界完全沒有任何的瑕疵,美到不行!所以極樂即是華藏,華藏即是極樂。所以,毘盧遮那如來是華藏世界的教主,一般好瞭解,極樂世界常聽,阿彌陀佛是那邊的教主,所以祂左右有兩個助理,也叫助教,一尊叫觀世音菩薩,一尊叫做大勢至菩薩。
那麼毘盧遮那佛,在華藏世界的地方也有兩個助理,大菩薩,一尊叫做文殊菩薩,一尊叫做普賢菩薩。這四大菩薩,合起來就是一尊佛。佛示現「不動」,那菩薩示現「動」嘛,就是剛剛我們在鐘樓那邊講的最後兩句話:「佛,止則一念不生;菩薩,觀則萬善相隨」。所以你看,佛菩薩都是善的,對不對?有動作的。所以佛經有一句話叫做:「菩薩為眾生做不請之友」。祂會動,可是祂沒有一句話叫做「佛為眾生做不請之友」。所以你必須要去敲它,那個鐘代表著佛,一叩了之後,那個聲音代表著菩薩。(此時後方正巧傳來鐘聲)嗯,代表著菩薩。
佛菩薩,「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所以「汝若欲了之,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由心造」嘛,回歸我們自性本體就是了。因此來到佛寺,看到這些阿羅漢、菩薩,要好好跟祂們學習:「啊!祂在提醒。」是這麼一回事。這樣修佛就快了,你的生命,一般你們講命運要改造就太快了。你看毘盧遮那佛!
何謂坐禪?如如不動,是謂坐;不取於相,是謂禪
剛剛我跟小沈說,走過來的時候就是修什麼?毘盧遮那如來。就是你們的自性佛!所以為什麼說「自性本自清淨」啊!禪法,它一定是修到至極嘛,叫禪。那很多人誤解了修禪就是打坐、坐禪、面壁……不是只在那邊派功課給身體做,心都不做功課!我們現在人是不是都這樣,然後心都不做功課,在那邊打坐不是打盹就是妄想紛飛,這不叫坐禪。
所以坐禪是依著那個我們「坐如鐘」,坐著的樣子最穩定來代表著什麼?內不動心、不動搖。那麼禪者,外不著相。所以,如如不動,是謂「坐」;不取於相,是謂「禪」。所以坐禪、坐禪,如果你不瞭解這一個義理,你就沒辦法去契入所謂的行住坐臥皆是禪,你只會礙於所謂有為質礙形式的這一個方法,坐在那邊以為就是坐禪,結果根本不是坐禪。所以禪法叫「會與不會」。
有的人一生沒有打過坐,他也入禪,你懂嗎?所以這些都是形式。那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常常要打坐?因為,這也是一個「方法、門徑」,也是八萬四千法其中一法!它是一種介質,它不是本身,所以修行人切勿把路標當作目的。常常走一走……「西湖,箭頭,到了!」其實西湖還很遠,懂嗎?所以「以手指月,莫觀於手,當觀於月」啊!那用月亮代表:圓滿的月亮,十五月圓,就是毘盧遮那佛;那麼月牙從初一、初二、初三一直上去,就是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謂這個「位」,不是一個一個人的意思,這個位是位次、位階、境界、品級,是這個意思,所以它不是只有一個。
在華藏的修行,毘盧遮那如來的法脈裡面,從十信、十住、十迴向、十地到等覺,所修持的這些理路統統沒有離開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祂的初級班,是修這兩個科目,到最高級班,還是修這兩個科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麼有什麼不同呢?「深度」不同。你看我們小學生學數學,跟大學生學數學都叫數學,可是它的深度就是不一樣。所以,十波羅蜜成就「圓滿智慧」;十大願王,成就「圓滿德性」。也就是說普賢能入一切所謂的虛空法界,一毛孔一微塵的佛世界祂都能入,這一個就是所謂的「大行」。
那麼前面的地藏菩薩,就是那個「大願」的基石;有了之後,普陀山觀音菩薩,這一個「大悲」;這兩個基礎有了之後,你得要成就「大智慧」跟所謂的「大行」, 要有這一個願力、行為。那這四尊菩薩表以修德。修德就是有所作為。四修德的圓滿即是性德的圓顯。為什麼叫「圓顯」?因為性德本無所作為,它本然如是,所以它只是像鐘一樣,有眾生來叩,叩得大聲,祂就響大聲給他,祂自己是沒有作為的,在那邊如如不動。
