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8 和諧人生講座 (台北)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於何宏哲師兄主講後開示

【「生死事大」──學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2014年6月8日 和諧人生講座 (台北)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jpg

 

時間:10368()14:00~16:00

地點:太極藝術教室(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紀錄組恭敬整理

 

事實上,於心之外實無一眾生可度,唯是我們「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是依我們貪瞋癡起現行產生的諸多現象,「心外無境,境外無心」,一切境還是由得我們自心的造化。所以「畢其功於一役」,一個在學修成長的人,應該善於去掌握所謂的正確的理論,一般講的掌握重點。然而,我們現在的學修就是太雜,因為太雜了,讓我們失去了聚焦,其實重點就是捷徑。常常勸諸位乃至現在的人,學修不要取巧,一般人的捷徑是連結到取巧那一方面。好比說:你們以前在學修,以為度幾個眾生就可以去哪兒、度幾個人就可以去哪兒,可是度幾個人很難吶,要「度」人真的是很難!反而,你要助念讓一個人去極樂世界其實不難,為什麼說不難?因為是他自己去又不是你助念他去的,所以那個「不難」你知道嗎?真的很多人以為是助念去的,其實是他自己去的,乃至於說有的已經往生了、斷氣了,可是他第一時間並沒有去極樂世界,大家跟他做個法會,最後得到一些訊息回來通知報喜訊說已經去了,「你看!我們又度了一個了,我們再累積兩個就可以了」。那你看,做法會幾個人啊?這麼多人一起度一個,然後這麼多人再度個兩個,這樣子這麼多人就都可以去極樂世界了,這個理論非常荒繆。

可是沒辦法,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心外求法習慣了、好逸惡勞習慣了、不勞而獲的態度習慣了,不肯付出就想收穫,這些形形色色剛好符合我們眾生的習氣對不對?世間法難聽一點叫劣根性,剛好符合劣根性,所以誰不想學?因為符合我們的習氣,所以我們喜歡啊,所以,這一個「學」也就稱不上是學!如果你去從事一個修行的生命狀態,它又完完全全符合我們的習氣,那就完蛋了,你知道嗎?當然其中有一個部份是佛語在講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聽好哦~這是有後半段這個「入佛智」跟「先」,有個「先」就表示有一個「後」,而不是完全符合他的習性,如果完全符合習性就沒有牽引的一種力道了,它反而是一個沉淪的力道,而不是牽引,它變成是在加重我們的欲,「欲」就是那個習性吶!

所以「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知道,一切我們人生的苦厄跟我們生活在現實環境的這一些人事物的苦難統統是來自我們的「貪瞋癡」起用,那麼它的核心在於執著,很根深柢固的執著叫做情執,這也是貪的核心,你們講最嚴重、最核心點;剛剛宏哲講到,瞋恨心的核心就是我們所謂的傲慢;愚癡心的核心就是我們所謂的懷疑、多疑這個事情。一旦我們知道這是我們最嚴重的部份,我們要是在這一生裡面,能夠把最多的時間放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我們就掌握到捷徑了,你把最嚴重的拿掉了,其他的都好說了,就猶如牽一髮而動全身,它會一併連帶的解決其他問題。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在我們比較容易做到的這些事相上去捉摸的時候,還不一定能夠解決我們很根深柢固、最嚴重的這個劣根性。

那麼,這些的運作又沒有離開戒定慧三學,剛講的四弘誓願,事實上也就是戒定慧。「煩惱無盡誓願斷」──戒 ,「法門無量誓願學」──定,「佛道無上誓願成」──慧;三而一、一而三,你才有辦法去履踐第一條叫「眾生無邊誓願度」,它也沒有離開戒定慧三學。可是戒定慧三學不容易,現在我們的成長環境不講這個東西,我們成長環境剛好是違背這個東西,叫你亂的、亂啊、叫你雜的啊、叫你不精的、叫你多,這個就不符合戒定慧的理路,之所以世間法跟出世法最大的一個分野嶺就是戒定慧三學。這三個字大家好懂,其實它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如果不是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就不能夠去理解什麼叫「道共戒」、「定共戒」這種生命狀態,有「戒」安住之下,你本身就有「定」,「定」本身就有「慧」,學修者必須要去認清這個東西。

