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20131110日 幸福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於沈嘉瑩老師主講之後開示)

【追尋心靈的原鄉】

 

2013年11月10日 幸福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jpg

 

時間:1021110 15:00~17:00

地點:一覺元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那個希望連滾帶爬想爬出去的人是我啦!為什麼呢?我們學習是為了什麼?學習不是老都待在一個地方,都不動嘛!天下蒼生疾苦,還需要有志之士,把自己成就起來,然後到處去弘化如來正法以利濟蒼生啊!希望一個教育者無有條件但書的,以這種方式一傳十、十傳百能夠利濟蒼生。一直待在身邊要幹嘛?對不對?所以,要黏也不是黏著我,是黏著佛法。佛者覺也,覺悟的方法叫做佛法,自始至終,佛法、佛教一直以來,都不是一般制式所認知的宗教。

剛剛沈老師對於「宗教」的義理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我們稍微再做個小小補充。一般講說「宗」是所謂重要的、首要的、為一切眾生所尊崇的意思,「教」無非是教化、教育、教導、教誨!所以,重要的教育、首要的教學、為一切眾生所尊崇的教誨,這個就叫做宗教。佛教自始以來,就不是一般所謂崇尚一個神祇的這個宗教,可是它也出現「宗教」這兩個字的義涵。這個「宗教」在佛法來講,「宗」特指禪宗、「教」泛指教下。什麼叫「教下」呢?我們一般講八萬四千法門,方法門徑,先解釋一下,這個「八萬四千法」其實也是一個表法,「八萬四千」是一個表法的數字,它隱喻著無限無量的意思。八萬四千法這個「法」的意思,就是一種門徑、一種手段的意思。換言之,有無量無邊的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去開啟智慧,只要我們正確的去履踐、符合它,我們自己無上智慧就會流露出來,這樣的一個方式在佛法是成立的。

除了禪宗以外的一切方法、門徑、手段,統統歸類在「教下」這一個部分。它的質性兩者不同,禪宗是直接開悟、頓悟!它是一種最上乘的教修法。那麼「教下」的一切都有所謂的次第,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慢慢爬,穩紮穩打,它很穩固、很保險。修禪宗,你要不就跳了上去,要不就是跳上去站不穩而掉下來粉身碎骨,是這一個意思,可是這也會因著每一個眾生的根器而有所不同。

佛法它是不講第二的,它講的一切都是第一,就是說你人生的存在,你把你的生命圓滿,你就是第一。所以,在華嚴的教海裡面,每一個眾生都是第一,它沒有比較的。好比在一個花園裡,為什麼叫華嚴?花嘛,古時候的字比較少,那個「華」代表花,「嚴」代表園,當然它也有莊嚴的意思,我們以花來莊嚴,莊嚴就是美好的意思。比方為什麼要擺個花?看起來賞心悅目啊!對不對?賞心悅目就是美好,而美好在古時候的用詞叫做莊嚴,所以才叫「莊嚴佛淨土」,它可當名詞亦可當動詞。花園裡面不是只有一種花,每一種花都開得最健康就是第一,每個都第一,這一個花園就非常漂亮!所以不同種類的花是不是叫多?這個多,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另外一個名詞,叫「多元文化」。

當然啊,以前我聽過一些學者在講所謂的多元文化,都跟戰爭有關係,我們覺得很奇怪,因為那並不是我們真正認知的多元文化。既是「多元」文化為什麼又不會亂呢?「和合無諍!」,彼此不同而又不會有牽繫、牽扯,這是因其根生在什麼?同根共體上。所以就好像一棵樹,它同一個根而已,「一」就是那個本源,「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的那個一。那個方便的多門,就好像它的枝葉花果無量無邊。自性以根表之,一切萬法以枝葉花果表之,所以自性能生萬法,由斯而成。

所以,剛剛有講到亞當夏娃,我依稀也記得幼稚園時好像有聽說過,因為那時好像讀的是天主教的幼稚園。小時候不喜歡讀書,可是耳根比較利,所以喜歡聽故事。亞當夏娃的故事,聖經好像是說他們吃了蘋果而智慧開啟,對不對?其實那個「智慧」要先有所定義,因為現在人學法最大的一個盲點在哪裡?就是我們常常使用同樣一個名詞在溝通,但是我們腦子裡認知這個名詞是不一樣的定義,所以彼此沒有交集,會表錯意、表錯情;也會因為我們常常這樣講,所以會誤解了真理。

好比我們這樣講好了,現在人講「布施」,西方是講「服務奉獻」,對不對?那麼在東方尤其是我們台灣,你若跟大家講「要布施,要布施」,大家想到的就是去廟裡面投錢,去捐錢物給慈善單位等等而已!這個定義它並沒有錯,可是不圓滿。在佛法的教學裡面,它講的是深度,而不是個別差異,在定義上如果不一樣的話,我們就會溝通錯誤,就達不成教學這一個理路。所以,當咬掉那一個蘋果的時候,其實不是真正的智慧開啟,而是一般人講的聰明,聰明就產生了。

聰明跟智慧有什麼不一樣呢?智慧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而聰明沒有。所以,智慧裡面有「了」的意思,而聰明則是「分別」!換言之,如果在佛法的講法,咬了那一顆蘋果之後,那個分別心就起來了,因為分別心起來才有「妳是女的,我是男的」,分別了嘛,不一樣了嘛!所以很多的這些什麼貪、瞋、痴、慢、疑,就油然從這一個立基點開始長出來。就像樹一樣,若是根部吸收了錯誤的養分,它無量無邊錯誤的葉子就長出來了,病的、障礙的統統冒出來了。這在形容我們的人,當我們沒有分別心之前的時候,是一種妄念,心現,識產生變。所以「汝若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由心造」。

所以「心現」,一般從人的角度來講,是美好的世界產生了,可是這個美好的世界為什麼開始會慢慢變成所謂痛苦的?就是情來了,情識作用來了,所以叫「識變」。那個「識」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執著心跟分別心,而執著心比分別心還要深,所以,分別深了就產生執著。執著斷掉了,你才有辦法第二個功夫斷分別。分別斷掉了,你才有辦法第三個功夫把妄想也一併斷掉,那時候你就叫做真正的覺悟,那時候就是西來語的一個字叫「佛」。

本來「佛」叫「佛陀耶」,而東方人喜歡簡單嘛,對不對?比如說,文言文是不是都短短的一句話,就可以形容很大的一個義理,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特質。可是印度當時文化的特質不是如此,印度人喜歡細,細的意思就是喜歡把一件事情用很細緻的方式去形容,他們喜歡不斷重複。所以你看,文化不一樣,它卻沒有違背到那個要傳達的義理,它只是多跟少的差別而已,一般講說:淺說、深說、廣說、狹說的差別。東方人喜歡什麼?言簡義豐,所以產生文言文這個東西,就是有智慧的表法的符號,剛剛講的那個「義」就產生了。

在「分別」產生的時候,人類就開始走向了真正痛苦的世界,因為再「執著」深了,「我見」就產生,人所有的痛苦……最粗糙的喔,細緻的,人感覺不到,就從「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來。見取見、戒取見,白話文叫做「偏見」,人如果有偏見就會不和啊,對不對?就會錯解啊!所以武則天寫「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對不對?這些名詞如果從教下的角度,不去搞清楚弄明白,很難!很難!

