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曆十二月初二 明覺法堂(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December 26th, 2011 ( December 2nd, 2011 on Lunar Calendar )
時間:100年12月26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弄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棋研師兄音聲唱頌
嘉財師兄音聲唱頌
奇霖師兄音聲唱頌
麗雲師姐音聲唱頌
我們說:「徵不內修,迷執外求,無有是處」,修行人一定要往內在去修正自身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現在西方「宗教」概念比較嚴重,那麼東方「宗教」的概念從何時?從清末以後開始產生,因為開始相信扶鸞駕乩……這些我們所謂鬼神的訊息。孔子云:「敬鬼神而遠之」,叫我們遠離祂,但「遠離祂」並不是鄙視人家,而是在不瞭解的世界裡不要莽撞契入。好比我們今天才告訴一些同參做事情的〝眉角〞(台語:比喻方法、該注意的細節),很多事情都變成是一種轉嫁,「做事情」它是一個訓練的介質,有時候在還沒契入現量世界裡時,弄一點人間的邏輯思維也不為過,即便佛家不講「思維」、不講「思考」,可是,眾生尚未契入時,還是有一種漸次修行,慢慢從契入經驗法則裡去消除我們的妄。
那麼「思考」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可是,當我們還不能直契的時候,「思維」它還是一個踏板,那就是什麼?眼光……著眼處要高,可是,著手處要低,「著手處」的意思就是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要從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去做起。比如今天我們談話的時候就體會到了,要做什麼事情時,大家都說「沒意見」、「我沒意見」,結果真的要做了……大家又都是意見,(師父笑說)你們在生活上會不會常常遇到這種事情?「沒意見」有時候是一種推托,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而不是真的沒意見,那麼有時候好像事不關己,也沒什麼意見,這些在在處處都葬送了我們修行的依據。
「罪性本空」是真的,可是,當我們尚未悟到空性時,我們不能去「罪」啊──犯罪、造惡,這些事相於滾滾紅塵中歷事練心,「事」須漸修,「理」可頓悟,這是對一般泛泛眾生來講,所以,「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藉著根中性去返聞聞自性。那麼「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所以,「根性」這東西很飄渺虛無,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爬樓梯有時候還是比較穩,可是,不能迷執在外求,現在人依戒……所謂「次第修」的時候,就開始去和佛菩薩談條件了,說我們若做了多少功課,我們就能得到什麼好處;若做了多少好事,我們就能得到多少好的回饋。其實,這都是一種外求之心,殊不知一切福田不離自性,我們本來就是具足圓滿的福報,否則如何能成就「雙足尊」?
我們說「福慧雙足」其中有一個「福」,那剛剛沒有提到「慧」的原因是因為眾生很難理解什麼是「慧」──裁決,「智慧」有一種善於分辨和善於決定、裁斷的意思,和我們世間人一般在講的「智慧」不太一樣。那麼佛家在講的「智慧」是大覺大智,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俱圓滿,通透一切宇宙人生諸法的實相,不是我們用一般世間邏輯的概念可以去理解。那「邏輯」又是一個世間運作很好的工具,至少它可以讓我們的頭腦清晰,那麼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一般學法的人所提到的「所知障」就要去把它搞清楚、弄明白了,否則很多人就不願意讀經、讀書,好像稍微沾了一點「禪」的氣氛就什麼都不用了。其實,說真話,我們說禪家講:「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可是,文字用的最漂亮的也是禪宗,那麼這些文字何嘗不是舉舟渡岸的那一條舟?我們是藉由它去提昇,而不是去執著它。
所以,所知障的產生是個人本身有「執著」障礙、「分別」障礙、「妄想」障礙,然後去遇到這些所有智慧的介質時,造成人生的障礙不能解決,所以造成「所知障」,而不是那些義理本身有問題,畢竟「法無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是依眾生的根器而講。那麼「是法平等」,沒有一法不能用啊!所以,很多人問說:「要如何開悟?有什麼方法?」事實上,法非定法,也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去依循,那它只是方便來講,比如說禪宗的這些公案,好像目前有記載的大概一千七百多則,這可以去查證一下是或不是,總之,不執著在那個數字,那為什麼講這麼多,你們有沒有去發現到一件事情?這一千七百多則公案裡,沒有一個聖者開悟是一樣的方法,對不對?換言之,這整個宇宙所有的生命開悟好像也沒有一定的方法啊!為什麼?因為法是藥、眾生是病,「法」是為了讓我們開悟證果的,因為我們沒有開悟證果,所以我們是「病」,那個法是「藥」啊!
那你發現眾生有多少個念頭?每一個人長得不一樣表示他的念頭都不一樣,那它還有同質性,比如說都叫做「人」,那麼他們所謂的引業都一樣。「業」是哪裡產生的?是「念」產生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那麼這個「形」和「識」的運作就產生了「業」。「念」本身產生的來處在「阿賴耶」,所以我們的業相產生了轉相、境界相,造成我們人生的運作。所以,當你看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就沒有兩個一模一樣可以開悟的方法。所以為什麼學法一定要返聞聞自性才能性成無上道?我們現在很多人學法生生世世不得解脫的原因在於什麼?喜歡和人家比較,看別人用什麼方法我也想來個怎麼樣,其實它只有一個共通的原理原則,就是教著我們從清淨的路途契入生慧。
那麼「清淨」的前方便叫做「持戒」,「戒」有N種,事實上,「戒」也不是只有所謂的這些沙彌律儀,或者一般你們說的在家菩薩戒或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也不是只有這一些的規範、規條而已。教戒……「戒」是一種律則,什麼律則?自然律則,事實上,自然律還不是真正的教戒,為什麼?自然現象、自然律也是被變現出來的,所謂的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通通是自性產生的,所以它還沒有回歸。那麼真正的戒是什麼?自性的流露!所以,當你完滿的回歸自性的時候,你的戒律始而能稱上持圓(圓滿),那麼那時候才有真正的清淨,然後才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修法的人最愚昧在哪裡?望東望西……期望東、期望西的意思,就是不知道趕快當下期望自己,所以,「徵不內修、迷執外求,無有是處」,學法之人一定要往自己的劣根性去根除。
「法」是讓我們知道的,而不是藉著一個法我們就能成就,那麼我們學法的人又多有不能成就是在於給自己很多的空間和藉口、理由去搪塞。有的人是人生的成長會覺得愈來愈困境,早年的時候會覺得好像……聽說這些聖賢教育的義理對應到自己的早年都還比較符合,可是,愈來愈不符合,這是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是我們所謂的「先天」,所以,「先天」靠不住啊!那「後天」也不能否定它,可是,我們通常是遺棄後天的努力。現在的天才是過去九十九分的努力,那我們靈性不滅,靈性的成長在分分秒秒當中長養壯大,所以它會帶來,可是,當它迷失的時候,它會忘記它原有的那些本能,所以,過去的先天有時候是靠不住的。
