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半日 隨師學修
 

一、緣起

10112月下旬某日,接獲麗雲師姊的電話,電話中傳達說 師父上人擬於下月5日邀約幾位同參共進午餐一事。當下,末學就回覆可以參加,儘管自己那時並不完全確定到時候有沒有其他事情。〈按:1 當時每個月農曆的初二與十六共修已經暫停,2 經過將近三年跟隨 師父上人的學習,知道 師父上人無論身在何處,都離不開給予眾生正法教育,利益眾生!因此,自己很清楚的,這又是一次難得的學修之行,3 還有,當時一直以來,常聽 師父教誨及同參分享,說只要有心學修成長的話,因緣自然轉變,屆時都能如願成行而無干擾,就好比 師父教的:人有善願,天必從之。還有,眾生有感,諸佛菩薩有應。所以,都是自己要不要學的問題。〉因此,末學很快就答覆。

說起 師父上人邀請用餐這件事,據了解,是有一次在觀止中心向某位同參提過;事隔數日,師父即在百忙之中安排了這次的聚會,慰勞在寧靜園、觀止中心搬遷過程協助的同參。實則,整個搬遷過程中,師父承擔的工作比起每一位同參繁重,按理而言,應該是學生要禮謝師長才對!而 師父上人則率先為我們做了表演,即「凡出言,信為先」,還有四攝法;但是,包括末學在內很多同參都沒有學到。慚愧呀!

 

二、搬遷過程的學修

在這一次由寧靜園到觀止的搬遷過程,前前後後參與的同參,算一算也不少;不過,我們很像一群烏合之眾,不知道什麼該先搬、什麼要後搬?物品該如何搬才不會損傷?物件到了觀止了,要放在哪裡?而物件就位前的清潔工作也毫無章法。若不是後來 師父上人撥出一天來指導,可能我們花一個月還無法就緒。而搬遷這段期間,師父上人自己的物品直到最後才處理,一下子就完成了,完全不讓我們費心。

師父給我們的示範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第二在告訴我們,「凡事要先想到別人 ,沒有先為自己著想的。」身教重於言教!第三是事後 師父才提示我們,因為搬遷過程人多意見雜,也不是專業的,所以,會浪費很多時間,損傷很多物件,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財力而事倍功半。但是,如果請專業的搬家公司,大概只要花費區區34萬元,用個23天就可以搞定了,為什麼還要我們同參大費周章、毫無效率呢?原因就在「教育」這件事!師父讓我們這些學生可以藉由搬遷這個過程、這件事情,有機會去看清、體會自己在待人、處事、接物,乃至發心、信願的不足處,進而才知道、才願意回來修正自己;否則,我們經常會停留在自我感覺良好,而不思圖進!這才是最大的目的呀!感恩 師父上人!

 

三、午餐的法味

當天的午餐是鐵板燒,由一位黃主廚為我們服務,非常專業,餐點中也能提供素食者用餐,相信這是 師父周全的考量。這一點,若我們細心一點,都可以從 師父上人平日的行儀當中看得到,而那一份時時處處對周遭人事物的關照,正是我們所欠缺而要努力學習的地方,原因是我們都只想到自己,因此看不到眾生的需要。

烹飪服務告一個段落後,黃主廚請教 師父上人對於目前社會上某一個推行公益及學習成長的協會的看法?師父上人的開示是,現在社會上存在很多各種的宗教、慈善、學習成長的團體,它們的名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給予參與者實質的教育,而教育的目標在於回歸我們自性的美好。若不是這樣,一切的作為最多只是獲得世間有漏的福報,甚至,這中間又容易使人增長名聞利養,其結果反而種下墮落三惡道的因緣。

這段開示又再一次提醒我們,「佛法論實質而不重形式」,有了實質,形式是作為因應眾生的工具,目的還是要導回那個實質。我們若不能導歸自性的美好,將依舊在六道之中沉淪,而有漏的福報無法幫我們脫離六道的輪迴,即 師父常說的「此事福不能救」!

用餐的過程還有一個小插曲,座旁有一位師兄的主菜點了羊排,他在用餐後告訴末學,他以後不吃羊排了!因為他剛剛食用羊排時,看到一個畫面,有一隻羊跪在他的面前哀求,情狀十分可憐!師兄這又繼續講起他以前是以素食為主的,後來因為出國到歐美地區讀書,平日素食不易而隨緣用了葷食牛肉。但是回國後,他並沒有回到他素食的初衷,「隨緣」變成「隨便」了!所以,他點餐時就想說只要不吃牛肉,吃羊肉應該沒有關係,實則,理一也!

