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教師節敬師感恩晚會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2年09月28日,19:00~21:00
地點:中山大學西子樓校友會館三樓中信廳
紀錄組恭敬整理
我們說:「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以一個讀書人,他要有一個最基本的態度,他不是只是處處時時,都想到自己的高名、厚利、跟美色,而是要把我們的身心奉獻出來。佛家有句話:「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佛」是覺悟,我們自性覺悟即為「佛」,所以「佛」又廣而言之,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同體,所以要報恩,報盡所有一切恩,而不是一種小名小利的完善。連世間人都這樣講:「計名,當計天下名;求利,當求天下利」,這當中它也在表達著一種寬廣的心意。在「應化」的當中裡面,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的概念,我們人生會有所障礙,而它都是來自我們心量的狹隘。
今天是「教師節」,師表、師表,可為「師」是一種引導,他要給周圍一種表率。這一次去「雞足山」,我有一個體會,也非常的欣慰,在從「雞足山」下來的那一段路程,大約走了三個多鐘頭啦,我的腳程稍微快一點,也累了大家。那位導遊一直很努力的跟在我旁邊,整趟到下山的時候,就突然聊開了。看看我們這種老師,好像也沒什麼身分,也沒什麼格調,所以,好像還滿好相處的,所以開始聊開了。
聊著當中他就說了一句話,他說:「咦,你們這個團體不一樣喔!」我說:「不一樣在哪裡?」他說:「你們這個團體是我帶過的團…,至少是帶到雞足山這一個行程的團,最不一樣的!」我說:「到底不一樣在哪裡?」然後他就說,以前帶的團,常常不是跟人家「要東、要西」,就是「嫌東、嫌西」;怎麼你們這個團,是反過來的?常常「關心東」、「關心西」。然後看到你們這個團,好像都互助合作,所以剛剛才有阿杜(一位學員)前一包、後一包、左一包、右一包的幫同參背行李,只差沒有頭上也頂一包而已,就是說互助合作啦。
他就一直稱讚,稱讚這一個團,三十幾個人嘛。當然他在稱讚的時候,當時後面的人沒有聽到,所以今天我在這裡,也順便轉達他對大家的稱讚,讓大家高興一下。聽著他在稱讚的時候,我就信誓旦旦,很有把握的跟他講一句話:「他們學佛!」他馬上說:「對,學佛的人就是這樣子!可是以前帶的那些學佛的,怎麼…?」我說:「不能怪人家,對不對?『學佛』是要來真的,而不是在形式上捉摸。」,所以我們「學佛」,有兩句話勉勵自己,非常重要:所謂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還只是一種世間的標準。對一個學佛的人,「師」的表法、意義來講,有一句話叫「為師,當為天人師。」天上人間至尊導師,那個就叫「佛」。
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不成佛,他對這個「師」字是有愧對的,如果依「上法」上來講,是不如法的。所以「佛法」是「師道」,它當然建構在「孝道」的基礎上;「師道」的完善,才能夠再更上一着,落實真正的「慈悲」;慈悲願力的真正落實,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才有辦法去真正的完善。如果這兩個生命狀態沒辦法去完善,我們沒辦法真正成就「圓滿佛道」;所以一切人世間的這一些學法,統統是一種枉然、枉費,在人生的流衍裡面,沒辦法去超越六道輪迴,更何況是所謂的「十法界」。
六道輪迴眾生統苦嘛,統統都苦的意思,不管你今天做一個天神,還是做一個凡夫,還是墮三惡道,沒有一處是快樂的。頂多也只是一種苦的暫停,暫時沒有苦,以為它是快樂的,在「福」跟所謂的「災」都消掉的時候,你才有辦法去提升。在「善道」是一種「善福」,也是一種業叫「善業」;在「惡道」是一種「災業」,所謂的「惡業」。只要是「業」,統統要去消除、化解它。所以不能執著在「善」裡面,固然「惡」沒有人喜歡,可是也不能執著在「善」裡面,兩邊不立,中道不存,謂之「中道」。這一個「中道」可以幫助我們階段性超越「六道輪迴」。
