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4日 明覺法堂(台中)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chung, Taiwan

on November 24th, 2018

 

2018年11月24日 明覺法堂(台中)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71124日,19302100

地點:藍陽花園(台中市西屯區朝馬路601–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佛告訴我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所謂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一個「一切」即是指十方三世――顧名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從十方三世於一切空間所發生的林林總總,統統叫做「一切」。那麼在這裡面一切被我們稱作「佛」的這一個生命現象,統統沒有離開清淨法身――毘盧遮那的如來示現。

這一個「佛」也不能特指是我們概念上的佛,一講到三世,就有所謂「未來」,我們現在的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從這一個角度,就是講我們一切的存在。那這個時候又有所謂「無盡出生」的概念,也就是說它有一種無限的發展,如果用一種簡單的概念,也就是整個生命的存在我們所能夠理解跟不能理解的統統涵蓋在裡面。那當然,我們不能理解的層面會相較於我們理解的多著太多,尚且多到我們會用一個詞――「不可思議」來形容,為什麼?因為極盡我們人類的思維跟討論、議論、想像統統緣不到那一個生命的本源,而這一個清淨法身就是我們一切生命的本源,它出生無盡。

那麼無明起用的時候,我們的妄見也出生無盡,所以從妄見的出生無盡就叫做無量無邊的眾生。然而自性本然的出生無盡也告訴我們,也有無量無邊所謂巧名安立而存的「佛」的形相概念。事實上,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佛,怎麼講呢?因為佛法是藥,佛是醫生、佛是教員,只要有一個佛的名號存在就有一類的眾生存在,因為它是一種供需的問題。它也是一種所謂是「感應道交」的一個生命存在,只要眾生無所感就不需要什麼佛來應。

佛菩薩以因應眾生之感而隨應,這一個「應」就是幫忙的意思。那麼講到這一個層次的幫忙,多屬不是我們一般世間人在理解的這一種「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缺乏」的幫忙,當然,祂也可以滿足。「應」這一種幫忙特指佛家講的「度」這一個字,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那這一個「度」我們在六度萬行六波羅蜜裡面又常常提到,它跟一般我們知見上在幫忙的、在做善事的、在服務眾生的一個最大的差別性,關鍵就是在於它的結果是「令眾生有所覺悟」。

我們一般人在行善法的教育或者是善法的服務奉獻不太會具有「讓被服務的對象覺醒」這一個質性,那常常「沒有覺醒」就容易不斷蔓延他們原有的劣根性,這些劣根性就是我們俗稱的貪瞋癡。那麼它當然也出生無盡嘛,分析出來又有傲慢、又有嫉妒、又有懷疑,基於這些惡見使然,讓我們深錮在六道輪迴當中求出無期,這個根非常地難拔,以茲我們才要多一道功夫去所謂的學習。學習什麼?學習佛法!為什麼?「佛」是西來語,也就是學習如何覺悟之法!那麼既然提到覺悟,所以就跟「度」扯上關係,佛家在講的最高價值也就是「自性覺悟圓滿」的這一個生命狀態。

從這一些佛言佛語當中,若不能理解它的表法意義跟它背後所表達的意涵,我們終其生生世世有緣接觸佛法,也無法透過它修持而成就,這是眾生很麻煩的地方。為什麼?因為我們習慣了意識形態的作用,凡是接觸,我們都用我們的經驗值和意識形態去定位、去解析、去理解,然後做一種交流,這一種根基在第一步「方向」也就錯了。

所以,現在科學家也非常地先進在發展這一些量子力學跟太空物理,大的叫做太空物理,小的叫做量子力學。那佛法告訴我們:「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我們很難理解明白這一個生命狀態,我們從物理學上的理解也非常地接近,可是,畢竟它沒辦法透過這個工具而了透。就好比說許久以前的科學家,也在科學論據上依他的數據證明有所謂的十一度空間,如果依我們對佛法的信任度來講,基本上,我們可以很簡單地認知到有無量度空間,並不止是十一度空間而已。那麼在這一個提出「有十一度空間」的狀態裡面,科學家也非常積極、非常努力地在想辦法怎麼突破這維次空間的限制,而能夠進入另外一個維次空間。當然,你們知道,所有地球上的發展大概最昂貴的就是「太空事業」這種東西,隨便造一個太空船都不是一般我們能想像的數字,也就是說這個國家沒有錢還不行,對不對?人民發心好像也不太夠(學員笑),必須要有政策,那政策就有一種強迫性或半強迫嘛,絕對很少是全人民發心自願的,這是一種共業體啦!總之,它在發展的時候仰賴這個工具,所以當中沒有離開我們人類的思維模式,並沒有!

從這一個角度來說,稍微有理解到佛學常識……這個時候都還不用太有智慧喔,只要有理解到佛學常識的邏輯觀,就知道這是了不可得的事情,為什麼?因為一切的生命存在跟這些境界相都是我們心現識變出來的。「心現識變」這件事情並不跟工具有正相關,「工具」這種東西是心現識變出來運作的產物,所以我們利用這一個產物要再回溯心現識變的世界是了不可得的。這一個「心現識變」也就是我們的妄見起用、妄想的意思,一個人妄想,念頭開始浮動了,這一個波動現象出來就產生了。

那從無量空間的角度來講,這一個立基也就不難懂了,因為心現識變嘛,念頭產生這一些境界相,境界也就是維次空間的意思。我們眾生有無量無邊無止盡的念頭,而它各各不相到、各各不相屬,它有的只能「接近」~所謂的「相似」而已,絕對找不到前念後念是一模一樣的,從無明發展至今就是這種生命狀態。所以,不一樣的念頭就會產生不一樣的境界,也就是不一樣的維次空間,或者是說「空間維次」都好,那麼既然是念頭起用產生的,你要突破,當然要從念頭琢磨起,而不是再用念頭去發展一個什麼太空梭或是一個飛碟,然後期待它能突破維次空間。

剛好昨天跟一個學者在聊天,他有問到這個問題,他是說人家說我們地球這個生命在轉化,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進入第幾空間維次,他問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說這個從靈性上是,可是從物理性上是不太可能!我剛剛講了,因為「空間維次」是念頭所產生的,它不會像我們現在處在這個肉體就突然進入不同空間維次,不會是這樣。那麼這時候要怎麼樣超越就必須拉回來這個「念頭」考量,所謂是你怎麼樣讓你的念頭頻率越降越低,這個是關鍵!

那麼佛家就提出了一個功法,叫做「禪定」!禪定也不是特指形容禪宗在修持的功法,禪定是一種通則,禪宗是用「參禪」去得到禪定的功夫。在它是一個通則的狀況底下,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到所謂是八萬四千法、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是禪定的法門,它只是透過不同的手段方法來訓練、得到「禪定」這一件事情。一旦得到禪定之後,禪定又有層級、深度不一樣,那這一個深度就必須靠個人的精勤修持才有辦法契及。事實上,要真正進入到禪定,即便是很粗淺的禪定,也都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才有辦法,而一切諸佛菩薩都只是引導作用,當然,有的善於引導、有的不善引導,假設前提是我們遇到善於引導的導師,而我們不能進,多屬是我們自己沒有努力。

那我們眾生也多數不太容易契入禪定,因為我們根深柢固習慣了妄見的運作,這一些更深層的妄見之後,分別、執著都冒出來了。那這一些東西根深柢固把我們卡得死死的,我們又常常用這一種經驗值在思索一切真理,從這一個角度又了不可得,統統了不可得!之所以用「禪定」,就是叫我們放下!「放下」是禪定的手段,你有放下多少,你的禪定功夫就有多深,它是成正相關。換言之,我們現在都沒有禪定,表示我們一點都放不下,放不下,就必須面臨到「苦」這一件事情!苦也是從「放不下」出來的。所以,它都有一種一體兩面的概念,如果要突破這些空間維次,我們必得要修持禪定。

