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玉皇大帝降臨

2012/02/23 寧靜園 見聞錄

 

初二晚上的課程結束後,我們幾個留下泡茶,討論4/7放生活動的相關流程。約莫12點許,小妍師姐跟我說前兩天她們與四禪師及玉皇大帝有約,講一些當中的趣事,時空突然拉到那個場景。小妍師姐一直提到 師父給人的感覺是可愛的、玉皇大帝是溫柔的、四禪師是嚴肅的。中間不斷讚嘆玉皇大帝,直稱自己與玉皇大帝很有緣。

就在我和如芬師姐清洗杯子後,準備告假時,玉皇大帝來了,借著小克師兄來了。玉皇大帝首先講天語~唱音聲,在祂唱的音聲裡輕輕柔柔的,真好聽。天語亦是輕輕柔柔的像個溫文儒雅的書生給人很舒服的感覺。

玉皇大帝唱音聲時按了小妍師姐的頭,而後很溫柔的轉向如芬師姐,如芬師姐與玉皇大帝對上眼後,如芬師姐即刻走到中間跪下,此時我們趕快合掌退到兩旁,玉皇大帝與 師父對話後,師父隨即唱起音聲,玉皇大帝同時幫如芬師姐音韻療法,此時如芬師姐早已哭的像淚人兒了。

因緣~是騙不了人的,我們幾個就如芬師姐見到玉皇大帝像是見到親人般的感動、落淚。我想她一定百感交集吧!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真是真實不虛。

玉皇大帝幫如芬師姐音韻療法後,與會大眾向 師父頂禮而退。

會後小克師兄、小妍師姐、如芬師姐紛紛向 師父請教問題,在這場盛會的感動與好奇,師父與玉皇大帝一一為其解答與針對個人的盲點作提點。

在這場盛會裡自己的角色像是裡面的一份子又像是在看一場電影,在整個過程體會到萬事萬物皆有其因緣,不管因緣以怎樣的形式聚會,遇到了~去完善它隨緣了緣,綻放彼此交會的光芒,又不帶走一片雲彩,又可以互相成長,繼續往下一站走,直到彼岸。

 

感恩 師父

感恩玉皇大帝

感恩小克師兄

感恩小妍師姐

感恩如芬師姐


麗雲師姐  恭錄

2012/2/24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農曆十二月十六 明覺法堂(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January 9th, 2012 ( December 16th, 2011 on Lunar Calendar )

 

2011年農曆十二月十六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10109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奇霖師兄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紋宏師兄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女淇師姐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麗雲師姐音聲唱頌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我們說「承佛威神,普觀十方」,感念諸佛菩薩及龍天之護念、護持,讓我們諸位能在這個末法亂世裡得幸遇此無上大法。畢竟人生(身)的成就與所謂生命的昇華總在遇緣不同,而不特指只是所謂的「西方極樂淨土四土三輩九品」,尚且要往生所謂的「實報莊嚴土」,你還得要有一心不亂的功夫――禪宗說的「明心見性」或教下說的「大開圓解」。所以,由小悟而得大悟,由大悟而得大徹大悟,事實上,只有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漸次只是一種善巧方便的引導,畢竟「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在殊勝大法當中畢竟「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入此娑婆界,佛啟請文殊菩薩在楞嚴二十五圓通中去揀選一個最殊勝的圓通,那麼祂選擇了一個最壓軸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裡面諸多對觀世音菩薩耳根以入流……我們說的「聞性」(六根),用根中性……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畢竟「正法明如來」(觀世音菩薩)久遠劫早成佛,無盡慈悲示現菩薩身在此娑婆界度化,以祂的三十二應化身……事實上是無量無邊,那個只是一種歸類,好讓眾生有依靠的一個名詞去度化眾生。事實上,諸佛菩薩不捨輪迴,所以祂並不急著要脫離輪迴,是誰要脫離輪迴?是眾生,因為眾生在苦食苦、以苦為樂,在苦不知解脫、不知本來是一場幻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什麼?「應作如是觀」!那菩薩不一樣啊,因為祂早就練得功夫,比如說救苦難的人,他不會怕那個災難,他練得一身功夫游刃有餘,比喻來說,好比救生員他不怕水,因為他早就習慣了水性。

那諸佛菩薩在六道輪迴的苦海裡有沒有苦受?無苦受啊,可是,並不是無苦相,苦相亦是因應眾生妄念而生的一種應對,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所以,現在的世間人苦難比以前多上十億萬倍,在這個世代如果能屹立不搖的,基本上,古師大德講……其實也不是古師大德講,因為古師大德還來不及參與這個時代,現在有很多開悟的聖者潛藏在這個地球裡面,都有共同的認知,非等閒之輩。所以,能夠在這種環境裡面不受動搖的,幾乎都是再來人,可是,偏偏這種人又難得,幾乎很難看到。我們在這個世間有時候隨隨便便一個火苗就讓我們整片森林燒個精光,有時候是稍微一點習氣的感染,我們就受不了了。

修法不能只是在口頭上,一定要回歸落實在行儀上,所以,讀經、念經、拜佛、聽經聞法那都只是一種前方便,即便我每天拜一千拜佛……以此類推,有的人拜一千拜、念十萬聲佛,可是,心中若無清淨的話亦是枉然。那麼小乘由清淨而入慈悲,階段性有它的困難度,大乘是由慈悲而本有清淨,所以它從慈悲去著手,做久了、散發久了,自然得到清淨。從這個路徑可能對現代的人會比較容易,要不然我們守住清淨……有時候是一種悶窒,把自己框架起來,依文解義、誤會了佛的意思,而跟這個世間區離。事實上,我們是一種排斥,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執著、分別心,冠冕堂皇用所謂佛的招牌或者是修行的招牌在搪塞,這是現代修行人最大的一個弊病。

乃至於「站講台」,古師大德要成就,有一種很快速的方法就是「站講台」,可是,現在要墮落也有一種很快速的方法就是「站講台」。那麼「站講台」不是有這種形式才算是,好比我們常愛去跟人家講,那就是「站講台」的比喻。所以,學法要活潑,一字尚且無量義,更何況一個詞?比如說你們在你們的生活當中,你們會不會很愛對別人下指導棋?這就叫做「站講台」,那如果沒有稍微一點點反省的能力的時候,這件事情是非常危險的。那麼我們聽到這邊是不是就說:「那乾脆都不要好了」?若不要就又因噎廢食,所以,要往正向的人生觀去驅使、去昇華,藉著這些障礙……畢竟「學而知不足,知不足而能自反也;教而能知困,知困而能自強也」,要藉著這些讓我們感覺有一些困境時趕快去補足,是要超越它的,而不是退縮。那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行儀絕對不能少「福」,「布施」、「持戒」修福,「忍辱」積福,福還得要積得住,要不然我們要度眾生都是一種空談。

最近二次的放生,不知道諸位有沒有去體會到一些什麼?或者是跟所有的團體一樣,只是買一些生物、辦一些儀式,然後去野外好像是踏青,用一種邊玩樂的心放放這些眾生,好像也覺得功德無量?事實上,放生者實質上是「放下我根深蒂固的執著、分別、妄想、無明之生」,藉以「放生」是返聞聞自性回歸回來,畢竟外無一眾生可度,實則是「自心眾生無量誓願度」,是自心產生的呀!那麼藉由放生是進一步反省我們有沒有去護生,護什麼?護你們家的小螞蟻、蟑螂、老鼠而已嗎?實則是「護我清淨、平等、正覺之自性而生。」

所以,我們要護持我們自性的清淨本體,清淨(阿羅漢)提昇平等(菩薩),再提昇正覺(佛),要趨向二足尊(佛)。「福慧具足圓滿」叫做「二足尊」,而不是二隻腳最尊貴的那個,當然,祂在二隻腳的世界裡面也是最尊貴的,可是,不是從那個本意去定義。那麼我們度眾亦是「度盡我內心無始劫以來無盡的貪、瞋、癡、慢、疑諸毒眾」,這些眾生是我們要去面對的,外在的這些儀式、這些活動只是一種舉外明內的行儀而已。所以,宗教為什麼現在會偏頗那麼大?就是大家都執迷在形式上,因此都導向了迷信。我們不能迷信,可是卻又不能不信,因為你如果一概否定掉,我們就失去更高層次的科學、哲學理路了。

當年 方東美 先生五十來歲的時候,體會佛經也非常的深層,他年輕時生了一場病,也因為這個生病的因緣,剛好有一個機緣去峨嵋普賢道場靜養。他是去養病的,而不是去那邊修行的,結果在那邊……你們也知道,讀書人沒什麼事就是愛看書,佛寺什麼沒有……當然現在的就不知道,(師父笑說)現在有沒有○○週刊、○○日報我就不知道了(眾人笑),早期的佛寺沒有這些,它有的書就是經書,沒有世間這些里里雜雜的。那當然藏經閣也許有一些所謂聖賢的四書五經、十三經、四庫全書,可是,一定沒有世間的這些凡情之書、一些文學家依照他的浪漫而抒詠情懷的那些記錄。

那這些情懷也就是拉我們往三惡道走的因,古人、現代人都在說「純情」,尤其男女相愛……比如最近日本那則新聞不也一樣?那就是男方純情到覺得女方不純情就乾脆殺死。「純情」是什麼?我們會罵人家不純情,對不對?最極致的純情就是地獄眾生,因為「純粹以情識在運作」啊!所以,為什麼佛家叫著我們「依智不依識」――不要依著情識?可是,眾生無奈迷失已久,誤把純情當作是好的,人家若沒對我們怎麼樣,我們就會說……背離相愛的該怎麼說?不能說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是人家對你好,你還……,不管它了,反正那個不在我們世界裡。

那他在藏經閣裡面沒什麼事,透過養病的這個機緣就去看了這些佛經。結果發現不得了,佛經居然是最高度的哲學,因為他是一個哲學家,後來,養病回來之後就深入了佛學。那麼在他五十幾歲的時候,他的體認是什麼?佛經有百分之二十是高度哲學,剩下百分之八十是迷信,那好說他有這個機緣不斷接觸、不斷接觸,後來好像也在輔仁大學講課,開的課程是「華嚴哲學」這一門課。那麼到他七十幾歲的時候,他才慢慢深入瞭解到原來那百分之八十的迷信是最高度的科學和哲學。大而無外,遍虛空盡法界;小而無內,不容一物,這一個世界宇宙觀和量子力學觀不是現在的科學家所能契入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定功訓練好,為什麼?因為這些是沒有任何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換言之,只有甚深的禪定才能契入這種微妙大法。那麼甚深的禪定功夫到什麼程度?一般講的「首楞嚴大定」,你才能徹法底源瞭解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時候人生才有希望可言,否則,我們以往所說的……阿羅漢超越了六道輪迴,堪稱有幸福美滿,那麼那個幸福美滿為什麼被佛喝斥為「焦芽敗種」?那麼阿羅漢猶只有三分之一的真誠,所以我們就要非常的反省,我們在人世間怎麼談得上「我們對人很真誠」?我們對人的那個真誠有時候常常就是趨向「純情」,那叫做「愛緣慈悲」,總之會對他好,可是是因為我愛他,那那個愛並不是一種平等而生之愛,而是一種利益交葛的愛。「我喜歡他,希望他滿足我」那也是一種利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那麼建構在這種基礎上的運作,通通叫做「情」。

