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

 

──世界巨柏樹王──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1).jpg

世界柏樹之王

 

託 師父上人的福 讓我們體驗 2014 年 拉薩的第一場雪 ,太幸運了      西藏林芝地區,林芝縣巴結村西北山腳下,生長著一片蔥蔥郁郁的巨柏林。巨柏,又稱雅魯藏布江柏木,藏語稱「拉薪秀巴」,是中國國家二級珍稀保護樹種,也是西藏特有的樹種之一。眼前挺拔的巨柏高達 50 米,樹徑 5 8 米,已生長 2500 年以上,被譽為中國柏樹之最、世界柏樹之王。這片巨柏林是藏民心中的一塊聖地。

 

 

<千年神樹的邀約>

前往「世界巨柏王」景點的前一天晚上,阿鸞師姐在飯店就已經收到「樹王」的邀請訊息,邀請內容是「即將恭迎聖者的來臨」。到樹王區需先經過一小山坡,總領著我們的 師父上人早已抵達樹王前等待著同參們。當大家到齊合影後,此時「感應道交,絕不失時」,師父上人慈悲以元和妙音加持並開示。「樹王」予人的感覺相當穩重和莊嚴,祈請的態度非常恭敬。當下 師父上人的妙音在整座巨柏林響起,悠遠、渾厚的音聲帶著純質的能量,讓繞經的藏民們紛紛前來圍觀。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2).jpg

  阿鸞師姐在飯店收到「樹王」的邀請訊息

   古柏林在當地藏族群眾心目中是聖地,傳說苯教開山祖師辛饒米保的生命樹即是古柏。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3).jpg

巨柏王(引阿鸞師姐)恭迎 師父上人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4).jpg

當地的藏胞也運用手機將珍貴的法音紀錄下來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5).jpg

和妙音洗塵靈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6).jpg

大家不自覺的停下繞經腳步,聚集聽妙音。

  

一開始 師父上人便勉勵我們學修要學習「巨柏樹王」的表法,譬如我們的人生,我們的心是「根」,而所有形形色色、待人處事,還有生活上的每件事情就像是大樹上的「枝葉花果」,然而這一切,沒有一件事情可以離開我們的「心造」!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7).jpg

  高度的藝術表法 

 

師父開示整棵樹就代表著整個「六度萬行」,教導我們要以「般若」為根基,不能失衡。樹根以上的所有枝葉花果就好像「六度」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只要五度沒有「般若」,沒有智慧啟用的話,常常流於「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也就違背了整個虛空法界生命的本然。

每次聽到「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句話,心裡都會一驚!因為自從學習聖賢教育後,都知道人要做好事、存好心、把心量擴大、儘量成全別人。但是怎麼每次開始的初發心都是好的,卻往往換來「不如意」的結果?末學曾在一次的「協談」當中向 師父上人請益,師父上人不斷的勉勵我,要放下得失的心,保持清淨心,然後最重要的是「表理一如、心量要大」。師父上人說得很簡單,末學卻怎麼都做不好。儘管表現差強人意,還是得努力向 師父上人學習如何對待他人,因為 師父上人的「人緣」非常非常好!任誰都想跟 師父上人親近,跟 師父上人當好朋友。不只是人類而已喔!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家裡養了一匹馬,名叫「艷紅」,野性十足的艷紅聽到 師父上人的妙音和名號都會平靜下來;還有神桌上的「四禪師」濟公師父也非常的恭敬 師父上人,種種例子不勝枚舉。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8).jpg

師父與三位巴基斯坦人於香港機場

  

師父上人的「好人緣」在末學觀察結果是 師父上人對待一切眾生都是用圓滿的「三布施」之心,而且不求回饋,把握當下!把每次與人的會面都當作是最後一次,唯求一切眾生得大利益,眾生當然很開心。但是只要與「生命成長」、「覺悟」無關的,師父上人就會停止,不僅讓「名聞利養」止步,而且也不會造成「怨懟」,相當有智慧。反觀自己的小心量,每每付出前不免盤算在付出後希望得到多少回報,當然這「自私」的想法下,一定就沒智慧了,何況是「持戒、忍辱」……等五度的落實,這是凡聖的差距啊!!感恩在神秘的西藏第三站就到了「巨柏林」,讓我省思到「要加油」!感恩 師父上人的說法!將佛法高度的藝術表法演繹在我們的眼前。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9).jpg

