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3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於劉嘉財師兄主講後開示

【心對了,方向就對了】

 

2014年8月3日 和諧人生講座(高雄)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jpg

 

時間:10383日,15:00~17: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紀錄組恭敬整理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一切萬法皆由我們自心所造。所以我們修行在修什麼?其實會的、聰明的直接從「心」去修掉就好了。我們知道「戒」是佛行,「教」是佛語,「禪」是佛心,所以如果我們直接從根本的禪心去調整,我們其實等同符合了這個「戒」跟「教」,這是顯於「外」,「外」一定不離開「內」。所以一切物質現象,統統沒有離開我們的心理現象做為基礎,懂得一切萬法皆由我們自心所造的人,自然會直接由「心」下功夫。

現在為什麼有八萬四千法,無量無邊的方法門徑,一直在延伸,乃至於現在這個時代,擁有比世尊住世之時的方法門徑還要多,未來還會更多,多到什麼時候,多到地藏菩薩交接的時候,那個時候又會更多。所以這個末法時期,乃至於滅法時期,出世眾生的「福」永遠比不上以前的「正法」、「像法」時期的人。我們現在沒得選擇,因為我們也曾經生存在「正法」、「像法」的時期。也曾經在那個時候,接觸過佛法,可是偏偏那時候,我們未曾覺悟。我們在那時候,還不肯承認自己是佛,不肯承認直到現在,所以我們現在還是所謂的眾生。沒辦法眾生是「妄」,依妄啟用。這個「妄」跟「覺」還是我們自心啟用,它也沒有離開我們。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再怎麼樣,你即便是打妄想,還是要常常想「覺」,常常想好,常常想美的事,常常想平靜的,想慈悲的,即便它是「妄」。在一種好的「妄」裡面,我們的生命狀態也會比較舒適一點,而不要想著那些忐忑。

比如說,生病了怎麼辦?事業不好,事業怎麼辦?不要老是想這些煩惱、憂慮、牽掛,你就容易止住往煩惱、憂慮、牽掛的生命路徑,不一定改善,但至少不會惡化。這是來到這個時代的一種「功法」,而「功法」就是你常常這麼做,你就會有一些收穫。佛家講功德,修功有德,就叫做功德。那天,紋宏問的有關功德一事,我是把標準拉到最高,而標準拉到最高他們就會問了,我們是不是都沒功德?對!我們真的都沒功德。很抱歉讓大家失望了,真的沒功德。可是我們學修的人要貴在自知,我們要很老實的面對自己,絲毫的誇飾都不可以。不然你說「老實念佛」,念佛就念佛,為什麼前面還要加個「老實」?為什麼我們現在都不能透過念佛,而得到很圓滿的受用?美好的受用有一點啦。圓滿的受用真的是沒有,只因為我們「不老實」。心有所念,就是心有所夾雜的意思,那樣就不老實了。

所以本來可以透過一顆小石頭就往生極樂做「佛」去了,偏偏被斷送了,你看看 (眾人笑。因為你念錯啦!你念「我」啊,所以去不了。你要念阿彌陀佛,所以我不鼓勵人家念「我」。以阿彌陀佛,祂有無始劫以來的願力,創造了極樂世界。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也是願力產生的,當然這個願是平等觀上講的,其實講清楚一點,以世間的分別心來說就叫做「業力」。總之,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角度裡面,極樂世界也是虛妄的。我們剛剛前面講,如果你老是想「妄」,也要想一個好的「妄」。從虛妄的世界,最好的一個時機點就是極樂世界。你老是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只要你起心動念都是妄,所以阿彌陀佛本身還是妄,只是這個妄可以幫我們契入真。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當捨盡,最後慢慢地還保留一個執著:「阿彌陀佛」,或是你們講的佛法。當然如果我們能夠可以直接從禪心契入佛心是禪,直接當下「明心見性」就好了,這是最快的。

你們要知道,去了極樂世界是幹嘛用的?到極樂世界是要訓練我們的「明心見性」,所以去了極樂世界不等於是「佛」。可是就「方便」義理,它等同可以是佛了,可是就「實地」義理來講,他還不是。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他還有一個箭頭導入叫「入佛知見」,因為極樂世界是一個學修的好環境,能夠讓我們契入佛之知見,那時候就叫「明心見性」了。能夠在這個世間直接放下的人,就在這個娑婆世界「明心見性」就好了,不用那麼麻煩,還要跑到那邊。所以要不就靠一顆石頭當下,「明心見性」也不錯。可是若兩個都沒有呢?那麼就冤大了。冤大了沒關係,還能體會。我們的方向不能有錯,方向就是今天的主題「心」。