那「愛(欲)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一定要攝心入念,回歸自性清淨圓明體。「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我們講的自性本然──宇宙萬有的本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不動搖、本自具足、本自清淨!那麼本來就完美無瑕的東西,被我們一念無明打破,而知見立知產生這些無明的世界,依妄延妄、依識起用又把它轉變,所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麼我們活在這種假相裡面,一定要趕快的去透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我們「自心的定」驅使出來、流露出來。

剛剛講小乘入大乘有階段性的困難,所以,我們就不斷去持六度萬行。那麼六度萬行之首亦是「布施」,所以,「布施」已是慈悲的另外一個名詞,付出、奉獻,只是它沒有「慈悲」這二個字講得這麼圓滿。慈悲──「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所以沒有自己,但願眾生得離苦而已,那麼我們就可以透過這個觀世音菩薩本願威神之願力,慈悲為懷、方便為門去理踐我們的人生。那麼在人世間必須去「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樣的一個人他就不敢有自己了,為什麼?因為他有一個正確宏觀的宇宙人生觀,而不是我剛才講的「站講台」,能講講一些道理,這個不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是「我的身行要如正法」,「正法」不好懂,降低來講,至少要吻合古聖先賢的教育理念,這樣才勉強契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那麼說穿了,只有世間語三個字――「毋自欺」,我們能夠階段性障住所有人的根塵,可是,我們沒辦法對自己欺瞞,因為我們的言行舉止誰最知道?自己啊!那麼你說「我不知道」,可是你的阿賴耶識都在幫你記錄了。所以,外有神錄、內有識田,外在有那些神眾……你們在座不是很多人讀過《太上感應篇》?「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在記錄了嘛,不管你相不相信,它都有啊!為什麼?因為心現識變。外在在記錄,我們內在存檔,外在記錄的不會比我們內在存檔的還具足,外在記錄的也頂多記錄到六道輪迴的這些起心動念的種子,那麼超越六道輪迴的就記不來,因為……為什麼祂叫做「天神」?就是祂還沒超越六道輪迴,但你超越六道輪迴的四聖法界裡猶有造作、起心動念,那一段祂記不來,可是,那一段在你的阿賴耶識檔案鉅細靡遺、具足圓滿。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在五分之一秒裡,你的阿賴耶識田就幫你記載了三十二億百千(三百二十兆)個檔案,你這些造善、造惡的起心動念通通記載了,誰也逃不掉。

那麼六道輪迴的造作是從哪裡起用?也就是這些心現識變。我們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都是這些心現識變產生出來的,誰也怨不得誰。「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尤人!」所以,在這個歲末年終,我們一定要對我們自己做一個宗旨──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有為契入,回歸我們的自淨其意,慢慢就有為入無為、就有念入無念,藉假修真,最後不斷提昇,畢竟「不退初心,成佛有餘」。那麼現在的人談不上退初心,因為初心根本沒有發,因此談不上退不退的問題,所以,若沒有(初心)的就趕快把它發出來。

說到「菩提心」……哇!好高尚!其實不用那麼嚴重去看待它,該捨諸有嘛,我們的人生只有蒼生為念,當你有這個最大宗旨的時候,你在人世間遇到的任何大大小小的紛爭,你都過得去。為什麼?因為「蒼生為念」是我的目的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只能用在這邊。不擇什麼手段?所有的困境我都放得下,不擇手段的去放下,而不是說不擇手段去取得我要的,那麼你就可以昇華於無形當中。所以,修行會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會是我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而不是世間的有為,畢竟「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我們要放下內在的執著。

所以,「放生」不是叫你們大家只是在那裡……當然,這次諸天眾還蠻配合的,前一週, 一月二日 那天,幸好有如芬、宜靜和阿雲她們去那裡的加持,讓我們這次去放生時……不算是風和日麗,可是好像比風和日麗還好,浪漫唯美(眾人笑),對不對?起霧、無風又無雨。氣象專家就知道,起霧的氣候就是沒有風。那天還沒烈日,前一天、後一天都很冷,那天剛好就不冷。所以,你相不相信有天地鬼神?我為什麼一直問這個,你們知道嗎?因為人很容易健忘,比如說前面問一次了,「相信!相信!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等你們回去之後,倘若是相信的,你們還會造惡嗎?還會再和人家吵架嗎?還敢再起一個惡心的念嗎?就不敢了啊!

所以,「信」最難你知道嗎?不是「信佛」最難,連「信鬼神」也很難吶!可是,若「信鬼神」這麼難,為什麼台灣最多數人口的是民間信仰?那些宮廟寺院、崇拜鬼神的,這些加一加是最多人口的。所以,這算是一個台灣的本土文化,可是,無奈啊,現在的人停留在這種文化的思維造作裡面,卻忘記了它本身的意涵和實則存在的……即便說實則,其實也是一種虛妄,可是因為我們有妄念,所以把它叫做「實則存在」的這些天地鬼神。其實這些人(有民間信仰的人)是最多的,人最多……倘若大家都相信,為什麼社會還這麼不安定?因為大家都是假相信,大家都相信他自己的貪欲,而不是相信那些神。我們多數的人都是信自己的貪欲,相信「只要我這樣就可以求得到」,而不是相信祂可以給我,是我這樣可以求得到。那我這樣是怎樣?不勞而獲!那麼有人不勞而獲,就有人勞而不獲,這世界就不公平,如果世界不公平就也不用存在了。

所以,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我們修行的人就是徹底把這些錯誤的見解放下,然後恢復……也不是在外面再追逐一個正確,因為我們本來就是正確,但以妄生,所以才讓我們迷失而產生這些三細、六粗,造成我們人生的苦境。所以,要出輪迴即刻即是,不敢跟你們說到你們若有一個輪迴心想出,你們就出不了輪迴,這是一個文字上比較不好理解的生命境界,畢竟生命的趨於圓滿唯佛與佛方能證知。趨於圓滿就是回歸最圓滿的那個純潔無瑕的生命本然,唯佛與佛方能證知。不過,我們即便未能證、悟,我們也可以透過學修慢慢從解悟中昇華,去落實理踐而契入回歸證悟。

歲末年終,今天是最後一場,看看諸位有沒有什麼疑惑?(師父笑說)有時候你們一人唱一首,我們就得唱個四首。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給他們?(瑞騏師兄回答:時間還很多,現在是九點二十分)我們要學學師爸,說了三十分鐘,讓大家提問。

(學員一片默然)

(師父笑說)你們都沒有心得?歲末年終是什麼?除舊佈新啊!你們有什麼舊的需要趕快把它除掉啊?當年周利槃陀伽掃塵除垢,除到開悟!當年他太笨了,他的哥哥很聰明,他一直想要拜師修道,包括他的哥哥大家都覺得他太笨了,不敢讓他去拜師,結果釋迦牟尼佛收了他為徒,就教他一句話:「掃塵除垢」。他笨到什麼程度?你現在告訴他,相隔一分鐘,他就忘光了,有時候還不到一分鐘,你說完馬上問他:「我告訴你什麼?」他立刻就忘記了,所以,完全沒辦法從聽法、經教裡契入。那這才去證明什麼?「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那麼雖是無有高下、適合自己最好,但是,有沒有躐等?真有啊!可是,為什麼平日不鼓勵大家躐等?是不鼓勵大家躐等的心啦,而不是不鼓勵大家躐等的行,為什麼?「行」只要一念放下,頓超如來地啊!哪沒有躐等?所以,總在遇緣不同。

那諸法平等的意思是什麼?比如說基督教徒透過他們的《聖經》、《創世紀》至《啟示錄》慢慢修學,科判上依十誡奉行,他可以昇華到忉利天。那麼忉利天玉皇大帝(上帝天父)亦會在祂們的善法堂去啟請諸佛菩薩來講經說法,若在那裡聽到開悟的就再往上,也可以回歸極樂去成佛,所以最後目標都是一樣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是平等,不過,他要繞啊!就好比有人去極樂世界成佛,也平等啊,他去極樂世界是為了入佛知見,那麼去了也可以好好修學成佛。那有的是當下就直接一念放下,念劫圓融,頓超如來地,這也是一條路徑。那麼要有這種氣魄去修行,人生才會成就,我們若都望東望西、賴東賴西,生生世世都不得成就。比如說你期望阿彌陀佛來帶你去極樂世界,想說反正祂就會來找你,你又不需要努力,那麼你就不會努力。

所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要有危機意識,「毋恃敵之不來,正恃吾有以待之」,一定是這樣。今天又看到有人mail給我,就說喉嚨好像有感染,非常的痛苦。去看醫生時,醫生告訴他可能要轉到大醫院,要不然會有危險。至於是什麼感染?我也不知道,信上只是講他照著醫療去做,那OK啊,「除了轉院照著醫療體系去做之外,我知道老師講的所有功課我都沒做,那我現在還能做什麼呢?」這是一個例子,我今天遇到的例子,那你覺得他還能做什麼?這個例子也就是說當森林裡有一棵松樹,表示有一萬棵松樹(師父意喻類似的學員不勝枚舉)。所以為什麼不能成就就在這邊,這樣的心態不但不能成就,也超越不了人世間的病苦……這些苦難。

人世間的苦難你超越了,不見得就能超越六道輪迴吶!即便超越了,你可能還有天上的苦難。那你說:「天上哪有苦難?」有的人就知道,比如說阿修羅常去找玉皇上帝的麻煩,那就是在天上啊!那多數的沒那麼幸運,沒那麼幸運在天上打仗,都直接就抓去三惡道關了,哪還要打仗?你打了還有機會,有的不用打就直接在抱柱(燒紅的柱子)地獄燙得要命,還有拔舌地獄、寒冰地獄……等等。我們聽這些名詞好像煞是恐怖,其實也覺得不太恐怖,因為電視上演過,演員在這邊演完,換另一頻道也還在,又沒有死,只是哀號一下哪有什麼,又沒真的流出血來,所以我們印象的深刻度不夠,不如阿羅漢。

所以為什麼要你們修禪定?應該說「清淨心」啦,否則人家又以為禪定是靜坐了,「坐」也沒罪,是人會不會坐的問題。為什麼要修「定」?因為你自己就知道嘛,那是親證的世界。你入定之後,超越六道輪迴、第九次第定,你這些宿命通都回來了,所以你的神通就回來了,回來之後,你自己就看得到啦!所以,阿羅漢憶起祂未成就之前的過去生在地獄時,猶冒血汗,光是回憶就讓祂驚嚇到冒血汗,那你們如何能想像?可不是外蒙古的「血汗馬」吶,那一種馬好像很貴,那好像是跑一跑被蟲子咬到流血什麼的,那個通通比不上。所以,我們一定要去證實才有辦法了解,它是高度科學,有方法讓你可以去做。

