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4日第五天晚上

弘聖師父上人說法內容

 

時間:2012114日晚上

地點:印度  舍衛國飯店

紀錄組恭敬整理

 

 

[印度行] 2012年11月4日 第五天晚上 弘聖師父上人說法內容 (2).jpg

無畏辛勞佈法圓

 

師父:今天有什麼疑惑沒有?

嘉財師兄:師父,弟子今天有一些感受,昨天弟子跟阿雲師姐請教,就是弟子來印度之行好像都還未融入這樣的一個旅程當中,在學修上沒有一點心得跟進步。那今天在過程當中,就是我們在從迦毘羅衛城到午餐飯店的這段漫長的路程中,練習唱阿難尊者的發願偈,弟子在唱的過程當中很感動,不過這個在剛剛晚餐時師父有提到這是自己情執的作用。那後來弟子到祈樹給孤獨園,在那邊大家靜坐念釋迦牟尼佛及 師父音聲的時候,心中就有一些感受,覺得自己的精進力不夠。

然後到後面就是有一位行者,他說他是您前世的徒弟,那時候心裡面有很震撼的感受,就是他目前已經都能夠自己一個人獨立去應化眾生,然後我們好像還是跟著師父,賴在 師父旁邊,也沒有比較好的修行成果,自己覺得這個部分沒有去努力,這是弟子今天的一些感受。

 

[印度行] 2012年11月4日 第五天晚上 弘聖師父上人說法內容 (1).jpg

尊者喜慶傳證示

 

師父:所以修行……那一天我們講「學佛」跟「佛學」是天壤之別,我們一般人都是去做佛學家,不去做學佛的人。所以態度跟方向本來就錯誤,只要你的方向錯誤,你再怎麼努力,時間再怎麼久,它還是叫錯誤,因為方向錯誤。你射箭,人家鳥在這邊,你射另一邊,你再怎麼有力氣,再射幾千枝、幾萬枝箭,還是射不到鳥,因為目標不對啊!所以我們這個問題是這個大時代,尤其是讀書人最嚴重的障礙,這個還談不上所知障,所知障是你知道太久你放不下,這個是基本上的方向(起心動念)就是錯誤的,根本談不上知道多不多的問題、知道的東西執不執著的問題,根本談不上。

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去調節,不然我們學道會很冤枉,學法不能成道是最冤枉的事情。還是匯歸嘛,「與其臨淵羨魚,不如回家結網」,與其去羨慕人家有一片天,不如自己去創造自己的一片天,尚且你也有可能不知道人家有什麼一片天,對不對?可是,我們卻清楚我們可以有什麼一片天,為什麼?因為因果不空,「如是因,如是果」、「如是行,如是果」,統統是沒辦法去錯置的,因果是這個理路。

所以你要財,你就要去財布施;你要智慧聰明,你就要去法布施;你要身體健康長壽,你就要去無畏布施。這些「布施是因,福德是果」的深層底下,布施三輪體空他得到的果受就是功德無量。我們不能永遠捉摸在文字相上,去做一些冠冕堂皇表面煞是一回事的文章表述,當然這些本來是一個美好的善巧方便的工具,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透過去周全這個文字資料,紀錄自己的心路歷程是為了去返躬自省用的,我在寫的同時我會去反省、我會去體會,因為你要回想,你要寫一篇演講稿你就必須要去回想,尤其我們這些又不是用編纂的,是用回想的。那回想的過程就是一種反省。不過,當這方向錯了,我們也都只是想找自己的優勢,我們假設有機會站講台,我們要準備稿子,也不過是要去找我的優勢放在這些文字裡頭去表達,那還是一種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叫做方向錯誤。

所以當你看到別人這麼接近以前的修行者,當然現在的修行者跟以前差很多,現在你們看到的這些遺址跟這些行者的氣質,大不如從前。現在的環境也比不上過去,現在只是一種遺址,所以今天在大樹下,為什麼突然起來說:「算了!」因為旁邊的根本就是……有時候我們也不能去評批,可是為說法故也只好去講說根本只是做做自私自利的工作而已,你說這些表面好像圍繞著樹的這些修行者,有沒有真心為蒼生?修行人如果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為蒼生著想的,也不用修了!因為本來就該怎麼福就怎麼得福、該怎麼罪就怎麼去受罪這樣而已。你再去努力修行也不過又是怎麼有福、怎麼消福、怎麼有罪、怎麼受罪,統統離不開這個。

所以此事(死生大事)福不能救,所以有時候我們在那邊的時候,人家的觀感不一定好,你們知道嗎?(眾人搖頭)某些時空,那你說後面為什麼這樣?因為堅持!可是堅持的前面是善巧方便,有時候一窩蜂,你們不知道。我們坐下來,去交流(指師父音聲淨化),本來是可以融入那個時空,突破時空因緣去接續時空,去開啟突破時空的能量場,因為時空本來不相應行法。比如說你們過幾天後要去靈鷲山,此時此刻世尊還在那裡講經說法,有人說:「哪有!靈鷲山現在就像廢墟」,你被時空限制住,走到哪裡哪裡都是廢墟。可是當「不是」的時候呢?也不是著相上的這些塵、這些金、色,統統不是這個問題,它是一個理體的交會。

所以在那個樹下,理體上,一堆僧眾不見得清淨在前,又有一些歧見,所以:「唉!算了!算了!換一個地方」,換一個自己的地方,不要在大樹下,那些僧侶就干擾不了你們。所以你們可以發現在兩邊的場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大地區。那是不是就是前幾天跟你們講的,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散發的一個念,換言之,他的定靜功夫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維次空間,更何況是一個大地區的區塊,它當然都有維次空間,不同啊。要做世間事的人就讓他去做,我們自己是要出離世間的,當然「出離」不要再把它二分法,所謂「出離」,「空有不二」的真實義,就是不受六道輪迴、十法界的牽制,可是你並沒有否定眾生依妄起用還有這些世界,畢竟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諸法如意,如其本來」,「今佛者,亦如古佛之再來。」

所以要勉勵自己提升到自己走到的地方就是佛淨土,為什麼?因為你就是佛,所以佛所行腳之處何處不是佛淨土。當年世尊在說法,不知道是舍利弗或阿難問祂:「世尊你為何身處淨土,而我們是在五濁惡世?可不可以讓我們看一下您的淨土?」世尊腳指按地,啪!現出來,是什麼?淨土啊!漂亮到不行、莊嚴美好到不行,「看到了喔!」,腳再舉起來,又不見了。以前我們常常在形容的,我們和世尊手牽手在逛街,人家是在淨土散步,我們可能還會踢到石頭跌倒(眾人笑)。所以祂可以理解我們的維次,我們不能理解祂的維次,那怎麼理解?放下即得。

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成佛不是一種名聞利養,成佛是匯歸本性而已,換言之,有名聞利養就是成佛的最大障礙,第一關卡而已,後面還有很多,當然我們看到的這些僧侶和參觀的人,有些是真的想力爭上游的,可是不一定有這麼具足圓滿的善根因緣福德,而能夠去交會到。所以古師大德講:「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得生彼國」,那如果彼國是無上大法、是聖賢地,換句話說,「不得以少善根因緣福德而依止大法或遇此大法」,此大法是什麼?了義!第一諦義!無上道。所以不能少善根因緣福德而遇到一佛乘,十方三世諸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十方三世諸佛亦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你說有什麼衝突?沒有衝突啊!因為圓教嘛!一乘圓教,圓教就是圓滿至極,毫無瑕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當人家在講諸惡莫作的時候,我們因為我們在俗諦裡面,所以我們把它認知有惡跟善的對立,以為那是二法、是俗說,不是一乘。可是會的是什麼,那個「惡」即是「善」,那個「善」即是「惡」,換言之,善惡不二,即是淨,淨染不二就是超離十法界入一真,回歸自我體性,所以它還是一乘圓教。

