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散課怎麼做?
How Do We Practice Chanting Buddha in Spare Time
【緣由】
在現階段的學習裡,念佛是我的定課和散課。定課的目的在訓練專注,慢慢能依戒修定,依定開慧,這一部份,師父上人已有許多教導,對於做定課的目的、態度、方法都很清楚,沒有模糊的空間。至於日常散課念佛,目的是盡量在一天的生活空檔中,給自己保持念佛的機會,所謂「二六時中,淨念相繼」,我們沒辦法無念,就盡量讓自己保持在一個善的念裡面。而這一陣子,我對於日常生活散課的練習有些困頓與挫折。在一天的行住坐臥中,要時時記得念佛,還真是不容易,總是常常忘記,心想要如何克服這個困難?
通常當我心中出現疑問並確定該好好認真面對時,答案就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這次也一樣。在陸續閱讀《明覺講記》的文字記錄中,先後讀到 師父上人的兩段話,讓我有被醍醐灌頂的感覺。一段是談到「今心是佛」即是念佛,另一段是「憶持戒行不忘」是念佛。讀到的當下,眼睛發亮,心想:咦?這似乎是針對平日念佛這疑問而來的答案,真是很開心哪!因此,決定在協談中,祈請 師父上人進一步教導。師父善巧的開導很受用,在此記錄下來,與諸位師兄姐分享。
素慧師姐越來越歡喜,體悟到念佛的真意
(1)今心,是念佛。當下歡喜的心境,是念佛。
師父上人曾說:
念佛是什麼?當今之心,即是一般我們講的「活在當下」,「今」的下面一個「心」,你當下的心就是那個「念」!「佛」又是甚麼?不要把它想得太複雜,也就是說,從你們能夠理解的文詞去契入。從對法的角度來講,快樂跟悲傷、痛苦!你們可以理解快樂,你們現前的當下,體會到一種快樂的心境,那個就接近念佛。
我們用一個接近比較保守的講法,它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這一個快樂可以深層的去體會,就是一種清淨的心,一種平靜的心,是一種平等的對待。講無上菩提心大家也不好懂,所以每天歡歡喜喜,每一個當下的歡喜,你就在念佛,所以它就不只是在嘴巴唸四個字「阿彌陀佛」才叫念佛,那是一種方便的引導。
(素慧:在 師父的這段說法裡,讓我聽了很開心的是「今心」與「歡喜」這兩個字,讀到時很感動,心都微笑了起來,這對我平日念佛該怎麼做是第一個啟發。)
【師父上人此次的教導 】
你有沒有發現所有寺廟,大陸比較明顯,第一個殿是天王殿,四大天王的主尊是彌勒菩薩,大肚,笑顏常開。祂是不是佛了,即便祂現在示現菩薩,因還未降生在龍華三會的時期,現在兜率內院,是後補佛,暫代天主。所以,祂其實等同佛了,只是在我們地球這個世間,還沒有下來示現佛身,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所以說,你看祂是不是一直保持歡笑,沒有那個愁眉苦臉悲傷的佛,所以我們用人間好懂的話就是說:悲傷就是眾生,歡歡喜喜每天無憂無慮就是佛。從這個面向我們好理解。有時候講清淨,你們還不好懂,覺悟,更難理解。而歡喜,是你們可以想像的。所以為什麼說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和清淨,就可以拿著慈悲去修行,告訴你慈悲好懂,叫你慈悲一點,你知道是叫我們要有愛心,叫你要清淨一點,那什麼程度叫清淨,不知道。
所以,學習者要善於拿這些我們明確可以想像意會到的正確的名詞表法的生命狀態往那邊契入,一直訓練,那也是一種修行,修的模式。你就可以由具象的淺,慢慢,慢慢,自自然然會有深度,直到你原來以為比較深度不懂的那些形容,你就自自然然而能契入。所以他都叫做佛,所謂佛的樣子無量啊,總之,佛沒有那種不好的樣子啊。所以你說感恩的心,佛一定都是感恩的心,你隨便抓一個感恩的心,現在的心念是感恩,你現在就是佛了。只是我們保持不了,佛很快就不見了,轉個身,脾氣就來了啊,前面感恩,現在脾氣起來,很昏,很憂鬱了,所以,這個就叫我們要訓練,這樣從具象去就好有把握的意思。