那「清淨」是什麼?回來放下自己的成見、自己的邊見、自己的我見、自己的邪見,那這些就是讓我們無法恢復神通本能的原因。我們一旦恢復就也不必說了,說的總是不足呀,不足以形容它的百億萬分之一。所以,「要信佛」難、難、難到不行,否則我們早就成佛了,因為真信就是佛,真信佛的那個人本身就是佛。要不你說我們生活當中的壞習慣都很難改掉了,對不對?佛說「五戒」,中國人說「仁義禮智信」,這是一模一樣的東西,中國人是比較言簡意賅,「仁義禮智信」就是佛家的「五戒」。那麼「五戒」我們尚且持不到,我們又如何契入「十善」?那麼五戒實則即是十善,十善即是五戒,它只是廣說、狹說的問題而已,「五戒」比較濃縮,「十善」比較細說。那麼「十善」亦即是整部華嚴,它是華嚴的綱目說,拆開後從哪一個不同角度去講而已。

所以,學習的人一定要有這一個基礎的概念──「一字無量義」、「一經通,一切經通」,換言之,一即一切。那麼當我們在學修時,看到人家在講經說法,為什麼會沒有疑惑?可是,我們偏偏遇到很多在學修的人通通是疑惑,對的也疑惑、不對的也疑惑。不對的疑惑說:「為什麼這不對呢?」對的疑惑說:「為什麼那對呢?」(眾人笑)那為什麼我們都沒有疑惑?因為體會到「一字無量義」,你怎麼會有疑惑?有疑惑就不信吶!所以,從這個深層的不信,我們這些細微的行儀就是沒辦法去辦到。因此,才會以這些六道輪迴的相(顯現出來的)再回溯回來去嚇自己,不論好、壞,都以「嚇」的方式把自己嚇得要死,那因為「死」很痛苦,就又不敢死,才趕快要精進。

那好的是來鼓勵的,「欲勾牽」嘛,不過,現在的人又很多是怎樣?看《地藏經》說害怕死了、不敢看,因為《地藏經》在講那些地獄,拔舌地獄、鐵圍山……什麼的,好害怕!再換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又說:「騙人的,哪有這麼好的世界?」說那是假的、不要看,(師父笑說)太好的也不要、不好的也不敢,那你說怎麼辦?所以,「自己要認清自己」比較重要。那麼我們舉他也是為明內,舉例這些人事物也是為了明我們的心而已,剛才我們說的那個例子就是這樣,(喉嚨)得到了……怎麼辦?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啊,可是,沒有一個方法願意做就等於沒有方法可以解決。比如說看了《地藏經》……沒用,還有什麼經可以看?再換,換《心經》好了,所有的大藏經都換光了,還有什麼?你就任選一部經把它看到深入,你就是了呀!換言之,用這種態度(不深入)是沒有方法的,那麼只要是對的態度,只有一個方法就能解決人生一切疑難雜症。

所以,我們學修的人一定要審慎去對待自己的人生、未來,不能有絲毫的惰性,布施、持戒、忍辱之後精進,精進可以達成。所以,精進……我們先捫心自問,有人說:「我很努力,為什麼得不到?」努力的人一定有具足前面三個:布施、持戒、忍辱,如果我沒有布施、沒有持戒、沒有忍辱,表示我不可能精進;沒有精進的人不可能有禪定;沒有禪定的人不可能有智慧。換言之,我們觀察這個世間的人類,多數第一個(布施)都沒有,布施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通通沒有,我們怎麼去得到無上智慧、圓滿菩提?就了不可得啊!

一即一切的世界裡面,如果布施度圓滿,他般若度也圓滿了。布施波羅蜜……到彼岸嘛,所以,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後面都加一個波羅蜜,原因是這樣子,「般若波羅蜜多」──無上智慧到彼岸。所以,修行只修一件事情:「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回歸我們的圓滿菩提而已,清淨念可以達彼岸。所以,「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們若有這個清淨的心,我們就直接頓超如來地了。要清淨到深層底處,而不是……「有啊,我剛才心很清,沒有人煩我,很清,現在煩得要命,一堆人來了。」那剛才到佛地了?不是,那是假的。

「山中念佛修禪似有悟,滾滾紅塵又現形」,就是把持不住,那麼這些習氣要透過「戒」才有辦法去調整回來。「戒」是一種規律、一種自然的行儀,在不同的角度裡面定義不同。我們老祖宗有句話:「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戒」就是那個「規矩」。那麼在老祖宗的另外一個用詞就是「禮」,禮多人不怪,降到最底處如果「禮」都沒有了,就失去人的標準,所以,它失去了所謂的「真常」。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為什麼世間人說是「法弱魔強」的時代?為什麼人世間的災難多、精神方面的問題也多過以前?老祖宗說過一句話:「人棄常則妖興」,我們就是把三綱五常都丟掉了,所以這些妖魔鬼怪就興盛了,祂們一興盛就障礙我們了,內感則外應,是這麼來的。

所以,要卸除外在但去自心無明妄念,無明妄念去了之後,也無分別、執著。會的人是這樣,我們說「上者一念間」的那種,一個無明根丟了就好了。那「下者無量劫」……我們也不能把自己定位為「下」,那就得無量劫了,對不對?「下」也可以努力往「一念間」去成就。所以,「唯求作佛,不求餘物」為什麼可行?因為眾生本具佛性,眾生本來是佛,當然可行!「人之初,性本善」,不是「性本惡」,所以我們就要常常薰陶這些聖賢教育,那我們聞薰成種、長時薰修,慢慢的在不知覺當中,我們就變成那一個生命狀態,事實上是回復本來美好的生命狀態。所以,歲末年終掃塵除垢……你們不是都得大掃除嗎?(師父笑說)可不要忘了把裡面(内心)也掃一掃。

雅聰師姐:師父,我最近有反省到自己……就是「不信佛」,然後,要去拜佛的時候就覺得不信佛又拜佛好像怪怪的。我覺得自己不知道該怎麼樣去面對「不信佛」的這個事實,因為我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若我不信佛,我就是……,可是,我又念佛,所以我已經搞不清楚自己做這些事情有什麼作用。所以,想請教 師父,這樣的學習是不是已經入魔道?就是明明心中沒有那個「信」,卻又認為自己信,然後有人告訴我我不信,我就又覺得自己哪裡不信?找不到一個狀態讓自己能夠靜下來,所以很亂,心裡面不曉得該怎麼辦? 

師父:我們說「真不內修,迷執外求,無有是處」,一直以來妳都把它(拜佛)當作一件事,那它當然變成一件事,而不是我們生命本然,我們生命本然不是一件事。所以,迷執外求嘛!妳要追逐智慧,妳把它當作一個佛看,妳不知道所謂的「不信佛」是什麼,就是不相信自己。佛是自性做,和外在的佛像、圖又沒有關係,是妳迷執外求、妳希望得到一種保佑,「我這樣做是符合世間這些價值觀,尤其是修行人的價值觀、眼光,那我為了得到這樣眼光的名聞利養、掌聲,我願意這樣做。」所以,妳相信那個慾望而不相信自己本身,否則,那個掌聲和我自己有何關係?沒關係啊!然後最後再把這些歸諸在佛,所以,佛很冤枉!變成都是「我不信佛又做這些事,我走火入魔」這樣。

事實上,「走火入魔」也沒那麼嚴重,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魔,妳知道嗎?在六道輪迴的世界裡,我們本來就是魔,聽好,是在六道輪迴的世界裡,可不要把我的話扭曲,為什麼?因為妳有貪瞋癡慢就是魔,魔就是貪瞋癡慢,貪瞋癡慢就是魔!貪多貪少的問題、瞋多瞋少的問題。所以,有大魔、小魔的問題,有所謂天魔、也有地魔,不是只有地仙吶,做三百善可以成為地仙,一千三百善是天仙,對不對?那做多惡就地魔、少惡就天魔嘛,這是一個相對說法。所以為什麼說「魔、佛一線間」?其實是魔、佛不二,妳迷心了就是魔,妳覺心了就是佛!妳著相了就是魔,妳離相就是佛!這些和外在又沒關係,和我們所認為的任何事情也都無關,因為事情是人想出來的,要不然天下本無事啊!換言之,誰是魔?庸人就是魔!

所以,魔兄、魔弟……妳是學長那個魔或是學弟妹這個魔的差別,(師父笑說)若是從這個角度,我們都……我們上面也有學長那個魔,我們若行為世範錯誤,我們就開始要帶出一堆學弟、學妹魔了,就是這樣。所以,為什麼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切的用詞都有對立二邊,所以「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的原因在這邊。那麼從這角度講,我們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如果我們表演出來的是錯誤的、講出來的是錯誤的,把人家引導去三惡道,我們就是魔師,學為魔師了嘛,那行為世範是哪一種範?魔範!不是模範吶(眾人笑)!所以,我們自己要清楚,不要老是往外再去歸究。

學法的人就是當下而已,我現在覺得不對,那就改掉,這樣而已,哪有那麼複雜?但我們不是,我們是不對……為了要建構這個不對,再去找很多思維、很多理由來建構,這就是古人說的:「為了圓一個謊,還要想一百個謊」,一個連一個、一個連一個,愈來愈背離所謂的「老實」,否則,單是「老實」就成就了啊!那妳說:「沒有啊,人家還有說『聽話』」,除了老實、聽話,還有什麼?(雅聰師姐回答:真做)那妳若是老實,後面那二句(聽話、真做)就也有了,(師父笑說)老實人會不聽話嗎?那是根啊!就是因為我們根基不老實,所以也不聽話、也不會真做。

追逐錯誤的方向,痛苦不斷延伸,所以,一定要從這個方向去警醒――「我的嚮往錯了」,是這一個根造成我一切人生的苦厄,而不是魔不魔的問題,不是這些。所以,要把方向轉過來,比如說前面是火或是海,妳就執意要往那裡走去,當中發生什麼事情又有何關係?反正妳都會死,那妳幹嘛不掉頭就好了?所以,我們去叢林道院裡面,上去的時候看不到牌樓上的字,當妳要出去時走下樓梯,就會看到牌樓上四個字――「回頭是岸」!妳們那天去佛光山沒看到嗎?妳們光是去吃飯而已哦?(眾人笑)當真沒有看到「回頭是岸」?(部份學員回答:有看到)有的人沒看到,所以回不了頭。趕快去看一下,什麼叫做「回頭是岸」,妳要出去了,它提醒妳呀,妳出去就是苦海無邊,所以要回頭登堂入室……什麼「堂」?佛堂!那是一種表法,可不要「喔,我知道了……」然後又扭曲我的用詞,以為是「我知道了,我去佛寺就對了」,不是這樣。

一月七日我們放生,那我前一個禮拜吃素,五日那天小妍帶我去一個素食自助餐館吃飯,出來時看到一個比丘尼在托缽,缽是銀色的、很漂亮,她一直站在門口。我們要騎上機車時,我就跟小妍說:「妳幫我拿一百元給那個比丘尼。」小妍就跑回去放進一百元在那個缽,那個比丘尼終於露出笑容,笑容很燦爛。小妍本來錢放著就要走了,那個比丘尼就在她的包包要找什麼東西,我是站在馬路邊等,想說她放了就走了,我們通常都這樣,三輪體空,東西放了就揮揮衣袖。結果她拿出一本相本,就對小妍介紹她們的佛寺,所以拖延了一段時間,我只好走回去,她看到我就又想對我介紹一次,我說:「那個不重要。」她很訝異,可能沒遇過人家不聽她講,她解釋說:「我們要辦餐會,所以需要募這些款。」我心想:「妳說個別的就算了,還說是為了辦餐會而募款,那到底是苦成怎樣?」(師父笑說)又為什麼要辦那個餐會?(眾人笑)

所以人家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那我就跟她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剛剛看妳辛苦,財供養於妳,現在還要對妳法供養,……」說到最後,我告訴她:「要該捨諸有,止想無求,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出家不要只出離田宅之家去到一個廟宇之家,繼續搞凡間之事,出家就是要有一個氣魄──我要為天人師。」天人師即為佛,妳看過天人師和世間人搶飯碗、搶生意嗎?我們現在不是有很多叢林寺院是這樣嗎?(師父笑說)筆就讓世間人文具店去賣就好了,連佛寺也跟人家在賣筆;筷子就讓人家賣筷子的去賣就好,幹嘛與民爭利?停車場就讓人家去經營就好,連停車場也要收錢,對不對?就一大堆這種光怪陸離的事情。

然後我跟那個比丘尼說:「沒什麼可以告訴妳,可是,可以做一個樣子提醒妳。但我也很感恩妳,為什麼?現在的人要他來學,比登天還難,妳還願意接受我一百元聽我講如來正法,我非常感恩妳!所以,我用錢繳學費給妳來學習。」所以,學習是誰的事?(雅聰師姐回答:自己)對啊,既是自己的事,那和外在什麼魔不魔、佛不佛都無關了嘛,對不對?所以,我們若繼續如此,我們就是找藉口去搪塞、去汙衊那整個行為,「都是佛讓我這樣,讓我錯亂……」(師父笑說)佛說:「與我何干?我在西天、妳在那裡,還說都是拜我才讓妳攪亂,變成思維衝突,真的是莫名其妙,我坐在西天是招誰惹誰,居然還被拉到餐廳責怪。」那就不合理嘛!

