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1 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於李珞晴師姐主講後開示)
【生命的關鍵】
Master Hong Sheng's Instruction after Talk on Life Lecture Series
- The Critical Moments of My Life on October 21st, 2017 (Kaohsiung)
時間:106年10月21日,14:00~16:00
地點:一覺元本部(高雄市鼓山區河西一路1299號2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我們人有一個與生俱來的性格,就是想「要」,這個「要」的性格一直沒辦法卸除,甚且我們也知道我們常常要不到,但也是不管,仍然硬是要(師父笑),對不對?於是想盡辦法,直到在世間法裡面跌跌撞撞地驗證了真的要不到,這時候就轉換跑道在所謂聖賢教育的領域去要,看看能不能透過聖賢教育讓我們得到原來那一個非要到不可的生命狀態。然而佛家有一句話:「因地不真,果招纡曲」,這句話涵蓋甚廣,也可以兜來這邊。「因」是原因;「地」是「初始」;「不真」是指不夠真誠、不夠真實。換言之,不真就是假、不真就是邪、不真就是偏,也就是說我們的起跑點那第一步若已踏錯方向,我們即便用盡所有的精力跟手段、方法、思維,它還是建構在錯誤的立基點上,以致於我們永遠要不到所嚮往的幸福美滿。
學法的人其實也可以善巧方便調整一下自己的心念,我們老想「要」,在學法之後,也可以調整一下稍微往「我什麼可以不要」的那一個方向。當然,叫你們不要錢,你們也要考慮半天(學員笑);叫你們不要身心健康,你們也做不到;叫你們不要家庭幸福、不要人生所擁有的一切受用,你們也辦不到,那就叫你們不要那些「不好」,你可以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要憂慮;我不要糾葛;我不要身體不健康……」,因為「不要身體健康」你做不來啊!對不對?事實上,當你「不要身體不健康」久了之後,「身體健康」你也不想要了,因為超好的身體健康可能也是人生往道業提升的一種障礙。
這個層面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怎麼說呢?古人所謂是「比丘常帶三分病」,這句話不是詛咒比丘(師父、學員笑),而是告訴我們:身為一個「人」,卻總是自我感覺幸福到不行、人生都沒有問題,那就是一個天大的悲哀。因為你的概念當中沒有所謂「離苦得樂」的這個概念,你覺得自己已經「樂」了。那這個「樂」是「得少為足」的那一種樂,我們其實只是得到一點點卻以為很多了,那麼從一個「人」的角度當然不用講,六道輪迴的最頂層「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壽命是算八萬劫的,不是像我們現在七、八十歲算長壽、一百年很了不起了,人家最長的生命是八萬「大劫」,還不是小劫!你看,這樣的福報好不好?我們人會覺得非常好,可是在能夠理解佛法的基礎下,這個立基點是能夠超越的,也就是你們現在人所講的「解脫」。
那麼以前「解脫」應該是講「ㄒㄧㄝˋ脫」,它是以動詞來講、不以名詞。不能夠達到這個生命狀態,就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個苦境的牽制,因此,若從這一個角度,那樣的福報叫做悲哀。所以,一個人在學佛的狀態下,當人家說我們很有福報或是沒福報的時候,我們就要有高度的智慧去評斷這句話的警示。比如說有的人常常稱讚我們:「哎呀!師兄,你好有福報哦!」然後我們得意洋洋:「對!我很有福報!」你不知道人家在諷刺你,因為你不懂得惜福,你的福報大到致使你不懂得惜福,惜什麼福?惜「有機緣永脫輪迴」的這個福!