現在人學修如果根性不高,不是那個上智、上上智的,事實上,修禪的根性要上上根啦,上、中、下根基本上想要修禪都是一種什麼?,漸悟型的。禪宗漸悟型的傳承是甚麼?神秀那一脈的啊!而六祖惠能這一脈的傳承,是所謂的頓悟這一門的。頓悟就是直了本心就好了,其他就解決了。為什麼?你已回歸那個健康的根了,所以那個枝葉花果自自然然就會變成健康的。可是,這一個方式不容易,枝葉花果代表著我們人生的所有疑難雜症,比如說你有事業啊,事業的順暢與否;你有人跟人的關係啊,人際關係;你有家啊,家業啊;你有自己的身體啊,你有自己身體的健康與否;你有自己心理的健康與否,這些統統叫做枝葉花果。禪的修法就是畢其功於一役,把自己的心調整好,心為造化主,一切法從心想生,《金剛經》如是說。那一個心、識的問題把它調整成清淨,這些身體的病痛、這個人生不的如意就開始在轉化了,它是自自然然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佛法到底在教什麼?剛剛講中國人喜歡言簡意賅,佛是「佛陀耶」,濃縮變成「佛陀」,然後「佛陀」又覺得很麻煩,還要多一個字,像我們這種懶人就很適合,所以就「佛」這樣就好了,「佛陀」還多一個音,對不對?「佛」這一個字本來倉頡造字的時候是沒有的,它是印度經典傳來東土,也就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時候,翻譯經典的法師,為了尊重它的原義,而創造的字。因為在中國找不到任何一個用詞可以圓滿的代表它,最接近的就是「智慧」兩個字,等一下我再講為什麼「只是接近」而已,沒辦法找到適合文字的情形下,只好尊重它,只翻譯它的聲音。

翻譯有兩種,義譯跟音譯,「佛」是屬於音譯。所以,創造一個字,加一個人字邊,旁邊一個弗。「弗」以前有這個字,加一個人字邊是創新的這一個字,尊重它原來的音。那麼為什麼「智慧」還是不能代表它圓滿的義?「佛陀」就是覺悟者的意思,覺悟者具足的條件有什麼?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一個層面。「覺」,它有覺悟的意思,覺智嘛,「智」剛剛講有那三個層面的義涵。「一切智」要了透空性,要知道整個宇宙萬法它的空性,可是,空性這是佛家的最基礎,尚且不好懂。如果對於空性了解不太正確的時候,我們會用著自己的意思去誤解,我們就會落入「惡取空」。

惡取空的果報是直接下地獄,換言之,即是痛苦的意思,地獄的另外一個名稱就是極度痛苦!如果稍微理解正確的時候,這一個空性不圓滿的狀態會讓我們「偏空」,眾生執著「有」,而阿羅漢偏「空」,當你偏空的時候,就會有點消極。也就是說,為什麼很多的人看到佛教徒會覺得很消極,對社會沒甚麼助益、沒甚麼幫助,原因就是他對於這個空性理解錯了。「空」並不是無,而是空靈,它本來沒有,可是偏偏起作用時,無量無邊的作用統統出來。所以,起作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在不需要作用應緣的時候,它回歸清淨本然。所以,清淨,了無一物,人比較不會有痛苦!他又應到的時候,又起作用,又無量無邊。

古人常常用一種東西來做表法,叫做鏡子,所以叫我們用心如明鏡。為什麼在鏡子前面加個「明」?因為要把它擦乾淨,非常的明亮,一塵不染。我們的心就像這樣,如果我們的心有汙染、染著,我們看待一切人事物就會有成見,就會有汙濁。如果心不染著的話,我們的本能無瑕,就像鏡子,只要任何人踏上去,它都照得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可是,它又不執著,當這個人離開的時候,鏡子中的影像又會再消失,「又回歸」的意思。所以它只是一種自然的感應道交的現象而已,這個佛「一切智」就是這個空性的意思。那麼自覺覺他、自行化他與圓滿的狀態理面,它也有具足這個意思。

剛剛講的是「一切智」,接著講「道種智」,道種智就是除了瞭解「空性能生萬法」的這一個本空的義理以外,它同時又更深一層,它也不否定「有」。即便「有」是一種幻相,可是真空妙有一如,它不會被障礙,也不會捨棄它,所以這時候「空有不二」。再上去更為圓滿,就是這個真空妙有「寂照雙融」,在「空」跟「有」契入「一如」狀態的時候,它達到最圓滿的狀態,叫做「一切種智」。所以,另外一個名詞就是什麼?自覺覺他。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最初的「一切智」證得的時候,了空性,這有另外一個名詞,一般人稱為「阿羅漢」,表示阿羅漢這個位階已經得到了。祂的學分再向上一著,證得了「道種智」,這時候就有另外一個名詞,叫做「菩薩」,菩薩是阿羅漢的學長學姐,祂的級數比較高。而證得了「一切種智」的時候,就是一般講的「佛」、「如來佛」。所以你就知道,你們所熟知的「佛」、「菩薩」、「阿羅漢」這些名詞是什麼?這些名詞是「學位」,而不是一個人的代表,所以任何人只要證得了空性,他就叫阿羅漢,換言之,他就有那個能力。就好像我們人世間的讀書一樣,你考上什麼學校、考上什麼科系,你只要有那個分數,我們是講正常的這一種;當然,現在這個時代好像都很扭曲了,大學畢業也不一定很熟悉他那一科系的東西,這是很奇怪的事情。正常來講,一旦你有那個學位,你就有那一個能力,就可以去教授那一科,所以整個佛法的教學就是這樣。

那麼它的內容是什麼?教學總是要有科目,所以我們再倒回來講前面的這個「宗門教下」。剛剛講,不同的「法」就好像一個學校裡的不同「科系」,這好比說同樣拿到博士學位,可是個別所攻讀的科系不同,是這個意思。這個學習的科目不出五個大類,第一個叫做什麼?叫做「倫理」,第二個「道德」,第三「因果」,這是所謂佛教的先修班。可是雖然稱為先修班,它還是很重要,因為這叫基礎。這三個學分拿到的人,換言之,他才有資格學佛。所以祂也很慈悲,告訴你要懂得這個,它也同時會教這個東西──倫理、道德、因果,這個次第是不能顛倒的。

接下來才是正科,叫做智慧,智慧再上去叫做科學,所以它把科學擺在最後。換言之,它有極高度的科學,現在的科學家都跟不上,雖然沒辦法跟得上,但可以去推測,學理上可以去印證它。所以我們估計大概三、四十年後,修習佛法的主流都是科學家跟醫生,因為他們現在進步的速度也滿快的,而且他們很用心在研究。那研究總是要有出口,所以會慢慢回過頭來了解,原來他們皓首窮經,一輩子加上兩輩子、三輩子,因為加上他們還有前輩,那些承傳下來的全部,早就在佛經裡面講得透徹明白了。佛經裡面還附帶表演,什麼叫帶表演?就是還做出來,印證到。而科學有很多是理論推測,推測到的卻沒辦法印證,這一段就是他們還有待成長的一個空間。

