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 弘聖上師 應機隨語開示 ⚜️ 

「當下轉化思維 即是修行」

2020年7月8日

 

【當下轉化思維 即是修行】.jpg

 

 

📽 觀看更多 應機隨語開示

👉 點擊訂閱頻道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形色可映真?!」開幕觀畫有感

含容萬有,出生無盡

 

    「形色可映真?!」開幕觀畫有感-含容萬有,出生無盡-1.jpg

 

319日週六,弘聖師父上人畫展「藝 · 外系列:形色可映真?!」台南場開幕。展場裡形色繽紛卻有一股寧靜能量,360度環視一圈,畫作、色彩、光影在空間裡流瀉……真是個美麗的展覽!

觀賞《靈山水》,全觀整幅畫作時,磅礡深邃,畫裡含容寬廣,好像可以進入那無限裡。而近觀畫作,不自覺總想要一直貼近畫作,貼近那筆觸色彩。每次觀看會流連在不同角落、不同的筆觸裡,彷彿觀看的不是一張畫,而是千張畫、萬張畫。想起以前在禪藝講座時曾聽 師父上人分享他在年少時透由繪畫體悟到生命的整體觀和平等觀,所以對待畫布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一個整然、一個完整圓滿的對待。是啊,就是因為這樣,所以觀看 師父上人的畫,裡面好似有千張萬張畫,出生無盡……


「形色可映真?!」開幕觀畫有感-含容萬有,出生無盡-2.jpg

 

  《五行》系列─木火土金水一面排開,氣勢非凡。那畫是活的,有觀賞者感受畫裡有源源不絕的能量泉湧而出,亦有觀者能走進畫裡的世界,其中小橋、流水、竹林、岩石、菩薩栩栩如生。更有觀者在賞畫後餘音繞樑不絕於耳。而自己攝受到的是無盡慈悲的寧靜能量,當下領受,安頓穩定,久久不想離去。

師父上人常教導學修之人要舉外明內,返照生命修持。觀《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到大自然是五色─青赤黃白黑,對應到人體是五臟─肝心脾肺腎,這是我們東方老祖宗體悟的宇宙觀,大宇宙和小宇宙是通透一體的,宇宙要和諧,要靠我們實踐老祖宗的聖賢之教─仁禮信義智,把仁禮信義智行出來,肝心脾肺腎小宇宙就健康和諧了,那大宇宙也就健康和諧了;自己圓滿了,那山河大地也就圓滿了,這是真正的自然法則!感恩 師父上人的教導,末學才能明白這個因果理路,並從觀畫學習返照自身!師父上人殷切教導的聖教,自己曾有諸多的違背和不老實,很慚愧,在此深自懺悔,更告誡自己定要在有限的歲月裡加倍努力去落實聖教,做到不二過!

 

「形色可映真?!」開幕觀畫有感-含容萬有,出生無盡-3.jpg
  

《靈山水》、《五行》是磅薄的交響樂章,《白夜》則運用簡潔的白與黑貫穿系列,並以一首同於畫作名稱的清新小詩串連系列畫作,像一首輕快的爵士樂,清靈小品,喚起我們對生命的省思。觀賞《白夜》,也好像走一遭自己的滾滾紅塵,過往生命記憶中的某些片刻竟會浮現腦海……不管是清醒的紅酒瓶還是醉了的咖啡杯,鏡花水月最後終須一別!這終須一別是世間生命頭也不回的最積極去向,但如同畫作所要傳達的:「凡事一體多面,好惡皆由心想而生,自作而受,夜可白亮,色可還拙。」轉心即能轉境轉受,正是 師父上人教導我們反轉生命最積極的力量。

 

「形色可映真?!」開幕觀畫有感-含容萬有,出生無盡-4.jpg

「形色可映真?!」開幕觀畫有感-含容萬有,出生無盡-5.jpg

 

外一章

開幕傍晚,突然見 師父上人和禪藝講座工作小組一起走入展場,驚喜萬分。師父上人在展場一一微調畫作,那幅《醉了的咖啡杯》,沒人看出它被掛反了,經 師父上人點出掛反了,聰文師兄和聖軒師兄立即把畫重新掛好。欸!原先畫作掛反了也覺得好看自然,好有趣喔!後來 師父上人在第二天的禪藝講座中說到顯然這畫的整體平衡感很好,怎麼擺都很好看,下次真的可以換一個角度擺。

