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9日 佛桌淨化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3年01月19日,10:30
地點:美滿人生大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師父上人:其實那本來也不是他的冤親債主,有緣啦,但不一定是仇人。有的是有訊息要給我們,可是人接收不到、人誤解,我們人就是第一個就是先怕,害怕就要將人家降妖除魔,要把人家打掉。現在對方就會變成「怎麼這樣,我好心,想要有一個訊息告訴你,你現在卻這樣子!」結果就變誤解,兩方修養都不太好,就開始鬥了,變敵對了。變敵對,人生就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發生,生病、事業不順……,很多事就這樣冒出來了。
然後又去廟壇求神問卜,問的那些靈界的眾生不見得是很高層的,祂有可能也不了解,可是祂會想說:「既然人家來找我們幫助了,我們也要替人家幫腔,對不對?」這時候就又找人來打架了,越打就越嚴重,人家就越討厭、人家就越恨了。今天你打贏了,人家就開始去蓄積能量、招兵買馬,改天又換祂要來打你了,彼此打來打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高奶奶:這樣就跟我們的世俗人相同嘛!
師父上人:對!所以你想要了解靈界,用我們現在的人去將心比心,百分之八九十差不多,除非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案例。
高奶奶:就是像那種比較兇的那一類。
師父上人:對!如果是情緒方面的,兩方面的對待都差不多一樣,因為六道輪迴的眾生都不明白,不明白就是都自私,越高層次的越不自私,不過還是有,只是比較沒有而已,還是有。為什麼人會那麼多事情,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才會有對立,所以他如果是比較高層次的就知道要修,真正的修,把自己的立場修掉,所以他就比較沒有對立。一般來說就是比較會原諒人、比較會包容人這個意思,你想我們人世間那個比較能包容人的人,是不是比較不會跟人家吵架,就是這麼一回事啊!在六道輪迴裡的不管是天神還是鬼神、人類,都差不多這樣,越低層次的就越難處理。
鄭媽媽:就越不明理。
師父上人:餓鬼道也很多,讓你算不完,他越不明白你就越難跟他溝通,所以那時就要利誘,人世間說的要賄賂一下。高層次的就不用了,高層次的不會接受賄賂的,越是低層次的越需要,即便這個手法在生命理路不正確,不過在對低層次的同時就變成你要有一個引導,你如果用這個手法把他引導到好的,這個手法就是善巧方便。為什麼有些人拜拜要請那些好兄弟吃東西,那不是賄賂是什麼,對不對?但你這個賄賂的心和行為要轉成布施,所以賄賂與布施差別在你的心。我剛才比喻就像是人世間的賄賂行為是讓大家好了解,其實賄賂是不對的,是用一種奉獻的心,請客啦!請客的人不一定是賄賂,他是有一個愛心,因為對方就肚子餓,請他吃一頓,我們不一定要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
高爺爺:一種尊敬。
高奶奶:對啦!我們不是想要求他回報。
師父上人:所以有這些層層疊疊,我才說你若是在做人的階段不了解的,就是「將心比心」就解決了,你很多事情差不多百分之八十的問題就都沒有了,就都能解決,因為你反躬自省,所以可以解決。
高奶奶:用同理心。
師父上人:那你看現在大部分我們四周圍的人在處理事情都不是這樣。
高奶奶:都自私。
師父上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在處理。
高爺爺:都沒顧慮對方。
高奶奶:都先顧自己的立場,即便是錯誤的,還是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師父上人:對啊!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在修行的世界這個問題也很嚴重,所以現在修行的世界有的人一聽到就害怕,對不對?不知道你在玩什麼把戲,因為錯誤的示範太多,所以有時候我都跟他們說:「啊!正常啦!」,外面有人覺得你們怪怪的這很正常,因為他不了解你們啊!跟他們聽到的不同,所以正常。正常的時候你就有定見,定見就是說我們自己是非邪正的分辨能力要很清楚。
若是在佛家,修行就是什麼?只有一個目標而已──覺悟,佛家的修行本來沒教你求東、求西。好!你若沒有求東、求西,你就沒那個自私需要滿足,當你沒有一個自私需要滿足,你就沒有一個機會讓你去對立衝突,或者是巧取豪奪,你就沒有這些了。巧取豪奪,或是這些奸巧、不如法的手段,要得到的都是建構一個自私──我要得到什麼,那佛家教你唯一要得到的就是只有覺悟這件事情而已,開智慧。你想到這邊的時候你就了解了:「啊!原來開智慧從外面也搶不到啊!」因為開智慧是你自己開智慧,不是別人有智慧你把它搶過來。
高爺爺、高奶奶:對啊!
師父上人:智慧搶不過來,別人有衣服你可以把他拿過來,但是別人有智慧你拿不過來,所以你了解到這一點,你就知道:「啊!原來佛家到最後就是放下。」所以這個放下就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放棄,放棄是消極的,這個放下是很積極的。你看當我一個人貪東貪西都可以拿到,是不是就有這些糾葛,但是假設貪的是智慧,我知道我沒辦法從任何人身上搶智慧過來,我這個時候就沒有這個貪了,這時候是不是我就反思到必得要靠我自己努力才有智慧,是不是最積極的?
高奶奶說:嗯!
師父上人:這個叫放下,你放下外面的貪,所以你這個人叫做最積極的人。所以我們若是不了解佛法的人,我們會認為放下是消極的。
高奶奶:我以前也是以為說放下是都不要理睬嗎?這怎麼能夠割捨得掉?
高爺爺:放下不是說放棄啦。
師父上人:不是不理睬,放下的人一定是那個關心度越高的,可是因為他知道追求的是智慧,有智慧他知道慢慢要去了解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點,找方法解決問題,他知道這個事情,所以他不會消極。而且他會在他的人生當中越來越沒有問題,因為他的人生運作一直都是這個邏輯,所以他等於一直在解決問題。你設想不關心問題的人,怎麼會解決問題?都嘛是把問題丟著,丟著等問題越來越大,就像黴菌,我們看到了,丟著,等整間房子都黴菌了,才來想:「不然換一間好了」,但是想換一間又沒能力,那時候就苦惱了,又沒能力又一定要住在整個不能處理的黴菌裡,要不然敲掉重建,你怎麼做都是問題,對不對?這叫消極的人生,所以會有這個邏輯。
我剛剛講的,這個人關心事情的關心度如果沒有比一般人高,他絕對做不到這一件事情,所以放下其實是最積極的人生。以前我在講的時候很多人聽不懂,因為我們人從小到大,被世俗的這個定義不明確的名詞置入性行銷太久了,比如我們現在人說:「布施,要布施呀!」我們現在大家都知道要布施,可是不知道布施真正的意思,對不對?布施是要「斷貪」,但現在你若這麼說,很多老阿婆老伯伯,你告訴他布施是為了斷貪,他就不要布施了。「我就是聽說布施有很多錢可以賺,我才要布施。」,這樣他願意布施,這在佛法叫做俗諦,依世俗的標準來講。那麼真諦是斷貪,你的圓滿的能量,每個人這個時候都是一樣的,這時候就有圓滿的福報。那麼你有圓滿的福報,是不是就等於你想要的東西都有了?就是這個理路。
因為這個真理的理路一般人不能理解,所以你要告訴他:「你如果想得財,你就財布施」,你若願意有布施這個動作出去,你是不是就比較不貪一點財?比較不貪,即便你是為了要貪後面的財,不過你願意布施出去,你就比較沒有貪了,相對於那個一毛不拔的,對不對?
高奶奶:嗯!
