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師父上人 開示
2016年3月2日 馬來西亞檳城 香山寺
The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t Heong Sun See Temple in Penang, Malaysia
on March 2nd, 2016
紀錄組恭敬整理
人家說菩提自性、清淨本然,所以善護淨心,是一切修行的首要關鍵!八萬四千法當然亦表著無量無邊的方法門徑,歸納為八萬四千類,每一類又細分無量,可是細分地再多,也不離所謂的殊途同歸,一個共同義旨的方向,就是所謂的清淨。所以世尊當年來到娑婆,也因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尤其在娑婆世界裡,當時稱為閻浮提的地球,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維摩詰經》又講啊!~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染著,染著的力道生生世世根深柢固,所以非常難以拔除,以至於我們不清淨,不清淨之後,我們對外的作用就叫不慈悲。所以世尊表以甚麼?祂的名號功德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就教著我們以「清淨」這顆良藥,跟「慈悲」這顆解藥,去應對我們一切的人、事紛雜。所以釋迦者,能仁,仁愛之意;牟尼者,清淨寂滅之意,白話文叫做清淨仁慈的意思。佛,覺悟者,所以祂來到這個閻浮提世界,就是教我們如何以清淨心,對待一切人世間的煩惱、憂慮、牽掛。總是一佛住世千佛擁護,所以當年不管是阿難尊者、還是十大大阿羅漢這些、舍利弗,還是大目犍連尊者….等等,乃至於迦葉尊者,統統是古佛再來,去共襄盛舉,以釋迦牟尼佛為主角在這個閻浮提裡面,大家盡一份心力。
如同剛剛在前面、前殿講的這個釋提桓因,釋提桓因有三十三天,以祂為中尊,所以其他三十二也是來協輔,也就是說……有主角有配角,演一齣精采絕倫的好戲,這一齣好戲其實是在警示我們芸芸眾生在六道苦海中淪流,有如求出無期的迷失羔羊,希望引導一個歸路;讓我們透過八萬四千法的方便多門,進而能夠引入一乘法。所以諸菩薩、諸神尊、諸佛,統統是來做一種護持的!佛法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當以世尊為主尊的時候,其他十方諸古佛統統為輔。相同地,當我們到另外一個所謂的佛剎土的時候,由另外一尊佛為主尊的時候,其他的佛包括釋迦牟尼佛也會謙懷的當一個配角去成就祂。這樣的演示就是教著我們眾生要謙懷若谷,謙受益、滿招損嘛!所以眾生為什麼染雜,因為我們不懂謙虛、謙遜的道理,我們不斷地長養生生世世迷失所帶來的俱生煩惱,所謂的傲慢、嫉妒、貪欲。我們眾生就是抱著這三個俱生而來;「俱生」就是與生俱來的意思,只要我們身為人,除了我們是再來人之外,所有的人都與生俱來這三個劣根性,所以這三個劣根性,第一個傲慢很嚴重,所以要以所謂的謙虛去對治它。那麼傲慢長養到極處就會產生嫉妒,我們傲慢,別人比我們好我們就嫉妒!那麼對治嫉妒,佛家就教著我們隨喜,所謂隨喜功德,恆順眾生呀!用隨喜去對治所謂的嫉妒;其次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根深柢固的一種劣根性叫「貪欲」。貪、瞋、癡!這個貪欲。所以佛法自始至終,從初發心到最後圓成佛道,都離不開的一個行為跟用心,就是所謂的「布施」。不管是六度萬行也好、四攝法也好,統統沒有不從布施開始的,也就是說布施是一個起跑點,也是一個終點。而起跑點跟終點是一模一樣的,這樣的名詞也告訴著我們佛法講的是深度,而不是雜度。這時候不講廣度,因為廣度我們會錯解它,其實,一旦有深度你就有廣度了。可是剛剛為什麼講「雜度」,雜度就是我們要很多,眾生都貪很多,連佛法我們也貪很多,這是眾生貪欲的運作模式所顯現出來的一種現象;如果不是這樣,世尊就不會在《金剛經》裡面講,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第一句的法尚應捨,就是特指佛法,就是告訴著我們,連佛法都要捨了,都要放下的意思,更何況非法。