這幅《終須一別》,師父上人站到畫前面,右手中指往上方畫框一推,喔,對耶,掛畫的高度、角度和燈光距離遠近所產生的結果,對於看畫都有很大影響呢!最神奇的是《靈山水》系列那一幅《花飄散影還自笑》,師父上人重新定位了燈光位置,畫裡的繽紛落英整個色澤就活靈了起來,頓覺:好美喔!原來光影、角度的細微變化可以讓觀者感受到畫是活的,畫裡含容萬千,出生無盡。

 

「形色可映真?!」開幕觀畫有感-含容萬有,出生無盡-6.jpg

 

師父上人離開後,在展場值班的兩位師姐不約而同分享之前(2012年)台北太極教室的李叔叔到高雄觀止中心幫 師父上人掛畫的故事。末學後來上一覺元隨意窩找到了當時那一篇「信而有徵-掛畫的心得」,當時李叔叔掛的是大畫作靈山水系列《臥定》,尺寸150x300cm,掛畫從畫作到地面的距離要47cm,掛上去後,一邊多了0.2cm,一邊多了0.1cm,因為這極微小的高度差,前前後後掛了七次才掛好。對李叔叔而言掛畫是他的一門專業,他說:「我們在外面掛畫沒有在乎只差那個零點幾的,只要水平就好,但是 師父要我們這麼做,一定有他的用意,那時候我有想到說 師父在提醒我們做什麼事要『用心精確』。『用心精確』跟我做事的態度是符合的,只是那個精確的標準不一樣,我的標準沒那麼高,我會覺得差零點幾是在合理範圍內。」李叔叔體會到 師父上人在教他要「用心精確」,更必須要去體會那個用心精確的「標準」是什麼。

師父上人:「差0.1就成不了佛,那你願意嗎?」

李叔叔:「當然不願意啊!」

這時末學腦海中浮現出 師父上人曾開示的話:

學法要百分之百精準,差一點都不行,差一點就到不了位!豎一條線,從底下上去是佛,你差一度就不是了。

試問我自己:差一點,我願意嗎?當然不願意!

 

末學 素慧合十感恩

2021/3/27

 

        🌱延伸閱讀 : 掛畫的心得(學員學修心得訪談)(上)

                              掛畫的心得(學員學修心得訪談)(下)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覺元 弘聖上師【謙卑人生 勇敢向前】(台北場)講座末後開示.jpg

 

一覺元 弘聖上師

【謙卑人生 勇敢向前】(台北場)講座末後開示

 

日期:1100130

時間:14001700

地點:薛伯輝基金會(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546樓)

 

  勇敢向前走!在人世間,很多事情都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可是,再怎麼樣大的事情好像莫過於「志求佛道」需要更大的勇氣。別小看「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情,即便在佛家它被歸類為所謂的易行道,可是這個「易行」可不容易,尤其因應我們現代的人。我們要知道,在末法時期之後,我們方便稱為滅法時期,那時候的人只要聽到「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往生了,你看,易不易!(師父笑說)只要你聽到哦,而且還不是你自己念哦,空中也許傳來「阿彌陀佛」,或者是誰在旁邊念「阿彌陀佛」被你聽到,你就往生極樂。

  這時候大家可不要有一種錯覺、誤解,那我們志求生在滅法時期,這樣都不用努力了,對不對?以我們現在多數人的惰性好像會有這種期許、這種期待,可是這意味著什麼?告訴你說在那個時代要聽到一句彌陀聖號多麼地不容易。那麼在佛陀所有講經說法的經典裡面,也據說最後一部滅掉的是所謂的《無量壽經》,正是闡述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方法,包括它的境界相,意思說我們要去的這一些方式跟我們的心態具足在一部《無量壽經》裡面,那最後一部滅掉,也是告訴你如果我們眾生連這一個都沒辦法,那就沒辦法了,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多數的法門得靠完全的自力才有辦法。