所以,學佛是活活潑潑,不是死死板板。(素慧:常常有一秒鐘的剎那?) 為什麼散課不也是叫人家在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念菩薩(名號),就是隨時保持,隨時透過這樣鍛鍊能夠保持,讓那個本來是剎那變永恆。
你也可以這樣:睡覺前躺下去念佛號,這樣狀態,你隨時隔天都有印象喔,那個佛號隨時提醒你喔,不是你去記憶佛號。你如果每天睡覺念佛號念到睡著的,那有很大幫助。念佛有時會佛號一直繞睡不著,那也沒問題,因為你寧願是佛號充滿睡不著,也不要沒有佛號,噩夢連連睡著。(素慧:有時越念越清醒。) 沒關係,清醒也是在休息。睡覺是為了休息,不是為了昏沉,不是為了閉起眼,是為了休息。睡覺念佛清醒,一直念下去,等那波峰過去了,就會休眠了,睡眠品質會好的。(素慧:以前 師父說睡不著,就起來做可以做的事。) 你們現在最可以做的事就是念佛,要把握這些理路。念..念..念..沒睡覺,但起來也很有精神,人家阿羅漢也沒睡覺,幹嘛一定要睡覺。超越輪迴的人也沒睡覺,只有人道需要睡覺。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學習彌勒菩薩,整天歡歡喜喜,也不用瘦身,瘦身乾癟就沒有大肚能容了。學好那個今心,把很多個今心今心…連起來,就是恆常了。
(2)念佛就是憶持戒行不忘,可隨時在生活中運作
師父上人曾說:
我們心要念佛,也就是說我們要隨時提醒自己那個念;念者,憶也,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謂之念;佛者,覺也,覺察身心勿令起惡,謂之佛。
所以念佛這件事情,隨時在我們生活當中去運作,我們自己就叫做本來真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
(素慧:在 師父的這段說法裡,給我的啟發是「憶」、「覺」這兩個字,如用白話一點來說是“念佛是隨時保持覺察”,當下我的感覺是:「是喔?念佛原來是這樣立體啊?」啊呀,我真的把念佛想的太死板了。再者,另一個問題是 師父提到要憶持戒行不忘,那我們的戒行在哪裡?或我的戒行是甚麼呢?)
【師父上人此次的教導】
簡單啊,如果我們都還不知道的時候,佛法有共同科目,五戒十善就是基礎戒。身不造三惡業——殺、盜、淫,口不造四惡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一直到心不造貪瞋癡三惡業。我們生活當中隨時隨處用這個標準對治自己,就在戒行不忘。隨時隨處對治自己,就在精進勤了了。
殺盜淫妄酒,酒是遮戒,包括抽菸、嗑藥都在裡面,用酒來表法。遮戒,你做了,會犯到前面四個性戒,所以不要做這些。古時候多數人喝酒會亂性,這個性指的不是世間人所想狹隘的男女交歡那個性,這個性指的是性戒,前面四個殺盜淫妄,都是性戒。那麼,淫也不是指男女交歡那個事而已,淫有個廣義的意思,叫過度。甚麼事都過度,貪欲過度,都叫做淫。比如說這茶很好喝,想方設法跟李媽媽騙多一點,這叫犯性戒。本性沒有的,而你居然犯了,你汙染了本性。所以它變成一種戒律。殺盜淫妄酒,那酒,現代人嗑藥也會做出那些事,有人抽菸抽到生病了,整個人狀態不好,這些也會保持不住。例如生病的人容易發脾氣,發脾氣就殺生了。你說我又沒拿刀殺人。發脾氣,你細胞就死了,你身邊的人也會害怕,身上細胞加速死亡,也會把整個磁場都給擾動,這是最嚴重的,所以,發脾氣就是犯殺戒,細微到這樣。粗糙的殺戒,一般的認知是把那些四隻腳的動物給弄死,這個好懂。
所以,永遠有理體性的和事相性的。單單是這個,五戒十善,拿起來在生活上待人處事,隨時隨處都冒出這個,你就是在憶持戒行不忘了。你一直在做,就是精進勤了了。所以你就是佛了。「你一直在做」這件事,另外一面就叫歡喜。如果你直接歡喜,就沒有這些問題了。如果你歡喜不起來,你就從事相上去對治,自然就歡喜了。所以,兩件事情是一件事情,這叫不二,歡喜也就是持戒,持戒也就是歡喜,沒有持戒的人沒有真正的歡喜。(素慧:這歡喜就是我們說的法喜嗎?)對,法喜從哪來?悅自心中來。你本來持戒就有個樣子了,名字就叫做法喜。那是你本來的樣子。為何我們現在沒有?因為我們迷失了,忘記了來由,所以我們持戒是把它找回來。
