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幸福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於劉嘉財師兄主講後開示)

時間:102年05月04日【營造幸福美滿的家庭】
地點:一覺元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以人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人道只是六道輪迴的一種過程而已。那麼我們現在的人,重病在於所謂的「貪、瞋、癡」,而這三毒造成我們困厄的人生。那麼在人道以下,當然就不能堪稱叫做基礎嘛,那個基礎畢竟最底限不要再低過人道。所以為什麼一直在這個時代裡強調《弟子規》的這個學修,《弟子規》把它拓寬也就是所謂聖賢的基礎教育,這一個地基非常重要。那麼一個人「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啊!他如果從小沒有去奠定這個基礎,未來在社會的價值、正確正向的價值定義判斷上就會有偏頗、出問題。
那麼其實這個都可以從我們自身去看到,就像我們在小時候也沒有人教我們什麼《弟子規》不《弟子規》的,對不對?那麼在中國、台灣乃至於全球……西洋就不去講它啦,因為西洋大部份的文化主軸都在一個「競爭」嘛,那麼東方老祖宗他的文化主軸在於一個「讓」,而《弟子規》的基礎何嘗不是在一個「讓」字?讓盡了天下,我們就得到了天下。那你發現我們現在的人類都怎麼樣?都在「爭」嘛,從競爭到鬥爭到戰爭,最後就是毀滅,什麼也爭不到。
那現在的小孩不要去講他,我們現在的大人當務之急就是趕快回來補習,現在的用詞叫做補習,(師笑)那個考得不好的要趕快補啊!依報隨著正報轉,只要我們把自己分內的這一個聖賢基礎(立足點)穩固好的時候,我們周遭的這些人事物就好轉。那麼如果不是這一個方向的話,其實在這個時代沒有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個東西啦,也沒有所謂的如魚得水、如虎添翼這種生命狀態。可是這樣子的狀態卻是一種錯誤的人生啊,生命狀態裡頭,美好的本來就不存在這些啊,換言之,真正正常的生命是什麼?沒有煩惱、憂慮、牽掛。
那麼在於沒有煩惱、憂慮、牽掛,從大乘學修來講,必須去斷「貪、瞋、癡」,去斷「執著、分別、妄想」之心。那有時候在名詞上對現在一般人來講太過於抽象,只好依古代聖賢已經幫我們整理好的這種聖人訓──《弟子規》。它也告訴我們,最末後講什麼?「聖與賢,可馴致」嘛,前面是「勿自暴,勿自棄」,換言之,「勿自暴,勿自棄」都有個「自」,也就是你們剛才講的什麼?(眾笑、師笑)「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所以,這一個「根的教育」絕對不能去忽視它。
我們曾經有一種想法:「一條龍的教育」,那當然在這個時代因緣欠缺、不具足,也不太容易去實現,不過它倒可在我們一個家裡面做一種願景。什麼叫「一條龍教育」?就是說假設你開一個學校,那麼它只招幼稚園小朋友,乃至於現在應該再往前推叫「安親班學生」(指學齡前幼兒),對不對?(師笑)它只招安親班學生,其他學生都不招,然後從安親班一直到博士班統統有。那麼第一屆的安親班一直教,教到幼稚園、教到小學畢業再繼續中學、大學,一直培養到所謂的博士班,那當中不接受任何插班生,因為插班生會進來汙染,就好像病毒一樣,有沒有?(眾笑)進到一個團體把所有的成員汙染了。
你看那個蜜蜂啊,美國的蜜蜂幾乎百分之八十都在流浪,因為養蜂人家在流浪。那麼牠們流浪的過程裡面,就難免有各個不同地區的這些寄生蟲進去牠們的蜂箱,所以一死就是整片死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病毒」這個東西啊!那麼我們所有一切生命的病毒,沒有離開「貪、瞋、癡」這三條,那顯於外才是所謂這個相(樣子),物質層面的,我們現在講的都是物質層面的病毒。所以為什麼說有一些老參他之前聽過什麼叫做「清淨是抗體,慈悲是解藥」,因為一個清淨慈悲的人他沒有貪、瞋、癡這三個東西,換言之,他在這個地球的遊走,就不受外在這些病毒的感染,因為內感外應的世界裡,他內無感,外則無應。
這裡有一個例子,就是當年德蕾莎修女,她照顧痲瘋病人啊,那大家都很擔心,說她怎麼不去做防禦的動作呢?結果後來發現只有她沒得到痲瘋病,整個醫院裡頭,她忙東忙西、忙上忙下。為什麼?因為她慈悲啊,也就是一般基督教、天主教講的博愛嘛,她內在有「真」的這一種能量,所以外在即便是痲瘋病的這一個染習,也影響不到她。