為什麼這五個科目不能顛倒呢?因為現在這個時代,就是把這個教育顛倒了,我們尚且不要說顛倒,好像有很多都已經省略掉了,像前面那三個是不是省略了?倫理、道德、因果的觀念省略,所以致使現在的人沒有智慧,只有那個吃了蘋果的那個階段而已,有聰明但沒有智慧。關鍵在哪裡?因為智慧不是從廣學多聞而來的,智慧是要透過我們清淨心起作用,那個狀態就叫智慧。換言之,一個有煩惱的人絕對沒智慧,這是一定的。一個煩惱愈少的人,他的智慧就愈高,就這麼一回事。所以你就知道,跟學與不學、看經與不看經、聽演講與不聽演講統統無關,跟你的「放下與否」有關,佛法的學修跟世間法的關鍵就在這邊。

還有所謂的三學──「戒、定、慧」,關鍵就在這邊,如果符合戒定慧的,你接觸一切世間法,你統統可以超脫,變成無上智慧的佛法。如果你在看經聞法、學修佛典的時候,沒有符合戒定慧三個原則原理,你還是在搞世間法,那個時候就叫做「佛學」,不是「學佛」,所以對人生還是起不了作用。那麼有倫理、道德、因果觀的人,心自然平靜,為什麼我們現在人常會害怕?你看,就是他不知道有因果理路,他會做錯,所以因跟果兜不起來。他常常活在一種未知的生命狀態,「怎麼會這樣?我的命運怎麼會這樣?」,「我怎麼常常發生這些我不如意的事情?」因為他不明白因果理路,所以他做錯了他也不知道,永遠在問「為什麼會這樣子?」。所以「為什麼」問了一萬個、一億個,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啊!

倫理、道德、因果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什麼?如果在中國的文化裡面,就是儒、釋、道。其中,儒跟道就已經完成這三個科目了。這三個科目的向上一著就是要開智慧,智慧就是放下。一般有這三個觀念的人,他會比較如理如法,一般講老實啦,他會比較老實,老實的人不會虛浮。你看,煩惱從哪裡來?從「想出來」的,所以不虛浮的人他就比較平靜,他會產生智慧。智慧一來,就可以去運用科學了,那時候叫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迷時人逐法,悟時法逐人」,科學是工具,無上的工具,只要你沒有智慧,你就不會用工具,你就會用錯,也就是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現狀。

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常常在講汙染啊,所以現在的時空也滿好舉例的,像那些毒食品、毒油一堆啊,它們從哪裡來?從現在的科技來的啊!可是,前面差一個什麼?沒有智慧!對不對?有智慧的人怎麼會拿那個東西來傷害自己呢?有智慧的人怎麼會想不透呢?因為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啊!你傷害了別人,所有的人都讓你得罪光了,你會很幸福嗎?所有的人都來找你麻煩,找你算帳,那時候最痛苦的是自己,這叫笨,沒智慧的意思!

殊不知古人的教法並不是一種教條,它只是讓我們循序回歸我們的自性,本來完美無瑕那一個智慧覺性的本體。所以一旦你回歸的時候,你有智慧了,你愛發展什麼科學統統可以。甚且你那時候發展出來的科學叫做無汙染,現在有一個名詞叫做沒有碳跡;現在的科學幾乎所有清一色都有碳跡,對不對?你說科技昌明,現在的那個3C產品,滑來滑去,訊息當然很方便,傳來傳去,那也得到了「上癮」這件事情。上癮之後,一旦沒有了會怎麼樣?會恐慌啊,對不對?會得心理病啊!一切萬法由心造,心理產生問題,你的物質就產生問題,所以你會同時得到生理病。

現在科學家很進步,我們都很感恩科學家,希望他加把勁,加把勁才能印證佛法是高度科學。為什麼?物理現象的基礎是心理現象,但是在三、五十年前的科學,是把物理跟心理拆開研究,所以研究不出所以然,現在終於明白了。現在科學家的講法,就是原來「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啊!物質是我們念頭產生的相續幻相啊!」換言之,這是從微觀科學研究到極致所印證到的一件事情,也就是一般講的量子力學。物理學有兩大類,一個是太空物理、一個是微觀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就是廣的宇宙,剛剛講的那個星球,所以剛剛那個鐘,她是以它來比喻。我們殊不知人的一小天,天為一大自然,所以這兩個是一如。在佛法也講完了,芥子納須彌,須彌是講大,太空物理,「芥子」就是你們說那個種子,它很小,它講微觀,所以稱為「量子」。

當然這只是比喻,它沒有講到極處,所以它講到「色聚極微」啊,我們一般講的微塵,微塵我們看不到嘛,已經很小了。那微塵的七分之一叫什麼?牛毛塵,牛毛塵的意思是什麼?你拔一根牛的毛,然後牛的毛是不是底下粗、上面尖?上面尖,那個最尖的頂端可以放一個物質,怎麼搖都掉不下來,那一顆物質的大小就叫做牛毛塵。牛毛塵的七分之一叫做羊毛塵,羊毛是不是又更細?所以一樣以此類推,羊毛的最頂尖放一個物質,怎麼搖也掉不下來,像那樣大小的東西就叫做羊毛塵。羊毛塵再七分之一叫做什麼?兔毛塵,兔毛又更細對不對?那毛尖的物質怎麼搖也掉不下來。那一個東西再七分之一叫做什麼?水塵,水裡面有空隙對不對?有一個物質它可以在那個空隙暢通無阻,這麼小的東西叫水塵。水塵再七分之一,研究下去叫做金塵,金屬的密度又比水高,所以再怎麼高的物質,它裡面還有空隙,在金屬的空隙裡面遊走暢通無阻,那一個東西叫金塵。

這樣再下去叫什麼?色聚極微,應該是現在量子力學中講的「夸克」。再下去叫做「極微之微」,也就是現在量子力學家在夸克再研究下去的那個最小的粒子,叫什麼?叫做小光子。小光子它非常小,小到你們很難想像,好像是一個粒子的那個直徑的十億分之一,這麼小的東西。以前沒有科學儀器時,為什麼都知道這些?而現在有科學儀器才慢慢去印證出來,所以你就知道,高度的科學是不用這些儀器的,它透過的是深度的禪定。

禪定不是坐在牆壁前面面壁那樣,也不是把兩腳盤起來,然後坐了半天會酸,還要去找推拿師,不是那些。禪定一般講是指你「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換言之,你沒有執著。你沒有執著到了極處,這個時候是佛法的出世的禪定,超越六道輪迴了。這時候所有六道輪迴裡面的一切現象你統統知道,包括細緻的微觀跟所謂的太空物理的運行,你統統可以了解。它是親證的,它不是由儀器推測出來的,所以,是不是人人都可為?