「心」這件事情,是世間眾生最難理解的一件事情。偏偏整個虛空法界,也就是「心」這個生命狀態變現出來的,所以「諸法所生,唯心所現」。這時候,如果你是剛用「真心」,沒有太多的夾雜的時候,顯現出來的就是整個虛空法界。這個虛空法界裡沒有沾染,還沒有這些意識,你們講的意識形態。「意識層」佛家講得比較深度,還沒有啟用的時候,它是一個美好的虛妄的世界。加一個虛妄,大家會誤解,以為那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就留戀了。它是虛妄,在佛法的專有名詞叫「實報莊嚴土」。心現識變了,我們的第六意識,分別心、執著心產生了之後,就把實報莊嚴土,扭曲了,改變了。否則它顯現出來是本來的樣子。把它扭曲了,扭曲的程度是依分別、執著的程度來決定。依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扭曲了就開始「變」(變質的意思再往下降,就變成了所謂的「方便有餘土」。

一般來講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的執著又重了,又開始把它扭曲得更不美好。所謂更不美好就是更多的痛苦,更多的不如意,更多的「我不喜歡」這件事情。扭曲了之後,就變成六道輪迴這件事情。所以扭曲到最極致,就是執著到最極致的狀態,就是你們聽過但事實上並不理解的「地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現在理解,我們就不會像現在的人類這麼懶散,精進在地獄五條根,前面講的財、色、名、食、睡。我們也就不會有了這些習氣,因為你知道那是下地獄的五個根本的動力。地獄這件事情就是非常極度的扭曲,也就是說自己的痛苦的生命狀態都在地獄裡頭。所以,這些統統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意思是說它每一個就是代表著我們每一個心的方向,所以「心」的方向的對與不對,還得靠自己的結果論去取決。

什麼叫結果論?就是你喜歡過什麼樣的日子。這樣大家好懂,你喜歡過什麼樣子的日子,你再來找你這個心,應該怎麼想那就對了。如果你糊裡糊塗的話,你的心是沒有依準,你再怎麼想,再怎麼用心,可能你的「方向」搞錯了,你的「理論」也會搞錯。你這個心對了,但是它還是會錯,所以這個錯、那個對的心,它本身還是個有瑕疵,這個「對」非常難。真正對的心就是連妄想都沒有,那個叫做「對的心」,叫「復歸自性」,回歸我們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那時候既非「物質」現象,亦非「精神」現象,也非所謂的「自然」現象。前面有一段,講到說自然現象那一段,可能有一個部分要調整一下,一切的悲哀也是自然現象,你懂嗎?不是說發生一件不好的事情,不叫自然現象;不是的,因為自然現象就是叫因果理路。

為什麼發生不好的事情叫做自然現象,因為它有不好原因,所以產生不好的結果,所以這樣的狀態也叫自然現象。只是這一類的自然現象我們不喜歡,因為我們不喜歡就把它定位成錯誤,就不是自然現象,這樣是不太對。好的結果從好的原因來,這叫自然現象;壞的結果從壞的原因來,這也叫自然現象,兜錯了就不是了。比如說你好的結果居然是從你壞的原因來,那這就不叫自然現象,這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大家必須有這個理解度。理解到這個,你才能真正有辦法體會「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真正體會到一切法從心想生的學佛,你這個人就叫正信佛法。所以正信佛法不是在那邊募款、捐獻就叫正信佛法,或者只是講講道理,而這些道理符合普世價值叫做正信佛法,不是的。正信佛法它很中性也很開明。

這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契入,如果真正契入中庸之學的人,他也是真信佛法。佛法講的中道,契入中道而能理解的人,他就是正信佛法。接下來就是他自己決定,他要符合正信佛法裡面的哪一類的生命狀態。如果他不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就沒有辦法決定我們自己未來的人生,也沒有辦法改善現在的人生,這樣子就不是所謂的正信佛法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金剛經的這句招牌語,也就是ㄧ般人理解正信佛法的一個標準。如果我們善於從這邊去警惕自己,這個世間不要說災難的問題,小至於我們個人的人生安危,統統都不是重點了。