所以,為什麼要學修?學修就是要去避開或者是化解掉所有一切人世間的困厄,這叫目的嘛,這一個目的從佛家來講就叫覺悟,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他這些一定都做到,那麼一定都做到,他當然這些的免疫系統全部都出來,生理的免疫系統、靈性的免疫系統跟心理的免疫系統統統具足嘛,就沒有現在一直在講的這些「靈障」的問題。現在坊間不是很多邪靈,這是超乎宗教的嘛,那宗教尚且講什麼?我們說基督教的還有那些驅魔、驅魔師,是不是這樣子?那麼民間信仰的宗教有這些求神問卜;佛家也有所謂「不同維次空間」的這些講法,你就可以超越這些廣泛的影響。
那麼在心理,現在心理的病是什麼?這些躁鬱症、憂鬱症啦!再者,生理上的這些病毒感染啦,這些一般現在講的文明病,這些癌、紅斑性狼瘡等等都是從免疫系統失調。那麼我們生理的免疫系統的基礎是心理的免疫系統,心理的免疫系統的基礎是靈性的免疫系統。換言之,我們靈性迷失了,所以現在的講法稱為什麼?靈魂!那麼孔子把它定位比較精準,叫做「遊魂」,因為遊來遊去,它沒有一個定性、沒有一個自主性,所以它是一個迷失的靈性。換言之,一個學修者,他關鍵就是在注意這一個東西,他把他迷失的靈性覺悟起來,那時候就叫「靈性」,就不叫「靈魂」了。叫「靈性」的時候,它就超越六道輪迴了,超越六道輪迴就沒有我們現在社會上看到的諸多問題。
那麼識得一則萬事畢,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還得從這一個人道基石上去建構,也就是所謂現在你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弟子規,聖人訓」。那麼會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啊,並不是說一層一層上去,它是在同一個東西裡面講深度,而不是說這個功課我完成了,我下一個功課……,並不是這樣子。那麼現在的人不容易了解「整然的生命體系這個深度是一即一切」的這一個概念,所以才方便設定了次第修,也才有所謂你們的《弟子規》完善了再來個《太上感應篇》,再來個《十善業道》到大乘佛法的學修基礎,再上去,各個宗教的經典去深入它。
所以,從這一個角度去相應什麼?這整個人類的文明嘛,它從我們的家庭教育做基礎,完備了之後到所謂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完備了之後,再往外拓展叫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再進而延展,變成所謂的現在的宗教教育,最頂層。可是如果不會的話,我們也一定會跟每一個所謂的這些分野、進程裡面在升級的這個狀態格格不入。那麼會的,你們現在看到《弟子規》的任何一句話,把它深入到極處,也都是所有的大乘學修乃至於一乘圓教的圓滿。所以它已經不是經典的這個名稱類別的不同,而是我們對它理解的深度的問題,深度的理解要透過深度的落實才有辦法辦到,那麼深度的落實又必須透過深度的理解才能夠去到位,換言之,解行需要並濟,而不能偏頗在任何一邊。
那麼我們現在多有的是願意去知道、可是不願意去做,那麼不願意去做的時候,我們那個知道就會〔ㄆㄚˋ ㄆㄚˇ〕(台語:形容物體是空心的,比喻沒有真材實料),一般講「不夠扎實」,不夠扎實的狀態裡面,人就會再長養出什麼?以自己的經驗法則去定位它。那個經驗法則本身是錯的,如果我們的經驗法則是對的的話,我們現在的人生就是圓滿無瑕的。所以因果是不空的,你可以從因導到果,你也可以從你的果再導回你的因到底正不正確。所以,一個學修者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他要善於去印證、去對比,去印證自己做的到底正不正確,那麼人家講的正不正確可能不是重點,可是自己要去印證它,畢竟要依法而不依人。
那麼我們對於法的深入就非常重要,最後的底線就是什麼?依準古聖先賢的教誨,只要有這一個依準,其它的大概就不是問題了。那什麼叫「依」?「依」就是沒有自己,完全接受它。所以包括你們現在在學的所謂「忍辱」,照理說,佛家在西域傳到東土的譯經的這個世界裡,它原初是沒有這個「辱」字的,六度只有「忍」波羅蜜嘛。那麼為什麼在東土中國又加上「辱」?是因為中國人對「士可殺,不可辱」的這個執著一直放不下,所以才加上一個辱。那麼你一定要去了解這一個「忍」的意思,它是接受、調解化解的意思,並不是像現在一般人講的:「喔!那個承受不過的事情要去忍受。」只要有那個「忍受」,你們的忍辱波羅蜜就不可能達到。所以,那是很多眾生在學修上錯解名詞的一個定義,在六度裡面,它是調和的,它沒有任何絲毫的勉強,只能說以現在的學修次第上來講,眾生這一個劣根性(習氣)太深厚,所以他要加一個勉強,事實上那一個勉強都不對。
