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7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陳薏晴老師主講後開示

【「馴悍記」─習性的對治與反思】

 

2014年12月7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jpg

 

時間:103127()15:00~17: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紀錄組恭敬整理

 

我們說所謂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畢竟「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一直以來經常聽到所謂的學修團體,甚至延伸到所謂的宗教團體,其實整個「盡虛空法界」,尚且是我們的一個「自性」所生,哪裡有這些分野。

其實每一個學門跟宗教,本來都是非常的美好,為什麼來到這個時代,有諸多的問題?前幾天,才跟幾位同參聊到這一個問題,最後人家只要聽到宗教就恐懼不已!一談到宗教就聯想到騙財、騙色、斂財…等等。其實是不是宗教它本身的作用?而是我們這些「運作」的人、「引導」的人、「學習」的人,把它訛化了,以訛傳訛,把它扭曲了。訛化了之後,我們又依照自己的習氣,所謂習氣一定偏向在自私自利這一邊,依照著自己習氣的一種需求的滿足,再回過頭去解釋它、運作它,當然所謂的選擇性就產生了,選擇我們要的,把對我們的習氣不利的,就把它推掉了!通常,諸位學了一陣子了,對如來正法的一種理解都知道,我們會把什麼推掉?把可以讓我自私自利得到的以外的推掉,從「法」上來講,通常我們會把正確的道理推掉。推掉之後,我們就只剩下錯誤的習氣。

所以,剛剛講到這些習氣的對治,那個「悍」真的是不簡單。《維摩詰經》才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意思就是薏晴老師用一個「悍」字表達了「剛強難化」這句話。那《地藏經》講什麼?浮提眾生,浮提也就是我們這個地球的特稱,我們就是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那麼,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根深柢固也就是「悍」,它堅固的執著悍動不了,怎麼去「馴」它?事實上,也是從心而想生,也都要導回我們的一心清淨才有辦法,你們了解到一心清淨的一種作用的念力,你們才能真正理解為什麼剛剛提到的修.藍博士他們的這些工法,能夠解決這麼多世間的病苦?因為他不是只有念那四句就解決,那四句我們誰不會!這四句比起背《弟子規》要簡單多了!你們《弟子規》都會背了,何況那四句話。其實它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藍博士在整個過程,他們的用詞不是佛家的「清淨心」這三個字,他們叫做「清除法」,清除什麼?清除內在的所有的思慮,只要想的結果、那些東西統統清除掉。清除之後,內心掃得一乾二淨,就是佛家講的清淨心。隨著清淨心的深度,你再去運作那四句話就有用了,所以,關鍵也就是那個清除跟清淨這個力道。

   講到清淨之前,還得要有一個事情,也就是印光老法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也就是那個「誠」跟「敬」。所以從這邊,如果接續到佛法的人,他可能在宇宙的流裡面,就比較幸福一點,因為他就可以接續到開悟這件事情。許許多多的宗教其實自己「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它都可以引導到開悟這件事情。只是,因為多數我們一般所謂的行者,在學習成長的這個修行者,他不一定有做到位,他還是克服不了自己的習氣,所以降格以求,把標準整個降下來了,以至於在六道輪迴的洪流裡面求出無期。人常常又是一種習氣,自我安慰的多:「這樣也可以啦!這樣也不錯啦!」你看!當我們說「這樣也可以的時候」我們就降下來。所以,為什麼我們會跟薏晴老師講說:沒有什麼九十九分、九十八分的事,你不是零分,你就是什麼?一百分!怎麼說呢?你曾聽說過有些修行人很努力地修,會修到說「哦!我現在出輪迴,出一半了」,哪有這種事情?出輪迴就出輪迴了,沒出輪迴就是沒出輪迴,都在六道輪迴裡受苦啊!那你們定義的九十九分、六十八分…,也許就依人道來講六十分好了,在六道輪迴一百分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以這樣做比喻,你依然在六道輪迴啊!難道那一個一百分(六道輪迴的一百分),對成佛來說,還是零分啊!你懂嗎?所以你不會因為說你努力了,現在日子稍微過得好一點了、心稍微清淨一點了、煩惱稍微少一點了,而你當下就成佛了,並不會!你必須要完全沒有煩惱。也就是說,佛家為什麼常教我們「萬緣放下」,「萬」不是一萬件、不是一萬個緣,「萬」是一個表法的數字,無量無邊的意思我們人生在這一遭,《法華》上講「因緣生、因緣滅」,這一個萬緣起用的時候,我們就顯映出所有的萬境。你要怎麼樣才能回歸變成你的萬境自如如呢?就要回歸那個「一」,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回歸那個「一」,你要守住那個「全一」,你就要把萬緣放下,那萬緣放下你就不起心、不動念了。不起心不動念,心就不會依情識而顯化,它是依「性」起,而不是依「妄」起!所謂性起的世界就是一般你們講的華藏世界、實報莊嚴土,它就是已經超越十法界了,那時候,才能堪稱真正的佛法,是從那邊算起。四聖法界的阿羅漢也是一種鼓舞,鼓舞即代表這個階段是我們可以鼓勵一下,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們可以努力往這個方向前進。在六道輪迴的生命狀態裡,不管你這一輩子修得多好,讓你的下輩子可以更好,但是下輩子卻還在輪迴裡,這都叫做「零分」,是從這個標準來講的。

