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農曆十二月十六 明覺法堂(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January 9th, 2012 ( December 16th, 2011 on Lunar Calendar )

 

2011年農曆十二月十六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10109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奇霖師兄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紋宏師兄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女淇師姐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麗雲師姐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我們說「承佛威神,普觀十方」,感念諸佛菩薩及龍天之護念、護持,讓我們諸位能在這個末法亂世裡得幸遇此無上大法。畢竟人生(身)的成就與所謂生命的昇華總在遇緣不同,而不特指只是所謂的「西方極樂淨土四土三輩九品」,尚且要往生所謂的「實報莊嚴土」,你還得要有一心不亂的功夫――禪宗說的「明心見性」或教下說的「大開圓解」。所以,由小悟而得大悟,由大悟而得大徹大悟,事實上,只有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漸次只是一種善巧方便的引導,畢竟「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在殊勝大法當中畢竟「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入此娑婆界,佛啟請文殊菩薩在楞嚴二十五圓通中去揀選一個最殊勝的圓通,那麼祂選擇了一個最壓軸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裡面諸多對觀世音菩薩耳根以入流……我們說的「聞性」(六根),用根中性……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畢竟「正法明如來」(觀世音菩薩)久遠劫早成佛,無盡慈悲示現菩薩身在此娑婆界度化,以祂的三十二應化身……事實上是無量無邊,那個只是一種歸類,好讓眾生有依靠的一個名詞去度化眾生。事實上,諸佛菩薩不捨輪迴,所以祂並不急著要脫離輪迴,是誰要脫離輪迴?是眾生,因為眾生在苦食苦、以苦為樂,在苦不知解脫、不知本來是一場幻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什麼?「應作如是觀」!那菩薩不一樣啊,因為祂早就練得功夫,比如說救苦難的人,他不會怕那個災難,他練得一身功夫游刃有餘,比喻來說,好比救生員他不怕水,因為他早就習慣了水性。

那諸佛菩薩在六道輪迴的苦海裡有沒有苦受?無苦受啊,可是,並不是無苦相,苦相亦是因應眾生妄念而生的一種應對,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所以,現在的世間人苦難比以前多上十億萬倍,在這個世代如果能屹立不搖的,基本上,古師大德講……其實也不是古師大德講,因為古師大德還來不及參與這個時代,現在有很多開悟的聖者潛藏在這個地球裡面,都有共同的認知,非等閒之輩。所以,能夠在這種環境裡面不受動搖的,幾乎都是再來人,可是,偏偏這種人又難得,幾乎很難看到。我們在這個世間有時候隨隨便便一個火苗就讓我們整片森林燒個精光,有時候是稍微一點習氣的感染,我們就受不了了。

修法不能只是在口頭上,一定要回歸落實在行儀上,所以,讀經、念經、拜佛、聽經聞法那都只是一種前方便,即便我每天拜一千拜佛……以此類推,有的人拜一千拜、念十萬聲佛,可是,心中若無清淨的話亦是枉然。那麼小乘由清淨而入慈悲,階段性有它的困難度,大乘是由慈悲而本有清淨,所以它從慈悲去著手,做久了、散發久了,自然得到清淨。從這個路徑可能對現代的人會比較容易,要不然我們守住清淨……有時候是一種悶窒,把自己框架起來,依文解義、誤會了佛的意思,而跟這個世間區離。事實上,我們是一種排斥,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執著、分別心,冠冕堂皇用所謂佛的招牌或者是修行的招牌在搪塞,這是現代修行人最大的一個弊病。

乃至於「站講台」,古師大德要成就,有一種很快速的方法就是「站講台」,可是,現在要墮落也有一種很快速的方法就是「站講台」。那麼「站講台」不是有這種形式才算是,好比我們常愛去跟人家講,那就是「站講台」的比喻。所以,學法要活潑,一字尚且無量義,更何況一個詞?比如說你們在你們的生活當中,你們會不會很愛對別人下指導棋?這就叫做「站講台」,那如果沒有稍微一點點反省的能力的時候,這件事情是非常危險的。那麼我們聽到這邊是不是就說:「那乾脆都不要好了」?若不要就又因噎廢食,所以,要往正向的人生觀去驅使、去昇華,藉著這些障礙……畢竟「學而知不足,知不足而能自反也;教而能知困,知困而能自強也」,要藉著這些讓我們感覺有一些困境時趕快去補足,是要超越它的,而不是退縮。那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行儀絕對不能少「福」,「布施」、「持戒」修福,「忍辱」積福,福還得要積得住,要不然我們要度眾生都是一種空談。

最近二次的放生,不知道諸位有沒有去體會到一些什麼?或者是跟所有的團體一樣,只是買一些生物、辦一些儀式,然後去野外好像是踏青,用一種邊玩樂的心放放這些眾生,好像也覺得功德無量?事實上,放生者實質上是「放下我根深蒂固的執著、分別、妄想、無明之生」,藉以「放生」是返聞聞自性回歸回來,畢竟外無一眾生可度,實則是「自心眾生無量誓願度」,是自心產生的呀!那麼藉由放生是進一步反省我們有沒有去護生,護什麼?護你們家的小螞蟻、蟑螂、老鼠而已嗎?實則是「護我清淨、平等、正覺之自性而生。」

所以,我們要護持我們自性的清淨本體,清淨(阿羅漢)提昇平等(菩薩),再提昇正覺(佛),要趨向二足尊(佛)。「福慧具足圓滿」叫做「二足尊」,而不是二隻腳最尊貴的那個,當然,祂在二隻腳的世界裡面也是最尊貴的,可是,不是從那個本意去定義。那麼我們度眾亦是「度盡我內心無始劫以來無盡的貪、瞋、癡、慢、疑諸毒眾」,這些眾生是我們要去面對的,外在的這些儀式、這些活動只是一種舉外明內的行儀而已。所以,宗教為什麼現在會偏頗那麼大?就是大家都執迷在形式上,因此都導向了迷信。我們不能迷信,可是卻又不能不信,因為你如果一概否定掉,我們就失去更高層次的科學、哲學理路了。