佛法第一個關鍵,除了前述的五個科目外,它又告訴你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相信!。「信」這件事情的第一個關鍵是要「相信你自己」,而不是相信外在的一些人事物。一個「信」字同時具足了六個層面,「信自」是第一,再者才是「信他」。「信他」不是隨便亂信他,「信他」的意思是信「過來人」,那個「他」是指過來人,就是已經做到的人。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古聖先賢的一些智慧、諸佛菩薩啦,如果修西方宗教的叫什麼?阿拉的智慧、基督耶穌、上帝、聖母瑪利亞等等……,這些古聖先賢的一個親證,親自印證出來的結果理論,你去相信這個。相信了之後,你才能夠再細緻下去,「信因」、「信果」、「信理」、「信事」,這是一個大自然的法則跟現象與本體的關係,講到這邊就是所謂的高度科學。

你必須要了解「科學」還是建構在你運作出來的,所以剛剛講那個3C產品,即便帶給人類方便,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帶給人類高度科學的能力愈來愈往下降了。要不然你這樣講,你們現在要跟人家溝通,台北—高雄之間要用什麼?現在很少人用公共電話了吧,,都是手機拿起來打啊,那你會說手機比公共電話方便多了,科技多昌進啊!但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電感應失去了,你若現在恢復你的心電感應,你還要在那邊滑來滑去嗎?聽說藍光很傷眼睛,對不對?會得什麼?青光眼,還會得白內障,機率提高。還有什麼?老花眼,對不對?對啊,你們這麼小就開始在醞釀了,所以少用少用啦!你要運用它來創造你幸福美滿人生,而不要透過它傷害你自己,這是一個最基礎的關鍵。

佛法要學以致用,並不是說你讀經歸讀經、拜佛歸拜佛,這樣也拜不出所以然,不是這樣子。是你要了解它最終是為了讓你做什麼的,它最終就是為了讓你的生活能夠變得幸福美滿,對不對?所以你看,如果你的心清淨,自然那個感通力就有了,那是高度科學啊!所以,每次出遊,我跟你們出遊,你們都會說:「好神奇!好神奇!」而你們不是也常聽我講:「那個叫自然現象!自然現象!」所謂自然現象就是沒有離開「有原因,有結果」,如果「沒有原因,有結果」才奇怪啊,對不對?那個叫莫名其妙。所以佛家用一句話很好,講得很到位,叫「不可思議」,它並不是沒有原因就有一個結果,而讓覺得你莫名其妙怎麼會這樣,像是一種神奇的事,不是這樣子。而是那個原因你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原因會產生那樣的結果,你不知道、你不明白,所以你稱之為「不可思議」,可是它還是有理路的,它是著著實實的存在。

有一件事情我們每天在做,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了,你知道哪一件嗎?你們每天要吃三餐,你吃了三餐你會肚子飽,很不可思議!對不對?你們曾經想過嗎?為什麼吃?吃了你們就活著,對不對?為什麼車子是加油?而你們吃東西就可以活?不可思議耶!對啊,你知道它,你知道,可是你問不出一個為什麼。所以,那個思跟議論,議論叫討論,你沒有辦法討論。討論的意思是說我們討論、我們認同,就確定是這樣。那請問:你吃飯會肚子飽跟你討論有關係嗎?所以不可議嘛,對不對?跟我想出一個結果,因為我想了,所以它才變成這樣子也無關嘛,是它先這樣子啊!

所以一切的科學家,我們說發明家,事實上只「發現明白」而已,他們並沒有創造!因為它本來就在整個虛空法界的大自然理路裡面,早就存在了,是我們發現了嘛!比如說,我剛剛講微觀量子力學,他發現到那個佛經講的色聚極微的這一個物質的時候,是因為他發現,然後它才存在的嗎?還是本來存在,他才有機會發現?所以是去發現明白它而已,並不是真正創造出來。如果我們人類能夠想到這一點,我們的心就謙懷了,我們傲慢就提不起來了,因為一切宇宙的存在本然如是。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什麼?「法爾如是!」「法爾如是」用比較接近白話文的解釋叫「它本來就是這樣子」!

所以,為什麼我們背離了?因為我們常常要問個為什麼,所以把那個「本來」給什麼?推走了。所以「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這是我們的思維把整個宇宙的真理推遠了;換言之,如果把它轉化成我們比較切身可以體會的話,就是把我們的幸福美滿給丟掉了。它並不是不存在,而是我們把它給遺忘了。幸福美滿來自高度的智慧跟科學的運用,我們一切人生的造作都沒有離開科學,只是說它是以前跟現在或是未來的差別而已,它的理路都沒有離開!所以剛剛講,學以致用非常重要,至少我們「養身為始」,證道先暫且不說,因為現在的人還不知道要關心什麼叫證不證道,對不對?證道就是證得我們至善圓滿的生命本體,禪宗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禪的修法其實很直了心地,它是一個懶人的選擇,你如果覺得你自己很懶惰,不要搞得哩哩雜雜,你就直接放下,所以人家講「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丈夫、佛」。天人師是什麼?天人師就是你們講的一切九法界、六道裡面天神與人共尊的什麼?導師,叫天人師!共尊的意思是指都會跟祂學習的那樣一個生命狀態,或是那個人就叫天人師!那麼你就知道了,這一些天神是什麼意思?天神有不同層次;當然,底下叫鬼,也有很多不同層次,這是古時候宗教的名詞,現在科學家的講法叫做「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我們是處在第三度空間,我們是一種生命體而已,而不同維次空間還有很多生命體是我們不知道的。

剛剛我們講的那五科,是佛法教學的五大類內容,當然這五大類內容拆開無量無邊。它要修的學分是什麼,這個叫內容。它要完成的學分有三個:一個叫「人跟人的關係」;一個叫「人跟大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個,最後一層叫「人跟天地鬼神的關係」。我們剛剛講的天地鬼神,現在的名詞就叫做不同維次空間的關係,不同維次空間合起來才是真正的虛空法界。所以你看,如果你完成了這三個關係,你那時候是不是叫做自在主宰?自在啊!比如說以前,我們要出國,覺得夢寐以求,對不對?覺得是不可能的事情,對不對?連去到台北都很高興了,對不對?那現在環遊世界的人多的是啊!所以若就交通上來講,現在人的自在性是不是比以前高?可是,佛教在講的是完全圓滿、不偏頗的,若你多出一樣「好的」的同時,卻也多出一樣「不好的」,那個就不叫真智慧。所以,智慧的起用是圓滿的好,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很多方便得自於科技,可是很多汙染也是同時產生、很多的苦難也是同時產生,這個就不叫智慧的運用。真正的智慧運用是什麼?是你有好,而完全沒有壞的,這就是智慧的運用。

所以,大的(指「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是這樣子,整個虛空法界你會解決,那小的就是我們剛剛講的人跟人的關係。「人跟人的關係」的基礎學分,叫做「人跟自己的關係」。我們剛剛講,像3C產品滑來滑去最後什麼?有強迫症,一旦沒有這些產品了就怎麼樣?就不能自主,是不是跟自己都有矛盾?你看,現在的人連第一個學分都沒辦法了,所以後面的都免談了,你懂嗎?所以,為什麼社會會愈來愈病態?整個環境會愈來愈汙染的原因,是起始於這個。我們現在人不知道,發明了一大堆事情來讓我們自己變這樣,事實上,不是這些科技工具本身的錯,而是人類沒有智慧!