所以,拿一個「出家」做表演,我又想到曾經去一家素食餐廳,看到一些出家眾吃東西時坐姿是這樣,腳翹來翹去,手肘放在桌上支撐上半身(眾人笑),出口成「髒」,然後那些信眾居然還「師父啊,我該捐多少?沒關係,你就說。」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基本上和出不出家這形式無關,只是說在這個末法亂世,我們人生的價值意義是什麼?這要先拉出來,妳只要沒有一個依止,妳這些問題通通不能解決。換言之,就得請問諸位了:「妳存在這個人間到底是要幹嘛?妳的價值是什麼?」倘若連這個都沒有,所有的這些法通通不能依準。為什麼?所有的法都是魔法,妳知道嗎?所以,佛法不是那些經書!會的,世間一切殺盜淫妄都是佛法,聽好,是「會的」喔(眾人笑),可不要出去說:「我們老師說殺盜淫妄就是佛法」,是「會的」。否則我請問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是有三位善知識(法身如來)示現貪、瞋、癡?祂們不都是殺盜淫妄?妓女(貪),甘露火王示現「瞋」,祂也是殺人,妳可不要想到此就說妳也要去殺人說我也要示現……,所以,前提之下是「會」與「不會」。

禪宗常常在修學裡面反問:「會嗎?」聽起來很簡單,那就是在反問:「妳明心見性了嗎?」見性即佛!所以,和外在無關,和我們內在的明心有關係。「拜」或「不拜」都好啊,妳若不拜會身體變差,妳就拜;妳若拜到抽筋,妳就休息(眾人笑)。是很少人會拜到抽筋的啦,我的意思是說如果妳的身體本來就有一些狀況,有的人是這樣嘛,比如說有的人下半身不遂,那妳要叫他如何拜佛?所以,人貴自知,適合的就是好法,不適合的就放下,最忌諱就是什麼都要,然後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用心,這就最忌諱。「會嗎?」是「妳明心見性了嗎?」會啊、會啊、當然會啊,為什麼?因為本來是佛,怎麼會不明心見性呢?所以我也覺得很奇怪。

當我們看到出家眾時……我剛才說的那個例子,不要執著在一法裡面,法是對藥,那妳也不要忘記了,人家穿著袈裟、剃著光頭就是代表如來、代表佛去行教化,所以妳要往人家的好處去看。那我為什麼又去對她(比丘尼)說那些?就是希望她真的表裡如一、如實,好,那妳們說以後每遇到了都去跟人家說,問題就來了,我們去說是反效果還是有好處?所以,不是每個人都一樣。那麼這次不是感染流行感冒的很多嗎?我相信也不是每個人都吃同樣的藥啊,對不對?那我相信也不是一定要吃藥才會好,我指的是一定要用「吃的藥」才會好,不一定是這樣,「法藥」也很好用啊!那大家怎麼不去用?

所以我剛才為什麼提到那個喉嚨生病的學員?他問說:「還能做什麼?」我們不是已經講破嘴了嗎?能量、訊息、物質,那就去創造好能量嘛!你創造了好能量,訊息趕快傳輸給它(喉嚨),傳輸給它,它就變成好物質,那不就好了嗎?這不是一直以來都可以做的嗎?可是我們不做啊!好能量從哪裡來?從戒定慧來,「戒定慧」不知道,要如何知道?一切經教!符合它講的就很單純去做而已,我們就是會排斥而不要做,因為很累,又要這個、又要那個,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如果這個也行、那個也行,沒有另外一個空間層次上去變好,我們早就好到不行了,妳知道嗎?

那活的法裡面我們有時候會跟人家說:「都可以,可是……會更好。」千萬不要忘記後面那一句「……會更好」,「都可以」是叫妳順乎心性、合乎自然,不必去對人生對立,可是,不是停留在那邊,因為「停留在那邊」本身就是一種對立。但也不要為了撇除對立而又找另外一個對立,所以說「都可以,都可以」。「吃葷的可不可以?」「可以,可以,可是如果能……更好。」那妳要往那個「怎樣更好」的路徑去提升、去挪移,落實啊!那妳原來有瑕疵的生命狀態就離妳遠走、拋諸腦後了,本來就不存在。

所以,學法不能斷章取義,比如我為什麼會跟很多人說「多做、少說」?那並不是把嘴巴縫起來、整天都不說話,「少說」是為了怕我們講錯話跟人家對立,所以少說,結果我們卻都不要說,和所有人都對立(眾人笑),重點是不要對立,而不是說或不說。如果我常常會因為講話而和人家對立的話,我就少說,目的是不要對立,而不是說與不說這件事情,那不會的就變成說也對立、不說也對立。菩薩所到之處皆令眾生生歡喜心,如果心中有「愛」……這是慈悲的愛吶,不是為了達目的的那一種愛,那妳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利言而不是刺耳;如果心中沒有愛,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刺耳。那麼人家不說是「沉默是金」,我們不說是什麼?(師父笑說)也是黃金啦,另外一種黃金,就會變這樣子。

所以,不能執迷在有為,而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這樣我們的生活空間本來就很寬闊了,哪有這些衝突?所以跟拜佛無關,對不對?但也不要說:「既然無關,那我不要拜了」。法達禪師當年去求法時,六祖惠能禪師為之說法後,他說:「我現在開悟了,不用看《法華經》了。」惠能大師告訴他:「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它哪有何過錯障礙你去念,對不對?因此他又繼續念。所以,會的是可有可無,而不是可無、不能有;不會的是「無」──不行、「有」──又誤解。

我們要在這種脫化的世界去成就,不要錙銖必較,所以,唯求心量廣大,心量廣大就是人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沒有什麼好要或不要的,妳知道嗎?我為什麼要二個都講?如果說「沒有什麼好不要的」,妳就什麼都要(眾人笑);那如果說「人生沒有什麼好要的」,妳就又都不要了,這個「不要」就變成放棄。所以,一定要瞭解,剛剛我們講「可得為世間事」,世間事存在即是合理,妳只要有緣就去面對。用什麼心面對?用「不可得為世間意」之心,就是放下執著、分別、妄想。執著、分別、妄想就是世間事,世間意是不可得的,那就放下,可是,世間事通通可以去面對,這樣就解決了。所以,辦事情是世間事,和妳的執著無關,所以執著拿掉,有緣拜就拜、無緣拜就不拜,這樣子而已。這麼說妳能理解嗎?

雅聰師姐:謝謝 師父!

師父:妳們可不要聽到我剛才說的那個例子,以後在路上遇到尼姑就都去跟人家說(眾人笑),修行是修自己的、不是修別人的,如果當天沒有因緣我也不會講,妳們聽不出〝眉角〞(台語:深層的含義)嗎?我們本來一百元放下就要走了,是她拖延住我們,所以我才會回頭,「好吧!既然有緣就去講一講。」妳知道嗎?有緣妳不講,妳也是攀緣,妳攀那個「不要」的緣;無緣妳去講,妳還是攀緣,攀那個「要」的緣,通通不對。是不要執著,而不是換執著的對象;是不要分別,也不是換分別的對象。

紋宏師兄:師父,想跟您請教一個問題,雖然我們讀經、看經,也聽 師父的說法,知道很多事情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可是,弟子有一個毛病就是好像都喜歡「嫉惡如仇」,路上看到有人做不對的事情就很容易起那個念頭,當下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樣去……?

師父:很簡單啊!我們既然嫉惡如仇……理上來講,我們就不喜歡那個「惡」啊!所以,我要告訴諸位的是「嫉惡如仇」的那個人本身就是惡,當我們提醒到這邊的時候,我們就會卸除自己那個惡,就不敢去嫉惡如仇。一般講「擇善固執」,那還是固執嘛,固執的意思就是惡,沒有學法的我不敢這樣講,比如說前陣子我哥哥的同事生病,他同事在中部,我哥哥來請教,那我就勸他讓這家人看《十善業道經》。那我大嫂就很歡喜可以幫助他們,就提供《十善業道經》給他們。結果他們一拿到,二話不說就回絕:「我們又不是壞人。」(眾人笑)好像拿這個經給他們看就是認為他們是壞人。所以,為什麼一般沒學法的不敢這樣講?因為一般沒學法的人對是非邪正分不出來,他不知道程度差別,他只知道粗糙的,比如說「殺人放火是惡」這個他知道,但是他不曉得「想一個擔心就是惡」,如果你告訴他這樣就是在做惡,他就要和你翻臉了,你知道嗎?就廝殺了。

那麼人哪有不擔心的?只要是人都會擔心嘛,那不就都是惡?你要怎麼說?依法來講,如是!所有會擔心的人都是惡。那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嫉惡如仇不就是否定所有的地球人?包括自己在內。反問回來:「我們會不會擔心,擔心我們生活當中的某些人事物?」那我們就是惡人嘛,(師父笑說)當我看到鏡子,我是不是第一個就要先揍下去?因為我嫉惡如仇啊!所以,理明很重要,要把道理、真理明白透徹,這很重要,因為我們很多行儀的不到位是因為理解得不夠深入。所以佛家講:「深解義趣」,這不是讀很多經,它叫你「深解」(深入瞭解),深到什麼程度?無止盡!深到你成就圓滿佛!止盡則無學,要不然前面都學無止盡。

