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1日祥生酒店-學修分享晚會 (一)
Instruction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he Evening
Sharing Session of Dharma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at Xiangsheng Grand Hotel
on May 21st, 2015 ( Part 1 )
尊敬的 師父上人
地點 : 祥生酒店-學修分享晚會
時間 : 2015年5月21日
--- 收錄於《圓通慈航》
( 學員們輪流分享了普陀行的學修心得後,師父上人慈悲開示)
師父上人:
老祖宗講「無過無不及」,事實上,我們在處世待人心境上要保持輕鬆、愉快,但是態度還是得嚴謹,因為嚴謹無閃失,輕鬆就和光同塵。和光同塵就是打成一片的意思,有些學員雖然以前聽我講這句話講很久,還是不太熟悉這些理路:跟別人講話一下、打成一片,就像我以前跟他們都打成一片,有沒有?所以佛法真的是「論實質不論形式」。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就像以前……以前比較沒有我們今天在佛寺講的那句話,以前講什麼?「書呆子」!讀書讀成書呆子,那麼現在,我常常形容學佛學成死死板板的叫「佛呆子」,佛如果是這樣呆呆的,我們為什麼要去追逐祂、去成就祂?
佛法是內學,它不是要求外在人事物的改變來符合我的喜好、欲求,
而是我們要透過這些外緣來成就自己的圓融
所以老祖宗也有一句話,台語這樣講:〔知性適合同居〕,國語直翻叫做「知性適合同居」( 國台語發音不同,文字寫法一樣),等一下我再來解釋義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跟人相處要瞭解他的狀態……本來我要講個性而已,狀態比較廣,瞭解他的狀態,那麼因為每一個人,不管說這一輩子還是上輩子,都帶著他無始無明的,在這個環境所養成的性格來到這輩子,現在的佛法叫做「習氣」,所以都有他個人獨特的風格。這個較好聽啦,習氣比較不好聽。那麼也就是說,他沒辦法透過我們的要求而馬上改變成一個樣子。事實上這是相對的,當我們要要求他改變成一個樣子,何嘗不是他也要要求我們改變成另一個樣子?對不對?所以如果知道「知性適合同居」這件事情,你就會去瞭解對方,那麼你瞭解對方狀態的前提,是你會回溯那個原因−− 「有原因必有結果」,這樣的結果它就合理,那既然是合理,有什麼好去要求的?
所以佛法是一種內學之法,它不是要求外在人事物的改變來符合我的喜好、來符合我的欲求,而是透過外在的人事物、形形色色來成就自己的圓融。那麼這一個圓融又不是一種奸巧,世間人的圓融像死人一樣溜來溜去,很奸巧、滑溜溜的,不是!因為他有背後那個自我態度的嚴謹,所以他這時候就叫做「便於行事,不離方正之理」,所以叫方便嘛!一般我們常常在講說:「有什麼事啊,要怎樣啊……」人家常常回答:「方便就好了。」對不對?這一個方便不是隨便,可是它又有像隨便一樣的那個自由度。那麼這時候就是老祖宗講的:「內方外圓。」那麼內方是一種自己不犯業的保險機制,外圓就是和光同塵,能夠涵容於一切在這個宇宙當中而沒有衝突,所以這樣的生命狀態是一個最圓滿的狀態,學修也不過就是學修到這個境地啊!