「非法」就是世間的這些會讓我們起貪欲、煩惱、憂慮、牽掛的這種種的運作。我們要東要西,我們想東想西,這個叫做「非法」,更何況世間的這些有為窒礙,會造成障礙的這些運作過程,也當要捨掉,所以捨掉之後呢?學佛的人最後還是要把佛法捨掉,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什麼眾生辛勤地學佛,而終其一輩子見不到如來真性,原因就是甚麼?我們見相著相!所以沒辦法見諸相非相的原因就在這邊。但是,見諸相非相不是教我們多一個意識層去否定它,而是教我們放下它,所以《華嚴》講「即席即離」。像我們爬樓梯一樣,當你一腳踏上去一階的時候,另一腳你就要馬上放了,如果你沒有馬上放,你執著在那邊你就爬不上去了,像我們剛剛從下面上來,我們每踏一步就在放一步了,我們的人生就像這樣,一個經歷而已。
來到這一個娑婆世界,就是你經驗一個人、事、物,你就要放下一個人、事、物,放得下你就往上提升了,經歷第二層,又不斷往下再放,就會不斷往上。那為什麼會經歷這些呢?因為我們生生世世迷失的狀態裡面,會有所謂的業-業障、業力,來到這一輩子一定會遇到業因、業緣產生的業果。所以我們遇到業果的時候,如果我們執著了,這個業果不但消不了,反而還會是下一次業的業因,所以因果相續、循環不斷的原因是這樣來的。所以,聰明人就是學那一個「空觀」,可是空觀這些名詞又是老祖宗用以習禪的術語,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難去理解,所以必須古諭今詮再把這些言詞轉化成現在的用語,譬如說“放下”是什麼呢?“捨”又很難理解,也就是說不要那麼執著,不執著就是放下了,這是第一層的放下,如果你不分別,就是第二層的放下,不妄想就是第三層的放下,你這三層的放下都放盡了,那時候就是如如佛了,就可以見諸相非相見如來了。但是往往前面幾項我們都沒辦法做到,所以在沒辦法做到又一時放不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才會在我們這個娑婆閻浮提裡面,辛辛苦苦地不斷講不斷講,講了四十九年,結果,講了四十九年,我們還是那個朽木不可雕,對不對!當時根性很高的已經超脫去了,留到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的眾生又更加染著了!所以稍微加上一點次第修也是合理的呀!次第去訓練嘛!那麼既然提到訓練這兩個字,世尊也不免要交代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眾生要有耐心,而且應該再加上忍辱,除了布施的功夫以外,如果持戒忍辱的功夫沒有的話,你的布施不會成就,你只是過往雲煙,會有來有去,可是沒辦法契入無來無去的這種空淨生命的自我體性。
但是達到了忍辱功夫還不一定能夠成就,忍辱是承先啟後的關鍵,有沒有發現?六度當中,忍辱夾在中間,它承續了前面的布施、持戒,它可以幫我們連結到後面的精進、禪定、般若,所以一旦回歸了般若體性之後,我們前面的五度也就圓滿了。後面就可以再加上三個字叫「波羅蜜」,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等等,我們現在眾生有布施,沒有波羅蜜,有忍辱,轉頭隨即發作,也沒有波羅蜜,對不對?有持戒,唉呀!惡習又犯,也沒有波羅蜜!所以這個波羅蜜就是功夫到家到彼岸,它得要靠無上智慧才辦得到。所以世尊來到這個閻浮提,教著我們如何取得無上智慧-「清淨」、「慈悲」這兩顆藥而已。所以,如果我們八萬四千法門有些搞不懂的,搞不懂的,沒關係,放下!可是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些方便有多門,統統是殊途同歸,就是教著我們往內叫清淨,往外運作叫做慈悲。慈悲是作用,清淨是體性;清淨是自利,慈悲是利他,所以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自覺覺他於覺行圓滿當中。