這個眾生涵量比較小,叩小聲,祂不能大聲給他吶!祂要小小聲給他,才適當。那如果沒人叩呢?假設我們剛剛爬上去鐘樓都沒人叩,突然:「咚!」我們趕快逃了!你知道嗎?會嚇死人!這個叫做不相應。所以佛法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只要我們能夠會得箇中三昧。三昧是什麼意思這時候又要講了,三昧就是禪定的意思啦。
那有所謂甚深三昧、粗淺三昧嘛。所以,諸佛妙理,當然非關文字,可是,不透過文字又難以去什麼?引導。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很多經典裡面,雖然禪宗不立文字,可是聽好!它是「不立文字」,不是「不要文字、否定文字」喔!這個不立的意思是不執著,不執著文字。那你執著一個「不要文字」你也叫執著,那也不對。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典籍翻開,常常都是禪宗的這些語偈最優美,最有意境。
張姍女士:
我想問個問題,我的脾氣挺暴的,也挺沒有耐性的,怎麼樣才能改變?有什麼比較好的辦法?
師父上人:
「理明則性真」啊,意思是說我們在理上未明,所以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常常瞭解為什麼不要脾氣壞、不能脾氣壞。先用對法來講,譬如說,我脾氣不好,控制不住嘛,那我就要常常去瞭解,脾氣不好的副作用是什麼。那因為我不喜歡副作用,不喜歡不好的結果,我就會克制。之後再去瞭解脾氣好的境界有多好,那這樣我就會去嚮往好脾氣。那麼脾氣壞,如果從六道輪迴來講……妳有概念嗎,六道輪迴?
張姍女士:
有。
師父上人:
妳有沒有聽過一個地方叫地獄?
張姍女士:
聽過了。
師父上人:
我們講貪瞋癡對不對?脾氣壞叫做瞋!瞋毒,就是讓我們下地獄的主因。所以在這一輩子脾氣壞的人,下輩子都下地獄,這是學分。那妳想不想去地獄?
張姍女士:
不想!
師父上人:
所以每次脾氣壞我就想:「啊,地獄在面前!」所以就克制一下。這樣伏久、訓練久了,自自然然就比較不會脾氣壞。比較不會脾氣壞,還是會壞對不對?會壞,就要再看到,「地獄來了!」就再訓練,訓練久了,就不會脾氣壞了。這個過程是要訓練的,就好比我們寫書法一樣,一個字要寫好得要不斷重複寫。
張姍女士:
有一次吧,打個比方,就是非常生氣的時候,就好像有人在我耳邊然後說:「不要吵架!」我都聽到了,但是就是把這個聲音忽略掉了。
師父上人:
那不能忽略啊!所以剛剛我們講化身,搞不好佛菩薩化身來告訴妳不能這樣了。
張姍女士:
對對對!結果我吵了之後,就出現了很多要過好幾年才能平復的事情。
師父上人:
是啊!妳看多冤枉!近的來講,發脾氣就是讓現在的人產生一些奇奇怪怪病的主因。生病就痛苦了對不對?痛苦就好像已經下地獄了吶!地獄更痛苦。
師父上人:
他們是不是要做晚課? ( 按:當時大殿在準備做課)
張姍女士: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覺得出了社會之後,很多問題都不能理解,因為以前上學的時候脾氣沒有這麼暴,工作以後,脾氣卻越來越暴、越來越暴。
師父上人:
其實是這樣的,不是我們本來沒那麼暴,而是我們遇到了,有機會突顯原來我們這麼暴。妳懂意思嗎?就好像一塊土地裡面本來就有種子,可是長年都沒有澆水,所以這時候是不是不會長出植物。沒長出植物我們以為這土地都沒東西嘛,可是妳不小心一桶水下去就冒芽了。
妳看,種子是不是本來就存在?不是妳澆水的時候它才有植物!所以我們過去累生累世的這一些惡根種子跟善根種子都一樣多,只是來到這一輩子看我們遇到什麼緣。所以,為什麼要修?修正自己錯誤觀念、思想、行為叫修。這跟外在無關,外在就像一面鏡子,這一面鏡子讓我脾氣壞。我比喻,妳遇到的這個人讓妳脾氣壞了,妳不能恨他,妳要感恩他吶!因為他是一面鏡子來告訴妳,「妳有脾氣壞」這件事情。那妳要趕快擦,就好像看到臉黑了,然後去照鏡子,妳會不會因為看到鏡子裡的妳臉黑,就很生氣,氣死了、氣死了,然後把鏡子砸壞?我們人不會這樣嘛,對不對?
