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孟母三遷

文萃編輯小組整理

 

聖賢故事--孟母三遷.jpg
斷機教子圖  清

 

孟母是孟子之母。孟子名軻,山東鄒人,生於戰國時代(公元前372~前289),晚於孔子約百餘年,曾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的門生門下,後來闡揚孔子仁義之,作《孟子》七篇傳世。後世將孔孟並列為儒家雙聖,尊孔子為「至聖」、孟子為「亞聖」,是中國聖賢教育的領航者。

在我們一覺元的學修裡面,亦常受聞孟子的教誨呢!弘聖師父上人常常教導我們的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便是出自孟子之語。這一句不僅是做人處世的大智慧,更是學修的關鍵~凡關一切人事物不如意者常常要返躬自省、反省自我。(【原文】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而孟子此一身教言教,擴而大之,便是《華嚴經》裡這位善學者的氣魄~五十三參的善財童子「全天下都是我的老師,只有我一個學生」!

然而要教養成就孟子這樣一位聖賢,最重要的來自於家庭教育。孟子三歲喪父,由孟母仉氏獨力撫養長大,身為單親家庭,孟母不僅堅強異於常人,更有智慧知道要給小孟軻一個良好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因而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

起初他們住在山下墳場附近,孟軻有樣學樣和鄰家小孩模仿起道士埋葬死人的遊戲,孟母看到覺得不妥,便趕緊搬到村中市集旁,沒多久孟軻開始玩起商人討價還價的遊戲,學起市場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見孟軻學習能力很強,希望他有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想來想去,決定搬到學堂附近。這時小孟軻常常被學堂裡琅琅讀書聲所吸引,更模仿祭祀禮儀謙恭行禮的樣子,孟母看了歡喜,後來更將孟軻送進學堂學習。

孟軻上學後,天資聰穎能讀書,但日子久了新鮮感沒了開始厭倦上學,因貪玩逃學遊盪,欺瞞母親。這一切孟母了然於心,一日,孟母將他叫到跟前,將織布機上織到一半的布全部剪斷,孟軻問母親為何要這樣?孟母:「你荒廢學業和我剪斷這織了一半的布有什麼區別!」孟母「斷機教子」,孟軻從此專心向學,再也不偷懶了

孟母是個有德性的母親,孟軻小時候見鄰居在殺豬,問母親鄰居現在殺豬是要幹嘛啊?孟母隨口回說:「想給你吃啊。」當下孟母很後悔說錯了話,她對自己說:「我懷這孩子的時候坐席擺不端正我不坐,肉切得不方正我也不吃,這是胎教。而今孟軻才剛長點知識我竟隨口妄語騙他,是在教他不誠實啊!」於是立刻買了鄰家的豬肉回來吃,證明她沒有欺騙孟軻,讓孟軻學習到守信用。這是孟母「言必信,行必果」的身教。

如果沒有孟母,世間便沒有孟子這樣一位聖賢!孟母教子的故事讓我們體會:真實的教育是要「創造對的環境」,同時「落實身教」。師父上人在一覺元擘畫諸多聖賢教育課程,所強調的亦是學修者要為自己創造良好的學法環境,時刻薰習在聖賢教法中,更要將所學聖賢教誨真正落實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與日常生活中。若我們能像孟母一樣學習落實聖賢教育,那我們未來的子孫必定是幸福的一代,而我們自己也必定是幸福的父母。

【故事出處】

漢 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孟母姓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聖。

《韓詩外傳》卷九: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止,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弘聖上師講述🔰

唯言自利 不言利他

 

【唯言自利 不言利他】.jpg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師父上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啊;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啊。所以你就知道現在扎根的教育多重要,這些統統是失去了這個根啊,根本教育。所以我們現在先不要說飛天鑽地的法,「根本」沒有,其他都解決不了,所以,不是教育可能可以解決問題,是教育絕對可以解決問題啊,可是你遇到什麼教育啊,不然人家也會…他們各說各話,他們也說他們那個是教育啊,我們以前遇到人家在跑靈山,他們也說他們是教育啊,對不對,他們教你如何感應啊,他們說有教就叫教育啊,對不對,教你如何中邪,這也是教育啊,對不對。所以…現在在言詞上,講話都會比以前障礙多啊,因為我們的認知不一樣,總之,沒關係啊,家裡的一份子嘛,依報隨著正報轉,那你們就做好自己啊,那如果做好自己都不能轉化了,那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轉化,不能轉化就放下啦,對啊。

同參:因為我想說在這裡做一個法布施給大家,就是因為我的妹妹自己,她是在教育界工作的,然後她的學歷又是家庭教育研究所畢業。

師父上人:不會啊。

同參:但是家庭教育這塊,她居然…會跟王爺,就是…

師父上人:不會啊,我們也聽說有誰啊,說是幼稚園老師,然後,人家就質疑你們的小孩,到了幼稚園的年齡了,怎麼沒有去上幼稚園啊?他說,我又不是傻了,我哪敢把我的孩子送去幼稚園,他自己是幼稚園老師,這就有時候有人在種菜,自己不敢吃菜那個理路嘛,農藥放太多了 我自己不敢吃,所以教育嘛,你剛剛又提到一個教育嘛,所以我們現在要說什麼教育比較重要,現在叫聖賢的教育嘛,聖賢的教育絕對可以讓你過著聖賢輕安的日子。