所以佛法,「佛」那一個字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覺」,「覺」就是智慧的意思。為什麼它叫佛法?白話叫做智慧的方法!它有很多層面,從義理上是這樣,從形式上是佛陀在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所以叫做佛教,它不是一種對外去崇拜的。那你要達成這個至善圓滿,你自己要先圓滿。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做「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你還沒有自己圓滿,你要去幫助別人圓滿是不可能的事情,永遠會有欠缺。所以剛剛講第一個為什麼要相信自己?你就知道了,因為你不相信自己,你自己是不會去努力的,那一種人就是最消極的人。宗教徒常常讓人家的觀感是消極的,那是一種錯誤的宗教,一種崇拜迷信的宗教,就是這樣。如果現在所有的宗教都能恢復「教育」,可能現在的社會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去雲南雞足山的時候會到迦葉尊者,對不對;跟祂通個電話,我們用白話文講,我們跟大迦葉尊者打電話,跟祂報告一下,總是來了雞足山一趟,也不能白來啊。在迦葉殿的時候,我們跟祂講,你們有沒有聽我講?在路上時脫口而出,「迦葉尊者啊,您當時那個禪宗的一個子弟,現在是大師啦」,當時是子弟,現在叫他虛雲長老,來到了這個雞足山,恢復這些禪門的道場。他很努力,對不對?那現在呢?我那時候就跟祂講兩句話,我說那個「佛宗已興」啦,他(指虛雲長老)要去恢復佛教當時的這種氣燄,所謂當時的氣燄,都是指正確的那一種,而不是崇拜的那一種,是我們剛剛講的一大串教育的這種,能真正利益眾生的這一種。他很努力的先把這些表法的……「寺廟」叫表法的工具,先建構起來。表法的工具用現在的講法叫做教學工具,這些寺廟不是一個崇拜的場所,不是一個求平安的地方,它是一個學習的地方,所以它叫做學校。

古時候的「寺」就是學校的意思,內容就是教智慧,是這樣的意思。他恢復了寺廟道場,所以叫「佛宗已興」,但是「教猶不復」!很可憐!現在的道場好像興起來了,大家喜歡到處去參訪禪宗道場,道場也有安排一些法師,安排的意思就是什麼?有的不是真的啦,有的要在那裡做工的!因為你有廟沒有法師,觀光客去會覺得很奇怪啊,所以是為了賺觀光客的錢,這種就叫做觀光的佛教!所以那個「教猶不復」,不及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佛的形相是有建構起來了,可是它沒有這個教育的話還不算是,所以還有待去努力!有待誰努力?佛弟子啊!四眾弟子啊!出家二眾、在家二眾。

佛是覺悟了,祂知道了嘛,我們都是講真正的這一種,凡是學習覺悟這一件事情的學生都叫做佛弟子,所以有待這些人去努力!努力把真正覺悟的方法復興起來,才能夠利濟蒼生!有很多人不能了解,問說:「我幹嘛沒事利濟眾生?」我們剛剛是不是講了,沒有哪個有智慧的人是傷害眾生而讓自己可以得到利益的啊,對不對?所以反過來說,也沒有哪個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若自己要過得很好,一定要利濟蒼生的啊!只有笨蛋才不會這麼想啊!我們人就是走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走向這一個道途,所以一定要藉著智慧覺醒的方法,再讓我們學修、訓練回來我們本來美好無瑕的智慧本體。當那個智慧本體一有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在我們的人生裡面自在主宰,過著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要不然統統沒辦法,是這一個理路。

好像我講得有點超過時間了,看看諸位有什麼其他的疑惑嗎?有什麼想要了解的?能告訴你要加強什麼正確的方法.....。那麼,後面我再補足這一段好了,老掉牙,常常講的,學修的關鍵也就在常常重複正確的啊,它的關鍵、門道就在這邊。世出世間法唯一成就的門道,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把這二句話換成比較白話文叫做什麼?接觸一樣,當然前提它是要正確的,然後不斷重複這件事情。你會發現讀書人最討厭「重覆」這一件事情,讀書人會說:「我覺得這個我知道了啊,我幹嘛還要再知道一次?」因為你知道卻做不到啊!做不到就要再知道一次!一直知道、一直知道、一直知道,一直感染、一直感染,那就是你能做到的關鍵,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這叫做「方法」。你知道的內容叫做「理論」,你要怎麼達到那個理論,可以學以致用?就是那個「不斷重複」,那就是方法、門道、關鍵。

你看我們現在人世間的教育,從小我們都一樣,都在這個社會受教育,為什麼這麼多讀書人在學習,沒有開悟證果的人?包括現在的佛學院,花了很多錢去培養,可是至今為止,我沒有聽說過有開悟的法師是從佛學院畢業的,這是不是很諷刺?關鍵在哪裡?你不能否定佛學院教的東西是錯的,它都對,那個「理論」都對,偏偏「方法」錯了,所以達不到。一個要成就的人不能離開三個原則:第一個「方向」要正確,學修的方向是什麼?利濟蒼生,這個叫方向正確。多數的人學修,第一步就搞錯了,是要利益自己,對不對?要滿足自己的欲求、自己的嚮往,要滿足這個,他不是為了利濟蒼生的,這個叫做方向錯誤了。

所以,第一件事情把方向調整,我學修就是希望成就無上道。無上道是為了幹什麼的呢?「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總能力!成就這個要幹什麼?要履踐總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換言之,你學佛若不是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那麼方向就統統搞錯了。雖然你少少的名聞利養、你少少的福報是可以得到的,可是不能究竟;換言之,你那些得到的都會不見,不見的時候你又回歸那個痛苦。你小小的健康也會恢復的,可是如果你的起心動念沒有保持一直往最高標準走的時候,你還是會停滯、還是會退轉,所以你小小的健康還是會退轉回去,統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就是佛家講的「無常」,為什麼會有無常的現象?因為你有無常的心,無常的心產生無常的現象,因為現象是物質世界。科學家是不是已經講了,物質世界的基礎是心,心理世界、心理參數,換言之,這個物質世界是你心理變現出來的。心理產生能量,能量變現出精神跟所謂的物質。

「方向」正確之後,你就要去了解正確的「理論」了,所以理論要正確。你為了辦到、做到這個正確的理論,你就要去符合正確的「方法」。怎麼樣的方法?就是重複,所以這個要訓練。為什麼要訓練、要常常講?因為我們都讀書,因為我們從小被訓練成不喜歡這樣子,把我們訓練聰明,我們那個亞當夏娃的蘋果吃太多了,所以自己不老實,分別太多,對不對?所以要趕快把它都吐出來,趕快恢復,恢復我們的老實。老實人他願意重複,不老實的人不願意。所以,誰能成就?為什麼人家念佛的說「老實念佛」?為什麼不是寫奸巧念佛?對不對?老實才會單純,心才會靜啊!老實就會重複,奸巧的人會說:「我念過了」,但你還沒去極樂世界啊!對不對?你這樣想就知道。