那麼,如果我們瞭解了這個理路,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以前常常在講的「人人是好人」,要不然你怎麼會去瞭解什麼叫人人是好人,明明有我看不慣的人,怎麼會是好人?那麼,剛剛那個理路你套上去,欸!原來那只是我看不慣,那有可能他也看不慣我,對不對?我不希望人家看不慣我的時候,也許我也自知,知道自己有一些劣根性還未修正,我也覺得不對。可是你看哦,我們人都會容許自己慢慢來,可是我們卻都要求別人馬上要做到,那這樣子的狀態捫心自問,也是一種不平等、不公平。所以如果我們人生的價值觀是落在不平等的根基底下,我們就無從幸福可言了,因為這違背真理。環境亦復如是,所以「處處是好處」;那麼這個「事事是好事」,我們遇到的這些事物理路也是一樣是這些。所以理是一,萬象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華嚴的境界。
觀音法門的返聞聞自性是一種高度的禪功,
要契入到禪的境界,心不染著,那個慈悲才圓滿
來到普陀山,即便好像表相是觀音形象的一個道場,但又何嘗不是一種高度禪法的學修路徑。那麼觀音,祂的返聞自性其實是一種高度的禪功。「禪」是什麼?「不著相,不動心」就叫做禪。是一種,用現在人比較聽得懂的叫做「平衡」,我們生命達到一種平衡,無過無不及就是一種禪。所以你說,這是不是都在經典裡面?不是!經典是一種依附的記載,就是紀錄啦!那你們發現,比如說,你們有在錄音,那有的人沿路有一些體會記下來,也有那個攝影機在記錄,那你看,即便我們都有這些「順道」,「道」是自然之理,為什麼我不講順便?因為順便,如果那個「便」解釋成隨便就不太對了,就變成同流合汙了。順道是什麼?是順其自然又可以輕輕鬆鬆就完成一個付諸實現的產品,那個叫「順道」。
比如說我們來,沒有這些工具的集結,對我們自己本身會不會產生什麼問題?有記錄跟沒記錄,你們跟我來都是一樣的,對我們自己都一樣!可是「順道」是什麼?我們有多餘的「這個能力」,對不對?又有多餘的「這個專才」,那我們就順著我們自己受益的時候,多一個舉手之勞;集結了,居然可以讓沒有來參與此行的人去感受,他們也學習到了!自利的同時就在利他了,你看,多輕而易舉。所以會修佛的人、會學佛的人,都是在這種很輕鬆愉快、自然的狀態裡面,就在達成三布施了,而且他的布施幾近就是圓滿的,因為他抱持著很輕鬆的心境;輕鬆的心境就是沒有得失,沒有得失就清淨,清淨到極處他就三輪體空。今天我們在大殿上有講,祂達到了三輪體空的狀態,祂舉手之勞一直在服務,所以祂是天下第一等積極。「一直在服務」−− 這一個服務的副產品,哪知道有人會需要它,有人撿去用,就成就了祂也幫助了他,這個就是所謂佛菩薩的布施,「無所住行於布施」。那麼你如果常常這麼運作,你就很容易去入到禪。
所以來到觀音道場,多數的人只知道慈悲心,可是如果你沒有一種禪心,所謂的「禪的理路的慈悲心」,他還是有欠缺,因為他有染著。要契入到禪的領域境界上,心不染著,那個慈悲才是圓滿的。所以慈悲顯露於外,就叫做「一切的布施」,那麼這一個布施才沒有副作用。為什麼?因為一般人的布施有那個貪求,就一定會有副作用,就好像你有一個要就有一個失;有一個得、有一個失,有一個是、有一個非,這就是六道輪迴的一個生命狀態−−「對法」!有這個對法的概念,才有對立。那這個對法、對立的概念來自於我們根深柢固的執著,來自於我們妄想無明的延續。
所以這個《楞嚴》上面講的「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唯心」所現出來就是,原本你那個無明剛產生,這一個習氣還未盡的時候,所現出來的是很美的,是沒有一些負面的,那時候一般你們講叫做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就是淨土!那麼,「識」,心意識會把它染著改變,於是就變成四聖法界、六道輪迴。那愈染著就愈痛苦、愈染著愈痛苦。那麼這個愈染著越痛苦也就是剛剛我們前面講的,不懂得和光同塵了,我們處處往外要求了,我們不懂得「知性適合同居」了。如果你真正掌握住這個世間法,用一種禪意去把它融入的時候,「知性適合同居」就是所謂的隨心所欲不逾矩了,就是「行遍虛空法界」,那麼你沒有一處是行不通的!到那時候六具神通就恢復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修行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而不是在經教的背誦。那麼書中當然自有顏如玉,可是當你沒辦法把它轉化的時候,那一個東西也就是障礙,本身就是障礙了。看諸位有什麼疑惑沒有?