我們做一個對鏡,當我在嫉惡如仇,表示我佛法不到位、理解錯誤了,要感恩這個我認為的惡人──「因為你來提醒我:『我才疏學淺』」,回歸回來省思自己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趕快去學修,這樣就解決了。所以,這些往外的討厭無非是我們有優越感才會這樣,我們處於我們人生有優越感。這也無怪乎,因為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三重障、三大煩惱,第一個就是「傲慢」,(師父笑說)優越感是比較好聽啦;其次是「嫉妒」;還有一個「貪愛」。所以,一切眾生……你說換個角度講是要修掉什麼?去修掉這三個東西,我如果看到某些什麼會不習慣,那就表示我傲慢極致。我相對這個個案嘛,我的傲慢極致,那這時候是要修我、不是修他,既然他讓我提醒到這樣,所以我感恩他,那你感恩的當下,你的傲慢就卸除了。

煩惱即菩提,你若沒有遇到這些里里雜雜的雜思煩惱,你就沒有菩提可言。所以,遇到煩惱是什麼?是好事啊!不過,可別沉浸在「好事」,要真的把它變成好事,「老師說煩惱是好事,我每天都在煩惱。」那就……(眾人笑),所以,這就是學法的理解深度。再者,要怎麼辦到「深解義趣」?我個人認為你平常的長時薰修不夠,這樣而已,所以,沒有二法,長時薰修而已,創造機會給自己不斷去學修、學修。創造機會啊,我也是這樣,隨時隨處都是學修之處,可是,一般人沒辦法這樣,隨時隨處……你們有辦法嗎?(師父笑說)不是隨時隨處都冒火吶,這是比喻。那如果不能隨時隨處提起敏銳觀照力返聞聞自性的話,那就創造倚賴善知識的時間多一點,就這樣啊,沒有其他捷徑。

你們有很多同參都有經驗,有的人是遇到問題才會去請教,有的人是沒問題去請教。有的人「完全」沒問題,他也去接觸啊,為什麼前面加一個「完全」?第一個沒問題是他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第二個沒問題是他真的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也去請教是為什麼?利樂有情問!眾生體會不到這些問題,我代他發問,那好像我有問題,對不對?其實我瞭解啊,否則你看佛經上有很多是「諸大菩薩……」,什麼是「大菩薩」?大菩薩就是明心見性,不是權教菩薩,都明心見性了會有什麼問題?那祂為什麼會發問問題?「白佛言:『世尊,……』」然後世尊就回答了,這是因為那些阿羅漢的智慧不到那個層次,祂發覺不到那些生命問題,所以祂幫祂的學弟妹問。

我們的生長過程中這些學修的態度要跟我們以前去做一個體會,修行不是做學問,修行是要了生死、出三界,做學問是世間的事情。「修行」這件事情與人家誇我們有沒有學問無關,通通無關,輸贏就在最後一念能不能超越而已。這是應對世間有為法而說,世間人要有一個依偎嘛,對不對?其實這個我剛才就告訴你們了,不是輸贏那個(最後一念),也沒有輸贏吶!是你有沒有辦法在染而不染,在輪迴的世界裡面來去自如、歡歡喜喜?你應對所有人……因為你要救人的啊!在輪迴的大海裡沒有人會游泳,那是不是很危險?那你會游泳,你跳進去救他上來這樣而已。你一個一個救上來,你叫他們不要下來,但你自己會很想出去嗎?有時候你在海浪波濤中還會覺得很舒服吶!這就是菩薩,我們從來不曾聽過菩薩說祂要出離輪迴的,你知道嗎?

地藏王菩薩說什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哪一尊菩薩不是地藏王菩薩?通通是啊!為什麼這樣講?如果依你們有為的角度來講,以地藏宏願為基礎,有大願你才生得起觀音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回歸清淨心長智慧,這是大乘的路徑,長智慧(無上智慧)是文殊,可是,要理踐什麼?普賢之行!不能光有智慧而沒有解行相應。所以,有基礎、次第的理路,換言之,觀音、文殊、普賢哪一個沒有地藏的宏願?地藏菩薩若如此,哪一尊菩薩不是這樣?只是那就要看我們的願在哪裡了。

所以剛才回答雅聰的,人生的價值在佛家就是你到底願不願意去發菩提願?只要沒有這個,就沒辦法深入,完全沒辦法。為什麼?悲心、深心、直心,「深心」起不來,煩惱無盡誓願斷不了、法門無量誓願學不了,那就沒有了,這二句話關係到深解義趣,所以叫「深心」。那麼深解了義趣之後,你就豁然開朗,原來天底下沒有外在,連外在都沒有吶,哪有一個「惡」讓我「嫉」?就沒有了,所以,那就是我的幻相、我的鏡子。換言之,我剛才講的,如果那一個惡我體會到讓我產生「嫉」的時候,表示我是極惡,這樣而已。

所以,從這個反觀回來是一個對法,要慢慢去修正、修掉,「修掉」在佛家就叫做「放下」,放下就超越了。那實際也沒一個超越,這是相對說法,因為「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當下即是!我們說「念劫圓融」、「寂照雙融」,就是當下即是啊,也就是直下承當!直下承當且無一事可做,那時候就叫做「閒人」,此閒非等閒之輩,所以,閒人絕非等閒人。那我們現在是事情很多,看起來閒閒沒事……要如何沒事?「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沒世間意哪來的事?所以,那就是回應回應而已,從這個角度去鼓勵你們。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農曆十二月初二 明覺法堂(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December 26th, 2011 ( December 2nd, 2011 on Lunar Calendar )

 

2011年農曆十二月初二 明覺法堂 (高雄)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jpg

 

時間:1001226日,203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棋研師兄音聲唱頌

嘉財師兄音聲唱頌

奇霖師兄音聲唱頌

麗雲師姐音聲唱頌

 

我們說:「徵不內修,迷執外求,無有是處」,修行人一定要往內在去修正自身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現在西方「宗教」概念比較嚴重,那麼東方「宗教」的概念從何時?從清末以後開始產生,因為開始相信扶鸞駕乩……這些我們所謂鬼神的訊息。孔子云:「敬鬼神而遠之」,叫我們遠離祂,但「遠離祂」並不是鄙視人家,而是在不瞭解的世界裡不要莽撞契入。好比我們今天才告訴一些同參做事情的〝眉角〞(台語:比喻方法、該注意的細節),很多事情都變成是一種轉嫁,「做事情」它是一個訓練的介質,有時候在還沒契入現量世界裡時,弄一點人間的邏輯思維也不為過,即便佛家不講「思維」、不講「思考」,可是,眾生尚未契入時,還是有一種漸次修行,慢慢從契入經驗法則裡去消除我們的妄。

那麼「思考」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可是,當我們還不能直契的時候,「思維」它還是一個踏板,那就是什麼?眼光……著眼處要高,可是,著手處要低,「著手處」的意思就是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要從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去做起。比如今天我們談話的時候就體會到了,要做什麼事情時,大家都說「沒意見」、「我沒意見」,結果真的要做了……大家又都是意見,(師父笑說)你們在生活上會不會常常遇到這種事情?「沒意見」有時候是一種推托,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而不是真的沒意見,那麼有時候好像事不關己,也沒什麼意見,這些在在處處都葬送了我們修行的依據。

「罪性本空」是真的,可是,當我們尚未悟到空性時,我們不能去「罪」啊──犯罪、造惡,這些事相於滾滾紅塵中歷事練心,「事」須漸修,「理」可頓悟,這是對一般泛泛眾生來講,所以,「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藉著根中性去返聞聞自性。那麼「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所以,「根性」這東西很飄渺虛無,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爬樓梯有時候還是比較穩,可是,不能迷執在外求,現在人依戒……所謂「次第修」的時候,就開始去和佛菩薩談條件了,說我們若做了多少功課,我們就能得到什麼好處;若做了多少好事,我們就能得到多少好的回饋。其實,這都是一種外求之心,殊不知一切福田不離自性,我們本來就是具足圓滿的福報,否則如何能成就「雙足尊」?

我們說「福慧雙足」其中有一個「福」,那剛剛沒有提到「慧」的原因是因為眾生很難理解什麼是「慧」──裁決,「智慧」有一種善於分辨和善於決定、裁斷的意思,和我們世間人一般在講的「智慧」不太一樣。那麼佛家在講的「智慧」是大覺大智,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俱圓滿,通透一切宇宙人生諸法的實相,不是我們用一般世間邏輯的概念可以去理解。那「邏輯」又是一個世間運作很好的工具,至少它可以讓我們的頭腦清晰,那麼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一般學法的人所提到的「所知障」就要去把它搞清楚、弄明白了,否則很多人就不願意讀經、讀書,好像稍微沾了一點「禪」的氣氛就什麼都不用了。其實,說真話,我們說禪家講:「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可是,文字用的最漂亮的也是禪宗,那麼這些文字何嘗不是舉舟渡岸的那一條舟?我們是藉由它去提昇,而不是去執著它。

所以,所知障的產生是個人本身有「執著」障礙、「分別」障礙、「妄想」障礙,然後去遇到這些所有智慧的介質時,造成人生的障礙不能解決,所以造成「所知障」,而不是那些義理本身有問題,畢竟「法無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是依眾生的根器而講。那麼「是法平等」,沒有一法不能用啊!所以,很多人問說:「要如何開悟?有什麼方法?」事實上,法非定法,也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去依循,那它只是方便來講,比如說禪宗的這些公案,好像目前有記載的大概一千七百多則,這可以去查證一下是或不是,總之,不執著在那個數字,那為什麼講這麼多,你們有沒有去發現到一件事情?這一千七百多則公案裡,沒有一個聖者開悟是一樣的方法,對不對?換言之,這整個宇宙所有的生命開悟好像也沒有一定的方法啊!為什麼?因為法是藥、眾生是病,「法」是為了讓我們開悟證果的,因為我們沒有開悟證果,所以我們是「病」,那個法是「藥」啊!

那你發現眾生有多少個念頭?每一個人長得不一樣表示他的念頭都不一樣,那它還有同質性,比如說都叫做「人」,那麼他們所謂的引業都一樣。「業」是哪裡產生的?是「念」產生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那麼這個「形」和「識」的運作就產生了「業」。「念」本身產生的來處在「阿賴耶」,所以我們的業相產生了轉相、境界相,造成我們人生的運作。所以,當你看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就沒有兩個一模一樣可以開悟的方法。所以為什麼學法一定要返聞聞自性才能性成無上道?我們現在很多人學法生生世世不得解脫的原因在於什麼?喜歡和人家比較,看別人用什麼方法我也想來個怎麼樣,其實它只有一個共通的原理原則,就是教著我們從清淨的路途契入生慧。

那麼「清淨」的前方便叫做「持戒」,「戒」有N種,事實上,「戒」也不是只有所謂的這些沙彌律儀,或者一般你們說的在家菩薩戒或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也不是只有這一些的規範、規條而已。教戒……「戒」是一種律則,什麼律則?自然律則,事實上,自然律還不是真正的教戒,為什麼?自然現象、自然律也是被變現出來的,所謂的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通通是自性產生的,所以它還沒有回歸。那麼真正的戒是什麼?自性的流露!所以,當你完滿的回歸自性的時候,你的戒律始而能稱上持圓(圓滿),那麼那時候才有真正的清淨,然後才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修法的人最愚昧在哪裡?望東望西……期望東、期望西的意思,就是不知道趕快當下期望自己,所以,「徵不內修、迷執外求,無有是處」,學法之人一定要往自己的劣根性去根除。

