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 弘聖上師 應機隨語開示 ⚜️ 

當業力來時 誰崩盤

2020年7月7日

 

【當業力來時 誰崩盤】.jpg

 

 

📽 觀看更多 應機隨語開示

👉 點擊訂閱頻道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大道苑裡(三)

二零二一年四月十日 

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s Talks on Dharma

In Yuanli,Miaoli,Taiwan on April 10th 2021

                                                  苑裡講堂恭敬整理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大道苑裡 (三) (3).jpg

 

(恭迎 弘聖師父上人陞座開示)

(師父好)

大家好 請坐

(謝謝 師父)

今天有小孩、有大人、有生面孔、有熟面孔,有時候也沒什麼固定主題可以去闡述,那麼就來談談我們所謂的生命的問題,佛告訴我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怎麼說呢?比如說,我們整個宇宙存在的形形色色,當然包括我們現在,不管各行各業,還是男女老少、你們的年齡的差異,在這一個世代裡頭,你有你的生活周律,在這個生活周律裡面,你有你的感受,你也有你的體會,你有你的所有的一切創想,都好。總之,它就是你生命的一個兌現,它就兌現出來,那這個諸法的意思,也就是涵蓋了這一些層層面面,當然也包括你們所能夠接續到,可是不能夠了解的那一個區塊。比如說,我們現在太空物理學在研究外太空,可能對很多科學家可以探索到一些星球的軌跡,幾萬光年、幾萬光年,幾億光年以外,又有什麼…對我們現在來講,好像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可是雖然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於我們的意識層,只要你常常去接觸這種訊息,你又會以為它對你很具象,於焉,我們又可以把這一個知識常識,搬過來跟我們的親朋好友敘述,對不對!

敘述得煞是一回事,好像敘述完了,我們就曾經去過了似的。對,去過了火星?去過了這一個幾萬光年以外的這一個昴宿星什麼等等等。其實這一些,都是一種外層的現象層,佛在講諸法,當然不是只有這一種,所謂的色相上能夠去契及的,而所謂色相上的契及,就是你們現在講的物質世界、物理世界啊!「色」以眼來兌現嘛。我們眼睛能夠去攝受、去吸納的,就像現在很多攝影鏡頭一樣,你那一個凸透鏡、凹透鏡的組成,啪進去,你後面的底片,就像這樣子的東西。存在一個色的後面,它必然有它的理體,凡關於色相的這個世界,都是最外層了,這也就是我們的形,形狀的形,所以諸法所生!它怎麼個生成,因心成體,它都是經由我們的這一個意識心產生的作用,這個不好懂。我們世間人常常講,相由心生,對不對?相由心生,我們就常常想到,聽到這句話想到什麼,常想到,你就會看對方的臉,哦?最近憂愁喔!兩個眉毛變一條了,對不對?以前是這樣子,彎彎、翹翹的,現在是皺皺,扎扎實實的、皺皺的。或者,欸?你現在臉變比較黑了喔!印堂發黑什麼……相士嘛,常常這樣,走在路上,唉呦,你最近可能走衰運喔,因為印堂發黑。我們就會看到這個,想到這個東西,久而久之,我們也就誤解了「相」,或者是訛化了相。

如此一來,我們就很難理解到,原來「相」不是眼前這麼一個的小區塊,而是什麼?而是存在於我們人生一切的存在,這叫做相,一切的存在。那相有你色層看得到的相,也有理體上的相,它都不一樣,也有所謂的現在科學家在講的什麼「暗物質」等等等,這一些也是相,可是我們看不到,我們就給它定一個叫暗物質,所以我們對於暗物質裡面的形形色色,也諸多揣測,揣測到最後,好像變真的一樣,那最後有沒有可能變真的?老祖宗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生,它就會兌現出來,為什麼?彌勒菩薩曾經告訴我們,一彈指,這麼快的時間,三十二億百千念,這麼快的時間,已經三百二十兆個念頭飄過去了,我們的念頭,三百二十兆個,你看看,那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一個念頭都產生一個形體,物質世界,它不是一個杯子(師父以手握杯),這樣叫一個形體喔,它一個形體,就是一個宇宙兌現出來了,整個宇宙是祂講的一個形體,也就是說,你一個念產生一種宇宙了,念念成形,那麼這個「形」,形皆有識,形狀的形,形體的形,這個物理世界的意思,每一個念產生一個物理世界,這個物理世界背後,又有一個什麼呢?又有識,用你們好懂的話,可是不夠精準,那我們先從好懂去契及,叫做什麼?叫做精神世界。我們現在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每一個物理現象,它背後都有一個精神世界,事實上是心現識變,當這個心顯現出來,「識」還沒有的時候,它是一個我們世間生命,所聲稱的美好的世界,美好的,那什麼叫美好?它裡面沒有任何的對立,也沒有任何的執意,也沒有任何的煩惱、憂慮、牽掛,它沒有任何我們極盡所有一切思想跟想像,都沒辦法理解的這一些負面的存在,統統沒有,那個是我們本來起心動念當中,第一個波動現象。 

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就是這個心,而我們講的這個心,不是這個肉團心,也不是我們腦袋瓜的這個思考心,都不是。這個心是在所謂的無明層面,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在這一個區塊的最原端,這一個心的起作用,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生命的起源,我們的生命在這一個層面已經開始了,那這一個細微的波動現象,一出現,我們整個宇宙就產生了,所以你看,這個叫做我們剛剛講的念念成形,一起心動念就有了,所以我們要透過學習智慧覺行者的法,古時候很簡單,叫做佛法。但現在要用很多現代的用詞,我們才不會誤解佛法,這邊我們岔出來講一下,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我們多數的人,在這一個人世間也多有接觸,比如說學佛、學道、基督啦!學這些,或穆斯林等等等。佛法是一個相對於我們更高階層、更高境界,或者說是更高維度的生命體的一個教育,生命有不同維次空間,我們講佛法,何嘗不是講,我們自己也可以有這一個高維度的生命狀態存在。所以在學習這一個更高維度的時候,我們常常依不解傳統的用詞,傳統就是古時候傳承下來的,既然是古時候傳承下來,一定是古時候的慣用語,古時候的白話文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所以要不斷地去闡述它,才不會誤解。 

所以我們用大宗這個佛來講好了,佛於當今就叫做覺悟者,覺悟者的意思,必然具備著圓滿的智慧,才堪稱為覺悟者。我們世間人有聰明,沒有智慧,可是我們常常在世間跟朋友之間溝通的時候也常常說,哇!某某某你好有智慧喔!對不對?某某某你好有智慧,其實那個頂多就是一種聰明,為什麼呢?如果在你的生活當中,你稱某某某好有智慧,那他必然完全沒有煩惱。你曾經在你生活當中,稱許過你的同儕好有智慧嗎?有的有,對不對?但你現在理解了,你去觀察他跟你的互動的一生,他有沒有煩惱,也有。有煩惱跟有智慧是衝突的,所以當時你跟他講「你好有智慧」的時候,就是你的自我矛盾,對不對!所以智慧這個東西,必須要有一種所謂的清楚的定義、定位,我們才能夠透過這樣的學習,得到它背後的美好結果,否則我們盡其一生,有機緣、有興趣、有願景於學習智慧覺醒這件事情,或者我們用佛法來比喻好了,學佛,終其一生都得不到佛法的受用,都得不到,他只能得到自我的安慰,得不到佛法給予我們的受用。

那終其一生是什麼?是淺說,其實是生生世世,終其生生世世都得不到,因為我們第一步錯了,我們第一步就誤解了。佛法的每一個用詞,都有非常標準的定義,好比說我們講人好了,為何我們來當人?佛法也告訴我們,因為我們具足了五戒十善中品的條件,你看這叫定義,這一個定義不是誰規定的,這個定義剛剛有講了,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後面講,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對不對?它有這一個理路在,它有這一個心現的層面,後面還有識變,那麼當然我們現在做人,不只停留在心現,心顯現出來是一個美好的境界,如果以佛法的標準的用詞形容境界,它就叫做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又可以從華嚴修持的這一個理路來講,它又有另外一個名詞叫做「一真法界」。我不曉得諸位,是否曾經聽過這些名詞,如果沒有聽過,對你來講就會非常地難理解,因為這是一個高端的生命境界,高端到我們無法想像,我從這個高端再講下來我們人好了,剛剛講五戒十善的標準,那麼心顯現出來,心現,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現出來的時候,就是這一個一真法界。 

這個一真法界的生命體,哇!好美好,它需要具足什麼條件?沒有妄想,一個人,一個生命體完全沒有妄念,一個妄念都沒有,你看我們怎麼想像,我們只要想像,那個想像本身就是妄念,所以我們根本無法想像,沒有妄念的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一個世界,它既非我們人間所有一切經驗值、所有一切想像、所有一切思維、所有一切物理現象、所有一切精神現象,都不是;也不是人間所有一切自然現象,你看看,連自然現象都不是,那一個生命體非常地美好,許許多多的人很認真在學習佛法,其實最終就是要往這個方向契及。剛剛講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它其實是我們生命本然,我們現在迷失,所以不懂得它了,如果你能回歸到這樣,是不是圓滿了?依然不是圓滿,它裡面還有現象,只是它的現象非我們在一真法界以下的世界所能理解,為什麼?它的現象從何而來?它既沒妄想了,何來現象?因為它還有妄想的習氣。你看,妄想跟妄想的習氣,都會把我們搞混,對不對? 