從佛家的角度,真正告訴我們的大福報是什麼?當生有機緣遇到佛法!當然,直接跳過「做人」,因為大家已經做人了就毋須多加贅述。那麼你做人時最大的福報是有機緣遇到佛法、有機緣聽聞佛法,甚至有機緣受持它、有機緣能夠透晰它。所以四事因緣——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明師難求,具足這四個緣在佛家叫做大福報。那麼我們世間人認知的福報不是如此,而是前面所講的,我們都以一種「想要得到」的概念為基準,當想要得到的已經得到了,自然是叫做有福報,對不對?然而這在佛家也是一個誤區。
中國老祖宗很有智慧,當初創造文字的時候常常會隱藏很多意涵,比如說為什麼叫「禍福相倚」?先不談相不相倚,這兩個字湊在一起也常常讓人看錯、寫錯,因為長得很像啊!它告訴你:「福非定福,禍非定禍;福中有禍,禍中有福」,一旦當中有相生的對法時,那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福。那麼我們世間人所謂的幸福頂多也就是一般常講的「五福臨門」:福、祿、壽、康寧、終考,你看,「終考」就是我們講世間人最大的福報,可是這不是佛法講的最大福報,我們世間人就在乎「好走」、「往生」,但卻不一定自在,僅是不受干擾、好走而已,「自在」是你可以決定。一個人壽終正寢並不一定能夠決定自己的生命去向何處,還是隨業流轉,只是這一種生命狀態走的通常會是比現在更好的境界,順暢、無病、壽終正寢,世間人把這個叫做最大的福報,放在五福裡面。
至於福、祿、壽,為什麼五福裡面的第一個字又是「福」?這一個「福」特別抽出來,就是「壽」、「祿」、「康寧」(身心健康)和「終考」(壽終正寢)這四大類所不能涵蓋的全部都以一個「福」來概括。「壽命」也是很好的福報,但壽終正寢並不一定脫離輪迴,只要沒有脫離輪迴,壽終正寢即便去做了天神,比現在好過太多太多,將來有一天也有可能在那一個境界被退學而掉下來。通常天道掉下來的常會跳過人道直接去三惡道,因為天道的福大到我們沒有省思的能力,沒有省思能力的狀況下,你的福會拿來幹嘛?若依世間人就叫做「作奸犯科」,當然,天上可能也沒有那麼多壞事可以做,享福的同時就叫做折福。那你說既然不一定作奸犯科,為什麼墮落是直墮三惡道?因為多數天人會在臨終那一個時刻產生巨大的變化,那一個變化是什麼?是你的念頭的變化。
所以你就知道,我們生命去向的決定就是那一個念頭。為什麼你們平常要修、要修得正確?其實最終就是在修正你的起心動念而已。如果你的念頭平日保持訓練在一種狀態,臨終時是不是比較容易是那一種狀態的念頭?所以是那一個念頭決定你去哪裡的,它是一個引業。那這一個引業去到哪裡又會帶著滿業,滿業是關乎你去到那個世界的生活過得好不好。比如說你考上哪間大學是依總分引導,可是你去到大學讀書,不同科目的感受性會不一樣,這就是滿業不同。所以滿業依止十善,引業常常於五戒當中去形成。
那麼你要上到第三層天~炎摩天,有人稱為「夜摩天」都可以,那是一個音譯的問題,在這一個領域就必須要有定功了,所以一個人修持佛法若是沒有定功就談不上。那麼李叔叔那個三級跳的例子你就可以理解了,本來「四王天」已經不錯,比「人」好了。再跳一級叫做「忉利天」,可能他覺得和玉皇大帝做同事也不是多有樂趣(學員笑),玉皇大帝很有威嚴,比我還凶(學員笑),在這邊沒那麼好打混的。那這時候上不上得去「炎摩天」?上不去的!因為炎摩天不是靠他力加持就能去,可是那些訊息語意下告訴你們一件事情,因為李叔叔在提升當中真正有提到了一個字叫「佛」,真正在佛會下修持。「在佛會下修持」他就有別於世間一切修為的標準,那叫做「定」,一般你們講的禪定。