現在這個時代不管是在家、出家的學修,之所以這麼沒有成果的原因,也就是失去了這三個字的受持,在有為法裡面,這三個字的受持又關鍵在所謂誡學的一個依循。那麼,在家、出家之所以沒有很有風景的一個成果,都是來自於學誡不足。在古時候無論出家在家,他都在先前一定要所謂的依五年的學誡。那麼當然這個誡,相對於我們以前常聽說的這些五戒、或者是這些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在家菩薩戒、沙彌律儀……等等這些,包括出家比丘、比丘尼戒,相對於那些來講,它比較廣泛一點。這個誡旁邊會加一個言字邊,一般我們講戒定慧的戒沒有那個言字邊 ,加一個言字邊他比較廣泛一點,有一個教誡的意思、教誨的意思,依明師學誡那個意思,從明師學誡,這個誡就是有言字邊的誡。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有點像我們中國老祖宗在世間法也有的一種模式,稱為「學徒」!現在的各行各業很少有學徒了對不對?很少有學徒這個機制,因為現在的社會的學習制度跟以往不太一樣,以往多數是私墊,很少公立學校,那麼,我們現在的公立學校非常多,公立學校的各科系很多,所以要學得一技之長。基本上我們這個時代都在學校裡面學,對不對?也因為這樣子的一個教學模式(我們現在是講世間法哦!),他理論方法上還是不夠精準的,所以這一技之長的學習出來的,每年從學校各科系畢業的有多少,而你們聽過幾個精英?很少對不對?出來的都只在擔心薪水,對不對?幾KK這個東西,都在擔心這個,為什麼?因為沒有老祖宗有智慧,我們只在片面上分析的理論上的一個認知,就以為是全部了,這就好比說,只拿到了一根頭髮就當作是一整顆頭一樣,就是這個太偏頗了。

所以,只在那個「浮面的」一技之長上去捉摸,為什麼叫浮面?因為沒有深度,而原因在於它不像以前的學徒制,學徒制是「福慧雙修」;我們現在的學制是西洋模式的一個教學,它可能要求你知道很多,包括在「緣」上面去多花時間,比如說廣結人脈,所以現在有很多的團體。一個希望賺錢的人,尤其是從商的就會想走路徑,常常去參加不同社團,很像遊牧民族到處跑,能認識幾個算幾個,有幾個可以讓我拐騙就算幾個!結果跑跑跑,跑遍了,你會發現多數走這種路徑的人都有一個共通的觀感,就是到頭一場空,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人都是存著一樣的心態去啊!都是去那裡找資源、要資源的,既然是要資源的,表示自己都沒資源,一群都沒資源的人湊在一起,你看能夠得到什麼資源?所以最後還是一場空。

這個就是違背了以前老祖宗的教學體制,以前不像現在,在學校學習一技之長上,也沒有一個私塾在教導一技之長,因為以前的士農工商這個「士」,讀書專指聖賢書,所以秀才在教學,主要都放在德育的教學上。一技之長是誰教呢?是你要學的那個一技之長的這些師傅,那麼你跟著他學,不是只有學他的技倆,而是福慧雙足的一個運作模式,所以學徒前三年都在幹嘛?打掃應對進退,前三年都沒有在學技倆。假設是雕刻好了,前三年都沒有拿過雕刻刀,都在幫忙擦桌子、煮開水泡茶給師傅喝、掃地、倒垃圾…等等,都在打理這個東西,這個也就是一種戒學。那麼,在戒的裡面「心定」,同時又在「內財布施」。以前會去當學徒的人,多數家境都比較不好,家境比較好的都讓小孩子去私塾了,想要去讀書登科,一般學徒就不是這樣子,所以在這個過程裡面積福,那麼積福積了三年了,有一個基本的不慮匱乏的能量的時候才教「慧」,教所謂的一技之長。