可是「四聖法界」的卸除,還得要我們「淨」、「染」不二,「淨」跟「染」皆離,那時候才謂之真正的「覺道」,也就是說,它才能夠幫助我們超越「六道輪迴」、「十法界」,契入所謂的「一真法界」。這時候還不一定是圓滿成就,因為還有所謂的「妄想習氣」要慢慢的卸除,直到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完全淡盡之後,才有辦法圓滿佛道。這一個「圓滿佛道」,當然是最圓滿的「天人師」,而在這前面的四十一個位次,也已經可堪稱為「真正天人師」了。再往下一點,「相似天人師」,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從「阿羅漢」算起。那麼「修禪」也好,「持淨」也好,或者是「修密」統統好,他統統不能只停留在「六道輪迴」的執迷。
「天人師」是古時候出家者的最低志向!現在人出家啊,古時候人也出家啊。出家,跟我們現在的真正剃髮、不剃髮其實不正相關,它其實是所謂「出」離生死之「家」、「出」離田宅之「家」。換言之,用白話文講,叫做什麼?出離煩惱。一個人不想要有煩惱,這時候等於他自己發願成就「天人師」了,因為一切「六道輪迴」眾生,統統都有煩惱嘛。要出離煩惱,他的最低標的級數,就是成就「阿羅漢」這一個生命狀態,而他的功課無非就是放下「執著」,「放下執著」也就是「六道輪迴」眾生的第一個課題。所以我們在學習成長,我們希望我們的人生變得幸福美滿,就要把對象跟方法搞清楚。
這一次去大陸雲南回來,我相信很多同行的同參也都有一些感觸。這個所謂的「正法」的傳布,在現在的地球還是「少數」!如果沒有常常去外面遊歷的人,他很難去理解為什麼當時佛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包括所謂的「中土難生」?這個「中土」倒不是狹隘的只是中國,用國家來形容的,而是有這些「道統文化」的地區叫做「中土」。相對「中土」而言,其他地區就稱為「邊地」,這些「邊地」就是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聖賢教化」的地方。所以它不是從形式上講,而是從實質上講。
因此這次去雲南,就發現好多的大陸同胞,即便他們在參學的過程,有可能都比我們精進努力、比我們勤快。聽一位當地同胞講說:幾乎所有這些名山古剎,他統統跑遍了,西藏也去,什麼…,有時候我們聽到西藏,就想到高山症,還要再選擇一下,對不對?想到九華山,還是在台灣的九華山就好,不要到大陸的九華山,等等……啦。我們會有惰性,但他們好像看起來都沒有這些惰性,都很勤快,可是我們發現,連你們曾經聽過的最基本的「法」,他們都沒辦法了解。
所以「學法」,尤其是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在在處處是教我們,在生活當中去「履踐」,去「行化」出來的。畢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我們能夠去將古聖先賢的這些高度智慧的「教化表法」演繹出來,而不是我們捧著這些書、經典,就等於我們已經覺悟了!所以我們在人生裡面,不能沒有正確的方向,跟所謂的「恆心毅力」,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一直想要的幸福美滿人生,也不過是一種「幻相」而已,我們已經生活在「幻相」裡面了,它是在「幻相」當中的「幻相」,那麼就可惜了。
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一定要「立志」,當然啦,一個學佛的人,希望他的「立志」是剛講的「為師」,當為「天人師」嘛,自己做一個表率出來,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做個好樣子給眾生看。「為人演說」,「演」在「說」前,一定要先表演出來,至於你說不說已經是其次了。「說」也不過是一種溝通解釋,那麼,如果一個人沒有把它做出來的話,他的「說」會變成是一種騙人。我們常常講的啊,「聖賢」跟「凡夫俗子」,它的差別就在於聖人是「先行其言」,在他講之前,他先去做;賢人是「言而後能行」,他是很努力的,即便在講的當下做不到,可是他非常努力的極力的要去把它辦到;那麼我們凡夫俗子是屬於騙人這一類,叫做「言而後不行」,甚至「言而後,反其言而行」,做完全相反的嘛。所以從這一個標準來講,我們就好自能夠去學修成長。