因此你們就知道了,學習佛法本來不是為了下一輩子要過得更好的日子,而是不要有下輩子了,但並不是說什麼都沒了,而是你「超」輪迴了,你已經突破了科學上講的時間跟空間了。當你突破了時間,有沒有「下(輩子)」?有「現在」,才有「下」!有上,才有下!如果從空間的角度上、下、左、右,你才有這件事情,從此方到彼方。也就是你們在講的假設有個念佛人,他想要往生彼岸,那個彼岸還是一種方便說,因為我們執著此岸,所以才有一個彼岸。如果以一乘圓諦來講,念佛人也就是自性彌陀、唯心境土,也就是說,你現在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了,你還要去哪裡?所以古師大德,開悟證果證悟的人,他才講一句話「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是指什麼?你的靈性的提升是決定有的,提升到極處,就是回歸自性,這個是有的,那有沒有去?去哪裡?沒有!沒有這一個時間的距離的來去,這是真說。

那麼,為什麼又有那個世界?因為是頓現變現出來的,是你的心現識變出來的,是依你自性產生,或者是依著阿賴耶識田的種子遇到緣而產生的,這個就是「妄」的世界,而依自性就是「真」的世界,是這一件事情,所以你還是「在」。也就是,當年阿難尊者在質疑釋迦牟尼佛,疑惑啦!祂說十方諸佛,人家不是說,都開悟證果嗎?那麼佛不是都住在淨土裡面嗎?為什麼世尊祢的淨土是穢土?是這些泥巴土、泥巴地?風吹起來就揚塵,鼻子過敏的人都遭殃,到底祢是住在淨土,還是穢土呢?釋迦牟尼佛笑一笑,把本來跏趺而坐、盤坐的腳,腳上的大拇指一點在地上,整個顯現出來的是黃金為地!就跟極樂世界一模一樣,所以阿難尊者(看到)一下子而已,就又縮回來了,為什麼一下子?因為總在遇緣!沒有那個緣、沒有條件看不到。用現在的話,讓阿難尊者稍微領略一下啦!稍微領略一下就很珍貴了,「唉喲!原來真的耶」,我們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還在測度人家,到底我們這一尊世尊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比別人殊勝呢?還是略遜別人一點?,其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只要稱得上佛了,到達那個位置統統都一樣。

 

為什麼佛都一樣呢?因為祂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我們眾生都不一樣?因為我們會起心動念,會打妄想,我們的妄想紛飛不一樣、我們的慾望也不一樣,這一個不一樣裡面,又有一樣的部分,產生我們的世界有交集的部分,也有各別的部分。所以,從細緻的維次空間上,這一些法界上,佛家講法界,科學家講維次空間,假設觀止教室裡面,這一群人坐在這邊,它就有這麼多維次空間,所以維次空間不是只有你看得到的,舉凡你思惟的、想的、感受的,統統交集在一起,就是你的維次空間。所以為什麼人會看到鬼?因為他每天就想鬼啊!一切法從心想生,看到鬼。有的人為什麼常常跟諸佛菩薩在一起?因為他常常心念不離佛,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憶佛念佛,當來現前,必定見佛;佛在眼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那是一種很自自然然的事情,而不是你跑到哪裡去求佛、求菩薩,乃至於,求上帝來保佑我們,統統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學習一定要去明白說:我們到底,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樣的理解;也就是說,剛才講的「價值觀」很重要。可是,價值觀也就是一般所有的這些生命成長,乃至於宗教不同、各類宗教的那個「願」。你人生生命不是只有人,這時候「人」要拿掉了,因為「生命」比較廣,你生命何去何從,就是你那個,你的希望」,降低標準來說就是希望!你先要有這一個目標,目標就是佛家在講的,三個重要的理論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方向」。你學習你要有方向,你有方向之後,你才能依照這個方向,方向就是目的地,你才會回來找方法理論」,搭什麼車、要怎麼樣才能搭到那台車、你搭上去才能開往那個方向…,你最後才能達成嘛!所以正確的方向、理論、方法,非常重要!