那麼昨天談到了科學家講的十一度空間,從佛法來講,我們可以理解和認知到科學家有可能可以思維探索到這十一度空間的原則在哪裡,它也就是一種「欲」的運作,所謂十一度空間不代表整個宇宙了。那佛法在這一種空間維次的描述非常地清楚明白,只是不多有人能夠有機會去接觸到而耐心地理解它到底講得多細緻,這個機緣就比較少,可是人家真的講得細緻到一個不行。這十一度在佛法也可以很清楚地應驗出來,等於說兜出來啦!既然沒有離開「欲」,它肯定是在欲界,對不對?欲界跟欲界天加起來剛好有十一個大的維次空間。我們說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加上我們現在的「人道」;再往上爬,加上一個「天阿修羅」;天阿修羅再上去有「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個,這欲界總共有十一個層次。其實「天阿修羅」也含在「天」好了,這樣就有七個天,再加上四個非天,所以加起來有十一個境界相。

那麼科學家依所謂的「見思」運作,由於見思,它當然產生迷惑嘛,所以從見解上跟思想上的運作裡面所探索到的,那大概不出這十一度。然而能夠探索到這十一度的頂層這四度也不簡單了,因為雖然它的禪定功夫不甚深,可是也要有一種比較接近禪定的生命狀態才有辦法。可是,偏偏我們能夠測算得出來,卻進不去、過不去,那這一個就是「界」的力道,這個界的力道一般講界線、界分,有「限制」的意思。那這個「界」又由何而來?剛剛講,維次空間既然是眾生心現識變而來,「界」當然也是從眾生的妄見來!

所以你就想,我們修行是為了什麼?我們修行是為了「自在」,這是佛家講的言詞,我們世間人講「幸福美滿」。幸福美滿就是如意嘛,對不對?如意就是沒有障礙,你的人生沒有障礙才會如意啊!那我們既然是要這一個東西,我們沒有把這個東西的原因搞清楚弄明白,我們當然生生世世了不可得啊!那這一個原因產生障礙,就是我們的這些妄見思維、分別見、執著見產生的,也就是「放不下」這個東西,以致於「苦」就產生。所以,我們如果真的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真的想要契及這一個幸福美滿的生命狀態,契及大自在、沒有障礙的這個生命狀態,勢必你得要花很多功夫把你這些妄見給洗滌掉,一般講就是把它放下,那它相對就是禪定嘛!所以,八萬四千法統統是在教你如何放下你眼前的人生用的,而不是八萬四千法的本身存在。

眾生無量無邊,是我們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於是產生八萬四千法的一種相對應。那有「法」,佛就代表每一法的一種呼應,從八萬四千煩惱來講,當然就有八萬四千佛。那麼「八萬四千」是指大類,在佛法講的是一個大類,它每一類又有無量無邊的眾,從這個角度來講,八萬四千大類佛,每一類的佛當然又有無量無邊的佛。那我們自己既然是未來佛,當然就具足了佛的質性,接下來,你要被叫成什麼佛或者你是什麼佛,就是你用什麼功夫把那一個塵勞煩惱對治掉,那一個功夫的使用就是那個佛的名號。所以一切諸佛都不是外在形相的那一個,而是用那一個來代表生命狀態,代表這一個學位、這一個境界的意思,那這一個境界是一切眾生所成,當然包含我們人!

一個學佛的人,第一個「信力」一定要夠,你只要沒有信力,你再怎麼學都提升不了。信力的第一個就是我們的信心,所謂是「必然可以成」!可是,如果停留在這邊,我們眾生就會因此而長養傲慢,信心拿捏不好就變成是一種貢高我慢。當然,「貢高我慢」其實不是信心,然而我們眾生會把這些名詞的義理攪和、分不清,這個信心提煉出來之後,有一個它的一種仰賴,這一種仰賴是建構在信心的基礎,它就不是一種依賴,而是崇仰,「崇仰」有一種你要效法他的意思,所以這個叫做「信他」。「信他」就是相信諸佛菩薩的教誡、教誨,一旦有這一個生命運作,你的自信就不會流於貢高我慢,因為你有一種平等、謙懷之意,效法於他嘛!貢高我慢的人是不會效法於他的。所以,「信他」有很大的作用,前提是這一些過來人,非過來人也不能信,信「非過來人」,我們執迷的信就是一種所謂的「自卑」。

那你看,「自卑」跟「貢高我慢」都是形容一種不好的生命,「貢高我慢」這一種就是不信、不學習的意思,「自卑」這一種就說沒能力學習,它都是往負面的生命帶領。所以,「信自」、再來「信他」,你才會有精進力跟持續力耐性的一種發展去接收所有的現象跟理體的存在,接著就延伸出來所謂的「因果關係」跟一切存在的理路,所謂是有體、有相,有事相、有它的理體,於是「信因、信果、信理、信事」,就有這六個「信」的層面延伸出來。那麼這六個也是一個約分,細說無盡,這約分的六個合在一體,具足這六個義理的一個自性,它就是佛家在講的信力,所以,光是「信」都不簡單!

華嚴告訴我們:「信、解、行、證」,對不對?它把「信」擺在第一個步驟,這是依四分證來講,為什麼要有四分證?「四分」就是有一種分野跟次第的意思,本然我們生命狀態依佛法的學習是沒有這一些次第的,它是「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它是涵融一體、即席而成的。那麼為什麼要講這些四分證?這也是古師大德無盡慈悲,因為他觀察到我們芸芸眾生沒有這一個根器,少數上上根人有,可是以大數法則來講沒有,所以如果沒有幫我們做一種俗稱而善巧方便規劃鋪陳一下的次第、功法的話……即便這也是一種假相、幻相,但是這時候就是以假引假,所謂我們世間人講「借假修真」的這一種生命狀態,如果沒有這樣的話,我們永遠都沒辦法自覺。所謂是圓覺的體性也是曾經有這一些功法而累積出來的,那我們還沒有累積到的時候,我們就會盲目於中,以致於了無出期。

所以,在四分證裡面就把它約分提煉出來它的步驟,第一個步驟叫做「信」。這一個「信」如果沒有,你就沒辦法「解」,你不會有這一個力道――「信」的力道。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又常常把「信」掛在嘴邊:「我最具有信願,所以我當然可以理解、可以學習。」可是你發現,多數人講自己最有信願的時候,你未曾看過他真正契入「學」這一個階段,他也許有接觸,可是不等於學。那「學」和「接觸」在以前是同一件事情,可是現在的人又很麻煩,「你說接觸又不等於學,到底是怎麼樣?」很麻煩!那這一個含糊的概念也都是來自於沒有「信」。

沒有「信」,我們又會說有,對不對?人家說你沒有,你會說你有,那我們就會開始產生辯論,比方說你沒有,然後你就會說:「我如果沒有,怎麼會來學?」這時候人家跟你說:「你沒有學!」你又會說:「我沒有學,那我現在是在幹什麼?!」這時候再講下去就得罪人了,對不對?(師父笑說)「你在這裡發呆!你在這裡打瞌睡!你在這裡瞎攪和!你在這裡……也不知道幹嘛!」……一大堆,這一大堆都跟「學」無關,可是卻存在。

那你要知道,「接觸」真的跟「學」沒有關係,它跟什麼有關係?跟「緣」有關係,也許只是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曾經待過生命成長的文化體系。那這個是比較廣的來講,假設你們濃縮在「學佛」的話,就是我們待過學佛的領域,可是,是那個領域是學佛的領域,不代表我待過就是我在學佛,不是這樣,因為我都沒把它搞清楚弄明白,哪有在學?!那麼這時候就變成是一種依賴,沒有一種崇仰的狀態了,是依賴!它變成是一種所需、是一種商業考量。什麼叫做商業考量?我要解決我的問題,你給我,你給我之後,我要多少給你。給多少當然不等,也不一定是錢啦,因為有的世界沒有「錢」這個東西,天上就沒有錢啊,它那邊不是用錢,好像只有人在用錢嘛,對不對?你看山林裡哪一種動物是用錢,比如這隻狐狸跟那隻狐狸要用錢買東西?沒有這種事情!好像只有人類是這樣子,但很多外星人也沒有在用錢的,都沒有!