同參:所以現在我可以體會,老師 (師父上人那時候,就是我兩年前說要去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時候,老師 (師父上人告訴我說有那個名,沒有那個實,其實是會更慘。

師父上人:對啊,盛名招來奇禍是為什麼?勝過實質嘛,所以我們與其沒沒無聞,過著快樂的日子,我們為什麼要出名?每天在那邊被人修理。

同參:明白,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所以現在的教育要叫人家相信因果都很難,非常難,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自求多福的時代,不必去管人,很多人會質疑說,那這樣是不是自私?那就是想太多,對啊,因為我最近常常聽到啦,人家…很多很多長者來問共同一個問題啊,你看一陣一陣都差不多一些,能量磁場聚合在一起,曉戈老師啊,我們…喔,我們那個誰誰誰怎麼樣啊,很可憐啊,怎麼辦啊?我說,你有沒有比他幸福?沒有啊,你先幸福再說嘛,對不對?他說我知道,啊,可是我那個誰誰誰又怎麼樣了啊…什麼,你能不能解決自己的像那樣的問題?不行啊,你先解決自己再說啊,他說可是這樣我們會不會不慈悲?這叫迷失啦,所以佛法,佛法佛者覺也嘛,覺悟之法嘛,不是叫我們在那邊慈善的問題啊,慈善或者是邪惡的問題嘛,一個人覺悟了,他自己就可以恰到好處嘛,那一個人不覺悟,他做的慈善都還是有瑕疵嘛,佛家講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啊,所以乃至禪法到最後都唯言自利,不言利他嘛,那這個很多人會誤解,所以文字上有瑕疵,所以要去解釋,「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不然很多人就說,學到最後就是自私,其實完全違背意思啊,「唯言自利」就是你把自己圓滿,你把自己圓滿了,你的世界就因為你而圓滿了嘛,因為依正莊嚴嘛,自現境啊,那不瞭解的人,他會說你只顧自己嘛,可是把自己圓滿,絕對不可能是自私嘛,自私就是不圓滿嘛,所以把自己圓滿一定是把自己調整好各方面,那就是剛剛說的,改個性嘛,把錯誤的個性改掉,變成正確的。所以它有一個標準,我們的標準是聖賢的標準,是佛菩薩的標準,對不對,那依照那個標準把我們自己改,我們在改的過程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去改別人嘛,對啊,你有發覺「我們誰誰誰怎麼樣啊」、「實在不知道怎麼辦啊」、「我們那個誰誰誰又怎麼樣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你有沒有發覺這樣的心思都在外面,就耗費了改自己了,對啊,自己沒有改一直想要改別人,那就是要改別人啊。

所以,修行有一個重要的關鍵是修正自己,「自己」很重要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而不是修正他人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那他人跟你有緣的,你修正到幾分,他就受到幾分利益,所以唯言自利,不言利他,「不言利他」的意思不是說我們不要理別人,我們不要去關心別人,是你根本不用去理他,不用去關心他,他就跟著你變好嘛,因為你好了嘛,他有緣跟你接觸他就變好了,所以根本不用講,所以佛家用詞如此啊,東方老祖宗,中國老祖宗不是也是嗎?「但問耕耘 莫問收穫」嘛,「但問耕耘」就是唯言自利嘛,「莫問收穫」就不言利他,對啊,你就把自己做好該做的做好本分啊,做好你的結果自然成功嘛。好,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希望我們周邊,誰誰誰變好都是結果,都是希望他結果改變嘛,這樣結果就不用講啊,結果就是「莫問收穫」你不用去問它啊,你回過頭來把你這個原因,「原因」叫但問耕耘嘛,把自己這個原因改善就好了啊,所以唯言自利,不言利他,那這樣子天下就本無事了,所以就沒有庸人了,所以也沒事被擾了,對不對,你走到哪裡就快樂啊。所以禪有時候很脫化,非是上根利智人很難契入,和密一樣,對啊。我們就藉著我們的生活去按部就班,那下根可以提升變中根嘛,中根提升變上根嘛,上根又變上上根啊,那自然而然也契入了啊,所以你說周邊的人,放下,自己一定要調節好啊。

 

🌱延伸閱讀 : 一覺元 弘聖上師 明覺法堂 2010年12月7 高雄寧靜園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弘聖上師 應機隨語開示 ⚜️ 

調整形式 克服困難

2020年7月2日

 

【調整形式 克服困難】.jpg

 

 

📽 觀看更多 應機隨語開示

👉 點擊訂閱頻道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