樹王還慈悲提點我們,既然都千里迢迢來到了西藏,不要光空有心願和誠意,卻沒有學習到「精髓」,是很可惜的!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10).jpg

師父上人在短短的開示裡頭,勸勉大家要離開「分別、妄想、執著」,藉著「樹王」給我們的表法,學到表裡一如,落實在生活上,好好學習。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11).jpg

千年巨柏石碑

  

在台灣常常聽到 師父上人的教誨開示,也會好奇是否會因遇到不同維次的眾生而說法內容會有所不同?來到了異地,協談者是我們看不見的諸佛神眾,除了語言不同外,有時因緣應對的狀況不同外,其實拉回教育的本質還是同一個理路,就是學習的「根本」。這讓末學的心安定下來了,原來世出世間成功的方法沒有別的秘訣和捷徑,就是照著「過來人的經驗」,按照他們成功的方法,不要去「願東願西」,一步一腳印一直走就會到達成功的彼岸了!人就是常常好奇、突發奇想,把自己的學習規律打亂歸零了。感恩「樹王」 2500 年來恆常的紮根示現,相較之下,我們「短短人生」的學習時間還真的不值一提,感謝您!祝福您也在聞得「正法」之後能更超越提升。尊敬的「樹王」再見了!!

 

 

20150121《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二) --美螢師姐 (12).jpg

即席即離 自在瀟灑

(未完待續……)

 

                 末學  美螢 敬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32日 和諧人生講座 (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於劉紋宏師兄主講後開示)

【態度決定一切──淺談如何培養正確的學修態度】

 

2014年3月2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jpg
 

時間:10332日,15:00~17: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紀錄組恭敬整理

所謂是愚公移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而它的前提其實還是在於對「價值觀」的認定。剛剛講座中提到的那個抽鈔票的比喻,那邊放的是一大疊很高很高千元大鈔,這邊放的是一大疊寫著「阿彌陀佛」的紙張(抽一張,代表念一句佛號),其實不是抽一張(阿彌陀佛)勝過這邊一張鈔票,是勝過這邊無量疊,懂嗎?是無量疊,為什麼?因為你在阿賴耶識田裡面,種一個佛的種子,你就有可能成佛!可是你種了鈔票的種子,鈔票會花光,所以會不見,佛的種子不會讓你花光,所以這個是價值認定的問題。

以前我們舉類似的一個例子,在三歲小孩前面放二顆蘋果,一顆是金蘋果,千足金的,另一顆是真蘋果,它們的樣子一模一樣,你覺得這三歲小孩會拿哪一顆?(學員一致回答:可以吃的。)他會選那顆可以吃的嘛,對不對!那你們呢?所以這個關鍵在哪裡?你的明白與否而已。你對整個虛空法界所有的萬象萬物的價值認定,你會把你一生的精力,投資在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事物裡面,所以這個價值認定,可能是所有的生命在未成就之前的一個最大關鍵。如果缺少這個價值認定的人,他就像浮萍一樣,風吹這邊飄那邊,風吹那邊飄這邊,所以智慧永遠顧不得,永遠是他人言說。要不然,智慧本來是自家悟得的東西,跟別人無關嘛,別人的言說頂多到我們這邊只是一種知識常識。知識常識運作人生,不能解決煩惱憂慮牽掛,更談不上所謂的「真實究竟圓滿的人生」,所以這個價值認定非常重要。