所以「放下即得,得無所得,乃謂真得」。學佛不是只要去求一個生活的小小的美好受用而已,而是真正要去得到一種大解脫的生命狀態。最低標準你也要把你的學修目標和結果,訂在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不離針對我們內在的執著,一直把它卸除掉。所以剛前面講的這些貪、瞋、癡、慢、疑,財、色、名、食、睡,都是依著我們的執著而啟用才有的生命現象。以外在形式來講看到這財、色、名、食、睡的現象,也就是告訴我們,自己的執著還是根深柢固無法拔除,這些就會變成一種警示、警惕,透過它來把我內在執著心拔除掉。自自然然我們外在的這些天災人禍,在我自己的生命狀態裡,也就越來越淡薄。整個世界可能有這些現象存在,但是它影響不到你自己。

這個就好像我們常常在講的看電視。兩個螢幕會出現在同一個屏幕上,可是出現時它卻互不干擾,這個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它可以打開所有的盡虛空法界,不同維次空間的頻道,卻能有條不紊,有條有理,互不干擾。它可以同時打開,代表它清楚明白所有的盡虛空法界的一個生命狀態,它的存在現象跟背後的因緣果報。我們眾生就像什麼?我們看到的電視的雜訊,只要打開電視雜訊就互相干擾,然後你看不清楚,那兩個頻道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們常常在這個世間,會被能量影響到我們自身,哪一個能量呢?有時候經常是不同的維次空間,你跟他有緣交涉到。交涉之時,你的能量沒有它強大,也沒有定根。所以你會被影響,影響到自己顯於現在的人身,就是所謂的有為法上講的,累啦、疲憊啦……等。這些要怎麼去改善?最後無不匯歸於我們自心的調解,而「清淨是抗體,慈悲是解藥」。所以學修不要把生活搞得太複雜,「反璞歸真」是最重要。

「反璞歸真」在許多人成長的歷程裡面,常常也不太理解它是什麼意思。常常以為我們生活的任何受用都不行,或者是一定要躲在山裡面故意讓自己很苦。前面加一個「故意」讓物質上的東西很匱乏,其實這也不是返璞歸真。你加個「故意」,還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所以「返璞歸真」真正還是在我們的心境上,而不是在事物上。事物上是一種自然作用,「順乎心性,合乎自然」,自然,作用就會來。那麼自然受用,每個人的受用的「介質」是不一樣的,那才叫自然。因為我們每個人過去生所造的福跟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來到這輩子的受用當然就不一樣。真正「返璞歸真」就是你那一派清淨的心,「緣來不拒,緣去勿留」,不取不捨,你就回歸「返璞歸真」的日子。你受用好,你也清淨,你受用不好,你還是清淨。所以所有的「好」是來消我們的善業,所有的「不好」是來消我們的惡業,你必須要理解到這一點才有辦法真正回歸「返璞歸真」的日子。

古人講「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那個奢、儉其實統統不是在「物質」上講,而是在你的「心境」上講。要不然,如果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你都不要出門了。「美好的世界」表示你踏出門都是一個很美好的景象,那叫奢,你懂嗎?那麼你出門就要先用一塊紅布,蓋住你的眼睛,訓練阿金當你的導盲犬,因為不能看「美」的事物啊,看美好的世界就是奢呀!所以奢與儉的分辨絕對不是在於「外在」的有為物質。「外在」的有為物質都只是一種「依報」,這「依報」總是來自「正報」,而「正報」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它是根。所以「起心動念」、「返儉難」、「入奢易」不要處在這個生命狀態,就是佛家講的不起心動念。不起心也不動念就是所謂的「返璞歸真」,這才是「真」,而「真」則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相對於十法界來講,真正來講也沒有一個一真法界,兩邊不立,中道不存。佛法講到末後,是一種心法的顯現,不容易去明白契入。可是在我們學修當中,也不能夠完全去斷除它,不然,你們永遠會死在法裡。

前面講到「戒」這件事情,「戒」為無上菩提本。換言之,當今世人學佛,而不能成佛的主因,就是它忽略了「戒」這一個生命狀態。剛我們講的「戒」是佛行,佛的行為就是「戒」。他的行為被我們記錄下來,「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不應該那樣」,這個就叫做「戒」,它也就是我們每一位眾生本來的樣子,就叫做「戒」。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只要你符合它,你就有辦法很快速的契入佛種。一契入佛種,其實你就彰顯出佛種的形貌。