故「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是我們自己沒有圓(圓滿),我們自己不圓滿,所以我們去講任何經都不圓滿,我們去到任何道場都不圓滿,我們去到任何古聖先賢的遺址也都不圓滿,是這樣。如果我們圓滿了,你說現在我們在房間比較殊勝還是在那個磚塊(指遺址)那邊比較殊勝?(眾人笑)有時候我們講磚塊會被人嘲諷得很慘:「藐視我們世尊的遺址,藐視我們大目犍連的……」,不二法沒有這些時空的限制。所以包括「佛佛道同」,自我體性契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汝若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由心造」,最後是回來調整我們的心境而已,心境若錯了,什麼都錯。

所以我們學習上面會有些遲緩、障礙,是我們自己心態不對,布施是為對治我們的貪吝,換言之,只要調整我們慳貪吝嗇的心,調整好了,我們的布施度就圓滿了。那跟我們布施一塊錢有什麼關係?跟發個糖果有什麼關係?統統沒關係啊!為什麼?因為布施是為了對治我們的慳吝而已,但是現在的人很奇怪,明明是要對治我們的慳吝,我們偏偏拿那個要去助長我們的優越性,有的人會這樣,我不是說大家,我是說依理來講,有人會覺得我們比較優越,我們有蘋果給他們,你們沒有,這又是名聞利養,表面上好像是布施。

所以中峰禪師才講,光是一個善就有無量多種,什麼偏善、曲善、邪善、正善、滿善……一大堆,他如果迷了還執著那個善他還是不善。所以布施對治慳貪,如果我們慳吝,貪求、貪圖的心化除了,放下這個不染著了,你會那個時候就是什麼都好的時候,給也好、不給也好,不因這樣起伏也不染著。有能力──給,沒能力──不給,有能力沒機緣你不給,所以它不是定法,它是隨時空因緣不等而做最恰當的應對。換言之,這個前提要回歸有智慧,所以「佛者覺也,覺察身心,勿令起惡」,我們常念佛,「念者憶也,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這叫念佛,而不是只是像我們今天在大目犍連尊者講經說法的地方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而已,當我們在那邊的時候,是透過念佛訓練契入理體的能量,再返回來調整我們這個本師釋迦牟尼佛,換言之,你要念出自己本性的釋迦牟尼佛,那時候你有沒有覺得你就是釋迦牟尼佛了,如果沒有,「(師笑)不好意思,你們都失敗了。」

釋迦牟尼是一個學位,所以今天在車上小石(印度導遊)說:「釋迦牟尼佛不是他的名字喔,他的名字叫……」,我說:「我知道,是喬達摩‧悉達多」,「不是!是悉達多。」我是連名帶姓跟他說,他是執著那個名,都對啦!可是,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學位不能做他的名字。釋迦──能仁;牟尼──寂靜;佛──覺悟,仁愛慈悲清淨的覺悟是一種智慧產生啟用,就叫釋迦牟尼佛。所以為什麼當我們在那裡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自己沒有感覺已經是釋迦牟尼佛了,那我們就失敗了啊!因為我們沒拿到這個學位(釋迦牟尼佛)。假設說嘉財,「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嘉財釋迦牟尼佛」(眾人微笑),結果沒有,沒有就是我們失敗了。所以不打緊,因為我們累生累世的習氣深厚,很難恢復自性釋迦,所以才要不斷練習。

那有人跟阿彌陀佛比較相應,他就每天念阿彌陀佛,不是念阿彌陀佛就可以變阿彌陀佛,是要會念啊!在車上小妍跟我分享說:「劉素雲居士她常常去跟往生者助念,她常常都有很大的功效,她跟一位同參小刁阿姨說:「妳就是念『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了」,小刁阿姨:「就這麼簡單喔!」「對啊!就這麼簡單。」要不然還要多複雜,但是你看那個「簡單」兩個字多難,因為她那句「阿彌陀佛」毫無夾雜,就只有阿彌陀佛,所以往生了。然後因為她有這樣「阿彌陀佛」的純念,所以她到的時候那個磁場就會比較穩定,那個往生者就會頓然比較冷靜一點,所以在臨終一念還會想到「阿彌陀佛」,才能往生。

不然就在那邊〔挽脈〕(台語:指抽筋)了,有人跟我去過醫院處理過,癌末都在那邊……〔挽脈〕你們聽得懂嗎?抽筋啊!然後整個都縮到不行,那你要把他淨化,然後平躺、放鬆,最後微笑斷氣走掉,你看!這多好!至少不管他有沒有去作佛,(師笑)大多數都不太能夠去作佛,可是至少好走,五福臨門的「終考」,臨終好走是很大很大的福報,比「福、祿、壽、康寧」還好。你如果活著的時候有福、祿、壽、康寧,結果你死了之後墮三惡道,那些福、祿、壽、康寧要做什麼?對不對?沒有用。所以有福、祿、壽、康寧是為了讓我們臨終做資糧去努力用的,換言之,人一生來到地球最後的輸贏就是靈性的升與降而已,就這件事情。那麼,升到極處就是做佛去,降到極處就是去阿鼻地獄,這和我們的學歷、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統統無關,所以六祖惠能祖師他才能一介文盲當一代大師,所以平等法。

我剛剛在問說司機他們是不是也是婆羅門教的?是!婆羅門教有階級制,四個階級(婆羅門種姓──僧侶、剎帝利種姓──貴族、吠舍種姓──庶民、首陀羅種姓──奴隸),這四個階級是世代傳承的,很抱歉,最底下那個奴隸階級說「傳承」好像比較傷心一點,對不對?「我傳承這個……」可是他們就是這樣子啊,所以不能進來(飯店),我想裡面也諸多這些婆羅門教的階級文化,但也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的文化就是這樣。

四種四姓是婆羅門教的四個階級,「四種四姓同歸釋姓」,這個「釋」是釋迦牟尼佛的釋,同歸清淨的體系──釋迦族,這個族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那個血緣關係上的釋迦族,而是學法契入,超越得道的這個族類,釋迦──能仁的意思。所以不管你有多少階級或多少差別相,來到了佛法裡面,統統是平等的,所以「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河」就是那些河流,它流到大海它就沒有河流的名字了,不管你是長江或黃河,只要你流到大海,都叫作海洋,已經沒有這些分別,那海洋比喻佛法的自性(性海),這些差別相用這些溪流、河江比喻。

就像我們在學習一樣,為什麼要平等法觀?因為「法無先後,達者為師」,六祖惠能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上上人他的聰明才智會被埋沒,他根性的悟性也會被埋沒,所以不能依社會價值觀標準定位的高低去評斷一個人,有可能我們評斷最沒有用的那個人是比我們還早開悟的,有可能比我們還慢學法,他才學二天他就開悟證果,所以若輕於初學,即造無量無邊罪。所以學法這件事一定要去了解,它和世間的運作、這些名聞利養的追求沒有關係。不過你若契入了法,世間的名聞利養你有沒有辦法得到?你本來就會有,因為佛是福慧雙足尊,福德智慧圓滿無瑕的人,請問有沒有名聞利養?祂的名聞利養最飽足,可是祂不追逐名聞利養,泡茶會產生茶渣,我們喝茶就好了,不用去嚼茶葉,對不對?那茶葉可以去做枕頭、可以施肥,它是附帶而來的,那個叫作「不求而得,乃謂真得」。