一個學習成長的人或是所謂學佛的人要知道一件事情,為什麼是叫佛法而不是叫善法,或者是其他的名詞?因為它自始至終要告訴你的,就是開智慧而已。學佛的人就是要「開智慧」,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真實智慧可以解決一切生命的問題。智慧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解決了問題之後,你就沒有東西存在了,所以歸無所得是這樣。那個所謂的「沒東西」偏偏起作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個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根本智」。取得根本智,有能力去應眾生,而產生的一種應對上的理解這叫一切的「後得智」。所以根本智、後得智最後也是一如、圓融,到最後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果我們認清不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人生的價值就會是在那一疊鈔票,我們勤著抽、勤著抽,最後還是花光,最後還是沒有。而且可能抽來的錢要去幹嘛知道嗎?看醫生啦!因為他的手會扭到,需要去推拿,對不對?如果你真正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空妙有的生命狀態裡,你會去抽那張佛號嘛。那個「抽」是隱喻、比喻,因為抽一張佛號就比喻你念一句佛號,你們看過經典的人,知道經典有一段話,叫做「十念必生」,會的十句就往生了!我們現在十年再乘於十再乘於十,十十……,十的旁邊N次方,還是不能成佛,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價值不在那邊,我們基本上遇到學習成長這件事,只是因為我們人生有某些的障難,聽說接觸什麼可以幫助我解決一下,並不是一個要直接超越的價值認定。所以我們的態度當然不會設定到最高層次嘛,如果你取法乎上上,就決得其上,對不對?那我們僅得其中,都是這樣子。 

所以只要你認定了,你的人生價值是往圓滿自己的覺悟,也就剛剛講到六祖惠能祖師講的──唯求作佛。意思是說什麼?我的人生為什麼來參五祖,我只求一件事情啊,就是「圓滿智慧」,作佛就是圓滿智慧嘛,求達到圓滿智慧這件事情,其他的我不求。為什麼?因為圓滿智慧得到了,其他的你全部都得到了,不用求得那麼辛苦。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不求而得,乃謂真得」,你只管做自己確定的因素,不確定的因素不要去欲求,因為不確定因素本來就不該是你生命當中的,如果得到你會不堪受。

我們常常用種子來比喻,種子在吸水,每天吸水的那個飽和度是有限量的,它吸到它的極限的時候它冒芽,冒了芽之後,它的吸水的限量又比原來還沒冒芽的還多,所以當你還沒冒芽的時候,你不要去欲求冒芽的那個水分這麼多,這叫做本末倒置。所以你要安住在當下,把你該吸的都吸夠了,你該吸的是你所懂得的,你的能力所及可以做的,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確定因素」。你把你的確定因素掌握住,埋頭苦幹去努力那個確定因素,用愚公移山的態度,一直往那邊一直落實。久而久之,你自己這個生命體就提升了,你的涵量就像那杯子,升級變成大杯子,到那時候就會自自然然相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這是一個大自然法則。

你若無感,佛菩薩無所應,大自然的這個好能量應不來的,因為我們不堪受,不堪受會壓垮,所以這樣一個生命狀態叫做不吉祥。所謂吉祥如意我們都喜歡,那麼吉祥是什麼,你該得的得到了,你不該得的得不到,這個叫做吉祥。你該得的得到了,你不該得的也得到了,就會有憂患在後面等你,所以叫不吉祥。意思就是說,假設我人生努力十分,我現在該得的回饋是十分,那是該得的。十二分要給你,你得到了,你就心驚膽顫了,那個會有一個負面能量反撲。所以,你努力十分該得十分你卻得到十二分,那個就叫不吉祥。可是眾生是不是喜歡這樣(努力少,卻想得到很多),最好不要十二分而已,兩億分啊!兩億兆分啊!最好是這樣。

所以眾生苦悲,永遠活在痛苦的世界裡,這個眾生不是只有我們人類,連神都一樣,神仍然不圓滿,所以還在六道裡面,六道統苦,就是這個欲求來的。因為我們不容易安住在我們的確定因素,去自自然然的運作。你只要安住在你的確定因素,不假造作的去運作人生,意思是說不需要勉強的,那是一種自然而且很輕鬆愉快的。為什麼我們會運作過頭、會刻意去造作、會要多一點努力,會有那個「多一點」?本來是恰到好處啊,你幹嘛要多一點?就是因為我們有欲求,欲求在那些不確定因素中,我們會多得一點,所以就攪亂了我們原來的確定因素。 