  那麼極樂世界彌陀大法它可以依自、他二力的相輔相成而能夠達成,雖說是自、他二力的相輔相成,靠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力有辦法得救,可是如果沒有立基在我們的自力,他力也使不上力。意思說以前我們常講一個人只要他癱著,癱在沙發上懶懶散散的,然後老是告訴你說:「我好想站起來哦!我好想站起來哦!你能不能幫幫我,把我拉起來哦!」你去拉拉他看看,你把他拉起來,樣子拉起來了,你說:「欸,起來了,太好了,你可以自己走了。」可是你一放手,一轉眼,他馬上又癱下去:「再把我拉起來哦!拉起來哦!」你沒完沒了,因為他一點自力的意願都沒有。

  所以,我們要成就任何一件事情,第一關鍵都要有那個願,所謂的「願心」。那我們用世間的標準來講,什麼希望啊、期許啦也都沒關係,可是你要知道,凡關你生命終極的問題,它這一個願都不是我們世間所有慣性、生活模式的一種依循的那一種願意,比如說「你願意嗎?」我們常常這樣講,尤其是情侶最後走到要結婚的時候,(師父笑說)「妳願意嗎?」對不對?「妳願意嫁給我、你願意娶我嗎?」這個事情,那個就點一下頭就好了,對不對?那麼我們要成就「生命的美好」這件事情可沒那麼容易,「你願意嗎?」大家都會願意,對不對?可是卻很少有人願意……這時候這個願意跟剛剛那個願意的質性又不一樣了,願意真正地去付出行動。

  所以凡關生命的議題你都得要有付諸行動的概念,那這一件事情是不是往前行了,你如果沒有相當的勇氣,你就會被世間的一切價值給取代。所以,「志求念佛往生極樂」是一件相當需要勇氣的事情,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放下萬緣,放下萬緣!「萬緣」是佛家用詞,我們換成現在的用詞「你要放下你生命、生活當中的一切的一切」,這白話大家好懂。那麼你看看,我們要放下生活當中的一切一切多麼需要勇氣,對不對?愛財的,你叫他不要財,他是不是要很有勇氣才不要財;要愛情的,你叫他不要愛情,他哭得唏哩嘩啦。那你看,愛吃的,有沒有人是愛吃的?(學員笑)你看到美食實在受不了,即便一身病了,什麼三高、糖尿病、高血壓、……一大堆病了,你看到甜點還是忍不住,對不對?多需要勇氣!

  「那這一些只要不出現就可以了!」不出現還是不行,他想像當中又是一物,你的「想」又是一物,不是只是那個兌現出來的現象。還有什麼東西?愛財、愛情,「情」裡面又有友情、又有愛情、又有親情,對不對?那我們又有所謂的反面說,你的仇恨你放得下嗎?剛剛是善面說,再用仇面說、負面說,你遇到不喜歡的,你放得下嗎?所以善、惡皆是染,唯獨將善、惡皆離,當然,「中道不存」的概念要提煉出來,你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放下」,從這當中你才有辦法真正去提煉出所謂「志求圓滿生命」的這一個勇氣出來。

  那圓滿生命於我們當世以單獨自力很難辦到,因為它得要斷煩惱。當然,「斷」是一個代稱詞,轉煩惱為菩提,其實「斷煩惱」這句話有涵蓋這一個概念。那你看,這時候又出現一個字眼了,叫做「菩提」,所以佛家凡關在講的「願」幾乎都是這個東西--菩提心、菩提願、佛願。所以,靠他力……剛剛你看到的那一些例子,當然都有一些特殊因緣,那麼我們學習者不能老是靠特殊因緣,我們一定要靠我們穩扎穩打、很踏實的一種路徑,一步一腳印地去深入。

  所以,「平日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尤其是我們對於「生命的一種超越」這件事情,它絕對沒有捷徑,它的捷徑就是「踏實」。所以我們和諸位互動當中常會勸誡要有「老實」的質性,老實也就是那個踏實的一種基礎。那麼「老實」還得「聽話」,聽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話,接下來就是不能像剛剛那個「我要站起來,我很聽你的話,結果你拉我起來,我又癱下去」,這時候就要「照做」,照著做。那這三個在世間我們也靜心地評量評量,好像又需要勇氣!