對於「學修」的對象是什麼,有時候就不需要太去計較,它只要是「聖賢」的理路,我們把它抓住一樣,剛開始單純化,要先成就「煩惱無盡誓願斷」,再去周全「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也就是先求得我們的「定」,「定」能夠開啟我們的「根本智」,「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的這一個能力。這一個「本能」一回來,我們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事情了。可是多有眾生,在「學修」過程裡面,無量劫當中,「煩惱無盡誓願斷」都得不到,為什麼?因為「雜」!「雜」相對於「專」,「專」是一,「雜」是多。即便說真理法則是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可是這是從「果報上」來講,而不是從「次第的學修」的基礎上講。一個還沒有得定的人,談不上有什麼果報,所以第一個階段,我們要想辦法去得到有圓滿、一即一切果報,前面的前方便,叫做「定」。
人有清淨心就會得「定」,「清淨心」到極處,你「定功」就到極處。這個「定」的前方便就是「一」,所以不是在比較法門的高下,而是我們有沒有「從一如終」?我們有沒有將我們的心安住在「一法」上?在一法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自自然然就能夠去得「定」。理論上,一個得「定」的人,在兩三個月內,就有辦法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統統學完,在二到三個月當中,理論上啦。這個所謂的「理論上」,在「事相上」也有,譬如說龍樹菩薩,他不是三個月就把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法,統統學完了嗎?中國古代宋期的「六祖惠能祖師」,他幾幾乎乎也是這樣子啊。一念放下,萬緣俱備,對不對?他可以參學到什麼?「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本自具足。既然本自具足,理論上是一念間,就可以學完一切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裡面所講的一切法,乃至於通透「世出世間法」,你統統通達明瞭,這是一個「佛法」。這一個「學修」跟「世間法」教育的最大差別,它可以「一通一切通,萬境自如如」。
「世間法」因為它沒有「戒、定、慧」的前方便,所以他在「學修」的過程裡面,必須辛辛苦苦的一樣、一樣來,每一樣要花很多時間。如果你在「世間法」的學修裡面,有契入了「戒、定、慧」三學,你就有辦法「一即一切,一通一切通。」所以,所有一切的才能,只是你要不要運用而已。而這一個要不要運用是應眾生的需求,你需不需要運用?應該從這邊來講,你不需要,你就放下;你需要,你稍微提起,你就會。所以包括人世間的一切有為的,這些所謂的「才藝」、「技法」,你統統有辦法在「頓念」之間,就有辦法去成就,可是剛剛前提講的,你需不需要?畢竟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也還得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不是在表現自己。
所以「佛法」跟世間人的需求,也就是一個「感應」,應應而已。所以在應應的過程裡面,並沒有作意,我們的意念並沒有去運作。祂是「自以無心應萬物」,當然「何妨萬物常圍繞」啊,祂自自然然有辦法,去應對他。所以「學修」,要把我們的步驟,先理清楚之後,才能夠談所謂的「成不成就」的問題,否則統統只是流於世間的知識、常識、學術的運作。這個東西,沒辦法解決我們人生生命的問題,它只能階段性去護蔭到階段性的障難而已,可是它不能解決。換言之,要真正解決,還得要如理、如法學修,慢慢的拉回來。
那麼,希望諸位也能夠為這個已經千瘡百孔的地球,去盡一些所謂的「心力」,這一個「心力」倒不是往外馳求,去集結、去組團體要做個什麼慈善。其實覺悟的人,他的能量場就好,如果我們能夠在我們各自的生活裡面去完善,完善這些所謂的「業消福來」的事情,在「福至心靈」的狀態裡面,「至誠覺悟」的生命狀態,我們就是一個圓滿的「能量場」。當我們處的一個地方,至少一百個人比一,對不對?我們可以幫助一百個負面磁場的人,如果每一個人都這樣子去期勉自己,這一個地球要美好,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而不只是像現在的環保人士,很努力可是得來的卻是一種無奈,怎麼做環保統統沒用。這是在「物理環保」的層面,那麼「心靈環保」,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把自己「覺悟」起來,在覺悟起來的同時,透過這些所謂的「學法」的理路的運作,它階段性還是可以達到一種「禱告」的效應。「禱告」的效應還是可以去幫助我們的人生,做一種低標的「維持」,維持他的好的狀態,可是不能究竟圓滿的解決,所以還是得回來自我的「覺悟」。
看諸位這樣還有什麼其他的疑惑嗎?