這件事提醒末學,在學修的過程中,不能為自己的懈怠、貪欲、習氣找藉口。同時,也告訴末學,除了學法要在法理法義上深入外,最重要的是要如實去做,不是流為一種口頭禪;而在法理法義上的深入,才能根本修正錯誤,趨近圓滿。而從事相上的一一論究,往往治絲愈棼,徒勞而無功。

餐後,我們移動到餐廳地下樓使用甜點。師父又利用此時此地為某同參進行協談開示,不拘形式,把握時間,真是時時處處都是道場,這又是 師父上人給我們的示範!〈論實質,只要有道,處處是道場。〉

在協談開示中,師父上人曾藉由一件某同參知道的事,向其開示學法要如實,不能含混,否則,我們的生命是不可能成長、改善及超越的。這件事的內容大概是:這位同參日前和幾位同修一行人來與 師父上人協談,而該同參之前學修宮廟的主神託他們送來一份禮物,做為 師父上人遷到觀止中心的賀禮。然而,他們一行人於送上禮物時,均未說明原委;如果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就會把它當成這些人準備的禮物。師父上人開示,我們常常會忽略這種禮節,甚至語焉不詳、含混帶過;如果就這件事而言,這些人等於矇蔽他們的主神,也沒有完成所託,同時也讓 師父上人對這份禮物接得不明不白〈當然,師父上人是清清楚楚的〉。類似這樣生活中很基本的禮節,我們若常常不加注意改進,學法就不會有成,而也沒有在學法,所以要如何期望生活可以幸福美滿、生命可以修行超越呢?

 

四、沉香博物館的學習

整個午餐的過程,末學觀察諸位同參都能做到「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不過,離開餐廳前後,好像很多人包括末學在內,都沒有向 師父上人當面致謝。〈馬上暴露自己學修的不足!〉

午餐結束,師父上人與部分同參應末學的邀請,繼續前往參觀富山香堂公司;這是去〈101〉年1031日印度行出發當天,末學在機場的餐廳時向 師父上人啟請的,師父當時即表示有因緣就去。所以,我們就利用這次餐後的時間安排這個行程。

從餐廳出發,車行順利,30分鐘內即到達富山公司。富山公司的邵店長前來迎接我們,簡單互相介紹,安排我們坐定後,一開始便提供大家品嚐沉香茶,接著為大家播放一段沉香的介紹影片。然後,安排大家參觀沉香博物館,博物館是使用非常高的保全設備保存這些珍貴的沉香。其中,展示著各式各樣稀有的沉香木、檀香木,年份從數百年到上千年都有。中間,當我們參觀到綠琦楠、白琦楠等珍稀沉香時,師父隨機為大家開示:我們來到這裡參觀,看到沉香、喝到沉香茶,但是沒有聽到沉香的聲音。隨即 師父上人為大眾〈也包括沉香及一切〉唱頌元和妙音。妙音結束,師父開示如下:

「誠於中,而形於外」如果我們的內在不足而急於向外去求表現,往往會暴露自己的不足〈台語:讓人看破手腳〉只有我們能在人生的歷程中穩紮穩打,厚積而薄發,那薄薄的一發,都是一切眾生無盡的受用。所以,才能夠讓人在事後的精雕細琢,不管是做成粉末,或做成燃香,或原來的殘骸〈沉香木:事實上,我們只是殘骸,但人們把我們當成很有價值的寶物〉卻因為有我們的這些淬煉,而有了這些賦諸的價值。所以,價值是因世間這些運作的工具而產生的。不過,物以稀為貴,這些價值來自一種精純的淬煉;那麼,它的淬煉夠紮實,相對的,它的價值就愈高。

價值,在人間來說,形於外的也是一種利濟蒼生的奉獻;而要能奉獻,也要具備本事〈能力、條件〉。若有那一個「厚積」的過程、「厚積」的成果,其「薄發」才能廣大。若沒有那一個厚積的功夫,而想要躁進去服務蒼生,還是沒有東西〈實質內涵〉,此時,就常常會流於一種「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的情形。如果有這一個紮實的功夫的話,那麼,這些都只是一種自自然然的流露而已。那是它們〈沉香〉的心聲。

我們常常舉一個例子說明:

大象只管吃著草,牠曾幾何時會去想到,牠排出來的糞便讓泰國藝術家拿去做成藝術紙,而觀光客喜歡買了一份,藝術家因此獲得一些微薄的收入,可以繼續過著他的日子,那麼你看,那一坨糞便的價值多高!再者,若沒有藝術家把它做成藝術紙;那麼,另外還有一種生物叫堆糞蟲,牠們若沒有大象的糞便,牠們就滅絕了。所以,此時的糞便可以延續一個族類的永續。

而這些種種,我們可以發現都是一種附帶的;換言之,「自以無心應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它只是一種無心的運作,只是把自己的本分顧好而已,哪知道它的價值意義有這麼大!