「佛」的種子就是信願。「戒」有一個很特殊的狀況,你願意符合的,表示你有那個信願,你相信你才會願意符合。你不願意,你那個信願是提不出來的。所以學修的人自己應該經常檢視說,我對成長到底有沒有信願?或者是皈依某些佛菩薩?對祂有沒有信願?其實很簡單,假若你皈依觀世音菩薩,或皈依彌勒菩薩,在形象上這樣講,你就去觀察自己是否願意完全符合菩薩的行誼。如果你自己願意完全符合,這才叫做說你對觀世音菩薩有信願。此時你跟觀世音菩薩學,才能學得到東西。如果你只是膜拜祂,然後祂叫你要做的所有的行誼,你卻都說很難。一旦要做,這些「可是啦」、「但是啦」、「不過呢」等等的推託之詞就脫口而出,那就表示你對觀世音菩薩是沒信願的。你對祂沒信願,你就很難得到祂的加持力,因為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這是隨心應量的一個自然理路。

所以當我們對佛法有信願的時候,那個種子就產生了。你知道所有整棵樹,來自於種子的發芽生根。這個信願種子開始去壯大就會發芽生根。根一出來,佛家代表慈悲的意思。你有這個慈悲願力,你就會長出枝幹,那個枝幹就代表佛家講的菩提智慧,菩提般若的意思。菩提般若是一個非常大的本,這個菩提般若再長大就開枝。開枝代表佛家講的五度,為什麼不是講六度呢?因為六度有一個般若,就是那個枝幹。為什麼以它為本?如果我們在行六度萬行,沒有菩提般若智慧,我們就常常會造成慈悲多禍害的結果。所以六度代表一種慈悲的顯現,為什麼我們要布施、要忍辱、要持戒、要精進,都代表著慈悲的彰顯。

慈悲若是沒有智慧,它就常常會判斷錯誤,行為錯誤。造成更大的悲哀,因此般若非常重要。開枝了這個五度啟用了,一啟用你真正的契入禪定才有辦法,即便六度萬行裡面,有一個叫禪定度,這些葉子代表禪定的意思。禪定能夠突破不同維次空間,也就是說你的生活的境界,就可以更廣闊了。更廣闊就代表我們的人生更為自在灑脫如意,更為自在灑脫如意的另一面,就是少煩惱憂慮牽掛的意思。你最後就會開花,開花代表因地,結果代表果地、果報。所以當你一棵樹可以到開花結果,表示你這棵樹是健康茂盛的。健康茂盛正如夏天的綠蔭濃密,我們都喜歡躲在樹蔭下,這個就是所謂的普化,普渡。現在不是有普渡眾生嗎?你若沒有這棵樹的理路,看你多會「普」?多會「渡」?這都是沒辦法的。徒有形式,沒有實質,所以有很多好兄弟都會抱怨的「都沒有誠意,辦那麼多的祭品,中元普渡都吃不到」。因為你們沒有慈悲願力,那個力量推不出來,大部分都有這些遺憾。

這個樹蔭代表普化,這就是一個佛法的圓滿。一棵樹就是我們每一個自己,所以我們每一個自己的根要紮在慈悲,慈悲一定無我,有我就不慈悲。那慈悲一定是本分。我們本來講說犧牲奉獻,犧牲奉獻就是還有一個我的概念,才有一個犧牲奉獻,這不是佛家講的慈悲願力。佛家在講的慈悲願力是本分,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就是我本來就是應該這樣,連談個信願都沒有,那個才是真正的慈悲。       

所以顯化在所謂的四大菩薩四修德,它也是一個冥合,我們有地藏菩薩的宏願。地藏菩薩的宏願就是那一顆信願種子。代表信願種子的擴展,就是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大慈大悲就是那個樹根的慈悲。樹根的慈悲再往上一著,就是所謂的文殊菩薩的大智,而且祂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所以才會開出六度、開出五度。這個枝幹加上五度,就是文殊菩薩的一種顯化,再開枝發葉那時的庇蔭,就是最後的佛道成,就在普賢行願,普賢的大行。所以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道的原因在這邊。四修德的總和就是性德的圓顯,就是一棵圓滿的樹代表著整個佛法。我們在學法、在頓修、無法直接契入的時候,我們要善於漸修,漸修就有次第,最後到一個真正的圓頓大法:一乘圓教。

我們一直在教化的華嚴教法裡面,就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修,圓融是所謂頓修。也就是說,你不管是頓修、還是漸修,一即一切。在次第修的每一個階段,你都具足了圓滿的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再靠心的圓滿才有辦法。事相不一定能夠有你們邏輯認知的圓滿,沒關係,可是心則一定要透過每一件事相來做一個圓顯,那就是發意圓成,圓滿功德。所以最後才是功德的圓滿,了解到這邊,你說容不容易?其實就容易了。你說不知道怎麼做才有功德,你就以「圓滿的心」走到哪裡都是功德呀!