那麼在這三年,有的有成、有的無成,有成的是因為他接受,所以不是說這三年這樣運作,他就等於有「戒定之學」,不是!而是符合戒定之學的邏輯、手段,這叫方法的意思,可是並不一定就等於有,為什麼?因為還得看這個學徒願不願意符合、接受的意思。那麼,多數以前比較沒錢的小孩子比較純質一點、比較老實,他就憨憨的,師傅指派什麼就去做,所以他憨憨的特質就容易去接受,接受的時候在運作的整個過程就在戒定裡面了。這個的戒並不是佛經講的五戒或者是菩薩戒,不是這一種,可是它相對也會涵括到那邊,可是它比較廣,他要跟著這個師傅的教誡、教誨,師傅會要求「你來到這邊學習,這邊的文化、這邊的規律,你都要符合…」。這樣他的心就越來越定、越來越定了。那麼,在這一個角度裡面,心的「定」能不能開悟?他還是可以開悟哦!為什麼?如果他不能開悟,佛家講的「是法平等,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就被打破了,他這個諸法平等並不特指佛法,他的諸法平等是指世出世間法,比如說人間法、天道的法、乃至於三惡道的法、超越世間這個小乘法、超越小乘的大乘、超越大乘的一乘;這個統統都叫「法」,世出世間都在這裡面,無有高下,沒有任何一個比較高,沒有任何一個比較低的,是「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

所以這個重點就來了,一個根性利的人,一定是符合戒定的人,他才有辦法利。那麼,在我們根性不夠利的時候,我們如果願意把自己去符合戒定之學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提升為利根人,所以要契入「慧」就不難,所以這些古老祖宗的一個教學模式有他的高妙之處。那麼,你有發現這跟現在的教育迥異其趣,如果以現在的教育方式,回到古時候那個場景,你就看到師傅還要請問一下那個學徒:「你覺得來這邊做,冷氣夠不夠涼?你拖地的時候會不會流汗啊?」就反過來你知道嗎?以前是學徒不懂會抱怨,如果有抱怨,例如在拖地時說:「師傅,好熱哦!」「好熱!明天給你福利,你繼續拖地」,明天給什麼福利?冷氣關掉「師傅,冷氣就有在開,可是還是好熱」「沒關係!明天還有福利」,明天就有火爐放著,幫你加溫!這是一種手段,他這是在磨練,如果我們沒去鍛鍊,我們沒辦法去體解所謂佛家講的,當然佛家講的他的層次是高的,我們把同一句話引申到我們世間的比較低的,低的意思是比較容易做到,高的就比較不容易做到的意思。

比方說比較低的來引用叫做什麼?「歷事練心」。歷事練心為什麼佛家講很高?歷事練心在這個出世法能夠辦到的人是誰?是法身大士。剛講到什麼十信、十住,是從十住的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算,那麼十信是什麼?這個初信到十信,初信也就是一般你們講的他的層級、他的定,這個層級跟所謂的小乘須陀洹果是一樣的意思,差不多;可是在大乘來講叫初信位菩薩。那二信呢?二信就是初果初向,那個須陀洹還沒變成斯陀含的中間,有一個「向」,向就是方向的意思,然後我現在是須陀洹果了,可是我還不是斯陀含,可是我又比須陀洹還提升往斯陀含進行了,可是還沒達到衪,可是又比這個位階還高,這個叫「向」,有果跟向。