所以現在的人把方向、理論搞錯了,弄得不可開交,有的深山苦行、有的紅塵修行,「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辦不到,所以「罪在心中做」,常常做一種很冤枉的修行努力。那還比沒修行還慘,因為修行就又罪上加罪,因為你做了錯誤的表率,又多一個錯誤的影響。我們如果沒有站講台,有可能好好的過就好了,那站講台這件事就要好好去捉摸,當你沒有眾的時候,你容易把持,當你眾越來越多的時候,有的接受供養、有的掌聲一堆的時候,能不能不動搖?功夫就在這邊。所以「功德須自性內見,非是布施供養之所求」,功德跟福德完全不一樣,功德是你修功有得,練功有一個結果,結果叫得,回饋嘛!修練是一個過程,你得到的結果是你自己的,所以它沒辦法給人,換言之,人家沒辦法要走,可是它可以轉化成福德給人家,福德會抵消,可是他還是沒有功德。

以前我常用一個例子比喻,功德跟福德就像什麼?你得罪了一個人,這個人要來找你打架,然後因為你認識我這個朋友,我的功夫練得很好,拳術很高段,然後我幫你把他打走了,你免於挨痛,你免於挨痛是你的福德,可是你不會我的武功,我的武功是功德。我的武功我再怎麼想給你,你都得不到,除非你自己練,但是福可以給你。所以若沒有練功德的人,他絕對沒辦法超越三界、十法界,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都是在練福德,所以沒辦法超越,一定要把福德轉化成功德,就是「三輪體空」。所以「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如果三輪體空,那就是功德。

再上去,習氣難制伏對不對?所以才要持戒;瞋恨心難平息,所以才要忍辱;懈怠的個性不容易消除,所以才要精進;心散亂到極處,所以才要禪定;愚癡,所以才要般若,可是都沒離開布施二個字。布施二個字不要只是把它只是理解成一般教宗講的「換取」,你要把它理解成什麼?丟掉!丟掉我們內在所有錯誤的見解思想,因為錯誤的見解思想丟掉,你就沒有錯誤的行為,所以行為不必考慮,思想見解很重要。身、口、意,意為主宰,所以把我們錯誤的意念,這些三心二意……三心: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二意就是執著和分別。所以三心二意不是你們想像那麼粗糙的「決定這個還是決定那個?」那個叫優柔寡斷,不叫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很細緻,這是名詞上的正名。

所以我們回歸回來的時候,這些問題就解決了。布施──丟掉想,不要想說要去得到想。我們現在都是想得到所以才布施,我們曾幾何時想說要丟掉,把內在這些東西統統丟掉,你本來就完美無瑕,不求而得,那那時候不就都有了,那時候也不會想說要度眾生,也不會想到說能夠應化一片天不一片天的,一片天才一片(眾人笑),還很小,而是自自然然隨感而通,「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這樣而已。可是你們也很難想像那個「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這麼自然可是又這麼積極。

像那天阿雲在餐桌上跟我講的:「就隨緣啊!」(阿雲師姐笑),就慢慢的隨吧!看什麼時候天上掉下來,要努力!隨緣的人是天底下第一等積極的人才,因為他會為眾生,你看言詞就是這麼障礙,他其實也沒那個「為」的想,他沒有那個想,可是他的行誼沒有間斷過,這就是提起,彌勒菩薩講的啊,祂沒有講啦!但也講了:人家問祂:「怎麼修行?」布袋一丟,「啊!放下!那放下之後呢?」布袋拿起來就走了,「啊!提起!」

「放下、提起」是一不是二,是因為眾生分別見所以切成二來講大家好懂,其實放下的同時亦提起,提起同時即放下。再方便講,提起的時候放下什麼?放下那個放下!放下的時候放下什麼?放下那個提起。放下那個提起,那個提起就不叫提起,那個提起叫執著,執著有!放下那個放下是什麼?那個也不叫放下,那個叫做放下那個執著空,所以「兩邊不著,中道不存」,空有不二。啊也不是除以二來一個中間,所以是視情況而定,可是最終視情況而定誰判斷,「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本師來,釋迦牟尼──仁愛寂靜,清淨本體產生無上智慧。

 所以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們講的:「我們的目的心太強」,有那個目的心就是錯誤的見解,不然你說放下還要什麼目的?「我的目的就是放下!」那你還是有放不下,對不對?那個還是錯誤的路徑。你說:「放下那個放下」,放下本來就是放下,幹嘛還「放下那個放下」。就好像之前我們舉例啊,遇到一些出家法師,有一些交流,然後他們佛寺持過大悲咒的水(大悲水)要給我們喝:「要喝的時候再持一百零八遍觀世音菩薩聖號」,「這不是你們已經持好的嗎?」怎麼佛寺持好的我喝之前還要再持一百零八遍?那你們佛寺在持什麼!對不對?你們持好就有了啊,我就喝就好了啊,打開,就是持過一百零八遍大悲咒的大悲水了啊。這叫「太歲頭上安頭」,多此一事。

那真如體性裡面「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當然女孩子最愛身材這樣,不過自性應該是這樣才對,那身材怎麼樣是顯化的,那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那個東西就是剛剛好,恰到好處。

講這一段對小石來講好像太深,很多文言文他聽不懂,還好他剛好沒來。

思瑜:他剛剛跟我說:「大姐,不好意思啦,跟師父講一下,我不來了!」(眾人笑)

師父:個人有個人的造化。所以父子上山各自努力,這是真的,對不對?每個人走的路線不一樣,因緣相會時好好完善那個緣而已,因緣善盡,你也不能勉強。他如果不學法,我不是說小石,說每一個人,不用去勉強他。那他如果方向就是要搞錯,你怎麼跟他導正?他方向就是要選擇他執意的那個方向,你要怎麼跟他導正?所以你也只能夠不斷提供,自己要去選擇。

今天一整天你們還有什麼體驗?今天比較不會覺得累厚?因為被新奇給轉移目標了……

同參:對啊!

師父:頓時遺忘了累這件事情,是說不知道會不會聽完回去就開始覺得累(眾人笑)。

這樣講你可以理解嗎?

嘉財師兄:……

師父:聽得懂這些理路,可是不知道怎麼做。

嘉財師兄:就是名聞利養的念頭會一直起來,會想要去克制它,但有時候又會一直來。

師父:對啊!所以為什麼某些時空我都……不是說很吝嗇或是有一種打壓,不是!而是保護!有時候儘量能夠表現得態度能夠緩一下、壓抑一下,還是壓抑一下好,當然壓抑這兩個字不是好的,可是不好的東西放在對的地方它就是好。所以比如說我們學道應該是要「順乎心性,合乎自然」,對不對?脫化啊!可是當我現在這一個劣根性很強的時候,我們要不要很勉強的克制它,當然要!這個勉強不好嘛,勉強跟「順乎心性,合乎自然」好像名詞上相違背,可是如果這個勉強放在這個地方就叫「順乎心性,合乎自然」,因為它能讓你達到。就不管什麼手段,你的結果是正確的就好了。

所以有時候踩煞車,緩一下,那這個就在修了吶!你知道嗎?是到這一個關鍵點才叫作「修」吶!像說:「我很想要講,很想辦一個演講」,清楚了,「不要!」你就在修了啊!如果是我有機會講我盡量去講,這個時候我已經在放縱我的習氣。所以「心如草原縱馬,易放難收」,要收很難。「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矣」,那個放心就是安住其心,不要躁動。你現在的不躁動也許就是未來的成功,也就是說你本來期待的一片天,你嚮往的那一個形式,為什麼加上你嚮往的?因為每個人嚮往的不一樣,我自己嚮往的那一個,我現在很躁進反而是障礙,背道而馳。我現在越沉穩、越踩煞車,那一個結果就越近,所以才講啊:「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你哪知道就清淨守本分這樣一直插,起來伸個懶腰,全部插好了!收成!