這些就是一種文化的薰染,當文化薰染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這一種習氣、習慣。那習慣什麼?為什麼它叫習氣、習慣?你看,到達「習慣」的運作時都是不太自覺,你有沒有發現?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咦?我怎麼會這樣?」常常會這樣啊!然後這些事最後是錯的,產生人生的悲哀,再來造成人家的麻煩的時候,人家又質疑了,你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這樣啊?我糊塗了!」你糊塗了就沒事了嗎?不是!你糊塗了,你就把自己的境界一直往下降了。那我們常常會用「糊塗」來為自己脫罪,這一個糊塗的脫罪又造一個業了啊!你老是用「糊塗」來脫罪,代表你不願意正視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你永遠不可能清醒,因為你又再造了「糊塗」的慣性,你看,層層疊疊!

那麼這些其實都是從我們原來頭腦清楚的狀態來的,這個頭腦清楚地演繹到已經熟悉了就變成是一種反射動作,所以反射動作就不用頭腦。那你看,這時候其實就是你的頭腦已經運用到爐火純青了(師父笑),所以它還是用你的頭腦,也就是說你的「意」在運作,是你的意識層在運作。這種東西很可怕,當它根深柢固的時候,生生世世的流衍來到這一輩子又有機會遇到「學習佛法的文化」這一個境界相,我們會又再來一次,因為我們習慣了這樣的模式。

所以,我們不太會用一個很清明的腦袋跟心境,佛家講的「起觀照力」就更不用講了嘛,對不對?那個不是用腦袋能辦到的。這時候我們連粗糙的腦袋都不用,我們又會開始把一切「我認為的對」都搬到自己身上來,「我認為」就不一定是對了嘛!從那個「信」來講,我們就會很固執地說:「我相信!我最有信願!」可是,所有互動的行為都在表徵「我根本不信」。比如說你跟一個人學,你說:「我相信你!你講的我都相信!」這時候他跟你講了什麼,你說:「可是……但是……」,你馬上「可是……但是……」出來了,那你有沒有相信?他說:「你這樣就沒相信我喔!對不對?」你又說:「不是!不是!我不是沒相信你,我真的是最相信你了,我只是……但是……」(學員笑)永遠都是這樣。你看,都在輪迴於我剛剛講的那種生命狀態,我們連第一個「信」字都難!

所以你就知道,華嚴學修初階從「初信菩薩」算起,那個「信」多難!那個信力一發,一般我們大宗的佛法上叫做「發菩提心」,沒有「信」的人,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叫做「你沒發菩提心,你就是不信」,那你只要不信,你就沒辦法學,叫做「解」,你無法理解。所以,在「初住菩薩」以前有十個位次都在講「信」,你這個信力的作用力強到最後的臨界點超越了,你才能真正瞭解。你看,佛法從這邊開始講,那麼你就知道我們人世間在講「我相信你」那是什麼東西,那個都不能解釋也不能論辯了,因為一定會得罪眾生。因為你一講,只要是清明頭腦就會說:「你根本就是在撒謊!」對不對?撒謊!或者「你好辯哉」……等等一大堆,這些負面的運作都會從那個「我以為我堅信」開始,那麼這時候就亂掉了。

所以,佛法只要你菩提心……最初階的這一種喔,我們還不是指成熟的這一種,那相對成熟就叫做不成熟的這一種,不成熟,人家還是對的喔!那我們「堅信自己是真的」這一種都是錯的!你看,人家還不成熟卻還自覺:「我不太信」,可是人家也真的信了啊!那個就是什麼?一發菩薩的菩提心出來的時候,他信力出來了,這一個信力就讓他頓升為初信位菩薩,那在小乘相對應來講叫做初果須陀洹,他馬上就證了。

那這一個信力是一個保險機制,它擔保了你永不墮惡道!所以須陀洹最多的時程是天上人間往返七次,他就超越輪迴了,他就可以證四果以上,三果、四果……這樣一直證上去,最多只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你看,最底到人間,那你顧名思義,他天上人間往返七次都帶著過去生的善緣在學習,在人間學佛嘛,學一學,力道比較高,甚至禪定功夫又更高了,就又到天上了。一上天上,幾乎都是超越色界天的,又去禪天,禪天又有一些業緣現前,然後再掉下來。再掉下來,因為有過去生的基礎,在人道又好修,所以來來去去,不出七次他就可以脫輪迴,那這個叫做擔保――永不墮惡道,這也是很不簡單。所以,那個「信」出來就解決了,你就知道「信」有多重要!

那這一個「信」當然不是我們一般講的「我相信你」,而是我前面講的具足那六個層面的那一種信,出來了,你有辦法了。這一個成熟到你最圓滿的「信」散發出來的時候,你自自然然昇華到初住菩薩以上,「十住」就是你那時候的課程。那這個「住」的意思也就是「解」的意思,古時候翻譯經典的法師在科判上不一樣,他們的用字可能也比較少,於是他在定名的時候會用不同的狀態去選這一個字,那依我們現在好懂叫做「解」,比方說「十住」叫做「十解」。所以它也告訴著你,你在瞭解之前必須要有那個信力,沒有信力,你不願意瞭解,因為你帶著一大堆自己的意見、自己的思想見解,一旦你有自己的思想見解,這就表示你不相信了,它是一個對法的概念,在對法的世界裡面你很難真正學佛。

佛法真正告訴我們,它的入學班是「阿羅漢」,阿羅漢就不是一個對法的概念了嘛,我們六道輪迴是對法的概念,就是「有善有惡、有長有短、有是有非、有對有錯」這種東西,超越六道輪迴就沒有這個東西了,因為他知一切法空寂,所以證得一切智。證得一切智,他的位階就叫做「正覺」――阿羅漢,在初信位菩薩的這一個提升昇華的角度,就證得了「七信位菩薩」。你看,證得了七信位菩薩還沒有能力入「初住」,也就是說還沒有能力瞭解佛法,所以我們現在的人都太自負了!

我們現在的人都說:「我們都很理解、我們……」等等,我們現在理解的都是一種先修班、補習班的……叫做什麼?傳單!(師父笑)不是什麼書本綱目。我們現在都在「佛法的傳單」的層面,傳單的slogan(註:廣告標語)很吸引人,吸引人來接觸嘛,對不對?「啊!這個我瞭解,這個好!」這樣,所以我們來。你可不要以為你看了傳單就成佛了。所以,這個「信」不容易,那這些都還只是菩薩的「力」作用而已喔!