  所以常常要有勇氣的人都會每天在那邊喊「勇氣」、「唉呀,我一定要做到」,這是我們的統計學啦,因為在這十幾二十年來,來來去去不乏同參請益問題的狀態底下,每次都是……你看,有七年絕對不會漏掉問同一個問題的,也有十年不會漏掉問同一個問題的,五年的算是比較少的,三年的也有,當然,不是一個、兩個,是一群、一堆都這樣子。那這是出於什麼?你看,就是那個勇氣老提不出來,老是聽完 師父跟他講完之後,好像信心喊話,回去~哇!充滿信心!然後呢?大概熱戀期有一個禮拜~不錯了,你們跟男、女朋友的熱戀期也都有三個月啊,對不對?三個月之後可能三個月前的優點都變缺點了(師父笑),所以情識作用剎那生變。

 

         一覺元 弘聖上師【謙卑人生 勇敢向前】(台北場)講座末後開示 (1).jpg

 

  那講到這一個「情識」,它是一個關鍵,所以你要學習無上大法必得要純理性,當然這一個「純理性」不是冷冰冰的,也就是說你的生命不受任何人事物的動搖,你是非常理性的。可是,因你有這一個極度的理性,你展現出來的所有行為模式是非常溫暖、具有溫度的,又附帶了很純粹的感性,這時候叫做「純粹的感性」,而不是「夾雜的感性」。那我們世間人在講的感性幾乎都是夾雜的感性,因為它帶著「情」,導致他的愛就變質了。所以,純理性就是你要把「情」拿掉,「情」拿掉,那你的愛就是慈悲,所以慈悲裡面必然有「覺悟」的基礎、必然有「清淨」的基礎、必然有「平等」的基礎,它才堪稱慈悲,畢竟慈〜與樂、悲〜拔苦,當中有一個特質就是沒有一個「自己」。

  「沒有一個自己」我們用淺白的概念來講就是所謂的沒有自私自利,但是我們這一個叫做淺白的概念,怎麼說呢?因為一個沒有自私自利的人他還是有自己,那「沒有自己」的人他絕對沒有自私自利,它是這麼一個關係。因此,當我們人世間一切法我們都訓練不得的時候,訓練哪一方面不得?就是訓練掉沒有自己,達成「無我」這一件事情訓練不得、很難的狀態底下,於是就有一條佛陀提供給大家的路徑,剛剛講的「易行道」,你可以藉著末法時期可能最方便依循的「持名念佛」把自己的妄想給念掉。當然,彌陀聖號它本身也是一個妄想,只是在比較級上來講,用這一個極好的妄想去打掉一切不好的妄想。

  那什麼叫做一切不好的妄想?因為一切不好的妄想它有一個特質就是會生煩惱,那念彌陀「念佛」這件事情因為它是「覺」的本元,也就是說它帶著的是「覺」的能量。那其實它就是「覺」,為什麼多贅述一些「帶著、不帶著」的這些概念?因為我們眾生的分別見把這一些字眼歸類於一種宗教意象或者西來的一種形象。那這是我們的誤解,你要去理解它,它只是在不同國度裡面用不同發音產生紀錄下來不同的符號在表達同一件事情。那一件事情於我們慣用於華語體系的人來講,它就是「覺」,也就是說你有覺悟的這一個能量,你只要去念它,你就產生「覺悟」的能量,「覺悟」的能量就會在你的生命體系裡面兌現出「覺悟」的生命境界,境界裡面有精神世界跟物理世界。所以你在活的這一個生命運行當中就沒有煩惱,因為「覺悟」相對於「煩惱」,是這麼來的,所以它堪稱為是一個最好的妄想。

