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畫的心得(學員學修心得訪談)(下)

 

訪談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受訪人:李叔叔,李媽媽,棋研(小克)師兄

採訪人:嘉財師兄,金鳳師姐


紀錄組恭敬整理
 

 

掛畫的心得(學員學修心得訪談)7.jpg
定位
 

問三:學修中心在東西就定位後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另外寧靜園在東西搬完後對你們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李媽媽:我只能這樣講,寧靜園那邊就好像一個氣球,師父在的時候氣是在的,那氣球很圓。結果那一天我們去搬畫的時候,覺得怎麼整個氣都消掉了,皺掉了的那種感覺。

小克師兄:原本是Hello Kitty,很漂亮,結果搬完,眼睛鼻子皺在一起了,皺巴巴的。

李媽媽:你會覺得那個當下有一種感傷,說不上來。

金鳳師姐:包括外面的樹?池塘的魚?

李媽媽:整體的感覺。妳有去過啊!

金鳳師姐:我有去過。

李媽媽:我還爬到樓上去感受一下,到二樓後就不敢再上三樓,那種感覺真的是……。

金鳳師姐:我印象中的畫面是很美好的畫面。

李媽媽:沒有,我只能說像氣球消了氣一樣。

小克師兄:其實有些房子是你拆掉、清乾淨,你還會覺得明亮,迎接下一個主人。

李媽媽跟金鳳師姐:對!

小克師兄:當初還沒搬進去寧靜園前,我有去看,那種感覺太舊了,感覺好像樣品屋,裝潢很差,質感很不好。師父的房間一看就不太對,兩根柱子在那邊。那時我問 師父的第一句話:「師父,我們一定要搬到那邊嗎?我不覺得很好」,我就直接跟 師父講。師父就說:「哪裡不好?」我說的第一個原因是「那是社區,我們來來去去的,人那麼多,有些社區不喜歡人家有那個團體。」我那時候的心態是這個樣子,那為什麼會有這個心態?因為我們沒有認同自己!師父說:「應該是我們要去影響他們,讓他們都提昇,而不是怕人知道。」因為那時候我有靈障,幾位同參也有,怕人家覺得那邊的人都怪怪的,有這樣的心態。認為自己不要去影響別人,其實就是認為自己不是很好,這個團體別人會有異樣的眼光,這就是不認同。

第二個原因是:這房子狀況這麼不好,怎麼弄,裝潢也都壞掉了,那是不是要花很多錢把它重新弄過。

後來做了一點裝潢,東西就定位之後,天啊!原來這裡那麼舒服。

嘉財師兄:對啊!先前整理的過程我沒有參與到,但後來去寧靜園的感覺都很好。

李媽媽:對啊!很多人說那邊的的感覺、磁場都很好。

金鳳師姐:可是寧靜園我有去過一次,感覺真得很好。

李叔叔:之前沒有什麼裝潢,有做一些油漆,其它的統統是原來留下來的。

金鳳師姐:真的沒辦法想像,因為我去的時候感覺是很棒的一個房子。

李叔叔:很溫馨。 

小克師兄:新的地方(觀止學修中心)也有相同的情形,有一些同參不喜歡那個地方,因為那個地方怎麼當教室?就跟我去寧靜園時同一個想法:「這個地方怎麼當教室?」一樣。那新的地方像是做生意的地方,狹長型,不管做咖啡廳也好,賣東西也好,選擇那個地方,一般人都完全看不出它未來的運用。

後來畫掛上去了,感覺就開始不同。另外為什麼一樓樓梯那邊要放榻榻米,感覺真是巧思,一放上去就感覺那個地方變了。

李叔叔:不會冰冷了。

小克師兄:對!之前會覺得那個轉折的地方為什麼要放榻榻米,可是放上去了,再加上 師父放了桌子在榻榻米上面,「哇!原來如此!」第一天我就睡那邊了,旁邊有落地窗,這氣氛有夠好的,好像去睡那個溫泉飯店的感覺。 