所以一般很難直接從一乘諦去修持,佛當年在教育我們的時候,衪依兩個脈絡在闡述,一個就是所謂的俗諦,一個就是所謂的真諦,俗諦你又可以把它看成在講所謂的世間,我們現在是在世間,對不對?可是我們現在理解的世間太狹隘,佛在講的世間就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不同維度所存在的一切總總,理、事、因、果、現象,體、相、用,因、緣、果所有的在裡面的這一個世間。祂花大半輩子的時間,在講這一個層面,因為我們眾生能夠理解的,就是這個層面,那衪又有依真諦所說,「真」相對於「俗」,所以,如果真相對於俗,俗就是假,那它的定義是什麼?凡觀會有生滅現象的,就叫做假,假的世界,因為它會不見。比如說,我們星球有成、住、壞、空,對不對?星球有蹦出來,然後長大,在那邊轉動、轉動,然後裡面的東西,無生物可能生出生物等等,對不對?最後到爆炸等等。那植物有什麼,生、住、異、滅,對不對?那我們生物有什麼?生、老、病、死,對不對?凡觀有生滅、生死的這一些現象,這都是現象層,它不是本體,所以就被稱為是假的世界。

《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在講這些東西,「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你能夠從這一些現象層裡面,體驗到了諸相非相的時候,那你就會見到你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現在這個名詞又出來了,它就是在講我們的如來、講我們的實際、講我們的所謂的大光明藏。剛剛講的一真法界,這些名詞都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而且能講的又非常多,可是這一些我們常常會搞混,為什麼當年一個法要闡述這麼多?用不同的名詞去形容同一個事情。當時在形容這一些的時候,都不是同時的,都是依時空因緣的不同,依面對的學生族群不同,因為學生族群不同,它代表著一個事情,它的妄念、分別性跟執著性不一樣,我們講白一點,就是他的念頭會不一樣,如果依我們現在的學習態度,就他的基礎不一樣,所以基礎不一樣的狀態裡面,你要用不同的用詞,去告知他、去引導他,他才會於他的對位性上會理解,所以蒐集起來就這麼多。所以一個人要學法,第一個關鍵不能雜,你一雜了,就會把在不同時空因緣當中講的同一個事情,因為不同的闡述而拿來對兜,你就會亂掉,欸?怎麼這時候講這個,這時候講那個,對不對?

怎麼這時候又在形容我認知的同一件事情,可是卻形容的都不一樣,那你自我就會矛盾,這時候就會打結,我們學習者,心這樣一雜了,這一個信力就不足了,信心的力道就不足了,那個疑心就產生了,所以佛告訴我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只要你這個信力一潰散,你的善根,善根包括什麼?包括你能理解的這個功能,我們生命能理解的這個功能,就會出不來。而理解的功能相對性叫做什麼?叫做誤解,所以只要你理解的功能出不來,你處於人世間的一切,你看到的世間對待的所有一切人事物乃至善知識,你都是誤解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有意識層,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要有這個堅信的力量,你的善根能理解的功能才會長養出來,所以你看,如果我們不是這樣子的去理解,我們聽到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就會以為,「信為道元功德母」,只要這個信心出來,它是大自然法則,道的源頭,功德的母親,對不對?後面這一句話就可能誤解了喔!長養一切諸善根,才會長養我們會做很多善事,對不對?才會督促我們去做很多善事。

事實上善事跟善根不一定對等,有時候善事是一種愚癡的基底在運作,產生的符合多數人的所謂的欲求,那它就是善事,但這一個「善」不是佛法在講的善,所以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你那個理解度,真正理解度出來了,你有一個正確的理解之後,你自己自自然然這個生命體,就可以去發揮到恰到好處的行為模式,那一個恰到好處的行為模式,才是古之聖者在講的善的概念,它既然是恰到好處,那它在於所謂的行跟心就一定是吻合的。我們現在的多數眾生,於行上的行善,多不吻合於心上的計較,對不對?為什麼我們會去為善?因為我們要得,所以古之聖者才無盡慈悲告訴我們,有捨才有得,不過,這都是俗說喔!為什麼要這樣講?因為我們如果知道根本沒有得,我們就不願意去捨,有捨才有得,所以以欲勾牽,入佛智,因為知道我們欲求,欲求就是想得,想得一個什麼?佛也告訴你,你既然要得到這個,你的手段要用捨,你就可以得到,那我們就願意做了,對不對?因為我們目的是得。

一旦你有這個心,你的心就含藏了分別,也就是剛剛講的心意識,含藏了分別跟執著在裡面,於焉,往一真法界的路上你就往下掉了。剛剛講一真法界連妄想都沒有,妄想都沒有的人,必然沒有分別心跟執著心,必然沒有!那麼妄想一出來,最細微的妄想出來,也就是這個習氣出來的時候,一真法界很美好,接下來呢?真正的妄想凝聚,分別產生了,你就降下來了,降到所謂的四聖法界這個維度,如果在四聖法界,執著性出來了,我們就再降下來,降到我們的生活感受跟生活的所有的一切境界,就降到我們最熟知的一個名詞,叫六道輪迴。你們有聽過六道輪迴嗎?對,六道輪迴,其實你看六道輪迴,四個字還饒舌,六道輪迴可以用世間一個字就統蓋了,就是「苦」一個字,苦更熟悉,對不對?人間苦,什麼的,哪裡都苦啊,六道輪迴就是苦的代名詞,只是苦的類別不一樣,苦的對象不一樣,苦的階層不一樣,可是苦的感受都一樣,都一樣苦,所以佛又告訴我們,六道統苦,統統苦,六道統苦,都一樣苦。

所以為什麼很多的修行人,他的學習過程,都有一個很明確跟很志向的一個目標—超越六道輪迴。就是這個原因,而不是他對於現實生活的所謂的不負責任,並不是這樣,而是他體察到了,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於一種重度的迷執當中,產生這一些苦難,無解。所以只要在當局,你就迷,你依你的迷,就無法解決當局的問題,所以你必須要把你的維度高度更拉出來,跳脫出來,去理解到這些。我們剛剛講到人,對不對?我們現在是人,最關心的這一個,人也在六道輪迴裡,所以必然有苦啊,只要在你生活當中遇到一個完全沒有苦的人,那他就不是〝人〞,他不是人,所謂不是人有兩種,一種叫做畜生,對不對?這負面的,你不是人,你是畜生啊;你不是人,你是鬼啊,你是地獄啊,這比較少講,因為畜生離我們比較近,所以我們常常脫口而出。

一個畜生已經代表了六道輪迴裡面的三惡道,人以下叫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那麼另外一種是什麼呢?你不是人,既不是人,那你必然是神以上,對不對?你現在只是用這個肉皮在展現你的神性,有的有拜神的,神有祂所謂的神性。然而神還是一個比較低階的一個善道,那更高階的就是剛剛講的超越輪迴啊!超越輪迴的生命體,祂可不可以化現為人?也就是說,一樣用你們投胎的方式來,可以,那這時候祂的質性是不一樣的,祂已經超越六道輪迴的學分了,祂在你們世間叫做倒駕慈航,倒駕慈航來幹嘛?來幫忙的,來教學的,來教學的表示祂在那一科沒問題,祂才能教學,就像你們的學制一樣,你們一個學校必然有學生跟老師,對不對?我相信老師不會為了考試而苦惱,但是學生會天天為了考試而苦惱,所以在一個學校機制裡,我們用小學來講好了,小學有六年級,就像六道,六年級,那所有的老師都在這小學六年級裡面穿梭,你看,這一些老師就叫做再來人,所以小學裡面有學生,也就是這些在六道裡面的人。

我們是人,必然有苦,因為我們十善只做到中品而已,五戒十善做到中品,中品用什麼概念呢?用一個考試分數的概念叫八十分,你這一科的考試分數八十分,你這一輩子可以做人,如果你這一輩子這一科又八十分,你下輩子又有資格做人,當然如果依這個條件基礎,你這一輩子有另外一個功法,你可以依照這個基礎,下輩子也不要去做人了,因為你知道做人還是有苦,對不對?你可以去超越輪迴,去過著完全沒有苦的日子,不但你的日子沒有苦而且又多姿多采,這個就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以前我們在應化的時候,常常遇到一些同學來說:「師父,這個喔,剛開始聽很歡喜,可是越聽越慌,因為您老是講清淨,老講清淨……老講清淨,我們越學越不敢學啊!」「為什麼?」「因為學就是越來越要清淨,清淨不是什麼都沒有嗎?不是很無聊、很無趣嗎?」我說,你必然從來沒清淨過,對不對?他說對啊!一堆煩惱啊!所以你永遠不能理解清淨是什麼,清淨不是我們想像的什麼都沒有,它是我們的本體什麼都不染著,就是因為你什麼都不染著,當你在經驗你曾經的業力現前的時候,你完全沒有苦的當下,你可以好好地去受用你的這一輩子的人生。

所以一個清淨的人,他的敏銳度是相較於其他人更高的,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事情,他能夠去受用到的樂趣的品質是更高的,這就是清淨的人的生命狀態。當我們都不懂的時候,我們以為會什麼都沒有,那這樣不是虧大了嗎?於焉,才有文學家演變成人生就是要有喜怒哀樂、苦樂憂喜,沒有捨,他沒有捨,因為捨受是高段功夫,他以為人生就是要吵吵鬧鬧,真的嗎?你在吵吵鬧鬧的當下,你開心嗎?所以我們的電影常常有一些情節,王子跟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對不對?只要有這種電影一定被藝評、影評,批評得要死,一定要很淒美,對不對?像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樣,淒美!就是結局痛苦到不行這樣子。你看我們人多惡質,老喜歡看人家痛苦,自己快樂,像布袋戲裡的黑白郎君,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快樂,對不對?都是這種概念,當這一些淒美的狀態放在自己身上,自己痛苦得要死,這就是眾生的愚癡性,愚癡質性,所以剛剛講到我們做人,一直降、降、降,從一真法界這麼美好,降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什麼呢?我們講下來,這個權教菩薩、藏通佛、權教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阿羅漢你們比較常聽,什麼藏通佛,沒有聽說,對不對?菩薩有聽過,權教菩薩沒聽說,對不對?你看,我們在學習的過程,都是含糊的,都是一個概念而已,所以學佛,只要你是學個概念,你永遠起不了作用。 