(素慧:持戒,五戒十善也好,弟子規也好,就是說要不斷修改嗎?) 對,一歩到位不了,就不斷去修改。(素慧:所以法喜是從修改產生的?)對,你越修就越喜嘛。所以,法喜也沒有刻度表,有的人法喜一萬分,有的人法喜十分,可是你沒到一萬分,你很難想像十分還是很小。(素慧:可能我有十分就很開心了) 你如果知道有一萬分,那就更開心了,那是涵量氣度的問題。(素慧:是盡虛空遍法界嗎?)那個是最圓滿的,那是萬緣放下。
(素慧:當我看到第二點 師父上人的話語,才發現生活中,處處都在考驗:「我覺了沒?」「當下我在現場嗎?」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都不在現場,如吃飯的時候想著公司等下的事,喝一杯水的時候也可以像遊魂一般,心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原來,我們許多生活場景都是念佛的機會,可以「返聞聞自性」、迴光返照或反躬自省。)
這邊順便補充一下,這個在課堂上都沒有講過。講到返聞聞自性,這個就是因緣法,你如果沒有發展到這裡,就不會講,因為這不是設定的。所有前面講的這些,叫做返聞聞自性,是最粗淺的返聞聞自性,方便說的返聞聞自性。真正的返聞聞自性,也不是迴光返照或我反省,叫返聞聞自性。真正的返聞聞自性,是你要意會到所有的萬事萬物都從我們的根中性出來,那個自性的非物質非精神非自然現象的那個原處。比如說你看那個眼見色,是見性,你要體會到是那個見性在作用,而不是眼。耳聞聲,是聞性在作用。講到這邊,跟我們說的反省是不是差很多?一般人不能理解。你知道差很多,也不知道真正是什麼?這是高度禪法。高度禪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就是說沒有文字可以形容,也是方便說一個對比而已。也就是說我現在不是要你們去瞭解自性真正是什麼,而是讓你們瞭解佛法的深廣無盡。有反省的解釋,有迴光返照的解釋,也有更深度的那個我們想像不到的解釋,這樣我們再學法就更寬廣了。佛法無邊,你就知道它多無邊了。所以學法不是你們那樣學的,讀很多書、查很多資料。好,這個叫做因緣法,講到這邊,我就補充到這邊。
(素慧:難怪讀經讀觀音圓通法門,怎麼讀都讀不通,即使看後人的文字註解也看不懂)
那些是用文字解意,背後義理不懂。所以,返聞聞自性,你已經是佛了。既然這樣,我們為何還一直在講?用善巧方便在講?因為引導。學法不能只停留在所謂三乘、二乘,返聞聞自性不能只停留在二乘的引導,畢竟還沒到達一乘,只有以根中性去運作你的人生,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那才會回性,像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捨識用根才是返聞聞自性,你看多難哪!什麼是捨識用根?(素慧:心意識)心意識知道,根中性是什麼?你完全沒有執著分別妄想。(素慧:離開六道輪迴?)離開十法界,就是返聞聞自性。所以你們不知道在課堂上學的法多高,好像一直重覆?一直重覆,你們才有辦法一直深,深到極處才能到最高的法。高低不二,華嚴境界。這個方法是讀書人無法理解的。如果用讀書人的理解,永遠無法返聞聞自性,永遠在外相上捉摸。這是什麼意思?「我知你不知。」這是經驗法則兜上去的知道,一定不是真實義諦的知道。你們的知道,都是世間人拍拍手認同的知道,不可否認這一點。可是,一個修行人目標定在佛,最高佛位的,就不能這樣。除非你們不是,那就隨便就好。是的話,就是要這樣要求了。萬丈高樓平地起,高的我會講,講了不是叫你要想,不要想,你聽了就算了,你懂的部份一直做就對了,你就會接近那本來不懂的。(素慧:我懂了,我聽了歡喜,就拿來做?)對!就是這樣。所以我可以隨便丟一個?我是選擇性有時候不講,怕擾亂你們。(素慧:我發覺如果我們不深入下去,師父是不會有新東西教我們?) 對啊,是因為你們不要,不是我不給。
(以上是 師父上人關於念佛的開導,願能對諸位師兄姐有益處。)
協談紀錄 顏素慧 恭敬整理
201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