師父上人:所以他是先用這個手段,來讓你訓練一點點無貪,再一點點無貪,又一點點無貪,你為了後面那個貪,你現在就在訓練無貪了。
剛才說習慣,你的習慣若培養起來,你本來就是這樣了,習慣成自然。就像你們裝那個電梯的感應器,對不對?本來抱怨一下、抱怨兩下,不管你怎麼抱怨,你就在那邊刷一下、刷一下,刷久了,你這個習慣養成了,你就沒那個抱怨了。所以其實要得財,我們自性本來就是財富圓滿了,學佛的人沒了解到這裡,他很難用佛法去解決他的人生。你若了解到這邊,你就會發覺全世間你找不到比這樣的人更積極的。
他知道這樣,他不會空過時間,他隨時隨處都在培養智慧覺醒,智慧覺醒在佛家的專業用辭叫做明心見性,習慣讀經的,用讀經去開悟的叫做大開圓解。明心見性就是參禪的,他不一定要讀很多經,不過他隨時隨刻都在體會這個人生,體會放下這件事,一直體會,體會到完全放下,他就叫做明心見性。了解經教,了解到透徹的,他也放下了,原來宇宙人生就是這樣子,也沒什麼好爭的,他放下了,放下的那個動作讓他的智慧覺起,那就叫做大開圓解。
有人念佛的,一直念,專注在佛號,專注在一點,一點是不是我們其他的妄想就沒有了?當這樣的狀態變成他的生命常態的時候,有人說這叫功夫成片,到最後心不亂,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他所有的妄想都沒有了,所有的妄想都沒有了就等於你已經無貪,我們有妄想才有貪,當你無貪了,你那時候也就覺悟了。無貪就是放下,只是用不同名詞在對應而已,所以他那時候也是覺悟,他那時候就叫「理一心不亂」。
所以「理一心不亂」、「大開圓解」、「明心見性」都叫做開悟了,都叫做大徹大悟。因為用開悟還不足以形容,開悟有小悟、中悟、大悟,大悟上去大徹大悟,等於說這三個名詞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得到了最高級數的開悟。好!最高級數的開悟就等於剛剛我們講的,那個要追求的智慧覺醒就得到了,一個人若是智慧覺醒了,他做什麼事情就都清楚明白了,所以那時候他的人生就叫做沒問題了。
高奶奶:這時間要很久喔!要慢慢訓練。
師父上人:對!都是訓練出來的。所以現在在這個人世間修行的人就是欠缺訓練,你剛剛說到了重點──訓練的機會,訓練之前欠缺接觸的機會,為什麼?因為我們剛剛不是有講,人家如果聽到什麼心靈成長、宗教的,現在的人不會把你理解成有教育的部分,即便這麼多年來我們說我們這是教育,可是很多人遇到就會問你們是什麼宗教的,是這樣子。無可厚非,為什麼?因為現在的人已經含糊不清了,你跟他說教育,他也不知道什麼是教育,你跟他說真正的宗教,他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宗教。我剛剛不是有說名詞含糊不清的時代,以前真正的宗教就是真正的教育,所謂的智慧覺醒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就是真正的宗教,現在不是。
現在人家聽到宗教就是往外迷信,因為你迷嘛,迷就理不清楚,因為你不清楚,就有機會被人家騙東騙西。所以那個在引導的人他也不明白,他也迷嘛,他迷,他就會把人家騙東騙西。一個會被騙、一個會騙人,結合在一起,才來說這個叫做宗教,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就先認為宗教裡面的內容就等於是這樣。
高奶奶:對啦!
師父上人:現在這個時代,人如果要去學修,即使遇到真正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一個,就是說一百個都胡亂來,只有一個是對的,我們也會去懷疑這個對的。
高奶奶說:對!對!對!
師父上人:現在就變成這樣,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你要做這些聖賢的教育、這些如來正法的教育是最難的一代。因為第一個,你自己要做得很好,但是人家還會誤會你,人家還會因為不了解你而誤會。你跟他說:「不然你來了解我一下」,他也不要,這個時代就是這麼亂。但是即便是這麼亂,我們更要有定見,要不然這個社會會越來越慘、越來越慘,很多古師大德若要他投胎來這個時代他也不要,很多不要來了啦!
高奶奶:很累啊!這邊都難教。
師父上人:難教也就算了,還被人不分青紅皂白的誤會。
高奶奶:對,這現象我在菜市場最容易發現。一般人會覺得:「哪有那麼笨的,哪有人一直要做的,一定有什麼利益,一定有什麼企圖,不然不可能會一直做、一直付出。」
師父上人:我們現在若真正要用世間人講的利益,沒說一個利益他不相信,只有一個而已,我剛才講的──覺悟。好!這個你剛剛已經理解了,覺悟這件事情,從外面貪不到、騙不到,所以若真正有利益,學佛一定是有利益,沒利益誰要學,對不對?不過他們世俗人不知道這個利益是什麼,他都以為是這些身外之物。
高奶奶:對啊!
師父上人:結果他不了解原來是智慧這個東西,你有智慧了,你人生真的就有很大的利益了,你什麼事情都能解決,是不是就沒煩惱?所以路徑不一樣,都絕對有利益啦,可是一般人不知道。所以這種東西就要透過我們自己要真的深入去學習,才有能力為別人說分明,但說分明還不一定能解決。
高奶奶:不過若說分明,有一些人很〔盧〕(台語:不明理)的,到最後還是會不了了之啊!
師父上人:對啊!對啊!
高爺爺:有的人不了解!
高奶奶:很〔盧〕啊!有時候被〔盧〕到快煩死了。
師父上人:你就知道說就算你超越六道輪迴,仍然會遇到這些事情,所以有阿羅漢、菩薩跟佛的差別就是這樣,阿羅漢沒耐心,他就像剛剛老菩薩你說的:「厚!有夠〔盧〕的,不要理了,我自己做好就好了!」對不對?我跟您說喔,您看有一排房子,總共五間,左邊二間、右邊二間都失火了,你在中間這一間說:「我們顧好自己就好」,到最後你自己也會被燒掉。
高奶奶:對啊! 老師,您現在提到這些,我就想到菜市場有一個朋友我好像跟她講錯了,因為每次我跟她講,她就很〔盧〕啊,跟她講她都會跟我反駁,我就跟她說:「要不然你若拿你先生沒辦法,你就乾脆都不聽他的話,你就每件事都解脫了。」我這樣說好像也不太對喔?
師父上人:這要看解釋,我打個比喻:就像一本書的標題,你不能說標題對不對,你要看翻開後裡面的內容,比如說小學生寫作文,四十個學生都是寫同一個題目,可是寫出來的內容都不同,我們要看那個內容。他若了解,有的寫對了,有的寫錯了,可是都同一個標題。所以這個人了解的內容是屬於對的,你講的就沒錯了;如果他了解的內容是負面的,那講的就變錯了。包括佛法也是這樣,佛法的名詞也是這樣。
高奶奶:我這個朋友,有一天可能我會帶她去您那兒,我現在還很掙扎,因為我如果拿她沒轍的時候,我就真的要找您。她真的和她先生實在是〔盧〕到非常〔盧〕,〔盧〕到說……
師父上人:所以這就是什麼你知道嗎?這就是我們如果了解了,我們還可以把你說的那個標題伸縮。為什麼你和你先生那麼〔盧〕?我們要了解人和人生生世世來到這個時代,還會遇到叫做有緣,有緣才會遇到,緣就是機會條件,我們若沒有這種機會條件,我們沒辦法湊在一起。而這個機會條件裡面有兩大類:一個惡緣、一個善緣,你若常遇到都讓你很痛苦,那對你而言就叫做惡緣。為什麼會有惡緣?人就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才會遇到,你這個問題很深,你的感受就很重;你這個問題若比較輕,你的感受就比較輕,就像說我們和陌生人這樣擦肩而過,也是有這四個緣分啊!
高奶奶:對!對!對!冤親債主,剛剛 老師在說的。
師父上人:為什麼有時候陌生人走過去,你看到他就會覺得:「哇!長得好漂亮喔!」好滿心歡喜;有的走過去:「怎麼這麼醜。」他又沒來抓你、沒來打你、也沒來踢你,你為什麼看到他就討厭?你看,這個討厭過了,你有可能回到家就忘了,這叫做淺,很淺,不過也是有這些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關係。像有的人當同事,每天都要見面,心裡面就很折磨,這就很深、很深,而且你沒辦法忘記,所以這就要修,要很努力的修。
但是修要明白,你如果不先明白,你會抱怨,我們是不是一開始就先往外了:「都是他不對、都是他的錯……」,你如果了解過去生來到今世,有這些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關係,你即使不清楚、不很明確,事相你不知道,可是理路你知道,你就差不多可以推測到說:「那大概以前我常常讓他討厭,所以現在反撲的力量回來。」好比說山壁,我們用手去打牆壁,是我們去打它的,對不對?結果下一秒鐘是什麼?我們痛,對不對?所以上一輩子跟這一輩子,就是前一秒鐘跟下一秒鐘的差別。我們先有這個動作,才有打到牆壁的痛,我們這時候不明白,下一秒鐘不明白,我們會認為是牆壁來打我,所以讓我痛,其實是我打牆壁才造成的,是這個關係。所以有可能是過去生我先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所以現在的力量反撲回來,變成我如果看到他我就很討厭,會這樣啊。
所以你如果常常這樣去了解的時候,你就知道:「啊!那就不是去要求對方怎樣做」,而是要正如孟子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了解了,那你就知道自己應該要修才對,你不一定知道修什麼,不過你至少知道修就是改變,你已經知道:「我要改變我自己,才有能力化解這個反撲回來的痛苦」,這時候你才有第二步。我們剛剛不是講,你遇到問題,你大概了解了,你才有再去找方法的機會,你如果連大概了解都沒有,後面的也就免談了,那是不是最消極的?