最近你們有在寫書法,你們就知道,你們字要寫得好要怎麼樣?重複同一個字嘛!好啊,那麼你爸爸、媽媽、老師,小時候教你重複那個一筆一畫,你不就會寫了嗎?你不就知道了嗎?那你為什麼要重複?所以,你「知道」跟「做到好」是兩回事,是這樣的意思。從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再舉一件剛剛的例子,你們為什麼要三餐重複吃啊?對不對,都是重複!?﷽﷽﷽﷽﷽﷽﷽﷽﷽﷽﷽﷽﷽﷽﷽﷽﷽﷽﷽﷽﷽﷽﷽﷽﷽7u;4﷽﷽!你要維持住你好的生命狀態,所以你會重複啊!你對於物質尚且這樣,你的靈性何況不是這樣?所以,我們知道要顧物質、顧身體,但我們別忘了要顧靈性啊!靈性是物體的主宰。

所以,身心靈三而一、一而三,其實主宰是靈。我舉一個例子,身心靈就好像一個人開車,車子是「身體」,那個人的智慧是「靈性」,那個人的運作是「心」。那你覺得一台車子能夠去運作,哪一個最重要?靈嘛!對不對?所以,車子會壞掉,而靈不會,靈會迷失。比較笨的靈叫做靈魂,覺悟的那個靈叫做靈性,它的差別是這樣,不是換了一個而本質不一樣,它都是同樣的。所以,迷失的靈性叫靈魂,存在六道輪迴裡,換言之,是靈魂就一定受苦,苦的程度不一樣。當你靈性提升,你覺悟了,你變靈性了,你就有能力把六道輪迴的這一台車換成諸佛菩薩那台車了。所以,當你開的是一台破銅爛鐵的車,現在壞掉了,你不會捨不得。但你開的若是法拉利,第一天就把它撞壞了,你會很捨不得,知道嗎?就是這樣子。

我們要注重的其實是到最後導歸靈性,你們活了一輩子,最後輸贏就在斷氣那一剎那。那一剎那,如果你這一輩子累積訓練的靈性比較高,恭喜你,你下輩子換到的一定比現在的軀殼還好,而且你可以選擇,決定權在你那邊。如果你沒有超越六道輪迴的能力,決定權都在於你造作的業力,雖然也是自己創造的,可是你會痛苦,你會不如意。就好像一個學生考大學一樣,他平常不讀書,他說:「我想讀師大」,他考零分但他想讀師大,可不可能啊?這跟你想無關,你想做什麼無關,跟你平常讀書有關!所以人家在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它是已經涵融一如了;我為了想考到師大美術系,所以我很努力去了解什麼條件可以考到,我很努力去做,對不對?我具足這個條件,這個條件就叫業力,這個業力是我創造出來的、符合的,所以我最後考上,就被分發到師大美術系了啊!

我是以我們以前的那個次第來講,一個能夠考上師大美術系的學生,他所有的學校都能填,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是不是叫自在!比如說,我考上師大美術系,可是有的人是因為他的愛人考得不好,結果分發到文化大學,以前文化大學成績比較差,排在後面;而為了陪她,所以不要讀師大,那你可以決定了。可是你若分數不夠,也許連文化都讀不上,就這一回事,我們生命的總和就像這樣子。

所以祂在在處處都是一種教學、教育,只是說前面掛著「覺悟」,這樣子的差別。所以才是至極的,至善圓滿的教育,也可以達到至善圓滿的境界。這樣講,希望大家可以明白,那你明白了,你就知道怎麼改善你的人生了。知道了怎麼改善,為什麼改善不了?因為訓練不足、重複不夠,所以再加上「重複」就解決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年7月 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一)

西馬

7/12

小港機場

馬來西亞出訪的日子終於來臨,在機場準備辦理登機手續時,恰巧遇到沈老師與高阿姨,還有兩位前來送機的朋友,高阿姨藉這機會介紹她的朋友們與 師父認識。師父善巧方便舉了很多例子,讓初次見面的這兩位朋友聽得神情歡喜,言談中很快的到了準備登機的時刻,大夥仍意猶未盡。這,手機傳來告知班機誤點35分鐘的訊息,這未免也太巧妙了,據沈老師表示飛香港的班機是很少誤點的,因為這樣的機緣,讓這兩位新朋友與 師父多相處了一些時間,連他們也說:「這是很難得的福報。」

 

檳城

四個多鐘頭的飛航時間,終於到了此行第一個目的地-檳城。出了海關,林醫師一行人已經在大廳恭候 師父的到來。他們對 師父的重視與期待之情溢於言表,如果不特別強調說這是他們與 師父的第三次見面,旁人都還以為是已經認識多年的好朋友,那種自然、親近又不失尊敬的態度讓我自嘆弗如。晚上林醫師夫婦、馬姐及張姐請 師父還有我們大家吃飯,飯後大家爭相與 師父拍照留念,相機一台接一台,誰也不想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還有張姐親自示範當地敬茶的習俗,那一口氣拉長音到底真是讓我嘆為觀止,大夥在如此溫馨熱鬧的氣氛下為今晚的餐敘劃下句點

[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獨特敬酒敬茶風俗介紹]

類似台語敬酒呼乾!粵語稱飲勝,拉長音就類似:~~~~~~~~~~~乾!

參考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cvLqx68DBw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3).jpg

7/13

今天行程安排的機緣,是源自去十二月 師父與周博士相聚時,周博士特別邀請 師父與大家今年來參加他的畫展。當時沈老師答應要奉上佛朗明哥舞蹈賀,小妍師姐、端容師姐及佳容師姐三位也準備了「敦煌舞」獻禮。這六個月來小妍師姐三人都很積極地在練習,還特地聘請專業的舞蹈老師編舞且服裝也請設計師精心設計沈老師更不用說了,彩排時看服裝及舞蹈就知道也下了不少的功夫,每個人都如此重視這場盛會,盡心盡力的去完成此次的任務,不求回饋,這樣的態度完全符合 師父常教我們的布施理路,兼具了內財與外財布施,然後又讓主人家與觀眾看得相當歡喜,這又具備了無畏布施,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難怪每次看到沈老師及師姐她們都是笑臉迎人快樂自在的樣子,看到這樣的結果,讓我在學法上更加有信心。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8).jpg

中午用餐時,巧遇林醫師的同學夫婦,因此我們邀請他一同用餐,在會場時林醫師就特別介紹 師父讓他們認識,相逢便是有緣,在這難得的因緣際會,林醫師怎麼能不把握這樣的機會呢!當然要急著把他遇見 師父後的改變和心得與這認識五十幾年的老朋友分享,因此,林醫師的同學也感到相當殊勝,不的提出他心中的疑惑向 師父請教。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1).jpg

 