所以你這樣一個一個兜上去剛好到第七信菩薩,大乘的七信位菩薩,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小乘阿羅漢果,可是既然層級是一樣又有什麼差別?他的福慧不一樣,小乘比較自利,可是大乘的學修你可以達到那個境界,可是同一個境界他的福慧會相對比較高一點。比如剛剛在講的,參加很多社團要廣結人脈,這個七信位菩薩的人脈就比小乘阿羅漢果多,是這個意思,因為他在學修的過程修什麼?「空有不二」。那麼,在小乘的學修過程比較偏在「空」邊,所以他們的「定」是一樣的,可是「慧」是不一樣,有這一個小小的差別。那麼,十信位菩薩還在四乘法界裡面,一信位向上一著進入了圓教初住的時候,這時候叫法身大士了。這時候的人,才堪稱得上於滾滾紅塵歷事練心而完全無染,也就是密宗常常在講的,在染而不染、即生成佛的學修方式,就是從這邊算起。

可是,我們當然也不能自我放逐、自我放棄、自暴自棄啊,對不對?連《弟子規》都講「聖與賢,可馴至」,所以當中就是一個關鍵,法身大士可學《華嚴》,那剩下的凡夫,需得是大心凡夫,也就是發大願心的凡夫,我們叫薄地凡夫,可是如果我們有這個志氣,志氣也就是那個大心,如果我們發了這個志氣上來的時候,知道這個「離苦得樂」的一個方向,我們願意真正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以這個為我們畢生不管在各行各業、各個不同階段的一個因緣遇會的同時,我們統統以這個方向為我們的畢生宗旨的時候,這時候也堪稱叫發大心凡夫了。那麼,當然這是要如實的哦!如實的就像剛剛講說,那你們的價值觀是什麼?之前我們講的三杯水,你會把錢花在哪一杯?那一杯就是你的價值觀。所以你們的總人生,會把你們的時間跟你們的精力、金錢、什麼…等等,所有總和放在那裡?那個就是你的最高價值定義。

如果這個最高價值定義是在所謂的成就「無上道」,那一個志向出來了,即便我們現在的道次不是圓教初住以上,那時候你就叫做大心凡夫。這樣一個人去學習《華嚴》,他是可以去契入的,他是可以去懂得受用的,要不然都是﹝鴨子聽雷﹞(台語:比喻聽不懂),都是一種紙上談兵而已。甚且他還會懷疑毀謗,因為你心量不夠大,一個真正的「法」給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去質疑它,因為跟我們的生活的經驗法則不一樣嘛!跟我們生活上的意識形態、社會價值觀不一樣嘛!所以,我們落在所謂一般凡夫的一個心胸的時候,我們不容易理解真正如來智慧到底在闡述什麼,到底要給我們真正的生命狀態何去何從,所以從這個角度發心發願,佛家講的發願就甚顯重要。可是我們現在又是一個關鍵,不學無以立嘛!一般說不學法無以立,人生不能徹底去昇華改善的一個罪過,也在於不學法,這才講不學法之過。

那麼這一個「學」,萬丈高樓平地起,還得從我們剛前面講的,那個理論的立基點開始,從「戒」學開始,所以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阿難尊者當年問釋迦牟尼佛說:「這麼多人在學佛、事佛,為什麼有的人得到吉祥,有的人得到凶災?」,「佛」是覺悟,「學佛、事佛」是學習佛法、去落實佛法的意思。然後開宗明義,釋迦牟尼佛跟衪講,我們要從哪裡學?衪說「從明師學戒」,這個戒就是剛前面講的廣泛的教誡,我們學習必須「從」善知識,明師當然以前的標準高,以前講的明師是指「明白的老師」,就是所謂明心見性的一個生命狀態。「從」是依循,你必須依循明心見性的這一個老師,跟他學習接受他的教誡、教誨的意思。在古時候這個至少要五年,這個時代至少要三年,你才有基本的「定」,可是這個定不是甚深禪定哦!這只是一般我們雜思會比較少、比較少一點自我意識、比較少一點我想要東、想要西、我覺得怎樣、我認為怎樣,少一點諸如此類的一個心態。這一個心態如果沒有去除,或者是少一點、而它還是滿滿的時候,我們一個人學佛永遠不能成就,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