也就是說生前不懂得修定、懂得修善,所以他升到欲界天的前兩層是可以的!或者如果你修的「善」不足以到欲界天的忉利天、四王天,這時候透過他力的加持也是可以的。「他力加持」以你們現在所謂的找一位有德行的人來做法會、超度……這些方式統統可以,可是在這一個過程中,如果沒有遇到真正佛法修持那一個「定」的概念,他就升不上去了。所以你就知道,如果單純只是這樣依他力加持的生命狀態是上不了極樂世界的,極樂世界的定功又比六道輪迴的定功要來得更加地深,那麼那一個定功是依持念、持名「阿彌陀佛」的深妙禪而有,那一個定功不用達到「斷煩惱」,達到「伏住」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你還有煩惱基底,可是你要靠自力超輪迴得要煩惱斷盡才有辦法。要斷盡第一層次的執著煩惱才有辦法透過自力一下就頓超六道輪迴,這就是一個學佛的人的第一階段。那當然,剛剛講極樂世界的往生,這是一個易行道,一般我們若無法依自力,我們就靠阿彌陀佛的加持力,這時候也是他力加持,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比較簡單的功法而往生極樂世界。那麼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等同也超越六道輪迴了,因為極樂世界有所謂的好環境,我們比喻是一所學校來講,它完全沒有惡緣,所以它就是一個保證單位,保證你可以成佛,可以成為覺悟圓滿的這一個生命狀態。
至於李叔叔三級跳是提升到哪裡?本來是提升到忉利天,但他也懂得在這個狀態裡面去契入一點點「定」,「定」是什麼?就是「放下」!人有一個障礙就是「肉體」,當肉體還在的時候,人的靈通力會比較薄弱;當你離開這個肉體時,我們生命本然的五通就會恢復回來。它不是從外面得到的,是恢復回來,也可以說是顯露出來。那麼李叔叔沒有這個肉體的執著也就少了很多障礙,此時再去聽聞佛法的教誨會比較容易放得下,那他除了心念容易放得下,他在行為上也容易做到「放得下」,這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你的「念」、一個是你的「行」。
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下,好說還與佛有這一個善緣在,於是「比較做得到」的時候就可以到炎摩天再去做一種提升。那麼如果在炎摩天不再有他力的一種引導的話,也許就只是這樣了,可是他最後又有這一個機緣,在炎摩天又有佛法的持續,所以能夠再往上提升,現在就是真正地修佛去了!那真正修佛去是不是到了極樂世界?當然也不是,他到了一個能修定功的地方。所謂三級跳,跳上去是不是到第四級?第四級叫做「兜率天」,兜率內院是彌勒淨土,「彌勒佛」為主導教授,所以那一個世界當然也是非常好的一個修佛的環境,有這一層善緣。
由此可見,其實我們現在還活著的時候以這個假體去修持也是一個很好的狀態,因為不是每個天人都有這種特殊因緣,很多天人是沒機會聽聞到佛法的,如果以李叔叔為例來講,拖久一點的話,可能也就迷失在天人的享福境界了。這個過程是很密集的,在出殯前這段短短的時間內要一併完成,如果讓他已經真正受身投胎去當天人,要再升級就機會渺茫了,你懂嗎?因為太幸福了、福報太大,大的福報一出來,誰要跟你修佛啊!這時候玩樂都來不及了,對不對?意思是說:「要把在人間受這些女人折騰的那些苦全部給換回來(學員大笑),我才叫幸福。」所以這樣一個生命體的貪念就會再跑出來。
我記得我們還在「觀止」(本部舊址)的時候,李叔叔往生那一年,他曾經對我說過:「唉呀!師父,要是早在幾十年前遇到你,我就不結婚了。」(學員笑)我說:「算你聰明!(學員大笑)可是你沒有那個福報,所以你現在已經結婚生子了。」然後他又告訴我:「師父,我現在才知道我教育失敗。」我說:「如是!如是!」(師父、學員笑)真的教育失敗啊!你看,佛法就是這樣,當機的人能直接了當講實話,它就很有作用。那麼那些話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它就是加速他在這個人間趕快放下,要不然他這輩子那一種情執、留戀就不會有機會讓他弟弟這位算命高手咋舌:「我的哥哥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命運?!」當然,世間人對於這種說法很難理解,人家死掉,怎麼說「這麼好」?那是你們不知道,人家是上去做天神了,哪有不好?是我們沒有能力,我們才會說死掉不好!