學佛,佛法應該這樣講,佛法,覺悟的方法,這個覺悟又不是世間人講的聰明,所以它具足什麼?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智是什麼意思?一切智就是了空性,你就能夠理解到整個宇宙存在的一個現象、理則,你要了解到這個,你才叫做一切智。證得一切智的人,他就叫做阿羅漢,也就是說,假設你現在是個人,你好好學習,你明白了一切智這個東西,而且你做到了,明白加上做到,當然於佛法本來不用那麼饒舌,佛法告訴你的明白等於做到,做到等於明白,當然就不用講了,但我們世間不是,我們世間常常明明知道,卻做不到,對不對?這是世間,所以這是俗諦。為什麼世尊花大半輩子講俗諦,原因就在這邊,因為我們太多的雜思,真諦就是我剛剛講的,做到就是知道,知道就是做到,祂直接就這樣講,叫做一即一切的概念。講這個概念我們很難理解,所以這個先暫時不講,那降下來講這一個所謂的一切智,證得了,你就是阿羅漢,也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六道你就出離了,六道出離代表我們這一個生命體,完全沒有痛苦了,完全沒有痛苦,就完全能夠享受一切世間,不是人間而已喔,一切世間的樂趣,而沒有任何反撲,這叫證得一切智。

道種智,叫做這一切智的背後的理則,它也會兌現出什麼?兌現出這一個形形色色,要不然你偏在空邊,你以為空,常常在講,修行人老講空啊、空性,什麼都沒有,其實它不是什麼都沒有,只能講,它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亦非自然現象,所以以你們的腦袋瓜,只能告訴你們好像什麼都沒有,可是它偏偏有一個功能,叫做能現萬法,能夠變現出你們所有世間能夠理解的一切人事物。我們生命本具這樣的一個功能,這一個功能理解之後,它兌現出來的叫道種智,那個種子,它的因,這道、這些理路的因果關係,你都知道了,你都知道了之後,後面又加一個一切種智,那一切種智,顧名思義就是,你不偏在一切智,也不偏在道種智,你這兩個涵融,也就是一個講空,一切智;一個講有,一切的有,空有,那最後呢?一切種智,我用比較簡單的講法讓你們懂,空有不二,空即是有,有即是空,最後能所俱泯,真即妄,全真即妄,全妄即真,衪在講這一個真諦說的生命本體,其實我們是這樣的一個生命,所以當你證得這三個,你有一半的覺悟的氣息了,一半而已,一半的智慧的氣息了,另外一半呢?智慧,圓滿、覺醒,這一個覺,佛這個字又具足了什麼?自覺覺他,你自己會覺悟,你產生功能,你也可以幫助相對於你以外的一切眾生覺悟,自覺覺他。

自行化他,你不但明白,覺悟叫明白,你又可以自己去執行,執行這一個明白的理路,於焉,你的事相兌現出來,又是圓滿的,又是沒有衝突性的,如果你能理解到這邊,你就沒有痛苦了,完全沒痛苦,一旦你理解到這邊,聰明的人就理解到一件事情了,你生命的自在主宰權拿回來了。我們為什麼痛苦於這個世間,因為我們不自在,我們不能主宰,對不對?你們常常講人生無常,如果你能掌握,它會無常嗎?所以人生無常,生命真常!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關心過生命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永遠在人生這邊,叫世間,所以叫做無常。生命這邊叫做法界,世間跟法界的差異性,世間叫「俗諦」,法界叫做「真諦」。所以你在你的生活當中學習佛法,學習這覺悟之學的時候,你永遠落在世間的關心,什麼叫世間的關心?比如說,最近缺錢用了,怎麼辦?像這樣,這就叫世間,你永遠脫離不了痛苦,因為你關心的點在這邊。哎呀!這個孩子,怎麼教育啊!比如說,你生一個孩子出來了,或者是還沒生,一個人從小到大,不好好讀書,以後怎麼工作,怎麼找到好工作?你看,都思考這個。不好好讀書以後怎麼工作,你就會拼命在那邊想,捉摸怎麼好好讀書,可是,出來就有好工作嗎?好像也不必然,對不對?然後又有一說,不努力找工作,怎麼會有好工作,對不對?於是就又努力去找了,努力找就真的有嗎?有的還真的碰到了,有的還是沒有,對不對?沒找到的就無奈嘛,而碰到工作的就說,因為我有好好找嘛!你看這都是一種不平等性,你無法捉摸,這叫無常,對不對?

工作了一陣子之後,接著要交女朋友了,要成家立業,然後交了女朋友,對不對?三個月蜜月期過後又厭倦了,你關心的都是這種受用。然後要成家,家長就壓力來了,怎麼不趕快娶啊!女孩子過了一個年紀之後,生育的問題怎麼辦呢?生育的問題又來了,世間,都是這些問題。不然就是要買車、買房啊!這些。最後終於可以結婚了,家長又開始逼了,要不要趕快生一個?生完了呢?生完,孩子怎麼這麼皮,怎麼這麼多囉囉嗦嗦的事!長大了,哎呀!讀書怎麼都不會讀!你看,永遠都在這種思維裡面,小孩子長大了之後,要好好做人喔!對不對?你的輪迴又輪迴到小孩子身上,換他要好好找工作、要好好找對象……永遠都是這樣,這就是你的生命,也就是我們講的,如果你的生命,活著只是關心這些柴米油鹽醬醋茶,你就永遠不能理解,其實你是能夠超越的,你能夠回歸剛剛講的自在主宰權。所以你都被你的妄相給主宰了,被你的妄相給主宰,比如說,賺錢的人被錢給主宰,對不對?有了很多錢之後,現在有很多錢的人,比沒有錢的人還煩惱,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體會到這件事情,沒有錢的人只煩惱一件事—沒錢。但是很多錢的人煩惱什麼?煩惱沒有更多的錢…煩惱很多錢會被搶啊!煩惱這些錢到底要放保險箱還是買基金,還是買房地產?買了房地產怕會被騙……又怕房地產又有什麼…價格又跌落,對不對?買股票好了,股票又泡沫化,就這樣,有錢人煩惱好多、好多!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所以剛剛講到這個法界的一個性質的時候,我們在學習,權教菩薩上面有藏通佛,那藏通佛、權教菩薩是什麼生命體呢?衪是完全沒有分別心的生命體,完全沒有分別心。那完全沒有分別心的人,必然完全沒有執著心,可是衪還有妄想,妄想心,所以衪在一真法界就降下來了,因為衪不圓滿,衪偏在空邊,所以剛剛我們在講的這一個四聖法界,衪證得的是什麼?一切智,一切智跟道種智的範疇,衪還沒有證得一切種智,我們剛剛也講,這是「覺」的一半而已。另外一半,這個自行,自行的部分,自我能夠依理解而去執行正確,所以自在主宰權拿回來了,它又不會鎖在自己的身上,如果你只會自行,你是落在一切智而已,阿羅漢的質性,自顧自己的清淨,自顧自己的覺性而已,你不圓滿,所以這時候它又有一個化他,教化的化,化解的意思。化解他,「他」就是指相對於自己的一切存在,你們也可以把他當作眾生相,能夠化解一切眾生的疑難雜症,自行化他於覺行圓滿。你看剛剛前面是不是覺,自覺覺他,後面自行化他,覺行都出來了,這個覺跟行,行動的行,行為的行,行化的行,覺是覺悟、圓滿,這兩個都要具足圓滿,剛剛這一大串的用詞就是一個字—「佛」。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學佛就容易流於盲修瞎練,要不然就流於迷信,流於我們修佛就是要求佛來保佑我的心態!