所以這一個境界就是一面鏡子來告訴我,我有這個壞脾氣。感恩它來讓我知道, 回家我得趕快修,因為我不想下地獄。懂嗎?所以我要告訴自己:「不行!」那不行很不容易做到,所以你要常常去樂善好施。一個忍辱做不到的人,一定是他缺乏前面兩個基礎。
張姍女士:
什麼基礎呀?
師父上人:
布施跟持戒。
張姍女士:
布施跟持戒......
師父上人:
布施、持戒、忍辱,後後深於前前。他們要做課,沒關係,我們到外面去。
(一行人移至殿外)
師父上人:
「演法堂」。
晏菱師姐:
他突然看你一眼,你要走,還要用力的看你一下。那是濟公嗎?
師父上人:
濟公。
師父上人:
如果想瞭解就到「演法堂」告訴妳吧。
張姍女士:
嗯!
師父上人:
等一下有個地方坐著,這樣乘涼,氣氛很好。上課的地方,叫做「演法堂」。
(眾人在「演法堂」前的台階坐下,師父上人繼續開示)
師父上人:
所以,忍辱很重要。那麼忍辱我剛講,對治瞋恨嘛,就是壞脾氣。那一時做不到我們就要先去瞭解為什麼做不到,那是因為我們生生世世有累積這個習氣,你們講的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件事情一旦養成習慣,當然不容易改啊,對不對?這很合理。那這時候要怎麼辦?去培養另外一個好習慣。
張姍女士:
培養另外一個好習慣?
常常為別人服務,樂善好施,就能對治「瞋恨」這個不好的習慣
師父上人:
對!好像翹翹板一樣,對不對?妳本來累積的習慣,不好的習慣:瞋恨。說壞脾氣好了,你們比較聽得懂。壞脾氣累積得像一顆大石頭這麼重了,妳一個人推不掉對不對?妳就去培養歡喜的習慣,培養久了,這個小石頭一直丟丟丟,總和超過它就跳過來了,自然就改善了。
那什麼叫做「歡喜的習慣」?就是我前面剛講的:布施。布施就是樂善好施的意思。為別人服務,處處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著想,這個就叫做布施。當妳常常在做這一件事情,自自然然妳的脾氣就會變好。
張姍女士:
我以前,他們都說我是濫好人。後來上班之後,只要說「要為別人好」,人家就覺得你傻。時間久了,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傻,社會人的這些習性也學起來了,會覺得是不是我以前的想法錯了……
師父上人:
不是這樣講,這時候是我們缺乏智慧。當然不能當濫好人啊!前面有個「濫」字就不好啦。濫好人再怎麼好,人都是濫,妳懂嗎?所以,真正的好人還有標準。意思是說,你們講的好人跟我們講的好人標準不一定一樣,跟佛菩薩講的也不一樣。所以,這時候就要花一點時間去學習佛法裡面講的標準,依它的標準我照做就叫做修了。
張姍女士:
那要從哪方面的書籍或哪裡去找到這個標準?
師父上人:
對你們來講有深淺的問題。基礎上如果妳可以從我剛才講的那些做起,它也就是一種標準。所謂的布施啊!那布施它還有分深度,要去落實才有辦法體會,它不是知識常識。要改變命運這件事情,不是我知道了什麼道理就叫做到了,而是我要去落實它。那書很多啊,佛經很多,可是有些妳看不懂啊!