師父舉了很多信而有徵的例子為其解說,因為他是學畜牧方面的,聽到高大鮮乳的乳牛聽「無住」後,乳牛的身心變得很健康,不但鮮少生病,且在牛乳產量減少的時期反而能正常生產,讓這位先生感到不可思議。還有苦瓜的樹頭因為長時間聽「無住」之後長出更碩大的果實,他看到照片後更是嘖嘖稱奇,因此還特地要了「無住」音聲播放器要回去長時間播放。這樣短短的一個多鐘頭與 師父相遇,就得到相當多寶貴的啟發,這位先生表示相當歡喜。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4).jpg

 

用餐結束後,有人提議是否應該去拜會一下老朋友呢?就是保生大帝。

廟方人員見到 師父前來馬上站起來準備要敲鐘歡迎,坦白說那位先生應該是馬來西亞當地人,不甚明瞭我們的話語,但在 師父元和妙音下那股正向能量的攝受力,令他歡喜的以鐘聲禮讚 師父!正常來說寺廟會敲鐘都是因為慶典、主神壽誕或是會神,平時廟方是不會隨便敲鐘的,可見每次 師父的到來,對神或是廟方來說是多麼歡喜的事呢!在這沒有停留很多時間,因為還要再去拜會另一個老朋友,就是【玄母殿】。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5).jpg

 

因為在行前啟森師兄先寄了些法寶給廟方總務余先生,余先生也特地傳簡訊表示感謝,並邀請 師父前往敘舊,剛好行程上還有些時間,所以我們就前往拜會。我們到時余先生剛好不在,廟方人員聯絡之後,隔沒多久余先生馬上趕到,並邀 師父至涼亭茶敘,林醫師也一起陪同前往。廟裡的主神觀世音菩薩,隨即也傳訊息恭迎 師父到來,師父藉由元和妙音開示說法,也轉達菩薩對廟方執事們的期勉教誨,其中有一段話「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是是非非、來來去去、對對錯錯,只要不要參與評論或是判斷、評判,你就超越了,你就不受這些是非糾葛難免的摩擦影響,就超越了」,這段話在當時讓我有很大的觸動,我們有時會被一些是非給擾動,因此困守不前,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啊!師父常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古人也常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弟子規》有說到「言語忍,忿自泯」,尤其在做公共事務更應該小心謹慎。開示後余先生請人準備了很多餐點請我們享用,此次的熱情更勝於前,滿桌的佳餚,榴槤一顆接著一顆,山竹也是一整袋滿滿的供我們食用,這樣的盛情完全是託 師父之福,果真是「師父做工,學生領功」,唉〜真是讓我吃得相當慚愧呢!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7).jpg

 

晚上參加完周博士的晚宴後,林醫師一群人迫不及待的要把握與 師父相聚的最後一晚,因為次日我們即將離開檳城前往吉隆坡。為了把握時間,於是我們直接回飯店,原想在餐廳喝點東西,但是因為營業時間的問題,員工建議我們到尚未營業一個酒吧包廂,一如往常又是VIP,裡頭只有我們,完全無任何干擾,此時我想林醫師應該很開心吧!

林醫師分享說,他本身沒什們宗教信仰,平時很少會到廟宇,也不習慣拜神,因此不會去跟朋友講關於神佛的事情,因為沒有明師指導。但是自從遇到師父後,漸漸的對佛法感到有信心,並感恩 師父的引導,現在反而會很積極的去分享他的所學,且會想主動的想把 師父的法寶送給他的好朋友。不過,在這之前他手上唯有從台灣寄給他的那份法寶,很捨不得將它送出去,又不好意思再開口跟我們索取,後來真的忍不住了,才開口向啟森師兄詢問是否還有多餘的法寶可啟請?其實在稍早前啟森師兄就有和我討論過,是否要主動詢問林醫師,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法寶給他在檳城分享嗎?但是又怕會造成對方的壓力,沒想到因緣成熟,水到自然渠成,林醫師知道我們還有法寶可啟請相當開心,並多留一些放在檳城的法寶流通處,這樣的轉變,連在旁的林太太也覺得不可思議。時間一分一秒的過了,因為隔日我們還要搭五個鐘頭的車到吉隆坡,不捨讓 師父太勞累,原本說好待到十點,但是林醫師仍意猶未盡,一直想多聽聽 師父的說法,所以又多待了四十五分鐘,最後在很開心的氣氛下相互道別,也為這段檳城之旅畫下圓滿的句點。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10).jpg

 

在檳城的這兩天,又再度讓我學習到林醫師他們對 師父的恭敬和學法的積極態度。他們從去年六月第一次認識 師父之後,每一次 師父的到來,他們始終能夠萬緣放下,全心全意的善盡地主之誼。林醫師休診,馬姐的兩間店面也交給員工打理,開車來接待我們,有幾天就陪幾天。這樣的精神反問我自己,我能做到嗎?只與 師父見過三次面卻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就有很大改變,林醫師夫婦的生活更加踏實有方向,馬姐的店生意也越來越好,這些都是對佛法的見證,值得我去效法省思的!感謝林醫師、林太太、馬姐還有秀珠姐,期待下次再相會囉!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2).jpg

 

翌日,五個多鐘頭的車程來到了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此趟的目的是拜會吳阿姨,吳阿姨也是先前 師父第一次到馬來西亞認識的朋友,吳阿姨雖是基督徒卻非常喜歡聽 師父說法,晚餐結束後吳阿姨請大家喝咖啡把握機會請教 師父。問說:「如果有兩種人是飽讀經教但行為卻與經教相違背另一是雖說沒有天天背誦經教,但是行為舉止卻是符合經教所說的,哪種人的行為是對的? 師父答說:「如以這兩種人比較,當然是後者正確,所有的一切法論實質不論形式,尚且古時候的人沒有文字怎麼辦?難道那時代的人沒文字就沒辦法去做好事,佛家有句話講說:『依義不依語』,也許你那句背不出來,可是你懂得那個意思就會去落實,所以是符合經教的。」 師父教導我們應該將經教看了之後,深入了解意思並且落實於生活中,此改善我們的人生,而不只是去背誦它而忽略去落實,那就實在太冤枉了,這也就是 師父一直強調:「學法就是做到才算數」,而不是徒於記問之學,那是沒有用的。經過 師父精闢的開示後,吳阿姨就更明白了,因為她曾經請教過牧師及學佛之人,始終無法解除她的疑惑,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吳阿姨也因此增長了智慧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6).jpg

 

「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經過了在西馬這短短的三天,每位朋友無不想盡辦法爭取與 師父相聚的時間,哪怕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深怕錯過了這次機會不知還得再等多久才能再見到 師父,因此 師父也百分百配合為大家說法開示,他們的願心就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關鍵。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即得十分利益」,這句話對我來說或許非常熟悉也知其意,但是重點還是在於那個「誠心」,決定得不得「利」,看來我還是得再多加把勁才是囉!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12).jpg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9).jpg

 

結束了西馬之行,接下來將是此趟馬來西亞弘法之旅的重頭戲─東馬,當中發生很多不可思議、令人讚嘆的事,敬請拭目以待。

 

2014年7月 弘聖師父上人 馬來西亞弘法之旅 (一) 西馬 (11).jpg

 