這也之所以我們現在還坐在這邊,一起研討佛法的原因,我們無量劫以來,也曾經供養無數恆沙諸佛,可是為什麼到現在還是這樣?因為我們第一關鍵沒有從其學戒,沒有!我們都是聽,聽衪講的大道理,然後我們也很認同,可是在跟隨衪講的這個所謂的規矩、規律的時候我們沒有!就好像我們剛講的,一個學徒怎麼從他的師傅身上學到一把好雕刻的功夫,就是他那前三年到五年的打掃應對進退;師傅說:「那裡骯髒了!去打掃!」學徒:「哦!是!」就去了,我們現在的人不是這樣吶,我們現在人就先不耐煩,那先不耐煩就沒了!這件事情我即便用著不耐煩去做,也沒了「戒」了,可是頂多會有一點點小福,因為你有動嘛,你有內財嘛,你也把它做了嘛,可是對於這個「戒」完全沒有。

所以你看,這個東西分野在那裡?福是世間事,此事福不能救,什麼事?生死了脫、出三界、十法界這件事情福不能救,這個叫出世法。因此,你一個不耐煩你並沒有得到戒了,所以你沒定,所以你沒慧。所以剛講「戒、定、慧」是出世法跟世間法的分野嶺,那我們就沒有出世法的條件了,所以學一輩子學無量劫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的原因就在這邊而已。如果你了解了這個理路,你拿回來你也不用現在故意說:「啊!剛師父講說要去跟一個師傅,三年在那邊打掃應對進退,我現在開始去找一個雕刻師傅。」不需要!你了解這個理之後呢,你在你的生活的時時刻刻、隨隨處處就在應用上去了啊!這是高竿的人,不一定是你的對象是明師,可是你自己是清明的學習者,所以你可以「返聞聞自性」,你同時可以「性成無上道」,所以你到任何一個地方只要那件事情是對的,你統統卸除掉自己內在的這些不耐煩、這些自我成見的時候,你就在符合那個戒學了,只是說這件事情要靠自己不容易,所以「從明師學戒」才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宗明義講的:一個學習者他從「零」開始,要到成就「無上道」的整個過程的起點到底在哪裡?所以現在人學習,因為現在社會文化跟過去古老祖宗迥異其趣了,所以叫現在人做這件事情是相當難的。

包括你看,現在的人畢業,有一個學歷文憑出來,他還是嫌幾K不夠,對不對!那你叫那些人怎麼去當學徒?三年沒有薪水、零K,前三年不發薪水的啊!你還要做牛做馬,誰要?對不對?沒有人要啊!所以現在培養不出精英的原因在這邊,只有那個思想的歧見很多。那麼,我們剛現在講的都是世間法,你在世間法尚且這樣,你怎麼出世法成就精英?出世法精英更不得了,他必須透過深度的練就才有辦法。有些人聽過密勒日巴的傳記,有的人也看過,聽說很厚一本!那他的方法、他遇到的、人家給他的手段,我們現在人怎麼能夠理解?不能理解!連理解都不能理解了,所以也不能夠接受,所以也就沒辦法有第二個密勒日巴在這個時代出現嘛!人家有辦法「戒定慧」學得深入,所以他有辦法在那個喜馬拉雅山上,好像只靠一張布裹身而已,對不對?長年吶!人家也不會冷到,人家也不會感冒啊!都不會。即便說很瘦,瘦瘦巴巴、頭髮長長的、身體很髒,還可以代眾生苦,力道都在於他深度的「戒定慧」學,從這邊來的。

所以現在,我們諸位如果想在這個學修裡面「快速」,當然它還有一個自然週率,可是不能說沒有快速這件事情,如果沒有快速這件事情,你們今天坐在這邊,應該聽的是彌勒菩薩成就第四尊佛時講的,那時候就不是掛著釋迦牟尼佛,也許也是啦!那麼,之所以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更快速,就是衪擅於掌握住「緣」,並不一定說衪們的能力有所差別,而是機緣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擅於掌握那個機緣來的忍辱仙人的時代,來成就最後一著的深度的忍辱度──「歌利王割截身體」,所以衪速度超過了彌勒菩薩,本來應該是第五尊佛,現在往前推,變第四尊嘛!那你看,衪們的速度快到多快?我們現在好像說:我比你五年快成就,不得了了吶!衪們早幾年啊?釋迦牟尼佛比彌勒菩薩早五十六億七仟多萬年成佛,所以更不得了,對不對?你看,就是在衪甚深的「戒定慧」學裡面成就的啊!