那麼剛剛講到教育小孩的觀念,那其實就是像教育大人的觀念一樣,我們現在一直在流行所謂「尊重人本」的這一種教育模式,好像尊重小孩,讓他不間斷的延伸他的創意,讓他延伸他的……尊重他的本性嘛,一般這樣講,事實上,尊重到的並不是他的本性,而是他的習氣。其實這一個概念也是大人這些錯誤知見累積上來的經驗法則,是自己所好嘛,比如說,我們尊重他(小孩),其實是在隱喻什麼?我們希望人家順著我們的習氣走啊!(師笑)我們不希望人家叫我們改掉我們不好的習氣,習氣用更白話講叫做習慣,我們既養成的壞習慣。我們為什麼會養成?因為喜歡嘛,對不對?這叫做「性相近,習相遠」,我們不喜歡人家叫我們改,所以我們只好拿一種對外,再來回受返照內在啊,尊重小孩子,讓他無限上綱的去蔓延發展,這就同時在告訴其他人說:「那你也要尊重我,尊重我的『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早期才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一種生命的概念,這(概念)是一種錯誤啦!
那麼老祖宗的三字經也講:「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個善是完美無瑕的意思,回歸本源,善惡皆離,是非皆斷,沒有是、沒有非這一種對立,是因為性相近,習相遠。那麼二十六惡心所使然,我們喜歡習慣不好的、對我們的生命的結果有所傷害的這個生命模式,可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個因果的理路,所以我們會喜歡它。那麼喜歡久了,變成一種根深柢固的習慣,你一旦知道這一個因果理路最後的結果不是你所嚮往的時候,你改不掉了,是這樣子。這個就是所謂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他不了解這個理路,所以糊里糊塗,只要我喜歡的就去做。那麼菩薩不是,菩薩覺有情,祂覺悟,覺悟就是說祂有智慧、聰明,所以祂能夠去判斷、理解這一個因果的理路。祂知道不好的原因,祂就馬上避過,所以祂永遠不會有不好的結果等著祂。所以,祂的生命是什麼?每天都活在一種喜悅裡,沒有煩惱、憂慮、牽掛。那祂的生命態度是嚴謹的嘛,可是祂的生命形式是自在的。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生命態度是什麼?隨便的嘛,可是生命形式是痛苦的,走到哪裡都不自在。
所以佛家藉著兩個字來訓練眾生慢慢慢慢往那一邊取向,就是向正確的人生理路去契及,那個就叫做布施。財布施你得大財富啊,法布施你得大智慧,無畏布施你就得大自在。那布施其實是什麼?其實是斷掉我們內在的這些貪、瞋、癡,把這些都丟掉就叫布施。換言之,一個人不自私自利,他走到哪裡就叫做布施啊,一個人只要有自私自利,他再去做什麼表面上的好事、去尊重人群,他都不叫布施嘛,在佛家來講,最後是一翻兩瞪眼,你不是上去就是下去啊!沒有那種卡在中間的。我們現在不是凡夫就是佛啊,那很顯然我們現在不是佛嘛,(師笑)是傻掉的佛,其實糊塗佛啦,糊塗佛不可能有覺悟的生命狀態。所以,要藉著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這一個地基的認知,隨時隨處去落實,落實在我們處處分分秒秒當中,那個才是所謂法身的嚮往、契入嘛,因為畢竟清淨法身毗盧遮那如來,另外一個名稱翻譯成中文叫做「遍一切處」,當然,遍一切處的同時即是遍一切時啊,所以遍一切處、遍一切時,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就決定你的生命狀態是什麼。
那《弟子規》是一種事相的依循,學修者會的當然是從「理入」,再等而次之從「義入」,那麼我們不會的,也不能放棄從「事入」啊,把事入做到深處,我們就會體會到它的義跟理。所以最後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最後還是要回到我們覺性的本元,那就是我們的法性,法性空,可是卻靈。那麼所有的一切現象,所謂的這些自然現象、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統統是它所變現出來,可是偏偏這些精神、物質跟自然現象沒辦法去緣及它、沒辦法去理解它,也就是說叫我們棄思絕想。那麼你就發現,那這一個棄思絕想跟我們平日的聖賢的基礎教育有什麼關係?它教我們一件一件事情去對待、去做嘛,你有沒有發現?它每一件事情都導歸一件事情,就是「沒有自己」,沒有自己你就棄思絕想了。換言之,你放下了我見、我相,對不對?放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那時候就是法身大士啊!你已經沒有外在所謂的「所」跟自己內在的「能」,能、所皆空的時候你就回歸啊!那麼這是佛家一種比較極致的用詞,它也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謂聖人訓的一種依循。