「法」是讓我們知道的,而不是藉著一個法我們就能成就,那麼我們學法的人又多有不能成就是在於給自己很多的空間和藉口、理由去搪塞。有的人是人生的成長會覺得愈來愈困境,早年的時候會覺得好像……聽說這些聖賢教育的義理對應到自己的早年都還比較符合,可是,愈來愈不符合,這是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是我們所謂的「先天」,所以,「先天」靠不住啊!那「後天」也不能否定它,可是,我們通常是遺棄後天的努力。現在的天才是過去九十九分的努力,那我們靈性不滅,靈性的成長在分分秒秒當中長養壯大,所以它會帶來,可是,當它迷失的時候,它會忘記它原有的那些本能,所以,過去的先天有時候是靠不住的。

有人說四十歲以前靠先天,(師父笑說)這是我聽人家說的,四十歲以後就要為自己負責了嘛,各方面的容貌也好、各方面的境界也好,就是這一回事啊!那麼現在如果不努力去用一種無後路可退的心態去成就,我們就是那一種從三惡道出來過境又再回到三惡道的生命體。那原來生命並不是這樣子,就是說人死回歸天地的故鄉,那是一種多美好的境界,對不對?但我們現在是人死為鬼,回去鬼道的世界、回去畜生的世界、回去地獄的世界,那一個時空是我們非常難以想像的,因為我們忘光光了。它的時差就和我們現在差很多,比如說你們比較知道「鬼道」,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拜拜的那一種,你們就知道為什麼,因為鬼道的一天是人道的一個月,所以,祂們的時差感受比較長、比較遙遙無期,那你們就變成半個月去禮敬祂一次,也就是一天請祂們兩餐的意思。

那我們現在的人對「餓鬼道」都有一種自己的想像,事實上,它的複雜度又比人道還複雜,人其實很單調,比如說我們人道以地球人來說有不同膚色的人:有紅種人、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好像就沒了嘛,對不對?黑頭髮的、紅頭髮的、褐頭髮的、黃頭髮的,好像沒了嘛,那麼人的樣子大概也差不多,對不對?但餓鬼道就懸殊很大了,你們可以用另外一個世界──畜生道再去對比,就以狗來說就好,牠就有這麼小隻的品種、那麼大隻的品種,都叫做「狗」,但長得都不一樣。那麼魚的世界也有這麼小隻的魚,當然,鯨魚不是魚啦,但也有很大隻、很大隻的魚,所以,在形相上,因其業力的關係而受報不同。

我們剛才說來當人……因為引業而有共通的部分,可是,因「引業」來這裡受報,那個「滿業」不同會讓我們變成不一樣的人生,在不同的人生各自受用、各自遭殃,福是自己求來的,當然,殃禍也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不能去看別人的世界,只能站在自己的鋼索上不斷去往前直行,那麼望東望西就會讓我們看不清前面這一條鋼索,就會掉下去。有時候那也不是雲來了、風來了,是自己在那裡望東望西才掉下去的,那又更冤枉。所以,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永遠是成就的不二法門。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說網路上有個年輕人玩魔術方塊,然後就有人諷刺他是否很嚮往腹部六塊肌?他受不了刺激,就非常努力的在短短四個月內練了八塊肌出來,讓大家都覺得很讚歎。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人家還講了一句話,就是說要成功只有一個法則而已──鍥而不捨,他連八塊肌都鍥而不捨了,他就體會得到這個人生的理路,對不對?那你看我們人生……總體而言沒有人願意鍥而不捨的,你有沒有發現?可是,為了八塊肌願意鍥而不捨。那有的女孩子為了減肥,也很多都知道這個道理(鍥而不捨),可是,我們的人生、法身慧命……(師父笑說)好像目前為止還未曾看到有人鍥而不捨的,對不對?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鍥而不捨,要不然這件事情反而還更容易吶!為什麼?因為靈性不滅啊!

那麼我指的那個八塊肌好了,它有沒有被統一的一天?(眾人笑)也會啊,對不對?就算未被統一,死掉也是沒了呀!可是,你們的靈性……佛告訴你們:只要你努力到回歸佛的境界時就不退了啊!對不對?那你的八塊肌……你現在努力,過了二天就又退掉了,倘若你作了佛,你還需要那八塊肌嗎?也不需要啊!所以,返聞聞自性啦!用我們的根中性去離心意識觀察這個世間,所以叫做「觀照」,依觀照而能夠照住、照住而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所以,那八塊肌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嘛,那麼大家稱讚我令我很歡喜──受、想、行、識嘛,所以,精神層面的受用和物質層面的受用通通叫做「五蘊」。在這整個世界裡,我們的運作只要沒離開精神和物質,就都在「五蘊」的世界裡,也有人說是「五陰」。

觀法一切空,諸法空相,「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不要迷執在外面,外面就是那個「有」的世界,包括那些無形的也是一種「有」,只是說望東望西,目標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所以,是崇拜鬼神或是崇拜那個木頭雕像、化相亦或是崇拜我們裡面的心相而已,二個(有形、無形)皆妄,學法的人他就知道要回來自己的自性,學佛也得學回自性佛。「淨土」的概念是一種高尚的思想,那麼「憶佛念佛,當來現前,必定見佛」,其實一切法從心想生,是叫你念回你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而不是望東望西方那個淨土。所以,禪宗才說「東方人造罪求願西方」,那麼西方人造罪……請問求願何處?所以,當下即是嘛,學法當要直下承當,「願」若不提,「法」則無益。

很多人在問要如何去學習「返聞聞自性」?「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它第一個原則是什麼?開宗明義就是發佛之願──菩提心,一般你們說「發願」,很多人不知道發什麼願,我們剛才說到「換取」,現在很多人的發願都是一種欲求,求得我人間受用的福報。可是,發菩提心……一般講的悲心、深心、直心,有人說「直心是道場」,那麼這個比較不好懂,有稍微看過經典的都知道「四弘誓願」,那麼一般我們講的「悲心」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深心」就是中間二個方法、手段──「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直心」就是最後一個「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它叫著我們發出這個心願。

換言之,也就是「無我」,我的存在就是一切眾生的存在,所以,我存在的價值意義就是令一切眾生皆離苦得樂。那「發菩提心」這是第一個關鍵,你才能是接受諸佛菩薩無盡慈悲的教誨,如果這個心願發不起來的人,他是要他的貪欲……所謂貪瞋癡的導引,也就是這個世間所講的動力。所以,動力解決不了人生的問題,唯有願力才能解決、化除一切人生的苦難,當你離苦,本來就是樂啊!世間人以為外面可以尋得到一個快樂,能把我們內在、生活當中所遇到的悲哀化除掉,豈知依妄止妄了不可得。所以,在妄的世界裡無有一處、一時是樂,因為「妄」本不存在,剎那生變,那麼人在這種得失當中又有一種不安全感,所以,我們要卸除我們的得失就要從我們根層底處的心願去提起。

那麼這個慈悲心……我們說悲心、深心、直心如果發不起來就很麻煩,為什麼?他走到哪裡……不管換了多少世界,此方世界、他方世界通通逃不出依妄起用的痛苦世界的枷鎖。所以,我們不管是世間人行的(任何)事……其實那都沒什麼不好,《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說:「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是我們那個「執意」造成人生障礙,而不是不同的各行各業所造成的障礙。畢竟……「事」就是物質,有相的世界是依心裡層面起用所產生的,所以,物質現象的基礎是心理現象,那麼心理現象的基礎是什麼?是我們自性的念,回歸了這個念,必須要放,那麼依「擁有」的概念就往外奔馳了,往外奔馳就一直在建構了,建構了妄的世界,換言之,也就是建構痛苦的世界。

所以,魏叔子這才告訴我們……最近生病的人比較多,天氣變化引起感冒什麼的,他告訴我們:「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他也叫你放下啊!「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知足者,天不能貧」,我們人就是為了一字──「貪」,而「貪」的根就是愚癡,愚癡造成貪求,得不到就產生瞋恨,所以造成我們的三重毒。那這個三毒產生,再拓寬就又有那些慢、疑通通會產生出來,這就是人生造作的痛苦的根源,所以,你從它拔是拔不掉的,唯有你發另外一個清淨願。那你往所謂的戒定慧開始去轉換,那麼戒定慧產生覺正淨,你就三皈依了啊!皈依自性覺而不迷!皈依自性正而不邪!皈依自性淨而不染!

所以,三皈依……那些放生儀軌就告訴你們了:「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我們要遠離三惡道,不是外在形相的逃避,而是內在總因的卸除。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是標準的眾生,所以我們很怕不好的結果現前,菩薩不是,祂是很怕不好的原因去造作,所以祂永遠沒有不好的結果。那麼卸除掉這個不好,就得到好,所以,《十善業道》也好或者是《太上感應篇》、《弟子規》,它通通只是引導我們往正確的方向走而已,如果人沒有具足這個正確的本能,這些也無有是處啊!所以,高明的人上者一念間,愚駑的人下者無量劫,在事相上捉摸,生生世世求出無期。

那麼為什麼教著我們用「根中性」?可是,它又必須透過長時薰染,那麼薰染到那個臨界點的時候,一個機緣到就頓悟了。所以,不是叫著人家要頓悟,是叫著人家要訓練──訓練「契入」,因為「契入」的本身就是頓悟。事實上,真理是頓悟、頓修的,它也不是漸修,那麼我們「一切法心想生」的世界裡「妄」為主,之後變成漸修為主,所以才有現在世間的法。只要是漸次的,通通是諸佛菩薩的方便說,要不然,真說一無可說,那就是什麼?頓悟、頓修!事實上,還有一個「修」就已經不是了吶!已經是所謂的漸次了。「真說」是「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你本來就是完美無瑕的,只是一動念就沒了。

所以,未來佛法最大宗的追隨者應該是未來的科學家,因為現在的科技愈來愈進步。科學家的進步去探索到三千年前聖者的智慧是真的,雖然做不到,可是,依他們的理上,他們都可以接受,那麼他們愈發展愈高度,他們能夠瞭解的就愈深度。現在的眾生為什麼不信法、不信佛?是因為他沒有去做驗證,再者是沒有人提供可驗證的這些參數給他,所以……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在中國始變成迷信的宗教是從清末以後,大部分的時間點應該是從慈禧太后開始,她已經不相信。我們說「但問蒼生,不問鬼神」,應該是這樣。「人棄常則妖興」,她不喜歡聽這些聖賢的教育,不只是慈禧太后而已,有的人就是很不喜歡聽,你看我們生活周遭的很多人也都不喜歡聽,因為我們不如聖賢教育的標準啊,人家在說時就好像在罵我們,(師父笑說)那我們沒有人喜歡挨罵的,所以就很討厭聽。

所以,由此你就可以去體會慈禧太后當年的心境,她有國師,這些國師無非都是一些理踐……我們所謂有行、有證的這些聖賢,那麼當他們在講的時候,慈禧太后不喜歡聽。她就喜歡去求鬼神,求鬼神……大部分來的都告訴你祂是「神」,那這個世界是對法的世界,有神就有鬼,有是就有非,所以,鬼也會告訴你祂是神啊,再者,連神的話我們也不盡然能夠照單全收,為什麼?你還得看祂在什麼界裡面,我們這個世間在求神問卜的族群,多數能夠問到的都是「欲界」的,再上去……基本上是少之又少,所以,顧名思義「欲界」是什麼?還有具足深度的「欲」嘛,「欲」就是你們一般講的貪瞋癡,祂們還具足嘛,所以不一定是正確,只要是貪瞋癡運作的,它就有所瑕疵。

