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高 福慧人生講座 花絮
──太上感應篇學講──
《太上感應篇》是 師父上人給予棋研師兄學講班的課題。所以《太上感應篇》不僅是一部家喻戶曉的道家經典,也成為了棋研師兄學修的主要科目。
《太上感應篇》強調的是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打從心底出發的念頭是什麼,我們就必須去接受其果報。說明了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是因為自私自利之心與瞋恨心使然。師父上人曾說過學修的基礎不離《弟子規》、《十善業道經》以及《太上感應篇》這三門,如果照做,則可以避過積善。
棋研師兄分享學習《太上感應篇》之後,明了三界有三界的法律,就算有符合百分之六十的善,但是還有百分之四十的惡,那還是惡,何來福報之有,所以《太上感應篇》的學習是紮紮實實的,是學修者必讀之本,及必行之道,只有相信惡報的嚴重性,才能時時警覺,心安理得。
《明覺講紀》冊一、冊二
《太上感應篇》的教條式學習,難免給人刻板的印象,棋研師兄透過向 師父上人學習,及閱讀《明覺講紀》,在這樣法的指引之下,讓所有的戒條活絡了起來,更向上一著的超越,不再是刻板的戒條。棋研師兄更引用 師父上人在「明覺法堂」的三段說法做為講演的開端,帶出今天福慧人生講座的重點在於價值觀及方向性。
從學習古聖賢落實在生活中,才知道「人若為己,天誅地滅」,今天藉由《太上感應篇》學講,棋研師兄漸漸體會到哪些理路是符合古聖先賢的標準。在分享這之前,先講了一篇小故事—「佛祖,為什麼不幫我﹖」,故事裡面說到了我們現在學法人的弊病,一遇到事情我們只想向慈悲的佛祖請求保佑,佛祖也很慈悲的給了很多機會讓我們布施積福,可是我們都白白錯過、不願意付出,到頭來,反怪「佛祖,你為什麼不幫我?」(註:故事全文附錄於本花絮之後,敬請參閱。)
棋研師兄帶我們認識《太上感應篇》,將感應篇分成10個章節做大綱式的介紹,內容簡單明白,深入淺出,帶領與會同參在短短的時間內窺探這本寶典。
師父上人曾經說過:「全天下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工作中,老闆因為業績不好而發怒,在之前棋研師兄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那麼難相處,但因為 師父上人的這一句話,「想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就要先從自己先做起」,這讓棋研師兄轉了念頭。也因為這樣的轉機,改變了心態,面對老闆不再是看臉色,而是從中去思惟該如何幫忙,協助讓情勢好轉、讓事情發展更好,最後工作氛圍也跟著轉變了,這讓棋研師兄體會到「全天下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的道理。
棋研師兄學習《太上感應篇》後謙懷有感
師兄也因開車事件,想起自己學修常常「發願」(助人),但當境緣來臨時的時候,是否有把握這個成長的機會,去長養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自度同時才能度他。在有一次的機緣下,師兄提到自己和啟森師兄夫婦一起南下高雄協談,雙方說好一起開一台車下高雄,這樣可以兩人輪流開,所以最後決定開啟森師兄的車南下。結果,沒想到!啟森師兄當天開的是手排車,因為師兄對手排車技巧已經生疏,所以當下決定這一趟行程都由啟森師兄來開車。但到了高雄,啟森師兄突然身體非常不舒服、感冒發燒。
就這樣,棋研師兄不得不面對自己所發過的願---要助人,趕緊抓了零散的時間練習啟森師兄所開的手排車,這件事讓師兄體會到自己以往都會用「等我準備好了」,再來行善助人,變成是逃避的藉口,卻不知自己何時可以準備好﹖當境緣來的時候,是不是能把握這個成長的機會,去長養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自度的同時也就度他了。所以發願要發「真實願」而不是換取願。
棋研師兄說,如果能夠放下私心,當下就會注意到啟森師兄身體不舒服,立即決定開自己的車,服務啟森師兄夫婦一起南下,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掉所有的擔憂了。若自度的功夫不夠而想助人,就像開手排車的經驗不足而貿然上路,很可能釀成大禍,害人害己。而且,當日北返過程,還遇到開手排車最怕的大塞車,最不希望發生的情形,全都碰上了呢!好在師兄提起助人之心,回程一路平安順暢!