生命的理路也就是一個修佛的人要去深透理解的,你要理解這些方方面面,當然,能講的幾幾乎乎都是一種所謂的綱目,所以我們學法就要秉持文殊師利菩薩所教導「一個人要如何契入真信」的一種教法,祂的一百四十一願、祂的念,從細念、微細念、甚微細念……一直鑽下去的很深度的念、很細微的念,我們要把它搞清楚弄明白。那麼依我們現在的人在學習,看待每一件人事物都能夠依持「八個面向」已經算不錯了,所謂是「體、相、用、因、緣、果、理、事」都要面面俱到。然而我們現在的人大概很難做得到,對不對?你只要這八個面向無法面面俱到,也就談不上真正的看破。
我們常常講「看破、放下」,因為看破才放下啊!假設現在說:「我看破了,要去出家了!」那是帶著嘔氣、帶著對世間的忿忿不平:「我實在沒有能力應對,所以要出家了!」那叫做逃避,並不是看破。所以,佛家真正在講的「看破」就是透晰理解、理解透徹,理解透徹什麼呢?生命的存在!以白話來講就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以佛法的用詞叫做「諸法實相」。如果你看一件事情無法以基礎的八個面向,「看透生命的存在」這件事當然就距離你很遙遠,甚且你這八個面向面面俱到了,你還沒有真正看破,那只是有看破的味道而已。
所以一個修佛的人就不能看輕佛法,並非只是做善事、捐錢、去道場做義工就叫做有功德,其實是一點功德都沒有!那麼這八個面向看破、理解是不是算數了?不是!這八個面向每抽出一個都還具有八個面向,比如說從「體、相、用、因、緣、果、理、事」抽出一個「體」,你看到一個人事物裡面的理體,它有它的性體跟自體,有它的體性跟自性,那都不一樣,而一個「體」裡面又具足體、相、用、因、緣、果、理、事,所以這時候八乘以八就六十四了,很像一般所謂的《易經》六十四卦,一直分析下去。那這六十四的每一個面向又有六十四個面向,再乘上六十四,每一個抽出來又有六十四個面向……重重無盡!你看,得要把這些都透晰了才真正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你能夠真正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佛法,也就不會看輕它了,那時候你就是一個極度客觀的生命狀態。一旦你是極度客觀的生命狀態,你當然不會犯任何錯,假設是錯,也都是眾生對你誤解的錯,因為透晰了這些深度時,已根本沒有「我」的存在,自然也沒有「誰」在犯錯,那時候既無「我」亦無「我所」,既無「能」亦無「能所」,所以能所不二、我所不二,契入佛法的不二之法。它的基底統統是來自你們眼前所面對到的人事物,而不是跑到哪個山頭閉個關才叫做修持,並非如此!
講到「閉關」,一般人也沒有資格閉關!舉例來說,蓮池大師有一回和一位老僧聊天,他對老僧說:「以前有一位出家人在山上獨自修持,修得很好,也有一點境界。後來,山下的一些村民就會上山請教他問題,一段時間後,村民發現這位大德真的不錯,於是希望蓋一個道場把他請下山來主持,以利益更廣泛的眾生,這位出家人就答應下山了。下山之後,禁不起掌聲,滾滾紅塵又現形,於是開始退轉,開始利用佛法收集名聞利養。」你看,我們前面所講的,那個「要」又被勾起了,本來在山上修行是訓練「不要」,結果「不要」還沒訓練徹底,下山又勾起那個「要」。然後這位老僧就好奇地請教:「這位出家人是誰啊?」蓮池大師回答他:「就是老兄你啊!」(學員笑)那老僧就沉默不語,覺得很丟臉。
所以,一個人的修持如果沒有真正修到徹底的無我,隨時都有退轉的機會,換言之,你們如果現在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你們就隨時隨處都有退轉的機會。那這時候在修持的人就要非常地嚴謹,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要有如臨深淵的基本態度,修持佛法才不會訛化它,要不然我們現在都隨隨便便。前幾天跟幾位同參聊天,提到現在最怕遇到那種一來就表明:「師父,我看了好幾部經」的人,更怕的是:「我讀了好幾個佛學院」。為什麼?因為這些跟修佛都沒有關係,這只是修佛的一種介質而已,它本身是沒有關係的。如果我們修佛卻沒有契入佛法的真理,我們生生世世都逃不出六道輪迴的窠臼,修佛得要契入真理。