有人說四十歲以前靠先天,(師父笑說)這是我聽人家說的,四十歲以後就要為自己負責了嘛,各方面的容貌也好、各方面的境界也好,就是這一回事啊!那麼現在如果不努力去用一種無後路可退的心態去成就,我們就是那一種從三惡道出來過境又再回到三惡道的生命體。那原來生命並不是這樣子,就是說人死回歸天地的故鄉,那是一種多美好的境界,對不對?但我們現在是人死為鬼,回去鬼道的世界、回去畜生的世界、回去地獄的世界,那一個時空是我們非常難以想像的,因為我們忘光光了。它的時差就和我們現在差很多,比如說你們比較知道「鬼道」,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拜拜的那一種,你們就知道為什麼,因為鬼道的一天是人道的一個月,所以,祂們的時差感受比較長、比較遙遙無期,那你們就變成半個月去禮敬祂一次,也就是一天請祂們兩餐的意思。
那我們現在的人對「餓鬼道」都有一種自己的想像,事實上,它的複雜度又比人道還複雜,人其實很單調,比如說我們人道以地球人來說有不同膚色的人:有紅種人、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好像就沒了嘛,對不對?黑頭髮的、紅頭髮的、褐頭髮的、黃頭髮的,好像沒了嘛,那麼人的樣子大概也差不多,對不對?但餓鬼道就懸殊很大了,你們可以用另外一個世界──畜生道再去對比,就以狗來說就好,牠就有這麼小隻的品種、那麼大隻的品種,都叫做「狗」,但長得都不一樣。那麼魚的世界也有這麼小隻的魚,當然,鯨魚不是魚啦,但也有很大隻、很大隻的魚,所以,在形相上,因其業力的關係而受報不同。
我們剛才說來當人……因為引業而有共通的部分,可是,因「引業」來這裡受報,那個「滿業」不同會讓我們變成不一樣的人生,在不同的人生各自受用、各自遭殃,福是自己求來的,當然,殃禍也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不能去看別人的世界,只能站在自己的鋼索上不斷去往前直行,那麼望東望西就會讓我們看不清前面這一條鋼索,就會掉下去。有時候那也不是雲來了、風來了,是自己在那裡望東望西才掉下去的,那又更冤枉。所以,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永遠是成就的不二法門。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說網路上有個年輕人玩魔術方塊,然後就有人諷刺他是否很嚮往腹部六塊肌?他受不了刺激,就非常努力的在短短四個月內練了八塊肌出來,讓大家都覺得很讚歎。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人家還講了一句話,就是說要成功只有一個法則而已──鍥而不捨,他連八塊肌都鍥而不捨了,他就體會得到這個人生的理路,對不對?那你看我們人生……總體而言沒有人願意鍥而不捨的,你有沒有發現?可是,為了八塊肌願意鍥而不捨。那有的女孩子為了減肥,也很多都知道這個道理(鍥而不捨),可是,我們的人生、法身慧命……(師父笑說)好像目前為止還未曾看到有人鍥而不捨的,對不對?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鍥而不捨,要不然這件事情反而還更容易吶!為什麼?因為靈性不滅啊!
那麼我指的那個八塊肌好了,它有沒有被統一的一天?(眾人笑)也會啊,對不對?就算未被統一,死掉也是沒了呀!可是,你們的靈性……佛告訴你們:只要你努力到回歸佛的境界時就不退了啊!對不對?那你的八塊肌……你現在努力,過了二天就又退掉了,倘若你作了佛,你還需要那八塊肌嗎?也不需要啊!所以,返聞聞自性啦!用我們的根中性去離心意識觀察這個世間,所以叫做「觀照」,依觀照而能夠照住、照住而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那八塊肌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嘛,那麼大家稱讚我令我很歡喜──受、想、行、識嘛,所以,精神層面的受用和物質層面的受用通通叫做「五蘊」。在這整個世界裡,我們的運作只要沒離開精神和物質,就都在「五蘊」的世界裡,也有人說是「五陰」。
觀法一切空,諸法空相,「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不要迷執在外面,外面就是那個「有」的世界,包括那些無形的也是一種「有」,只是說望東望西,目標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所以,是崇拜鬼神或是崇拜那個木頭雕像、化相亦或是崇拜我們裡面的心相而已,二個(有形、無形)皆妄,學法的人他就知道要回來自己的自性,學佛也得學回自性佛。「淨土」的概念是一種高尚的思想,那麼「憶佛念佛,當來現前,必定見佛」,其實一切法從心想生,是叫你念回你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而不是望東望西方那個淨土。所以,禪宗才說「東方人造罪求願西方」,那麼西方人造罪……請問求願何處?所以,當下即是嘛,學法當要直下承當,「願」若不提,「法」則無益。
很多人在問要如何去學習「返聞聞自性」?「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它第一個原則是什麼?開宗明義就是發佛之願──菩提心,一般你們說「發願」,很多人不知道發什麼願,我們剛才說到「換取」,現在很多人的發願都是一種欲求,求得我人間受用的福報。可是,發菩提心……一般講的悲心、深心、直心,有人說「直心是道場」,那麼這個比較不好懂,有稍微看過經典的都知道「四弘誓願」,那麼一般我們講的「悲心」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深心」就是中間二個方法、手段──「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直心」就是最後一個「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它叫著我們發出這個心願。
換言之,也就是「無我」,我的存在就是一切眾生的存在,所以,我存在的價值意義就是令一切眾生皆離苦得樂。那「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個關鍵,你才能是接受諸佛菩薩無盡慈悲的教誨,如果這個心願發不起來的人,他是要他的貪欲……所謂貪瞋癡的導引,也就是這個世間所講的動力。所以,動力解決不了人生的問題,唯有願力才能解決、化除一切人生的苦難,當你離苦,本來就是樂啊!世間人以為外面可以尋得到一個快樂,能把我們內在、生活當中所遇到的悲哀化除掉,豈知依妄止妄了不可得。所以,在妄的世界裡無有一處、一時是樂,因為「妄」本不存在,剎那生變,那麼人在這種得失當中又有一種不安全感,所以,我們要卸除我們的得失就要從我們根層底處的心願去提起。
那麼這個慈悲心……我們說悲心、深心、直心如果發不起來就很麻煩,為什麼?他走到哪裡……不管換了多少世界,此方世界、他方世界通通逃不出依妄起用的痛苦世界的枷鎖。所以,我們不管是世間人行的(任何)事……其實那都沒什麼不好,《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說:「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是我們那個「執意」造成人生障礙,而不是不同的各行各業所造成的障礙。畢竟……「事」就是物質,有相的世界是依心裡層面起用所產生的,所以,物質現象的基礎是心理現象,那麼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什麼?是我們自性的念,回歸了這個念,必須要放,那麼依「擁有」的概念就往外奔馳了,往外奔馳就一直在建構了,建構了妄的世界,換言之,也就是建構痛苦的世界。
所以,魏叔子這才告訴我們……最近生病的人比較多,天氣變化引起感冒什麼的,他告訴我們:「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他也叫你放下啊!「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知足者,天不能貧」,我們人就是為了一字──「貪」,而「貪」的根就是愚癡,愚癡造成貪求,得不到就產生瞋恨,所以造成我們的三重毒。那這個三毒產生,再拓寬就又有那些慢、疑通通會產生出來,這就是人生造作的痛苦的根源,所以,你從它拔是拔不掉的,唯有你發另外一個清淨願。那你往所謂的戒定慧開始去轉換,那麼戒定慧產生覺正淨,你就三皈依了啊!皈依自性覺而不迷!皈依自性正而不邪!皈依自性淨而不染!