張姍女士:
對!我家裡有供菩薩,每次燒香拜佛時候,就會看到那句:「常讀佛經,日久自明兮」。
師父上人:
是啊!可是要會讀啊!如果你們不會讀,讀一輩子也沒用,最後會變成佛呆子、書呆子,對不對?所以讀佛經要有方法,比如說妳挑最短的,要讀經不如念佛。妳家供奉誰?
張姍女士:
我家供奉的好像是觀音菩薩。
師父上人:
那妳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然後一句念到底,這一個方法也可以伏住脾氣。可是方法態度要懂得,要專注,不能邊念邊想別的事情,不能念得斷斷續續,一句接著一句要綿綿密密,清清楚楚。每一個字要清清楚楚,慢一點沒關係,照著妳的速度,好專注就好。所以,妳就一直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或者是妳習慣「南無觀世音菩薩」都好,就是給自己每天一段時間都做這件事情就好。這樣久了,自然心情就會比較緩和,遇到境界也就比較不容易起伏。
張姍女士:
我現在就是感覺每天都很浮躁,這種感覺讓人家很不舒服,自己也不舒服,旁人也不舒服。每次吵完架就覺得,哎呀!我怎麼會吵架呢?但是就是控制不住!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元和妙音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一種音流,能幫助我們回歸清淨
師父上人:
要不然妳就常常去聽法音啊!好比說……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師父上人:
這樣會寧靜許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的一種音流。如果妳自力還沒辦法的時候,就常常聽觀世音菩薩的聲音就容易清淨回來。加上自心念佛,念菩薩聖號。
張姍女士:
這個哪裡能下載呀?
師父上人:
你們有沒有給她?
(學員拿了一張《無住》專輯與張姍女士結緣)
張姍女士:
謝謝!剛才聽的時候,我最喜歡就是「嗡−−」那種聲音,前兩天我哥哥上普陀山去還願,我本來是想過去拜菩薩,然後求東西的,就是求心願的。但是走在路上的這個過程,就感覺好像是要去懺悔的,內心有一種……
師父上人:
是啊!
張姍女士:
懺悔的感覺。剛才您唱歌的時候我覺得……好像有種懺悔的感覺。
師父上人:
懺悔才會改變人生,求保佑是求不到的。懂嗎?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的求必需如理如法,依照自然法則而求!
師父上人: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可是偏偏「佛氏門中,又有求必應」, 只是要瞭解這個「求」跟世間人的「求」是不一樣的。這個「求」是懂得它自然法則的求。所以求什麼呢?「求原因比求結果重要」。你們去廟裡都在求結果,那就不對!要求原因啊,求原因就是學習。
比如說,妳不是跟菩薩求說:「給我幸福美滿!」而是求祂教我怎麼幸福美滿才對嘛,對不對?那教,我們就要去學,所以祂告訴我們,你要身體健康,你就要常常無畏布施。所以你的心情不好,就是一種不健康。人有心理健康跟身體健康兩類,對不對?那這時候,常常去做三布施的「無畏布施」很有用!所謂無畏布施就是:無有恐怖的服務奉獻。布施兩個字白話文叫做服務奉獻的意思。
比如說,我們透過自身生命去服務眾生哪一類事情?「讓他得到身心健康」這一類的布施都叫無畏布施。這樣的果報,自自然然就是你的身體會健康長壽,心裡平靜。它不是從吃藥來的,或是從運動、燉補、健康食品,不是!妳就常常去做無畏布施,有苦難的人妳去服務他,譬如說一些放生、吃素等等都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做不完,小動物不要傷害牠,蚊子叮也不要殺牠等等這些,統統是無畏布施。妳常常有這個關懷心,妳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世就不太會發脾氣了。這是一顆藥,佛陀告訴我們的藥。常常這樣也是在履踐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啊,所以說,如果在那邊跟在這邊有這種懺悔的心,那就恭喜妳了!因為進步了。
張姍女士:
我剛才上地藏王菩薩那邊,還有那個菩薩那邊,我說我可能犯了錯誤了,但是我不知道是怎麼犯錯的,想請菩薩給我指點,就是由高人幫我指點,沒想到就您到來了!真的很靈耶!