秧插好了這是自自然然的事,可是那個前提是在不躁動、不躁進。你如果想:「是插了多少了?」起來,你就在那裡彎腰彎到腰痠,對不對?你彎到痠了,你又插不下去,就「插了一半,先休息好了」,永遠也插不完。所以退一步海闊天空不是專指人跟人吵架這件事,你退一步,原來你一片天,本來就存在。這些一片天都是來自涵養,而不是來自計畫,所以古人才講:「計畫跟不上變化」,「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只要有涵養,那個就是老祖宗講的「德」,「有德此有人」,你本來就有一群人需要你。「有人此有土」,你本來就有一個基業,因為這些人需要這些硬體、軟體,所以那個叫基業,而不是那個土地而已。這個基業有了,有人,它本來就在運作,你本來就會有資糧,所以可以持續延續,那這些資糧就有它的作用,所以作用人生作用無窮。

所以有很多東西是之前在跟你們分享的,稍微踩煞車會比較好。

嘉財師兄:謝謝師父。

師父:我告訴你,你試驗看看,踩煞車踩到你沒辦法踩的時候,表示大家不要你踩,那叫自然,對不對?與其自己在那邊找機會,我說通則上的,不如等機會來找你,當然等機會來找你一定不是你每天在那邊坐吃山空、好逸惡勞,而是你本來就在安住你的本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自己的本分在一直蓄積、一直在扎功夫,這個涵養越來越深,那個機會是你創造出來的,表面好像它來找你,其實是因為你的正報引來的依報,這不是很自然,那個就叫「順乎心性、合乎自然」,那我們是計畫要怎樣、怎樣,這些計畫如果沒有這些根,計畫都跟不上變化。那如果有這些根的扎根,本來就會遇到某些機緣你必須去完善,這個完善可以用二個一模一樣的字,叫「計畫」。所以同樣的字,態度不一樣、機會條件不一樣,你造成的結果統統不一樣。

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我們學佛不能學成佛呆子,現在很多佛呆子你知道嗎?我們不能學成佛呆子啊,學佛的人是活活潑潑的,如果是古古板板的,誰要學啊!古古板板,我的人生本來就很古板了,還要再學?多此一事。所以學佛是要讓人生更美化的,它很超脫,可是自律性要很強,一般你們說的內控力,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濟公禪師你們都知道嘛!宮廟體系濟公禪師降駕你們有看過嘛!濟公禪師在歷史上的故事我們看到,是不是內控性很強的?祂們內控性很強看到我們都不敢……連酒都不敢喝了,你看!也不能講不敢喝,是因為祂尊重我們,所以改喝茶(眾人笑)。所以你可想而知,我們在滾滾紅塵歷事練心的人,內控性要更強,當然表面不是那麼死板,什麼都好,可是你內在還是有一個清楚的準則,那個叫原則。

所以多元文化不失一體,那個一體就是它原則、原理一樣,攻不可破。它的多元無量無邊,什麼都可以,可是不違背這個原則,只要違背這個原則,那個多元就是不好的,那個就是以前的一首歌:「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是錯的吶!除非你那個喜歡的是什麼?自我體性真如本性,只要你是真如本性,有什麼不可以?因為真如本性顯現出來的沒有錯誤。

我也常跟你們分享說我們一輩子從來也不想有「站講台」這件事,我從小到大就沈默寡言,極近啞巴,不會講話也不會讀書,站講台真是壓力一椿,對不對?嘴裡吐不出什麼象牙。可是沒辦法,人家就要問你,你只好要講,這叫隨順因緣。那你要跟人家講你不能講錯啊,所以心一定要清淨。自性啟用有如明鏡,照上去,照到你都對的啊。明鏡啟用……古時候有一句話:「用心如鏡」,它只是照而已,它沒有想、沒有思考,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以你去照,它才有辦法把你的全盤反映,這就是佛法在形容那個性海的比喻。當然比喻之所以是比喻就不是真實嘛,只是說透過比喻可以讓我們去稍微體會一下那個真實。當你契入真實,這個比喻也丟掉了,所以「離相說法是更真切」,如果著相,你怎麼樣都走不通,所以著相就沒有菩提了。

今天你們(指阿雲師姐及宜靜師姐)不是十四年前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心得?(師笑)你們兩個算是我們這邊的長老(眾人笑),十四年前來過。

都沒有什麼不同嗎?

(兩位師姐默然)

師父:那就很傷心了,(師笑)昨天講的:「錢就白花了!」(眾人笑)

學佛它樂趣無窮,為什麼說法味?可是不是用一種玩樂去學,那會學不到,它的結果一定是樂趣無窮,你越嚴謹對待自己的,你後面的樂趣就越多、越無窮。所以很多人無法去了解什麼叫「看經法味無窮」、「世味哪有法味濃」,現在你隨便去捉一個路人甲、路人乙問,「當然是世味濃!法味哪有世味濃」,你覺得是「世味哪有法味濃」,兩個人就在那邊爭執,這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學道如果沒有契入法味,表示我們根本還沒踏上去,不是還沒上到位吶!是第一步都還沒踏到道途。

所以佛家阿羅漢是修佛的入門,很多佛教團體他很難想像,也不太去講這個,(師笑)因為怕講了之後信徒跑光光,對不對?阿羅漢才是,那我們都六道凡夫,我們來幹什麼,所以標準啦。另外一種:大心凡夫,心量廣大的凡夫,我們就有分了嘛,所以還是可以當華嚴的旁聽生。當機主修班的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那個不是阿羅漢而已,現在講的已經是一乘圓教的入學班──圓教初住菩薩,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四聖法界的生命體,就是修華嚴的初學班、當機者。祂前面已經有阿羅漢四個層級以上,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藏通佛,這都還沒有資格修華嚴。華嚴就是一乘圓教,換言之,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至極清楚明白。

所以華嚴裡面沒有分,它包括這些十方諸天眾跟鬼神道的統統來參加,那是不是有矛盾?既不是凡夫境界所能契及,所謂凡夫是什麼?不是人,是六道輪迴的眾生叫凡夫(內凡),四聖法界也叫凡夫(外凡),當然我們直接講標準高一點的,不用跟世間人在那邊講布施有錢,有一棟房子就不錯了。那個都帶不走,都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裡面。如果你放下了這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那時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真實」,回歸常寂光。

所以世尊當年教化,第一部經就是講《華嚴經》,在二七日中,定中所說,大心凡夫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當機,那大心凡夫就是心量廣大的六道眾生,所以會參加的都率領無數無量的同類眾,比如說有龍王界的、有阿修羅界的,有這些鬼神界的,山神、水神、河神,包括好一點的這些欲界天的、色界天的、無色界天的。那欲界天又有謂的日天、月天,還有所謂的樂師。這些照理說是沒資格入華嚴班的,可是因為這些的主(領導者)都是古佛再來示現,所以他們才能參加。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因為你分辨不出他到底是再來的還是當位的,所以乾脆一併禮敬就好了,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為什麼我們走到哪邊都要禮敬人家?就好像今天有人看到一隻狗,我說:「你不要小看那隻狗,牠有能力那邊睡覺,可能有牠的實力」,牠說不定在那邊睡覺還不會像我們在樹下,要跟老伙伴們溝通交流一下時,還被鄙視:「怎麼在這邊打擾我們的清淨」,他們心裡有的人會這樣想,那些修行人啦。哪知道清淨如果這麼容易被打擾,你本來就沒清淨。