所以,三皈依……那些放生儀軌就告訴你們了:「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我們要遠離三惡道,不是外在形相的逃避,而是內在總因的卸除。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是標準的眾生,所以我們很怕不好的結果現前,菩薩不是,祂是很怕不好的原因去造作,所以祂永遠沒有不好的結果。那麼卸除掉這個不好,就得到好,所以,《十善業道》也好或者是《太上感應篇》、《弟子規》,它通通只是引導我們往正確的方向走而已,如果人沒有具足這個正確的本能,這些也無有是處啊!所以,高明的人上者一念間,愚駑的人下者無量劫,在事相上捉摸,生生世世求出無期。
那麼為什麼教著我們用「根中性」?可是,它又必須透過長時薰染,那麼薰染到那個臨界點的時候,一個機緣到就頓悟了。所以,不是叫著人家要頓悟,是叫著人家要訓練──訓練「契入」,因為「契入」的本身就是頓悟。事實上,真理是頓悟、頓修的,它也不是漸修,那麼我們「一切法心想生」的世界裡「妄」為主,之後變成漸修為主,所以才有現在世間的法。只要是漸次的,通通是諸佛菩薩的方便說,要不然,真說一無可說,那就是什麼?頓悟、頓修!事實上,還有一個「修」就已經不是了吶!已經是所謂的漸次了。「真說」是「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你本來就是完美無瑕的,只是一動念就沒了。
所以,未來佛法最大宗的追隨者應該是未來的科學家,因為現在的科技愈來愈進步。科學家的進步去探索到三千年前聖者的智慧是真的,雖然做不到,可是,依他們的理上,他們都可以接受,那麼他們愈發展愈高度,他們能夠瞭解的就愈深度。現在的眾生為什麼不信法、不信佛?是因為他沒有去做驗證,再者是沒有人提供可驗證的這些參數給他,所以……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在中國始變成迷信的宗教是從清末以後,大部分的時間點應該是從慈禧太后開始,她已經不相信。我們說「但問蒼生,不問鬼神」,應該是這樣。「人棄常則妖興」,她不喜歡聽這些聖賢的教育,不只是慈禧太后而已,有的人就是很不喜歡聽,你看我們生活周遭的很多人也都不喜歡聽,因為我們不如聖賢教育的標準啊,人家在說時就好像在罵我們,(師父笑說)那我們沒有人喜歡挨罵的,所以就很討厭聽。
所以,由此你就可以去體會慈禧太后當年的心境,她有國師,這些國師無非都是一些理踐……我們所謂有行、有證的這些聖賢,那麼當他們在講的時候,慈禧太后不喜歡聽。她就喜歡去求鬼神,求鬼神……大部分來的都告訴你祂是「神」,那這個世界是對法的世界,有神就有鬼,有是就有非,所以,鬼也會告訴你祂是神啊,再者,連神的話我們也不盡然能夠照單全收,為什麼?你還得看祂在什麼界裡面,我們這個世間在求神問卜的族群,多數能夠問到的都是「欲界」的,再上去……基本上是少之又少,所以,顧名思義「欲界」是什麼?還有具足深度的「欲」嘛,「欲」就是你們一般講的貪瞋癡,祂們還具足嘛,所以不一定是正確,只要是貪瞋癡運作的,它就有所瑕疵。
所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後才篤行,那麼我們現在的人有前面博學、審問、慎思,然後就直接篤行了,因為我們沒有明辨的能力,所以問題都出在這邊。那麼這也就是孔子為什麼講「敬鬼神而遠之」,你尊敬祂……畢竟要禮敬諸佛,可是,你不要跟祂學習(遠離祂),倘若遇到了,遇到就要對人家禮敬,不能有傲慢。這個原因是因為他(孔子)知道鬼神世界在所謂的靈界的複雜性,那這些複雜性在哪裡?你說王爺,祂就告訴你祂是王爺;喜歡觀音的,祂就告訴你祂是「觀音媽」;喜歡母娘的,祂就告訴你祂是母娘……還有很多呀,昨天耶誕節,那喜歡耶穌的呢?撒旦也來告訴你祂是耶穌,對不對?胡亂牽扯,所以,這個世界複雜難懂,因此叫著我們遠離。
世尊當年住世時,何嘗不是和這些鬼神的關係非常良好,為什麼?因為角度和狀態不一樣,如果你知道這個世界就不需要這樣了。所以我們本來說我們的應化是靈界第一品牌,這是真實的,因為論這些對「靈」的理解和交涉,或是威神力的加持,我們基本上是得心應手、駕輕就熟,可是,眾(學員)多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涵養的時候,它就會出問題,所以,最後還是得要導歸教育。世尊祂大時代的應化也重在教育,而不是在神通。所以,神通不可妄用,它是一種善巧方便的工具而已,既不可妄用更不可妄逐,「妄用」是在他會的角度來講,「妄追逐」是不會的角度。那麼妄逐的人他就容易有這些走火入魔、被欺騙拐騙的機會,被騙是被誰騙?不是人,是這些鬼神更容易騙得吶!為什麼?很多人說不是有正念就好了嗎?和祂溝通溝通就好了,問題就來啦,要有正念很難啊,對不對?若要和祂溝通,你還得要有行情、實力和交情,那我們對這些就得要捫心自問了,我有哪一樣?