所以,含靈蠢動的靈數作用統統是這樣,我們都應該去珍惜它們;但是在珍惜的同時,它們也在提醒我們:不要忘了回來珍惜我們的真心自性!

當你們的真心自性起用時,還會幫我們(沉香)加分。當你們透過對我們(沉香)的聞香,寧靜下來去感受,你們還會聽到我們(沉香)美妙的樂聲。

所以,色聲香味觸的結晶都在當中改變、改善。因此,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人去運作,而不是靠物來受用而已。不過,它卻可以幫助開啟無限美好的本能良知良能的好能量,「能量」轉化成「物質」和「訊息」。「物質」就是我們熟知的物質世界,「訊息」就是我們講的精神世界。

我們所有的眾生生活在物質世界、精神世界,但殊不知它是「能量」產生的,而能量是來自我們的「念」!

依報是隨著正報轉,你們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寶愈來愈少,剛剛在簡報影片中的那些過去的寶都沒有了,即便現在這裡(指博物館)的寶,已算是很珍貴的寶了;可是,比起過去來講,還是有所欠缺。過去的「牛頭旃檀」,才一小撮(約指夾的六分之一),點燃了,整個長安城方圓百里都聞得到,那真是寶中之寶!那麼,當時為什麼有呢?因為當時的人心比較純直,而所有的這些寶是隨著人心走的。當人心恢復良知良能、善良等這些「本覺本有」的能量場時,這些寶物又會開始凝聚。因此,現在這些寶少了是合理的,因為現在的人內心十分奸巧,你爭我奪,這些寶很自然在這種時空的流衍中消失了。

所以,不只是在講這些寶的尊貴而已,而是希望人類的心的純淨純善能夠延續,讓這些寶也可以繼續延續;不然,連這些寶以後也找不到了!這就是沉香給予你們(諸位同參)的對話,我們應該瞭解到這些。

 

浮生半日 隨師學修 (1).jpg

沉香博物館內部一隅〈相片由富山香堂提供〉

 

參觀完沉香博物館後,一行人又回到接待區,此時,店長安排了品香的活動接待我們。品香時,是每個人在一個盛好香灰的香皿中,使用專用器具在香灰中畫出圖樣(圖樣的線條是凹槽),然後再用器具將沉香粉填入線條凹槽內,接著點燃沉香,它會順著線條燃燒,此時就可以觀賞燃燒的狀況,同時品香。看似很簡單的事,好像拿一支樹枝在沙灘上作畫一般;但實際上操作,發現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的專注力不夠,線條畫得粗細不一、力道深淺不同,填放沉香忽多忽少不均,甚至構圖沒有聯結、沉香沒有填入線條,導致燃香常常燒到一半就熄滅,也浪費了珍貴的沉香。而觀察 師父上人的圖案,燃香過程非常順暢,絲毫沒有浪費填入線條內的沉香;這就印證了「一即一切」的真理,也藉此反映出自己平日學修的專注、定靜的情況,在這件事情上也完全沒有僥倖的空間而完全表露無遺!

品香活動中,師父上人也隨機開示如下:

這表示專注啊!專注而後心能定,就會開智慧。智慧不是從廣學多聞來的,是從人的清淨。所以,你們可以去觀察,一個人若心煩氣躁,他不容易有智慧,因此,古老祖宗有智慧,他們知道心不容易直接清淨,所以他們利用這些大自然的瑰寶,來讓我們的心得到一種寧靜祥和,那時候就會比較有智慧了,以那個智慧再去應對人事物,就不會有閃失。

(對品香圖案的開示)所以,三代表多,身口意拆開是十,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嗔、癡。遠離這十個汙染,我們就回歸十個善良。人回歸十善,我們人生道途上的業都是善的,就比較不會有煩惱、憂慮、牽掛,所以,一多不二。

(此時,店長為同參解釋:做品香圖案,每個人做出來都有自己的特性)師父接著開示:所以你活在當下,當下即是!故「三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可得!那個就好比「日月經天而不住」,太陽、月亮經過天上,她們沒有絲毫停留的;我們的腳踏在流水,流水已經過去了。所以,這叫做「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無住」,易言之,就是世間人說的「不執著」,我們要帶著一個不執著的心。而「生心」是什麼?即「奉獻服務」,好像事情是有的,用著不執著的心去服務奉獻,那麼這個人畢生絕對得到幸福美滿。

 

