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九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在自在當中學習而不會變成懶、閒散和散漫?
師父上人曾提到說有同參很精進,他可能就是一直在聽法,然後去洗澡也聽法…,這讓我們想到就是我們有時候對於知見上或理解的不深入,會覺得有恭敬心的問題。比方說,我們去拜佛,有人會覺得應該要穿上海青啊…,就是會有這種執著跑出來。在生活當中,我們如何在自在當中學習而不會變成懶、閒散和散漫?
【師父上人開示】
大乘佛法講「論心不論事」嘛,對不對,所以,其實所有的佛法都是這樣,你看它單看你的用心是什麼、你這件事情的價值定義是什麼決定!
我為了精進的,這有何不可?對,可是我…我是平常都不要,我在這個時候圖方便,那…那你的恭敬心在哪裡,對不對?那我平常已經做到滿了,我現在還爭取這種時間繼續,那這叫「加碼」,那個心是很真誠的嘛,你才會再加嘛,對不對!可是我們世間人不是這樣嘛,我們世間人常常是平常都不要嘛,那些不該要的時間他都促成。
你比如說,當然啦,「恭敬」,你說你拜佛啊,穿整齊當然要輕鬆,因為拜佛有一個動,對不對;或者是念經,打理好,這個是表恭敬吶,表恭敬吶!那假設你有一天都沒有這些物資條件的時候呢?那你是不是從此封經,都不讀了?等到我哪一天賺錢買到比較標緻的衣服、比較像樣的衣服,我再開始來讀經,這不是這個概念吶!
所以,在你現有的條件底下,你很真誠的把它周全就對了,這是一個標準。
那這樣的學習態度,它就是活潑的,它就不會死在一些規條裡面,戒律也有開、遮、持、犯嘛,不是只有所謂單大家說持戒、犯戒這麼的二分法,不是這樣。所以「心」很重要,可是偏偏眾生的心不容易到位,這個都是要…怎麼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很誠實的面對自己,這種事情,對啊。
為什麼很多儀軌要建構、要設定的很標準,要符合這些儀軌去做?因為眾生有一些好逸的一個心態,所以他會放縱自己,他會圖方便變隨便,他會往那個方向走。所以,當隨便的時候,他又會有很多藉口說「我只要論心不論事」,我們不是在講這一種的,這一種當然是很不如法。
那如果你是很恭敬的,本來方方面面都周到了,然後,你多出一些時空因緣,就好像說我剛剛講那個讀書嘛,你在書桌讀啊對不對,你為什麼要坐在馬桶上看書呢?邊大便邊看書呢?你說:「對啊,我書…我那個八小時我只要有空我書桌都在讀啊,我還要更加爭取我上廁所的五分鐘,我還要更加爭取這個時間讀,我不想空過啊。」那你覺得他在坐在馬桶讀是好還是不好?好啊!對不對。
有一種就:「喔你看!他坐在馬桶讀被他媽媽稱讚,那我也來坐馬桶再讀就好。」你看喔都不一樣,「我坐在馬桶,馬桶再讀」那意喻上就是什麼?我在書桌上都不讀的,那這樣就不行嘛對不對,所以,不是說你坐在馬桶上讀書對與不對,不是這樣嘛,不是二分法,而是你的狀態是什麼?有的坐在馬桶讀書值得嘉獎嘛,有的坐在馬桶讀書令人鄙視嘛,對啊,他都坐在馬桶讀書嘛。
所以,引伸到看經學法這件事情亦復如是嘛!有的人他看經就睡覺啊,比如說看我們法堂啊,打開沒兩分鐘就睡覺啊,然後就:「師父,我每次看經都睡覺,好好睡喔。」對啊,有的人是聽到了說:「師父,我每次想睡覺就看您的經,我只要想睡覺的時候,我就才會打開您的法堂看,因為很好睡,平常都不看。」喔,那第一種不是,第一種是平常都在看,看,看滿了,看到晚上很累了對不對,很累了他又捨不得睡覺又撐在那邊又要硬看,他看到睡著那一段。那那一段他看到睡著是值得鼓勵還是他不恭敬,對不對?所以,法不能用一個形相去定位它,你一定要看這個人的用心跟他的目的是不是純正,目的純正,他值得鼓勵啊,對啊。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