當年 方東美 先生五十來歲的時候,體會佛經也非常的深層,他年輕時生了一場病,也因為這個生病的因緣,剛好有一個機緣去峨嵋普賢道場靜養。他是去養病的,而不是去那邊修行的,結果在那邊……你們也知道,讀書人沒什麼事就是愛看書,佛寺什麼沒有……當然現在的就不知道,(師父笑說)現在有沒有○○週刊、○○日報我就不知道了(眾人笑),早期的佛寺沒有這些,它有的書就是經書,沒有世間這些里里雜雜的。那當然藏經閣也許有一些所謂聖賢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四庫全書,可是,一定沒有世間的這些凡情之書、一些文學家依照他的浪漫而抒詠情懷的那些記錄。

那這些情懷也就是拉我們往三惡道走的因,古人、現代人都在說「純情」,尤其男女相愛……比如最近日本那則新聞不也一樣?那就是男方純情到覺得女方不純情就乾脆殺死。「純情」是什麼?我們會罵人家不純情,對不對?最極致的純情就是地獄眾生,因為「純粹以情識在運作」啊!所以,為什麼佛家叫著我們「依智不依識」――不要依著情識?可是,眾生無奈迷失已久,誤把純情當作是好的,人家若沒對我們怎麼樣,我們就會說……背離相愛的該怎麼說?不能說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是人家對你好,你還……,不管它了,反正那個不在我們世界裡。

那他在藏經閣裡面沒什麼事,透過養病的這個機緣就去看了這些佛經。結果發現不得了,佛經居然是最高度的哲學,因為他是一個哲學家,後來,養病回來之後就深入了佛學。那麼在他五十幾歲的時候,他的體認是什麼?佛經有百分之二十是高度哲學,剩下百分之八十是迷信,那好說他有這個機緣不斷接觸、不斷接觸,後來好像也在輔仁大學講課,開的課程是「華嚴哲學」這一門課。那麼到他七十幾歲的時候,他才慢慢深入瞭解到原來那百分之八十的迷信是最高度的科學和哲學。大而無外,遍虛空盡法界;小而無內,不容一物,這一個世界宇宙觀和量子力學觀不是現在的科學家所能契入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定功訓練好,為什麼?因為這些是沒有任何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換言之,只有甚深的禪定才能契入這種微妙大法。那麼甚深的禪定功夫到什麼程度?一般講的「首楞嚴大定」,你才能徹法底源瞭解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時候人生才有希望可言,否則,我們以往所說的……阿羅漢超越了六道輪迴,堪稱有幸福美滿,那麼那個幸福美滿為什麼被佛喝斥為「焦芽敗種」?那麼阿羅漢猶只有三分之一的真誠,所以我們就要非常的反省,我們在人世間怎麼談得上「我們對人很真誠」?我們對人的那個真誠有時候常常就是趨向「純情」,那叫做「愛緣慈悲」,總之會對他好,可是是因為我愛他,那那個愛並不是一種平等而生之愛,而是一種利益交葛的愛。「我喜歡他,希望他滿足我」那也是一種利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那麼建構在這種基礎上的運作,通通叫做「情」。

那「愛(欲)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一定要攝心入念,回歸自性清淨圓明體。「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我們講的自性本然──宇宙萬有的本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不動搖、本自具足、本自清淨!那麼本來就完美無瑕的東西,被我們一念無明打破,而知見立知產生這些無明的世界,依妄延妄、依識起用又把它轉變,所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麼我們活在這種假相裡面,一定要趕快的去透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我們「自心的定」驅使出來、流露出來。

剛剛講小乘入大乘有階段性的困難,所以,我們就不斷去持六度萬行。那麼六度萬行之首亦是「布施」,所以,「布施」已是慈悲的另外一個名詞,付出、奉獻,只是它沒有「慈悲」這二個字講得這麼圓滿。慈悲──「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所以沒有自己,但願眾生得離苦而已,那麼我們就可以透過這個觀世音菩薩本願威神之願力,慈悲為懷、方便為門去理踐我們的人生。那麼在人世間必須去「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樣的一個人他就不敢有自己了,為什麼?因為他有一個正確宏觀的宇宙人生觀,而不是我剛才講的「站講台」,能講講一些道理,這個不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是「我的身行要如正法」,「正法」不好懂,降低來講,至少要吻合古聖先賢的教育理念,這樣才勉強契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那麼說穿了,只有世間語三個字――「毋自欺」,我們能夠階段性障住所有人的根塵,可是,我們沒辦法對自己欺瞞,因為我們的言行舉止誰最知道?自己啊!那麼你說「我不知道」,可是你的阿賴耶識都在幫你記錄了。所以,外有神錄、內有識田,外在有那些神眾……你們在座不是很多人讀過《太上感應篇》?「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在記錄了嘛,不管你相不相信,它都有啊!為什麼?因為心現識變。外在在記錄,我們內在存檔,外在記錄的不會比我們內在存檔的還具足,外在記錄的也頂多記錄到六道輪迴的這些起心動念的種子,那麼超越六道輪迴的就記不來,因為……為什麼祂叫做「天神」?就是祂還沒超越六道輪迴,但你超越六道輪迴的四聖法界裡猶有造作、起心動念,那一段祂記不來,可是,那一段在你的阿賴耶識檔案鉅細靡遺、具足圓滿。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在五分之一秒裡,你的阿賴耶識田就幫你記載了三十二億百千(三百二十兆)個檔案,你這些造善、造惡的起心動念通通記載了,誰也逃不掉。

那麼六道輪迴的造作是從哪裡起用?也就是這些心現識變。我們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都是這些心現識變產生出來的,誰也怨不得誰。「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尤人!」所以,在這個歲末年終,我們一定要對我們自己做一個宗旨──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有為契入,回歸我們的自淨其意,慢慢就有為入無為、就有念入無念,藉假修真,最後不斷提昇,畢竟「不退初心,成佛有餘」。那麼現在的人談不上退初心,因為初心根本沒有發,因此談不上退不退的問題,所以,若沒有(初心)的就趕快把它發出來。