那麼剛剛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你看,這裡講到一個「力」,力道的力,力就是作用,剛剛我們講的都不是這一個力的作用,這一個力的作用是指「如來十力」,哦!這個又更高了!「如來十力」就是我們的自性的作用約分為十大類的作用力,就是說有它的功能啦!那這十力「一心一智慧」,所以又把這個「智」抽出來,放在這十力後面的作用叫做「智力」。當然,不是我們一般講的「智力測驗」,那個東西都是愚癡的生命運作底下的一種慣性,為什麼我講愚癡?你看,這個就又得罪人了,而且得罪全球了,對不對?全球都在智力測驗(師父笑),看智商多少多少。那個叫智商,也不叫智慧,智慧相對愚癡,如果我們迷執在智商,我們也就是愚癡的意思,它只能說是我們的大腦功能,大腦功能不能講叫做智慧。

佛家在講的「智慧」,你必得要有清淨心,那清淨心誰還跟你講智商啊!對不對?「聰明」可能要講智商,「智慧」不需要講智商。智慧基本上有一個能判斷是非邪正的能力,我們的智商不一定能判斷是非邪正,因為我們沒有道德良知,智商不等於道德良知、不等於倫理因果觀,是這樣。你必得要有倫理因果觀的聰明,你才叫做智慧,所以這個就不容易了,它包括我們的所有修持跟文化的薰染。所以,在這種如來十力的作用,它有一個「智」的產生,那這一個「智」加上去就叫做什麼?叫做「根本智」,特指「根本智」。

那這十力在講什麼呢?也就是講「如來十力」,第一個是「是處非處智力」,什麼叫做「是處非處智力」?「是處非處」我們現在人很難懂,「是處非處」也就是所謂的業因果報,「智力」就是明白,它有一個明白之後的作用力。它依「根本智,無所不知」的生命質性這一個作用力,它能夠理解明白一切……這時候都要加個「一切」哦,因為一切諸佛身嘛,都加個「一切」,理解明白一切眾生存在的業因果報,有這一個能力。那你看,我們都沒有,我們連自己都不知道,對不對?還知道什麼一切?!我們如果知道自己,我們自己的命運就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好」就是代表一件事情,你的人生不會有絲毫、分分毫毫的煩惱憂慮牽掛,絕對不會有!因為你知道自己的業因果報。

那如來十力的第一個智力,祂除了知道自己以外,還知道一切眾生,這個作用力不可思議!很多人理解到這樣,他會生起一種嚮往之心,然而我們多數人也嚮往不起來,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智慧離這個太遠了!我們不能理解,我們怎麼嚮往,對不對?我們的業障也太深了,所以我們就算理解了,因為業障深,我們有時候會說:「何必要這樣!那要幹嘛?」就有很多奇想出來,那是因為他沒有驗證到有多好。

所以,這一個智力能知一切業因果報,「是處」就是合於情理法的這一個業因果報理路;「非處」就是不合,非嘛。那什麼是合於業因果報的理路?所謂是你們世間人明白的「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叫做「是處」。那什麼是「非處」?好比「種善因得惡果」,這個是不合理的,所以叫做「非處」。他也明白有這一些理路是不合理,所以他才能夠在當中「依慧了辨,依智揀擇」。

以慧了辨之後,以智揀擇出來的,那你的人生就走在一種往幸福美滿的精準軌跡上,這時候生命絕對是分分秒秒……也就是說你的幸福度跟喜悅度這種快樂程度不是今年和明年的比較,而是前一秒跟後一秒的比較,這一秒有比前一秒快樂,你都可以感受得到。那你說這個……你們應該從來沒感受過吧?唉呀!這樣就很麻煩了,你知道嗎?(師父笑)說從來沒感受過也對啦,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感知力太粗糙,那粗糙從何而來?從你們的心不清淨來!心清淨,你的感知力就敏銳,清淨到一個極處,你的感知力當然敏銳到一個極處嘛,所以你對於快樂的揀擇當然是非常……這個「分秒」都還是方便講的,「一秒一秒」也太粗糙了,人家彌勒菩薩都講七分之一秒就有三百二十兆個念出去了,對不對?換言之,七分之一秒你就可以感受到有三百二十兆個快樂層次,這樣好不好?那你看,「一秒」你能感受多少?所以我剛剛講「一秒」,感覺「一秒」是多粗糙的人生你知道嗎?這個我們無法想像,所以不要看輕佛法,懂嗎?

這個「是處非處」也正如《太上感應篇》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講這一些理路,它是一種相通的質性,只是這一種隨著境界不同,不會像如來十力的這一股作用這麼地圓滿。這是如來十力的第一個,那如來十力其實有十個,這十個其實也是一種約分,為什麼會講「十」?「十」在華嚴是一種表法的數字,它除了是數字以外,它還是一個表法,這個表法叫做「圓滿」的意思。換言之,它講十力、十無畏,如來的十力在講的就是祂有圓滿的作用力的意思,我們眾生沒有圓滿的作用力。

在第一個「是處非處智力」之下,又產生所謂的「業智力」。什麼叫「業智力」?祂了知一切眾生的業力,了知!那前面是一種業因果報,它有它的理路,這些業的深淺程度祂也都知道。這個眾生是十方三世喔,過去、現在、未來無限,整個虛空法界無限,當中所有的一切眾生都瞭若指掌,祂一接觸就知道,祂沒接觸也知道,如來的作用力是這麼地圓滿,這一個是了知業力的問題。

那我們「業」從哪裡來?從我們的起心動念!換言之,從這一個角度,祂也就是瞭若指掌我們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這都是真實的哦!比如說咱們現在在這邊跟你們講,你們在這邊聽,假設是個凡夫,咱們講,一定有起心動念,你們聽,也有起心動念。講,你們大家都說知道,你們在底下聽的人也在那邊想東想西,一想就造業了嘛!你想東想西,這時候大家不知道,你看,我們又多會欺騙自己,可是,諸佛菩薩統統知道!

極樂世界距此西方十萬八千佛國度,那邊任何一個剛進去的……即便是凡聖同居土最低階的那一個,那一個往生極樂世界就都知道你們在座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祂在那邊現在就知道了,就這麼簡單!為什麼知道?因為祂一去就已經受彌陀本願威神力的加持而頓超什麼?七地菩薩――阿惟越致菩薩。那時候再上去叫做「不動地」,不動地就可以解析到「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的這一個分微毫的生命波動現象。那麼七地已經極接近了,你們剛剛所有……包括到現在的動腦筋都是很粗糙的,祂們當然即刻知道。

所以,只有我們這一些愚癡的人才會以為做什麼事只有天知、地知,其實「天知、地知」也變成是一種口頭禪,對不對?我們也著心地不相信天知嘛!「天是什麼?你說那一片雲知道我的心嗎?要不要文學家寫浪漫詩?!」我們不知道生命同體的體性,我們依妄見,以致於我們不知道!所以,如果你知道這一個如來作用力的話,你自己也是這樣。那麼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等他證得未來佛的時候,他在那個時空也就知道我們今天的起心動念了,十方三世嘛,過去、現在、未來統統知道。

那如果我們理解到這一個生命質性,我們怎麼敢動歪腦筋,甚至將歪腦筋付諸行動,對不對?這種行為就不可能存在。所以你就知道,眾生愚癡在哪裡?在於愚癡得不知道這樣能夠障礙「我們的生命變成幸福美滿」這件事。那這一個「業」關係到起心動念,所以我們的業不是只有行為造作。離開十染,這個十善還是業!那麼「十善業」是一個以人道為基石的出發點、以佛法為究竟的一個歷程,三惡道就不講十善了,三惡道就是十惡。而三善道裡面有十善、有十惡,只是它配比分不一樣。這一些生命運作都是來自於我們的愚昧,我們的這些分別、執著起用,根深柢固。

所以,這些如來十力――祂的智力,祂了透一切眾生,所以祂在因應眾生、幫眾生調理所謂人生的疑難雜症時就會比較對機,所謂契機的意思。因為祂知道他的業是哪一個類別,它有多深多淺,所以祂又有這個圓滿的力道可以幫助他。可是,從這一邊來講,我們眾生又會起一個疑惑:「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現在一切眾生還是這麼多疑難雜症?」對不對?啊〜這就是我們眾生自私的運作,因為我們常常在測度佛菩薩而不自知,於自知、不自知的狀況底下都會,我們不接受,我們也不承認,即便祂有圓滿的能力來幫助我們調解掉跟化解掉我們生生世世所有的業力問題。這是真的喔!