問題就來了,如果今天有一尊佛來告訴我們,有一個方向是最好的,那就是「成佛」,可是我們一點嚮往都沒有呢?在我們的人生價值觀裡一點興趣都沒有,那也沒辦法!這一類的人就是什麼?一般有時候,你再怎麼跟他說破嘴都沒用的,佛家有一個名詞叫做「一闡提」:叫做沒有善根的人。可是它講沒有善根,不是那麼跋扈的定義說他都沒有,那個沒有的意思是目前他的善根未趨成熟,也就是說,他的種子還沒有撒下土裡。否則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怎麼會沒有種子呢?只是說,他在因緣會遇的這一個虛妄的世界裡面,他還沒有開始被水澆到,還沒遇到真正的緣。也就是說,他也許業障深了一點,你跟他講道理,他不能接受,善根淺薄一點,你跟他講理路,他不能認同等等,會有這些現象。所以,他其實還是有善根,只是在這個時代,不一定能夠開花結果,所以耐心很重要,我們要學佛嘛!所以剛剛說,我們等一個人都沒什麼耐心了,對不對?我們要常常想,佛等我們無量劫了,還在等!我們現在,還在這邊做黑肚蟲仔(台語:比喻渺小的意思),我們當然要學佛,就要「祂怎麼樣,我們就要完全像祂」,這個叫「學」。

佛學卻不是這樣,佛學是我要去知道祂怎樣。可是,祂怎麼樣與我何干?這個卻叫做佛學。倒過來,我去研究它,用我的知見,去定義它,這樣我們的人生不會因為遇到佛法,而得到美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個接觸,甚且期望自己能夠生命昇華成長的人,一定要把所謂的「修行」這兩個字,搞清楚。所謂的修行跟學術,它是不一樣的。修行就是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你所知道的道理,你一定要去「做」。你再怎麼樣,都要勉強自己去做,再怎麼樣有任何藉口,都不能有藉口,就是這樣子。學術不是這樣,學術是我只要知道理論、方法,可以跟人家就好了,我不用做,所以只要你沒有做。《華嚴》四分證不是講了嗎?「信、解、行、證」,所以「行」非常重要。這一個「行」也就是一個學修人的最大關鍵,所以有這個「行」你才有符合,所謂世出世間法的分野的三學的條件:叫做「戒、定、慧」。

所以「行」的人就符合「戒」了,那個軌道就上去了,所以「戒」不能把它這麼狹隘的理解,是一種生活規範而已,不是!為什麼要規範?因為我們偏頗了才有規範,一個不偏頗的人,他沒有規範,要不然,我們這樣講好了,你們在座的人,監獄對你們有沒有影響?因為你們沒有犯罪啊!所以不會被抓去監獄,可是對犯人有影響,已經被關的人,甚至被判刑等待被關的人,他也會忐忑。所以你看監獄對犯人是規範,對你們卻不是!所以學法就像這件事情。為什麼「戒」要深度去明白?不持戒,終生不能成佛道,其實是生生世世,不是終生而已。所以戒這件事情,本來是活活潑潑的,因為它畢竟有開、遮、持、犯。那不依戒,你就得不了「定」,所以有很廣泛的一種理解,我們常用很多的不同用詞,古喻今詮,所謂的符合一種規律,它叫,用現在的人來講,叫「守法」、叫做戒,那麼你守到哪一個層次的的問題而已。

那麼要超越六道輪迴,當然不只是人世間,乃至於六道輪迴裡面,一般我們所講世間的一種法制,那麼粗糙狹隘而已;他必須要守到因果理路的法,所以這時候因果就變成一種戒的最基本的態度了。所以你看,所有的宗教就算我們不是圓滿的人,有層級的差別,它基礎性都是符合的運作的,所以只要你符合它,就符合它那個標準的,結果就有符合它那個標準的。所以「取法乎上,僅得其中」這一個理路,我們自己學佛的人就要把目標定在最高極至。從這一個角度,當然沒有什麼九十九分!只有「零」跟「一百」的差別。你們電腦熟悉的是不是零跟一?有沒有零點一、零點二的?沒有啊!所以我們人生就像這樣子。這個就是一個修行者對自己的魄力!毫不留情。