 

2014年6月8日 和諧人生講座 (台北) 弘聖上師開示內容 (2).jpg

 

所以我們現在人的捷徑不是取巧,一定是從戒定慧裡面深度的去接納。那麼,我們現在人很多認為的捷徑剛好是相反的,是讓我們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的一個主因,我們卻以為它是捷徑!剛宏哲前面有講到一條,以前認知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一條認知錯的,剛好是讓我們以為是捷徑,可是偏偏障礙住我們生生世世,未來我們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們是永生不得成佛,永生不得成佛是一個善巧方便講,從眾生本來是佛的角度,哪有永生不能成佛的事情,可是為什麼迷失了回不來?就是因為我們有這個貪心。所以只要我們現在能夠按部就班把這個「法門無量誓願學」先丟一邊的時候,你就踏上捷徑了,就是那麼簡單。那麼你看,要能夠接納捷徑方式成長的人,他還得有相當福報,福報之一也就是定功,也就是說,你能不能經的起周邊的人的不一樣,而心不動搖,周邊的人都不是這樣嘛!我不知道你們現在是不是這樣?我好像比較少遇到,比較少遇到這種,因為我比較少有這種學佛的過程的交流,所以也沒有人跟我說要讀什麼經啦,都沒有!基本上,我聽到要讀什麼經是從你們身上聽到的,哦~原來世間有這種運作。所以我們現在也會去涉獵一些經典,免得說同參都在講什麼經、什麼經的,結果當  師父的沒聽過。可是話也不能這樣講,當年法達禪師去拜會六祖惠能時,六祖問他說;「你讀什麼經的?」「我讀《法華經》的」「《法華經》那是講什麼?我沒聽過,你唸給我聽聽」,這樣子啊!所以尚且人家開悟證果的聖者都是這樣,不太去計較「法門無量誓願學」了,我們幹嘛那麼捉摸在那邊,所以唯一「戒定慧」功夫要去深入它,這比較重要。

這個時代越來越亂,往後也是一樣,最保險的路徑也就是自己趕快去成就「無上道」。那麼,成就無上道開悟的基礎——定功、甚深禪定。甚深禪定的基礎在「戒」,所以,我們一時不能持這些所謂的佛家的專業「戒」的時候,我們也要先把所謂的教誡擺在前面,什麼是「教誡」?你們以前受過菩薩戒的,有沒有叫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天要擦桌子?因為我沒有看過那本書,要請教你們?(同參回答:沒有),那你覺不覺得你每天在家裡把桌子擦乾淨是個戒?你的老師告訴你,你每天在家裡要打理乾淨,那個也是戒,雖然佛經沒有這樣講,可是那個就是叫廣泛的教誡。所以如果你的老師告訴你:「你為什麼不在家裡打掃一下呢?你書桌多久沒整理了?」你能夠聽從去做、去符合它,你自己的心會定,為什麼?因為你在做的時候,你反而有時會暫時忘掉你生活上的憂慮,當然,這不是一個究竟法、它是一個方便法。