所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後才篤行,那麼我們現在的人有前面博學、審問、慎思,然後就直接篤行了,因為我們沒有明辨的能力,所以問題都出在這邊。那麼這也就是孔子為什麼講「敬鬼神而遠之」,你尊敬祂……畢竟要禮敬諸佛,可是,你不要跟祂學習(遠離祂),倘若遇到了,遇到就要對人家禮敬,不能有傲慢。這個原因是因為他(孔子)知道鬼神世界在所謂的靈界的複雜性,那這些複雜性在哪裡?你說王爺,祂就告訴你祂是王爺;喜歡觀音的,祂就告訴你祂是「觀音媽」;喜歡母娘的,祂就告訴你祂是母娘……還有很多呀,昨天耶誕節,那喜歡耶穌的呢?撒旦也來告訴你祂是耶穌,對不對?胡亂牽扯,所以,這個世界複雜難懂,因此叫著我們遠離。

世尊當年住世時,何嘗不是和這些鬼神的關係非常良好,為什麼?因為角度和狀態不一樣,如果你知道這個世界就不需要這樣了。所以我們本來說我們的應化是靈界第一品牌,這是真實的,因為論這些對「靈」的理解和交涉,或是威神力的加持,我們基本上是得心應手、駕輕就熟,可是,眾(學員)多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涵養的時候,它就會出問題,所以,最後還是得要導歸教育。世尊祂大時代的應化也重在教育,而不是在神通。所以,神通不可妄用,它是一種善巧方便的工具而已,既不可妄用更不可妄逐,「妄用」是在他會的角度來講,「妄追逐」是不會的角度。那麼妄逐的人他就容易有這些走火入魔、被欺騙拐騙的機會,被騙是被誰騙?不是人,是這些鬼神更容易騙得吶!為什麼?很多人說不是有正念就好了嗎?和祂溝通溝通就好了,問題就來啦,要有正念很難啊,對不對?若要和祂溝通,你還得要有行情、實力和交情,那我們對這些就得要捫心自問了,我有哪一樣?

那麼正念是什麼?正念就是佛之知見!所以人家才說「開、示、悟、入」,「開」就是言教,說佛之知見;「示」就是身教,表演出佛之知見,而令眾生得以「悟」得、瞭解佛之知見;「入」就是行持、落實到佛之知見;那個就叫做「正念」。所以,正而不邪謂之「法」,對「法」沒有通透明白、理解的人,談不上有正念,換言之,如果對「法」通透明白、透徹了,一般說「大開圓解」,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淨宗講的「一心不亂」,那個生命狀態就叫有正見的人。所以,我們不能信誓旦旦說「有什麼就好了」你知道嗎?那個「就好了」會好像我們去鄙視它、貶低它,我們根本不瞭解它。

那麼這些靈和我們的世界是同處一處,許多人也提問說:「為什麼這個時代有這麼多靈性障礙的人?」那天好像有一個訊息來自淨宗學會,好像有人送一個DVD給淨空長老看,題目叫做「災難」,那麼看了之後,發現裡面就是在講「附體」,他們說的是八年抗戰當時那些日本軍人的鬼魂附體,那有的想來求三皈、求超度,有的還在「妄」中,他已經死了很久,抗戰期間已經戰死在那邊,現在還在那邊戰。所以,時空是不相應行法,是依你的念起用,那些人(日本軍人)很執著,即便死了,仍以為自己還在戰場。這就和《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那一本書所講的那個意思一樣,二千多年前已經戰死在那邊了,現在仍在那邊以為還有戰爭。

所以,冥陽二界重疊在一起,可是,運作的事情好像都差不多,之前還有故事講岳飛還在陰間打仗,(師父笑說)換地方打仗這樣,你看,眾生依妄起用的世界多愚癡,他就執迷在那邊。那麼可見岳飛在哪裡?你們的一代英雄在鬼道裡,那這和世間的價值觀有很大的不一樣,比如說文人雅士……純情,現代人喜歡「純情」這二個字,一個人若很純情,也會被豎起大拇指。這些文人雅士和作家何嘗不是依他的純情在寫作,可是,殊不知純情的人果報在哪裡你們知道嗎?就是地獄,因為他純以情識在運作他的人生,完全沒有理智,叫做「純情」。所以,純情的人會跑去哪裡?三惡道!那在純情裡面最純的那一個等於最蠢的那一個,那一個就在「阿鼻地獄」。

(師父笑說)這是依法上來講,可別以這時代的價值觀攻擊我(眾人笑)。所以為什麼叫你們「依智不依識」?「識」就是情──情識作用,純情──純粹依識不依智,那不下阿鼻地獄是去哪裡?所以,當你依四智的時候,你才往上提升嘛,那完全符合四智,你就是佛啊!那時候叫做「佛之知見」,也就是剛剛我們講的「正見」(正念)。倘若我們不瞭解,我們就要趕快回來再深入經藏,那深入經藏不是指那些文字而已,你的五臟六腑經臟啊!你那些大藏經經藏啊!你含藏無盡的寶藏。不變的真理謂之「經」,含藏無量無邊的寶藏謂之「藏」,所以,無量無邊圓滿的智慧德能就是所謂的「經藏」,是要契入這個。所以,如果不去解釋、講一下,現在的人就會以為得趕快去看很多書,這些書叫做「佛經」,或者是修道的人就說這些書叫做「道經」(道藏),那修基督教的就會拿著《聖經》說這叫做契入經藏。

事實上不是啊,是那個「契入」,剛剛講了嘛──「開示悟入」,入佛之知見就是你行持做到了,「契」就是契會,一般我們講「會」是體會、瞭解,所以,「契」方便講就是「悟」,開示悟入──開示契入。「悟佛之知見」、「契合、契會佛之知見」而後「行持、做到佛之知見」這叫做「深入經藏」。所以,不是我們看經、看書、可以講很多理路就叫做契入經藏,那是前方便而已,如果我們沒有在生活當中的行持,我們這些以為的知見就會有所偏頗,長養邪見,畢竟「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所以,邪見不能了生死,無明更是如是,無明、邪見是我們的妄所產生的,我們要回來我們的「真」,但那個「真」也是一種假名,所以,二邊不著、中道不存是謂「中道」。我們要秉持「中道」,也就是中國講的「中庸」,它的行持在倫理……諸多這些聖賢的角度。

剛剛講的那個八塊肌的人,他告訴我們不間斷、鍥而不捨,李毓秀寫的《弟子規》也這樣告訴我們,他在末後也跟你們講啦,就是說以前的童蒙已經告訴我們了,以前的小孩子都知道一件事情:「勿自暴,勿自棄」,那就是什麼?不間斷!(師父笑說)也就是那個八塊肌年輕人所說的嘛,「不間斷」就是佛家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後面也告訴你結果了──「聖與賢,可馴致」!對不對?所以,連古時候的小朋友都在追求聖賢的生命狀態,那我們現在……不知道在幹什麼,(師父笑說)所以啦,人家就說二十一世紀是最亂的時代,應該這樣講,為什麼二十一世紀這麼多奇奇怪怪的病,這麼多……剛才提到的淨空長老看到那個DVD(災難),他們看到也就是這樣而已啊,災難就是那些靈魂附體,有的求超度,超度就超度,立牌位這樣,盡可能去超度,可是,也沒辦法深入個體性去解析。

那麼這些的原由是從哪裡來?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棄常則妖興」,可是,這樣講有時候也不甚公平,為什麼?因為這些靈和我們人……含靈蠢動一切宇宙的眾生本來就都存在,祂沒有比較多也沒有比較少。我們現在所謂的二十一世紀這些問題比較多,是現象顯出來的比較多,那麼交會到這個緣的機會其實是一樣多,可是,是我們的因比較惡質,那還是在我們這一邊嘛,不是外面那一邊。所以,當我們遺棄了這些聖賢的思維,所謂這些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的基礎時,當然內的感就偏頗了嘛,所以,外的應也就複雜,以致於產生我們現在的諸多病苦、諸多靈性的問題。

所以,要如何恢復?恢復我們美好的生命狀態,第一個法則就是要恢復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聖賢的教育。好比今天還看到一則新聞,某大學的哪個教授又在抨擊美國的教育很失敗,我們在想說好像也不是現在才失敗,對不對?現在是我們被西方的教育影響到我們台灣的這些莘莘學子也很失敗了,所以我們才去尋根……(師父笑說)哦──原來是……。我們看到我們是被外國影響的,所以說外國很失敗,那人家可以失敗,我們幹嘛自己要失敗哩?又沒有人逼著你放棄中國傳統文化,對不對?沒有人逼我們啊!是我們自己不要的,怎麼能歸咎於都是別人來影響我們,那也不公平啦!

所以這也就是剛剛前面講的,修行在個人!我們還是得往自己去調整,而不是去比較周邊,比到比我們好的,我們嫉妒;比到比我們差的,我們傲慢,那我們豈不是永遠沒機會了?但若是自己的時候,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了,因為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容易生懺悔心,那往外比較是不容易(懺悔)的,反而容易生貪瞋癡慢疑之心,那這樣子就雪上加霜、火上加油,(師父笑說)我們的功德林本來就沒種了,還把那些土燒得無法種(眾人笑)。我們現在的土地不是有很多農藥嗎?好像都只能耕作一次,之後就不行了,得要修養,比如說用一年時間耕作的豐收成果,得花七至十年的時間去休耕才能再耕作,你看,多划不來!那這就是人的貪求。

所以,「返聞聞自性」是什麼?是你看到這整個山河大地……我們所謂的自然現象,你能反思到自己什麼?所以不是往外去看而已。比如說我們看到現在的環保,我們又何嘗有反省到自己心靈的環保?那麼物質環保為什麼到今天仍沒有任何起色?那就要去參了,因為沒有心靈環保嘛!所以,心性偏頗……基礎不穩了,蓋任何大樓都不穩,愈蓋愈大是愈可怕,它垮下來的傷害就愈大。如果蓋了一層就垮,那沒什麼,還不致於壓死人,倘若蓋了一百層垮下來,那就很恐怖了。你沒看人家那恐怖事件在找的目標都不會是三合院、平房,一定都是去找那種很大間的,他就是要傷害你啊,所以,那就是一種介質對法,對法的世界你若沒有那些強就沒有那些弱。那六道輪迴是對法的世界,唯有超越對法的世界你才能超越六道輪迴。那對法又從哪裡來?從妄想、分別、執著啊!最深的對立來自執著,淺的在妄想、分別,所以,我們要人貴自知,把自己的生命狀態調整好。

 

音聲的世界很多人也會去唱頌,那麼當它成為一種風氣的時候,三年、五年……可能愈來愈多人,可是,能窺得個中堂奧的還是少之又少,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那麼它也不是一般我們單單純純這麼好講的,就是說有同參請教過:「難道不能德修就好了嗎?」德修等於……什麼,當然是啊!問題是這個心境……就像我們剛才講的「有正念就好了」,這是一種理論,如果沒有去運作,就永遠是束之高閣的東西,用不上。所以,當然一定要德修,德修就是實力,一個人唯有德修深入到徹法底源才能窺得當中的堂奧──妙覺。