那為什麼我們要有老師的引領而不是靠自己?一旦有老師、有上師是不是等於安全了?倒也不是!因為你的基礎態度也不對。其實你們要懂得上師的第一個作用是什麼?就是卸除掉你自身的「我」,就這樣。換言之,如果我們眾生那個「我」卸除不掉,我們沒有能力修佛,即便花盡一輩子接觸佛法的領域,所有的佛法知見都會變成是我們荼毒自身法身慧命的毒藥。所以學佛的人若是依既有的概念就會很難理解,再怎麼樣它都是佛法,對不對?那非關是不是佛法的問題,而是在於你的用心純不純正,只要你用心不對就沒辦法。
好比說我們現在一個廚師很重要的工具是什麼?是刀子,刀子愈鋒利對廚師愈有幫助,對不對?問題是廚師拿刀子去殺人,那你說是那把刀子的問題還是這個人用心純不純正的問題?佛法本身就像那把刀子、那把劍,它可以是幫你斬除「貪瞋癡」三毒煩惱的智慧劍,它也可以屠殺你自己的法身慧命,單看你方向用得對不對。那麼你為什麼要依從上師?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有根深柢固的「我」。很多人在這個時代為何怎麼學佛都學不成?就是用著自己的意識在體解佛法,尚且也明知道四依法,所謂「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有四依、四不依,可是偏偏還是用自己的理解在解讀這四依法,所以還是依自己。
克實而論,一位上師不一定有多大的智慧,可是他能夠讓你依從,那一個「依從」就是在卸除你的自己,有可能上師還沒開悟、你已經開悟了,佛法是這一件事情。所以它才告訴我們「法無先後,達者為師」,也許你的上師還在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但因為你「依從」的態度對了,你已經卸除自己,當下第一念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把「我」拿掉就是阿羅漢,那你證得阿羅漢果,你的上師可能還是薄地凡夫,還一步一步往三惡道走。當你證得阿羅漢果時,因為沒有「我」,所以你的知見客觀了,這時候一切善法、黑法來到你身上都變成淨法。因此,只要沒契入清淨就談不上修持佛法,都還處於善惡對法,所以關鍵不是在於上師有多厲害,而是我們的用心對不對!
禪宗的上師考驗徒弟時常常用的一句話:「你會嗎?」那會什麼?「我會背《弟子規》了!」不是在講這個(師父、學員笑),對不對?「你會嗎?」哪裡是佛法?人家隨手拈來皆是佛法。換言之,用心對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做任何表相上的惡也統統是佛法、是正法,因為那一個「惡」的介質可以讓你引導眾生往善、往淨、往正的方向去提升,所以那是一個善巧方便的手段。如果你「不會」,你去做任何善事也都不是佛法,頂多只能說是世間當中往比較好一點的方向挪移而已,那叫做善法。所以第一個必須沒有「我」,如此才能真正放得下善惡的對立,只要有根深柢固的「我」,善惡的對立是放不下的,因為你本身就是對立,那就沒有真正的佛法可言。所以,佛法的真理不好懂!真的不好懂!
講到這邊都還沒有講到真正的真理,它只是講修持佛法的一個基本態度而已,那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現在佛教慢慢興盛。當然,前一陣子是一直衰退,我常常講是四眾(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弟子的錯誤,為什麼錯誤?就是因為沒有用著剛剛告訴大家的正確心態去修持,所以就會把佛法的樣子給表演錯誤,一旦表演錯誤就會造成很多錯誤的結果,那時候就無法說服一切眾生,連自己也說服不了,所以變成愈多人學習佛法就把佛法的形象搞得愈糟,這時候大家就不是真正修佛,而是手牽手透過「佛」的招牌跳進地獄!
招牌跟實質沒有關係,世間法裡你們也有「掛羊頭賣狗肉」這種事情,那麼在修持的領域就像這樣,之所以在高層次佛法的教法裡面告訴著我們:「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祖祖相傳,以心傳心,密付本心。」可是這一種說詞對於世間人就會造成聽久了又變成一個很不負責任的概念。那麼它不是叫我們執著在形式上,「現在都不講話了,我的心傳過去了,你們有沒有感受到?」修佛不是這種東西,而是透過這些用詞來破除我們對一切存在的執著。所以只要我們拿掉「執著」,我們的心本然就是往佛法的方向,這時候還只是方向,而不是已經契入了,方向對並不一定契入,還要不斷去加溫這個正確的方向才能慢慢契入。那接下來「分別」也丟掉,「分別」一丟掉,慢慢契入了。最後「妄想」丟掉,已經到位了,那到位還有成熟不成熟的問題。