說到「菩提心」……哇!好高尚!其實不用那麼嚴重去看待它,該捨諸有嘛,我們的人生只有蒼生為念,當你有這個最大宗旨的時候,你在人世間遇到的任何大大小小的紛爭,你都過得去。為什麼?因為「蒼生為念」是我的目的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能用在這邊。不擇什麼手段?所有的困境我都放得下,不擇手段的去放下,而不是說不擇手段去取得我要的,那麼你就可以昇華於無形當中。所以,修行會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會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而不是世間的有為,畢竟「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我們要放下內在的執著。

所以,「放生」不是叫你們大家只是在那裡……當然,這次諸天眾還蠻配合的,前一週, 一月二日 那天,幸好有如芬、宜靜和阿雲她們去那裡的加持,讓我們這次去放生時……不算是風和日麗,可是好像比風和日麗還好,浪漫唯美(眾人笑),對不對?起霧、無風又無雨。氣象專家就知道,起霧的氣候就是沒有風。那天還沒烈日,前一天、後一天都很冷,那天剛好就不冷。所以,你相不相信有天地鬼神?我為什麼一直問這個,你們知道嗎?因為人很容易健忘,比如說前面問一次了,「相信!相信!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等你們回去之後,倘若是相信的,你們還會造惡嗎?還會再和人家吵架嗎?還敢再起一個惡心的念嗎?就不敢了啊!

所以,「信」最難你知道嗎?不是「信佛」最難,連「信鬼神」也很難吶!可是,若「信鬼神」這麼難,為什麼台灣最多數人口的是民間信仰?那些宮廟寺院、崇拜鬼神的,這些加一加是最多人口的。所以,這算是一個台灣的本土文化,可是,無奈啊,現在的人停留在這種文化的思維造作裡面,卻忘記了它本身的意涵和實則存在的……即便說實則,其實也是一種虛妄,可是因為我們有妄念,所以把它叫做「實則存在」的這些天地鬼神。其實這些人(有民間信仰的人)是最多的,人最多……倘若大家都相信,為什麼社會還這麼不安定?因為大家都是假相信,大家都相信他自己的貪欲,而不是相信那些神。我們多數的人都是信自己的貪欲,相信「只要我這樣就可以求得到」,而不是相信祂可以給我,是我這樣可以求得到。那我這樣是怎樣?不勞而獲!那麼有人不勞而獲,就有人勞而不獲,這世界就不公平,如果世界不公平就也不用存在了。

所以,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我們修行的人就是徹底把這些錯誤的見解放下,然後恢復……也不是在外面再追逐一個正確,因為我們本來就是正確,但以妄生,所以才讓我們迷失而產生這些三細、六粗,造成我們人生的苦境。所以,要出輪迴即刻即是,不敢跟你們說到你們若有一個輪迴心想出,你們就出不了輪迴,這是一個文字上比較不好理解的生命境界,畢竟生命的趨於圓滿唯佛與佛方能證知。趨於圓滿就是回歸最圓滿的那個純潔無瑕的生命本然,唯佛與佛方能證知。不過,我們即便未能證、悟,我們也可以透過學修慢慢從解悟中昇華,去落實理踐而契入回歸證悟。

歲末年終,今天是最後一場,看看諸位有沒有什麼疑惑?(師父笑說)有時候你們一人唱一首,我們就得唱個四首。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給他們?(瑞騏師兄回答:時間還很多,現在是九點二十分)我們要學學師爸,說了三十分鐘,讓大家提問。

(學員一片默然)

(師父笑說)你們都沒有心得?歲末年終是什麼?除舊佈新啊!你們有什麼舊的需要趕快把它除掉啊?當年周利槃陀伽掃塵除垢,除到開悟!當年他太笨了,他的哥哥很聰明,他一直想要拜師修道,包括他的哥哥大家都覺得他太笨了,不敢讓他去拜師,結果釋迦牟尼佛收了他為徒,就教他一句話:「掃塵除垢」。他笨到什麼程度?你現在告訴他,相隔一分鐘,他就忘光了,有時候還不到一分鐘,你說完馬上問他:「我告訴你什麼?」他立刻就忘記了,所以,完全沒辦法從聽法、經教裡契入。那這才去證明什麼?「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那麼雖是無有高下、適合自己最好,但是,有沒有躐等?真有啊!可是,為什麼平日不鼓勵大家躐等?是不鼓勵大家躐等的心啦,而不是不鼓勵大家躐等的行,為什麼?「行」只要一念放下,頓超如來地啊!哪沒有躐等?所以,總在遇緣不同。

那諸法平等的意思是什麼?比如說基督教徒透過他們的《聖經》、《創世紀》至《啟示錄》慢慢修學,科判上依十誡奉行,他可以昇華到忉利天。那麼忉利天玉皇大帝(上帝天父)亦會在祂們的善法堂去啟請諸佛菩薩來講經說法,若在那裡聽到開悟的就再往上,也可以回歸極樂去成佛,所以最後目標都是一樣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是平等,不過,他要繞啊!就好比有人去極樂世界成佛,也平等啊,他去極樂世界是為了入佛知見,那麼去了也可以好好修學成佛。那有的是當下就直接一念放下,念劫圓融,頓超如來地,這也是一條路徑。那麼要有這種氣魄去修行,人生才會成就,我們若都望東望西、賴東賴西,生生世世都不得成就。比如說你期望阿彌陀佛來帶你去極樂世界,想說反正祂就會來找你,你又不需要努力,那麼你就不會努力。

所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要有危機意識,「毋恃敵之不來,正恃吾有以待之」,一定是這樣。今天又看到有人mail給我,就說喉嚨好像有感染,非常的痛苦。去看醫生時,醫生告訴他可能要轉到大醫院,要不然會有危險。至於是什麼感染?我也不知道,信上只是講他照著醫療去做,那OK啊,「除了轉院照著醫療體系去做之外,我知道老師講的所有功課我都沒做,那我現在還能做什麼呢?」這是一個例子,我今天遇到的例子,那你覺得他還能做什麼?這個例子也就是說當森林裡有一棵松樹,表示有一萬棵松樹(師父意喻類似的學員不勝枚舉)。所以為什麼不能成就就在這邊,這樣的心態不但不能成就,也超越不了人世間的病苦……這些苦難。