  那因為我們一下子放不下所有一切的一切嘛,包括「妄想」這件事情,所以我們用著最好的妄想來做最後一個踏板,最後一個踏板!也就是說最好的妄想你就兌現出最好的妄境。所以極樂世界也是妄境哦,一定要去知道它也是妄境,可是這一個妄境是最後一個踏板,它能幫助你超生,把所有的一切妄境都放下,那時候你就有辦法來去自如在整個虛空法界裡面,不管是好的妄境也好、不好的妄境也好,在你的生命只要去觸碰到,對你自己的兌現都是美好的事情,所以那時候就沒有「妄」的這個概念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它,就是造成了一種真妄不二的境界。那真妄不二它又不是一種境界,是在真妄不二的生命本元當中兌現出來的一切顯相,那個叫做境界。那我們現在活的這個世界就叫做「娑婆世界」,即便也是妄境、幻相,對不對?可是我們在這個幻相裡面苦無出期,苦無出期!因為我們的執著、分別太深,深到我們不用動腦筋我們都有辦法。所以即便我們現在在思索生命的課題絞盡腦汁,我們這一些絞盡腦汁的汁液裡面統統是執著、分別、妄想,導致我們極盡所能也理不清所謂的生命的真相。因此,佛陀覺悟者祂告訴我們、也勸誡著我們,要怎麼樣頓超如來地,就是一念把執著、妄想、分別心全部放掉、放下,所以這一件事情是要相當的勇氣了,因為我們有慣性,勇氣為何而需要?因為它要對治我們的習氣。

  所以我們在人世間一定都要來真的於「修法」這件事情,於「修法」這件事情!我們在人世間一切都可以假假的就好了,(師父笑說)於你的生活的層面,這意味什麼?因為《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它假假的,你假假的也行,它假假的,你真,你認真的「真」,你就沒辦法。所以我們要認真於所謂的空性本體,這是我們的真如自性,它一體能夠顯相,顯一切相,所以又出生無盡,只要你能夠在出生無盡的境界裡面體會到它不離一體的時候,那麼一切的一切也障礙不了你。

  所以從理入跟事入都很重要很重要,極樂世界不是要勸人家逃避現實生活用的,一個逃避現實生活的人他去不了極樂世界,因為逃避的人他固然沒有勇氣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去鍛鍊這一種無上的勇氣,那怎麼個鍛鍊法呢?接受!接受你一切的障難,我們這樣講,那接受你一切的順境也行,兩個都要接受。這一個「接受」等於「放下」的同義複詞,你憑什麼能夠接受?你不受影響!我們於順境會貪戀,那麼我們就常常在逆境當中去訓練。所以古老祖宗也常常告訴我們:「逆境才是仙境,順境是凡境」,他的用意也是這樣。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代順境很少很少,對不對?剛剛我們本來講說在順境當中也要接受,事實上也不用太關注在這一個點啦,要關注這個點的前面那個點,叫做什麼?逆境,你要接受啊,因為沒什麼順境可以接受嘛,對不對?順境不存在(師父笑),所以沒什麼順境好要去接受的。可是逆境太多了,這個就必須要提起勇氣去接受它。那你接受,你用一種命令式的做不到,你得要去理,理一理它的理路,所以要多去長時薰修於佛理。為什麼這時候講「佛」而其他的就不贅述?剛剛講了,因為這個「佛」字就是「覺」,要常常去理一理覺悟的理路,當你常常理「覺悟」的理路,你自己就容易覺悟。那你覺悟了,智慧顯發,你自自然然就能夠接納所有一切的逆境的存在。

 

         一覺元 弘聖上師【謙卑人生 勇敢向前】(台北場)講座末後開示 (2).jpg

 

  事實上,這一些逆境為什麼要接受?因為我們所有的人在人世間能夠遇到的逆向的人事物統統是我們業力所然,也就是我們曾經造作的能量兌現出來的境界相,那你自己兌現出來的境界相你越不接受,你的境界相就越慘、越差,因為你那個「不」就產生一個負面能量,於是你未來又繼續兌現。所以,很多人理解這個之後,他終於願意了,對不對?願意了,那他願意又有層次,比如說有的人就說當作業力想、當作業障想、當作冤親債主,對不對?像家人很難搞定,當作冤親債主這樣,其實你不用當作,(師父笑說)他本來就是冤親債主(學員大笑)。那你遇到了災難也不用當作,它本來就是業障。