同時,我們就可以體察到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一個自體,它連生命共同體都談不上,佛家講的本然是一個自體觀,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很輕鬆去契入大方廣佛華嚴了,一旦契入大方廣佛華嚴,頓時就超如來境地,所謂的超三界十法界,連四聖法界都直接超越了。這本來是十方三世古佛、今佛乃至未來佛共通的義旨方向,也就是說牽引我們眾生要提升的方向,無奈乎我們眾生染雜的習氣太重,常常用著自己的見解、思想、行為去理解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遺教,以至於它的遺教變成我們的思想,一旦來到這邊變成「我的思想」,又被這個「思」叫做分別心,「想」叫執著心,給卡住了,你看多冤枉!所以學習佛法最要緊的是什麼?放下自己的一切思維,去直接什麼?也不是亂想,也不是亂做喔!是直接塞進,也就是接受的意思,直接把諸佛菩薩過來人的見解、思想、行為塞進來,就解決了!但是這個要老實人才做得到,所以第一關鍵,我們在學佛的時候,先把自己這一個巧思放下,把自己變成一個老實、聽話、真做的人!那麼一旦你接觸任何一個法脈,好比說你看我們的佛堂裡面,有釋迦牟尼佛的表法、有地藏菩薩的表法、有釋提桓因的表法、也有觀世音菩薩的表法,對不對?觀世音菩薩又有諸多的現身,有千手千眼的、白衣大士的...等等,為什麼現了這麼多無量無邊的「相」,因為眾生有無量無邊的起心動念,所以每一個相就有一種表法!就像藥一樣,每一個相就是一顆藥,那麼我們要善於去對治我們最嚴重的那個病,所以選那顆對治我們自己主病的藥,去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麼在學佛的歷程上,就會是一個所謂你們講的捷徑,但是這個捷徑不是取巧,是務實!當年我們在中秋節的時候講過,真正的捷徑就是「老實」,一旦你老實、務實一直在走的時候,你不會去祈求的時候,你的心是踏實而且是全心全力的,這一個全心全力的力量可以幫助你直接了當地契入佛法的涵養裡面,那時候你就沉浸在整個生命體性的涵養裡,所以你在二六時中,無有一處、無有一事不是學處、不是學事。換言之,你沒有一點時間是離開佛法的,即便在睡覺的時候你都會微笑,睡覺都有「法」的浸潤,那個時候就叫法喜充滿了。所以來到了佛堂,不要進寶山空手歸對不對?佛菩薩在那邊靜靜地散發出祂無量劫來修持的正量訊息給我們,我們不能這麼粗心大意就略過,而錯失良機,所以這些供品,這些諸佛造像也就是他們無盡慈悲的一種所謂的教育表法的工具;希望我們來此一遭,能夠所謂的一聞千悟而達佛境,這樣才不枉費我們這一輩子又來做人。
師父:諸位有什麼疑惑嗎?
師姐:謝謝 師父講的。
師父:還能夠理解嗎?所以幫你們做一些這個思維盲點的調整,跟突破。
師姐:很大的突破!
師父:剛剛那個突破也有講到呀!世尊有講到呀!就是訓練!訓練哪個?我們就要再拉出來呀!凡是佛法的就要把它搞清楚弄明白!訓練就是不間斷呀!對不對!不懂得沒關係,就我們能懂的部分我們不間斷地去運作就對了!
師姐:......捨...很難~捨
師父:是!捨很難捨,我們就不間斷去捨對不對!從「小捨」開始,慢慢你就中捨了,中捨最後你就可以大施大捨了,大施大捨到極處你就會大徹大悟,所以它是相關的,從小地方呀!所以你去想想嘛!我們不能捨也是培養出來的習慣,反過來,我們現在去培養能捨的習慣就這麼一回事,也不是叫我們一次到位,不是這樣,從小地方一步一步來,所以古人講!「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莫因善小而不為─就是很小的善我們就去做,你就已經在捨了,這個很容易對不對!我們常常一直在做很小的善,做久了你就不知不覺喔~自自然然大的善你也很容易了;連最後這個色身你都可以捨掉,是這樣!它是從小到大累積出來的,所以要有信心,雖然現在做不到沒關係,要作如是觀,可是只要我有努力就可以辦得到!
師父:看諸位還有什麼樣的疑惑嗎?沒有就先這樣。
師父:都是有訊息的呀!佛法的義理呀!如果我們心清淨就可以馬上解碼,它就不會只是在經典…所謂你們講的書本經、文字經,就不會只是在那邊,即便無盡慈悲記載下來,對不對!阿難尊者集結經典嘛!跟大迦葉尊者很慈悲的集結下來,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看了還是會錯解,還是把它解錯,一旦解錯對我們生活就沒有幫助了,如果我們只把修行當作讀書就很可惜了,修行不是讀書,修行是改個性,有時候讀書讀多的人還會傲慢!個性不但沒改,還增長傲慢就很可惜了!所以只要我們一昧往清淨心修持,你隨時隨處都是佛菩薩,也就是說你走到哪裡,佛菩薩就跟你到哪裡,那你直接聽祂講,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