人世間的苦難你超越了,不見得就能超越六道輪迴吶!即便超越了,你可能還有天上的苦難。那你說:「天上哪有苦難?」有的人就知道,比如說阿修羅常去找玉皇上帝的麻煩,那就是在天上啊!那多數的沒那麼幸運,沒那麼幸運在天上打仗,都直接就抓去三惡道關了,哪還要打仗?你打了還有機會,有的不用打就直接在抱柱(燒紅的柱子)地獄燙得要命,還有拔舌地獄、寒冰地獄……等等。我們聽這些名詞好像煞是恐怖,其實也覺得不太恐怖,因為電視上演過,演員在這邊演完,換另一頻道也還在,又沒有死,只是哀號一下哪有什麼,又沒真的流出血來,所以我們印象的深刻度不夠,不如阿羅漢。

所以為什麼要你們修禪定?應該說「清淨心」啦,否則人家又以為禪定是靜坐了,「坐」也沒罪,是人會不會坐的問題。為什麼要修「定」?因為你自己就知道嘛,那是親證的世界。你入定之後,超越六道輪迴、第九次第定,你這些宿命通都回來了,所以你的神通就回來了,回來之後,你自己就看得到啦!所以,阿羅漢憶起祂未成就之前的過去生在地獄時,猶冒血汗,光是回憶就讓祂驚嚇到冒血汗,那你們如何能想像?可不是外蒙古的「血汗馬」吶,那一種馬好像很貴,那好像是跑一跑被蟲子咬到流血什麼的,那個通通比不上。所以,我們一定要去證實才有辦法了解,它是高度科學,有方法讓你可以去做。

那「清淨」是什麼?回來放下自己的成見、自己的邊見、自己的我見、自己的邪見,那這些就是讓我們無法恢復神通本能的原因。我們一旦恢復就也不必說了,說的總是不足呀,不足以形容它的百億萬分之一。所以,「要信佛」難、難、難到不行,否則我們早就成佛了,因為真信就是佛,真信佛的那個人本身就是佛。要不你說我們生活當中的壞習慣都很難改掉了,對不對?佛說「五戒」,中國人說「仁義禮智信」,這是一模一樣的東西,中國人是比較言簡意賅,「仁義禮智信」就是佛家的「五戒」。那麼「五戒」我們尚且持不到,我們又如何契入「十善」?那麼五戒實則即是十善,十善即是五戒,它只是廣說、狹說的問題而已,「五戒」比較濃縮,「十善」比較細說。那麼「十善」亦即是整部華嚴,它是華嚴的綱目說,拆開後從哪一個不同角度去講而已。

所以,學習的人一定要有這一個基礎的概念──「一字無量義」、「一經通,一切經通」,換言之,一即一切。那麼當我們在學修時,看到人家在講經說法,為什麼會沒有疑惑?可是,我們偏偏遇到很多在學修的人通通是疑惑,對的也疑惑、不對的也疑惑。不對的疑惑說:「為什麼這不對呢?」對的疑惑說:「為什麼那對呢?」(眾人笑)那為什麼我們都沒有疑惑?因為體會到「一字無量義」,你怎麼會有疑惑?有疑惑就不信吶!所以,從這個深層的不信,我們這些細微的行儀就是沒辦法去辦到。因此,才會以這些六道輪迴的相(顯現出來的)再回溯回來去嚇自己,不論好、壞,都以「嚇」的方式把自己嚇得要死,那因為「死」很痛苦,就又不敢死,才趕快要精進。

那好的是來鼓勵的,「欲勾牽」嘛,不過,現在的人又很多是怎樣?看《地藏經》說害怕死了、不敢看,因為《地藏經》在講那些地獄,拔舌地獄、鐵圍山……什麼的,好害怕!再換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又說:「騙人的,哪有這麼好的世界?」說那是假的、不要看,(師父笑說)太好的也不要、不好的也不敢,那你說怎麼辦?所以,「自己要認清自己」比較重要。那麼我們舉他也是為明內,舉例這些人事物也是為了明我們的心而已,剛才我們說的那個例子就是這樣,(喉嚨)得到了……怎麼辦?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啊,可是,沒有一個方法願意做就等於沒有方法可以解決。比如說看了《地藏經》……沒用,還有什麼經可以看?再換,換《心經》好了,所有的大藏經都換光了,還有什麼?你就任選一部經把它看到深入,你就是了呀!換言之,用這種態度(不深入)是沒有方法的,那麼只要是對的態度,只有一個方法就能解決人生一切疑難雜症。

所以,我們學修的人一定要審慎去對待自己的人生、未來,不能有絲毫的惰性,布施、持戒、忍辱之後精進,精進可以達成。所以,精進……我們先捫心自問,有人說:「我很努力,為什麼得不到?」努力的人一定有具足前面三個:布施、持戒、忍辱,如果我沒有布施、沒有持戒、沒有忍辱,表示我不可能精進;沒有精進的人不可能有禪定;沒有禪定的人不可能有智慧。換言之,我們觀察這個世間的人類,多數第一個(布施)都沒有,布施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通通沒有,我們怎麼去得到無上智慧、圓滿菩提?就了不可得啊!