師父上人:
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那我們就是一心向佛,可是不是迷失的向佛,不是迷信的,而是要透過我們自己去落實履踐。階段性,妳就僅知道的這些去做就夠了。
張姍女士:
我剛才好像……難過之後好像有一顆東西往下沉,那種沉的可能是……可能就是清淨,因為我已經好長一段時間沒有那種清淨的感覺了。
師父上人:
是。那剛剛有,回家繼續保持吧!保持很重要,不能三分鐘熱度啊。
張姍女士:
對!我就怕我三分鐘熱度!
師父上人:
所以妳看,今天又有法寶可以拿回家,毘盧遮那佛、觀世音菩薩對妳多好。妳要常常想,這人世間有多少好人好事,我們也要做個好人好事,所以不要怕吃虧,妳懂嗎?
張姍女士:
我還有一個疑問。就是比如說,我全力去幫助這個人,但是好像那個人並不是很領情……
師父上人:
那沒關係,那是他的事啊,妳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了。如果妳求他回饋、求他領情的話,妳的善事就不圓滿。
張姍女士:
不是,不是求他回饋,是他的說法反而給我造成了困擾。
師父上人:
不會!那是幫妳消業,妳要這樣想,而且是真的幫妳消業。因果通三世嘛,來到這個人世間,人跟人的關係,不管妳跟誰都一樣,都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四個關係,這四個關係會夾雜。
張姍女士:
哪四個?
師父上人:
討債、還債、報怨、報恩。就這四種。如果妳不知道面對的人是哪一種,妳就「凡事作還債想」就對了。
張姍女士:
還債?
師父上人:
對。還債就是什麼都沒關係、都沒關係,人家都對我不好也沒關係!就是「逆來順受,順來看透」,這樣子的人生就會很好過。
張姍女士:
那我老公對我做得挺好的。
師父上人:
是啊!那妳要跟他學習啊,妳身邊有一位大菩薩,妳都不把握。
沈毅師兄:
小姐,妳是湖南人嗎?
張姍女士:
不是,我是山東人。
沈毅師兄:
山東?
張姍女士:
對!
師父上人:
所以要跟身邊的人學習。然後,妳就要用這樣的胸懷去待人處世,就解決了嘛。那剛剛我講的,不能三分鐘熱度!
張姍女士:
對!我就怕我三分鐘熱度,我挺害怕的!
師父上人:
所以這個回去每天看,妳就可以保持。
張姍女士:
有時候,我特別想可以讓人找個小繩把我拴了,一到了我又三分鐘熱度的時候,就兩巴掌下去。
師父上人:
不行!有時候妳控制不住還會起瞋恨心,妳會害人,所以要靠自己!對著電視妳不會發脾氣沒關係,裡面有一個人會跟妳講話,妳就每天聽,當作每天在做功課,這樣就可以了。
張姍女士:
謝謝老師!
師父上人:
不會!
張姍女士:
叫菩薩可能有點太遠,叫大師,好像也……,還是叫老師比較好。
師父上人:
名號方便就好了。
張姍女士:
(學員們說可以用 師父來尊稱)叫 師父?喔!
師父上人:
方便就好,妳跟老公相處也很有趣。
張姍女士:
對!他說了嘛,我們是十六輩子的緣份,他說欠了我十六輩子的債,來還債的。
師父上人:
對。除了這樣,妳還知道一件事嗎?妳還是他掌上明珠吶!妳知道嗎?
張姍女士:
對!他常常把我當小孩子養。
(眾人鼓掌)
師父上人:
是啊!所以,我偷偷告訴妳,「要」不要「要過頭」,知道嗎?
張姍女士:
什麼?
師父上人:
要債不要要過頭了。
張姍女士:
喔!
師父上人:
他對妳好不要要過頭,知道嗎?
張姍女士:
現在開始慢慢學習了。
師父上人:
是是是!妳要回饋。
張姍女士:
但是對於他就是會忍不住,對別人還能忍得住。
師父上人:
是啊!所以妳看,冤親債主就是這樣,妳們是彼此要對修的啦,對修,要共修。
張姍女士:
他會不會覺得對我好,是不好的?