「情」這一個字又出來了,為什麼我們人世間有這麼多的煩惱、苦厄?就是情識作用產生的。六道輪迴最嚴重的地方是怎麼產生的?就是情識最嚴重產生的。情識最嚴重的生命體,在哪裡?在地獄裡。以此遞減,一直遞減、遞減上來,六道輪迴還有情識作用,情識作用最淡薄的在非想非非想處天」,但都還在六道輪迴裡面,六道有一個名稱叫做統苦,統統一樣苦!只是苦的對象、類別不同而已,所以這叫不圓滿,只要加個苦字,就是煩惱、憂慮、牽掛,就叫做零分。所以一定要透過我們人道基石當中去發起勇猛精進心。這次我們去西藏,就有一尊菩薩是在台灣所謂的漢傳佛教」裡,甚少看到的佛像叫做「金剛手菩薩」,祂常常是三尊,我們這邊最多的就是西方三聖三寶佛,或他們那邊常常就是三尊佛裡面,有一尊叫做金剛手菩薩。當然祂的造像,就像焦面大士一樣,你們看起來以為是鬼,以為是怪物造像。祂是代表著勇猛精進,有兩個字叫做勇氣。

所以祂也告訴我們,比如說,有一次我們進入大昭寺,還是布達拉宮」沒記清楚了,寺裡有三尊佛像,中尊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表的法是「眼到、手到」,你的慈悲一定要落實,慈悲不能空談,要落實啊!祂的右邊是一尊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表的法是「智慧」,也告訴我們說慈悲裡面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慈悲常常多禍害,那會出下流的!有智慧又有慈悲這兩件事情具備了,可是我很懶,在運作智慧、慈悲的過程中,又怕被人家誤解,怎麼辦?所以祂的龍邊又出現一尊佛,叫做金剛手菩薩,告訴我們,除了慈悲跟智慧外,還要有勇氣,勇猛精進,不畏艱難、獨排眾議的態度,去完成你的慈悲跟智慧的一種運作。所以這樣一個佛法,在世間上的一種運作就圓滿了。

我們現在人最缺乏那一個勇氣,有時候自己在學什麼,都礙於開口,你做不好,所以礙於開口,可以理解,可是你是沒信心,礙於開口,你永遠不可能做得好。因為「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才有辦法「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你信力不足的話,沒辦法!所有的一切宗門教下,乃至於不同的宗教,第一個字一定都是「信」。「信、望、愛」,「信、願、行」,「信、解、行、證」,統統不離開這一個字。提起了,你才有辦法,做到那一個金剛手菩薩的勇氣,勇猛精進

所以你的慈悲不落空,你的智慧不滯塞,你的佛法的運作就在哪裡?就在你的當下!也就是說「即身成佛」。所以說修密就要有一個概念,即身成佛的概念。也就是說,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統統沒有離開戒、定、慧,當下你就是圓滿佛。至於,祂的名稱是叫做華藏世界,還是極樂世界,還是藥師琉璃世界,已經不重要了。到了佛佛道同的部分,祂統統都是一樣,顯現出來的樣子是不一樣,這是依眾生來講,在佛的本體來講,是一模一樣的,但依眾生的妄見所看到是不一樣的。

好比我們舉一個例子:當年好像香港的聖一法師,有一個因緣去到了普陀山的觀音洞。那麼他帶著一個徒弟、跟普陀山那邊的一個法師,三個去參觀,去觀音洞裡面稍微感受一下,坐、朝拜,結果拜著、拜著…,沒多久,三個人就出來了,出來就彼此分享,剛剛看到了觀世音菩薩顯靈!三個人都很興奮,因為都看到了,這表示不是假的;結果大家就分享,看到是什麼樣子啊?結果聖一法師的徒弟就看到一個出家比丘相,比丘相的觀世音菩薩,你們一般沒聽過吧?也沒看過這種相嘛?而大陸當地的法師看到的是一般的所謂的白衣大士觀音相,這是最普遍的。那麼,聖一法師看到的是,戴著金色毗盧帽,全身金色身,毗盧帽知道嗎?就是地藏王菩薩有一個造像:戴的帽子上面有鋸齒狀;那個叫毗盧帽,所以他看到的是毗盧遮那佛。也就是說,你看到的相,在你還未趨圓滿的時候,還是依著你的「妄」而顯現!依著你的想而生,所以阿彌陀佛是不是長一樣?對眾生來講是不一樣的。可是對佛來講,本無一相可立,從「無」歸於「空」的狀態都一樣叫「空」,所以一樣。

