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講述🔰
【放下—何期自性本不動搖】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所以修道這一件事情跟我們的學歷沒有關係,跟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統統沒有關係,跟你是什麼族群也沒有關係,跟你是哪一星球的生命體統統沒有關係,就是跟你自己願不願意放下有關係!那麼我們憑何而能證明我們會放下?這時候就是依業相來檢測了。什麼叫業相?我們顯現出來的境界相就叫做業相。境界相是什麼意思?就是相對於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人自己遇到的人事物的總合就叫做業相,你的跟我的不一定一樣。事實上,全世界找不到兩個生命體是一模一樣的啦,有重疊的部分,那個叫「共業」,個別的叫「別業」。「一樣」加上「不一樣」,它就叫做不一樣嘛,對不對?所以找不到彼此相同的。依據這一個理論,原理上跟事相上都一樣,有N種維次空間的存在。因為真理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就產生了世界(境界相),這個境界相也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維次空間、空間維次。
科學家依理論推測也告訴我們,現在比較先進了,二、三十年前,我們所聽到的是十一度空間,整個宇宙有十一個維次空間,可是現在的量子力學家先進,他用高度數學的論據去推測到理論上有無數度的空間,可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在佛法的高度科學講得更細緻,它告訴你「心現識變」,就是因為找不到任何眾生有一模一樣的念頭。如果要達到一模一樣的念頭,在什麼地方找得到?在常寂光淨土裡找得到。我們眾生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長相的人嘛,你們說:「很像!他很像他!」那表示也有一點點不一樣。雙胞胎很像,但還是不一樣,這表示他們的起心動念不一樣,所以都是念頭在決定的。
那為什麼在常寂光裡面找得到一樣的?因為常寂光是佛,是妙覺如來、圓滿佛!妙覺如來是什麼?是妄想已經卸除殆盡的生命體,祂當然沒有分別心也沒有執著心,祂之所以有別於實報莊嚴土裡的法身大士這些菩薩,就是祂不但沒有妄想了,連妄想的習氣也沒了,完全乾淨的,這時候是不是一個念都沒有!那祂們都一樣就是因為祂們一個念都沒有,所以一樣,在起心動念一個念跑出來的時候,一定是不一樣的念出來了,於是就產生不一樣的境界相,這也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業相。
那麼我們放得下、放不下就從當中檢測,當我們遇到境界相現前的時候,我們會不會起煩惱、憂慮、牽掛?如果會起煩惱、憂慮、牽掛,表示我們根本放不下!那你要怎麼對治?就是從會起煩惱、憂慮、牽掛的那一個境界相直接對治,這樣就是真修行人。而我們現在多數的修行人剛好違背,「我遇到會讓我起煩惱、憂慮、牽掛的人事物,我趕快逃!我永遠保持不起煩惱、憂慮、牽掛。」你能逃到哪裡去?去山上找個山洞,然後拗腳、拗手地坐在那邊,最後呢?最後你還是會起煩惱,因為好黑,好怕哦!(師父笑說)那些統統是煩惱,還是得去面對!所以最後是從那一種最淡薄的又修回來,來來去去、來來去去,生生世世都在幹這一件事情,以致於產生「六道輪迴,求出無期」這件事。
那麼我們瞭解之後呢?我們當然不要再浪費時間,直接對治掉就好了啊!所以二六時中所行之處、所在之處統統是學修處的原因在這邊。佛經在形容菩薩就是這樣,菩薩所在之處無不是學處、無不是行處,「行」是修行的意思,那祂的「學」是什麼?祂的學當下成就後得智。如果我們沒有斷盡煩惱,我們比照菩薩所在之處無不是行處、無不是學處的那個「學」,我們成就的是知識、常識,最後換來的是煩惱、憂慮、牽掛,因為我們的根本智未證得。而要證得根本智,你還得先把「學」放一邊,要直接「無學」!
所以,古師大德才用一些方便善巧的語彙來告訴我們,什麼意思呢?叫我們封眼、封口、封鼻、封耳,就是把你的六門全部封住,封住之後,你開始沉澱。你這一個器皿、這一個載體以前起心動念無數嘛,把你裡面的灰塵一直在攪動,讓你這一杯水不得清淨,以致於沒有作用。那麼開始全部封住就是不動性,你去從外相符合回來,所謂是「何期自性本不動搖」,本來就無動搖啊!可是我們的起心動念一直在擾亂、一直在動搖,於是違背了。所以這時候依外面的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把這六門給封住,封住之後,久了你自自然然沉澱下來,當你的清水出來的時候,你自然清明。那麼這也就是成就根本智的手段—「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這一個冥合的點。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7年2月25日 台中明覺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