我今天有念一百零八遍《心經》了啊!怎麼我的身體,這裡還痠呢?怎麼這裡還痛?你是在跟佛賄賂談生意嗎?所以現在的修佛,都是依我們世間概念,你看,把無上法,把這個能夠讓我們開啟無上智慧的一個方法門徑,降下來用我們的意識層,去變成一種所謂的世間事,世間事都是在兌換,交換,就像你拿錢給泡沫紅茶店,他給你一杯泡沫紅茶,就像這樣。我們現在換成是跟佛菩薩談條件,我念一百零八遍,祢要保佑我全家,這個叫闔家平安大賺錢,闔家平安大賺錢不知道要多少代價呢!結果你還只是〝兩串蕉〞,你《心經》念了一百零八遍,對社會也沒什麼幫助。念經對於一個在修持的人,非常地熟知。可是,他很少能夠從念經的過程裡面,真的得到受用,美好的受用,所以我們就又懷疑了,念經有沒有用?念經這件事就好像有的人喜歡打坐,打了坐,煩惱有比較少嗎?沒有!聽說打坐就會煩惱少,打坐會清淨,結果你每每一坐下去,不是掉舉,就是昏沉。掉舉聽得懂嗎?掉舉就是心浮氣躁,躁動,妄念紛飛,這是掉舉,對不對?然後你會說,沒打坐沒事,一坐下去就妄念紛飛!人家不是說會靜心?另外的現象就是你一坐下去,就是〔盹龜〕(台語:打瞌睡),那叫昏沉。那打坐到底要幹嘛?就好好躺著睡覺就好了,你打坐,你看看,睡得還不清爽,躺著睡覺作夢還有美夢可做,你打坐卻胡思亂想,都是不好的,你看看,想[會仔錢](台語:互助會錢)想誰欠我錢不還我,想一大堆,你就是收集時間來加重你的煩惱、憂慮、牽掛,這個就叫做「不會的」。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大道苑裡 (三) (4).jpg

 

念佛的人也是一樣,一念下去,不是掉舉,就是昏沉,這是為什麼?問題出在我們身上,而不在這些功法,這些功法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手段,為什麼我們在這麼好的手段當中,得不到真實受用,是因為我們誤解了它,你看統統是誤解的問題。所以佛告訴我們:「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佛法這個東西,這麼好!它本來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是我們的本能,用這樣講大家好懂,本能,照理說不用去學啊!佛法真的也是不用學的。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一個,把所有不必要的丟掉而已,並不是學一個「佛」。我們透過佛是過來人,曾經在我之前的覺悟者,衪有衪的經驗值,我們在學習衪這個經驗值,而不是學習衪那個結果,結果是學不來的,因為你的本能本來就在,那我們學什麼?學怎麼丟掉那些覆蓋住本能的不必要的障礙。不必要的障礙,那些障礙剛剛我們講了三個重點,從高級的講到低級,現在還沒進入真正低級的,真正低級的是六道輪迴這一個區塊,叫做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剛剛講到四聖法界,它有分別,但沒有執著了,沒有執著那接下來呢?降下來到我們六道輪迴的天神以下,統統有執著,可是這六道輪迴就複雜多了,我們人在中間層,下面有三惡道,剛剛講人的學分是十善五戒,你可以得到啊!那你就要去了解什麼是十善。

當年佛教育眾生,當年也是在娑竭羅,娑竭羅翻成中文叫做鹹水海,在鹹水海當中的龍宮,對著龍王講,你們看過《西遊記》有海龍王,對不對?龍王當然不是只有一個,龍是畜生道,龍王加個「王」就是祂福報特大,祂雖然是畜生道,畜生道的原因是什麼?是愚癡,分辨不明事理,這個質性,讓我們生命兌現出來,就是一個畜生道。當然這是一個總綱領,總綱領裡面還有細分,細分不一樣,於是畜生道琳瑯滿目,龍王是一個很有福報的畜生道,福報大過我們人,很多人很難理解,畜生就畜生怎麼福報會大過我們?你們現在這個世間就慢慢有這種氣息了,一天我同學跟我講說,他有一天看到一對阿公阿嬤,跟一對爸爸媽媽的背影,四個人圍著一個娃娃車在那邊呵護,啊…呵護啊!後來走走走走走到另外一面,一看竟然是一隻狗!四個長輩推著那個娃娃車,上面一隻狗在那邊,喔,不要叫啊,不要吵啊,要不要吃奶嘴啊!我是不知道有沒有這個(師父笑),你看那隻狗福報多大!我們小時候還沒有這種待遇咧!我們都是爸爸媽媽親生的,都還沒這種待遇,你懂嗎?所以這種社會現象,你就慢慢可以去理解,為什麼有些不同道次的畜生道,祂福報這麼大,其實都有因果理路的,一切微塵,因心成體。是一切因果世界微塵,這個因果理路都是這個心現識變出來的,心現什麼?它就現什麼,識是什麼?它就變什麼。

所以這裡都有純粹的因果理路,因此我們人道這個十善就要去捉摸了,當年佛對著龍王講,十善業道多重要,衪說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地而得安住,一切城邑聚落就是所有的城市,我們現在的建築物、村莊,對不對?很多建築物,沒有地不行,它蓋在地上,皆依地而得安住,穩穩地坐落在那邊的意思,一切藥草、卉木、叢林,衪講到植物了,一切的這一些叢林,不管是山上的、水裡的、什麼等等,沒有大地,它也沒辦法。所謂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長大,此十善道,亦復如是,衪就告訴你,這十善業道,就像這樣,就像大地,接著講到我們生命的境界對象了,衪說,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人跟天人,天人就是你們俗稱的神,你看,衪沒有講三惡道。換言之,十善業道沒有做到中品的生命體,他必然就要墮三惡道去受更大的苦了,所以從人以上一直到圓滿佛道,圓滿的覺悟,剛剛講到的那個覺悟,都必須要以十善業道做為基礎,它是基礎課程,十善只要沒做到的任何一個人,你修任何一個法門,都沒辦法成就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對著龍王講,一切人天依之而立,那一切什麼?一切的這一個天,一切的聲聞、獨覺,也可以講緣覺,這時候講到四聖法界了,聲聞就是阿羅漢,聲聞、獨覺、菩提是菩薩,權教菩薩,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你看,衪講的很清楚,那十善是什麼?就是約分為三,我們有修密的就知道有三個字很熟悉,叫做「唵阿吽」,對不對?唵阿吽。然後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只要自己住的旅館稍微有一點怪怪的,他就唵阿吽、唵阿吽,一直唵阿吽!它不是拿來降妖除魔的,不是這樣,唵阿吽是梵文,解釋成中文叫做什麼?身、口、意,唵阿吽。你如果沒有十善業道的基底,你在那邊「唵阿吽」都沒有用,你就要吽,換成什麼?你睡覺的時候,最好不要閉上眼睛,換鬼在你的夢裡面,吽吽吽,吽到你睡不著。所以十善業道就是身口意三個特質的展現,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兩舌、綺語、惡口、妄語,四個。意不造貪瞋癡,前面加個不造,這十個你遠離,你就是十善,我們過去生都有落實到這一個標準八十分,所以我們這一生有緣聚在這邊,都以人身來面對,原因是這樣。 

五戒它有在十善重複,可是質性不一樣。十善,重點在善;五戒,重點在戒,五戒叫什麼?殺、盜、淫、妄、酒,這裡面有所謂的性戒,跟所謂的遮戒。遮戒,遮的意思就是預防,防禦戒,但是它會隨著時空因緣而不同,可是性戒不會,性戒也不會因為你有持戒,受過持戒儀軌或沒受過持戒儀軌而有所不同,殺盜淫妄是性戒,性從這個角度可以告訴你,你生命本然如是,你本來就這樣,這是學分鐵律。戒則是一種引業,善是一種滿業,引業是什麼呢?我們大家都讀過書比較好懂,以前尤其是大學聯招的時代,引業是什麼?你的總分,而你的總分,關係到你分發的學校,對不對?你分發去好學校、壞學校,是不是你的總分決定,這叫以「戒」做為基底。引業,引導你去幹嘛的意思。那滿業是什麼呢?你總分固然不錯,但可能有其中一科分數不好,其中一科,所以你分發到那一所學校,遇到這一科,你還是煩惱,你其他科目沒問題,所以十善就是個別科目。

但五戒的性戒是引業、是總分,它是不一樣的,戒跟禮又有差別性,我們世間人說要有禮數、要有禮節,包括我們也知道,自古以來的皇朝,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第一件事情就是制禮作樂,制禮以調身,作樂以調心,我們的身心安泰,社會就安定,是這樣的意思,所以它從禮樂做著入的手段,那禮跟戒有什麼不一樣呢?禮跟戒不一樣在於「戒」是一個鐵律,「禮」則會隨著時空因緣而做調整,戒沒辦法調整,因為戒是大自然法則,大自然法則不是誰規定的,禮屬於禮節、禮貌的層面,會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說如果你的修持是要超越六道輪迴,解決苦這件事情,你非得要持戒不可,依循戒律,那依循戒律,等一下我再告訴你們,戒律是什麼東西?要不然昨天有人問我,問這個戒的問題,問到好像不太敢學習了,他說處處成障啊!要注意的好多喔!好多,等一下再說,有時間再說。

那戒是什麼?是一個分水嶺,也就是說,世間跟出世間,你們有聽過這個事嗎?簡單講就是輪迴跟超越輪迴,它的分野嶺一定就是戒,所以是三無漏學,戒定慧三學的第一個字就是戒。禮不一樣,你持禮持得很好的人,你可以升天但不一定能超越輪迴,你持不好的人,你可能容易多造惡,所以你會墮三惡道,因此你還在六道輪迴裡面上上下下,苦多苦少、苦多苦少,都是苦,還是這樣。可是戒不是,戒你只要做到了,你超越輪迴。所以剛剛講,既然戒做到了就超越輪迴,那我們現在怎麼還會做人,因為我們過去生也有持戒,可是你只持了八十分,很抱歉!戒要持滿分,你才能超越輪迴,六十分是不可以的,所以阿羅漢,衪戒圓滿,衪得戒體,衪不是只有在戒相,所以戒又有戒相、戒體的問題,那剛剛講的殺盜淫妄,是我們與生存有的一個生命質性。