當我們專注在做事時,自然就比較不會去想到「誰跟誰啊,把我侮辱到我好氣」這些問題,而且這種方式又比現在時下很多專家提議的還好多了,為什麼?有些專家會建議你心情不好,就去吃東西、去shopping 嘛!很多都這樣子啊,轉移啊!對不對?沒想到說跟人家吵架,得到是增胖,對不對?本來煩惱憂鬱在跟人家吵架、給人家侮辱,很憂鬱,憂鬱就開始買東西吃,然後就增胖嘛!這個事在轉移的時候會忘掉那個跟你吵架的那個人,可是變胖之後回去看到鏡子,另外一個憂鬱又出來,因為需要減肥嘛,減肥的過程又很痛苦,又另外一個憂鬱出來了嘛!所以你看,這叫做轉移不究竟。那麼,我們剛講的那些教誡,即便它不究竟,可是它的轉移不會讓你有副作用,而且同時讓你積福,所以它是一個好方向,不究竟可是它是一個好方向。我們未能秉持真正的戒律的時候,我們要擅於在生活上把古聖先賢常常教育我們的這些「好」的事情,拿起來不間斷去演練,這時候不一定是佛菩薩了,因為它有一個境界的問題。在演練的過程,你能夠保持「不間斷」,是不是又符合「定」學了,所以你「戒、定」就有了,小小戒小小定有了,那你小小慧就會有啊!小小慧開出來的時候,你就容易去把握這些所謂的比較高標準的深度的戒律,也就容易去符合。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們就知道,原來《弟子規》就是那個起點,你沒有老師沒關係啊!你的老師是李毓秀夫子,他在告訴你這些教誡,擦桌子這件事《弟子規》有沒有講?有嘛!佛經不一定有講,可是《弟子規》有講啊!所以這個叫作融通。所以我們從這個教誡去契入,五年學戒你就容易得定,那你有定的時候你再去讀任何一個佛經,你容易吸收、容易去深入、契入,要不然那些都是束之高閣的擺飾品,或是你們有人在拜經想要它保祐你的?每天對著那些經書說:「你是經吶、是法吶,我們要皈依佛法僧」,而經書卻在那邊說:「我每天都在擔心,我怕旁邊那個香爐會發爐,把我燒掉了!」因為你們常常拜,太勤著插香插到整個快著火了,連經書都自身難保了,怎麼能保祐你?所以要知道經典的義理,經者徑也,路徑的意思,正確方向的意思。

所以我們要符合人生正確方向去學修成長,那麼人生正確方向大家不難懂,一般在講的「善」,善良的善、做善事什麼…等等;可是人生正確的方向還得提升為生命正確的方向,你不是只要做人對不對?人生尚且有八苦,所以我們要再提升做生命正確的方向。從那個小方向可以幫你導入大方向,也就是我們剛講的「戒定慧」學修這件事情,包括你們平常有的人很用功在做功課,這些不間斷的念佛、或固定的早晚課拜佛,還有固定的看一些善書…等等,會的這也都是一種戒律、戒定慧學的一個深入,可是要會。那麼,我們現在都從「理」上去講,「理」契入就叫「慧」,「理」如果沒契入,只是事相那叫不會,那不會的你不能否定它,可是不會的,不能讓你契入真實究竟圓滿的人生,沒辦法達到,可是它只能是一個前方便,那一個前方便希望從不會,慢慢訓練久了也變成慢慢會了,所以一定都是這個長時薰修的基礎功的深入的問題。

好比說,當年法達禪師遇六祖惠能,他講他自己讀《法華經》三千部,《法華經》比較大,每天不間斷,三千部大概需要十年!然後六祖惠能跟他開示個兩句他就開悟了,他說好厲害哦!讀《法華經》沒用,聽六祖惠能講兩句話有用,那你去想像那個場景嘛!隨文入觀一下,一定不可能只有法達禪師跟六祖惠能這樣兩個人,旁邊空無一人嘛!為什麼只有他開悟旁邊的人都沒開悟?如果是因為他講兩句話就可以開悟,為什麼只有法達禪師開悟,旁邊也同樣聽到啊!還是說:「諸位同參,我要跟法達禪師講兩句禪機,請大家用耳塞,你們都不能聽哦!我講,他要開悟了哦!」也不是這樣啊!所以是大家機會均等,原因在於那裡?法達禪師有那三千部的功力,他有用功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理路上,所以他定功比旁邊的人要來得深,可是「定」尚未開「慧」,所以在那個定功到那個臨界點的時候,聽到六祖惠能那一兩句話就開悟了,所以也不要小看我們平日的功課的學修,可是要有法達禪師在持《法華經》的一個態度,他是很深入的,他是很用功的,是這件事情,不是說我每天拿《法華經》來,從頭翻到尾,用速讀的方式。