末學 瑞騏 敬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座 花絮

──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8).jpg

人生數十寒暑 無常轉眼即至

今世順逆窮通 身後六道統苦

佛以大事因緣 開示悟入眾生

把握四事殊勝 勤修戒定慧學

真信切願力行 老實聽話真做

回歸自性本然 十方任由應化

仁者細細思量 何為人生大事

至要學佛解脫 永離生死輪迴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6).jpg

和諧人生講座,心靈成長的優質活動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11).jpg

主持人:棋研師兄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9).jpg

紋宏師兄元和妙音唱頌,靜心~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10).jpg

珍惜四事因緣

宏哲老師以四事因緣難得道出此生來此的目的為何,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最後的「善知識難求」為最難!而非常幸運能接觸「一覺元」這個一乘圓修法門的我們都擁有了這四張門票,因此我們應該力求於此短暫的人生,解脫生死,把人生最首要、最重要的目標設定於此,生命才會真正的幸福美好。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2).jpg

時間與福報

人生最容易看得見的公平是時間,每人過的速度都一樣,因果也是公平的,眾生因為只看得見眼前,殊不知因果通三世,此生的造作,福壽窮通種種的福報都在此生的時間結束後隨業流轉,只要不超越死生這件事,就算死後生天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等到八萬四千劫壽量結束後衰相一現,沒有因緣解脫死生,還是要墮地獄受苦,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六道的最高層級,福報已經是最大了,但此事(超三界十法界)福不能救啊!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4).jpg

人生統苦,只要在人道就會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苦)而目前我們身在減劫,苦只有每況愈下,生命最終無解!

該如何求得解脫?

要解脫就要有智慧。

如何有智慧?

就要學佛。

佛是什麼?

佛是清楚明白人生真相的人。

如何成為這樣的人?

就要受教育。

教育在哪裡?

在經典裡。

問與答到了這裡,宏哲老師在歷經20年不斷的翻看無數的經典,到最後看不下去也讀不下去了,因為看不懂,全家雖然一起學佛,結果卻是全家生病了,此時宏哲老師也驚覺這一定是學佛方向錯了,20年的空轉非常無奈的判定生命無解!此時幸得能遇大善知識,在  弘聖師父上人說法開示下,古喻今詮才真正明瞭佛典中的實質含意,在一覺元學習,這才開始真正學法之路。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13).jpg

解開枷鎖,迎向幸福

學法20年後才真正有機緣遇到真正善知識得以解開了多年學法的枷鎖,現今已用正確的理論、方法,往正確的方向學習,全家的狀況得以好轉,這是幸福的開始。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12).jpg

20年自修研讀經教,經過23年在一覺元學習,以 師父上人說法的內容將信、願、行,理論方法字字珠璣在講演當中分享....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14).jpg

真學佛,改善人生,祕訣只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1).jpg

仁者細細思量 何為人生大事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7).jpg

啟請 師父上人開示~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3).jpg

師父上人開示精要

(1)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當中提到學習的第一件事情,也就是「從明師學戒」,那麼為什麼從明師學戒,這當中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明師」,一個叫做「戒」,戒為無上菩提本,所以要成就無上菩提也就是一般,我們講的成佛作祖,絕對不能缺少「戒」這一個狀態。戒學修契入得定,定開慧,慧就是覺,覺就是一般說的佛,那麼,為什麼要從明師,因為誌公禪師也講「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即便我們用著我們的聰明才智去廣學多聞,把這些從古至今的佛經,大小乘通通涉獵,我們還是會錯解、誤解它,這其中關鍵在哪裡,因為我們沒有清淨心。

(2)一般的生命在還沒有明心見性之前,通通會往外卸責,因此一個錯誤產生之後就會不斷蔓延、延伸,所以只要一味將責任歸究於外在,這個錯誤的人生狀態就因此而產生,然後就把他往下拉。物極必反,因為好太好,所以爬的高摔的重,所以在我們學修過程裡面從明師學戒而不是從自己學戒,我們會不會學錯,我們用著我們的認知,通常我們學戒都是叫別人對不對,我們學了一樣東西再指導別人,這是叫別人學戒不是叫自己學戒,這樣就是做一個最錯誤的示範。

(3)古法的教育傳承,就是一般講的私塾,若在世間話叫做學徒制、學徒。一個一個跟,為什麼學徒比一般正科班而言,對於一技之長的學習會比較深入,其原因是因為他有機會跟隨著他的師父二十四小時去看他的樣子、他的表現,就這一點才有辦法讓學習者提起所謂的內在恭敬至誠,因為他有樣子可以學。一個根性比較高的人,他直接可以從經典上隨文入觀,轉化契入,他才可以從經典上看到佛陀的樣子。

(4)世出世間法的不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不同,關鍵就在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先要有才能夠談得上一般於佛法專業名詞所謂的「三慧」,一般我們講「聞思修」,聞思修成無上菩提,聞思修三個字就是戒定慧最後的一個字──慧,這個慧代表了三個字──聞思修。聞思修又不是「次第」,他是一個「整然」,一即一切,接觸到了就理解、就明白、就做到了,它是在形容這件事情,這個生命狀態就是智慧的作用,所以它就是戒定慧後面這個字,智慧本身就是你一碰觸到了就明白,聞嘛,接觸到了的意思,你馬上就知道了解,思是了解的意思,你接觸到的同時你也了解到,同時就做到了,這就是智慧作用,所以智慧能解決問題的原因就在這邊。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 (5).jpg

(5)我們解決不了妄的世界裡面的痛苦,因為我們被訓練成凡事都要問「為什麼」,問到極處,最後一個為什麼我們還是要找一個為什麼來問那個為什麼是為什麼!所以這樣不斷延伸就是一種妄的徹底,一直延伸下去,所以你不斷遇到問題去問為什麼,該做的去做就好了。你就不用為什麼再問前面的那個為什麼,你已經沒有問題了,沒問題就不必再來個為什麼!聽起來很像繞口令,可是本來就是這樣子啦,我們現在虛妄的眾生活在妄的世界裡本來就像繞口令一直在延續阿,你們哪天的煩惱有停過,只是對象換一下程度換一下而已啊,那通通來自於我們愚痴嘛,我們的愚痴產生的現象就是我們照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執著,所以止止無須問。

(6)華嚴在表達的精髓就是息妄,透過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返聞聞自性,反躬自省,凡事匯歸自己的這些劣根性的一種卸除,可以在人世間即身成佛,那麼這個即身成佛,你當時要去哪裡就可以去哪裡了。

(7)我們眾生再耐心一點,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了,不是的!是從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算起,連阿羅漢都沒有資格契入這個福利,這叫福利,你看三大阿僧祇劫是福利;而我們現在六道輪迴眾生,光一個執著就卸除不掉了。如果這樣就有所謂的高下嘛,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是為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而為什麼說法身大士的福利,因為法身大士辦得到,一念間把這些放掉,對不對,所以他有這個福利那我們沒有氣魄,像六祖惠能祖師一樣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的氣魄,我們辦不到。若此切願發起,必得成佛

 

2014年4月6日 和諧人生講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座 花絮.jpg

感恩 弘聖師父上人寶貴開示,再次深探生命本質,祝福各位同修法喜充滿!

 

一覺元紀錄組 敬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