那麼正念是什麼?正念就是佛之知見!所以人家才說「開、示、悟、入」,「開」就是言教,說佛之知見;「示」就是身教,表演出佛之知見,而令眾生得以「悟」得、瞭解佛之知見;「入」就是行持、落實到佛之知見;那個就叫做「正念」。所以,正而不邪謂之「法」,對「法」沒有通透明白、理解的人,談不上有正念,換言之,如果對「法」通透明白、透徹了,一般說「大開圓解」,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淨宗講的「一心不亂」,那個生命狀態就叫有正見的人。所以,我們不能信誓旦旦說「有什麼就好了」你知道嗎?那個「就好了」會好像我們去鄙視它、貶低它,我們根本不瞭解它。
那麼這些靈和我們的世界是同處一處,許多人也提問說:「為什麼這個時代有這麼多靈性障礙的人?」那天好像有一個訊息來自淨宗學會,好像有人送一個DVD給淨空長老看,題目叫做「災難」,那麼看了之後,發現裡面就是在講「附體」,他們說的是八年抗戰當時那些日本軍人的鬼魂附體,那有的想來求三皈、求超度,有的還在「妄」中,他已經死了很久,抗戰期間已經戰死在那邊,現在還在那邊戰。所以,時空是不相應行法,是依你的念起用,那些人(日本軍人)很執著,即便死了,仍以為自己還在戰場。這就和《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那一本書所講的那個意思一樣,二千多年前已經戰死在那邊了,現在仍在那邊以為還有戰爭。
所以,冥陽二界重疊在一起,可是,運作的事情好像都差不多,之前還有故事講岳飛還在陰間打仗,(師父笑說)換地方打仗這樣,你看,眾生依妄起用的世界多愚癡,他就執迷在那邊。那麼可見岳飛在哪裡?你們的一代英雄在鬼道裡,那這和世間的價值觀有很大的不一樣,比如說文人雅士……純情,現代人喜歡「純情」這二個字,一個人若很純情,也會被豎起大拇指。這些文人雅士和作家何嘗不是依他的純情在寫作,可是,殊不知純情的人果報在哪裡你們知道嗎?就是地獄,因為他純以情識在運作他的人生,完全沒有理智,叫做「純情」。所以,純情的人會跑去哪裡?三惡道!那在純情裡面最純的那一個等於最蠢的那一個,那一個就在「阿鼻地獄」。
(師父笑說)這是依法上來講,可別以這時代的價值觀攻擊我(眾人笑)。所以為什麼叫你們「依智不依識」?「識」就是情──情識作用,純情──純粹依識不依智,那不下阿鼻地獄是去哪裡?所以,當你依四智的時候,你才往上提升嘛,那完全符合四智,你就是佛啊!那時候叫做「佛之知見」,也就是剛剛我們講的「正見」(正念)。倘若我們不瞭解,我們就要趕快回來再深入經藏,那深入經藏不是指那些文字而已,你的五臟六腑經臟啊!你那些大藏經經藏啊!你含藏無盡的寶藏。不變的真理謂之「經」,含藏無量無邊的寶藏謂之「藏」,所以,無量無邊圓滿的智慧德能就是所謂的「經藏」,是要契入這個。所以,如果不去解釋、講一下,現在的人就會以為得趕快去看很多書,這些書叫做「佛經」,或者是修道的人就說這些書叫做「道經」(道藏),那修基督教的就會拿著《聖經》說這叫做契入經藏。
事實上不是啊,是那個「契入」,剛剛講了嘛──「開示悟入」,入佛之知見就是你行持做到了,「契」就是契會,一般我們講「會」是體會、瞭解,所以,「契」方便講就是「悟」,開示悟入──開示契入。「悟佛之知見」、「契合、契會佛之知見」而後「行持、做到佛之知見」這叫做「深入經藏」。所以,不是我們看經、看書、可以講很多理路就叫做契入經藏,那是前方便而已,如果我們沒有在生活當中的行持,我們這些以為的知見就會有所偏頗,長養邪見,畢竟「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所以,邪見不能了生死,無明更是如是,無明、邪見是我們的妄所產生的,我們要回來我們的「真」,但那個「真」也是一種假名,所以,二邊不著、中道不存是謂「中道」。我們要秉持「中道」,也就是中國講的「中庸」,它的行持在倫理……諸多這些聖賢的角度。
剛剛講的那個八塊肌的人,他告訴我們不間斷、鍥而不捨,李毓秀寫的《弟子規》也這樣告訴我們,他在末後也跟你們講啦,就是說以前的童蒙已經告訴我們了,以前的小孩子都知道一件事情:「勿自暴,勿自棄」,那就是什麼?不間斷!(師父笑說)也就是那個八塊肌年輕人所說的嘛,「不間斷」就是佛家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後面也告訴你結果了──「聖與賢,可馴致」!對不對?所以,連古時候的小朋友都在追求聖賢的生命狀態,那我們現在……不知道在幹什麼,(師父笑說)所以啦,人家就說二十一世紀是最亂的時代,應該這樣講,為什麼二十一世紀這麼多奇奇怪怪的病,這麼多……剛才提到的淨空長老看到那個DVD(災難),他們看到也就是這樣而已啊,災難就是那些靈魂附體,有的求超度,超度就超度,立牌位這樣,盡可能去超度,可是,也沒辦法深入個體性去解析。
那麼這些的原由是從哪裡來?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棄常則妖興」,可是,這樣講有時候也不甚公平,為什麼?因為這些靈和我們人……含靈蠢動一切宇宙的眾生本來就都存在,祂沒有比較多也沒有比較少。我們現在所謂的二十一世紀這些問題比較多,是現象顯出來的比較多,那麼交會到這個緣的機會其實是一樣多,可是,是我們的因比較惡質,那還是在我們這一邊嘛,不是外面那一邊。所以,當我們遺棄了這些聖賢的思維,所謂這些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的基礎時,當然內的感就偏頗了嘛,所以,外的應也就複雜,以致於產生我們現在的諸多病苦、諸多靈性的問題。
所以,要如何恢復?恢復我們美好的生命狀態,第一個法則就是要恢復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聖賢的教育。好比今天還看到一則新聞,某大學的哪個教授又在抨擊美國的教育很失敗,我們在想說好像也不是現在才失敗,對不對?現在是我們被西方的教育影響到我們台灣的這些莘莘學子也很失敗了,所以我們才去尋根……(師父笑說)哦──原來是……。我們看到我們是被外國影響的,所以說外國很失敗,那人家可以失敗,我們幹嘛自己要失敗哩?又沒有人逼著你放棄中國傳統文化,對不對?沒有人逼我們啊!是我們自己不要的,怎麼能歸咎於都是別人來影響我們,那也不公平啦!