這樣的人生都處在一種浮動當中,所以這塊湖面的水波永遠平靜不下來,也就永遠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個水波平靜無痕,照映的那個山河大地很漂亮,我們的心就是那個湖泊,風一吹、浪一起,所有的美好就打碎了,風浪起得越大,景像越破碎,大到你完全看不到影像,所以你就失去了。要不然本來就是你的,本來就是「所得」嘛,那為什麼講「得無所得」,因為你本來有的東西,你再加一個「我得到」,是不是很奇怪的事情?所以它的無所得並不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的意思,而是自性空無一物,它起用卻能造化一切萬物,所以它是一個不可思議境界。

所以佛法很少去告訴你,境界長什麼樣子,很少,當然也講啦,為什麼?教、理、行、果,後面的果就是最後的境界嘛。可是為什麼我們少講它,而對於前面的「教、理、行」背後的原則原理講得多?教是這個教體,教育,裡面包括它的方法理論等等;行,告訴你怎麼做,行包括表演,不是告訴你怎麼做而已,而是把祂自己怎麼做,也就是佛自己怎麼做的樣子也告訴你了,所以這個叫做科學驗證。所以我們很慶幸現在的科學家比以前進步很多,至少比五十年以前的科學好太多了,因為科學發展四百多年來,基本上一開始的第一步就錯了,當然現在的第一步還是錯的,可是現在的錯比起以前的錯,已經較少了!

我先講這一個,兩個都錯的「錯」,錯在哪裡?在第一個字叫「疑」,學習科學這種現代的學術是以「疑」做為立基點;學習聖賢教育剛好相反,是以「誠信」為出發點。所謂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解行證、信願行、信望愛(基督教的信望愛),為什麼這些都把「信」擺在第一?它由不得你失真,由不得絲毫的不真誠。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就是所謂的「信」──誠信,所以誠信通性,有人講說誠敬也可以,它裡面就是必備「信」這個字,所以你看「信」跟「疑」剛好是兩個極端。學習聖賢教育得不到人生的美好果報的原因統統出在這個字,信不足,信不足代表疑多,這個疑是「懷疑」不是「疑情」。早上才跟佳容(一位學員)分享一段疑情跟懷疑的差別,懷疑是菩薩成就的最大障礙,「疑情」是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但是如果是「懷疑」,就變成是小疑有小「誤」、大疑有大「誤」,你的人生就誤掉了。

所以說,「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一假呢?就一切假!剛講的「錯」,只要方向錯誤,一錯一切錯,萬境皆塗塗,就是這樣。所以第一關鍵就在那個誠信,信什麼?「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我們先要對自己有信心,第二要信諸佛菩薩的教誨,這個信要真切,一定要去確信!後面四個先不講,因為那些會流於一種所謂的知見。如果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你心中有所疑惑,而設想他們如果是錯的怎麼辦?那就不要學了,對不對!因為你學一個東西,如果你認知他錯的那就不要學了。那麼接下來就只好再去遇、或者是撞、或者去找,自己認為正確的,但是我相信永遠找不到!

為什麼他們可以確認是正確的,因為有所印證,剛剛講的「教、理、行、果」,他把結果搬出來給你看了,任何人照那樣去做,結果都會是一樣的。那就是現在所謂的科學驗證,可是不是科學態度喔,科學驗證是有的,但沒有那一種「懷疑」的科學態度,所以必然成功。現在的科學用高度的理路,我剛講的這五十幾年的科學家,我們也非常感恩他們,因為他們的努力去印證了佛法的真實。要不然現在的人都會把佛法當作一種迷信,如果你把它當作一種迷信,你就不會願意真的去了解它,你不了解它,你就做不到!從科學的角度來驗證的好處,在於它可以用高度科技把佛法的這些現象,顯示出來給現在的眾生看,所以等於幫它(佛法)背了書。