高奶奶:是!對!了解。
師父上人:接下來就剩下耐心,耐心就是習慣,就像你們的電梯,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制執行才能養成習慣,那就是某一種依眾靠眾,那叫做「戒」。一般人聽到戒,就怕得要死、討厭得要命,限制一堆。戒就像你們的電梯一樣,起初大家不要裝,現在裝了,沒辦法才一台電梯而已,你就是要這樣嘟一下、嘟一下,嘟久了你就習慣了,你就比較喜歡了,「咦!這還不錯喔,比較清喔。」起初你最不想要的動作現在讓你習慣了,你就避免掉了這整棟社區的麻煩,你避掉了,是不是就沒煩惱了?要不然一天到晚有人衝進來、闖進來的,或是又有哪一戶被偷了、哪一戶又遺失東西了……,那叫做煩惱、憂慮、牽掛。要解決這個一定要有前面這個戒,戒就是符合正確的規律去運作就叫做戒,一般人不知道,以為是限制東、限制西,什麼都不行,有夠難受的,不是這樣。沒辦法,你就用你們電梯去體會就知道了,我相信一開始在抱怨的人他也很痛苦,對不對,那現在看他會不會痛苦?
高奶奶:現在說不定還感謝呢!已經習慣了。
高爺爺:所以瑞騏那時候要做改變時在講,我說沒辦法迎合大眾目前的一個……
師父上人:這就是佛家在講的「是道則進」,也不用去太多的顧慮,大概全面評估完之後,只要這件事情是對的你就去做。那你看放下的人多積極,我們如果不能放下,我們是不是在做的過程就這樣也痛苦、那樣也痛苦,怕被人家說什麼,現在這個抱怨來了,待會那個抱怨又來了,我們自己就每天睡不好,對不對?
高奶奶:對啊!
師父上人:那你如果了解這個理路,放下的人就是:「只要是對的,我做了,其他的我就放下了」,對不對?
高爺爺:對啊!
師父上人:放下,你看時間到,路遙知馬力,到了結果產生的時候,你那些本來的其他問題就不見了,這個叫積極的人生,學習就是這麼回事,不是在那邊朝拜。
高爺爺:要學習啦。
鄭媽媽:可是如果有些人不知道這項決定是對還是錯,很多人真的是這樣。
高奶奶:那就是〔盧〕。
師父上人:所以就要去了解,對不對有標準,比如說是依人的標準、還是依神的標準、還是依阿羅漢的標準、還是依菩薩的標準,若依佛的標準,菩薩以下都不對。若像你講的是修行的這些人,也很多人不知道對不對,所以這個修行的過程他就要「依法不依人」。
什麼叫「法」?目前來講,法有許多說法,現在大家比較好了解的就是依經典裡面說的,而不是依某一個人,如果是依某一個人,那這個人說的要合乎經典,有那個標準。可是現在的人對與不對很多都是依鬼神說的,比如說求神問卜的,鬼神說的我們為什麼會採用?因為我們人生遇到的問題我們會怕,怕不能成功、不能解決,所以我們病急亂投醫,我們就聽了。有的說得對、有的說得不對,有的在九十九項對的裡面摻雜一個錯的,那也是不對。
那天有兩個人來,之前去過黏黏屋那一群一貫道的其中兩個,他就說他們以前常常看這些成長的書,也不知道對不對,以前不知道對不對的同時你會去看,你就會把它認為是對的。對不對?一般人看書就是……
高奶奶:書就是好的。
師父上人:人很奇怪,這個人說出來和這本書的內容是相同的,我會懷疑,而我自己看這本書我卻說:「嗯,對對對,都對、都對。」人會這樣子因為人而盲目,他沒那個高度智慧。所以尤其是出書的,我們會把他當成是名人,只要名人講的就變對的,現在的社會慘就慘在這裡。所以他那時候就說了一本之前很有名的一本書,兩個字的,他就很高興的說那本書的內容,有一次也是在黏黏屋,一位女的摩門教徒找我們去她家,請我們吃飯,她不是也介紹那本書嗎?我跟她說那本書就是四個字──「似是而非」。那個摩門教徒就愣住,為什麼?她算是摩門教的高級講師了,她就是拿著那本書做範本,在全省到處開講座。那本書的作者不是來台灣,她為了見到這位作者,一堂課好像四萬,一小時,他們去參加,二話不說,她說很難買票耶!就去了,然後學到一個「似是而非」四個字。似是而非就是你若去了解,你做出來就不對,你知道嗎?似是而非還是非啊,只是好像是對的而已。你說那隻兔子長得好像狗,難道牠就變成狗了嗎?牠還是兔子啊!你知道嗎?似是而非啊!
似是而非就是因為不理解,就是說他們會用很多這些經典的用詞,不過他沒有跟你解釋理路,譬如他也用《金剛經》的理論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想,你想賺錢你就一直想「我會賺錢、我會賺錢」,難道真的錢就會從天上掉下來嗎?要是真的掉下來,你還不敢接呢!重力加速度,你手伸出去那個銅板就把你的手穿透,對不對?所以這就是一個迷思。那當然「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本身是對的,可是它裡面的理論基礎怎麼建構,那就不只是這樣而已,「一切法從心想生」它已經包含了因、緣、果了,可是一般教育的教錯了,只告訴你「一切法從心想生」等於果,那就不對了,因為你不了解它的因是什麼,比如說「你要得財,你要財布施」,我告訴你這樣,也同時在告訴你「一切法從心想生」了,財布施等於你在戶頭存錢,你這個「想」好比你辦了很多提款卡,隨時可以在任何提款機提款出來。要是你的存摺裡面沒錢,你站在提款機前你就尷尬了,對不對?那這時候能夠說「你只要想,它就會來了嗎?」那個叫打妄想。所以你前面的努力是要有的,我剛剛不是有舉例,你如果有很多很多錢存在銀行,上億的,多到快淹死的那種,你隨便到哪一家銀行的提款機,你不論怎麼提都會有,差別在分幾次提領還是一次提領而已。如果你的存摺只有一千元呢?你要提五、六萬元,就沒辦法了。所以就不是你想就會領得出來,這本書沒有跟你細說。
比如說基督教的教義,現在我們常聽到的:「信我者得永生」、「信主得永生」。那你說這句話對不對?你如果了解內容的人它是對的,你不了解,它便錯了,就變成了外求,打妄想。所以它本來前面還有一句話叫做「主是真理、生命、道路」,「主」它已經定義了是真理的意思;是生命──你生命的自然狀態;是道路──一個明確的、正確的方向,所以為什麼叫經典?這個「經」,糸字邊的「經」可比那個ㄔ字邊的「徑」,路徑的徑,所以「那一條正確的大道的典籍」叫做「經典」。而中國人在講的「道」,道法自然,也就是那個自然法則就是一個明確的道路,所以基督教把主定義了──「主是真理、生命、道路」,所以「信主者得永生」,沒有錯嘛。你相信真理、正確的道路跟大自然法則的人,你相信它等於你做了,這個信也包含做,那你當然得到永生了啊,沒有不對啊。可是很多傳教士把前面這一段省略掉了,主是什麼?主是我們,我就是主,你信我得永生,那就錯了,你知道嗎?
高奶奶:這些話古早時代講有效,現在沒效。現在大家都會去那個……
師父上人:對!就是我剛剛提到我們現在是名詞錯亂的時代,名詞含糊不清的時代,所以現在要學修,你若要靠透過名詞去成長的,你就要去了解那句是什麼意思。
所以那本書它有告訴你這個理路:你就想。我還有一個朋友,好像是○○○也是用這個理路,叫她想。她那時候其實年紀也不小了,每天在想愛情。結果,她就去參加○○○,就教她這一招說:你每天在你的書桌上寫你的如意郎君、白馬王子的十個條件,她就寫十個她嚮往的,我們是每天念佛、拜佛,她每天唸那一張,一直唸唸唸。結果她的如意郎君真的出現了,就是我另一個朋友,結果那時候兩個愛得死去活來的,三個月熱戀期過了就又沒有了,就開始吵了。你說如意郎君,你看你想得出來嗎?會!不過出來一定有一個副作用,醫學上說的副作用,副作用出來了,你不知道怎麼會有副作用,如果早知道會有副作用那我也不要,而且副作用永遠影響得最久遠,前面那個是很短的。她就真的這樣去做了,結果現在好像也都沒結婚,為了○○○花了近千萬,負債喔!不是花掉而已,負債近千萬,現在還在那邊浮浮沉沉,前陣子好像還有在上節目,賺一些通告費。好,那個想,讓你想出來了,那壞的呢?