那當然,佛法又有一句話:「定業不可轉」,對於這些不瞭解佛理、面向不夠周圓的,他就會覺得好像有矛盾的現象,其實是我們不解,它是有方向性的解析的。所謂是「祂能夠」,這是從能力上來講,那麼從「定業不可轉」的角度,是因為我們眾生劣根性強,我們不願意,而這一個「不願意」也就是我們自身的障礙,並不是祂沒有能力。也就是說我們再怎麼不接受,我們都沒辦法得到人家的幫助,是這一個理路,所以這是眾生的冤枉!

那在這個業力的過程裡面,祂又知道從什麼時空開始、跟一切什麼眾生所結,也就是說用世間話叫做「瞭解一切眾生」。以我們世間話來講,瞭解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可是,不瞭解一定解決不了問題。那佛菩薩的瞭解,祂一定能解決問題,可是為什麼有問題不能解決?就是我們眾生〔九怪〕(台語:比喻狡猾、愛作怪)不配合,世間人講「很白目、很九怪」這種(師父笑),那祂就沒辦法。所以,在這個業智力的範疇裡面它起作用,祂非常地自在,不會有任何負擔、反撲,因為祂本無一意嘛,那無意也無我,祂就沒有「反撲」的這個問題。

所以,一切你要幫助眾生解決他的業力問題的話,你得要很清楚他的業力是什麼,如果你不知道他的業力是什麼,你怎麼敢解決它?你不是天下第一大愚癡嗎?是這樣。那麼佛就不是這件事情,祂之於叫做「佛」,祂就是有覺性,祂理解什麼時候「該」、什麼時候「不該」,這個在佛言來講叫做「可許」與「不可許」。「可許」固然慈悲,「不可許」亦是慈悲!為什麼有不可許?因為祂知道你不願意、祂知道你不配合、祂知道你沒誠心,所以祂教的方法你不會老實運作,甚且可能在這整個過程你還會怨!一旦你的怨出來了,是不是等於祂害了你,你本來還少一個怨嘛,對不對?怨又是造業,沒完沒了!所以佛菩薩不可許的狀態底下是為了保護眾生,不要讓他更慘。

那我們眾生在學……尤其是學習這一些宗教的人,當然,現在要講「宗教」,而不是講「佛法」,佛法是教育嘛,如果你真正依持教育的佛法在學修,不會發生我們所謂「被業力反撲」的這一種事情,絕對不會!會的肯定學錯了,它絕對不是佛法,而是你自認為的佛法。那這一種狀態也有我剛剛前面講的,是一種我們的文化使然,我們習慣了這樣的文化,我們以為它是,於是我們就這麼運作了。那這時候你又沒有明師來幫你解析引導,甚且假若有明師幫你解析引導,你又不一定接受、不一定相信,或者不一定甘於在這一種聽受之後去改變你的性格,所以就會產生現在的一些狀況。

其實是從以前到現在,不是只有現在,很多人最常來問我們的是什麼?尤其是這些通靈的、醫療的,包括有推拿的、靈療的、生命成長的,這些人難免都要應眾、遇到很多人,那遇到很多人,難免就有很多人有疑難雜症,對不對?一聽到你是什麼「師」,後面掛著「師」……不是吸血的那個蝨子哦,導師、老師、什麼師,只要是這種,他就會「哈!」很熱心地來請教你,也燃起一絲希望:「能解決我的問題。」那你這時候也很熱心地幫助他,依你的知見去幫他,幫來幫去,對方也不徹底好,然後你還多了困擾。這個困擾可深可淺,有時候這個業力跟這些冤業轉移的時候,你自己會受不了。那受不了,有時候我們又美其名說:「我們因為慈悲,沒關係!」這個叫做愚癡、不叫做慈悲。

「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佛法的慈悲絕對不是這一件事情,佛法的慈悲是深知所有一切眾生業力的整個細緻的來龍去脈,所以它在解套的時候有一個很細緻的功法,可是這一個功法偏偏沒有定法,因為一切眾生的疑難雜症的排序統統不一樣,你怎麼可能有一種固定的功法去解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現在很多宗教團體在做法會,你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法會是一個功法、一個儀軌,這個儀軌每一次做幾乎都是一樣的,它只有一個參數不一樣,就是裡面的人不一樣。

那麼人的起心動念不一樣,對不對?起心動念涵蓋著他的態度、耐心、專注力……等等參數,它是這些不一樣,那這些就不是「法非定法」那個範疇了喔!這個是你連一個固定的功法都到不了位。所以,它已經有一個固定功法只能應對某一種質性的問題,它一個功法只能應對一種嘛!加上你還不到位,那你連那一種都應對不了啊!應對不了,事小的是解決不了問題,事大的是又惹得一身腥,會引來很多的反撲。所以現在這一些幫助人的人有很多都有這一些業力,他們聲稱「業力反撲」的原因在這邊。

所以以前常常有這一些人來,沒辦法,求助無門了嘛,因為人家都求助於他們,那他們求助無門,可能咱們就要去分擔一下。那他們來,百分之八十我常常遇到的共通特質就是會請教咱們:「師父,為什麼你們不會被反撲?」我說:「本來不是就不會被反撲嗎?本來不就不會嗎?為什麼會被反撲?!」然後他說:「怎麼不會呢?」那麼我說「本來不會」,這是有但書的,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本來就不會被反撲,這個「真正學佛」是但書。因為大家都聲稱在學佛嘛,問這個問題,我們會直接說:「怎麼會被反撲呢?」我們認知大家都在學佛,那大家又被反撲了,這肯定學錯了,肯定那不是真的佛法。

那假設你們叫做佛教,它也是被訛化的佛的宗教那一類,而不是真正「佛的教育」這一類。只要你契入教育,教育有一個「育」字,佛言曰教嘛,「言」為表一切存在,一切生命存在的理路講出來叫「教」,所以佛言曰教!那它承載著佛心――曰禪!所以它有一個行誼的運作叫做佛行――曰戒!這時候「戒、禪、教」是三而一、一而三。這是佛的角度,或者是教育佛法的那個角度傳輸過來我們這邊的時候,我們在學佛嘛,所以我們這邊叫做「育」――發育!

發育必然是要先吸收,把這一些佛言、佛心、佛行統統吸收進來的時候,我要發育。那發育憑什麼?怎麼吸收?你如果沒有去做,你就吸收不了。我們現在都是「知」的層面,還不解,對不對?我們現在「聽」、「想」,對不對?那又聽、又想,所以就吸收不了!不但吸收不了,還會消化不良,因為這個叫做「添加了我的知見」。你有思考,一旦你沒有一套真正的功法去運作,這時候就不是佛法的教育,以致於你即便接觸佛法、讀遍了大藏經,了不可得!你要幫助一切眾生,最後死得最慘的就是你自己!