我們小時候,班上一些比較優越的同學,常常被父母送去學速讀,他們看文章就很快,我還在第一段他已經整本看完了,速讀啊!可是速讀沒有真的讀進去,你知道嗎?你知道大概的內容是什麼,可是你沒有去隨文入觀,所以他在學修所謂修行的路徑上,還不一定是一個好事,可是在速食文化的一個社會運作,可能階段性在前期,會比一般的同儕來的有優越感一點,可是學修不是要名聞利養的,我們不需要這種優越感。常常會發現這些優越感的孩子長大的時候都很痛苦,為什麼?因為生活沒辦法真正去應對,所以這個掌聲並不是好事情,學修者很清楚這個道理。老祖宗也都很清楚啊!所以他告訴我們什麼?小孩子胖不是胖,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個俚語?小孩子胖不是胖,當然他不是特指那個重量,他告訴我們這個理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因為他沒有「戒定慧」之學的一個深入,他只有一時的表面功夫,這一時的表面功夫會引導一個人往取巧的人生走,一般現在講叫「小聰明」,那麼聰明尚且已經不足了,還小聰明,你看看,聰明尚且不是智慧了,你還在聰明裡面還要再小一點,可是我們很容易從這邊得少為足,這樣的態度的人學法一輩子不能成就。

所以學法有一個出發點很重要,就是你第一個態度的問題,你先要釐清楚,你要取決,先要有所取捨的意思。所以為什麼老祖宗常跟我們講「態度決定一切」,再談信心,那麼你態度都錯了,你信心也不用談了。如果你態度錯了,你再加上圓滿的信心,那你更慘,你在錯誤的事相有信心,那你不就更慘!所以態度決定一切、信心成就一切,學法的人只有一個路徑,把觀念放在「戒定慧」學修上面一直挪就好了。所以前面才講:實質上「心外實無一眾生可度,唯是自心眾生無量無邊誓願度」,是因眾生也就是我們內在根沉的貪瞋癡這一個三毒煩惱,所以為什麼叫三大阿僧衹?貪瞋癡你不可計數嘛!不然,你有辦法拿個秤子說:「宏哲貪五公克、奇霖貪六公克,所以你比較貪」,沒有這種事情啦!所以它是無可計量。

那麼,我們如果把貪瞋癡起用的這些一切人世間的煩惱,把它物質化的話,一一磨成細粉,整個盡虛空法界都裝不下,還好它沒形像,它如果有形像,我們現在就不是被那個空氣汙染吶,是被我們貪瞋癡粒子擠到沒路。所以貪瞋癡無量,貪瞋癡「三」,所以才叫三大阿僧衹劫,實義上講啦!那麼,從眾生的妄見上才有時間差。三大阿僧衹劫,大阿僧衹劫是多少?如果用現在的用語叫多少「光年」,光年還太慢吶,衪就跟你講啊,用多少「劫」,「劫」你們知道嘛!什麼八萬四仟歲,減減減……減到十歲,再加加加……加到八萬四仟歲,一來一往叫一劫,前面三大阿僧衹是形容不可數,就無量的意思叫阿僧衹。三個數不盡的劫,那不是等於沒說嗎?對不對?所以眾生有妄見嘛!所以即便知道衪「說而無說」可是還是得說一下、說一下眾生能夠理解到什麼程度,那就去爬升到什麼程度。時間好像到了,看諸位有什麼問題沒有?

師父關懷某位同參:「心臟好一點了沒?」他不是心痛,他是肉團心痛,肉團心(相對來說)不重要。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