那酒就不一定了,以前比較少刺激物,酒是一個,酒為什麼當年被佛列入為戒律之一呢?因為我們容易酒後亂性,也就是說喝了酒,人很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所以他在這個狀態裡面,他常常會犯到性戒,殺盜淫妄,所以把它列進來。可是現在的社會就多了,對不對?現在又有毒品,毒品又有好多類別,統統屬於酒戒這一類,意思是說,如果你是一個萬杯不醉的人,你喝了一萬杯,還是清清醒醒的,還能幫東倒西歪的人扶正,有的人坐在旁邊,陪你喝酒,結果他醉了,你喝酒的沒醉,因為他聞到酒味,醉了啊!有的人聞到薑母鴨的味道就醉了,喝個幾口薑母鴨就醉了,也有這樣的。也有千杯不醉的,所以千杯不醉的人沒有酒戒的問題,所以這個叫遮戒、防禦戒,你沒有這一個質性,沒有這一個缺失,你就沒有這一個事情。所以戒,又有一句話叫無上菩提本,無上菩提就是剛剛我們在解釋的佛那一個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一個它的根基在哪裡?戒。那麼戒的根基又在哪裡?在善,所以十善業道的重要在這邊,不修十善業,所有一切佛法統統不能成就,是在這邊講,所以這是人的部分。

人上去有天,「天」分非常多層,所謂的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個層次的天。欲界比較特別,欲界有兩個大層級,一個叫人,一個叫天;天裡面又有兩個大層級,一個要修定,一個不用修定。我們從人講上去好了,人做到十善中品五戒就可以得到人身,過著人的日子,那麼往上緊接的一個大範疇的天,就四王天,十善的標準再提高,再上去叫忉利天,忉利天這一個世界就是你們熟知的玉皇大帝的生存空間,玉皇大帝在這裡做天主,在這裡做衪們的聯合國主席,欲界天到這兩層,四王天、欲界天,都不用修禪定,衪們是十善上品,上品就是滿分,再加上四無量心,一個生命具足了慈悲喜捨的一種質性,我們現在人有愛心不一定有慈悲心,我們的愛心都建構於我們的需求心,對於有需求的,我們很有愛心,尤其你們談感情的時候都是這樣,對不對?你為什麼會那麼愛對方,因為你對他有需求,彼此有需求,一旦這個需求冷淡了,你們常常會發現,我不愛你了,你們就會歸諸於感情就是這樣,淡了就沒有了,其實是你潛在的需求沒有了,懂意思嗎?所以這個都是變的世界,生滅這個叫虛幻,掌握不住。

忉利天、四王天都是欲界天,欲界的善道高層級,再上去,欲界天又有四層,這時候要修禪定的功夫,禪定的功夫還不及格,升到欲界的後面四層,有所謂的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這叫做六欲天,欲界天吶,這裡的天主就是你們俗稱的天魔,很多人在修行當中,會遇到什麼魔考、魔障,一大堆魔魔魔!這個天魔就在這邊。所以,你們現在認知生命體,我不知道有沒有比較不一樣,以前你們認知的魔都是什麼?髒髒的,青面獠牙,是不是?那叫妖怪,那不叫魔,妖或怪,或羅剎,魔不是,魔長得非常帥,而且很有福報,你看衪都比玉皇大帝還高四層天,你能想見衪的福報有多大嗎?所以衪必然不是髒髒的,你進到衪的世界,必然是乾淨一塵不染的,可是差別在哪裡,衪還有欲望,貪瞋癡還很重,當然相對於人,祂已經淡薄很多了,所以這是魔的世界,我們很難理解。

再往上,就要修真正的禪定,要及格的禪定,所以剛剛講的那四層天都叫做「未到定」,還沒有到位的禪定,升到那四層天,可是衪的福報極大,再往上叫色界天,色界有十八層,依你們講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四個層級的功夫,當然你要有這些禪定的功夫,前面講的那些學分都要具足,比如說,十善、四無量心,這些都要具足。你加上禪定功夫才能升到這四個禪天,那初禪、二禪、三禪各有三層,三個層級,到了四禪有九個層級,所以加起來十八層,那後面再上去就叫做無色界天,那麼為什麼它叫色界天呢?顧名思義這個層級還有色相,還有色相的顯現,到了更上面,就是一種純能量的世界,如果依現在科學家講,純能量的生命體,你看不到、摸不到,可是衪就存在,我們依世俗講法,真正的靈界在這邊,靈界,在這邊叫做四空天,它依四空定而兌現,有四層,四個層級,總共加起來二十八個層級,所以你們講的天神,就有二十八個等級,大的等級,所以你們常常在拜拜根本不知道衪是誰、衪來自哪裡?所以我們都在盲修瞎練,我們都在拜心酸的,拜自己安慰的,這也是我們常常透過拜拜,也得不到真正的受用的原因,不是拜拜沒用喔,你會的還真有用,你不會的拜生生世世都沒有用,可能還會拜出問題也不一定。

因為你求,你求的對象也求,對不對?所以你求,剛好來了,那我也要求你,這時候我們就談條件了,所以你常常看到有很多好像跟人家立契約了,尤其近代很多易感體質的,有可能都是過去生生世世,不小心跟人家拜來拜去,立契約而產生了那一個關係。一個求,一個給,給的人要索求代價,我不能白給啊!因為有貪瞋癡,衪不是佛菩薩啊!佛菩薩絕對白給你,沒問題,所以這個就像世俗講的,你可以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很沒良心吶…對君子〔軟塗深掘〕(台語:得寸進尺),對不對?事實上,我們不要去得罪君子,小人絕對不能得罪,因為會惹上很多麻煩,但是佛菩薩祂不會跟你計較,所以很多人就予取予求了。這四空定加上四禪,就產生一個專有名詞,你們常常聽到的叫「四禪八定」,所以修四禪八定的人,他還沒超越六道輪迴,要到第九定,第九定就是阿羅漢,剛剛講的你才能證得一切智,這時候叫做「三昧定」,有一個專有名詞來了,「昧」,一個日一個未,三昧,三昧是西來語,西的意思不是歐美,是印度,西域來的話,它翻譯成中文叫做「正受」或「正定」。

禪定前面加個正,換言之,四禪八定都不堪稱為定,它可能比較偏屬於一種所謂的昏定,意思就是說,四禪八定的定是一種伏住,伏住我們的煩惱習氣,伏住,如拿石壓草,你用石頭把草壓住你看不到草,可是過一陣子它又從旁邊長出來,這是四禪八定的狀況,所以如果有一天定功不見了,他還是煩惱習氣現前,他會墮,所以六道輪迴的最高層級,那個無色界天的最高等級,祂的生命狀態是怎麼?八萬大劫,祂的壽命,一生八萬大劫,我們現在一生一百年算不錯了,對不對?你無法想像八萬大劫,一劫是怎麼個計數呢?佛家在講有所謂的大劫跟中劫、小劫,從某一個角度就什麼?用我們人道的壽命來講好了,這樣你們比較具象,人道我指的不是人類而已,人道也有外星人,整個虛空法界,有太多的屬於人道,因為都有修十善五戒中品,人道兌現出來會有形形色色的,有很有福報的人道,也有很沒有福報的人道,這樣,他有平均壽命,他的平均壽命最高八萬歲,八萬四千歲的樣子,那麼最低十幾歲,十歲,人道有活到十歲就死掉的,有這樣子,這活到十歲已經成人了,應該說,以平均年齡來說,活到十歲,他已經是老人了,所以那個叫做時差,時間空間的概念不一樣。

那麼一劫是怎麼算?有增劫、減劫,一增一減叫做一個大劫,一個劫,那麼減劫是什麼?人類平均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每一百年減一歲,這麼一減,減減減,一直減,減到平均壽命十歲,叫做一個減劫,再從一個十歲平均年齡,每一百年加一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加加加,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叫一個增劫,這麼一增一減,叫一劫,一大劫,所以在無色界天最頂層的壽命是這樣,有八萬,八萬四,所以它叫八萬大劫,它的平均壽命就是這樣子,所以你看那個福報多大。福報其中有一樣就是壽命,你們講五福臨門,福、祿、壽、康寧、終考加上壽終正寢,它就是一種福的兌現,這些福都從哪裡來?都從善來,善剛剛已經分析完了,叫做十善,所以一個人,你能想像,假設我們現在,在我們左右鄰舍看到一個善心人士,我們說他好善良喔,他常常做善事,你從這個角度去看,依十善的標準兌現出來,固然他在我們的標準是善,但怎麼能夠跟有八萬大劫壽命的那個十善做比計!

所以我們很難想像善的標準,我們常常又用我們狹隘的意識層去定位,於焉,我們就會得少為足,得到一點點就以為很多了,所以我們就不會進步了。我們就會像甕中蚊,甕中蚊比較沒強度,那個台語叫[甕內蠓],在甕子裡的蚊子,牠以為這個甕子就是全世界,你懂嗎?牠不知道牠飛出這個甕子以外的世界會嚇死牠,所以在無色界天是這樣,這就叫二十八層天。你看,佛講這些統統是苦難的生命體,既是苦難的生命體,你就知道了,神求得了求不了,求不了,因為祂自身難保。再來就三惡道了,三惡道,我們就不必太多贅述,貪心變成鬼道,愚癡變成畜生道,瞋恨變成地獄道,所以極為重度的貪瞋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的質性統攝,就是一個詞,叫做執著。一個人只要有淡薄的執著,些微毫釐淡薄的執著,他就超越不了六道輪迴,極為淡薄的執著而伏住,不起作用,就是那些有修四禪八定的天人,我們人之所以是人,必然有重度的執著,這個重度是相對天,如果以六道輪迴來講,我們叫做中度的執著,中,卡在中間,可是偏偏不要對人失去信心,釋迦牟尼佛又告訴我們,學習佛法,以哪一個生命狀態的存在最為優越?祂告訴你,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明師難求,中土難生,而人身難得,人身為什麼難得?因為它苦樂參半,你如果有機緣做天神,你會認知到一個事情,你太享受,你的福報大到讓你沒什麼覺得需要長進,需要再更好,沒有!所以告訴你佛法有更好的世界,你不以為然。