那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時候礙於各方面又不敢為外人道哉,面子問題啦、傲慢啦……諸如此類等等,統統不敢為外人道哉。那這時候就有一句話冒出來,這是古時候的俚語,就是說「痛,不敢講」,(師父笑說)這句話聽得懂嗎?痛嘛,為什麼不敢講?我以前也認識很多神職人員,我們不特指哪一個宗教,非常多,總之是神職代言人,那這些人「痛,不敢講」的最多,為什麼?因為他在引領啊!他常常在教人家這個,自己卻是這樣,那他就有面子問題啊,所以他不敢講。那麼「痛又不敢講」的就會更慘,因為他永遠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被沾染到了、被卡到了、被反撲了,他不敢為外人道哉。一旦他自己解決不了又不敢講,就沒有人會幫他解決,他就會有這個窘境,所以他的病狀就會越來越深、越來越深、越來越深。

那通常這一種我們稱為的「病」並不是真的病,它是一種能量的作用!以大的來講也可以叫做「病」啦,依醫療體系都是所謂的不治之症,它不一定叫做癌症、不一定叫做腫瘤、不一定叫做紅斑性狼瘡……,不一定是這些名相,可是這個人的問題是醫療解決不了的,因為這是一種業力的問題。那當然啦,我們講的什麼癌症、腫瘤也都是業,但這時候就要依義不依語了,我們都知道大的範疇來講那也是一種業,然而在一種所謂修行功法上來講,特指「業」就是已經篩掉了,當它是業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要明白:「哦!人家表達的意思就是說這不是一般我們熟知經驗值上的病,所以叫做業力的問題。」那麼尤其是這個,這個來處都是我們沒有「如來業智力」而產生。所以,如果你要為眾生處理這一些疑難雜症,我會勸勉大家努力精勤學修去取得「如來業智力」,那就解決了。對啊!那不就解決了嗎?

「如來業智力」是什麼?是妙覺!之所以稱作「如來」嘛,就不是說佛智力、佛業智力而已,它是如來果地上的哦!這不是菩薩因地上,菩薩因地修持也有十力,依菩薩因地的修持十力,它是修德,修德的圓滿就產生佛的如來智力……或者是說「如來十力」也好,十力的圓顯,它有這個關係。所以我們剛剛講的都是如來果地上的,果地就是已經達陣了,而不是在過程當中。一旦有這個,你在面對一切眾生的疑難雜症就安心了,你也沒有什麼辛不辛苦的問題。

也許形相上會表現辛苦,就好像我們這邊的主人家剛剛問我說我們是什麼派,是密還是禪或是什麼?我說:「我很難回答!」你們現在認識那麼久了才知道很難回答,對不對?我說:「這個很難這樣講,就是有密的來就教他密嘛;有禪的來就教他禪嘛;有淨的來就教他淨啊;有關聖帝君的來,就幫他跟關聖帝君溝通溝通;有媽祖來的,就讓他瞭解鑽媽祖轎的意義嘛(師父笑)……等等一大堆,琳瑯滿目,就是應對這些疑難雜症。」那他就很難理解,然後就說:「師父你這樣就會更累吶,對不對?」我說:「形相上可能會啦,……」當然,不累的話變怪物嘛!怪物才累,對不對?當你被人家認為是怪物的時候,你就真的很累嘛,因為大家會追殺你,會來無理取鬧的、來考試的、來踢館的……一大堆,那這些浪費生命啊!所以,人家痛,你也要跟著痛一下嘛,對不對?

我說:「形相上可能會累,其實體性是不累啦!」為什麼?他又很難理解,剛好那個休息室有一張鏡子,我說:「你看那個鏡子!你看那個鏡子!」他看了一下,當時我們裡面有三個人,我說:「他看鏡子,鏡子是不是照他、是不是顯現他;換你看鏡子,鏡子也會顯現你;我再去站在鏡子前面,它是不是又顯現我;三個人同時站上去呢?同時顯現三個,鏡子累不累?」他說:「鏡子不累!」我說:「嗯?鏡子不累,為什麼我們會累?」所以,用心如鏡,它只是反映而已啊!反映的人不會累的,是作意的人才會累。

什麼叫「作意」?你有那個執著、分別、妄想。所以,你在應的時候是不解眾生業力的,只要你沒有「業智力」的作用,你應對眾生,每一個來就是業嘛!比如說修密的,他有修密的業嘛,因為畢竟他修密還沒有證果;修禪的,他也還沒有明心見性;修教下的,他還沒有大開圓解;那修淨的,他還沒有理一心不亂;這時候都是業!所以你在幫他解析的時候就好像業的運作。這個很難依眾生的思維去理解,那麼六祖惠能跟永嘉玄覺大師的對話就可以把這一個互動的生命體做一個很圓滿地闡述,就叫做「分別亦非意」。你在應對的時候,你不著意、不著心,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你的「應」是生心,可是你的基底是無住,既是無住,何來有一個干擾?!之所以有干擾,也是應業要消業用。

所以,你懂得消業,業消了,你又不累。「累」是一種心的表態,如果你能夠無心,你哪有什麼累?!剩下的就是依眾生的福分的因緣,佛菩薩應化人間就像這樣子,很輕鬆愉快,祂也會跟你假裝得很累的樣子,因為怕你造業追殺祂,是這樣。六祖惠能不是就被追殺嗎?誰叫他這麼年紀輕輕就……當時他的師父弘忍大師要傳衣缽給他,把他找去他的禪房,然後為他解析《金剛經》的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說:「師父,這樣我知道了,後面不用講了。」對不對?那他應該怎麼樣就不會被人家追殺?「唉唷!我還是聽不懂,師父,再講一下,再多講一些、多講一些。」然後他的師父整本講完,「啊!我越聽越迷糊。」(學員笑)這樣他就保命了,就沒有人會追殺他。

其實他早就開悟了,他那個時代還可以不用這樣,我們這個時代要這樣。他那個時代是唐朝嘛,距離我們現在兩千多年,兩千多年前的人的質性比較純厚,你看我們現在的人哪一個……,不能再講下去了,等一下我就……(學員笑),對啊,大家都很良善啦!(師父、學員笑)也不能違背良心啊,你看,這個時代就是這麼累,講什麼都不對。那這時候怎麼辦?這叫「對法」!你稱讚也不對,你數落也不對,那你就只好又稱讚又數落,不然怎麼辦!(學員大笑)反正你無心就好了。數落――人家追殺你,你就死一死,反正無心也沒關係啊!稱讚――人家來供養供養你,你就受用受用,也沒差啊!