那麼我們人迷思久了,不習慣「真」,所以才要方便用一個「假」來引導,這叫做善巧方便的運用,那麼善巧方便的運用一定是來自智慧的起用,而不是知識常識。現代人說現在是知識常識爆炸的時代,對不對?那爆炸很像不是很好啊,四處都在爆炸,你如果沒有那些知識常識,你也沒辦法去給它爆炸。所以東方老祖宗畢竟還是有他的智慧在,過去早就有智慧去發展高度科學,為什麼很多的這些機械在當時發展出來又把它毀掉?因為他知道現在末法眾生缺乏智慧,所以沒辦法去善於運用科學,一旦缺乏智慧去發展科學,肯定是人類毀滅的到來。
所以,智慧的前提是什麼?是倫理、道德、因果觀。那麼有倫理、道德、因果觀的落實與理解的人,他心會平靜,心平靜產生的作用就叫做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外面學習來的,智慧從兩個字來――放下,放下我們一切的欲求、貪、瞋、癡,放下了這些之後,你自自然然的樣子就叫做智慧。那麼你有那個智慧的能力時,你就可以去駕馭科學,去讓科學造福人群,要不然科學現在就是走向毀滅的路徑啊!人類現在缺乏智慧,只是徒有聰明,所以是一個很危險的事情。
那麼智慧的次第修又從戒來,戒得定,定生慧,這是次第修啦,一即一切的世界裡頭,戒定慧是三而一、一而三。換言之,學《弟子規》的人不要把它學死了,你一定要知道每一句話都一即一切,每一句話拆開都是等同虛空法界,這樣子你才有辦法很快速的透過《弟子規》的學修而美好了你的總生命。那當然你的總生命不只是你的家庭,不只是你的身體,也不只是你的財富,當你脫離輪迴的時候,這些都不存在。不過,有時候那些對一般人太遙遠啦,我們說現在的人……其實所有的宗教徒為什麼會追逐宗教?他無非就是要得到這幾個,對不對?所以,階段性要滿足他的貪啊,(師笑)即便貪是不對的,可是你不滿足他的貪,他不願意斷貪啊,所以這是一種過程。
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類都想要有福報嘛,都想要有身體健康、長壽,都想要有智慧,所以才告訴他「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如果他了解原來這些都是一種空境、一種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時候,那時候你再告訴他布施不是為了得這些,布施只是很簡單要我們出離而已,出離哪裡?所謂六道輪迴的幻相。那這樣還是不夠的,對不對?再出離什麼?四聖法界!換言之,一步頓超如來地,透過兩個字「布施」即得。布施即是放下,放下即是布施啊,那麼你放下了,你六波羅蜜同時具足,換言之,六波羅蜜,事相的學修深入也就是為了「放下」兩個字。所以,放下最後得到什麼?得到智慧嘛,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裡即有圓滿的福德,所以,學修要往上一著,從「慧」的角度去講。
禪法常常講:「你會嗎?」(眾笑)你說:「會喔、會喔,我會孝順父母喔!」那這是標準不一樣,標準就是在佛家講的深度。剛剛說我們在外面殺人放火,回家很聽父母的話,卻不敢跟父母說我在外面殺人放火,(眾笑)所以這樣好像也不是真的聽話嘛,這還是一種我們替我們自己找藉口的孝順。所以,孝順不是愚昧,而是一種真正的生命圓滿的落實嘛,「孝」是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傳承、綿延不間斷,老還有老、子還有子。所以古時候「老」這一個字是包含了智慧的意思,那麼現在你有沒有發現?「老」好像等於沒有用的意思,(眾笑)「老」好像等於[身苦病痛](台語:疾病纏身,痛苦不堪之意),其實都是錯誤的嘛!
那麼一個真正的學修者是學越老他的智慧越高,不會有什麼老年癡呆症這一種東西吶!對呀!學越老他的身體越輕安,最後是你們說的羽化、坐化。為什麼叫「坐化」?就是他健康到不行,我們以世間人比較方便比喻的例子來講,就是他的能量好到連這個身體都乘載不了,身體太爛了,(眾笑)這個工具太糟了,而能量太好了,所以需要再換一個,假設啦,還沒有真正的出離,需要再換一個更好、更強健的身體來乘載他那個更好的能量,所以那個就是越老越好啊!應該是這樣呀!