所以這也就是剛剛前面講的,修行在個人!我們還是得往自己去調整,而不是去比較周邊,比到比我們好的,我們嫉妒;比到比我們差的,我們傲慢,那我們豈不是永遠沒機會了?但若是自己的時候,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了,因為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容易生懺悔心,那往外比較是不容易(懺悔)的,反而容易生貪瞋癡慢疑之心,那這樣子就雪上加霜、火上加油,(師父笑說)我們的功德林本來就沒種了,還把那些土燒得無法種(眾人笑)。我們現在的土地不是有很多農藥嗎?好像都只能耕作一次,之後就不行了,得要修養,比如說用一年時間耕作的豐收成果,得花七至十年的時間去休耕才能再耕作,你看,多划不來!那這就是人的貪求。
所以,「返聞聞自性」是什麼?是你看到這整個山河大地……我們所謂的自然現象,你能反思到自己什麼?所以不是往外去看而已。比如說我們看到現在的環保,我們又何嘗有反省到自己心靈的環保?那麼物質環保為什麼到今天仍沒有任何起色?那就要去參了,因為沒有心靈環保嘛!所以,心性偏頗……基礎不穩了,蓋任何大樓都不穩,愈蓋愈大是愈可怕,它垮下來的傷害就愈大。如果蓋了一層就垮,那沒什麼,還不致於壓死人,倘若蓋了一百層垮下來,那就很恐怖了。你沒看人家那恐怖事件在找的目標都不會是三合院、平房,一定都是去找那種很大間的,他就是要傷害你啊,所以,那就是一種介質對法,對法的世界你若沒有那些強就沒有那些弱。那六道輪迴是對法的世界,唯有超越對法的世界你才能超越六道輪迴。那對法又從哪裡來?從妄想、分別、執著啊!最深的對立來自執著,淺的在妄想、分別,所以,我們要人貴自知,把自己的生命狀態調整好。
音聲的世界很多人也會去唱頌,那麼當它成為一種風氣的時候,三年、五年……可能愈來愈多人,可是,能窺得個中堂奧的還是少之又少,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那麼它也不是一般我們單單純純這麼好講的,就是說有同參請教過:「難道不能德修就好了嗎?」德修等於……什麼,當然是啊!問題是這個心境……就像我們剛才講的「有正念就好了」,這是一種理論,如果沒有去運作,就永遠是束之高閣的東西,用不上。所以,當然一定要德修,德修就是實力,一個人唯有德修深入到徹法底源才能窺得當中的堂奧──妙覺。
所以,很多人唱音聲……包括你們在座很多人會唱,那我也問卷過:「是不是覺得唱頌很容易,拍打搓揉按比較難?」大部分……(師父笑說)大概清一色都跟我說覺得「唱」比較簡單、拍打搓揉按比較難。倘若如此,坊間很多推拿工作室就不用推拿了,他們只要站在那裡唱就好,對不對?你們去想嘛,你們很多人在經營企業,愈頂層的是不是愈少數?所以,這就是我們輕忽了,我們說連在戰場你都不能輕敵吶!更何況還輕視自己的武器?你知道嗎?對方都不能輕視了,更何況你輕視了你自己。所以,要去重新調整你們對「法」的價值,只要沒有發出那個菩提心的,在這一輩子通通無法成就。那發出來是不是代表成就?也不盡然!可是,發出來的至少會減少很多的苦厄,為什麼?因為他量大了,量大福就大。
那麼第一個我們不講外在產生、吸引過來的福,當然,它是自己造就、創造出來的,至少你量大你的包容力就大,有包容度,世間本來可以困擾你的事情都變得不能困擾了嘛,因為你都可以很簡單的去超越它,那個就是菩提心的功效。那麼至於菩提心的深度,那就是「修行在個人」的部分,因為只要沒有去運作就永遠不知道,然後永遠用思考層面去測定。所以,學法重在行持、不在言說,以前有一些佛學院的學生參加懺雲老法師辦的佛七、禪七之後,懺雲老法師就帶著這一票學生去參訪廣欽老和尚,那麼大家就問廣欽老和尚:「我們身為一代的知識份子,尤其又在佛學院,那麼我們應該抱著何種心態去面對這個台灣、芸芸眾生?」意思就是說要怎麼樣去弘法利生?那老和尚也很客氣,他說:「你們就讀書去弘法利生」,換言之,一方面是鼓勵,要讀就好好讀,那另一方面就是跟他們說:「我不識字,無法靠讀書去弘法利生,我們靠的就是修行啊!靠修行去弘法利生。」
話又說回來,自古以來好像從釋迦牟尼佛乃至現在無數的古師大德,好像沒有人說讀書可以開悟的,都是叫你修行──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這件事情與讀書無關,這件事情和我們能不能去接受、落實如來正法有關,沒有菩提心的就接受不了,因為你沒有那個宏願、沒有那個心量,所以接受不了,處處會想到自己。那麼到最後會變成什麼?到最後會拿這些法來搪塞生活所必須去面對的事情,你若把生活上的事情砍掉,你就沒有法可修了、無「法」成就了。所以,我們現在的人一定要去勇往直前,「務實」很重要,那麼學法不是學浮面,學法是所有的箭頭都指向自己,剋念作聖,克制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你本來就是聖賢,就回歸啊!