所以,「但以無心應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因為你解、知一切眾生之業嘛!那當然,你知道一切眾生之業,你也知道你曾經是眾生的時候的業,於是你會善用你的業去度一切眾生。所以,你有那個相――業的相,可是你於眾生有別處是你沒有那個業的「受」,那個受用你沒有,所以沒差,是在這邊。這是如來果地的第二力。

第三力是什麼呢?叫做「定力」――定智力!凡是中間它會加個「智」,如果沒加個「智」就稱作「後得智」,比如說前面講的「是處非處智力」,後面是不是加個「智力」,對不對?如果只有「是處非處」,你只知道這樣,那這個就叫做後得智。加上「智」――根本智,你看,這時候就圓融了。有根本智的起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時候,你加上了你知一切……這個是眾生後得智,那時候圓滿的工具含攝進來了,所以你是有能力地運用工具。如果沒有這一個智力的話,你是有工具而沒能力運用,那就不是如來果地的果報、智力的運作。所以,到這一個「定力」的時候,就是祂了知所有一切禪定所謂的等次和狀態。

所以,這一個事情也是當今我們在修行人身上看到很多弊病的一個軸線,凡是講到「禪」,大家都在修禪、修禪定,有的用「坐」的……其實多數都用「坐」,只要坐在那邊嘛,坐禪坐禪嘛!當然,我講的是不解坐禪之真義的前提之下,大家坐在那邊,那如果你瞭解「行住坐臥皆是禪」,它就不特指「坐」。「坐禪」在兩千多年前六祖惠能時代也都開始訛化了、誤解了,大家以為坐在那邊叫做修禪,其實不是!人家是參禪,跟「坐」沒有關係。那參禪形式就多囉!對不對?你看,六祖惠能也沒有坐啊,他也沒有坐著參禪啊!他怎麼參?他是去黃梅弘忍會下,八個月在碓房舂米煮飯,他用「舂米煮飯」的功法參禪,在那邊成就了無上根本智。那後得智是後來又接觸什麼,因為他成就了嘛,那個就簡單、隨緣。

那你看,他也沒有八個月都坐在碓房……現在叫做廚房,他如果八個月是坐在廚房,那整間寺廟的僧侶都不用吃了,對不對?他早就被趕出去了。他在那邊是認真地舂米,舂米就是打米,可能以前需要把那個稻殼打碎……等等,然後煮飯、煮菜。那他的個子又瘦小,所以重量又不夠,可是人家就想辦法,你看,一個參禪的人就是處處想辦法,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理由。如果換作是我們呢?像我也很瘦,又矮又小又瘦,要是我遇到弘忍大師告訴我:「去廚房舂米!」然後我說:「師父,我太輕了!」(學員笑)腦子就在想有什麼方法逃避,「師父,我很輕,我既搬不動那個也踩不動那個,我最適合坐禪了。」(師父笑)對不對?坐在禪房,什麼都不動,那麼我就永遠不能開悟。

所以你看他第一時間……他那時候其實已經開悟了,可是弘忍大師叫他去做什麼,你看人家也答應了。那我們說:「我是開悟的人,你怎麼叫我做那個?」我們會這樣,表示我們沒有開悟,開悟的人一定一切隨順,做什麼都好,反正隨緣度日嘛!開悟的人一定是隨緣度日,他內心底層沒有什麼豐功偉績要去創造、要去完成,並沒有這種東西!假若形相有,也不過是因應眾生需要去把它完成,那時候是生心的部分,於自體性自受用是無住!那生心是慈悲、無住是清淨,清淨的生命體哪有什麼豐功偉績?他沒有!因為他只有了結這一世的業緣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再怎麼豐功偉績都是虛妄,所以他了「一切相,平等性」。「一切相,平等性」是什麼?因為都是虛妄,所以都平等。今天你長得高、我長得矮,平等!因為我們都是虛妄的,從虛妄的角度都一樣。那相上不一樣是什麼?是因緣不同,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所以也不用計較,因為你再高、我再矮都有生滅,這一個生滅又滅了之後,我們就又都一樣了。那生的時候,欸!有矮的人,方便地高的可不好,對不對?你看,兩百公分的人跳霹靂舞好看嗎?(學員笑)這裡有舞蹈的人嘛,對不對?像我們這樣矮矮地,跳起來……嗯!有一點味道,這就是萬生萬物取其用啊!所以這種就叫平等性。那如果你瞭解這個,你做為一個人的這種「比較心」就淡化了,你就沒有什麼比較心了,因為這有不同質性啊!然後回歸那個虛妄相,你這樣子才有機緣再往下面兩句話走,叫做「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沒有走到這邊,剛剛講的「如來果地十力」你如何能得知?對不對?你永遠不能得知!

所以,如來果地的十力講到「定力」,祂瞭解一切生命狀態在修持過程的「定」的類別跟功法,比如說我們隨便講個「禪定」就有很多了,那我們坐在那邊不是禪定,但會的是禪定。所以,在唐朝出問題,祖師六祖也就必也正名乎,他告訴我們:「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謂「坐」,「坐」表法「內不動心」,並不是叫我們在那邊讓身體不動叫「不動」,而是用那樣來形容你的心要像這樣。那外不著相是謂「禪」,《金剛經》講什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它兩句話講法不一樣,意義一樣。所以從《金剛經》的時代,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已經告訴大家,不是坐在那邊才叫做「坐禪」,那這些功法也不知道從何而來,當然,文化層面就會生出來,對不對?

那麼很多考據學的就來了,就說:「師父,你講錯了!這些功法是 釋迦牟尼佛傳過來。」我說:「哪裡?哪裡有傳過來?」他說:「你沒看到嗎?他們當年在印度,每個都坐在樹下啊(學員笑),都坐在那邊,而且直挺挺地,多標準啊!」我說:「你難道不知道當時的印度沒有椅子嗎?(學員大笑)沒有椅子,當然坐在地上盤腿,要不然你要他怎麼樣?!」(學員笑)對不對?所以這個是文化不同所產生的一種形態不一樣,它跟真理沒有關係。那我們也只能說這樣子也是一法,可是這樣子不是全法,它是其中一法,從「其中一法」的角度不否定它,如果你把它當作「它是唯一必須要這樣、全然這樣才能夠成就」,那你就是冤大頭了!

所以,佛法在講禪定不是這樣,如果是這樣的話,八萬四千法也不是禪定之法了,所以要瞭解它的理體。那來到了兩千多年前又出問題,於是六祖惠能又正名一次。那現在這個時代當然問題更大嘛,對不對?可是現在沒人敢正名,因為現在的人伶牙俐齒,世智辯聰的多,宅心仁厚的少,所以這一些開悟的聖者還是〔趴著趴著,才不會中槍〕(台灣俚語:比喻行事低調),你知道嗎?比較以一種保守政策,他還可以細水長流,應對一些有緣的,多跟他講一些,沒緣的,好來好去就好了,是這樣。

那麼是不是不慈悲?不是!剛剛我們講了,有「不可許」之對待,因為祂瞭解這些眾生的業力跟他的定力。那沒有定力,我們也勉強跟他說:「沒有定力也有一個定力啊!」這有兩個形容,當然,我現在講「瞭解他的定力」不是等次以上的,是一切眾生都含在一起講。定力有「沒有定力」、「定功很深」、「三昧定」、「首楞嚴大定」、「自性本定」這些差別,也有「完全沒定力」、「完全違背定力」這樣,祂都瞭解!那麼祂瞭解這個,祂又瞭解功法,所以祂才能帶領六道眾生,尤其是六道裡面的高級眾生。六道裡面的高級眾生就是有修禪定的那一些生命體,所謂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六道裡面很高級的眾生。然而你再怎麼高級,你超越不了六道,為什麼?因為你不瞭解「定智力」!你沒有定智力,以致於你自己修持這一種定功解脫不了,你統統解脫不了,這時候不是靠誰給你一點靈,你就有辦法了,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超越六道輪迴、超越三界必得要靠我們自己修持禪定功夫到哪裡?到三昧定,也就是第九次第定。得到三昧定的,你自己就超越了,這都不需要任何人印證,這叫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那如果沒有的呢?沒有的,而你又有定功,就是所謂的四禪八定,這在佛家叫做「共外道定」。就是說沒有修佛的人也會、也可以辦到,修佛的人也可以辦到。我們現在講的「修佛的人」都是正確的這一種,正確地修佛的人,你可以透過豎出,「豎」就是一條線往上,你可以透過四禪八定的基礎,一層一層慢慢入,初禪入二禪、三禪、四禪,以此類推,入到四禪,然後超越六道輪迴。