高奶奶:對啊!這樣不是更累。
師父上人:對啊!後面就是更累。
高奶奶:對啊!更累,才三個月。
師父上人:所以這些書的內容表面好像都沒錯,可是似是而非,你要真正有深入「佛」,佛是覺悟,深入覺悟之法裡面,你才有辦法分辨出來。你看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很清楚:「嗯,他寫這兩句有瑕疵、這句話不對,那句話不對」,你才有辦法把整本書都看完。有這種定見的時候,再怎麼樣的書對你都是加分。當你沒有定見的時候,最好不要看,因為你會被牽著走,你沒去參加什麼錯誤的、騙財騙色的心靈成長,你自己也已經在被騙了。
高奶奶、高爺爺:對啦!對啦!
師父上人:只是對象是一個人或一本書、一篇文章,差別是這樣而已,還是宮廟寺院的木頭偶像,對象不同而已,理路都一樣。
高奶奶:感謝 老師,聽完感覺真好。
鄭媽媽:還有一個問題, 師父,要怎麼面對生命的痛苦?
高奶奶說:喔!這個你要聽。
師父上人:這就是什麼,若古師大德他就說得很簡單,他就教你要「看破、放下」。看破叫做「了解」,了解什麼東西呢?你看古時候的人很簡單,他跟你說看破,大家就知道了,這樣我知道了。我們現在跟你們說要看破,你們知道是什麼嗎?「看破」,我們現在的人會認為這兩個字是消極的,「我看破了,我不要理會了」,其實這樣是不了解問題、不了解事情,他選擇逃避叫看破。其實「看破」不是這樣,看破現在改成「看透」,看透叫做明白透徹,明白透徹什麼東西?宇宙人生的真相。什麼叫宇宙人生的真相?古時候用詞很簡單,「諸法實相」四個字,我們現在要長篇大論,所以越末法時期要去了解真理越難,古人說四個字就解決了,是不是很簡單,很輕鬆。
「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完了,這是什麼?還是不知道。好!那現在就要分節了,宇宙是什麼?我們生活的環境叫做宇宙。你說:「不是!宇宙是太空。」其實不是,那是我們在看這些媒體、這些書籍,它在說火箭發射到太空去,太空叫做宇宙。其實,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只是說我們的生活環境沒有太空人那麼廣,太空人他的生活環境就是在太空漂浮,這就是個人的因緣不同。所以總之宇宙這兩個詞就是「時間」跟「空間」,時間跟空間就是我們的生活狀態,這叫宇宙。有人的緣比較窄,所以他一輩子一個都市都不曾離開過,像塞尚,一生只在他的家鄉,不曾踏出家鄉半步,他現在成為世界知名畫家,對不對?有的人他是環遊世界,像眭澔平每天都飛來飛去,對不對?所以他們的宇宙就不相同,這些不同是因為我們過去生的因緣,沒什麼好比較的。而因緣來到現在就是一種「業」,業就是「結果」的意思,有的人結果比較寬,有的人結果比較窄。所以宇宙了解了,是我們的生活環境,裡面的林林總總,我們遇到,我們就可能因為它而起心動念,對不對?
好!人生是誰?是自己,換言之,你自己存在的環境,你自己從何而來?從何而歸?你來到這一個人世間的價值是什麼?它就有這個問題了。宇宙,你的環境裡面的人事物跟你是什麼關係?跟你不同關係造成不同對待,這個關係的「因、緣、果、體、相、用、理、事」到底是什麼?一般說的八面玲瓏,每一件事情背後都至少有這八個字的原因跟參數條件,每一條都不同,所以就是知道這些的真相。真正的理路在哪裡叫做真相,就是要了解這個東西,這就叫「看破」。你看!「看破」兩字很難理解,但是你如果沒看破,後面「放下」你做不到。
放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做到」,做到什麼?做到不被外在的林林總總來干擾我們,來讓我們牽腸掛肚,讓我們痛苦人生,做到這件事情叫做「放下」。「看破、放下」有很多方向可以去做,最簡單的就是訓練我們的專注力、清淨心,在這個同時,一定會看不破、放不下,當下訓練。就像我剛一直說電梯的例子,起初反對的人,他絕對看不破、放不下,對不對?看不破就是不了解嘛,有夠煩的,對不對?現在他要每次做那個嗶一下、嗶一下,有時候還忘記帶磁卡,被關在電梯內,這叫做放不下、做不到,所以這個人他就要在這個電梯的理路慢慢去了解,一種是透過了解:「啊!我了解這真的對我們有好處,所以我們要記得帶磁卡」,把磁卡帶著這樣就是放下,做到了,我們就不會被電梯影響,我們還可以藉著這個電梯讓我們整個社區更好,他就做到了。
有一種不是,有一種他沒時間要去了解那麼多,他就沒辦法,只好逼著自己一定要想到:「帶磁卡、帶磁卡、帶磁卡」,這就是訓練清淨這個理路,就像學佛的人他若沒那麼多時間去想清楚,他就去找一個事情(佛事)去專注。這個理路就像說我們没那麼多時間去了解電梯設置磁卡的後續效應等等,我也不要了,不過沒辦法,遇到了,我只好每天要記得帶磁卡。你看,一張磁卡就都解決了,對不對?他這個方式解決久了,啊!這樣也不錯,所以他的煩惱就沒了,因為電梯和他原來的習慣不同,造成社區其他的錯誤效應,是不是就全部解決了?就一張磁卡。這就好比有人念佛,專注一心念佛,憂慮牽掛就沒了,這個電梯的困擾就沒了,你天天記得拿磁卡就好比是天天一直念佛、一直念佛。
所以這是一個從事修入理,有一種是從理了解入道,理了解入道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比如說上上根的人就是稍微講幾句道理,「這樣我明白了,好,我放下了」,這種人這樣就解決了。有一種是我了解,不過我會忘記,因為我們的習氣是對應的,會忘記,怎麼辦?我就要每天要有機會讓我自己去接觸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有可能是一個人每天告訴我們,有可能是一本經典,每天讓我們去接觸,去了解。這時候就要看解釋版,這種是為了要了解的,你天天接觸久了你就明白了,入了。做到有的是從理入、有的是從義入、有的是從事入,理入,一般人不容易;義入,稍微可以,可是沒辦法的時候就從事入,事就是行,事入是最具象的。就像那個人,你要跟他解釋這個電梯,你若解釋得動,就沒有安裝之前的這些怨言,因為你要安裝之前一定先報告過了,先解說過了,所以他就是前面聽不進去,義理也聽不懂,結果後來安裝了又抱怨,抱怨沒關係,他就從「事相」去入,反正每天帶著磁卡就對了,要記得!他就一直刷刷刷,就好了,沒事了!人生就像這樣。
高奶奶: 老師您用這樣的方式解釋,我全都能聽得懂。前面您說的那些代名詞我就聽不懂。真的!那是事實。
師父上人:所以那叫做講經說法,這叫做協談。
高奶奶:對我們這些老人就是要……
師父上人:沒有啦,說真的,為什麼佛法非是定法,佛法本來無法可說,它是因為眾生有問題,而眾生的問題每個人都不同,所以應對他個別不一樣的問題去配藥,而有一種說法。就像今天說的這個,有的人說你一定看很多書才有的,但有哪一本書記載你們這個社區的電梯、記載哪個委員怎麼樣,有沒有記載這些?
高奶奶:沒有!
師父上人:所以這種東西就是一種應機、即席,佛法最後是契機契理,契機就是在當下,你們每個人的問題不同、情緒不同,他的生活背景、養成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所以照理說佛法並不是說:「來來來,大家來喔!今天要說《金剛經》。」照理說不是這樣,這個是綿延到後代才有這種事情。世尊住世的時候你有看過記載他翻哪一本經在跟你們說法?沒有啊!所以他是稱性而說,不過他說的就是經。而我們現在的人因為修養沒他好,煩惱沒他少,所以我們沒辦法稱性流露而說,所以我們只好去讀經,再恢復回來,是這樣。
所以前面說的那是一種理入,後面舉事相說明,事相說明就因時代因緣而不同,世尊當年也常舉一些例子,我們現在的人不知道,以為那是多神聖的例子,譬如他說「芥子納須彌」,他常拿一種菴摩羅果來比喻說:「這顆水果,整個宇宙都在裡面了」,當然這個理路又更深,是至上之理,重點我不是要說這個道理,我是說他比喻的這個例子。現在我們傳、傳、傳,傳了三千年,又傳到世界各國,再傳來中國。我們現在讀經:「喔,世尊當年拿的菴摩羅果……」我們就把它說是聖果,很殊勝,我們現在沒這個水果,以前的比較殊勝。結果不是,菴摩羅果人家經典查查查,就是像我們台灣的芭樂,芭樂在台灣會很珍貴嗎?