但是即便如此,科學家還是有所不及,因為他的研究沒有離開所謂的心意識,離開所謂我們講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沒有離開這些!這個是佛法跟世間法的最大的分野,有所謂的心意識──執著、分別、妄想,我們一定已經落在所謂的「世間法」,所謂的這些十法界,六道輪迴裡面,意思就是說「不圓滿」。所以科學家縱使再努力,我們推測也頂多就是能緣到阿賴耶識,能夠了解到、發現到這些宇宙萬有的現象。你們會說科學家能夠「發明」,其實從文字相來看,「發明」兩個字已經告訴我們了,他是「發」現「明」白。他不是從「沒有」去創造出一個東西,而叫作發明;他是發現明白宇宙有這些的現象。以前我沒發現到,現在發現到,我發現了之後我再去了解它,然後我明白它的理路。

比如說火,可以用來燒開水,水滾了可以喝,你說火是人類發明的,沒有錯嘛,人類發現這個「可以產生火」的理路,然後拿來燒開水;但如果說火是人類創造的,就不對了!火是生命本來的存在,它原本就有這麼一種現象,而被以前的人類發現這一回事,所以他們把它用上了。他們明白火這個東西,只要煮開水它就會滾燙,煮肉它就會熟,熟了就好像比較好吃一點,細菌比較少一點等等,這個叫發現明白它。

我們整個宇宙的存在,本來是頓現的,本來就存在,一個人有一個念頭產生,啪,出來了!就好像一個底片,燈光一打,全部的畫面本來就具足了,整個畫面的內容是同時顯現出來的,它不是一打光,先有角落,再有旁邊,再有中間,不是這樣,是頓現的。所以為什麼要頓解、頓修?前面有頓悟、頓解、頓修、頓證,因為本來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可是因為我們迷失了,我們性相近,習相遠的這個層面,把我們的性格跟思維模式,落在執著、分別、妄想上,所以我們現在的學修都要次第。當然能夠「就有為」而「入無為」也不錯,所以這些次第法,我們並不否定它,可是你不要忘記了,我們最後還是得捨下這些萬緣,捨盡萬緣,你就得了盡虛空遍法界。那個虛空法界還是一種方便的形容詞,換言之,它就是你得到了你自性本然回歸!

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宇宙,所以自性不可思議。既是不可思議,你要怎麼契入?就是不要思、不要議,「棄」思「絕」想,佛家最後統統導歸這一個理路。方便有多門,從次第法來說,你次第深入了,接近了那個味道之後,你的疑情一個一個理解了之後,你就積小悟成中悟,積中悟成大悟,大悟積到臨界點,臨門一腳上去就是大徹大悟!那時候你就窺得了我們的自性,那個自性你了解了,你就知道整個宇宙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那個角度沒辦法形容,只能去比喻,那比喻之所以是比喻就不是真實嘛,可是可以幫助我們。好比造橋,我們是為了渡到對岸的,不是要站在橋上面而已,當然去風景區旅遊的另當別論;你要是執著在那個美好風景,表示你渡不了岸!所以為什麼佛家教我們最後就是放下而已,放下什麼?放下執著、分別、妄想心,佛家用一個字來比喻,叫「緣」,所以說放下萬緣即得,得無所得的本來自性,無量無邊美好的那個生命狀態,就會得到那個東西。 

