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行]嘉財見聞心得
修行就在生活中(二):知見立知為無明本
2012/10/31~2012/11/13
尼泊爾(Nepal)、印度(India)
現代化的景象。德里機場
第十二天的印度行,在結束恆河及鹿野苑的行程後,下午我們搭機前往印度的首都──德里。德里有別於先前走過的景點,它是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印度的鄉村,有點像早期台灣的鄉下;而德里,就像是現在台中或高雄這樣的都市,走在街道,處處可看到與台灣相似的商店 :通訊行、3C商店、速食店、便利超商……。在經過前十一天的印度鄉野之旅,我們感覺頓時從過去的時空回到現在,心情也隨之起伏,反觀 師父的行誼,給大家的感覺依舊是如如不動。
而來到德里,飲食的選擇就隨之多樣,印度的中文導遊(小石)想說讓我們吃當地的中國菜,便詢問到一家中國菜的餐廳,而大家連日來用餐的內容雖然不錯,但都是類似的料理,似乎也很期待在德里能有不同的用餐體驗,也因此我們一行人便驅車前往。
剛進入餐廳,給人的感受就有點奇怪,一般中國餐廳用的都是圓桌,菜放在中央,方便大家取用。但餐廳裡面放的是長的方桌,八個人坐一張桌,雖然覺得有點怪,但因為是在印度,也不以為意。後續開始上菜,同參開始覺得傻眼,因為大部分的菜色都與前幾天吃的都差不多,甚至有同參開玩笑的說:「等一下應該會有咖哩」。台灣領隊便叫了小石來,跟他說:「你不是說是中國菜,這些菜不是跟前幾天的都一樣!」小石有點不好意思的傻笑,感覺得出他應該沒有來過,大家似也能體諒,雖然未如預期,但也繼續用餐。用餐當中,餐廳播了一首費玉清的歌曲,對身在外地的我們特別的有感受,同參也打趣的說到:「終於有中國餐廳的感覺了」。
筆直的長桌
師父在用餐的過程中,跟同桌的我們說了一句話:「其實不是這裡的菜不是中國菜,是我們前幾天吃的不是印度菜」。剛聽到這句話其實我頭腦還有點轉不過來,但仔細的想了一想,的確!其實大部分到印度旅遊的動機都是因為信仰,而佛教在東方比較盛行,所以會來此的大多都是東方人。而飯店為了迎合東方人的口味,自然較不會提供道地的印度料理,但又不能不具地方特色,因此衍生了一些融合的料理。而我們前些日子都是在飯店用餐,就在這樣一個狹隘的範疇裡去定義了印度菜,而用著這樣的執著去分別外在的人事物,認為這家中國餐廳提供的還是印度菜。
其實在前幾天的旅程也有類似的狀況,我們每到一個景點,小石都會跟我們說:「你們可以在這邊『朝拜』。」當下我們想向他解釋其實我們跟一般的宗教團體不太一樣,但話要出口的時候,師父馬上解釋說道:「你們要去了解他所謂的『朝拜』是什麼意思,他講的朝拜比較像是上課、說法的意思。」小石雖是中文導遊,但畢竟印度人,能用的辭彙不多,所以他用著這樣的文字來表達他的意思,而我們卻用著自己執著的定義來了解他,反觀 師父,一聽就明暸,心中一點執著也沒有。
溝通,可以超越文字語言。導遊 小石
學習,用真心感受。嘉財 師兄
嘉財 敬筆
2013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