雅聰師姐:沒有。
師父上人:沒有啊!菴摩羅果就是當時的芭樂,四處都有,所以他就信手捻來拿一顆芭樂來跟你們說法,說那個理路就是像這樣,大家就像你們說的,很容易就明白了。法就是要讓人家明白的,若說一些飄渺虛無,大家就不能明白又做不到,說那些要做什麼?不是說那個不對,是你不應機,對錯了。我們說生病也要吃對藥,不是比較貴的藥就是好。
高爺爺:要對症下藥。
師父上人:對症下藥就是這樣,所以菴摩羅果就是類似這樣,這樣才會理解。人家記錄下來,傳承三千多年了,當中很多人沒有學的,掉三落四,結果現在翻到菴摩羅果就以為是聖果。要不然你也把今天說的記下來,三千年後搞不好變神聖的電梯、神聖的天梯,對不對?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三千年前有那個神聖的天梯,所以可以讓人家開悟,對不對?就變這樣。
高奶奶:今天我們聽到的這個電梯,以後我們若寫書出來,後人要找這個電梯也是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因為會一直傳下來。
師父上人:是啊!對啊!
高奶奶:唉! 老師真的說得很好,讓我們可以聽得懂。
師父上人:所以要去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理一定要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剛剛前面的問題則是眾生依語不依義,你不知道「放下」的意思,我們依著這個言詞,都把放下等於放棄,我們大家就變成消極人生。依錯義了,依著語,不對!那依語還有很多深層的,比如說你了解它的意思重要,不是在於那兩個字要怎麼寫、怎麼講,譬如有一次我在台北之音好像說了兩個字:「怖害」,恐怖害怕嘛,對不對?兩個字結合在一起,人家就笑你說:「你怎麼胡亂講話?」我說:「我的意思是這兩句:「恐怖、害怕。」你如果捉摸在文字,你永遠不能了解是要表達這個意思,這就開始對立、不了解,很多都是這樣產生誤解的。所以「依義不依語」,你說慈悲也好、博愛也好,意思都一樣,對不對?有的說自己是佛教徒,就去否定博愛這兩個字,諸如此類啦。
再來,「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世間人比較不容易理解,「了義」就是什麼?本來佛家嚴格的了義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依這個了義,而不依不了義。那麼用事相來講是什麼?一個學法的人,他的目標在我剛講的開智慧,這叫了義,若以六道輪迴來說,就是你要成佛才叫了義。你若學佛只是要求榮華富貴而已,那叫不了義。你從這裡看就知道為什麼很多人學修都不能開悟證果,就是這個問題。在我們這個社會,以廟宇來比喻好了,廟宇比較多,過年快到了一定最多人,去廟裏面隨便抓一個人問:「你來廟裡求什麼?」每個都是求闔家平安賺大錢。你有沒有聽到隨便抓一個來問,隨機抽樣,他說要來求做佛?沒有,對不對?所以眾生都不會成就,都不能解決煩惱的意思,你成佛等於圓滿的解決了煩惱;你沒有成佛等於一定會有煩惱,差別在深淺高低不同而已,所以自己要了義。
最粗淺的了義,就是你學修第一件事情要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總名稱叫做苦,從理上叫苦,苦的原因是不明白,不明白的樣子叫貪瞋癡,就是要把這些事情解決、都不要,這樣你就明白了,你就超越輪迴了。用人世間更容易了解的就是「執著」,我們執著就產生六道輪迴,不執著,完全不執著了,就超越了。
所以現在有人告訴你說:「現在我都不執著了。」那你說:「那你有沒有超越六道輪迴?」「哪有可能超越!」這樣就是他不知道他很執著,他把他的很執著當成不執著,這樣這個叫不依法。法就是這樣跟你說啊!我們人用自己的意思,什麼叫自己的意思,我剛剛比喻的:「我現在都沒煩惱憂慮牽掛了」,對不對?沒煩惱憂慮牽掛就超越六道輪迴了,那你說你現在在哪裡?「我現在在人道,我標準的人!」所以那就不是了,還是在六道輪迴啊!「看到神,是你要跟神頂禮,還是神要跟你頂禮?」「當然是我要跟神頂禮啊,我要跟祂求啊!」這樣就是標準的凡夫了。標準的凡夫就是標準的執著,他會認為他不執著,他是不知道他很執著,那個不知道他把它當做是沒有,你看,這當中是不是有盲點。所以你如果沒有依法而去依人的話,依人有好幾層意義,依自己也是人,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我認為、我感覺,我!我!我!有一個我,那就是依人了。他,我覺得他講的……,那個他也是依人,所以把「我」跟「他」放下,依佛說什麼,這樣就解決了。
所以依了義,第一個是超越六道輪迴的,第二層高級的了義叫做超越十法界,六道輪迴超越後有一個學位叫阿羅漢,你們曾聽過吧?上去還有辟支佛、菩薩,這三個若與佛相較之下叫做不了義,那你想我們現在都是跟菩薩求,菩薩相較於六道輪迴已經算很了義了,對不對?所以一山還有一山高,一層一層上去。上面的對你們來說很抽象,我們說最下層的,最底階層的了義就是超越六道輪迴,這樣就解決了。要怎麼做?最低層的了義就是「不執著」,這樣你就知道了,學法是要學什麼?第一個目標就是「不執著」,不執著,你在人世間的苦惱就沒了,就絕對沒有人世間的苦惱,我們從這邊去想,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若不是呢?只是每天要去求榮華富貴,闔家平安賺大錢這樣而已,不是說這個不對,是說你的目標如果只是這麼短、這麼淺視,那你一定會有人世間的痛苦,你絕對逃不掉。至於痛苦的對象不知道,痛苦的事由、原因不知道,總之,結果你一定會知道痛苦,結果是知道的,這樣叫做不了義。
後面「依智不依識」,說太深的不好懂,我們說淺的,就是我們要明理,我們要有理智,我們要有理智的行事。「識」是意識形態那個識,識就是感情用事,用比較世間的講法叫做:「我們學法要理智,不要感情用事。」
所以這四條很重要,這四條你若符合,你在學法……不要說學法,你在解決你人世間的痛苦就簡單了,學法等於解決人世間的痛苦,學法是術語,要不然現在都說學修、要明心見性、要放下……都是術語,這都是術語,我們一般人怎麼聽得懂呢?