所以,剋己復禮、回歸,通通是往內在的,最大的障礙也就是涵融、容納不下,我們容納不下,所以耳朵──「聽」容納不下外在的,他的精就損;眼睛貪求外在色相的,神就不足;那嘴巴貪求外在的這些美食或是耗損(太過於喜歡表達自己的見解、想法)的人,他就耗氣,所以精、氣、神皆潰,那麼這樣的一個人,他的氣數就差,你們所說的能量磁場就不好。那其實東方用詞、西方用詞表達同一件事情,比如說東方人講「氣數」,當在說「看氣數」時人家就無法瞭解,因為那個很抽象,「氣數」就代表你的命運。那命運和你的嘴巴吃東西有什麼關係?和講什麼話有什麼關係?殊不知「一言足以喪邦、一言足以興邦」,它見微知著,都是從小點處起無量無邊的大作用。
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是從五比丘開始,對不對?那麼東方最有名的聖者大概是祂,西方就是耶穌,祂也才三年而已就被害死。所以,學法不是把世間的事情全部都砍掉,你該要注意的還是要去注意,該要去思維的還是要去思維。那不執著在文字義的人就好懂這一段話,「該要思維」是什麼意思?若讀過禪門公案的就知道,永嘉玄覺大師告訴你們什麼?分別亦非意!該分別的時候你就要分別,你執著一個「不分別」,你還是執著啊!你該注意的時候你執著一個「本來就會有什麼樣的效果產生」,你就是執著那個「本來」,所以它還是不是本來,它仍也是你自己的執著。
所以,生命的自然律裡只有「放下」,那放下什麼?最好檢測的就是「你最不願意的就是你最要放下的」,換言之,你最不願意的就是你最應該願意去落實的那個東西,為什麼說「東西」?事啦,人事物,我們以一個「物」去代表,「物」已經代表「人」、「事」了。所以,在世間的運作上若有問題的,就表示自己的行持有問題。人家說「諸惡莫作,歲歲平安」,如果我歲歲愈來愈不平安、愈來愈多困擾,表示我的「諸惡莫作」沒有到位。那「眾善奉行,年年如意」,如果我沒有一年比一年好、愈來愈順暢,當然,事相上有可能會有一些周旋、有一些考驗,可是,你的心境和智慧上愈來愈超越,你的總合是愈來愈豐碩的,我們講的是這一邊,如果沒有這樣,那就表示我的「眾善奉行」大有問題。那麼飛黃騰達我們先不講,前面二者如果沒有的話,後面這一句「自淨其意」是不可能做到的,它有基礎性的問題。
所以,不能好高騖遠,萬丈高樓平地起,什麼事都是有累積性的,那麼在世間的有為……比如說我們的成長也是從嬰兒開始,慢慢的長大,又不會一生出來就充氣似的突然變大,不是這樣的生命狀態,你的理上是可以這樣,可是,事相上有一個漸次。當然,我們沒有脫離五行的運作,所以我們就要去瞭解「五行」,「五行運作」其實是道家的講法,佛家沒講「五行」。那你說是不是就是「四大」(地水火風)?也不是這樣講,「五行運作」就是佛家講的「自然」,世間人所謂的「自然現象」,自自然然的。佛家講的「自然」叫做「因果」,也就是道家講的「五行」,如是因產生如是果,五行相生相剋就是它的因果關係,它只是用不同的名詞而已。所以,學法的人若離名字相、離言說相,你看,多自在!什麼法你也才能返聞聞自性,你如果執著,你就沒辦法了,走出去,除了佛家用詞以外什麼都不懂,那也不行。那基督徒除了基督教用詞以外什麼都不接受,道教的除了這些陰陽五行的用法以外什麼都不接受,那這個人就不符合自然律,他就沒辦法去涵融一切。
所以,我們要將自己契入法的本體,才能過著一種多姿多采、美不勝收的人生,那麼在人生遇到的所有疑難雜症通通駕輕就熟、任運自如,可以去替人家解決,也可以自己去卸除。那也不一定非要去替人家解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若是無緣的,你就要把它放下,放下就是解決,倘若是有緣的,你不進就是不慈悲。所以,緣生緣滅,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藉著我們本性的回溯去因應所有生生世世以來無量無邊結下的緣,把一切的緣都轉化成善緣,把一切的善緣再轉化成法緣。所以,來到人間除了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關係以外,就沒有別的,要消業也是消這四項而已。那你說倘若是報恩的,為什麼還要去消它?恩會變成仇,(師父笑說)你們沒聽過「恩將仇報」嗎?有很多啊!所以,「恩」也不要迷戀,要把這四個緣通通轉化成法緣。
我們自己若未能自度,就未能度他,「自度」一定要認清前面講的這些事實,通通沒有外在、只有內在(自己),所以,藉著外在並不是在看人,是看這些事相,觀照這些現象從心流露,就可以返聞聞自性。那麼「性成無上道」姑且先不去追逐,但問耕耘不問收穫,收穫本來就會有,那我們世間人剛好相反,但問收穫不問耕耘。期待我們人生本有的福報了不可得,我們先天的福報不能去指望,可是,我們能掌握未來……此時此刻以後,包括此時此刻的福報掌握在我們手上,畢竟常言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們的生命若符合這些自然法則(天命),「天命」就是宇宙的真理,我們的福報是可以自己求得的。
那當然,學法的人有時候又執有或有的偏空,那麼不能錯解如來真實義,所以,我們說「不得有名聞利養」不是代表「沒有名聞利養」,人本來就有名聞利養,我們若沒有名聞利養,「釋迦牟尼佛」至今你們就不認識了,其他宗教不講,在佛家、佛教裡面最出名的是誰?釋迦牟尼佛啊!這是不是「名」?那祂後面二十年法運的福報轉換成釋姓出家人一萬二千年的總合福報,有誰的「利」比祂大?那祂不是名聞利養?祂也在長養啊!所以,是我們可以受用它、不能執著它,而不是沒有它。現在學法的人有的就偏空,其實偏那個空也是為了追逐另外一個名聞利養,比如說我們人和人相處,有時候是該就事論事而不去就事論事,會推來推去,比如人家要送我們東西……「不用啦,不用啦」,可是心裡卻很愛,那這個「不用啦」是為什麼?怕人家說我很愛,就為了追逐這個,一般有的講說是追逐一種假清高。
所以,佛法是叫我們不執著而不是換執著的對象,如果叫我們沒有名聞利養,那麼所有的人就要苦哈哈,那幹嘛學?「名聞利養」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什麼?福報!所以,是叫你不要去追逐福報,而不是叫你不要有福報,是「不求而得乃謂真得,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而不是叫你強取強奪,不是如此。不是要你去控制它、擁有它,是叫你可以享有它而不執著它、可以受用它而不被它影響,否則你們為何要學?「我們要人生幸福美滿」那不是名聞利養嗎?所以,對這些名詞的看待要正確,如果沒有它(名聞利養)就消極了嘛,所以有它。