所以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因為他顯現出與法性一致的理路,彰顯出來,所以稱讚他。那「禮敬」,因為他沒有顯露,或者是他做的是不如法的樣子、形象,可是他的自我體性是佛,未來佛嘛!所以你還是要禮敬。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要尊敬啊!要禮敬啊!可是「遠之」就是不要去跟祂學習,因為你不確定祂講的對不對、圓不圓滿。那如果從佛法的高標準,只有「一乘圓教」是圓滿的,意思就是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前面叫什麼?「無上甚深微妙法」,為什麼叫「無上」?再上去沒有了。所以嚴格來講,無上甚深微妙法只有一個,叫做《華嚴經》。當然有人把《法華經》和小乘的《梵網經》歸類在一乘經裡面,都是。

可是如果狹義上來講,(開經偈是)武則天當年看到《華嚴經》有感而發寫的,所以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是特指《華嚴經》,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可是無奈乎我們眾生「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已經難上又難了,難得真的遭遇到了,可是後面二句話都沒有,「我今見聞得受持」,見──見到了嘛;聞──聽聞到了嘛,接受到的意思;得──得到受持;受──感受深入;持──保持、做到。我今見聞得受持,幾幾乎乎七十億人口,大概篩一篩不到七個,十億分之一,還是稀有。所以,「百千萬劫難受持」,如果沒做到的,他是不可能「願解如來真實義」,他一定錯解、曲解、誤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一乘圓教第一義諦:你做到即是,你解到即是做到。所以我說:「我了解啊!我了解可是我做不到」,做不到表示你不是真的了解。那麼我做到了可是我不了解,表示你做到的可能是你想像的,不是真的做到。要不然,「信、解、行、證」是四而一、一而四,沒有差分、沒有分野,只是說因應俗說,眾生不能理解這整體思惟,所以才把它拆開:因為你要相信啊!你不相信你不會去了解;如果因為你不了解,你的行就會有瑕疪、你就會做錯;因為你會做錯所以你就證實不到。只好這樣講,要不然「信、解、行、證」隨便抽一個字,都具足其它三個字,這叫「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是圓教的義理。

所以你們不知道你們在修什麼,很多人也在問我們:「你們在修什麼?」就在修這個啊:「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所以你們隨時隨處隨地,無不是究竟圓滿真實的佛法,就是要這樣去學,這樣才會圓滿,就超越這些時空,所以才能跟十方諸眾頓時涵融接續,沒有你我的差別,佛家有一句話叫「不離此而達彼」,我們有沒有離開這裡?沒有啊!有沒有到極樂世界了?有啊!有沒有離開這裡(指印度)?沒有啊!有沒有回到台灣了?有啊!所以應念即至,「開口發聲,真言滅罪;舉手投足,皆成密印;隨事起念,妙觀自成」,所以直接就接線了。那麼連線還是方便講,基本上是同步,因為虛空法界是一個同體,所以生命共同體都還是方便講,要把那二個字「共同」拿掉,生命本來是同體,因為共同一法性。

你如果了解到這裡,心量就不可能會狹窄了。你說:「這我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布施」,表示你不知道,你只是言詞上的論辯,知道那幾個字,可是湊起來的真正意思不知道,所以這是學道的門道。

剛剛講的劉素雲的事情,一句阿彌陀佛,就這麼簡單啊,真的是這麼簡單嗎?那個「簡單」的定義很難。所以那一天珞晴在餐桌上問說:「不是清淨就可以?」「對啊!清淨就可以,沒錯啊!」可是真正的清淨你看多難。「我現在心比較不煩了啊,嗯!清淨」,那不是,那是「煩」暫停,煩憂暫停一下而已,那個不叫清淨。真正消淨本來就沒有煩憂,你再多久你也不會煩憂。

再補充一段思瑜在車上講的那一段,那一段我是沒有聽到,好像是你們聽到的嘛?什麼上輩子的師父,只是有一段你們也沒有聽到,在那個我們去池塘那邊,出家眾(比丘)在盥洗的那個池子,還沒有到的時候,不是有人就看到了嗎?我有講,可是沒有人注意到,後來小妍又問我一次,我又講:「那是以前我們的小跟班,等一下會迎接我」,這時候佳容有聽到。後來真的來了,我叫他:「來、來、來,一直走啊,一直走啊」,可他也不太敢,所以這個要兜,兜起來才會拼圖完整,不然會只是片面之詞。

我也可以隨便去一個地方:「他是我以前的徒弟啊!」你信嗎?無可考證啊!對不對?那你們跟他相處一下子,他剛好也說:「他是我以前的師父」,這個時候你們的雞皮疙瘩才會起來,可是這有什麼好說,十方三世無量劫來,你遇到的都有緣啊!關係複雜,有時候這輩子這樣的關係,那輩子那樣的關係,不等,只是說你要怎麼去超脫,做一個總結。很多人不知道我那時候跟他直接比上去……

同參:看天?

師父:看天幹什麼?如果要看天,要做什麼?是「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向上一著,一次就上去,一次就好了,比念阿彌陀佛還簡單(師笑)。「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再下輩子不是一樣又這四句,再下輩子又這四句……。乾脆「不退初心,成佛有餘」,「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一次解決就好了,就沒有生生世世……來這些廢墟,現在叫遺址,那下一輩子或下下輩子來就叫廢墟了(眾人笑)。又被某個王朝不同的宗教佔領了,又變成是一種惡魔的……,對不對?這就是對立啊,魔看佛也是魔,後面再引起宗教戰爭,戰完了才知道要和平,你看!六道輪迴眾生就在搞這種東西。

所以,不是在看天色多漂亮(眾人大笑),結果讓你留戀在這邊,以後投胎後去做天空飛鳥,我更接近天空可以看的更清楚了。所以很多老鷹出現不是叫你們去做老鷹吶!是「做一個主」,萬禽之王,尤如萬獸之王──獅子。為什麼佛家用這些去表法,它不是叫你去做那隻動物,它是那個「主」的意思,「主」的意思並不是我們要領導什麼,「主」就是做自己的主人。當你看到那些猛禽、猛獸的時候,就要想到牠們的勇猛精進力,是這樣。而不是那些鳥一整群圍繞在那邊,你說:「在幹嘛?是要跟我們要東西吃嗎?」(眾人笑)所以是來提點我們的,所以你們看「法身」多慈悲。

所以我說你們看到法身(毘盧遮那佛),你們說你們沒看到,那我就沒辦法。

Monica師姐:境界差太遠了。

師父:還有其它各類的疑惑嗎?

(眾人默然)

師父:好像都沒有疑惑,我們講了一下,好像都是疑惑(眾人苦笑),不會啦!有一些也可以利樂有情問。當年阿難尊者他們不是常常這樣,本來就知道啊,裝傻!「世尊,弟子不懂……」,「好、好、好,這個問題是這麼說的……」,就講、講、講,講了一堆,旁邊的人就:「喔!對!原來是這樣。」

所以諸佛菩薩無盡慈悲,示現諸類身去教化我們提升,所以為什麼叫我們凡事感恩,因為是我們會與不會的問題,不是這些周邊的現象有是非對錯、好壞善惡的問題。畢竟「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現識變的世界是依心起用、依識轉變,所以「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也是我們自己去變化出來的。三千年後的科學家,才去印證了這些理路,印證了卻辦不到,辦不到就是因為學者的態度,根深柢固的三心二意,根深柢固的用著執著、分別、妄想,用著世間人所謂的「思想」,要去探索一個真理,了不可得,無有是處。因為他(科學家)如果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解決,有歷史以來早就解決了,因為這個叫作「不相應」,就是我們剛剛講的「搞錯了」,心態和心的嚮往是對的,很好,可是理論方法搞錯了,所以只要把他錯誤的那一段丟掉,他可能成就得比我們還快,因為他已經研究到那個臨界點了,一旦放下,就超越上去了。放下他的研究態度,不要研究,就契入了。