薏晴師姐:各位同參,有沒有什麼問題要請教我們 師父上人的,可以把握這樣的機會喔!
師父上人笑:大家都會比較保守一點。
薏晴師姐:你們太客氣了,你們要學學馬來西亞「求法」的精神。那麼遠,就把我們 師父給請過去了,現在呢,師父就在你的面前,好好把握機會。咦?
師父上人:那位蔡先生。
薏晴師姐笑:有一位歐里桑,蔡先生。
鎰名師兄:大家好,我叫蔡鎰名,是薏晴的先生(眾人笑)。
薏晴師姐笑:我們家歐里桑啦。你有什麼事?
鎰名師兄:其實我接觸到 師父,也是有大概五、六年了,可能是因為我的那個因緣還沒到,沒有正式拜師。不過在這六年來的話呢,我從 師父這邊,所學到改變的也是滿多的。,因為我的習氣滿重的,人道的習氣滿重的,不過以前在明覺講座,聽了 師父說法,學習以後,會改變,至少在 師父講座說法所學到的,是我人生守則的一個準繩,甚至是我行「人道」、做「人道」的一個規範。啊!因為可能是我的習氣太重…。
薏晴師姐:麥克風拿靠近一點(眾人笑),我也很緊張,我不知道你要講什麼?(眾人笑)
鎰名師兄:我的習氣不好,不過至少在聽法以後,我的生活習慣,我會覺得…比如說,朝著是「進二退一」。所謂「進二」就是聽完以後,可能我會進步到二,不過,過了一段時間,習氣來的時候,可能會退。但至少進二退一是往前面進的,是往上、往好的方面去走。不過因為這段時間我們高雄停止明覺講座以後,好像是喪失這個機會,所以我這邊,我是個人啦,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參,是不是我們大家也能夠學習馬來西亞那些同參的精神,啟請 師父…。
薏晴師姐:同意的,熱列掌聲!
鎰名師兄:重開共修講座。
薏晴師姐:我講一下話,我想我們家…我們這一家,我有點語無倫次了,其實我先生他今天會講這個話,我想他是鼓起相當大的勇氣,因為他不是一個很擅於言詞的人,而且也有一點像我們李媽媽說的害羞內向。所以我想他應該是有滿大的的感受,來利用這樣子的時間表達出來。誠如他所說,沒有「法」的薰習之下,人的習性會「故態復萌」,進二退一,現在沒有薰修,不但沒有進,還退二,所以損失很大。因此呢,我想我跟各位同參一樣,有這樣子的心意,只是真的是弟子不肖,所以才一直沒有讓 師父能夠點頭。我想我先生最起碼也說出了我的心聲。那還有沒有什麼心聲要表達的?各位踴躍發言。
師父上人:不應該讓你們發言(眾人笑)。沒有啦,這個事情就像以前…你們剛剛有看到嘛,小克播放那個影片的主題─「行跡」,稱不上什麼弘法啦,走來走去這樣子。其實,自始自終都是一種「感應道交」。我從來也就沒有為自己,所謂開半堂課過。你看剛剛小克整理的,從以前到現在,就是自自然然的。所以你們來,我就得講啊,啊你們沒來,我落得清閒,對不對?一直以來是這樣子嘛。
因為我從小到大,也未曾有所謂的「站講台」的欲望,也未曾有真正站講台的機會。譬如說有的小朋友他讀書的過程,就倍受栽培,所以我老是看著我的同學,常常參加一些學藝競賽啦,有全校的、有高雄區域的,我們則是從來沒有接受過這種訓練。所以只是一種回應啦,有人聽,我們就講;沒人聽,我們就包袱準備好,趕緊走。
所以剛剛蔡先生…蔡大哥啦,這樣講比較親切,因為你喜歡親切,對啊,好像上次在跨年的時候您也提過一次。這一年來,我比較把重心放在所謂,為大家的一個平台的鋪陳。真的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佛法「近悅遠來」,如果我們大家能夠一傳二、二傳四,乃至一傳十、十傳百,這種對眾生的利益是會比較大的。如果單看一人,還是有它的侷限在,畢竟我們不是在「造神運動」嘛,也不需要有太多的這些所謂的「崇仰」的架構。可是,我們很希望在我們有緣會面的機緣當中,哪怕是五分鐘、十分鐘,能夠給諸位有一種對人生的深切認知。希望不只是不虛此行,而是能夠在每一次與「佛法」會遇的因緣之下,能夠不虛此生。