浮生半日 隨師學修 (2).jpg

師父上人製作的品香圖樣〈相片由麗雲師姊提供〉

 

(店長使用金屬模型,示範壓出品香圖案,解釋說若來賓沒有任何想法時,就可以運用模型)師父上人接續開示:其實所謂的「沒有想法」就是最大的想法。諸佛菩薩因其無意可立,故能成就一切意。就像那一杯水,剛剛杯子是空的,所以你的水才倒得進來(當然,如果我們想喝,就把它喝光)(眾人笑),那是「空而靈驗」,而不是「空而無」,「空而無」就像笨蛋一樣。

三學一如,戒定慧三學其實是一,不是三。有戒即有定,有定即有戒;慧,有慧就有戒定。世俗講,依戒得定,依定開慧。什麼是戒?好比妳(店長)剛剛教我們的那個「方法」,就是「戒」,依循著這個方法,心不要岔出去、要專心,從頭到尾完成,這樣做叫「戒」。在這個戒當中,你的心專注就會得「定」,清淨、平靜、定,定了之後就會「開慧」,就會有智慧。我們來到了這邊學習智慧,(店長說:實際上是 師父給我們大家智慧的開示)要創造那個戒定慧學習的機會給我們,帶領我們修行。(恭錄至此)

 

品香之後,接待人員便引導大家參觀一樓的產品展示區,為同參介紹各類沉香、檀香、香器、香具、薰香用品等等,也可以試品各種香品,選購個人喜好的產品。其間,末學發現店長原本一路依序為 師父上人及同參介紹香品,但當大家逐一個別散去參觀後,就變成店長的專屬「協談」時間,而看到 師父上人仍然一本隨緣應化的行儀,一路為店長開示。當時,末學感覺到店長似乎頗有所感、頗有所獲;而這一部分,在事後的電話連繫中,店長也明確向末學表達,她很感恩能獲得這一次的難得因緣,可以與 師父上人會晤,並且獲得 師父上人的開示。她表示 師父上人給她的開示中,有很多與她目前面臨的切身問題息息相關!(師父為店長的開示,印證佛法中所言,菩薩所在之處,常令眾生生歡喜心。)

透過富山香堂店長的分享,末學只能說自己實在太幸福了!能夠經常聽到 師父上人的教誨。反觀如:黃主廚、店長等人,可能這一生就只有這一次機會而已,此後,就不知道是何劫、何處了?此時想起 師父上人常耳提面命的精進、精進,而自己不得不自問,到底還要蹉跎到幾時呢?

 

五、回程行車的體會

我們結束在富山香堂的行程踏上歸途,回程中,麗雲師姊為我們做了一個示現。事情是:師姊在回程時,無意循著來時路線回去,但她似乎也不是很確定路線走法,所以便啟動衛星導航設備。不料,導航設備好像不靈或是設定有誤,堅持引導我們回頭去行走快速道路(繞遠路)。此時,師姊似乎有些慌亂,過程中更換了兩、三個路線,卻讓我們進入繁忙或狹小的道路;不過,此時在副駕駛座的 師父上人依舊如如不動,也不干擾,也不責怪,然後在幾個路口適時提醒,讓師姊逐漸穩定下來而順利回到觀止中心,我們因此多花了二十幾分鐘,有點欲速則不達。

這件事中,師父演出弟子規中的「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同時,也說明「事勿忙,忙多錯」。另外,還告訴我們做事不要「三心二意」,要守戒(如:依循來的路線回去,或者就依照導航,稍繞遠路也可以到達),才有定、慧去圓滿完成事情(到達目的地)。

 

六、後記

這一次的學修之行雖然只有短短約六個鐘頭,但若要沉澱下來細細敍述,篇幅恐怕不小。誠如 師父上人常說的,佛法不離開我們的生活,若離開我們的生活,便沒有一個佛法可說。由於我們常常粗心大意,因此無法從 師父的表演中,當下體會佛法的深義。更重要的是,也因為自己落實的很少或沒有落實,所以沒有能力進一步去契入更高的學修。還是那句話「佛法論實質而不論形式」!

 

這份學修紀錄的完成,當中有 師父上人苦口婆心的提醒,但是末學還是拖延了一年多才勉強交卷,事實上,草稿約一年前就做好了,只差把它打字完成而已。從一即一切的真理去看,相信諸位就可以看出末學的習氣何在了!末學也以此自期,將持續書寫其他應完成而未完成的學修報告,那不是要用來向 師父上人交差的,而是要為自己生命成長負起責任,畢竟想要解脫生死大事的人是自己。

 

感恩

師父上人及有情無情眾生的示現教誨

 

弟子  宏哲 敬上

2014/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