來普陀山一趟,除了我們自己受益之外,藉著這些錄影、錄音等工具的集結,
在未來也能夠有機會利益到更多眾生,輕鬆愉快地圓滿三布施
小虞導遊:
我覺得……
師父上人:
請說。
小虞導遊:
對我來講,那個「信」字比較難了。那個自信心如果修不好的話,不夠信佛的話,我會做不到您所說的那一種,因為您大部分所講的都是用自身的,要去改變我們自身來適應外界這些我們覺得不合理的東西。
師父上人:
其實這句話有瑕疵。我並不是說要「適應」外在的這些,適應是你們人間的講法,適應有一種勉強的意味。事實上,有適應就表示我們對諸法的理路並不夠明白清楚,才有適應。要不然你是什麼?你是在「奉獻」,不是在適應,是嗎?我適應一個……我比喻啦,乞丐來了,「我適應一定要掏出錢給他……」咦?是啊!我很不願意的狀況下我在適應吶!比方說我們去印度,一下車,啪−−,一堆乞丐、一堆小朋友,每個都伸手,然後你不給他,他還抓著你的腳!真的啊!那你要不要適應?因為你不願意,所以那時候就有適應。那麼如果你願意的話:「唉呀!好憐憫他們哦,好可憐,我身上也有,我又不需要這麼多,給幾個。」他就走了,這時候有沒有適應?所以適不適應是心境的問題,不是外相的問題,懂嗎?這一個理路就是我們對佛法還未深入去理解。
那麼,因為我們現在佛教領域多數的這些前輩,我們講前輩,當然有出家、有在家!他把我們引導錯誤了,《無量壽經》講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你看,他後面還加個「殊無怪也」,要是世間人就沒這句哦!「先人不善,無有語者,討厭死了,恨死了」,對不對?他就沒有殊無怪也;這句話就是說,先人就是我們的前輩、我們的老師、我們的長輩,過來人的意思!不善的意思就是,他並沒有瞭解得很圓滿,他也沒有做得很正確,因為不瞭解圓滿,當然就做得不正確嘛,所以他沒有證實到真正的果報。也許他透過讀書可以瞭解,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可是他並沒有印證到那個「理」,表示他當中會有很多瑕疵而不自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不是故意要跟我們講錯來害我們的。
所以「先人不善,不識道德」,道德就是大自然真常的理路,他並沒有瞭解透徹,所以「無有語者」,他沒辦法清楚的告訴我;那這個「語」是四聲,唸四聲是動詞嘛!沒辦法告訴我們,所以以致於我們也不瞭解,所以我們這時候也不能怪他。你看哦!為什麼殊無怪也?因為我們瞭解到,原來他的前輩也不知道,所以他也沒被教好,他也不知道,一代傳一代、一代漏一代,結果一代就不如一代,以致於我們現在在學習佛法,都在祭祀科儀這部分求保佑,以為交錢就可以消業障,一派統統都是錯知錯見,以致於雖然我們也很虔心,希望做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而去侍奉佛事,卻得不到我嚮往的回饋,原因就在這邊。所以這不是佛的錯,這也不是菩薩的錯,這也不是經典寫錯了,而是我們自己錯了。
所以一旦有機緣我們瞭解了之後,去深入它,所謂《華嚴》講四個字「信、解、行、證」:你要相信,對自己有信心及對佛菩薩相信,你才願意深入去瞭解。我有加個「深入」,淺解跟深解是完全不一樣的,淺解是知識常識,深解才有辦法達到智慧,還不一定等於智慧。所以這個由淺而深的,就沒有刻度表了,它淺,無止盡的淺;深,無止盡的深。那麼什麼叫無止盡的淺?因為你還會誤解,如果我瞭解正確的是淺淺的,還好!可是有時候我們會誤解它,把原來的意思扭曲成完全違背的,那這更慘了。所以你深入瞭解了,你就會做得正確,做得正確你當然就自然證實到了。所以關鍵都在前面的問題,因為我們「有信無解」,所以老祖宗講什麼?「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都不對!所以解、行要並濟。
我們不需要去找快樂,我們只要知道怎麼把煩惱除掉,
你本身就是快樂的,那個本來的模樣就是很美好
也就是說,你知道一條你要做到一條,你才有條件再知道你原來不太懂的,而不致於去誤解它;當你做到了第一條的時候,你第二條道理,就自自然然會懂,懂了你再努力做到第二條,你第三條自自然然也會懂,是這樣慢慢、慢慢深入它提高境界的。所以這樣一來,我們這一個問題就會慢慢消匿了!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原來外在沒有什麼值得討厭的人,或值得排斥的事,統統沒有!就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度,跟我自己的圓融度夠不夠而已。要不然這整個世間,就好像今天,你問我說:「師父,您是不是每天都保持得快快樂樂的、很開心?」我說幹嘛還要保持,本來就很快樂,幹嘛還要保持!試著?幹嘛要試著,對不對?本來就很快樂啊!因為你本來就沒煩惱,它就會快樂啊!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找快樂,我們只要知道怎麼把煩惱除掉,你本身就是快樂的,那個本來的模樣就是很美好。
因為你們過去在接觸佛教時的學修方式有很多是有錯誤的,所以現在就要多一道手續,要試著先把錯誤的洗掉。洗掉之後,你問他們藝術家就知道,如果人家畫了一半的圖,請他們再去:「喂,幫我補一下嘛!幫我這邊畫幾條、幫我變得更漂亮!」他說:「乾脆給我一張白的,我自己畫!」懂嗎?因為底下已經有顏色了,乾脆另外要一張白的,對不對?「沒有,實在沒有白的!」那就先把全部刷掉再來畫,有這個理路。所以我們人從小到大的知見錯誤是在這個社會養成的,為什麼妳知道嗎?讓妳瞭解原因,因為我們這四百年來,短一點,兩百多年來好了,把東方老祖宗的智慧之學給肆恣糟蹋、丟掉了,我們都接受西方競爭的理路,所以西方是知識常識的教育,不是智慧的教育;東方是智慧的教育。有智慧,有沒有知識常識都可以把你的人生運作得很好;有知識常識沒智慧,那些知識常識會變成我們人生的絆腳石,就這麼一回事!