所以,「老」是智慧的表徵,那如果有智慧的人生命是不好的,為什麼我們要有智慧?所以這也是一種因果理路,智慧是因,生命美好是果嘛,所以越老的人照理說是要越有智慧才對啊!那越有智慧他當然就像中國老祖宗講的:「老年享晚福」嘛,對不對?為什麼越老的福越大?因為年輕的時候沒人教、不知道,會做錯啊,年輕的時候沒人教那一個正確的學修路徑。慢慢的有人教了,而他願意去改、願意去做,落實正確的,所以他當然基礎就越雄厚。越雄厚的基礎再疊上去、疊上去,他當然越老越好、越老越好,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啊!那麼我們現在不是這樣,現在是兒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墳墓再去是什麼?三惡道嘛,(師笑)三惡道有時候求出無期,那個很可怕!
那當然三惡道在不同維次空間的領域,現在人不一定能夠理解,我們就說現在可以看得到的,大概人家看到「老」都不喜歡嘛,對不對?那麼看到小呢?以為他不懂啊,事實上他是錯誤的,其實他不知道一切眾生本具平等法性,立足點平等的意思。那麼剛剛在講所謂的男女平等、女男平等這個概念,其實真的是多餘的,那當然也不是說在比誰比較優越,而是一切眾生在法性上無二無別。它也不是男女的問題,它跟你家的那隻狗也平等啊,對不對?跟外面的流浪狗還是平等啊,所有的一切眾生具足圓滿的見聞覺知,這叫立足點平等。
可是,為什麼不能是齊頭式平等?其實不是不能,是在這個六道輪迴、十法界的過程裡面沒辦法,因為我們立足點平等,可是每一個眾生的見解、思想、行為不一樣,他努力學修聖賢、契入圓滿生命體系的這個力道不一樣,所以他的結果會不一樣。所以,表面看起來好像不平等,但是這一個表面的不平等才是真平等,意思是說如果有打拼的收穫比較多,沒有打拼的收穫比較少,這樣人家能理解,如果對調呢?有打拼的他收穫比較少,沒有打拼的或打拼(方向)錯誤的收穫比較多,那這樣也不叫平等嘛,對不對?所以,真正的平等如果我們了解了,我們人生就沒有抱怨、怨天尤人這一件事情。一切的人間、我們自己的苦厄命運都是我們自作自受,換言之,如果是好的呢?一切的福報、我自己的幸福美滿,還是我自作自受啊!是我自己創造,我自己受用嘛,所以叫自作自受。
所以一個人為什麼要去學習?他要學習這一個理讓他明白,明白之後,他就不會怨天尤人,那不會怨天尤人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什麼?他在那個立足點就不會再去造業。所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就造業吶,不是你做了一件事情才造業。大乘學修關鍵在於「論心不論事」,在於起心動念,而不是說你做哪一件事情是對的、做哪一件事情是不對的,或是對社會有好處、沒好處,它不是。它是說你的起心動念想的是對這整個宇宙有沒有好處,或是起心動念想的有沒有壞處。換言之,起心動念想的有好處、有壞處都叫造業啊,只是你造好業、造壞業的問題,那麼只要有造業就脫離不了嘛,只能說善業總比惡業好。可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啊,換言之,不起心、不動念、不造業就解決了,那時候真叫「識得一,萬事畢」,把自己的念頭濃縮,專注在一個清淨無為的生命體系裡頭。
那麼我們一般人不容易直接放下,所以要藉著許多佛事來訓練,所謂佛事是覺悟之事,透過一件事情,訓練久了可以讓我自己長養智慧、開啟智慧的這樣一件事情叫做佛事。佛者覺也嘛,是覺悟的意思,而不是往外去追逐這些天地鬼神的崇拜,不是這一種。那麼這一種只是人生尚未完滿的一種過程上可能會遇到的因緣,它是一種過程,過程因各人因緣而不同。有緣的,遇到是正常,可是它是過程的時候才叫正常,如果有緣的遇到時把它當作目的,那就叫錯誤。
所以,凡事沒有絕對的一種答案,而是適不適合,看時段、階段。那麼我們學修基本上先去明理,明理之後,才堪稱得了修、證,修行、證實它嘛,修就是去做,修修改改啊,把錯誤的修修改改掉啊,回歸正確的,正確的就證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