  你看,我們理解了理路,我們還會「當作」哦,所以「信」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勇氣」要隨時提起。好吧!就算我們「當作」好了,「當作」久了你也是了,所以不斷「當作」。那在這時候你當作這樣想,你消業會消得慢,你的耐力不足的狀況,你的信心持不久,所以在這個同時趕快幹嘛?趕快去用最簡單的方法——去念你們的佛,對不對?不斷念,不斷念!二六時中淨念相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你以持著這一個方法具足信、願、行,相信 彌陀有個「極樂世界」的幻境美好過一切宇宙裡的任何維次空間,你要相信這一件事情,而且也相信「我有能力透過過來人這樣的理論、方法我去做也可以達成」,你要具足這些信力。然後你真的想去,你真的有勇氣可以放下一切人世間的苦惱,有這樣一個願力使然。那最後「行」—付諸於行動,你就每天念,因為「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每天念「覺悟」、你每天念「佛」、你每天念「阿彌陀佛」,你念到了那個能量凝聚達到臨界點的時候,你的生命兌現出來的就是「極樂世界」了,就這麼簡單!你看,這時候叫做「易行道」是這樣,它是這麼簡單可以去辦得到,可是你只要不做,那也是很難很難。所以,提起勇氣往那一條最美好的生命境界去提升。

  那很多人在不瞭解的狀態底下以為我們在勸人家趕快去死(師父、學員笑),當然,你們要瞭解,它不是去死,剛剛看了那麼多,不是死掉會去,死掉能去的都是特殊因緣,那是千億萬兆分之一個人當中才選不到半個的那一種機率。因此,你得要活著才能夠往生,活著才能夠去移民的意思嘛,等你死掉了,你無法移民了。所以這件事情是我們生命的展現,大家要用一種正確的概念去理解生命,生命雖然不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它不滅,雖然不滅,可是它能兌現出我們於感受上的好、壞,所以再怎麼笨的人都不要去兌現出感受上壞的那個生命境界。

  那麼如果理解到這個,那剩下的人生就不是問題了,你的人生就只有一件事情重要,就是一直念佛去,對不對?其他的呢?其他的既然都是假的,就輕鬆看待就好了,輕鬆看待,可是你要知道,你還要看待哦,所謂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必須去「生其心」,要不然你就會錯解了,你就會誤把放下當作放棄。放棄的人生是沒有勇氣的,所以你要提起,「提起」當中即是「放下」,「放下」你始有「提起」的智慧。這兩個是孿生兄弟,其實是一體的,放下跟提起是一體的。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在學習生命的昇華、身心靈的這些學問、這些佛知佛見到底是在學什麼,就是學習一個你有能力提起又放下、放下又提起,放下同時提起、提起同時放下,就學習出這樣一個能力而已。

  那這樣一個能力有什麼好處?這樣一個能力就是生命自主了,「自主了」這一件事情很重要,我們現在生命之所以會有苦,就是源於我們不自主。當然,這一個自主它的前提就是要「無我」,無一個生命於六道輪迴兌現形式的「我」,那你就超越了這一個「我」,達到一個「無我」境界。這一個「無我」就回歸了所謂的常樂我淨真實善的那個「我」,那個「我」沒有一個實體,那一個「我」是我們的本體,本體非實體,本體卻是一切萬有的根本。一旦你回歸這一個根本,你當然有自主性了,於是那一個生命體是生生世世都不滅於最幸福美滿的狀態。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在這個人道短短的數十年當中去創造永生的生命狀態,而且是永生於樂,所以稱之為「極樂世界」。感謝大家。mi na so ko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ki na mi na yin kin sa ka ko no yo ko mi na so ko「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畢竟「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生命著著實實掌握在我們自體上,你一分煩憂也是度日,你一分喜樂也是度日,你一分清淨還是度日,單看我們自己的抉擇,長於薰染的狀態裡面,你就兌現長於薰染的狀態。so ko mi na ki na ki na ki na se yo ,所以我們當生一個有智慧的生命狀態,隨時創造覺醒的能量,也隨時兌現覺醒幸福美滿的生命境界。感謝諸位。mi na so ko

 

🌱延伸閱讀 :💫覺元 弘聖上師 【謙卑人生—勇敢向前】(台北場) 講座末後開示 💫

                      💐一覺元學會【謙卑人生 勇敢向前】(台北場) 花絮影音💐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