師父上人:
不會!那你們回家一起看,就解決了。這件事情未來就不會有了,他就會更歡喜,這樣妳才可以看到他更好的部分。現在妳還被自己矇住,其實他有比妳想像更好的部分,只是妳還沒看到。
張姍女士:
其實我和他有一個典故,當時我怎麼看他怎麼討厭!中間分了一次,分了一次之後……
師父上人:
妳老公姓什麼?
張姍女士:
他姓孫。
師父上人:
孫先生,您是不是希望我來幫你申訴!
張姍女士:
然後分手一個多月後我上青島的寺廟求菩薩:「菩薩,請您告訴我,我老公以後長什麼樣。」誰知道當天晚上就夢到他了!當天晚上他還給我發了個微信還是短信。這麼怪?一個多月都沒動靜,剛給菩薩求完,菩薩就讓他給我發了個短信,晚上作夢就夢見他了。後來又和好了,慢慢的就喜歡上了,好像真的就是緣份!
師父上人:
所以緣有這四種緣嘛,可是不保險。這是為什麼我們彼此都要一起成長的原因,尤其是夫妻。夫妻是緣嘛,緣是什麼妳知道嗎?報恩、報怨嘛,妳懂嗎?
張姍女士:
明白。
師父上人:
那有緣好啊,可是妳要把緣,不管是善緣、逆緣都變成什麼?好的緣。再往上提升變成法緣。那一旦你們都互相成長,提升為法緣,就永遠都穩穩當當的。
張姍女士:
對對對!因為他以前的時候說:「我們要生生世世,這一世好,下一世還要好。」然後這兩天他居然跟我提出了什麼要求呢,說:「咱們就好這一世吧……」
( 眾人大笑)
師父上人:
那妳要趕快學習讓他改觀啊!對不對?又回到他原來的初發心了。
張姍女士:
然後我就告訴他:「你變了。」他回答說:「我哪會變!」我就說:「你以前說的是生生世世,下一世我們還要好,之後就變成……哎呀!我就和妳這一世就行了,我覺得和妳這一世之後我就成佛了。」
( 眾人大笑)
師父上人:
妳在修他的忍辱。我剛才講的那些都是你們的事情啦,妳撿去用就對了,有兩句話妳守住:「若能去除心頭火,定能地中出泉水」。
張姍女士:
您等一下,(轉頭催她先生)你趕快記一下!老師您再說一遍。
師父上人:
「若能去除心頭火」……她是不是心火很旺?(問先生)「定能地中出泉水」,水代表智慧、清淨不染的意思。如果我們能夠把心中的火去除掉,本來就很清澈的,妳懂嗎?
張姍女士:
(對著先生說)你要是想報恩的話,你得讓我去除心頭火呀!
師父上人:
她每次要燒起來,你就講這兩句就對了。這樣就能改善了!重點在改善,改善了就沒事啦!所以人生是後面真的可以越來越好的吶!不能「宿命觀」,一定要有「造命」,創造命運的觀念!佛法不是叫我們永遠在求安慰的,不是。佛法是當你深入學習,你著著實實可以把你的命運改變得越來越好。
張姍女士:
對,是!
師父上人:
是啊!所以要去努力。如果她那個「三分鐘」到了,你那兩句話就再冒出來,這樣就對了!三分鐘到了再冒出來,因為三分鐘熱度。
張姍女士:
(對先生)你記下來了沒有?(先生未反應過來 )你還是給我手機我自己記,起來吧!趕快去一邊!
(張姍女士一字一字仔細地記下 師父上人的法偈)
張姍女士:
我今天還跟他說我一定要上斷橋,說不定我還能遇見許仙呢!然後您就是個法海。他說要是許仙遇見我,今世他也能成佛。若…能…去…除…心…頭…火,定…能…地…中…出…泉…水…。
師父上人:
他們晚課未免也太快了吧!(一下就結束了。)
(張姍女士認真地讀誦法偈)
張姍女士:
我應該能背下來。
師父上人:
最好背起來,把它當作妳的座右銘。然後每天給自己……我不知道妳的時間掌控怎麼樣,至少半小時一直念觀世音菩薩。
張姍女士:
半個小時喔?