一即一切的世界裡面,如果布施度圓滿,他般若度也圓滿了。布施波羅蜜……到彼岸嘛,所以,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後面都加一個波羅蜜,原因是這樣子,「般若波羅蜜多」──無上智慧到彼岸。所以,修行只修一件事情:「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回歸我們的圓滿菩提而已,清淨念可以達彼岸。所以,「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們若有這個清淨的心,我們就直接頓超如來地了。要清淨到深層底處,而不是……「有啊,我剛才心很清,沒有人煩我,很清,現在煩得要命,一堆人來了。」那剛才到佛地了?不是,那是假的。

「山中念佛修禪似有悟,滾滾紅塵又現形」,就是把持不住,那麼這些習氣要透過「戒」才有辦法去調整回來。「戒」是一種規律、一種自然的行儀,在不同的角度裡面定義不同。我們老祖宗有句話:「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戒」就是那個「規矩」。那麼在老祖宗的另外一個用詞就是「禮」,禮多人不怪,降到最底處如果「禮」都沒有了,就失去人的標準,所以,它失去了所謂的「真常」。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為什麼世間人說是「法弱魔強」的時代?為什麼人世間的災難多、精神方面的問題也多過以前?老祖宗說過一句話:「人棄常則妖興」,我們就是把三綱五常都丟掉了,所以這些妖魔鬼怪就興盛了,祂們一興盛就障礙我們了,內感則外應,是這麼來的。

所以,要卸除外在但去自心無明妄念,無明妄念去了之後,也無分別、執著。會的人是這樣,我們說「上者一念間」的那種,一個無明根丟了就好了。那「下者無量劫」……我們也不能把自己定位為「下」,那就得無量劫了,對不對?「下」也可以努力往「一念間」去成就。所以,「唯求作佛,不求餘物」為什麼可行?因為眾生本具佛性,眾生本來是佛,當然可行!「人之初,性本善」,不是「性本惡」,所以我們就要常常薰陶這些聖賢教育,那我們聞薰成種、長時薰修,慢慢的在不知覺當中,我們就變成那一個生命狀態,事實上是回復本來美好的生命狀態。所以,歲末年終掃塵除垢……你們不是都得大掃除嗎?(師父笑說)可不要忘了把裡面(内心)也掃一掃。

雅聰師姐:師父,我最近有反省到自己……就是「不信佛」,然後,要去拜佛的時候就覺得不信佛又拜佛好像怪怪的。我覺得自己不知道該怎麼樣去面對「不信佛」的這個事實,因為我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若我不信佛,我就是……,可是,我又念佛,所以我已經搞不清楚自己做這些事情有什麼作用。所以,想請教 師父,這樣的學習是不是已經入魔道?就是明明心中沒有那個「信」,卻又認為自己信,然後有人告訴我我不信,我就又覺得自己哪裡不信?找不到一個狀態讓自己能夠靜下來,所以很亂,心裡面不曉得該怎麼辦? 

師父:我們說「真不內修,迷執外求,無有是處」,一直以來妳都把它(拜佛)當作一件事,那它當然變成一件事,而不是我們生命本然,我們生命本然不是一件事。所以,迷執外求嘛!妳要追逐智慧,妳把它當作一個佛看,妳不知道所謂的「不信佛」是什麼,就是不相信自己。佛是自性做,和外在的佛像、圖又沒有關係,是妳迷執外求、妳希望得到一種保佑,「我這樣做是符合世間這些價值觀,尤其是修行人的價值觀、眼光,那我為了得到這樣眼光的名聞利養、掌聲,我願意這樣做。」所以,妳相信那個慾望而不相信自己本身,否則,那個掌聲和我自己有何關係?沒關係啊!然後最後再把這些歸諸在佛,所以,佛很冤枉!變成都是「我不信佛又做這些事,我走火入魔」這樣。

事實上,「走火入魔」也沒那麼嚴重,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魔,妳知道嗎?在六道輪迴的世界裡,我們本來就是魔,聽好,是在六道輪迴的世界裡,可不要把我的話扭曲,為什麼?因為妳有貪瞋癡慢就是魔,魔就是貪瞋癡慢,貪瞋癡慢就是魔!貪多貪少的問題、瞋多瞋少的問題。所以,有大魔、小魔的問題,有所謂天魔、也有地魔,不是只有地仙吶,做三百善可以成為地仙,一千三百善是天仙,對不對?那做多惡就地魔、少惡就天魔嘛,這是一個相對說法。所以為什麼說「魔、佛一線間」?其實是魔、佛不二,妳迷心了就是魔,妳覺心了就是佛!妳著相了就是魔,妳離相就是佛!這些和外在又沒關係,和我們所認為的任何事情也都無關,因為事情是人想出來的,要不然天下本無事啊!換言之,誰是魔?庸人就是魔!

所以,魔兄、魔弟……妳是學長那個魔或是學弟妹這個魔的差別,(師父笑說)若是從這個角度,我們都……我們上面也有學長那個魔,我們若行為世範錯誤,我們就開始要帶出一堆學弟、學妹魔了,就是這樣。所以,為什麼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切的用詞都有對立二邊,所以「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的原因在這邊。那麼從這角度講,我們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如果我們表演出來的是錯誤的、講出來的是錯誤的,把人家引導去三惡道,我們就是魔師,學為魔師了嘛,那行為世範是哪一種範?魔範!不是模範吶(眾人笑)!所以,我們自己要清楚,不要老是往外再去歸究。

學法的人就是當下而已,我現在覺得不對,那就改掉,這樣而已,哪有那麼複雜?但我們不是,我們是不對……為了要建構這個不對,再去找很多思維、很多理由來建構,這就是古人說的:「為了圓一個謊,還要想一百個謊」,一個連一個、一個連一個,愈來愈背離所謂的「老實」,否則,單是「老實」就成就了啊!那妳說:「沒有啊,人家還有說『聽話』」,除了老實、聽話,還有什麼?(雅聰師姐回答:真做)那妳若是老實,後面那二句(聽話、真做)就也有了,(師父笑說)老實人會不聽話嗎?那是根啊!就是因為我們根基不老實,所以也不聽話、也不會真做。