高奶奶:經過 老師的解釋我們才聽得比較懂。
師父上人:所以如此一來,一心往那邊,再把電梯的例子記起來,對不對?那個方法就有了。那麼這一些問題只是我們來到這一生的一個過程而已。過程表示會怎麼樣?會不見,如果說那表示你來這一生以後的目標,那就痛苦死了,目標、目的就是不會不見,過程會不見。所以它是目的還是過程,關鍵還是決定在我們自己的正確的學修、正確的態度、正確的看待、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行為模式,關鍵在這邊。
因為關鍵在我們自己,所以才值得我們去努力,若關鍵不在於我們,我們也不用努力,變成一定要別人同意,那我們就不用努力。求人比登天還難,就是因為靠自己就可以,所以我們有無限可能,這時候才真正叫做放下,所以放下一定是自己的努力。
高奶奶:謝謝!謝謝 老師。
雅聰師姊: 師父,有一天我在清晨醒來之前,瑞騏已故的阿嬤就來告訴我說她想要 師父的法寶,然後請我們過年的時候早一點去祭祖。當時我想說就這件事而已,醒來之後我就簡單的跟公公婆婆講,我本來以為說叫我們早一點是指起床早一點,結果我公公就想起來了,他說去年我們回去的時候是大年初二回去,大年初一回去習慣了,初二回去那時候就空空的,我們以為這樣很方便。我公公說阿嬤的意思是說叫我們初一就要回去。然後我覺得這個夢裡面阿嬤給我一個啟示就是她很認真,然後相對我自己很怠惰。
師父上人:不會啦,這都正常啊,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是人道很精進,這不是相對你這個人而已,而是大的人類來講。現在都變了,現在變成靈界比人道更精進,本來是人身難得,為什麼佛經只有說人身難得,因為人的苦樂參半,你說三惡道的痛苦得要死,不會想到要修行,要怎麼解決痛苦比較重要,不會提到超越三惡道、六道輪迴、十法界。你若當神,就享受得要死,我就是佛了,你還叫我學佛。對不對?有這個落差啦,以前啦!現在這個時代整個生活環境亂源太多,所以整個的氣場亂到不行,變成靈界他們的精進力比我們人還好,現在很多例子是這樣。
高奶奶:他們明白,知道要精進。
師父上人:好像澳洲的淨宗學會那邊的出家眾在那邊十年了,沒有一個成就的啊!十年了,專業的!結果你知道他們的道場是誰成就?院子前面那兩棵樹的樹神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了!樹都往生極樂世界了,那些在幫人家超度、做法事的法師還在那邊浮浮沉沉,真的是這樣,所以看了讓人很灰心,你知道嗎?你看人會灰心,可是你看到那個樹神也能成就,你就建構信心,本來應該是人比他們更容易成就,結果連它們都有本事成就,為什麼人沒辦法?所以就是我們現在的世界的這些亂源太多,我們的心性太不穩定,夾雜在一起。靈界它們可能亂源沒有我們現在的創造力那麼強,對不對?我們現在就網路世界……等等的一堆。
高奶奶:會造成我們的雜念。
師父上人:對,現在都一直在產生新的,3C產品不是報導都出來了,我姪女的學校○○高中,那次我大嫂去參加他們學校開的一個老師與家長為了小孩事情的會議,全校一個很重要的會議,請心理醫生來,心理醫生就舉很多例子。這個會議為什麼召開,就是學生、家長、老師的關係都很差,才要來開會看要怎麼解決。其中說到一個重點就是現在3C產品造成小朋友的更難以教育、更難以溝通,她就說到其中一個例子:有一個校長和太太、孩子,他太太是那間學校的輔導室主任喔,他自己是校長,結果為了3C產品,包括電腦這個事情,鬧到他兒子把兩個家長抓頭抓去撞玻璃,類似這樣,撞玻璃,不知道怎麼辦,結果心理醫師最後也是沒轍。醫生說的方法就類似這樣,就是你跟小孩子談條件,你看,西方方式──換取,我讓你玩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就好了,然後我給你多少錢或是用其他條件交換,那小孩子胃口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因為你長養他錯誤的習氣,你沒有回歸他的本性,所以到最後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只能短暫,那個短暫可能是短到非常短,讓你很難想像,有可能是維持一個禮拜的好而已,這個禮拜以後會更慘,那更慘了之後又運作了兩三個月以後,受不了了,怎麼辦?再拿一個更大的利益換取,又換了一個禮拜的好,那一個禮拜以後又比這三個月更慘,這樣惡性循環,問題都來自現在很多的3C產品。
所以你說你限制也限制不了,一定要靠教育,從小要告訴他這些觀念。那麼教育的起始一定要自己先做好給他看,現在為什麼家長跟老師會開這個會議,我相信他們一定想把小孩教好,對不對?可是為什麼結果都是背道而馳?因為他們錯誤的教育,比如說我講那個校長跟輔導室主任與小孩的關係,校長做教育的呀,一般人是不是會覺得:「校長是做教育的,怎麼會不知道如何教育?一定是孩子難教,不是他不知道如何教育。」你看,錯了!他們著實不知道怎麼教育。我們古老祖宗的教育強調「傳道,授業,解惑」,第一個「傳道」很重要;後面這一個「解惑」也很重要;現在是「授業」等於全面的教育了,那不對啊!你只教他一技之長,一技之長是幹嘛的?是維生的,怎麼讓我們溫飽的。以前是這樣而已,現在是怎麼讓你榮華富貴、怎麼讓你得到所有眾生的掌聲、怎麼讓你去爭名奪利,現在的一技之長是不是這樣?所以人就從這個根基偏頗。那如果家長老是教他這個,常常表現出來也是這個,他當然學這個,所以你如果是這樣一個脈絡就沒救了。
好!傳道,你說終於知道傳道跟解惑了,傳道就是告訴他自然法則就是這樣的,道是自然法則,「傳道」用中國人比較好理解的說法,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古代人有,現代人沒有,沒在教這些,所以孩子已經不信這一套了。現在我們知道很重要,開始教他這些,小孩子他很單純,他聽了,他不會給你否定,他何時會給你否定你知道嗎?他學一陣了,他再用這些來對你,「啊!你不是這樣,你做的都不是這樣!」對不對?
高奶奶:所以要身教啊。
師父上人:所以關鍵出在學校的老師沒做、家裡的家長沒做,所以這個小孩永遠沒救。如果現在大家知道了,那麼也不用花太多時間在小孩身上,花多一點時間在我們自己身上,對不對?家長花多一點時間調,老師花多一點時間調,小孩子活在這個成人的世界裡,他就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他看到這些就在學了,你不用跟他說道理,他也不好意思使壞,他會不好意思,因為你引導出他的良知良能。做教育的一定有一個基本而且是根深柢固的觀念,就是一切眾生本具良善之德──「人之初,性本善」,你不能先設定:「厚!那有夠難教的。」不是!「那小孩就是壞到透了。」不是!即便他的習氣表現出來是壞到透了,可是他有本具完美善良的本性,你要善於引導他這一部分出來。你若否定你也不用教了,對不對?你完全否定他,你就沒空間了,所以有這幾個關鍵。當然現在小朋友的世界很危險。
高奶奶:很危險,對啊!
師父上人:慢慢長大的環境一定是這樣子。為什麼?我們從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大人的角度,多數有在學還是沒有?多數沒有。而有在學的又多數學錯還是學正確?
高奶奶:學錯了。
師父上人:所以你這樣篩選到最後,就是這些大人在影響這個時代的小朋友。
高奶奶:本來就是啊!
師父上人:所以我們如果了解這個問題時,只要了解都不遲,因為時間跟空間本來是抽象概念,是我們迷失,只要迷失,什麼都不早;只要覺悟,什麼都不遲,一即一切,所以我們要徹底把這個理路了解。也因此我才會跟最近來觀止中心,包括協談的,才來兩次的我也會跟他說:「如果你們以後有機會來到觀止中心,希望你們把這邊當作一個聖賢教育的示範點」,他們聽不懂什麼叫示範點:「要做什麼?要攬客還是什麼?」我說不是啦!你若是有機會來,你若是沒事情最好別來,沒來就表示沒事,好好的就好了啊,對不對?但若是有機會來,我用舉例的,你來兩次,你是不是會覺得你是客人來到這邊,現在你要回去了,你進去上個廁所出來,也許剛好有一個人從外面走進來,你會不會跟他打個招呼?一般人是不會,對不對?一般人就是我知道有人進來,可是我還是做我的事情,然後就出去了。這樣就沒有示範,對不對?所以如果你們以後來,即便你是才來兩次,以後有機會來,遇到你還是跟他打招呼,這表示你已經在學,而且你開始表現出來了,你在修了、學了,踏上修的地步了。
要叫你們在你們自己的生活環境做到這些很難,你知道嗎?因為你們的生活環境就是你原來的,你若原來是好好的,你就不會來了,對不對?所以你要把握來到這個空間的機會,你看到這裡大家來來去去都這樣,這一個教室就形成一種好的能量氣氛,你若有機會再帶你的小孩來,他再怎麼調皮,他看到這裡每個人都這樣,他也會比較收斂,他就在耳濡目染了。耳濡目染的狀態就一傳十、十傳百,慢慢擴大。擴大就左鄰右舍才會再感染,因為左鄰右舍看到會覺得:「這一間的人怎麼來來去去都這麼有禮貌,怎麼偏偏來這間的小孩都會跟人家打招呼,我們的孩子都不會」,他就開始反思了,所以這時候又影響了。
你不是跑到左鄰右舍,像古時候傳教,寫單子說:「來喔!我們在表達這個理念……什麼等等」,那是沒用的啦!那像在攬客而已,沒用。真正教育不在於你族群的多少,而在於精,來的人和內部在學的人能夠去做到,這是最重要的,不是說你的團體很多人,不是只有這樣而已。人數多是為了什麼?為了度眾生的一個願,你有人就有機會,你就有機會跟他分享推廣老祖宗的智慧,他若沒來,他就沒機會,是在這個層面。可是這個層面是一種度眾生,那麼真正我講的那是自己的真修實證,真正的修行,要正法久住一定要透過自己,跟別人都無關,透過自己的修行,正法就會久住。那麼要普度眾生這時候就對外了,對不對?普度眾生是要靠教育,教育也是要示範出來,才有辦法達到教育。現在教育會失敗就是沒有示範,說客氣一點就是沒有做到,我們自己學的人要努力去做到,你做到多少,你的正量,那個好的能量磁場就顯出來多少,踏進來你的能量場裡面的他就會轉化,除非無緣的,無緣的你也放下。
高奶奶:無緣的就不會來,我們就不用管了。
師父上人:無緣就放下,你的心隨時保持清淨,你隨時在保持好能量。無緣的總有一天也會有緣,對不對?因緣成熟的問題。
那個豆子,你現在不能給它施肥,它就還沒發芽啊,你施肥要做什麼?你相對要讓它開花結果叫作無緣,和開花那個階段是無緣,不過它的緣在哪裡?你給它澆水啊,讓它濕潤,讓它發芽,它的緣在這邊而已。你澆水之後,你要等它啊,你不可以澆水後馬上施肥,那它會鹹死,對不對?你要等它的芽發出來,定根了,生出兩片葉子出來了,你再給它澆一點水、澆一點水。等到它的根比較穩固了,你才可以施肥,而且施的肥每一個時期也不盡相同,開花的要施磷肥、氮肥,鉀肥是在長枝葉的時候,都不同,所以那就是因緣不同,你要等它某一個階段成熟了,你才對待它到什麼程度。
高奶奶: 老師,那我請教剛剛雅聰提到我婆婆那件事,感覺祂只是要我們早一點去就好了,還是……?