我們以菩薩來說就好,所有菩薩的造相是不是瓔珞滿身?(師父笑說)那你要說「喂,喂,不能名聞利養」,那麼祂就會告訴你:「沒有福報你怎麼度眾生?」,你說你要度我,那我窮啊,我告訴你:「我欠五百元」,結果你說:「不好意思,我欠一千元,但我對你很好,我想度(幫助)你」,那你講這種話豈不是了無是處嗎?所以,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你要讓眾生有財務的滿足,你自己財務就要有;你要讓眾生有「法」的提昇,你自己就要有「法」;你要讓眾生有身體健康、平安,你自己就要有,那不是名聞利養嗎?所以,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執著,要活活潑潑。
那現在的佛法為現在諸多族類所鄙視、不認同的原因,就是佛教徒四眾弟子本身對法的理解不夠透徹,行持表演出來的有諸多錯誤,所以,造成那些本來是中性立場、考慮要學習的人看到而望之卻步,讓整個佛法衰敗了。那麼結合到這些心外求法的眾生,讓眾生愈難去得到真實美慧的人生,所以跟進者當然就沒辦法,就會妄逐,到後來就會去追逐外道。那麼你們現在就知道「外道」是什麼了,對不對?追逐心外求法的啊!所以,所有一切世間的謬論就出來了,比如說賺錢就要去耍心機、貪小便宜……等等,就有很多這些錯誤的知見出來。
所以,現在的暢銷書好像多數都是教人貪瞋癡的:你可以貪到、瞋恨可以解決、愚癡就可以得到,愚癡就是你就都不用想就有了、不用運作就有了,只有你有、別人沒有,所以諸多謬論產生,整個世間就又更亂了,亂了就會影響整個宇宙的空間,不同維次空間也會互相影響。那為什麼這個時代的人常常遇鬼?「沒有啊,我們都有神來教我們。」我說那有時也很多都是鬼啊!為什麼?因為祂的維次頻率振動波和人比較接近,所以比較能夠搭到,祂如果振動波差很多就不會,除非你有很深的定功可以去突破。這些就是現象,那要從現象返回來把我們的原因去做轉化,這是比較重要的。
曉蓮師姐:想要請師父開示《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叫做:「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我自己在讀書的時候覺得常常好像只是口到,心常常跟不上。有時候又以為心裡面有想自己唸的那個東西,但是我不知道那個到底算不算「心到」?請問師父,該怎麼樣能夠把這一句話……?
師父:總之,要到位,就好像人家講的「念佛」,妳若把這三個字(心眼口)的概念拆開,妳就無法契入了,比如說「念佛」是在讀佛還是誦佛?還是加一個口字邊的「唸佛」?那麼「心眼口」是一個形容,比如說我們人……「手到」也是同樣的意思,就是說總之妳要做到就對了。那麼它的意思就是說妳讀書的法則要把它消化、內化成妳自己的,包括……比如說很多人看過《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DVD,那妳只是在看它或是它已經變成妳了?所以,如果用佛法的角度來講,這句話就是「隨文入觀」,妳看到哪裡,基本上妳的境界就契入到哪裡,這叫讀書的法則。
所以,為什麼有的人讀書的效率很好?當然,我們不敢說他們隨文入觀,可是,他們有一個共通法則,讀書效率高的就是他比較專注,那妳剛剛講到的就是妳不專注,對不對?那平常的拜佛、念佛就是要訓練我們專注。可是,聽好,不是在拜佛、念佛的時候專注,而是它是訓練我們專注,「訓練」顧名思義是為了離開「訓練」的這一段生命狀態之後做準備的,所以,目的是在後面這段生命狀態專注,是我辦不到我才要訓練嘛!要不然就不用訓練,妳當下就是啊!妳隨時隨處就是啊!所以,隨文入觀,佛家還有人說「觀想」,那麼如果讀書法這三到妳隨文入觀了,它講什麼妳就是那個樣子了。
換言之,如果妳們會讀的話,妳們就是李毓秀了啊!因為那是他整理(弟子規)的境界,妳讀進去了,妳那時候就是李毓秀了,妳知道嗎?就好像我們在讀《六祖壇經》,我們都覺得我們是六祖惠能,妳們在讀《法華經》時,妳們是什麼?比如說在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時候覺得自己是觀世音菩薩,對不對?為什麼?自性啊!能生萬法,那妳透過它回歸自性而已啊!所以,叫妳們不要去看一些奇異乖張的書的原因就是這樣,不要去聽一些沒營養的音樂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萬一我們聽到這些談情說愛的流行音樂而不小心隨文入觀,妳看……(眾人笑),(師父笑說)我們是要入觀好的嘛,萬一那個不小心入進去……。
那妳們就知道啊,有很多歌手的唱腔技巧都很好,可是,他(她)們在詮釋那個歌的內容……我們以比較普遍性的,很多都是愛不到的、愛得很傷心的……諸如此類,妳們可以去觀察,他(她)們的感情世界多半也很差、很亂,不得解脫,有的唱得很糾結,他(她)就真的無法解脫了。所以,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隨文入觀?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就是叫我們離開心意識。所以,心、眼、口是一種外在的表法,因為小孩子不瞭解根性,如果用「返聞聞自性」何嘗不是用妳的眼根、舌根、口根,對不對?「口」是為什麼?口唸嘛,讓妳的耳根再入一次,所以,心、眼、口的「口」等於是耳根了。
我不曉得妳們現在小孩子有沒有這樣?我們小時候上課時,常常是整節課大家一起唸出來,就像妳們在念佛一樣,有時候是唸出來,是為了讓耳根再攝受一次,進去再扎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那六根啊,所以也不是眼塵、眼識,也不是舌塵、舌根,是契入它。那麼用眼根去看,眼到心到,然後口入耳根性,回歸,所以它就幫妳內化了,妳讀的任何一本書,妳都內化。如果妳們學會這一個功夫,要契入就簡單了,那時候真的就是過目不忘了,但聽好,過目不忘不見得是依文解義,不是背出它的原文而已,而是妳瞭解它的義理,那個義理妳過目不忘,也能過耳不忘啊,妳唸出來我聽到了,我就知道那個意思。所以,包括這種東西……為什麼我們說「那個意思」?佛陀講啊,依義不依語,不用去捉摸,那是學者的世界,學者若不把那個字緇銖必較,甚至計較到哪個版本才對,他不會高興,(師父笑說)那妳就讓他高興啊!妳滿足他高興,妳無畏布施、他深入執著,各人走各人的路啊!