追逐錯誤的方向,痛苦不斷延伸,所以,一定要從這個方向去警醒――「我的嚮往錯了」,是這一個根造成我一切人生的苦厄,而不是魔不魔的問題,不是這些。所以,要把方向轉過來,比如說前面是火或是海,妳就執意要往那裡走去,當中發生什麼事情又有何關係?反正妳都會死,那妳幹嘛不掉頭就好了?所以,我們去叢林道院裡面,上去的時候看不到牌樓上的字,當妳要出去時走下樓梯,就會看到牌樓上四個字――「回頭是岸」!妳們那天去佛光山沒看到嗎?妳們光是去吃飯而已哦?(眾人笑)當真沒有看到「回頭是岸」?(部份學員回答:有看到)有的人沒看到,所以回不了頭。趕快去看一下,什麼叫做「回頭是岸」,妳要出去了,它提醒妳呀,妳出去就是苦海無邊,所以要回頭登堂入室……什麼「堂」?佛堂!那是一種表法,可不要「喔,我知道了……」然後又扭曲我的用詞,以為是「我知道了,我去佛寺就對了」,不是這樣。

一月七日我們放生,那我前一個禮拜吃素,五日那天小妍帶我去一個素食自助餐館吃飯,出來時看到一個比丘尼在托缽,缽是銀色的、很漂亮,她一直站在門口。我們要騎上機車時,我就跟小妍說:「妳幫我拿一百元給那個比丘尼。」小妍就跑回去放進一百元在那個缽,那個比丘尼終於露出笑容,笑容很燦爛。小妍本來錢放著就要走了,那個比丘尼就在她的包包要找什麼東西,我是站在馬路邊等,想說她放了就走了,我們通常都這樣,三輪體空,東西放了就揮揮衣袖。結果她拿出一本相本,就對小妍介紹她們的佛寺,所以拖延了一段時間,我只好走回去,她看到我就又想對我介紹一次,我說:「那個不重要。」她很訝異,可能沒遇過人家不聽她講,她解釋說:「我們要辦餐會,所以需要募這些款。」我心想:「妳說個別的就算了,還說是為了辦餐會而募款,那到底是苦成怎樣?」(師父笑說)又為什麼要辦那個餐會?(眾人笑)

所以人家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那我就跟她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剛剛看妳辛苦,財供養於妳,現在還要對妳法供養,……」說到最後,我告訴她:「要該捨諸有,止想無求,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出家不要只出離田宅之家去到一個廟宇之家,繼續搞凡間之事,出家就是要有一個氣魄──我要為天人師。」天人師即為佛,妳看過天人師和世間人搶飯碗、搶生意嗎?我們現在不是有很多叢林寺院是這樣嗎?(師父笑說)筆就讓世間人文具店去賣就好了,連佛寺也跟人家在賣筆;筷子就讓人家賣筷子的去賣就好,幹嘛與民爭利?停車場就讓人家去經營就好,連停車場也要收錢,對不對?就一大堆這種光怪陸離的事情。

然後我跟那個比丘尼說:「沒什麼可以告訴妳,可是,可以做一個樣子提醒妳。但我也很感恩妳,為什麼?現在的人要他來學,比登天還難,妳還願意接受我一百元聽我講如來正法,我非常感恩妳!所以,我用錢繳學費給妳來學習。」所以,學習是誰的事?(雅聰師姐回答:自己)對啊,既是自己的事,那和外在什麼魔不魔、佛不佛都無關了嘛,對不對?所以,我們若繼續如此,我們就是找藉口去搪塞、去汙衊那整個行為,「都是佛讓我這樣,讓我錯亂……」(師父笑說)佛說:「與我何干?我在西天、妳在那裡,還說都是拜我才讓妳攪亂,變成思維衝突,真的是莫名其妙,我坐在西天是招誰惹誰,居然還被拉到餐廳責怪。」那就不合理嘛!

所以,拿一個「出家」做表演,我又想到曾經去一家素食餐廳,看到一些出家眾吃東西時坐姿是這樣,腳翹來翹去,手肘放在桌上支撐上半身(眾人笑),出口成「髒」,然後那些信眾居然還「師父啊,我該捐多少?沒關係,你就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基本上和出不出家這形式無關,只是說在這個末法亂世,我們人生的價值意義是什麼?這要先拉出來,妳只要沒有一個依止,妳這些問題通通不能解決。換言之,就得請問諸位了:「妳存在這個人間到底是要幹嘛?妳的價值是什麼?」倘若連這個都沒有,所有的這些法通通不能依準。為什麼?所有的法都是魔法,妳知道嗎?所以,佛法不是那些經書!會的,世間一切殺盜淫妄都是佛法,聽好,是「會的」喔(眾人笑),可不要出去說:「我們老師說殺盜淫妄就是佛法」,是「會的」。否則我請問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是有三位善知識(法身如來)示現貪、瞋、癡?祂們不都是殺盜淫妄?妓女(貪),甘露火王示現「瞋」,祂也是殺人,妳可不要想到此就說妳也要去殺人說我也要示現……,所以,前提之下是「會」與「不會」。

禪宗常常在修學裡面反問:「會嗎?」聽起來很簡單,那就是在反問:「妳明心見性了嗎?」見性即佛!所以,和外在無關,和我們內在的明心有關係。「拜」或「不拜」都好啊,妳若不拜會身體變差,妳就拜;妳若拜到抽筋,妳就休息(眾人笑)。是很少人會拜到抽筋的啦,我的意思是說如果妳的身體本來就有一些狀況,有的人是這樣嘛,比如說有的人下半身不遂,那妳要叫他如何拜佛?所以,人貴自知,適合的就是好法,不適合的就放下,最忌諱就是什麼都要,然後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用心,這就最忌諱。「會嗎?」是「妳明心見性了嗎?」會啊、會啊、當然會啊,為什麼?因為本來是佛,怎麼會不明心見性呢?所以我也覺得很奇怪。

當我們看到出家眾時……我剛才說的那個例子,不要執著在一法裡面,法是對藥,那妳也不要忘記了,人家穿著袈裟、剃著光頭就是代表如來、代表佛去行教化,所以妳要往人家的好處去看。那我為什麼又去對她(比丘尼)說那些?就是希望她真的表裡如一、如實,好,那妳們說以後每遇到了都去跟人家說,問題就來了,我們去說是反效果還是有好處?所以,不是每個人都一樣。那麼這次不是感染流行感冒的很多嗎?我相信也不是每個人都吃同樣的藥啊,對不對?那我相信也不是一定要吃藥才會好,我指的是一定要用「吃的藥」才會好,不一定是這樣,「法藥」也很好用啊!那大家怎麼不去用?