我們形容那個「東西」,其實它也不是東西,它既非物質、又非精神、也非自然現象。科學用懷疑,所謂的數據、理論跟比量的思維,能夠去理解到的,永遠不離這三種現象──自然現象、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不離這個現象與精神裡面。自性裡面沒有現象這件事情,可是它偏偏能夠生一切現象,你看多妙,這叫真空,一切現象叫妙有,妙有本無本空,那麼真空呢?真空卻含量一切,所以最後禪家就叫著我們參去。用「參」的,就是不要想,一直聽……聽到有疑惑,那個疑情存著就好了,再聽聽聽聽到臨界點,前面講的就是那個可確定因素,一直把握可確定因素,把握把握把握到了,你臨界點過了,你原來不確定因素的那個層級你也確定了。一層一層,種子發芽了,發芽再一直吸水,吸它飽足含量的水一直吸一直吸,它會一直在長大,對不對?葉子生出來了,它又會吸更多,等到長成一棵大樹,它吸的水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嘛。所以,「天雨之大,不能潤無根之草」,因此,人要善盡本分,那個本分也就是我們可確定因素。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專訪,那個人是誰我也不知道,聽說也有出書,他就提出一個論述,說這個世間平等是不可能的。從佛家講,眾生皆平等,從他們世俗話叫做人人平等,他說這個論點是錯誤的,是不可能的。他是從現代的現象去看,有的人就是有錢啊!他也從打官司的角度去說,有的人結結巴巴沒讀書,所以在法庭上,當法官在審判的時候,就支支吾吾,所以緊張了,法官就認為他不誠實,其實他是沒讀書不知道怎麼表達,但是因為這樣就被判得很重;相反的,有讀書的就可以口才很好,找法律漏洞然後講得頭頭是道,法官就覺得這個人很有誠意,沒有犯罪。他們會從這些現象,去判定眾生不可能生而平等,這個就叫做不了解因果!

他不知道有前世今生,今生因、來世果,他不知道有這種東西,所以眾生本來平等,是從立足點上平等來講。可是因為他在他的生命過程時間流裡面,努力不同、理解不同,所以造成他沒辦法齊頭式平等,這才叫真平等。意思是說,努力的得到,不努力的沒得到,這樣算不算平等?可是現在的人會只看在「得到跟沒得到」的結果,而說那是不平等的,他不去考慮一個曾經努力所以他得到;一個不努力所以得不到。所以如果不努力的得到;努力的沒得到,這樣是不是平等?同樣的,如果努力的跟不努力的都得到了,好像也很難說服人。

所以為什麼要學佛、學覺悟,覺悟就是明白,明白宇宙人生的徹底現象,最後你清楚明白了,你就自然放下了。所以回到剛剛講的,你明白了,這堆一千元的鈔票,你是連一眼都看不上的,你知道嗎?太少了,塞牙縫都不夠!我們以前常常跟同參講,現在整個地球的首富,這些錢全部加起來,還少到不行,你知道嗎?要給我們,真的還看不在眼裡,塞牙縫都不夠!你要有這樣子的氣魄,本來就是這樣子啊。

佛法用一個例子告訴你們,玉皇大帝,有聽過嘛,對不對?剛說的那些首富的錢統統加起來,都沒有玉皇大帝多。玉皇大帝在佛家叫做帝釋或釋提桓因,在佛法中是這樣子形容的,釋提桓因看到郭台銘以為他是乞丐。當然我這是比喻,佛經裡面沒有寫郭台銘是乞丐,只是比喻啦。大梵天王,初禪至尊,初禪天的天王看到玉皇大帝覺得祂是乞丐;摩醯首羅天王是三界至尊,三界就是六道輪迴,衪是六道中最有錢的那個人,看到大梵天王覺得衪是乞丐;阿羅漢看到摩醯首羅天王,以為他是乞丐的始祖;菩薩看到阿羅漢覺得龜笑鱉沒尾;然後佛看到菩薩,就不用講了,你懂嗎?所以只要你能做佛,什麼沒有?整個虛空法界是你啊!你自己啊,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啊!統統不求而得,就隨順你的應,而不用動念你就有。

這種東西人家不要啊,偏偏要去抽那個鈔票,抽到最後手扭到,還要去推拿,所以冤枉!這叫價值,所以佛法的好,一般人不了解,也是造成現在學佛的人,沒辦法精進的原因在這邊。為什麼我們常用錢比喻,錢有時候真的是很不足一提的事情,可是我們現在人卻常常被錢給困擾,為什麼?因為我們對人生理路的認知錯誤了,也就是剛剛講的態度錯誤啊,錯誤在哪裡?身口意的運作嘛,就是你態度的總和嘛。換言之我們的身的行為造作,可能有錯誤我們不自知,不符合正確的標準;我們嘴巴的造作講話,表達出去的這個話語,可能有錯誤我們不自知;我們的起心動念,想法、觀念有所錯誤,我們不自知。這三個決定你的人生態度,決定你的價值目標,所以這三個只要符合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標準就叫做正確。正確裡面的第一個叫「方向的正確」,再來有層級,層級就是深度。我用人生的運作當比喻,以所謂會賺錢跟不會賺錢這種相對的二分法來說明,會賺錢叫正確,因為可以滿足物質所需;相對的,不會賺錢叫做錯誤。而我方向正確了,就好像說我會賺錢啦,接下來會賺錢還有深度的層級,會賺很多錢,會賺非常多錢……這樣一層一層嘛。