所以,眼、口、心最後還是「心」,心回歸性嘛,是這樣子在運作的。如果妳說《弟子規》階段性做不到……是從這邊的義理去理解,換言之,有時候捨掉……就是說我們理解《弟子規》的文字了,有時候文字就捨掉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掉不是叫妳把那個義理捨掉,是妳捨掉文字、妳反而沒有這個包袱的時候,妳回歸那個義理,再回去看的時候效率會更高。就好比很多古師大德他在講經說法之前……比如說李炳南老居士,他當天是閉關、不接見客人的,他有沒有為了等一下要講課而準備內容?沒有吶!有很多古師大德當天都不做事情、什麼都不知道,坐上講台也都不知道啊,等時間到,一開始講就都知道了,那個就是自性起用,稱性而說。事實上,能夠稱性而說何嘗不能稱性而看、稱性而聽?對不對?心、眼、口就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不能小看《弟子規》,它具足整部佛法,整部不是指一本書、二本書……的意思,而是指完整的佛法都在裡面,是我們會不會看、能不能窺得堂奧的問題。所以,(師父笑說)我們不是只會解釋「父母呼,應勿緩,……」,「應以什麼身得度,則現以什麼身……」,對不對?它不是一種有為法,所以當妳入觀的時候,它全部可以重組,是活的,妳要把它兜在哪裡都好啊!為什麼?因為重在「用」,不在吸收而已。所以,有很多讀書人他會讀卻不會用,用也不是這麼狹義,我們說在狹隘的用法來講好了,他會讀,他的講台就是他的「用」處,在用了嘛,我們先不說生活行儀上,他連講台的「用」都不能岔出去吶!(指不能活用)
比如說要有規章性的,對不對?那就是我前陣子去台北,在此拜少陵(學員)之賜,他問了我一個關於「備課」的問題,我告訴他:「需要備課,你就要去備課」,妳們有人不知道「備課」嗎?當老師的都知道吧!我沒當過老師,所以我不知道!少陵在說的時候是我第一次聽到。所以,本來不想備課,想說古師大德都沒這麼做,問題是我們若沒契入……就跟前面講的一樣,所以,人貴自知,可是不能不知道那個原理原則和有那個境界。我們要知道有那一個境界,即便……要不我打個比喻,我們在座有人不知道有「佛」的境界嗎?妳們若不知道,那妳們來此做什麼?大智慧圓滿的境界啊!我們當然知道,可是我們哪一個契入了?還沒,對不對?那沒關係啊,可是,要知道哇!那接下來就是方法了,一步一步往那邊。所以,如果妳不知道有一個「大智慧圓滿」的境界,妳沒有方向,妳不知道怎麼一步一腳印去修,那妳就會混亂了,就會像浮萍一樣飄來飄去、飄來飄去,飄到旱季時水乾掉,自己就死了。
所以,「隨文入觀」這些理路就像這樣,我們要知道有那樣東西,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還是得去訓練。所以妳們的拜佛、念佛……妳看多好用,當妳們拜佛、念佛有那個清淨的體會的時候,就是用在這些妳要用的事情上。
不過,話說回來,剛剛講的都是分析,(師父笑說)有人聽得懂、有人聽不懂,分析的都是方便講,換言之,分析的都不是真的,「分析」就是邏輯,可是,不分析又不行,那也是某一種……佛陀說:「若我有說法,眾生死在法,若我無說法,眾生不知法」,所以還是得分析啊!那分析希望什麼?即席離席!瞭解了之後就放下,往上超越。「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很好,妳瞭解了可不要執著在那裡,妳瞭解了就要放下、丟掉。
順便跟你們分享我學法的妙訣,很多人不知道啦,包括我的同參……我們有一些師兄弟,有時候聽你們太師父在說我都沒有用過這種東西(錄音筆),那是不是故意不用?不是啊,因為我們對分析的世界本來就不喜歡,覺得太麻煩了,所以帶著整體的生命到位啊!去到哪裡都一樣。你就是一個最優良的吸收體,我不是指我自己,是說大家,所有眾生……我們說我們人類若以道家來說,叫做「天衣無縫」,這是最優良的天線、接收器,同時也是最優良的發射器。所以我們人有一個特質吶,我們走到哪裡都和整個虛空法界是同步的,同步的發射、同步的接收,所以,整個虛空法界的一切訊息,你沒有理由不知道,只是說你要選擇用在哪裡而已。
所以我們常說「心性能量不可思議」,是你要把心性的能量用在哪裡而已。當然,「心性能量」是現代用詞,古代說法是「毘盧遮那佛」,遍一切處,當然也遍一切時,你自己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所以你當然也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以,這個能量當然遍撒虛空法界,信手拈來當然無不成文章,是你要運用在哪裡而已,有人用在他的事業、有人用在他的健康、有人用在教育上、有人用在拉里拉雜的一堆,是你的價值放在哪裡的問題。那這一個能力一切眾生等無差別,一切佛菩薩亦等無差別,所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因此,學法的秘訣無他,「放下」而已啊!「聽完就放下」這是我的秘訣,你們可以學。聽完了,走出去,人家問你聽到什麼?「不知道!」,你想知道什麼都說得出來!
聽好,也不是在那邊發呆才不知道(眾人笑),「放下」不是死寂、不是枯槁、不是放棄、不是空無,而是空而靈驗,換言之,你聽的時候不要執著,你在看的時候……「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哪個「信」?一切法關鍵在你自己的信心啊!你沒有信心你怎麼辦?換言之,你對它起不了信願啊!所以,心、眼、口是方便講的,重點是在後面那個字──「信」,「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願、行」,你沒有第一個字就沒有後面那些字。人家基督教也說「信、望、愛」,沒有第一個字就沒有後面那二個字呀!所以,「信」具足六層面〜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所以,我剛才說的那些……若要說分析,就是後面拉里拉雜這些理、事了,回歸回來,你信……一無可說嘛,一無可說也得要去講啊,只要不執著文字就好了。
所以,你對你讀的東西有沒有信啊?也就是有沒有那個信願?就是說包括我們在為人家處理事情,為什麼有些人我們看一看肯定很好解決卻不能解決?(師父笑說)很好解決卻不能解決,沒信願啊,那就沒有了!假設我們是一本書,裡面有內容,他來讀卻沒讀到,那你要怪那本書嗎?這本書的內容都可以應對他的問題,是不是肯定能解決,很簡單,可是,無法解決,因為他沒來讀。所以,那個「信」就很重要,那個願力啊!「我就是要」這樣而已嘛,那如果你是這樣,你就和那個八塊肌年輕人一樣了(眾人笑),(師父笑說)我就是要八塊肌,對不對?他本來不跑步,自從要八塊肌之後就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下雨天就練啞鈴,就是找方法來成就自己就對了,反正他就是有那個信願。
沒有問題了?那我們就做一個結尾了。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