棋研師兄備課的資料
3月8日台北場講座結束後,接著是6月7日高雄場的講座。
在高雄場,有了段小插曲,雅聰師姐在講座前,自彈自唱印光大師六字四音「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獻給主講者—棋研師兄,也祝福大家法喜充滿。
師姐獻唱的因由,是因為在學法初期,即與棋研師兄有所接觸,了解他過去曾經歷過一段艱辛的磨難,一路看著師兄的轉變,漸漸發覺師兄可愛的一面,特別是雞足山講座擔任主持人的逗趣模樣,更是讓人看得開心極了。
最讓師姐深刻的是,師兄在上一次的和諧人生講座中,分享了一段隨行 師父上人前往廣東行學修的影片。是當時在光孝寺參學到一位女士,充滿法喜地唱著印光大師的念佛曲調,讓他當下感動歡喜。在那一次的講座尾聲,棋研師兄帶著大家齊聲唱著殊勝的念佛旋律,非常地和諧感人!那段影片、畫面,深深印在雅聰師姊的腦海,師姐感到只要一唱起這個旋律,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和諧的共鳴。
因此師姐承續上一次講座結束時的感動,便以簡單的吉他伴奏旋律,獻給棋研師兄,以表達心中對棋研師兄的敬意。
雅聰師姐對棋研師兄與大家的祝福
棋研師兄近年眼神變得越來越柔順溫和
師兄在高雄場再次強調,《太上感應篇》講述因果,善惡之報如影隨行,當他在看著太上感應篇時的,如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莫不是罪」!往往我們不注意的行為,常常讓我們造下惡果,讓我們的人生迷惑受苦,也因不明白的狀態下持續造業受苦果,不斷的輪迴。
這是棋研師兄在觀止的第三場講座,大家專注聆聽
師兄的丈母娘,今年3月突然面臨中風,醫生專業的判定4天內病情會更加嚴重,若腦壓升高就必須在頭上動手術。因此棋研師兄向 師父上人尋求協助,得到了 師父上人智慧之教,師父說:「深刻反省學修,勤做功課迴向。」,這正是提醒著棋研師兄要藉這丈母娘的表法,深刻反省平時的學修與落實的態度,然後勤做功課迴向給丈母娘。這一封簡短有力的訊息,提醒了師兄,聽話、照做,讓丈母娘在短短的時間內,從原本眼睛逐漸失明、半邊肢體失去知覺,到現在能步行攀爬樓梯,這極大的轉變!讓專業的醫師都非常難以相信!而在後續申請外籍看護,和住院手續及回復速度都相當順利,師父上人的協助加持當然是主因,但只要我們有聽話落實,必受到更多的佛菩薩願力加持。
師父上人時時以身示教
講座末後,師父上人為我們精闢開示說:以「該捨諸有止無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為願,不斷地放下甚至可以頓時超越。
師父上人珍貴的開示,讓我們知道「善」是不究竟的,唯有智慧才可以超越一切籓籬,在善知識的能量磁場下,我們要好好得珍惜這安全穩定的學習場域,學修雖然不簡單,只要依照善知識的理路和方法一直不斷地去訓練,練久了,自然會成功的。最後給我們學人勉勵,例如舉舟度岸,也是靠著只專注在自己的那條船上,不腳踏多條船,專司一藝可成就。讓我們一同把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心念修行吧!
福慧講座 學員心得分享
崇成師兄
棋研師兄的講座讓我體會深刻,我們都有發過願的經驗,發過要不斷精進的提升自己,往覺悟的方向邁進,佛菩薩常常給予機會教導我們,但我們卻在當下放不下自己的那份成見,與不願放下自我。這讓末學在平常生活中,提醒自己,常常在處事對待上,自問自己有沒有照著法的標準確實落實,師父上人說過:如果不符合法的標準就是不能做,但末學總是在定課後,法堂後法喜充滿,回家後呢?都往往早就拋在腦後了,就這樣一直不斷的輪迴,不斷的迷惑當中找不到方向。感謝 師父上人慈悲不斷的為我們解惑,並以身表法給我們看。
無盡的感恩 師父上人
末學 崇成敬上
附錄一
《太上感應篇》系道教善書,託名為太上老君所述。全書共1274字。
《太上感應篇》為道藏第一善書,雖然是道家經典,但是深獲民國印光大師的推崇,他說:「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印光大師一生恭印《太上感應篇》大約有三百多萬冊。
唐湘清居士也勉勵佛教徒重視《太上感應篇》,他說:「佛法是要眾生出離三界」;印光大師是一位傑出的高僧,一生說法弘化,也是上承佛旨,救度眾生出離三界苦海的。可是我們要明白,這並不是教我們廢棄三界的一切,或藐視三界的一切。我們學佛,在沒有出離三界以前,還應尊重三界的秩序,遵守三界的法紀。」