師父上人:
能多不少。不是叫他念喔!妳要念喔!如果妳叫他,只能叫他督促妳念,這樣才有用,不是叫他念完迴向給妳喔!是妳要念完迴向給他,就會越來越好,妳的狀態就會越好,而且妳的頭腦也會越清明,也會比較好睡覺。
張姍女士:
對!我有時候雜念太多了,其實就像那個千絲萬縷,然後裡面理不出頭緒。
師父上人:
是,腦神經衰弱!
張姍女士:
對對對!
師父上人:
然後個性就會急促,就會這樣子。
張姍女士:
特別是出了社會之後,我覺得社會的法則和學校的法則是不一樣的。
師父上人:
其實應該這樣講,妳到哪裡會一樣?
張姍女士:
那我應該怎麼做呀?
師父上人:
改變自己啊,什麼都一樣了。剛剛已經派功課給妳啦!回去看那個DVD,聽那個CD,念觀世音菩薩,自然妳就明白。
張姍女士:
謝謝老師……師父!
師父上人:
都行、都行。(師兄與張姍女士確認連絡方式,方便未來寄送法寶結緣)
張姍女士:
(對著先生說)你過來趴著!我要寫字!
晏菱師姐:
我要是這樣講,會被揍!
芳美老師:
我溫柔多了!
師父上人:
我是她老公的救世主。
晏菱師姐:
應該最感恩的是他先生吧!
芳美老師:
我三從四德多了!
師父上人:
所以人天法、小乘對一般人還是有它的必要性,那個叫做「方便法」。那麼要直接契入「一乘」,畢竟不太容易。「萬緣具捨,止息妄念,一念不生」,這不太容易。所以為眾生還是要去鋪陳,「菩薩為眾生做不請之友」。那麼「無我」,不必為自己的任何事情……因為本來就沒「我」,也沒有一個「我的想法」,那其實一切只是隨順而已,感應道交絕不失時。
那麼我剛才講的那一段叫什麼?「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的涵量不一樣,你只能應到剛剛好。再多,不堪受;少,對不起他,剛剛好就好。那我們為什麼能夠去剛剛好?就是你要有觀機契機的能力。所謂是契機又契理,佛說也;契機不契理,魔說也;契理不契機,閒說也。多講的浪費掉、沒用,所以要契機又契理。
那這一個契機的關鍵在哪裡?在眾生。如果你修得了清淨心,你顯應出去就是契機的,哪有一定的說法,沒有。那「法是藥,眾生是病」啊,「隨方解縛」這個問題而已,所以不必去被很多東西預設立場,顯應而已。把你自己親證的體會,在一個當下,去流露出來而已。法就是這麼自然吶!所以,這些自然的狀態記錄下來,屬於言的就叫做「教」,屬於身行的就叫做「戒」,屬於心的就叫做「禪」。佛言、佛行、佛心,就是這些理路。
張姍女士:
那 師父,我們能不能先走了呀?
師父上人:
好啊!妳要趕快回家做喔!知道嗎?功課是自己做的,不是老公做的!他也要做,他做了就更知道怎麼督促妳了,這樣妳才會成就,知道嗎?
張姍女士與先生:
謝謝 師父!麻煩您了!
張姍女士與先生:
(詢問現場學員)幫我們拍個照可以嗎?
師父上人:
今天我是你的救世主。
啟森師兄:
師父,我們可以拍個照嗎?
師父上人:
好啊、好啊,站在哪裡你幫我們。
張姍女士:
那我不能站在您旁邊,我得站在下邊。
師父上人:
可以,沒關係,我身上沒長刺。
啟森師兄:
可以,圍在 師父旁邊都可以。
(夫妻倆與 師父上人合影留念)
學員們:
謝謝!
張姍女士:
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
加油啊!
張姍女士:
嗯,謝謝,再見!
一席開示,煩惱轉菩提,笑顏逐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