有一天,有一個老先生就問我說:他接觸很多法門,他自己是一個很虔誠的一貫道徒,然後他說,可是他後來很不喜歡去聽他們的同參講道。因為所有提出來的問題,都不能解說,他就不知道怎麼學。後來,他就問一個問題,藏在他心裡,很多時日,他說:「聽說去極樂世界的人,好像沒名字了,如果沒名字,我們怎麼知道他是誰?」我說:「你自然就會知道,你兒子生出來的時候也還沒取名字,你知道他是你兒子,你不會抱錯。」就是這樣!那時候是一種感受的相會而已,是跟我們的外相無關的。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是退化了,退化到我們只知道外在形象的一種參數去評斷、去認定,這是退化了!其實,拿掉這一種習慣的時候,我們就是用心靈感通的,心靈感通是沒有形象的。也就是說,很多人連算命都需要有參數,可是當你回歸佛法的禪定,乃至於,更甚深禪定的這個自性本定的時候,它就是「感應道交,絕不失時」!它沒有教你說,你一定要看對方長得怎樣,才知道他是誰?只是一種感受。

這一種現象,我們也不乏有這個經驗:比如說,你要知道對方在表達意思、想法,他不需要講出口?有時候你一看到那個眼神,就知道他在幹嘛了!你們定義叫「默契」。為什麼你會有默契?表示你有靈性,那個靈性叫做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跟我們的「眼、耳、鼻、舌」這個外在的工具無關,而是跟我們的內在的見性、聞性、常性,那個「性」有關,所以也就是你的本能的起用。所以修行能夠再去超越六道輪迴,更深提高;就要去了解這些理路。你才知道要從哪裡修起啊!簡言之,從道理上你們知道,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妄想,但曾幾何時能把不要分別、執著、妄想,跟你的生命的存在緊密連接在一起?如果沒落實的話,它又變成一種知識、常識的運作。

所以你的觀照力就提不起來,一般佛家在講的:「止觀」、「觀止」,都好!所以才降而求說:「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止」就是行,「觀」就是解。如果你的「解、行」又理解在外在的這些知見的話,你又很難辦到。所以學佛有它的層級,對上上根人,直接告訴他萬緣放下就可以了。可是,我們畢竟多數人是中下根,我們都順著我們的業力去借力使力,在業力的次第裡面,我們慢慢一個一個把它汰舊換新。所以用著一個正確的心態,去面對你的不如意的人生,你就在汰舊了;你正確的心態持續住,就已經在換新了。所以,凡事做服務想、接納,在學習的歴程上就不難成就,當然加上一個金剛手菩薩的表法意義。對我們的學修上,會有很大的督促力量。

希望諸位在學習的歴程,要謹記我們從小,聽長輩在告訴我們的那句話:叫做「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的人說,那我現在已經都六、七十歲了啊!不是跟別人比,我們在座所有的人,在人世間你活一百零八歲、一百二十歲,對佛而言,都是「少小」,你懂嗎?所以,我們要把握!從這邊你們也知道一件事情:學習成長這件事情,沒有時空的限制。所謂老祖宗講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所謂不怕念起,這個念起,就是我們的妄念起用。妄念只要一起用就會產生習氣、障礙,意思就是說:不怕你現在還沒,就怕你永遠不知道真理。所以,我們要往那個知道、理解、明白、懂得真理的方向去努力,一味努力就對了。我們就可以在這個過程,慢慢去化除做人與生俱來的煩惱,叫傲慢、嫉妒、貪,只要做人一定有這個,除非我們是再來人。再來人就是成就了,再回來教育的人叫做再來人。只有不是再來人,是隨業力而來的人都有這個煩惱。

所以該了解到沒有九十九分,我們其實沒什麼值得驕傲的!所以當我們沒什麼值得驕傲的時候,我們人就回歸一種接近平常心了,平等恆常之心,透過平等恆常的運作,你就跟佛菩薩冥合了。平等是什麼?是菩薩啊!平等恆常的運作,你那些負面習氣就容易剝落,你就容易自己覺悟,覺悟就是佛。自然跟佛菩薩冥合,那一個路徑就是一種最順乎心性、合乎自然的一種學修方式;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