師父上人:妳剛才事情說完了嗎?
雅聰師姊:祂其實只是告訴我說希望我們能早一點去,然後我當下的解讀、自己的理解是說提早起床去,但是沒有想到是哪一天。
師父上人:所以其實祂也是給你們一個很方便的區間,也比較傾向不造成諸位的困擾,可是人客氣嘛,總是說可以越早來越好,像我們一般人這樣,越早來越好,不過也不敢造成你們的困擾,所以你們就酌量。你們了解這個理路,盡量去幫祂完善,然後當然你們要實事求是,在你們的生活狀態裡面能夠盡量提早去就提早,這樣就可以了。所以它不是一個固定時間,不一定是這樣。
高奶奶:不要有壓力。
師父上人:當然就看你們,你們如果覺得你們的生活作息可以最早,那個時間就最誠意,這樣雙方都比較圓融。
高奶奶:對啊!那一次我們本來就初一早上很早出門,然後改成初二是為了我們大伯母她家的女兒回娘家,然後她很注重這個小叔,她有五個女兒,就希望小叔初二一起回來,初一就不要去祭拜,然後高爺爺就配合。後來雅聰就夢了啊,夢說因為過年要到了,可能阿嬤緊張說:因為我初一都在等你們,你們卻初二才來,感覺好像比較慢,雅聰就夢見這樣,是不是這個意思?
雅聰師姊:說這件事的過程當中,我都忘記我們去年給人家改了時間,改成初二。
高爺爺:初二真的就像那個空塔,比較冷清,初一很熱鬧,是真的。
師父上人:是在什麼地方?
高爺爺:嘉義民雄。
師父上人:這個很簡單,這次是個案嘛,當然有一個個案後續可能會更來得圓融,這次你們跟祂稟告一下,在這個時空跟祂稟告一下說有這些問題,希望大家都圓滿。
高奶奶:那阿嬤您就注意聽喔!
師父上人:了解了,以後就不是說等過年才回去,你們若是生活上有空閒的時候,這些法寶就可以一併帶回去。
高奶奶:重要的就是那個法寶。聽雅聰說之前,我們兩老本來就計畫好初一要拚清晨五點回去,把他們全部留在家裡,沒有打算要他們一同回去。祂可能就很急了,趕快告訴雅聰早點起來,因為我們如果自行出門,是不會想到要帶法寶去給祂。
師父上人:要趕快交代一下,怕大家忘記。
高奶奶:對,因為我們兩個出門就沒帶祂要的法寶,沒這個訊息。然後雅聰就講:「喔!阿嬤很謹慎呢,這樣是不是法寶讓你們帶去,還是……」
師父上人:也是可行,所以你們行動的這個路程,以你們最方便的就好了。當然你們若是可以這樣,大家都沒什麼困擾,包括對你們兩個沒造成困擾,那就帶著法寶過去就好了。
高奶奶:我們兩個帶去沒關係,因為瑞騏是在想說 老師您有讓他們很方便就是說十點要拜年,我們就想說讓他們留在家裡,我們早一點出門,讓他們參加十點的共修,那我想這樣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先把法寶帶去,他們初二回娘家再去給祂祭拜一下,這樣可以嗎?
師父上人:可以啦!
高奶奶:阿嬤這樣您知道了嗎?我們初一會帶法寶,不是一定要雅聰,我們帶去就好。這樣您放心了吧!
師父上人:所以我說後續我們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話,也不用很刻意,刻意大家都困擾,這樣人家也會愧疚。所以老人家的心願要去圓滿,在圓滿的過程也不要讓祂愧疚,對不對?這樣大家就皆大歡喜。我們處理事情一定是這樣,除非你沒辦法,一定要犧牲掉某些族群,要不然是皆大歡喜最好。這是這次,這次你了解了就是說以後若有空,常常去給祂做一個照護禮敬,對不對?這個可能是一個更扎實、更踏實的一種運作方式。同時也是像我們一般做孩子的人在求學,有時候出去像走丟了,過年是都會回來沒錯,不過對家裡的老人家有時候感覺回來像住旅館,出去像走失了,總是不太好,所以孩子讀書若有一些閒暇,他可以少出去玩,經常回來,回來也許沒事,對不對?可是老人家會有一種欣慰。這個就是我們在講聖賢教育的第一點:「孝養父母」,你連這個都沒有,後面就免談了。所以我們要表現出來,我剛剛不是說示範點,我們了解以後又去做到,那就沒話講了,所以如果你常常這樣運作,孩子的問題就簡單了。
高奶奶:要身體力行。
師父上人:小孩子常常在看,他們有良知良能,他們也會去反芻,等他慢慢長大:「我小時候看我的父親、母親都這樣,我長大了應該也是要這樣。」他顛倒過來,他還會覺得怪怪的,你知道嗎?