如果你的生命在三惡道痛苦至極,告訴你佛法有多好,你會說你先餵飽我再說,我關心的就是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你跟我說有多少理路可以去成就,也沒有用。剛好人這種苦樂參半,苦又稍多於樂一點點,他還有一點動力的狀態,他要修持佛法是最容易成就,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統統在哪裡示現成佛?都是在人道示現成佛的原因就在這邊。祂告訴你,可以依人道來八相成道,乃至於對應你的八苦,生、老、病、死、五陰熾盛、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你們只要做人都有這八苦,生老病死大家好懂,五陰熾盛是什麼?色受想形識的苦,色,就是物質層面的苦,物理層面的苦,你被割到了,物理層面,你東西丟掉了,這個後面還有,受想形識是你精神層面的苦,是這樣講,一個叫愛別離,你愛的偏偏遠你而走;求不得,你要的偏偏得不到;怨憎會,你討厭的偏偏會遇到。你們人間是不是這樣?所以你們人間具足八苦,你在修習佛法的時候,你這些不能不清不楚,你永遠只遇到苦,也不知道這些苦來自何處,這些苦就是你的五戒十善,只到中品,只修到八十分,所以你還有那二十分的苦,一定會兌現給你,那你想想看,你這二十分已經痛苦到不行了,你能想像假若有一天,你下去三惡道,你會苦到什麼程度?所以那個不好玩,人斷氣不是就了了!不是就一了百了了!

人斷氣,如果你斷氣以前,你的生命是苦的,你的感受是苦,你斷氣一定會乘數效應,加上億倍的苦!這個叫做花報,後面的果報。什麼叫花報?開花,對不對?開花是在前,也就是說你的晚年的感受就叫花報,花報,當然在斷氣之前,果報就是你斷氣之後,所以你的花開得怎麼樣,你斷氣之後就會加倍是怎樣,也就是說,如果今生今世你透過學修,你的晚年越過越幸福,你的感受就越幸福,你越來越沒有憂慮牽掛,你越容易心想事成,那恭喜你,你斷氣之後的世界,會比這個美好上億倍,N億倍,一億倍好了,一億就好了,N,難以想像,對不對?可是,如果你從小到大,越活越痛苦、越活越痛苦,你在斷氣那一刻,是你這一輩子最痛苦的時候,那你完蛋了,你下一輩子再乘上億倍的痛苦,就是這一種生命狀態,所以要趁早修行的原因在這邊。以前我有一個學生,三十出頭,剛來的時候,他媽媽老看他,怎麼越來越溫良恭儉讓了呢!?這不像人吶(師父笑)…你可知他以前到處〝匪類〞啊,也很煩惱,現在修得溫良恭儉讓,畢恭畢敬,她說這什麼年輕人,怎麼這副德性呢?他媽媽竟然這樣喔,常常數落他,唉呀,有些事情三十歲趕快去做,有些事情是六十歲的,六十歲再來做,你現在跟人家學什麼溫恭儉讓呢?結果現在[冒著燒](台語:遭遇棘手事情)。你連你的壽命活到幾歲,你都不知道,你哪能設定你六十歲再來幹嘛,所以,這個邏輯就是我們百思不解的,你要幸福,居然說等你晚年再來幸福,現在誰要這樣呢?這是古時候的用詞,溫良恭儉讓,修行的意思!

修行,其實我們中華體系也沒有這個詞,本來它是從印度過來的,當初過來的時候,是你們現在熟知的一個詞叫做瑜伽,Yoga,瑜伽當然那時候過來,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在那邊拉拉筋,腿在脖子上綁一個結,以前,都不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叫運動,當然它也涵蓋了這個部分,可是Yoga的本意,就是從它過來中土的時候,被當時的這些翻譯經典的人,翻譯成兩個字,就是你們現在常聽說的「修行」,Yoga就是修行。有修行必然有修行者,也就是你們講的「行者」,修行人加個人,那就是Yogi,所以Yogi是修行人,Yoga是修行的意思,並不是Yogi是筋骨痠痛的人,然後去學習Yoga,在那邊拉筋,現在演變成這樣,為什麼這樣講,因為變成你只有運動,而沒有心法層面,可是所有的Yoga修行,統統是心法。乃至於現在講佛法,也統統是心法,所以,世尊當年在教育佛法的時候,並沒有所謂共修這件事,並沒有教你怎麼打坐,幫你調什麼身體這些,腰要怎麼放,脖子要怎麼放之類的,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叫你要拜佛,也沒有叫你要大家一起來念佛,念十聲,還是三三四,還是五五,沒有這些,還是十念法,統統沒有!

這個形式都是後人,為了督促自己的劣根性,對治自己的劣根性,而產生出來的一種功法形式,它沒有不對,可是當你理解修行,都只是這些形象的時候,你就錯了!這一些本來是一個動作,要伏住我的心的,比如說 世尊如果用十善來教你,祂只告訴你,守口攝意身莫犯,行者Yogi來了,修行人啊,衪說你啊,你是修行人,以此得度世,度世是什麼意思?度就是解決一切的愚癡質性,成就覺悟,這個叫度;世,在你世間,世間就是愚癡質性產生的,愚癡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癡都是這個質性,所以,衪說你這個修行人吶…如果能夠守口攝意身不犯,犯到,那身口意出來了,對不對?你就知道身不犯到什麼?十善業道。至極的話,行者,衪說你就可以在這個人世間覺悟了,你的修行就完成了。衪有沒有說:「守口攝意身莫犯,外加每天《心經》一百零八遍,打坐三小時,拉筋兩個鐘頭」,這樣你才能度世,沒有這些。所以當時佛的教法很簡單,就是眾生有什麼疑惑提出來請教,世尊就開口跟他答一答,你要建構什麼觀念,你的心要怎麼、怎麼、怎麼著想等等等。這個行者自己就知道怎麼做了,他就去做了,做了,他就成就了,甚至有的還沒做就成就了啊!因為根性好,當下聽到豁然開朗,明白了,明白了他就萬緣放下了。

你看,這時候跟著兩個字出來—放下。所以 世尊四十九年一代時教,其實,這一輩子三千年前來的這一次,已經是衪來地球第八千次了,示現教化第八千次了,就地球而已,在別的世界不知道幾次不等,所以你就知道,你們現在地球的歷史,並不是你們現在看到的這樣。什麼古文明不見了,當然有很多古文明不見了,但古文明之前還有古文明,還有古文明之前前前還有古文明,非常多古文明,你就可以想像,一尊佛出現幾劫的時間,祂才來,世尊出現八千次了,連這一次,跟祂的七千九百九十九次中間這一段,你都無法想像那個時間差。剛剛講,連無色界天人最頂層,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都八萬大劫,你都無法想像了,你們現在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五千年是什麼東西,人家隨便的一生,我們就不知道要幾個五千年才能跟得上。這個就像玉皇大帝,你們過年初九、初八大家為祂慶生,你看祂在那邊,一天要過一百次生日,因為祂的一天是你們的一百年。你每年都幫衪過一次生日,所以祂一天要過一百次生日,所以你看祂多慈悲,在那邊一天吃一百個蛋糕,為了滿足你們的祈求、你們的願望。

祂的壽命就是這樣,祂的一生是一千歲,你看玉皇大帝,你們很難想像了,對不對?這個民間信仰的最高神祉,一生才一千歲而已,但一千歲是祂的一千歲,不是我們人間的一千歲喔!祂的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去計算祂的一千歲,換算成人間,你看祂幾歲?接下來是四王天,四王天的天人祂的一生是五百歲,亦復如是,祂的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四王天,祂五百歲,你再用五十乘以五百,是祂們的一生,以此乘數效應,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六道輪迴的頂層,你看祂的壽命多大,所以我們現在人祝福老人家常說[食百二](台語:活到一百二十歲),你如果是玉皇大帝,你跟祂說[食百二],你不是詛咒我嗎?夭折嗎?[食百二]而已,我豈不是一天就死了,一天過不到一小時就死了。所以這叫做時間跟空間的概念,這些都是從哪裡兌現出來?你的福報,所以佛法告訴我們,福慧雙修。俗諦說,福在慧先,就是說,你們即便智慧還沒辦法契及,可是人間福報也很重要,之所以佛法的學修,也很強調我們為善的原因在這邊,可是你一定要理解佛法並不是勸善的、並不是勸善的,它是要你覺醒的,那為什麼常常勸善?因為我們老不覺醒,善總比惡好,可是善惡皆為染,汙染的染,這個染業兌現出六道輪迴,有善必有惡,有惡必有善,物極必反,是在這邊周旋。

如果你能夠善惡皆離,放下的意思,剛剛前面講放下萬緣,萬緣沒有叫你執著善,善也是萬緣之一,所以衪叫你萬緣皆捨,萬緣放下的意思,你就可以超越六道輪迴了。所以放下的初級層級就是不要執著,所以你在人間修持,不管是來自什麼樣的生活背景?什麼樣的價值觀?只要你認知到生命必須醒覺起來,為了解決一切苦難,你就必須要有這一個認知,你的人世間就只有一個課題,叫做不要執著。不要執著,當然不是圓滿的課題,可是它是第一步的課題,你只要執著還在,你們人間現在空氣汙染,你們講環保議題,環保的問題是不是很多,什麼水汙染、空氣汙染,水土保持…等等!現在是不是很多人都在努力,盡其一生在努力。我們大概二十年前,就開始在聽,聽說環保意識的抬頭,可是現在有沒有比以前更抬頭,現在其實這個觀念更多了,應該講更抬頭了,可是有沒有解決的更多,並沒有,為什麼?因為它把因果關係搞錯了,它在事相上,也就是說治標不治本,治標不治本,那你要真正能夠達到環保的真正作用,你得拉回來你的心靈環保,你心靈沒有環保,做任何一個你認知的環保的物理現象,它都不會有大作用,統統不會!