所以我們「有」是自己,「沒有」也還是自己,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看你常常在想什麼?當然這個想不是很粗糙的想,而是非常細緻的。具足了每一念,裡面三百二十兆個念;三百二十兆個組成的這每一個微細的想,每一個微細的想又具足了所有的色、受、想、行、識,這些細念又牽扯到高度科學。學法善於從自己方便的契入就好了,這些知見就說你能聽得懂,聽得懂吸收。聽不懂的,你還是聽了,總有一天你還是會開竅,還是會懂。所以學法的門竅在哪裡?吸收就好了,不要想。一想就是我們原來的知見了,一想就是我們現在程度的知見,我們就會用我們的現在程度的知見,把很高層次的知見打掉,相當可惜。所以學法重在不想,一旦不想什麼都能接受就可以謙卑。萬丈高樓平地起,學習地藏菩薩的「謙」,所謂「謙受益滿招損」,這些都是可以通透的。

最後,說到這邊,諸位有什麼疑惑嗎?只剩兩分鐘的疑惑(眾人笑)

紋宏師兄:剛 師父在開示的時候提到慈悲,慈悲是個根,有了這個智慧就長出,為什麼最後您提到開花是在因地,結果在果地,開花是從種子變成開花的。為什麼佛法看到「花」是在因地上?

師父上人:它是一個表法。你如果沒有前面的前方便,你談不上因地的。比如說,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這都是一種知見,你懂嗎?我們現在還談不上因地,真正的因地是:六度萬行強烈的落實了才叫因地。所以它勢必具備前面那些條件,它才稱得上因地,不然就是所謂的「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農夫們必須幫植物受粉,才能開花結果,而我們變成沒有受粉的花,就成為不會結果的樹,所以必須要有前面那些條件。在六道輪迴裡,基本上沒有人真正去發了那個願,當然也就沒有努力落實,所以也談不上因地,你懂嗎?所以它講一整棵樹的表法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只有透過這個善舉或善念去做種子的播種,其實這樣是達不到。因為你沒有讓它發芽、生根、開枝,只有常常去跟佛菩薩討價還價的那種「願」,那叫「賄賂」。發的是空願、假願,那不叫因地。因地是六度萬行的落實,那才叫因地。只是說你的願偏在哪一部分,則是隨順個人因緣不同,所以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祂絕不會說我的企畫書寫了四十八願,這樣我就會結果,那個只是一種願心而已,所以法藏比丘才需要花五劫時間,而一直落實他的四十八願就是整棵樹在成長,最後的總合才會開花,開花就是代表前面的總和這叫因地的因,而不是那顆種子丟在那邊就叫做因地。種子丟在那邊,後面不成長叫做「因地不真」,所以「果招纡曲」,不會得到結果。這裡面只教我們一件事情叫如實,我們眾生的願都不如實,如實則整個龐大的佛法都具備了。

所以如實很重要,現在的人都只會說:你要發願啊!有啊!我早就不知道發幾百個願了,為什麼現在還是這樣?那就表示我的願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是你發的願在打妄想,因為你從來沒有落實,所以你的解行是有問題的。這種狀態下「解行」是有問題的,因為「解行」沒有合一,這樣的話,就不叫因地了!

不然你覺得因地這麼簡單!如果六道輪迴眾生的因地這麼簡單,不要說我們人,那「三惡道」的眾生也在因地啦。我因地的時候是無惡不做的殺人,可是我希望可以成就「圓滿佛道」,那是不可能的。你必須要把你這些無惡不做殺人、放火的錯誤心性,全部調整掉。是不是你的慈悲必須長出來,你的智慧必須茁壯起來,你的五度要落實,這個總和就叫因地。

這樣你就知道不容易,現在知道卻又變得容易了,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為什麼要這樣講?不要把佛法變成一句口號。因為佛法不講口號的,沒有什麼大標語。他只論「實質」,不論「形式」,所以說為什麼現在講一講,可能你下次來聽就不一樣了。那師父怎麼都一直講不一樣的,一樣、不一樣在哪裡決定?在因緣。緣生緣滅,「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看什麼「緣」,講什麼話,講什麼法,沒有「緣」就不講「法」,所以也沒講啦。「說」與「無說」都是一,不是二,如果你可以體會到這邊,就入不二法門。