所以我剛才為什麼提到那個喉嚨生病的學員?他問說:「還能做什麼?」我們不是已經講破嘴了嗎?能量、訊息、物質,那就去創造好能量嘛!你創造了好能量,訊息趕快傳輸給它(喉嚨),傳輸給它,它就變成好物質,那不就好了嗎?這不是一直以來都可以做的嗎?可是我們不做啊!好能量從哪裡來?從戒定慧來,「戒定慧」不知道,要如何知道?一切經教!符合它講的就很單純去做而已,我們就是會排斥而不要做,因為很累,又要這個、又要那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如果這個也行、那個也行,沒有另外一個空間層次上去變好,我們早就好到不行了,妳知道嗎?

那活的法裡面我們有時候會跟人家說:「都可以,可是……會更好。」千萬不要忘記後面那一句「……會更好」,「都可以」是叫妳順乎心性、合乎自然,不必去對人生對立,可是,不是停留在那邊,因為「停留在那邊」本身就是一種對立。但也不要為了撇除對立而又找另外一個對立,所以說「都可以,都可以」。「吃葷的可不可以?」「可以,可以,可是如果能……更好。」那妳要往那個「怎樣更好」的路徑去提升、去挪移,落實啊!那妳原來有瑕疵的生命狀態就離妳遠走、拋諸腦後了,本來就不存在。

所以,學法不能斷章取義,比如我為什麼會跟很多人說「多做、少說」?那並不是把嘴巴縫起來、整天都不說話,「少說」是為了怕我們講錯話跟人家對立,所以少說,結果我們卻都不要說,和所有人都對立(眾人笑),重點是不要對立,而不是說或不說。如果我常常會因為講話而和人家對立的話,我就少說,目的是不要對立,而不是說與不說這件事情,那不會的就變成說也對立、不說也對立。菩薩所到之處皆令眾生生歡喜心,如果心中有「愛」……這是慈悲的愛吶,不是為了達目的的那一種愛,那妳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利言而不是刺耳;如果心中沒有愛,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刺耳。那麼人家不說是「沉默是金」,我們不說是什麼?(師父笑說)也是黃金啦,另外一種黃金,就會變這樣子。

所以,不能執迷在有為,而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這樣我們的生活空間本來就很寬闊了,哪有這些衝突?所以跟拜佛無關,對不對?但也不要說:「既然無關,那我不要拜了」。法達禪師當年去求法時,六祖惠能禪師為之說法後,他說:「我現在開悟了,不用看《法華經》了。」惠能大師告訴他:「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它哪有何過錯障礙你去念,對不對?因此他又繼續念。所以,會的是可有可無,而不是可無、不能有;不會的是「無」──不行、「有」──又誤解。

我們要在這種脫化的世界去成就,不要錙銖必較,所以,唯求心量廣大,心量廣大就是人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沒有什麼好要或不要的,妳知道嗎?我為什麼要二個都講?如果說「沒有什麼好不要的」,妳就什麼都要(眾人笑);那如果說「人生沒有什麼好要的」,妳就又都不要了,這個「不要」就變成放棄。所以,一定要瞭解,剛剛我們講「可得為世間事」,世間事存在即是合理,妳只要有緣就去面對。用什麼心面對?用「不可得為世間意」之心,就是放下執著、分別、妄想。執著、分別、妄想就是世間事,世間意是不可得的,那就放下,可是,世間事通通可以去面對,這樣就解決了。所以,辦事情是世間事,和妳的執著無關,所以執著拿掉,有緣拜就拜、無緣拜就不拜,這樣子而已。這麼說妳能理解嗎?

雅聰師姐:謝謝 師父!

師父:妳們可不要聽到我剛才說的那個例子,以後在路上遇到尼姑就都去跟人家說(眾人笑),修行是修自己的、不是修別人的,如果當天沒有因緣我也不會講,妳們聽不出〝眉角〞(台語:深層的含義)嗎?我們本來一百元放下就要走了,是她拖延住我們,所以我才會回頭,「好吧!既然有緣就去講一講。」妳知道嗎?有緣妳不講,妳也是攀緣,妳攀那個「不要」的緣;無緣妳去講,妳還是攀緣,攀那個「要」的緣,通通不對。是不要執著,而不是換執著的對象;是不要分別,也不是換分別的對象。

紋宏師兄:師父,想跟您請教一個問題,雖然我們讀經、看經,也聽 師父的說法,知道很多事情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可是,弟子有一個毛病就是好像都喜歡「嫉惡如仇」,路上看到有人做不對的事情就很容易起那個念頭,當下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樣去……?

師父:很簡單啊!我們既然嫉惡如仇……理上來講,我們就不喜歡那個「惡」啊!所以,我要告訴諸位的是「嫉惡如仇」的那個人本身就是惡,當我們提醒到這邊的時候,我們就會卸除自己那個惡,就不敢去嫉惡如仇。一般講「擇善固執」,那還是固執嘛,固執的意思就是惡,沒有學法的我不敢這樣講,比如說前陣子我哥哥的同事生病,他同事在中部,我哥哥來請教,那我就勸他讓這家人看《十善業道經》。那我大嫂就很歡喜可以幫助他們,就提供《十善業道經》給他們。結果他們一拿到,二話不說就回絕:「我們又不是壞人。」(眾人笑)好像拿這個經給他們看就是認為他們是壞人。所以,為什麼一般沒學法的不敢這樣講?因為一般沒學法的人對是非邪正分不出來,他不知道程度差別,他只知道粗糙的,比如說「殺人放火是惡」這個他知道,但是他不曉得「想一個擔心就是惡」,如果你告訴他這樣就是在做惡,他就要和你翻臉了,你知道嗎?就廝殺了。