那什麼是心靈環保?就是剛剛講的,你有執著,你就有染著,剛剛前面開宗明義講到,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對不對?你的心有所染著,你的諸法兌現出來必有染著,所以你在行為模式上,即便在那邊倡導環保,跟執行環保的行為模式,統統沒有用、統統沒有用!可是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拉回來你的心的作用,你行為並沒有做任何事情,你只是把心調平,透過平靜進入清淨,清淨進入定,定進入三昧定,所有的事情都解決了。因為唯心所現,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清淨了,解決了,你兌現出來的世界就清淨了,你在共業裡頭,有別人的業力,你活存的那一個區塊,你就沒有空氣汙染。

Johnny有幾次跟我上山拍照,山上,也在苗栗附近,攝影師啊,攝影大哥,我們這樣稱呼,他幾次跑來,都跟我講一件事情,「怎麼會這樣?」,「喔,怎麼樣?」因為空拍,對不對?嗯,飛上去拍,因為前陣子你們知道嘛,都有一些霧霾,苗栗這一帶,海岸線這一帶也都有一些霧霾,一直到山區,三義,公館,銅鑼那邊,都有喔!山區也都有喔,但那不是霧氣,霧氣,它會有濕度,霧霾它沒有濕度,所以你只要看到朦朦朧朧的,很漂亮,但樹都乾乾的,你就要趕快逃了,像你們這樣,口罩要多帶幾層這樣,那只要濕濕的,你就可以拿下來,哎呀!新鮮的空氣這樣。他就拍啊,拍拍拍,結果他說,欸?怎麼我們老泡茶的那個區塊,就是一個圓,像水晶球裡面都是乾淨的啊!就是說,比如像你們現在坐在這邊,整個都是霧霾,那以你們為中心點,這裡就是一個水晶球,這個水晶球裡面都是透晰乾淨的。他說,他的空拍機老拍到這樣的景象,但是這個水晶球以外都是霧霾,很妙喔!其實這一點都不奇妙,這就是佛法的作用啊!佛法的作用是什麼?就是高度科學的運作,其實高度還不足以稱為佛法,它還要在高度裡面加上精微至極,還要加個精微,精微已經不簡單了,還要至極。

但是不要把它在我們的生活習俗當中,演變成一種迷信,一種往外祈求的依他性,不是,佛法就是在告訴你,你生命的高度科技工程,你只要懂得佛法的心法,你的人生你自己主宰,你的環境想要乾淨一點的空氣,你可以自己決定,你的體質要好一點,你可以自己決定,你的事業要昌盛一點,你可以自己決定,你的親子關係要融洽一點,你可以自己決定,統統沒有離開你可以自己決定,懂意思嗎?如果你不能決定,那就不叫佛法,那就叫做世間法,只是你有可能勉為其難,給它用你的世間概念,兜一個你信賴的法的名稱而已,那個叫做掛羊頭賣狗肉。所以你們要知道,你們學佛是要學什麼?生命自在主宰,整個大自然環境,是我們生命兌現出來的境界相,那叫「依」,我們自身的生命軸線,叫做「正」,所以依正莊嚴,莊嚴就是美好的意思,這是古時候用詞,依正莊嚴就是依報正報皆美好,可是這一個皆美好,我們眾生常常把次第搞錯了,我們常常有一種概念,「某某某要是怎樣就好了,我就好了!」「我現在心情很不好,都是誰誰誰造成的」,這個叫做把次第搞錯了,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就永遠學不到自在主宰。

衪告訴你真理是什麼?真理就是我自己怎麼變好就好了,只要我自己變好,我周邊的人事物也會跟著我變好,所以佛法有一個於兌現你們世間因果關係的真理,叫做「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真正學佛就是把這一個心法拿捏住,你的行持模式就事半功倍,但我們眾生是事倍功半,欸,事倍功半,對不對?其實還不是這樣,我們常常是事倍無功,對不對!現在演變成這樣。然而,學習佛法的人,一定是倒過來的叫做事半功倍,你會很輕鬆地執行你的功法,你的對待,可是你也會很輕鬆地得到美好的果報,這時候就有一句話,就會常常出現在你的生活當中,叫做心想事成。你們現在心想事成好像很不容易喔,佛法它其實不講心想事成,它說當你得到心想事成的人生的時候,你是屬於落伍的那一代,為何如此呢?但對我們而言,現在能夠心想事成已經是最高段了,對不對!其實那不是,佛法是告訴你真相,因為它還有一個叫做「不求而得」,不求就是你的心根本不用想,你本來就有,有什麼?一切美好,依正莊嚴,你看這種境界多好,這就是所有一切佛菩薩過來人,祂的生活狀態就是這樣。

所以你看我們上山,要在霧霾當中泡個茶,你能夠出動什麼機器,把霧霾吹走,是不是沒辦法,你要去跟政府周旋,跟國際周圍的國家去周旋,請他們關閉工廠…什麼等等等,你行嗎?沒辦法,那你不就永遠當不了自己的主人了?那我們就用心法,佛法講的,依正莊嚴,你心清淨,你處在的那一塊佛土就拉出別業了啊!所以整個環境山頭都在霧霾裡,就我們那個泡茶的區域,那個大概多長的距離啊?!那直徑,那一個圓,有沒有一公里,(同參答:差不多一點點,超過一點點)小一點好了,我們講話保守一點,一公里的圓,那個半徑,畫出來的那個圓,就沒有霧霾啊,你看多好!所以我們在那邊都不用戴口罩啊,懂意思嗎?那一個一公里的圓球裡面沒有霧霾,也沒有病毒,什麼都沒有,新鮮的空氣,在那邊好清爽,大家待在那邊一整天都不想下山,因為下山有霧霾,上山沒霧霾,上山其實也有霧霾,但其實也不用擔心,我們這台車下山就沒霧霾,很奇怪,就有一個水晶球包住我們這台車,一直開,開到哪裡都沒霧霾,你看,多好!這是誰的專利,這是你們一切眾生的本能,懂意思嗎?所以只是你學佛學對了與學錯了的問題,你如果學對了,就是這麼簡單,如果你學錯了呢?絞盡腦汁,耗費你生生世世,你都不得成就,就這麼簡單。

剛剛講一切因果,世界微塵,世界微塵代表的是什麼?代表它的現象,一切因果代表它的理體,統統是你心現識變的,所以修行依專有名詞就是:怎麼把意識心回歸你的真心而已,回歸你的真心,用白話文的說法,就是你怎麼把你的執著分別妄想去除掉,回歸一個無法形容的,無法定義的那個,只能講那個,再講就贅述了,那就是我們的良知良能,我們本有的美好的質性,所以學佛就是學回這一個生命狀態。 

現在時間快到了,還有要給大家Q and A的嗎?這邊我就跟你們講一個總結,學習第一步,就是先把你要學的對象搞清楚,而不是一下就跳進去怎麼做,懂嗎?你一下跳進去怎麼做,你都搞不清楚,你這時候就是盲修瞎練,對象如果搞清楚了,就是什麼?就是方向,正確的方向確立,你再來談理論方法,對不對!怎麼做就是方法直接下去,你如果不知方向,也不知理論,你的方法用上去,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嗎?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方向搞清楚,對象是什麼?對象的價值是什麼?再來理論,要深入了解,理論了解了,還不能做到,再來就是方法,理解正確的方法,幫助你到位正確的理論,前提是你的方向要正確。學佛我再強調,方向很重要、很重要,正確的方向只有一個,只有一個,你可以去檢測一下自己,因為學法是一個驗證之法,它是要證明出來的,它不是聽誰說的算,既然是證明出來的,你就要善於證明自己一下,檢驗一下,看你曾經學習過生命成長,是不是這個概念,學習就只有一個正確方向,從不為自己,不為你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需求而學,為自己的美好而學,而是一切眾生的福祉。

你看如果以此標準兌現,我們多數人一開始就錯了,因為你一開始就錯了,你的生生世世的學習,都不會兌現出美好給你,懂意思嗎?如果曾經有的兌現出來,也是你曾經執行過某種善行所產生的福報而已,你本來就會有,跟你學不學都沒關係,所以學佛並不是在那邊積德行善而已,它是於你怎麼放下,放下你人生一切所不需,一切所不需,你說有多少?就一切,一切都不需,當你放下了,你就可以馬上明白,什麼叫做沒有執著分別妄想的生命,那時候你兌現出來,自自然然就是不求而得,這時候,佛再告訴你,加上一個字給眾生,叫做真得。「不求而得、乃謂真得!」是真正的收穫,真正的得到是不求而得的那個「得」,因為實無所得,你本來就是這樣,再往外迷執,你就忘記你本來就是了,所以實無所得,它本具圓滿之得,所以有這些概念,今天就跟你們講到這邊。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大道苑裡 (三) (6).jpg

 

(感恩 師父的慈悲開示)

(今天也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我們有機會 替一位特別的聖者,慶生,大家知道是誰生日嗎?師父,我們今天只要吃一個蛋糕就好,不用吃一百個,玉皇大帝的一百個有點太high了)

我可以體會祂的心境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大道苑裡 (三) (5).jpg

 

(但是我們那一個是抵過一百個,因為我們的心意是滿滿的,聽說呢?當然現在的大家都有準備啦!但聽說我們的現場小朋友特別準備,對不對?是不是有特別準備給 師公的禮物,對嗎?有沒有?有齁,那我們請小朋友,請出列,Music,來,小朋友,獻上我們的親手做的卡片,蛋糕出來了,哇!看到上面的數字了嗎)

這個這是八千

(八千萬)

八千劫嗎這是第八千次嗎

(長長久久!好,然後呢?大家有看到了嗎?滿坑滿谷的壽桃出現了,來,我們有好多壽桃要送給 師父喔!)