棄思絕想,對不對?所有的聖者都告訴我們「不要想、不要思考」,那孔子比較慈悲,因為眾生偏偏要想,所以他說:「思,再思可矣」,給一個空間,「好吧,如果你們要用想的,那想第二遍就好,就做決定。」那那個就是接近而已,接近真實,但不是真實。所以佛家的現量,頓念即是,世間人接近的講法叫直覺,直覺就對了,要去哪裡?要連什麼線?就直覺就對了。

Monica師姐:師父,弟子請教一個問題,我想思瑜這兩天一直滿震撼的,她有問我說:「薏晴,妳怎麼也會靈動?」我想我沒有辦法回答得很圓滿,這點請師父協助來……。

師父:來到這個世代,其實會靈動的人的質性是多數,只是他不自知。我比如這樣講好了,我把它再講廣一點,靈動只是易感體質的一種現象,可是他必須遇到境緣才會產生現象,那遇到不等的緣,它會產生不等的現象,這些現象叫靈動,從根處講叫易感。那易感的來處通常是因為一個眾生的心性度比較不足,比如說他很忐忑,或者是要求自己太高而達不到……諸如此類,很多,我們只是把心性平衡度拉出來。那這個心性平衡度未平衡的因素也不是這輩子造成的,而是無量劫累積來的習氣所產生的。他遇到能量的灌輸,因為他是開放性的狀態……有點像用「導體」、「非導體」、「半導體」和「超導體」來比喻,它的層級,當然這是很粗的,其實它是漸層的,無限。

我先講易感體質,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易感體質,常常遇到某些能量作用的時候會有些不適感,有時候頭會暈,「我最近是不是貧血?」他就會用醫學的角度去找自己的答案,都跟你們講貧血,結果去檢查,沒有貧血,「可能是那個時空、那個剎那剛好貧血」,這麼巧。那有的人會打呵欠,阿鸞之前遇到我們的時候會流眼淚、流鼻水,大家以為(阿鸞自己也以為)感冒了,因為不知道自己是易感體質,遇到這樣的能量磁場。所以我會尋求我的經驗法則來解釋我的現象,就大家感冒都會打噴嚏、流鼻水,那我肯定就是感冒了。有的人會頭痛,「是不是我腦神經衰弱。」甚至有的精神病,進去醫院,醫院會說我是憂鬱症、躁鬱症,其實有些都不是,都是因為易感被影響。

那麼被影響有二種,一種是正能量,一種是負能量。負能量就是越來越糟,正能量影響會開始調整,像篩子一樣,越篩越精純、越篩越精純,不要的都被篩掉,剩下精純的原素,那時候就叫超越了。所以易感體質他有大好大壞,有點像人家在算命講的八字比較重和八字比較輕。建立你們一個正確的概念,並不是一般坊間講的「八字重就不會遇到鬼、八字輕就容易遇到」,並不是這樣,一般你們是不是都聽說這樣?就錯知錯見滿天飛,所以這就不叫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就是把這些理路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為我清楚明白,所以我做的決定是正確的。

會不會遇到鬼是在你命格帶的宮門不一樣,比如說如果你的八字即便是很輕,可是你都沒有類似什麼「七殺」、「鬼門」這種命格、命宮的話,你還是不容易遇到。你的八字很重,如果你有帶這些「鬼門」、「七殺」等等這類的,你還是常常會遇到鬼。遇到鬼不是真的碰到鬼,一般世間講就是你比較容易遇到靈異的事,靈異的事不一定是看到鬼嘛,對不對?所以跟八字輕重無關。那八字輕重有什麼現象,一般講「大好大壞」,這是八字重的人,那輕的人比較沒有大好大壞的起落,他好也不會好到很好、壞也不會壞到很壞,那個波型曲線比較緩。那八字重的人他有大好大壞,所以他波型起落很大,一旦遇到好的緣,他起得很大,遇到壞的緣,他落得很大,那就是一般講的「爬得高,摔得重」的意思。八字輕就是你也不會爬得很高,所以你跳下來也不會很慘,有點像這樣。

所以易感體質和一般非易感體質,易感體質就好像是八字重的,非易感就好像是八字輕,各有利弊。八字重、易感體質的人,一旦他接觸到好的訊息、好的教育,他很快就超越,而且他很快能力就彰顯出來,利濟蒼生的這些工具就很容易具足,我把它定義是「工具」,不管你們是靈動的、會發氣功的、寫詩偈可以去勸戒人家的……,這叫工具,就容易被開發出來。八字輕、非易感體質的人,你跟他講道理,他聽得懂,可是做不到。那你說開發,開發個半天他也不知道怎麼開發,他就有這個質性,所以他可能要費比較多時間。

可是各有利弊的原因在哪裡?如果遇到不好的能量磁場,遲鈍的也比較不會被影響,對不對?可是遇到好的,也比較不能夠接受。易感的人是,遇到不好的,很容易被影響成不好的人生,像身體不適、精神不濟、事業不順、命運多舛……等等這樣。那遇到好的,這些反過來講就對了,他很容易就變這樣。那你說為什麼會這樣?因緣嘛!過去有很多這些契約,可能沒什麼履踐,那我為什麼說這個時代特別多,因為越來到這個時代的人是不是越苦?我們從結果去論回它的原因,結果越苦的人表示他善的原因越不足。

所以為什麼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清一色講,這已經和易感不易感沒關係了,我們容易感得外在迷邪染,是不是我們的貪瞋癡重?有人說:「不會啊!你說那個阿婆,她做人很善良」,但是她有她過去生貪瞋癡很重的那一部分你沒看到,她有可能她來到這一世遇到這個緣,彰顯比較善良的部分,但她過去的就消失了嗎?還沒嘛!因為還沒還,對不對?所以來到這輩子遇到今生的緣去提起過去的因,就產生現象,所以是平等的。我們如果自己有這個現象(易感體質)一定不能自悲,好的時候也不能自傲,因為自傲你又造下一個劣根性,你自悲,你沒辦法敞開胸懷去超越自己,接受這些現象的過渡。

所以我們只能說,如果有易感體質的人,這個現象是正常的,正常的意思是「有因才有果」,因果不空叫正常,只是什麼因你不知道而已。那因非常複雜,我會建議也無需去探究因,因為因是過去造作的,要去尋求今生今世怎麼解決的方案,那個比較重要,所以要去接觸什麼緣就比較重要。善根遇善緣就會結善果,善根遇到惡緣它也不會結善果,換言之,惡根遇到善緣它也不會結惡果,所以創造「緣」很重要。

佛法在某一個層次講因緣生,它比較不講因,它說:「諸法緣生緣滅」,不是沒有因,因為一切眾生的「因」幾乎都一樣,上至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的種子我們都有,那個叫「因」,生生世世無量劫累積下來,輸贏在這一輩子我們遇到的緣,緣就像那個水,你要澆在哪一棵種子上讓它開花結果。所以為什麼清一色我們會在一個最常數法則,你們自己辦得到的方式去改善,讓它超越,就是「念佛」,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的心想佛,你造就佛的緣,這一個水澆在佛的種子上,一旦你的佛種子開花結果,你其它的都沒了,沒了不是它不存在,沒了是因為你有智慧全部轉化掉了,這個時候叫「煩惱即菩提」,是這樣啊! 