來此一遭,重要的還是得去成就我們「圓滿菩提」的「覺性」的流露。這一個東西當然不單只是靠聽聽在講台上的講課,感染一下而已,他必須要把這些「概念」攝受住,然後用在我們的生活上。那麼剛剛講的我懂,其實好像有人也會自己約著來「家教班」,而且通常那樣都比上大班上課的,收穫比較多。家教班如果人數慢慢增加了,也好像就變成大班課程嘛。所以,其實這一個問題不是我耶,是大家耶!不是我要不要,而是大家需不需要?不需要,我們就放下啊。需要的話,我們目前還在高雄,還在台灣嘛,對不對?好像也跑不掉嘛。我們現在的那個也還沒「開悟」、也還沒「證果」,所以也「坐化」不了嘛,對不對?所以也許還有啦,那當然是應你們啦,看你們啦。
現場同參:要、要…(眾人鼓掌)。
薏晴師姐:要的話,就要拿出行動力出來,不能光說不練。
師父上人:對啊,學修主要就是(行動力)這個東西,我也常常告訴你們說,真正是在持續,而不是…。譬如說以前還有一個月兩次,那麼真正的「學修」也不是在那兩次,而是那兩次之後,如果你有所收穫,是要把它運用在你生活中的各種對待上。你們一定要記住,學法,不是去到一個道場叫「學法」,那只是一種練功場而已。真正的「道場」,在你的生活當中、你的家庭裡面、你的親朋好友的對待裡面,甚至你的工作場裡面,這叫「練家子」的學修方式。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什麼叫做「禪修密法,行在彌陀」?彌陀清淨嘛,平等覺悟嘛,所以你的言行舉止就要跟「清淨」、「平等」、「覺悟」相吻合,你就是行「彌陀之願、彌陀之行」啊。
「禪」是佛心,佛的心「無所住,行於布施」,那麼,佛心為禪。所以你們日常生活當中,必須常常有這個「佛心」的提醒:處處「不執著」、處處「不分別」、處處「不妄想」,這個叫做「佛心」,這個叫做「禪心」。「密法」,「密」:在染而不染;也就是說,把這一個「佛心」運用在你們的生活當中,即便累生累世,在未成就以前,曾經在無明的狀態底下,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跟結下無量無邊的冤親債主,來到這一世,都沒關係,只要你秉持著「密法」的什麼?「契待」─契入對待,就不會有什麼問題。用「禪心」去應對,我們「此即淨土,淨土即此」,畢竟「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所以慢慢的把「學修」這件事情,把它擴張開來,而不只是一種「形式」,是一種「實質」的運作,希望諸位可以往這一個方向去努力。至於開不開課?就是以後你們自己討論吧。
薏晴師姐:謝謝 師父上人的勉勵。我想 師父的開示也留給我們一個好好思考、反省的空間。現在時間也差不多了。今天的晚會到此告一段落,現在呢,我們…。
師父上人:李叔叔好像…,還是他們又要元和妙音是不是?所以說訊息,好啦,感謝。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汝若欲得心要,當一切善惡皆莫思量,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與諸位勉勵,感謝。
薏晴師姐:最後,我們一起恭祝
師父上人光壽無量!教師節快樂!法輪常轉!也祝福在座所有的嘉賓,教師節快樂!大家再會。我們一起恭送 師父上人,謝謝 師父上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