你們是去跟王母娘娘

(跟王母娘娘借來的,我們呢?這麼多的壽桃呢?就是要恭祝 師父生日快樂,吉星高照,尤其是祈請 師父,長久住世,法輪常轉,大家寫的生日卡送給 師父,生日快樂)

感恩大家

(我們還有禮物喔!很漂亮喔!展示一下,呈給 師父)

這個,這是王母娘娘的珍藏嗎壽桃。

(我們呢?特別重金禮聘了,高手來為我們伴奏,我們大家一起來唱生日快樂歌好嗎?祝你生日快樂,英文版,Happy birthday to you,謝謝)

謝謝,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恭祝 師父生日快樂,祝 師父如日之昇,如月之恆,明明白白坐擁巔峰)

那也期望大家,祝福大家,今生能夠去證得無上道,無上道就是讓你們明白諸法實相,也就是白話文講的你們在這一生都可以有機緣去理解宇宙人生真相,並且能夠契入它,早得你們真正所期許的幸福美滿人生,感謝大家。

謝謝大家

(謝謝 師父,聽說我們的壽桃是芋頭,芋頭口味的壽桃,代表今生今世遇(芋)上您,就是我們最大的幸運,謝謝 師父)

你們遇上佛法是更幸運的,人身難得!

(謝謝 師父,如果沒有 師父領路,我們可能還在迷茫之中,所以真的很感謝 師父對我們的帶領和教導

所以好險今天我有耍嘴皮子,要不然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我們,這個叫什麼食輪未轉前,我們先先什麼?

(法輪先轉)

先轉,你看多好,一般世間是法輪未轉,食轉先,對不對?

(對)

那我們以法做為基底先轉了,那食當然裡面就有法味啦,所以就不是世間所謂的碳水化合物之食了在食當中我們就可以,同時觸及到我們生命基底的一種覺性,所以食有這一個概念。

(我們吃到的不僅僅是碳水化合物,吃到的是法之味,法之意,還有法之圓滿,感恩 師父)

謝謝大家

(師父可以祈請您看一下卡片嗎?)

喔!這個啊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大道苑裡 (三) (1).jpg

 

(哇!有 師父的身影耶,師父show一下,喔)

這個叫紙雕

(師父的英姿,彈古琴的英姿)

我是長這樣子喔

謝謝大家

(哇!謝謝 師父

(謝謝 師父,師父 生日快樂(全體))

謝謝 感恩

(感恩 師父,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妙音開示)

Kinaya soko manaiki kinayosi sokomiya

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汝若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佛本依無說而說,說了千秋萬世,只是為了讓我們回歸真無說之說。

Mina kana kina kiya siya kiyo soko

所以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一切智慧覺行圓滿者,都了透眾生本自無生今即何滅,所謂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有沒有?有,我們的靈性的昇華的確是有的,可是有沒有來去,事實上沒有,因為一切的境界相,皆是由我們的心變,心現識變是我們自己的起念運作而產生的兌現,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不管你在人世間,這一輩子感受到多少的經歷,經驗過多少的,所謂的經驗,它統統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一個學習覺悟圓滿之法的人,第一件事情一定要堅信自己,本自具足。正所謂 世尊當年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的時候,於《華嚴.出現品》裡面所告訴我們的:「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所以我們的本能,本具德能相好,是完美無瑕的,它不離我們的信,所謂的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一個信字,具足了這六個層面,一旦我們能回歸所謂的真性,我們一切的生命美好,自自然然兌現出來,它是不假他求的,所以也期許,有緣今生來此地球一會,能夠去契及,也把握住每一個剎那點,去成就於我們生生世世的大解脫自在境界,感謝諸位。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大道苑裡 (三) (2).jpg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元和妙音影音》2021年4月10日 苗栗大道苑裡

         ⚜️一覺元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2021/04/10苗栗大道苑裡 「人生無常 生命真常」⚜️

         🎥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苗栗大道苑裡 (三) 2021/4/10 花絮影片🎥

         💝大道苑裡第三季花絮-- 壽如日昇 恭祝 弘聖師父上人〜生日快樂〜💝

        🌿大道苑裡第三季心得|雨涵師姐🌿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道苑裡第三季心得

 

大道苑裡第三季心得--雨涵師姐1.jpg

 

                                                           文   : 葉雨涵

帶著感恩的心,在二O二一年四月十日這一天的午後,來到「苑裡」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小鎮,它也是末學的父母親從小到大生長的家鄉。而我們何其有幸,能在此地三度恭迎 弘聖上師前來陞座開示,造福鄉民,讓有緣的學子們有機會提升心靈,攝受無上法,心中的感激不可言喻

師父上人曾說過,最極致的孝道,是自己修法有成,度化眾生。晴天老師從四年前第一次邀請 師父上人到家中與親朋好友們的會面開始,便起了願心,願家中長輩、兄長姐妹都能共同修習此無上大法,並促成一些因緣,進一步與 師父上人請益,真誠心起用,緣念道場,一門深入,緣念法門,長時薰修。這個無私而誠摯的心意,成了大道苑裡講堂的開端

 

大道苑裡第三季心得--雨涵師姐2.jpg

 

攙扶著父親進到會場,現場早已布置就緒。師兄姐們運用了各式木頭、花卉、盆栽,將講台講桌裝飾得別具風味,深有禪意;同參們忙進忙出,各司其職,為了維持會場的品質,做了最後的確認。還記得薛伯輝基金會執行長,在今年台南場的禪藝講座開幕致詞時,曾經說:

   「『一覺元』是什麼?『一覺元』就是 師父加上團隊,等於追求完美

這句話說明了外界對「一覺元」的觀感,而這三年來參與了許多的一覺元所舉辦的盛會,深深感覺到在 師父上人的教化下,同參們待人處事的力臻完善,但不是吹毛求疵、錙銖必較,而是一種對人、對事、對眾生的無上誠敬,力求周到與圓滿

講堂空間不大,卻容納了將近五十位殷切習法的師兄姐,場面溫馨而熱絡;面對苑裡的學子,也許是因為多數為初學的同參和孩童們,師父深入淺出,提到了許多我們曾經聽過,但還不是很明瞭的理路,清楚、明白、有次第的一層一層說明闡釋。

 

大道苑裡第三季心得--雨涵師姐3.jpg

 

師父說到了,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來到地球應化,那次是第八千次了!當聽到這裡,心中想著,哇!盡虛空遍法界真是浩翰無窮,原來一直以來我們以為的人類歷史,並不是地球的一切,這一世的人類只是這個星球的小小過客呀!如 師父所言,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可多著呢!卻常常用著我們狹隘的意識層去定位許多事,於是得少為足,就像[甕內蠓](台語:甕中的蚊子)一樣,以為這個甕子就是全世界!

現代人環保意識越來越抬頭,但是地球環境不僅沒有絲毫起色,甚至越來越不可控制,師父說道:

   要能夠達到環保的真正作用你得拉回來你的心靈環保 

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心清淨了,兌現出來的世界就清淨了,師父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到苗栗山上泡茶時,攝影大哥進行空拍紀錄當下發現,以 師父為中心,至少方圓一公里左右的空氣,都是如水晶球般清新透澈的正能量就這麼撇除了PM 2.5的霾害原來佛法真的是精微至極的高度科技工程

心是生命的起源,只要懂得佛法的心法,我們的人生可以自在主宰,不要再心外求法,要回歸自己的真心起用,回溯本元,清淨、平等、正覺早早解脫,勿再蹉跎時光

 

大道苑裡第三季心得--雨涵師姐4.jpg

 

講堂當日,正逢 師父上人的生日,小朋友們早已準備好自己製作的卡片,在開示後親手呈上給 師公,感受到孩子們滿心歡喜的氣氛,而主人家晴天老師也獻上精心設計的卡片和禮物,卡片的封面是 師父上人優雅彈古琴的法相,運用雷雕技術,做出了精緻的紙雕技法,表達弟子們對 師父上人的無上敬意。並呈上獨一無二的茶壽與壽桃印石---代表著長壽,安康之意,期盼 師父上人長久住世,祝福 師父上人壽誕吉祥!

在歡笑的氣氛中大家分享著壽桃與蛋糕,今生今世能與佛法結緣已是莫大福報,而能遇見明師,更是千載難逢,尤其苑裡的同參們,更要珍惜這個難得的機緣精進修習才不辜負 師父上人的辛勞!

 

感恩 師父上人

恭祝 師父上人

                  法體安康

祈請 師父上人

                   法輪常轉 長久住世

 

                                                     弟子 雨涵 叩首

                                                           20210422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元和妙音影音》2021年4月10日 苗栗大道苑裡💫

             ⚜️一覺元 弘聖上師 隨緣開示 2021/04/10苗栗大道苑裡 「人生無常 生命真常」⚜️

             🎥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苗栗大道苑裡 (三) 2021/4/10 花絮影片🎥

             💝大道苑裡第三季花絮-- 壽如日昇 恭祝 弘聖師父上人〜生日快樂〜💝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