所以「念佛」這件事情很重要,可是念佛不是一般制式上的「口唸彌陀心散亂」那一種,是我剛剛講的:「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覺察身心,勿令起惡」,這叫「念佛。」只是階段性我們以外在一個佛菩薩的名號、智慧的符號、完善的符號來開啟我內在智慧德能(美好的本能),是這樣來的。所以當你在藉外明內的時候,你內在就不會有這些惡,所以你那時候是不是就「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了,它是一個很妙的方法。所以佛家常常講「妙」,妙不可言,就是說它非關邏輯。那你說:「為什麼?」沒有為什麼,你就這樣做就有辦法了。問越多為什麼的人,他離美好的結果越遠。因為「為什麼」叫作思考,這個障礙住我們的人生。

早期台灣的小學生、中學生真的是被西方的「一千個為什麼」害死,好險我家一本這種書都沒有。

Monica師姐笑:我家有。(眾人大笑)我家有「十萬個為什麼」,就是一套書。

師父:我想應該有很多人都有這個……當然不是著相在那一套書,都有類似這些書籍的探索、接觸,我可能得先天之便,我都沒有,因為我不喜歡讀書,所以人生沒什麼為什麼,連莫名其妙被打,也沒有為什麼。「為什麼是我!?」現在人不都是這樣(眾人笑),你看俞淨意公也是啊,打雷!「為什麼?老天!為什麼是我?我的命運為什麼那麼慘?」也是在那邊「為什麼」。問那麼多為什麼幹什麼?你趕快去找怎麼命運變好的方法就好了啊,這就要學佛了。不必去問為什麼,因為為什麼又落一個印象種子,很可怕!印象種子一落下,未來就又會遇到這種緣又開啟這樣再重覆一次的多舛的命運,所以真正消業的人,「不二過」而已,不會去想過去,「懺其過去前愆,悔其後過不再造」,他有去探索為什麼會這樣嗎?他如果繼續探索,他永遠沒辦法懺悔。所以懺悔法門很好用,但很難做,

當然我也曾看過……高雄有一位○老師,他們常在一個佛寺出入,在那邊辦一些佛學營之類的,我是沒有在跑佛寺的人。有一天他們請我去,說那間佛寺的住持生日請一百桌,我想:「不用錢的(師笑),好啊!走」(眾人笑),還有司機載我們去,這不是我要講的重點。我要講的重點是我們吃完了出來,在他們其中一個公佈欄就看到,他們有每週一訊,解釋佛學名詞,就看到「懺悔」,越看越怪,「今天的主題:『發露懺悔』,發露懺悔就是你的人生當中,要去找一個人,你告訴他你的錯,叫他原諒你」,這是哪門的發露懺悔。

所以你們學了就要知道,真正發露懺悔的意思有諸多,當然一字無量義,可是要合真諦。比如說:「我勇於把我的錯誤講出來,希望大家來督促我」,這也是一種講法,這些都是俗諦,真正是你真正發現,「發露」是顯露出來,是你對你自己,跟外在的人事物無關,「我發現了我的過錯,所以我要把它懺除掉」這就是發露懺悔,就是不二過。你如果前面沒有發現你的過錯,你哪裡來的不二過。所以「發露」是加一個形容詞,加深強度而已,「懺悔」二個字就具足圓滿的意義了,是因為眾生駑鈍:「懺悔聽不懂,那再加個發露」,眾生:「這樣好像比較好想像」。

所以不是「我曾經對那個人不對,我要去找他對不起」,那對不起完呢?過二天又傷害他,那還不是一樣,這統統不叫發露懺悔,所以名詞定義還是很重要的,不然我們就是錯解定義,越延伸越錯、越延伸越錯……,讓我們最後不知道原初。就好像現在的佛教被定義成宗教,其實它是教育嘛!再圓滿的教育不過了,可是很多社會人士聽聞,避之唯恐不及,因為被定義錯誤。所以,「佛教」是「佛陀在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這樣子人家還會覺得是宗教,因為有「佛陀」,他認為「佛陀」是一個神,包括你們這幾天來看到的,也都是定義成這樣,那個汪sir(尼泊爾的導遊):「那是佛教的神,那我們是濕婆神」,定義為神就不對了啊!佛是「覺悟的生命體」,它不特指神,所以定義為神是不對的。婆羅門教有這些神祇是對的,因為是在他們最初的時候定義的,可是從真諦來講,這樣也難免有瑕疪,因為示現,示現就是祂是覺者,祂不是那個形象,角度不同。

所以既不是神,就不是宗教,佛法嚴格來講是無神論,可是卻被社會人士定義為多神論,為什麼?因為釋迦牟尼佛當年軟性革命婆羅門教,祂尊重婆羅門教原有諸多神祇的存在,祂重新賦予嶄新的教育意涵、定義,尊重祂,所以最後才有一個密宗,尤其是藏傳的密,所以你沒看到藏傳佛教很多形形色色的佛像、神像,很多類別,乃至於四大天王,都是婆羅門教的神祇。釋迦牟尼佛重新定義意涵,變成佛法的護法神,祂們變成護法神不是護持一個悉達多釋迦牟尼佛,是護持佛法,這時候悉達多釋迦牟尼佛在應化,祂是法的代表,所以護持祂,沒有錯嘛。 

也不是四大天王而已,二十八層天的天主,共同的一個總願就是護持正法,所以只要你在六道輪迴,不管你在哪一道,你是履踐正法的這一個生命體,你即得龍天護持、諸佛護念,所以你走哪裡都不會有大災難。那二十八層天嚴格來講,只有二十四層天,因為最後四層是無色界天,沒有天主,所以是二十四層天的天主共同發願護持佛法(如來正法),所以每一個只要在履踐正法的人,這些天主就要履踐祂的諾言,要護持他,要聽清楚,祂不是護持那個人,是那個法。

我們常講尊師重道,老師如果沒有道,怎麼辦?所以是因為我們重道而尊師,因為這個老師有道,到最後「道」跟「師」是水乳交融,所以才會尊師重道。好比這些天神,不然沒事情幹嘛去護持一個人,又不是頭殼壞掉,我還是天神吶,你只是人,對不對?應該是你要來護持我,怎麼會我護持你。「法無先後,達者為師」,有可能你先履踐,那祂在護持,表示祂也在履踐,所以這叫作紅花綠葉相得益彰,整個世界和合無諍涵融在一起,不然你說六和敬要去哪裡找?

剛剛解釋那樣還是容易被世間人定位為宗教,很冤枉,只好從字面意義去講,「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教」是教育,所以「佛教」是「覺悟的教育」,「佛法」是「覺悟的方法」,取得平衡點。那「覺悟」現在人又歸類:「那也是宗教的名詞」,「好!那覺悟就是智慧好了」,佛法是取得智慧的方法,好!那就沒事了。(眾人笑)可是,很累啊!二個字就解決了,還要拉哩拉喳講一大串,可是「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什麼身為之說法」,所以傳教者沒有這些問題,「忍辱」很重要,要有耐心,不是「講那麼多次還聽不懂,真想把你……」(眾人大笑),所以沒耐心不行,人家世尊等我們無量劫了,都還在等。

看這樣能不能明白,剛剛有解釋到那個問題嗎?

Monica師姐:師父在講比較圓滿,這樣就比較清楚。

師父:其實Monica應該是在認識我之前就有這個質性,只是一直沒有彰顯,我講的就是什麼?希望她不要去壓抑它,可是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你只要壓抑它,你永遠都停留在那個階段,那你不壓抑它,有的人會迷失在那個階段也停留在那個階段,都不對。那就是我以前常跟小克舉的例子,你設想你家養一隻老虎,關在籠子裡,老虎越長越大,那籠子還是小鐵絲籠,那你都不偶爾放出來讓馴獸師訓練一下,訓練牠乖巧,牠越長越大有沒有可能破籠而出咬傷人?對啊!就是這樣。所以你應該是把牠給引導、調和,而不是你認為的關住牠就了事。那既然關住牠不是了事,那就把牠放出來吧,放出來又不去訓練牠,放出來不就馬上咬死人,是這樣,用這個比喻去形容。

所以它是正常合理的,可是它是個過程,這個過程如果越快超越越好,我們爬樓梯越快越容易上去嘛,你不爬也不對,你要一步登天也不對,這些體性是這樣子,多數喔!知道的還幸運,社會坊間不知道的還更多吶!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更多吶!不然妳想一下,幾次而已,就調和一點了,對不對?妳現在回想妳那個還在當乩童的那個朋友……

Monica師姐:喔!