這個也是剛剛講的8橫過來的那個符號的意思──無限大。所以在這個價值裡面的運作就有這個味道,只要我們拿捏住這個味道,只要方向正確,你越走越深,你會法味會越來越無窮,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豐足。而這個豐足我們老祖宗講「悅自心中來」,就不是外在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所能夠建構給你的。這種外在建構的,會有短暫快樂,可是那是苦暫停而讓你覺得稍微快樂一點,苦恢復了就痛苦了,六道輪迴眾生沒有一個逃得出這樣的理路。我們頂多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人道嘛,你要是嚮往神明,你去車城那間全台灣最大土地公廟,去跟祂要錢,祂會說衪也在苦惱錢還不太夠,你懂嘛?即便是土地公公,衪還是有苦啊!哪天你再去跟衪商量啊,說,土地公公你想不想再更多,你百千萬劫難遭遇,我是唯一一個來這邊,不是要來跟你要錢,而是來教你怎麼賺錢的,懂嘛。

只要學佛覺悟了,所有的資糧就有了,所以為什麼形容佛叫做「福慧雙足尊」,雙足尊不是說有兩隻腳、最尊貴的,不是那個意思,雙足就是雙雙圓滿具足!福報這件事情圓滿具足,毫無瑕疵;智慧這件事情圓滿具足,毫無瑕疵,這兩個雙雙具足,那個人就叫做佛。所以那個生命狀態才叫作正常,我們都是不正常的人生,因為我們想的、講的、做的是有所瑕疵的,所以不正常。所以學佛,就是學回來理解、明白宇宙的真理,明白它而已嘛。做一個正常的人,過著一個正確的生活,就是這麼一回事啊!所以要財,一定有方法可以得財,要身體健康一定有,要聰明智慧也肯定有,只是我們知不知道。

所以現在的學佛的人,第一個字「學」非常重要,學就是了解,了解它;第二個字「修」,非常重要,你所了解到正確的理路要去「做」,勇猛直前。做了之後你就證實到了,證不用去理它,因為它本來就會有,好好照顧植物,本來它就會開花結果。開花結果不是我們的問題,好好照顧這一棵樹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人生這一棵樹。簡單說到這邊,時間也到了,看諸位應該沒甚麼問題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十方三世一切佛,若無眾生不能成佛,生生世世乘願再來。 

感恩諸位。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

──序曲──

 

《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 ──序曲── (1).png

 

「西藏」是世界十大美景之一!那裡的海拔甚高,被形容是地球上最靠近天堂的地方,所以「西藏」風景經常被人們描繪成有如天堂般的壯麗。提到「西藏」也會聯想到它著名的宗教神祕色彩,當中末學印象最深的是密勒日巴尊者艱辛的學修過程,為求正法不惜一切!為了想成就無上道,把自己的身、口、意和一切都供養給上師,一生「敬師」、「重法」、「落實」,這樣的真誠學修讓人真想一探尊者生活狀況,感受當時尊者的「如實學修」精神。但是看到行程規劃後,才知道我們這次的行程規劃是在「前藏」居多,然而密勒日巴尊者是在「後藏」,一處名叫「阿里」的地方。但這已經不是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能夠和 師父上人一同旅行,能近身景仰聖者行誼,如今有這麼好的機會,當然是求之不得!報名了「雪域之旅」之後,心裡就期待著這「神、密」的旅程。

 

       《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 ──序曲── (2).png

於布達拉宮 師父上人應機說法

 