換言之,從你們的角度「聽」與「無聽」是一,不是二。可是千萬不要把那個「無聽」當作打瞌睡而沒聽到,不是這樣子,而是不著心意識地聽,以那個聽叫「聽而無聽」。「聽而無聽」就是我剛講的:你不去想它,可是你聽了,這個叫聽而無聽。這種人容易開悟,這個叫撇步、秘訣。這樣一個學修的生命的態度,卻是與我們從小到大,在官方體制下和普世價值的學修習慣互相違背。所以你就知道,地球人開悟的人多還是少?少,對不對!不開悟的人多,開悟的人少。所以你要開悟,你就不能用你從小到大的那種思維、邏輯去學佛,保證你生生世世不開悟。佛法不是一種知見的方法,它是一種智慧的方法。智慧的方法是求「悟」處,講「悟」處,當然不是你前面講的誤解的「誤」。你「悟道了」禪宗常講的,你會嗎?我們又常用世間人的知見的學習邏輯。我們又把「你會嗎」這句話誤解了。「你會嗎?」「我會啊!」「你會什麼?」「我會講啊!」「我看得懂禪門公案,我知道它表達的意思」,統統不是這個。這個「會」就是你領會了沒有?或者是你體會了沒有?不是說你「會」了一樣事情?不是的。你會了一樣事情,你又執著在一件事情上,你又落在一法了。你落在一法,你就失去萬法,你就沒辦法「一即一切」,領會就是一即一切的。

所以禪門常常在講「你會嗎?」跟著學修的弟子,師父突然反問他「會嗎?」多數人突然聽到「你會嗎?」,應該都會想說師父他是在問我會什麼?怎麼沒有一個題目,就突然問「我會嗎?」妙就妙在這邊。如果先講一個題目,再問「你會嗎?」表示你永遠不會了,因為你落在一個題目上。所以有時候,師父跟徒弟一起在走路,走著、走著,看到一隻老鼠跑過去,師父就突然對著徒弟問:「你會嗎?」徒弟如果回答:「會什麼」,就表示不會嘛。有的就「啊!」開悟了,就這樣,講不出來的。

禪門公案不是我們常講的:石頭往後面一丟,打到竹子,喀喀!旁邊的禪師問你「喀喀!你會嗎?」會啊!就是「喀喀」兩聲嘛(眾人笑),這誰不會。就是用石頭丟兩聲,嗯!都不會。它妙就妙在「悟」啊,開悟。為什麼喀喀,兩聲人家就會開悟。喀喀,是因為它的「物理性」…開始分析,如果用石頭丟,是喀喀,用啤酒瓶是鏘鏘(眾人笑)。開始在研究這種東西,這叫做有為,這些都叫做「虛妄」。這就是「喀喀」真理,馬上悟得這個叫「會」(領會),領會之後就沒話講。

正如中午沈老師講的「拈花一笑」,就是「拈花」彼此心領神會;你說「你會嗎?」我們如果把這個寫成「公案」,哪一個學者會說他不會。問題是哪個學者會了?都是侃侃而論,說這個就是代表著……,你看,有一個「代表著」就表示統統不會了,懂嗎?所以「禪」很有趣,修「禪」很有趣,可是要相處才會有。不然你就去面壁啊!學達摩面壁九年,你會嗎?我會腰酸背痛(眾人笑)。我相信像那樣面壁,最後你會認識很多推拿師,而最後你也就只「會」這種東西,這不叫領會。所以佛法活活潑潑,個中門派都好,只要你的人生用一個標準:學法之後能夠「煩惱紛紛斷,智慧增增長」這就對了。煩惱習氣越來越能夠伏住,不再現前;而生活中人、事、物的應對、對待,越來越歡喜越平靜。否則你會那些統統沒用,一生清淨了無所罣礙,這就是它的樣子。你看我講了,你們知道了,待會兒又說我不知道了,都是一個著相,它只是一個方便引導。佛法就是一個方便引導的工具而已,佛法本身就是這樣。所以金剛經才叫著我們「法尚應捨」,換言之你到極樂世界,你也要把阿彌陀佛放下,你才能入佛知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哪一尊佛?諸位的本來自性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