師父:妳要不要形容那個給思瑜聽,就是在龍樹王那邊她跟妳講的和我跟妳講的那一段。她說很羨慕妳們……

Monica師姐:對!我有一個朋友,她是那個……等於是人家宮壇的乩身,其實我認識她十多年了,也是有一次跟師父去那個龍樹王那邊才見到她。剛照面的時候其實認不出來,因為這中間我們大概有一、二年沒碰面。那碰面的時候,就是她出來跳乩的時候,那時我還沒認出她來。後來那邊的法事結束之後,我就在那邊逛逛走走,她才認出我來,我也才:「喔!原來是妳」。

可是這個有一點尷尬就是說,我認不出她來是因為她的生命狀態我覺得變得很不好。

師父:比以前差而認不出來。

Monica師姐:對!憔悴,消瘦。

師父:她認不出Monica是因為Monica比以前圓潤、氣色好、變年輕。(眾人大笑)

Monica師姐笑:是福態嗎?

師父:她們兩個剛好相反。

Monica師姐:她是說我氣色還不錯,說我變得比以前還年輕。後來其實我私底下跟她有聊,她是有一點無奈,就是說……可是她似乎又有一點不願意承認她目前的生命狀態很不好,她很想掩飾,但其實掩飾不了,其實是無奈又沒有辦法,她只能順應那樣的情況。她覺得她比別人有多一點點的神通,有一點以這樣在掩飾自己內心那種無奈。後來跟她深談之下,她其實是不願意如此的,所以後來有去找師父協談,那師父好像有給她一個金鐘罩。就是說她的體質非常的敏感,很容易就會有外靈……她自己沒辦法控制……

師父:可是這樣不是究竟的方法,金鐘罩能保護到什麼時候,對不對?她看到Monica改善,可是她沒有改善還每況愈下,古師大德講的:「總在遇緣不同」──你遇到什麼樣的緣數,造就你成為什麼樣的結果。那他們都遇到那種宮廟寺廟要降乩的,都是那樣的文化,沒有教育,所以她一輩子不知道怎麼樣去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徹底根本治療,是這個意思。所以他們僅只能去找人辦事,這個叫作「治標不治本」,那你們遇到的是「標本並治」。

為什麼要強調「標本並治」而不講單一,因為對一個有這樣質性的人,你要他自己透過學習,自己去做到,還有階段性的困難,這叫緩不濟急,因為我的病症大過我學習的動力跟精進度,永遠緩不濟急嘛,所以這個時候需要辦事,辦事就是什麼?幫他先調理一下,治標,讓他舒服、舒適一點,比較有好的精神、好的能量,這時候去努力是不是比較有作用,那後半段叫治本。那一般的宮廟體系是治標不治本,不能根治;傳統佛教是治本不治標,緩不濟急,兩個都有瑕疪,這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既治標又治本,這叫原始佛教,不過現在原始佛教都失傳了,所以「總在遇緣不同」。

原始佛教就像我們這樣子,不是立佛像,那立佛像可不可以?可以啊,不執著啊,可是你要知道立佛像、拜拜的意義是什麼,比如我們去看這些遺址不是不行,可是我相信你們去……現在依你們的知見去就跟這些朝拜者不一樣,你的態度不一樣決定你的結果不一樣,態度決定一切,信心成就一切。所以當你只是來這邊膜拜,在好磁場裡面叩頭,希望當時釋迦牟尼佛的能量照護到我,你永遠不可能有美好幸福的人生。如果你來,參到了、體會到了,再把這些能量磁場解碼成你們所熟知的這些理體,「我知道回家該怎麼做了!」你回去好好的把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修正掉,比如說來體會到人家都這麼清淨,我怎麼還這樣。你體會到了啊,可是還缺一截,你體會到你有沒有去改善?你有沒有去做?如果沒有,那這樣也不是治本。這樣還沒達成「教育」,這樣只是一半而已,有「教」沒有「育」,我體會到了嘛,等於諸佛菩薩、這些來來去去的行者無盡慈悲示現,讓我體會到,教我了嘛,可是我沒有發育啊,發育是靠「我要去做」,「教」是靠別人。所以諸佛示現來「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那就叫「教」;「以令眾生悟佛之知見、入佛之知見」,這叫作發育。所以「師資道合」,才能達成圓滿的教育,這樣子就可以根治,根治之後你自己就成就了,成就就化解一切問題,就沒事了。

現在的易感體質真的很……有時候我們說:「可憐憫者」,為什麼?他們不像你們那麼幸運,有方向了啊,剩下的就是你們有沒有努力了嘛,那沒辦法,這是別人沒辦法幫你的。但至少你們有方向,你們有了解正確的理論方法,也許還不夠深,這個還可以繼續教,可是你們的發育你們要去落實,別人沒辦法幫你。可是你去看坊間的這些易感體質,他連接觸到理解,他都不知道,怎麼解決?他連「教」都沒有,他怎麼「育」,所以有可能一輩子無解。無解最好是幸運吶,沒有遇到惡緣,要是遇到惡緣,就「啪」!就下去了。

當乩童沒有人願意當,可是當上了怎麼辦,你說你們去代天院用餐,吔?這裡有人去嘛,代天院做醮,請我們去用餐,那個秉豐的舅舅,他在上海經商,每個禮拜六都要回來做乩童,做一個晚上,他那個有操五寶,重駕,所以做乩童結束後累得要命,隔天還要準備飛回上海,又快到禮拜六了,很不想回去,由不得你,那個靈力把你牽著買機票、坐飛機飛回來,時間到開始辦事,周而復始,每個禮拜都這樣。誰願意啊,你們如果在上海經商,你們覺得這樣比較順暢還是我半年回來一次就好,那個就是沒辦法。

所以他們沒有境緣可以遇到這麼清楚的理路,再者他們的習氣又比較重,就算知道有、聽到別人有,他們也不認為自己有。所以古師大德講:「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就這個關鍵而已。為什麼說少?因為眾生皆有,多少的問題而已。那因緣自己沒辦法決定,可是一般善根、福報比較好的,通常會遇到比較好的因緣,善根、福報可以自己決定,自己努力啊。福報從哪裡來?布施!善根從哪裡來?清淨!可以自己努力,關鍵在這邊。所以我修清淨、我修樂善好施,我的善根、福德就比較強。那麼善根是能解;福報是能行,我能夠跟願意去做這些正確的理路,是你有福報,那善根是我能夠理解這些正確的理路,解行並進,你的因緣就會比較好,這時候就叫作「感應道交,絕不失時」。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要這麼多水,我一定要拿這麼大的盆子,放在外面,老天下雨後,拿進來,就是這麼多水。那你要這麼多水,你拿這麼小的杯子下雨時放在外面,你永遠沒有那麼多水。誰決定?我自己這個杯子決定,所以「量大福大」。那你知道這件事情,這叫「善根」,剩下的呢?就是你要去做,去做了你就應到好的緣,人家給你水叫作「緣」,所以你能夠應到更高層級的老師,就是因為我們的善根、因緣、福德。你越雄厚、越飽足的,你應到的就越高層次,如果你自己這些越匱乏的,當然高層次的不能給你,所以你應不到,你就應低層次一點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