那為什麼這時候我只講入到四禪,而沒有講入到四空定?因為四空定就是昏定,那是一個悲哀!那是六道輪迴最高級的生命體,可是最高級的生命體卻是一種悲哀,因為他昏定。他那一個定功是四禪八定最高的,你看喔,所以你們就不能以這個言詞上高低來比對他的好壞,生命質性不一樣。他雖然在六道輪迴禪定功夫最高,可是他的「定」執迷也最深,然後他迷失在裡面。他的壽命最大,八萬大劫!那他有什麼質性呢?他以為他已經證佛果了,他得到了四空定最頂層,他以為他證佛果了,於是他就不努力了,所以我們稱作「昏定」。

那這種生命狀態在八萬大劫過後通常是所謂的「爬得高,摔得重」,通常是直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很多人不能理解,就說:「再怎麼樣也掉下一層就好了,要不然再怎麼樣也掉四層嘛,掉四層回來四禪,四禪又趕快超越輪迴嘛,對不對?」(師父笑說)沒這麼便宜的事啦!這種生命體一掉下來為什麼會掉到阿鼻地獄?因為他認為他已經是佛了,可是他在八萬大劫後臨終的最後一刻出現衰相!他雖然沒有相,可是我們形容……就是說他的生命在這一種變異當中轉化的時候產生極度的瞋恨,他瞋恨佛法,因為當時修佛才有辦法嘛,所以他說:「為什麼佛法騙我?!」他這時候起毀佛謗法。那「毀佛謗法」的這個力道就把他拉到阿鼻地獄去,中間的層級都跳過,所以那是一個悲哀!

那麼一到四禪、三禪,甚至有的從二禪、初禪就直接又超越輪迴了,有很多是這樣。你看小乘須陀洹就是這樣,天上人間往返七次,它不特指一定要到四禪,他有時候天上人間往返,往返到了人間,那時候不是色界天了嘛,在人間跳出六道輪迴啊,有的是這樣。有的是他天上人間往返七次剛好升到初禪,他在初禪脫離六道輪迴,在那邊修持,所以這是不定性的。總之,它有它的格局不一樣,這叫做「定智力」,那我們自己瞭解這一些,我們才有一個標準正確的方向、有一個軸心,它不會偏頗,在這一個不會偏頗的狀態底下,我們才會不斷地修正自己。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那個方向,我們一坐下去就是什麼?就是飄!像浮萍一樣隨風飄搖來飄搖去,所以不定性,它永遠沒有一個累積性。那這一種禪常常就是一種昏昧,它變成有一種「定」卻沒有智慧。老實講,有時候連這種「定」都沒有,所以要了知,我們自己要了知!那為什麼如來果地如來有辦法引導我們?就是祂都知道,祂都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我們把「禪定」換個詞好了――「清淨心的程度」,每一個人清淨心的程度不一樣,所以要學習的功法也就不一樣,方向也就不一樣,因為它還有一個好惡。那這個好惡是後面另外一個力在講的,現在講的是「定智力」,所以要了透它。

那麼從這邊我們就知道,學法不能盲修瞎練、不能道聽塗說,這些統統不能!你要有很嚴謹地方向、理論、方法的功法,加上很勇猛精進的態度,這個「勇猛精進」是很重要的!勇猛精進不是我們一般生活上講的「很努力」,它是把你的生命全然投注下去。那從這一個角度,我們在這個時代甚少看到有一個修行人會這樣,以致於我們甚少在這個時代看到開悟證果的修行人,這也合理,所以這個勇猛精進很不容易。那勇猛精進不是叫你把現在的人生有該面對的事業、家庭都不要,也不是這樣,它是叫你那個態度要勇猛精進,而不是叫你在事相上放棄,不是這樣,可是這個要會拿捏。

那接下來就有一種所謂的「根智力」,「根」也就是眾生的根器,根器就是基礎的意思,這個基礎很重要!那每一個根器不一樣,要去引導他的level(層級)也就不一樣,祂的善巧方便也就不一樣。所以如來果地知道一切眾生的根基不同,於是祂在引導眾生學習成長的時候也就比較容易對味。那根智力接下來就有一個所謂的「欲智力」,就是欲望,一切眾生又有他的欲望。那他的欲望不一樣,正所謂佛應對眾生「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有這一個質性。那沒有欲望不同,祂也就不用了,所以眾生的喜好又無盡,你就知道佛因應一切眾生的善巧方便也無盡,無止盡地善巧方便,這是我們凡夫做不到的!下面還有幾個,欲智力接下來就是「界智力」。「界」也就是所謂不同維次空間的分野,它有一個叫做界分。「界」是限制的意思,每一個生命狀態的境界不一樣,它的範疇不一樣。

接下來還有一個所謂的「至處智力」,至處智力也就是說每一個生命體它的頂層,比如說我們在座很多人,每一個在學法的人的努力程度現在臨界點在哪裡。比方說這五根手指頭高度都不一樣,對不對?(註:師父以「手指頂端」為喻)這個高度的點就是「至處」,五根手指至處這個點都不一樣,所以祂要知道你這個點在哪裡(註:以中指頂端為喻),祂才能再幫你引導上面(註:中指頂端上方數公分處)的課題。如果你在這邊(註:大拇指頂端),祂引導這邊(註:中指頂端上方數公分處)的給你,你不能理解;如果你在這邊(註:中指頂端上方),祂引導這邊(註:大拇指頂端)的這一節給你,你會覺得索然無趣,所以祂就又不契機,那即便契理,不契機亦是閒說!

接下來就是所謂如來的「三明智力」,三明智力是什麼?第一個:宿命智力;第二個:天眼智力;第三個:漏盡智力。三明就是六通,菩薩叫六通,如來叫三明。所以祂知道一切眾生的宿命,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在幹嘛,每一個人的質性。祂用天眼通也都知道每一個眾生現在的狀態、在幹嘛,那祂這一些都是為了能夠契機。最後一個很重要,叫做「漏盡智力」,「漏盡」是什麼意思?就像一個容器有洞,它會漏水的意思,「漏」代表煩惱,也就是說你的煩惱都漏光光了、都沒了,這時候才能得到如來本性自性上的圓滿神通道力。

所以,這些神通道力是工具、是能力,也是你們一切眾生的本能,這一個本能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謂前面講「一切諸佛身」,一切就是十方三世;「唯是一法身」,所以回歸了清淨法身的如來智力;「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祂具足同樣一個心、念,同樣一個智慧本體,同樣十力作用,同樣十無畏之作用,是這樣。所以它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本能,有這一個現象在。

今天簡單跟你們講一下十智力、十力,當然,由於時間的關係,不能跟你們細說,那它每一條都細說無盡,每一條都含攝其他九條,這是如來果地的美好。那我現在用一個你們更貼近的用詞,要不然講這些佛言術語,你們雖然一定也要知道,可是知道卻又好像有距離感,這一個美好就是你們白話有一句話叫做「如來具足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兩句話聽得懂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有沒有比「十力」簡單?

學員們笑答:有!

(師父笑說)古喻今詮,為什麼我現在講這個?就是勸著我們現在學法的人也不要執著於那個文字相,你要依義不依語,要體會人家古師大德在講那些文謅謅的語彙背後所承載的意思。所以講白了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的本能,那一種作用就是如來果地的十力,你們大家都有!今天就跟你們分享到這邊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感謝諸位,請起啦!

學員們:謝謝 師父!

 

      🌱 延伸閱讀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81124日 台中明覺法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