一樓的東西就定位後,感覺就不同了,看到一樓,讓人覺得二樓可能更妙,就想要上去。 

金鳳師姐:好期待。 

嘉財師兄:師父有提過,如果我們家裡面每個東西都把它擺得適當、擺好,保持整潔,那整個家裡的風水會變得很好。

小克師兄:因為我老婆對東西放的位置很講究,其實也是習慣,那我們配合。長期下來就變成是一種標準,小朋友也是,所以我就覺得家裡面應該就是這樣,要很整齊。

 

(以下是 師父上人於跨年活動說法開示,紀錄組節錄其中有關掛畫的部分)

下午我們跟一些同參在分享掛畫的這個理路,當時在掛這些畫的時候,李叔叔、李媽媽很發心也很辛苦,兩個老人家在那邊上上下下搬畫,表面上好像被我們糟蹋,我們就拿著尺在那邊量:「不行!不行!差0.1公分」,再拿下來調,調完,「不行!不行!差0.2公分」,再調來調去,聽說……我是沒有算啦,你們算至少七、八次以上,是不是?

小克師兄:這幅畫(臥定)上下7次。

師父:然後用水平尺去量,水平了啊,但圖和地面的距離還差0.2、0.1公分,在那邊調來調去,「那可能是地板斜了嘛!」對不對?再調,調來調去、調來調去,「可能是框歪了嘛!」對不對?它不是垂直的。所以怎麼調都調不出恰到好處。可是耐心,再深入下去,最後發現,沒差了,0.1公分都沒差了,上面也水平了,你看!這時候我們已經前面錯解了地板這個眾生,跟錯解了框這個眾生,你看!它們何其冤枉,對不對?

我們人生常常……所以下午我跟諸位同參講什麼,說如果這張圖是一個人,如果地板是一個人,我們就錯解他了嘛!所以「眾生以有思惟之心,去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尚且「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讓我們離那個真實越來越遠。所以,徹法底源的世界裡面,我們一定要在學修的過程裡面搞清楚弄明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囫圇吞棗,這是對自我的要求。那麼對別人呢?過得去就好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然對面可能就會跟我們抗議了,倒數已經HAPPY NEW YEAR完了就好了,你們還在那邊喊。所以這何嘗不是一種過得去就好,這個對外的人事要求是一種什麼?「聰明難,聰明轉糊塗更難」,所以要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就這些真功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那麼甚至也無所謂待不待人的問題,因為一切眾生皆是一個自己,有「人我」就是學法的最大障礙。所以我們可以從生活當中的每一件事情去淬鍊,畢竟觀世音菩薩當年「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返聞聞自性」就是返躬自省,見到任何一件人事物,我們不是往外去捉摸那是對還是不對,而是往內!假設它是不對的,那麼我們就知道自己哪裡不對,去把它調節,就好像在掛圖的狀態裡,你看!居然我們調整我們的態度調整完,圖也對了,地板也平了,你看!很奇怪!有人說:「本來地板真的是歪的」,對不對?但是也有辦法讓你用你的心現識變把它變回來,所以「創造」這件事情是絕對存在的,可是它是一種隨順自然。

那麼在一種改善生命問題的過程裡面,有一些障難是必然,我們常常講:「我們不能繞路而行,而是要同樣一個問題去把它正視、超越」,那麼我們諸多眾生是怎樣?遇到問題:「可能解決不了」,我們就繞路,就找第二種方法,第二種方法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再找第三種方法……。一直上去的時候,越多這些路讓你找,表示你越遲緩改善你的問題,因為你浪費時間在找方法,而不是一個正確的方法,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把所有的時間都投資在這一個路徑上,勇往直前。