所以是這一個脈絡在這一節稱為佛法,因為它是出世法,可是所謂「出世法」也不是和「世間法」形成對法的態度,是因為我們眾生執著在六道輪迴這一個世間法裡面,所以善巧方便以一個「出世法」的名詞來引導。你看,有出、有入,「世間法」跟「出世法」它還是一個對法,所以真正的出世法是「出入不二」,它是涵融的。也就是說整個你們所理解的存在統統是我們自己一個生命體性,它是同體!那把這個「同」也拿掉,它就是一體。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一個人要修佛就比較沒那麼難了,可惜的是我們當今都不是以「一體觀」在理解我們的生命狀態,如果理解「一體觀」,人生就再也不會有「我想要什麼」了,因為你本來就有!那你本來就有,佛家才告訴你「歸無所得」,如果本來沒有,現在冒出來,這才形成「得到」這一個概念。比如說我本來就有這杯水,而且也在喝了,我會不會說:「我得到一杯水」?不會啊!因為我本來就有!所以佛家講的「歸無所得」也不是你們想像的「什麼都沒有」,而是它本然就存在。
眾生庸庸碌碌、忙忙碌碌於「心外求法」,於是後面跟著一句話叫做「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所以在在處處都要往內回歸。說一個「內」也是應對我們老是往「外」,所以「內外一如」就是我們的生命本然,外在的存在即是你內在的顯化,內在是什麼,外在就是什麼。因此,一個人要改變命運若沒有理解到這邊,就永遠都是依他性~仰賴外在,那仰賴外在又加上「要得」的概念,最後得不到,人生就諸多抱怨,然後又把方向愈搞愈雜、愈搞愈錯。所以那一個「水」就變成「冰」,冰砸人會死、會造成人家對你的冤仇,水潑人不會死,搞不好他一會兒回想:「哎唷!還涼一點了,天氣這麼熱!」是不是?當然,最近天氣轉涼,一潑下去,人家可能也會翻臉了。(學員笑)
所以,一旦學習佛法,我們就要善於拿捏理路,善學的人是從「理」入,沒辦法的只好從「義」入,最後都完全沒辦法的也要老老實實地從「事」修。我們如果「理」也搞不懂、理解不了,「義」也無法符合,那麼要老老實實地聽話、照做,這個就是從「事」修。既然裡外一如、體相一如,事修的圓融也等於是理體的到位,它還是一即一切。八萬四千法〜法法通自性,它總不出兩個字──恭敬,也總不出「至誠」,所謂是「至誠感通」,這就是我們生命的真如本性,我們本來就是如此,我們的本能就是如此。學法不是為誰而學,是看你自己有多麼「不想要」,很多東西你要趕快想辦法丟掉,那你自己無法做到,你去學一個「怎麼把它丟掉」的方法,這整段過程就叫做學法,那麼這一個「丟掉」能夠讓你明白、讓你開智慧,所以它就叫做佛法!
希望你們能夠在生活當中有個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理論,加上善用正確的方法和勇猛精進的力度,「當生成佛」它絕不是神話。善財童子所能夠做到的,你們諸位也都有那一個本能,而六祖惠能大師所能做到的呢?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就馬上說:「唉呀!要知道那是他過去生有基礎。」我們現在都把六祖惠能的這個功夫歸就在他過去生生世世的善根,如果你是這樣想,你會不會覺得六祖惠能大師很狠心?為什麼?都是過去生、都叫再來人,那他來表演這一招給我們看要幹嘛?讓我們恨得牙癢癢地:「你做得到,我們都做不到!」諸佛菩薩不會這麼狠心,祂們來到人間示現一定都有一個表法,那個表法就是告訴諸位:「你們絕對做得到像我這樣。」所以才會來表演那一招。
比如說有的示現這一輩子的人身很悲哀,受很多苦、很多打擊,那麼你們也會受苦、受打擊,可是祂的示現一定會比你們可憐,這時候就是告訴你:「像我這麼可憐都可以撐過來了,你怎麼可能『不可能撐得過』!」所以祂做得到的你們也做得到,這是從負面去表法的示現。從正面的表法,祂可以不讀書、不讀經就成佛,這也就是告訴諸位:「你們也可以」,只是你們的心要正確,這就是要破我們的執著用的。所以第一關鍵還是要拿掉執著,如此修持就是一種很輕鬆愉快的人生境界。
所以修佛的人應該是一年比一年快樂、一年比一年自在,不過,這是講功夫比較差的(學員笑);如果功夫好一點、正常一點的,都是一個月比一個月快樂;那功夫更好的,是一秒鐘比一秒鐘歡喜!當然,希望你們是第一種以前的,第一種以前哦!你說:「第一種還有以前?」就是一彈指比一彈指快樂啊!(學員笑)對不對?要做這一種的,祝福大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