而宋儒李昌齡、真德秀、鄭隱之,或為之作註,或為之序贊;清儒惠棟、俞樾等,也曾為《太上感應篇》作注。因此皆足以說明此書在儒、道、釋學者心目中,自有它的地位。
附錄二
【佛祖,你為什麼不幫我?】
佛雲
南山上有一座神廟,裡頭供奉著一尊佛祖。
傳說這尊佛祖非常靈驗,只要信徒心誠意正的許願,佛祖都會大發慈悲,幫信徒圓他的夢。
有一個信徒聽說了這件事,他為了表現出虔誠的心,在佛祖誕辰時,親自揹著雞、豬、魚三樣牲禮,一步一步地爬上南山,準備在佛祖的生日時,向佛祖許願。
他爬過一山又一山,當汗流浹背時,他怕失了恭敬的心,說什麼也不肯放下牲禮,稍作休息;當身疲力竭時,他怕誤了生辰的時,說什麼也不肯慢下腳步,稍作停留。
歷盡千心萬苦,虔誠的信徒終於到了神廟。
他恭敬的將牲禮擺上供桌,噗通一聲跪在地上,雙手合十誠敬的向佛祖禱告說:「靈驗的佛祖啊!我已經考了十年功名,卻都一直無法如願。
你的法力無邊,請你看在我這麼虔誠的份上,讓我今年金榜題名吧!」
信徒虔誠的禱告完之後,收拾起牲禮準備打道回府。
他才走出廟口,就看見一個乞丐伸手向他乞討說:「大方的施主呀!我已經餓了三天三夜了,請你可憐可憐我,給我一點祭拜的牲禮充充饑吧!」
信徒看乞丐髒兮兮的模樣,露出嫌惡的表情揮揮手,說:「走!走!瞧你又破又爛,別弄髒我的牲禮,我的牲禮還要帶回家給妻子兒女吃呢!那裡有你的份!」
乞丐不斷地磕頭乞求,說:「大方的施主呀!我就快餓死了,只要給我一點點牲禮就夠了呀!請你救救我啊!」
信徒怕乞丐來搶他的牲禮,趕緊扛起牲禮,頭也不回的跑下山去。
乞丐餓的全身無力,裹著身上僅有的破毛毯,縮著身子蹲在廟旁。
夜,漸漸深了,天氣也愈來愈冷了,乞丐用破毛毯把自己直打哆嗦的身體緊緊裹住。
不知從那裡突然冒出一隻全身都是膿瘡的癩痢狗,一瘸一瘸地跑到乞丐身邊,叼著毛毯一角,蓋住滿是膿瘡的身子,緊緊偎在乞丐身旁取暖。
小狗身上的膿瘡破了,膿沾髒了乞丐的毛毯,把毛毯弄的又臭又黏。
乞丐生氣的踹了小狗一下,說:「滾!滾!瞧你滿身又膿又瘡,別弄髒了我的毛毯,這裡可沒有你窩身的地方。」
小狗挨不起痛,淚眼汪汪的慢慢跑開,當天晚上就凍死在神廟的大門邊。
第二天,乞丐雖然有毛毯覆身沒有凍死,但也因為缺少食物而餓死了。
半年後,虔誠的信徒進京赴考又落榜了。
他氣沖沖的跑上南山,向佛祖抱怨說:「說什麼你的法力無邊,根本都是騙人的,如果你真的靈驗,為什麼連一個簡單的考試都沒有辦法幫我,還讓我名落孫山?」
佛祖拿出榜單,問信徒:「為什麼我要幫你?」
信徒回答:「我虔誠的扛著牲禮上山,為了趕在你的誕辰之前來到廟裡,一刻也不敢休息,光是這份誠意,你就應該幫我。」
佛祖叫乞丐的靈魂出來,乞丐的靈魂向信徒大聲哀嚎,說:「我只請你給我一點牲禮,讓我填飽肚子,你都不肯,連這一點施捨之心都沒有,佛祖為什麼要幫助你?不過佛祖呀!你也真是殘忍,寧可眼睜睜的看我餓死,也不肯賜一點東西給我吃,難道你沒有一點憐憫之心嗎?」
佛祖又叫小狗的靈魂出來,小狗的靈魂向乞丐大聲吠叫,說:「我只求你讓我窩在毛毯旁,給我一點毛毯的溫暖,對你來說根本沒有任何損失,你都不肯了,信徒為什麼要施捨你?佛祖又為什麼要憐憫你?」
最後,佛祖指著信徒說,讓你金榜題名;再指著乞丐說,讓你豐衣足食,對我來說都是舉手之勞。
但是,你們連自己能力所及,可以輕易幫助別人的,都不肯付出,你們又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動這舉手之勞呢?
佛祖說完,順手把信徒的榜單拋到深谷中,信徒再也與功名無緣。
寓言喻語:
有個朋友告訴我,現在的人真是太小氣了,連一個微笑都捨不得送人,難怪會愁眉苦臉,讓人覺得面目可憎。
這段話,讓我起了念,也促成了這篇故事。
我們總是容易把所有心思,放在我們期待「得到」的地方,腦海中無時無刻盤算著,我們做這些事,可以得到什麼利益?可以享受什麼成果?
卻很少把心思,投入可以「喜捨」的部分,想想我們這麼做,別人會不會方便一點?能不能輕鬆一些?
但是,假使我們都不願意給別人什麼,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必須給我們呢?
在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肯伸出援手,那麼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要伸出援手呢?
人跟人之間,或是人跟其他生命的對待相處,都會有回報。
如果不是直接回應,也會有因果循環,結果終究會落在自己身上,做最後的承擔。
「摘錄自野葡萄文學誌2005月四月份,換個腦袋看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