那麼人哪有不擔心的?只要是人都會擔心嘛,那不就都是惡?你要怎麼說?依法來講,如是!所有會擔心的人都是惡。那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嫉惡如仇不就是否定所有的地球人?包括自己在內。反問回來:「我們會不會擔心,擔心我們生活當中的某些人事物?」那我們就是惡人嘛,(師父笑說)當我看到鏡子,我是不是第一個就要先揍下去?因為我嫉惡如仇啊!所以,理明很重要,要把道理、真理明白透徹,這很重要,因為我們很多行儀的不到位是因為理解得不夠深入。所以佛家講:「深解義趣」,這不是讀很多經,它叫你「深解」(深入瞭解),深到什麼程度?無止盡!深到你成就圓滿佛!止盡則無學,要不然前面都學無止盡。

我們做一個對鏡,當我在嫉惡如仇,表示我佛法不到位、理解錯誤了,要感恩這個我認為的惡人──「因為你來提醒我:『我才疏學淺』」,回歸回來省思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趕快去學修,這樣就解決了。所以,這些往外的討厭無非是我們有優越感才會這樣,我們處於我們人生有優越感。這也無怪乎,因為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三重障、三大煩惱,第一個就是「傲慢」,(師父笑說)優越感是比較好聽啦;其次是「嫉妒」;還有一個「貪愛」。所以,一切眾生……你說換個角度講是要修掉什麼?去修掉這三個東西,我如果看到某些什麼會不習慣,那就表示我傲慢極致。我相對這個個案嘛,我的傲慢極致,那這時候是要修我、不是修他,既然他讓我提醒到這樣,所以我感恩他,那你感恩的當下,你的傲慢就卸除了。

煩惱即菩提,你若沒有遇到這些里里雜雜的雜思煩惱,你就沒有菩提可言。所以,遇到煩惱是什麼?是好事啊!不過,可別沉浸在「好事」,要真的把它變成好事,「老師說煩惱是好事,我每天都在煩惱。」那就……(眾人笑),所以,這就是學法的理解深度。再者,要怎麼辦到「深解義趣」?我個人認為你平常的長時薰修不夠,這樣而已,所以,沒有二法,長時薰修而已,創造機會給自己不斷去學修、學修。創造機會啊,我也是這樣,隨時隨處都是學修之處,可是,一般人沒辦法這樣,隨時隨處……你們有辦法嗎?(師父笑說)不是隨時隨處都冒火吶,這是比喻。那如果不能隨時隨處提起敏銳觀照力返聞聞自性的話,那就創造倚賴善知識的時間多一點,就這樣啊,沒有其他捷徑。

你們有很多同參都有經驗,有的人是遇到問題才會去請教,有的人是沒問題去請教。有的人「完全」沒問題,他也去接觸啊,為什麼前面加一個「完全」?第一個沒問題是他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第二個沒問題是他真的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也去請教是為什麼?利樂有情問!眾生體會不到這些問題,我代他發問,那好像我有問題,對不對?其實我瞭解啊,否則你看佛經上有很多是「諸大菩薩……」,什麼是「大菩薩」?大菩薩就是明心見性,不是權教菩薩,都明心見性了會有什麼問題?那祂為什麼會發問問題?「白佛言:『世尊,……』」然後世尊就回答了,這是因為那些阿羅漢的智慧不到那個層次,祂發覺不到那些生命問題,所以祂幫祂的學弟妹問。

我們的生長過程中這些學修的態度要跟我們以前去做一個體會,修行不是做學問,修行是要了生死、出三界,做學問是世間的事情。「修行」這件事情與人家誇我們有沒有學問無關,通通無關,輸贏就在最後一念能不能超越而已。這是應對世間有為法而說,世間人要有一個依偎嘛,對不對?其實這個我剛才就告訴你們了,不是輸贏那個(最後一念),也沒有輸贏吶!是你有沒有辦法在染而不染,在輪迴的世界裡面來去自如、歡歡喜喜?你應對所有人……因為你要救人的啊!在輪迴的大海裡沒有人會游泳,那是不是很危險?那你會游泳,你跳進去救他上來這樣而已。你一個一個救上來,你叫他們不要下來,但你自己會很想出去嗎?有時候你在海浪波濤中還會覺得很舒服吶!這就是菩薩,我們從來不曾聽過菩薩說祂要出離輪迴的,你知道嗎?

地藏王菩薩說什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哪一尊菩薩不是地藏王菩薩?通通是啊!為什麼這樣講?如果依你們有為的角度來講,以地藏宏願為基礎,有大願你才生得起觀音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回歸清淨心長智慧,這是大乘的路徑,長智慧(無上智慧)是文殊,可是,要理踐什麼?普賢之行!不能光有智慧而沒有解行相應。所以,有基礎、次第的理路,換言之,觀音、文殊、普賢哪一個沒有地藏的宏願?地藏菩薩若如此,哪一尊菩薩不是這樣?只是那就要看我們的願在哪裡了。

所以剛才回答雅聰的,人生的價值在佛家就是你到底願不願意去發菩提願?只要沒有這個,就沒辦法深入,完全沒辦法。為什麼?悲心、深心、直心,「深心」起不來,煩惱無盡誓願斷不了、法門無量誓願學不了,那就沒有了,這二句話關係到深解義趣,所以叫「深心」。那麼深解了義趣之後,你就豁然開朗,原來天底下沒有外在,連外在都沒有吶,哪有一個「惡」讓我「嫉」?就沒有了,所以,那就是我的幻相、我的鏡子。換言之,我剛才講的,如果那一個惡我體會到讓我產生「嫉」的時候,表示我是極惡,這樣而已。

所以,從這個反觀回來是一個對法,要慢慢去修正、修掉,「修掉」在佛家就叫做「放下」,放下就超越了。那實際也沒一個超越,這是相對說法,因為「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當下即是!我們說「念劫圓融」、「寂照雙融」,就是當下即是啊,也就是直下承當!直下承當且無一事可做,那時候就叫做「閒人」,此閒非等閒之輩,所以,閒人絕非等閒人。那我們現在是事情很多,看起來閒閒沒事……要如何沒事?「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沒世間意哪來的事?所以,那就是回應回應而已,從這個角度去鼓勵你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