獨自反思平日在台灣,汲汲營營、鑽研事業想「賺錢」,只為了讓自己生活有更好的受用。相較之下,在西藏的居民們,他們工作就是求一口溫飽,以最低生活水平在度日,哪像自己有那麼多的慾望要去滿足,除了吃得飽還要吃得好!這也讓末學憶及 師父上人的行誼,並深感慚愧,因為 師父上人的生活所需是那樣的簡單,而教化眾生的擔子卻是如此的沉重,日以繼夜應化眾生,片刻難以歇息!但即便如此, 師父上人卻時時充滿了慈祥的關懷,莊嚴的氣質攝受四方。

原來 師父上人一直示現出「無我」的精神涵養,我卻視若無睹瘋狂的往「名聞利養」鑽,鑽累了就用佛法來當做讓自己平靜的煞車系統,完全浪費了提升靈性的珍貴寶藏。難怪高維次空間的諸佛菩薩常常降下訊息,要我們眾生要好好把握學習無上智慧的機會,不要白走這一遭了!從 師父上人身上體會到,原來生命是用來利益眾生的,最終人生目的是要「成就無上道」。這答案很明顯,但是自己的實修功夫不到位,很多事都不如預期的美好。

 

《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 ──序曲── (1).jpg

於布達拉宮,眾生求法若渴

 

記得有一次,我問友人:「妳這輩子最在意的是什麼?」她毫不猶豫說:「減肥!而且從不停歇。」友人很愛美,希望身材苗條動人。但飲食習慣卻愛吃油炸速食類食品,而且喜歡夜生活、天天熬夜,飲料時時不離手,這都是減肥的大忌啊。友人一直無法克制自己的飲食習慣,不斷地破戒後,心中懊悔,不時就來個「大節食」!不吃不喝來處罰自己,節食後又放縱吃喝來犒賞自己,從頭到尾不斷的輪迴,在旁邊的人看了都覺得莫可奈何,只能直搖頭。

我的學修狀況就如同我那位友人的情形一樣,明知要放下惡劣的習氣是長期抗戰的事,可是常常都落在一種「自認為」的美好,所以進進退退。每次 師父上人在明覺講座中,都將惡習氣的對治方法、理論和學法最高目標,說得很透徹了,無奈末學對法深入不夠加上習氣深重,常常轉身即忘,就又「歸零」了。

 

《西藏行》美螢學修心得 ──序曲── (2).jpg

 

還記得第一次與 師父上人的長途旅程是在印度,那旅程很難忘──別人是進步得很難忘,末學是退轉得很難忘!因為那時的心量窄小、學法的信願不足,加上沒有因為學修,而改掉自己錯誤的知見,平白就損失了大好提升學習的機會。反觀同行的同參都有非常充實的學習經驗,對生命都有正向的提升。很多同參因而改變了對人生的觀念,回家後更在生活場域,將學得的理論方法用上去,改善了往後的生活。

第二次與 師父上人的長途旅程是去雲南的「雞足山」,因為有第一次的失敗經驗,所以那一次便期勉自己要好好珍惜,不要錯過了!「雞足山禪行之旅」末學還邀約我們舞團全體一起參加,做為心靈提升之旅。果然,回國後大家不管在生活和工作的場域都大幅的提升,感覺身、心、靈都被大換血了一樣,景點雖然和一般旅行的行程沒什麼不同,但是內容可是大大的不同,因為一路看了數不完的美景,不管到哪個景點都會變成VIP,所有景色都現出它美好的樣貌,讓人心曠神怡,這些可不是空穴來風,是「學法」的依正莊嚴啊!連同行的余瑤師姐在短短的五天旅程裡,身上的不治之症(紅斑性狼瘡)也痊癒了。那時覺得很不可思議,但在 師父身邊卻真的很多類似這樣重症,在很短的時間就痊癒的例子,但因自己的學修不夠深入,無法去體解更深的法義。

如今這是第三次的長途旅程──「十二天西藏之旅」,是學修的好機會,別再浪費了!心中不斷的吶喊~~

(未完待續……)

                         

 末學 美螢 敬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