高奶奶:這個就是教育,好!謝謝 老師。
師父上人:其實這樣一併都有在提升啦(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我們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人世間沒離開因果存在,脫離因果的人就是去做佛了,去一般說的常寂光,降下來心現出來的時候,《金剛經》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現的時候,產生了所謂的「實報莊嚴土」,那個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就是超越我們說的第一層和第二層的了義上去的那個世界,叫做法身大士的世界,那個世界是完全沒妄想、分別、執著,很美好,每個人的真心現出來是美好的世界,心現出來的世界不會變,所以那時候是你們說的恆常,很多世間人要追逐永恆的世界,只有在那邊有,我們人世間沒有。
可是因為我們有「識」──第六意識,意識形態,會分別,所以就開始變了,開始把這個美好的世界轉變,開始產生三細相,三細相就是一般說的業相、轉相、境界相。業相就是一般人家說的阿賴耶識,就是你們生命的總記憶庫,就像電腦的硬碟,你只要打過、跑過它就把你記著。那麼產生的轉相,轉相就是變,開始變了,變了就開始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的貪、瞋、癡、慢、疑、惡見就跑出來了,就開始變了,心現識變。這些產生了之後,就產生了我們現在看得到的、想得到的,這就叫境界相,環境就產生了,所以我們就活在這裏面。我們活在這境界相裡面,這裡面越變越雜等於林林總總的這個干擾就越多,如果我們不能夠去理解,你就會有衝突,有衝突的時候你的痛苦就會產生,所以這越雜的世界等於痛苦越多,這就是為什麼一來就從了解這個理路慢慢回溯回來。
心現識變,能變之後我們在這一個境界相就產生了,所以過去也有這些因緣,我們說雅聰可能也不是這一輩子比較容易攀緣,過去生可能就交遊廣闊,交遊滿天下,雖然說不一定知心很多,可是交遊滿天下,來到這一輩子總是業緣產生,有的善緣、有的惡緣,有的不善不惡不太重要的緣叫做「無記業」,來來去去才有這些事情產生。祂們說也沒關係啦,我們學佛的人不去分別事情本身的好或壞,是我們有能力把它變好就好了,若是我們遇到好的緣卻讓我們墮落,現在不是很多人因為好境界墮落嗎?那麼那個好境界也是壞的,那個過去的善緣也變惡緣。
好說現在這一輩子我們有承續到正確的如來正法,「如來者,如其本來,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叫做如來,義者宜也,正確的意思,我們用比較白話來說:所有的這些人生的理路合乎正確,這就叫如來。那麼來到這個世界有在學修這個,所以漸漸的也可以透過這些雜緣,我們說好壞參半我們不去理它的時候就是雜在一起,這些雜緣裡面也可以有機緣把它轉化成善緣,可是祂說關鍵在於我們往後的一種面對的態度。那麼在這樣的進化過程當中,也不能說這些的所謂的介質上無主,本來有主啦,這些物品叫做介質,有主啊,有緣遇到也是一種彼此提升的一個契機。
最近也算說可以感受到這整個屋子裡面氣場的調和,祂說和以前好像差很多的樣子,所以也讓我們大家有一種皆大歡喜,即便心裡覺得怪怪的,可是好像每次面對也不是一種忐忑不安之心,是不是這樣?我是說你們住在這邊的,您們沒有忐忑不安之心嘛?就是說有這些的整個過程也覺得怪怪的,不過你們在面對時也沒什麼忐忑不安的心,是不是這樣?總之,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意思是說只要有一種如來正法能量場的流,你跳進去你就安全了,用比較具象的說法,就好像洪流中的一艘船,你跳上去的時候你就安全了,那個意思。祂說我們亦復如是,也很感激,感恩有這一個前主、後主的轉換之中,祂的主不是說祂的主人啦,就是說那個因緣,前面那個因緣、後面這個因緣的轉化,總是不會再去流浪,也滿懷感激。
所以在與不在,其實現在也不那麼重要,總算我們也有一些出路,也有一些能力可以在六道裡面層次比較低的境界裡面,可以比較去來自如一點。當然為什麼講「層次低」?因為畢竟還未成就無上道的時候,要在六道輪迴中超越現在維次空間的境界,階段性還有很多困難。可是在一種比較好的境界,就像我們剛剛說的,人家睦澔平可以環遊全世界,每天在那邊跑來跑去,但有的人連高雄都跨不出去,這不是能力的問題,這是緣啦,人家有那個緣。那你說每個人不是本具之德完美無瑕,能力上應該是都一樣的,那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因為遇緣不同,跟我們的成長的努力度跟到位處不同,所以階段性在事相上好像有這些限制區別,差別在這邊而已。
所以說紅龕上的觀音像要收起來也好、繼續停留也沒差,依你們主人家的方便為準。可是心現識變,剛剛講,念來即至,念無即散,所以這種教育表法的禮敬態度是最重要的,不要枉費古聖先賢傳承下來的一個高度智慧的一種工具。你說表面我們看是工具,就像你們電腦比較熟就能了解,你們沒打開電腦沒辦法上網取得資訊嘛,對不對?打開電腦的人如果亂按,他也沒辦法取得他想要的資訊。這就像輸入電腦的網址,誰能正確的輸入,就是那個有恭敬至誠之心的那一個人,他有這一個技術,所以重點在於激發我們的至誠之心,內在圓滿的這個清淨慈悲胸懷。暫時這個觀音像若還在,也可以藉著觀音像去督促我們的慈悲願力,畢竟觀音名慈悲,離開慈悲就沒有觀音了,所以觀音是擬形象化,你們的意識型態已經把它注入了形象了,要不然你把形象抽掉,觀音哪有長怎麼樣,對不對?祂無相,八十種相好、三十二應化身這都是略說、方便說,其實無量無邊,久遠劫早成佛了,豈是只有三十二這個數字可以框架。
所以看到觀音我們常常想到慈悲心,可是慈悲一定不能是濫慈悲,濫慈悲與真正的慈悲關鍵差別在於我們智慧理性的判斷,這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一般學佛人沒有去關注到的重點,而常常流於「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所以看到的同時想到我們前面的登蓮臺,登蓮臺誰可以登?清淨心的人。換言之,清淨心到極處的人,才有真正的智慧,那時候才堪稱真正的慈悲,不會有副作用那一種慈悲。所以登蓮臺一定是想到自己坐的,你知道嗎?要往生極樂世界是你自己去的,又不是別人去,別人去,你還是載浮載沉,那你要怎麼帶別人去,沒辦法啊!他也要靠自己努力,所以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可是在前面的理路,比如說我們要上山,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這是幾千公尺的,它的生態、氣候是如何,這些別人可以先教我們,對不對?那我們自己要準備,什麼樣的氣候應該準備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工具,它的坡度是什麼,它土質是什麼,它是冰層的還是岩層的,這個事先是可以善知識先來跟我們提點教育的,當我們學到的時候我們是要自己去爬,所以暫時是可以這樣。
剛剛祂講的你們有聽到,方便上你們自己可以去決定。
高奶奶: 老師,他們的困擾就是說這個佛像、觀音像都在,早晚他們都在別的地方,就沒辦法早晚供水拜香,他們心裡也是有一種罣心。
師父上人:沒關係啦,這個問題就是說法理不外人情,尤其我們現在的工商社會,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你說每個人都有業,要讓人供奉的人也是有業,你知道嗎?這個業力的存在怎麼樣去讓它圓滿,圓滿並不一定是一種強求到位,而是一種真心的禮敬。你有回來的第一時間、要出去的第一時間去禮拜禮敬一下,然後當然它不是一個儀式形式,不要把這個當作是一個儀式形式這麼冤枉掉,冤枉是站在你們個人的角度啦!剛講了這一個網址你要常常透過這樣一個工具,去把握住那第一時間的機會,去成就自己的內在的真誠恭敬的一個能量的散發。你這樣你回來到出門的這段時間,你在家裡也會很平靜、很祥和。你要出門的時候,你先長養、先準備起來,你就帶著這個能量出去待人處世,你也會比較和順,是這樣,不要冤枉浪費了這一段。
一定要知道拜佛、禮佛的真正的意義,「拜」者,折服的意思,屈服我自身的無明,我們會無明、不理解。「禮」者,恭敬,恭敬自性,我們自性清淨圓明體,我們要很恭敬。那麼為什麼講自己?因為一切眾生相皆是我的自現相,所以你有這個真正恭敬的內在的時候,你應對到外在,那個「禮敬諸佛」就自然運作了,那時候你待人處世你就會謙下、謙卑,所以要了解這一段,絕對是不能冤枉而浪費掉的,而不是一直往外去求佛菩薩要給我們個什麼。佛菩薩要給我們什麼可以給得到,可是它的理路很妙,它的理路就是你自己要運作,這樣聽得懂嗎?佛菩薩的功能常常在於沒有祂們,我們禮敬恭敬之心長養不起來,有祂們就可以長養起來,所以很妙的功能。所以佛家常講舉外明內,透過外在的境界相,我們看到就很莊嚴,所以你想你如果是很恭敬在供花、供果的時候,你那時候的心也會很恭敬,那時候你的能量就出來了。所以包括現今最先進的科學家也印證這一件事情,所以還好科學家進步,去幫這一個地球三千年前的佛法背書,要不然大家都以為是迷信。所以這個重點是你們要去注意的,其他的就是方便,聽好!方便不是隨便,方便是「不離方正之理便於行事」,這兩個字的重點在不離方正之理,便於行事不是重點,重點在不離,你若把這兩個字的重點套錯了,你一定都變隨便。有基本上這些交代,若是這樣,這個佛像就可以往後,香爐往前。
鄭媽媽:那香爐要放在什麼位置比較適當?
高奶奶:香爐有需要移動嗎?
師父上人:對啊,往前面就好了。
鄭媽媽:爐要往前面,對,我感覺爐要放在哪個位置, 老師那個地方在哪個地方?
高奶奶:那他們不插香耶!他們不拜香。
師父上人:沒關係啊,不拜也可以有爐啊,以後如果有拜香的機會,他們就可以插香了,沒關係啊!往前就好了。如果有文公尺,當然不一定是要現在啦,你們到時候用那個文公尺量一下,從裡面出有紅字的,那就很簡單了。所以你們有那個拉尺,這樣擺,選擇一個適當的數字就可以了,你若覺得說這個太小張,你要加高也沒關係。目前為止是這樣,因為目前是以現在這樣來考量,以後就到時再打算,所以這也讓你們了解一件事,我們在做事就是要像《弟子規》說的:「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我們現在在這邊,我們就把這邊完善,我們先不要去想到可能幾年以後的,那先不要去想沒關係,把你每一步完善,它就完滿了。你們還有沒有其他的要了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