所以這一個「勇往直前」也是一種「精進」的表現;「精進」的前提也是一種「忍辱」的表現;「忍辱」的前提也是一種「持戒」;「持戒」的前提是一種「布施」,把我們的「煩」、把我們的「苦」布施掉。那麼我們就是太在意人生遇到的苦難,所以眾生都害怕,真理就告訴我們好像很多都〔串驚串得〕(台語:指害怕的事往往都會遇到),你最害怕不想要的,它偏偏如影隨形跟著你,因為你那一個害怕、那一個忐忑不安就是心現識變,就是再把它形成。

所以無念不容易做到,我們還得訓練,那麼古師大德講一個初學者必須要持戒,那麼這一個「戒」不是一般你們聽到五戒、菩薩戒、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律儀……等等,不是那麼狹隘,而是跟隨教導者的教誡,它們約略有五年順從教誡。那麼教誡就是他說什麼你做什麼,這當中人會覺得很枯燥無味,「為什麼你叫我一直重覆看弟子規DVD?」「為什麼你一直叫我掃那一塊地?」「為什麼你一直叫我搬椅子?」……古時候的學者都是從打掃應對進退開始,這裡面是達到人生最高極致的妙招。第一個,它「戒、定、慧」三學一併完成,這就是從做這些事來的。尤其是對「禪」有興趣的人,它的初入門統統都是從這邊開始。古時禪師看到剛進來的人就是:「○○,你負責掃地,掃五年」

○○:那其它呢?還要看什麼經嗎?

禪師:不用看!你就是掃地。

○○:那要念什麼嗎?

禪師:不用!你就是掃地。 

○○:那要持什麼咒?

禪師:都不用!你就是掃地。

○○:那掃完呢?

禪師:繼續掃!

○○:就掃乾淨了啊!

禪師:也是要掃!

看起來無理嘛!對不對?偏偏眾生依道理認知的無理,卻是成佛的妙招,因為它在這些過程裡面教你「棄思絕想」。你就不會想了,因為你只有這個工作而已,因為那個枯燥無味你入了,你直接了當契入戒定慧三學,所以你當下會開悟,當你開悟了的時候,「可以了,進禪堂吧」,去參禪、去理解這些經教,去理解古師大德這些言詞。理解是為了什麼?因為可能有一些緣分,有人想請教你,那你要講得比較有水準一點來騙騙他(眾人笑),沒有騙騙他他覺得你沒水準。他聽不了你跟他講,你再去掃地。那是為了要接引初機的眾生,你好像要花技招展,什麼都會,讓人家表面看你:「哇!好厲害!好厲害!」結果這些厲害殊不知只是為了接引眾生的一種善巧方便的工具。真正的功夫還是在……假設剛剛舉例的是掃地,從掃地得來的戒定慧的功夫。

所以人生的境界能夠改善,關係到人生的定力的級數。一個定靜功夫越高的人,他越不會受到外在的境緣影響,我們會被影響,就是我們定靜功夫不夠。也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缺乏、甚至根本沒有了這樣的教育、教法,換言之,也就是現在的學習者不願意這樣,所以這個叫惡性循環,相交之下,跌落。

那麼,我們濃縮回來講,今天淪落到我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要怎麼選擇?這就是問題,所以要除真正的舊──舊習,去展佈我們的新──本能。那麼本能是一,也沒有新,新舊是對法的一種善巧方便講。那麼新的一年,也希望諸位有屬於自己的方向目標,長期長遠的,一時達不到,總是要有一個短期的,再拿捏不到的時候,統統沒有離開一個「定功」,「定功」沒有離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希望舊即是新、新即是舊,真理是沒有新舊問題的,道理也許有,但一個沒有契入真理的人,是不可能改變人生的。所以不要不甘於這種枯燥、這種單一、單調,而去追逐那種花枝招展,真正要去改善我們自己的人生是比什麼都重要。(節錄結束)

 

掛畫的心得(學員學修心得訪談)8.jpg
處處皆是法
 

最後,感謝 師父上人的教導及李叔叔、李媽媽、小克師兄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同受法益,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