關鍵從哪裡來?西方的教育從小到大就教著我們競爭,對不對?你如果沒怎麼樣努力,你就跟不上時代潮流,你就沒辦法跟社會競爭,你就怎麼樣、怎麼樣……,以致於我們都在長養「貪瞋癡」,都為了競爭。東方老祖宗不是這樣的,東方老祖宗一開始就教著我們「讓」,你從小讓到大,你就是最幸福的那個人。那現在我們丟掉這個教育了,變成距離我們太遙遠。我們的前輩也曾經誤解了,把它當作糟粕,以致於教給我們時也說老祖宗的智慧之學是老古板,對不對?是八股、是沒有用的東西。你看,我們從小都被置入性行銷,那麼廣告久了,你就以為那就是真的了。
老祖宗所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其實就是置入性行銷
有時候我看有些人在看那個購物台,我不知道你們大陸有沒有購物台?而且沒事轉轉購物台,電話拿起來了就,「喂!訂……」然後寄來了,「咦?怎麼寄這個東西來,我買這個幹嘛?我又沒有用!」因為是置入性行銷之物,當然你就會是這樣子。所以「置入性行銷」就是廣告,就是所謂的長時薰修;也就是說,老祖宗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其實就是置入性行銷,它只是不同用詞。那麼關鍵來了,你給自己置入性行銷什麼東西嘛!你置入性行銷什麼,你最後就變成那樣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而已。那我們從小被置入性行銷錯了,所以現在要再用另外一種行銷,這個行銷就是佛法,對不對?那置入性行銷有沒有可能等你在那邊考慮半天?就好像購物台,他們那個三寸不爛之舌,一直講講講,講這個鍋子多好……我不知道,他沒告訴我!「這鍋子多好、多好……」你也不會跟他說……像那個什麼哥?
沈毅師兄:
糾正哥。
師父上人:
糾正哥,對!你也不會跟他說:「你得講個道理,我不信這個!」你怎麼會跟電視在那邊講我不信這個?也就是說,你沒有跟他討論的空間,你就進來了。什麼叫沒討論的空間?就是你沒有表達你自己的意思,關鍵在這邊。可是我們學習佛法,多數的人都會表達自己的觀念,跟佛菩薩衝一下,對不對?跟祂討論一下、跟祂質疑一下,「佛菩薩祢為什麼這樣講?我們人間不是這樣……」這樣子!你懂意思嗎?可是你看那個人在賣鍋子的時候,你不會啊!你就完全聽他講:「兩個、三個,哇!還贈送,多買三份就贈送!」你看,你還白花錢。你買一堆鍋子要幹嘛?他是名廚,所以用那個煮菜很好,對他有用,對我們沒用,你懂嗎?就是這樣子。所以如果你用這種態度把鍋子換成佛法,你也不要想,就這樣跟著、跟著,你就變佛了,自然變佛了,那你就幸福美滿了,我本來是很吝嗇的人,聽著聽著,「布施多好、多好、多好……」你真的就走出去布施了,那布施是因,福德就在後面等著你,你的人生愈走就愈有福報,愈走愈幸福美滿,就這件事情,所以置入性行銷很重要,是我們行銷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