所以,很多人唱音聲……包括你們在座很多人會唱,那我也問卷過:「是不是覺得唱頌很容易,拍打搓揉按比較難?」大部分……(師父笑說)大概清一色都跟我說覺得「唱」比較簡單、拍打搓揉按比較難。倘若如此,坊間很多推拿工作室就不用推拿了,他們只要站在那裡唱就好,對不對?你們去想嘛,你們很多人在經營企業,愈頂層的是不是愈少數?所以,這就是我們輕忽了,我們說連在戰場你都不能輕敵吶!更何況還輕視自己的武器?你知道嗎?對方都不能輕視了,更何況你輕視了你自己。所以,要去重新調整你們對「法」的價值,只要沒有發出那個菩提心的,在這一輩子通通無法成就。那發出來是不是代表成就?也不盡然!可是,發出來的至少會減少很多的苦厄,為什麼?因為他量大了,量大福就大。

那麼第一個我們不講外在產生、吸引過來的福,當然,它是自己造就、創造出來的,至少你量大你的包容力就大,有包容度,世間本來可以困擾你的事情都變得不能困擾了嘛,因為你都可以很簡單的去超越它,那個就是菩提心的功效。那麼至於菩提心的深度,那就是「修行在個人」的部分,因為只要沒有去運作就永遠不知道,然後永遠用思考層面去測定。所以,學法重在行持、不在言說,以前有一些佛學院的學生參加懺雲老法師辦的佛七、禪七之後,懺雲老法師就帶著這一票學生去參訪廣欽老和尚,那麼大家就問廣欽老和尚:「我們身為一代的知識份子,尤其又在佛學院,那麼我們應該抱著何種心態去面對這個台灣、芸芸眾生?」意思就是說要怎麼樣去弘法利生?那老和尚也很客氣,他說:「你們就讀書去弘法利生」,換言之,一方面是鼓勵,要讀就好好讀,那另一方面就是跟他們說:「我不識字,無法靠讀書去弘法利生,我們靠的就是修行啊!靠修行去弘法利生。」

話又說回來,自古以來好像從釋迦牟尼佛乃至現在無數的古師大德,好像沒有人說讀書可以開悟的,都是叫你修行──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這件事情與讀書無關,這件事情和我們能不能去接受、落實如來正法有關,沒有菩提心的就接受不了,因為你沒有那個宏願、沒有那個心量,所以接受不了,處處會想到自己。那麼到最後會變成什麼?到最後會拿這些法來搪塞生活所必須去面對的事情,你若把生活上的事情砍掉,你就沒有法可修了、無「法」成就了。所以,我們現在的人一定要去勇往直前,「務實」很重要,那麼學法不是學浮面,學法是所有的箭頭都指向自己,剋念作聖,克制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你本來就是聖賢,就回歸啊!

所以,剋己復禮、回歸,通通是往內在的,最大的障礙也就是涵融、容納不下,我們容納不下,所以耳朵──「聽」容納不下外在的,他的精就損;眼睛貪求外在色相的,神就不足;那嘴巴貪求外在的這些美食或是耗損(太過於喜歡表達自己的見解、想法)的人,他就耗氣,所以精、氣、神皆潰,那麼這樣的一個人,他的氣數就差,你們所說的能量磁場就不好。那其實東方用詞、西方用詞表達同一件事情,比如說東方人講「氣數」,當在說「看氣數」時人家就無法瞭解,因為那個很抽象,「氣數」就代表你的命運。那命運和你的嘴巴吃東西有什麼關係?和講什麼話有什麼關係?殊不知「一言足以喪邦、一言足以興邦」,它見微知著,都是從小點處起無量無邊的大作用。

當年釋迦牟尼佛也是從五比丘開始,對不對?那麼東方最有名的聖者大概是祂,西方就是耶穌,祂也才三年而已就被害死。所以,學法不是把世間的事情全部都砍掉,你該要注意的還是要去注意,該要去思維的還是要去思維。那不執著在文字義的人就好懂這一段話,「該要思維」是什麼意思?若讀過禪門公案的就知道,永嘉玄覺大師告訴你們什麼?分別亦非意!該分別的時候你就要分別,你執著一個「不分別」,你還是執著啊!你該注意的時候你執著一個「本來就會有什麼樣的效果產生」,你就是執著那個「本來」,所以它還是不是本來,它仍也是你自己的執著。

所以,生命的自然律裡只有「放下」,那放下什麼?最好檢測的就是「你最不願意的就是你最要放下的」,換言之,你最不願意的就是你最應該願意去落實的那個東西,為什麼說「東西」?事啦,人事物,我們以一個「物」去代表,「物」已經代表「人」、「事」了。所以,在世間的運作上若有問題的,就表示自己的行持有問題。人家說「諸惡莫作,歲歲平安」,如果我歲歲愈來愈不平安、愈來愈多困擾,表示我的「諸惡莫作」沒有到位。那「眾善奉行,年年如意」,如果我沒有一年比一年好、愈來愈順暢,當然,事相上有可能會有一些周旋、有一些考驗,可是,你的心境和智慧上愈來愈超越,你的總合是愈來愈豐碩的,我們講的是這一邊,如果沒有這樣,那就表示我的「眾善奉行」大有問題。那麼飛黃騰達我們先不講,前面二者如果沒有的話,後面這一句「自淨其意」是不可能做到的,它有基礎性的問題。

所以,不能好高騖遠,萬丈高樓平地起,什麼事都是有累積性的,那麼在世間的有為……比如說我們的成長也是從嬰兒開始,慢慢的長大,又不會一生出來就充氣似的突然變大,不是這樣的生命狀態,你的理上是可以這樣,可是,事相上有一個漸次。當然,我們沒有脫離五行的運作,所以我們就要去瞭解「五行」,「五行運作」其實是道家的講法,佛家沒講「五行」。那你說是不是就是「四大」(地水火風)?也不是這樣講,「五行運作」就是佛家講的「自然」,世間人所謂的「自然現象」,自自然然的。佛家講的「自然」叫做「因果」,也就是道家講的「五行」,如是因產生如是果,五行相生相剋就是它的因果關係,它只是用不同的名詞而已。所以,學法的人若離名字相、離言說相,你看,多自在!什麼法你也才能返聞聞自性,你如果執著,你就沒辦法了,走出去,除了佛家用詞以外什麼都不懂,那也不行。那基督徒除了基督教用詞以外什麼都不接受,道教的除了這些陰陽五行的用法以外什麼都不接受,那這個人就不符合自然律,他就沒辦法去涵融一切。

所以,我們要將自己契入法的本體,才能過著一種多姿多采、美不勝收的人生,那麼在人生遇到的所有疑難雜症通通駕輕就熟、任運自如,可以去替人家解決,也可以自己去卸除。那也不一定非要去替人家解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若是無緣的,你就要把它放下,放下就是解決,倘若是有緣的,你不進就是不慈悲。所以,緣生緣滅,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藉著我們本性的回溯去因應所有生生世世以來無量無邊結下的緣,把一切的緣都轉化成善緣,把一切的善緣再轉化成法緣。所以,來到人間除了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關係以外,就沒有別的,要消業也是消這四項而已。那你說倘若是報恩的,為什麼還要去消它?恩會變成仇,(師父笑說)你們沒聽過「恩將仇報」嗎?有很多啊!所以,「恩」也不要迷戀,要把這四個緣通通轉化成法緣。

我們自己若未能自度,就未能度他,「自度」一定要認清前面講的這些事實,通通沒有外在、只有內在(自己),所以,藉著外在並不是在看人,是看這些事相,觀照這些現象從心流露,就可以返聞聞自性。那麼「性成無上道」姑且先不去追逐,但問耕耘不問收穫,收穫本來就會有,那我們世間人剛好相反,但問收穫不問耕耘。期待我們人生本有的福報了不可得,我們先天的福報不能去指望,可是,我們能掌握未來……此時此刻以後,包括此時此刻的福報掌握在我們手上,畢竟常言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們的生命若符合這些自然法則(天命),「天命」就是宇宙的真理,我們的福報是可以自己求得的。

那當然,學法的人有時候又執有或有的偏空,那麼不能錯解如來真實義,所以,我們說「不得有名聞利養」不是代表「沒有名聞利養」,人本來就有名聞利養,我們若沒有名聞利養,「釋迦牟尼佛」至今你們就不認識了,其他宗教不講,在佛家、佛教裡面最出名的是誰?釋迦牟尼佛啊!這是不是「名」?那祂後面二十年法運的福報轉換成釋姓出家人一萬二千年的總合福報,有誰的「利」比祂大?那祂不是名聞利養?祂也在長養啊!所以,是我們可以受用它、不能執著它,而不是沒有它。現在學法的人有的就偏空,其實偏那個空也是為了追逐另外一個名聞利養,比如說我們人和人相處,有時候是該就事論事而不去就事論事,會推來推去,比如人家要送我們東西……「不用啦,不用啦」,可是心裡卻很愛,那這個「不用啦」是為什麼?怕人家說我很愛,就為了追逐這個,一般有的講說是追逐一種假清高。

所以,佛法是叫我們不執著而不是換執著的對象,如果叫我們沒有名聞利養,那麼所有的人就要苦哈哈,那幹嘛學?「名聞利養」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什麼?福報!所以,是叫你不要去追逐福報,而不是叫你不要有福報,是「不求而得乃謂真得,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而不是叫你強取強奪,不是如此。不是要你去控制它、擁有它,是叫你可以享有它而不執著它、可以受用它而不被它影響,否則你們為何要學?「我們要人生幸福美滿」那不是名聞利養嗎?所以,對這些名詞的看待要正確,如果沒有它(名聞利養)就消極了嘛,所以有它。

我們以菩薩來說就好,所有菩薩的造相是不是瓔珞滿身?(師父笑說)那你要說「喂,喂,不能名聞利養」,那麼祂就會告訴你:「沒有福報你怎麼度眾生?」,你說你要度我,那我窮啊,我告訴你:「我欠五百元」,結果你說:「不好意思,我欠一千元,但我對你很好,我想度(幫助)你」,那你講這種話豈不是了無是處嗎?所以,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你要讓眾生有財務的滿足,你自己財務就要有;你要讓眾生有「法」的提昇,你自己就要有「法」;你要讓眾生有身體健康、平安,你自己就要有,那不是名聞利養嗎?所以,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執著,要活活潑潑。

那現在的佛法為現在諸多族類所鄙視、不認同的原因,就是佛教徒四眾弟子本身對法的理解不夠透徹,行持表演出來的有諸多錯誤,所以,造成那些本來是中性立場、考慮要學習的人看到而望之卻步,讓整個佛法衰敗了。那麼結合到這些心外求法的眾生,讓眾生愈難去得到真實美慧的人生,所以跟進者當然就沒辦法,就會妄逐,到後來就會去追逐外道。那麼你們現在就知道「外道」是什麼了,對不對?追逐心外求法的啊!所以,所有一切世間的謬論就出來了,比如說賺錢就要去耍心機、貪小便宜……等等,就有很多這些錯誤的知見出來。

所以,現在的暢銷書好像多數都是教人貪瞋癡的:你可以貪到、瞋恨可以解決、愚癡就可以得到,愚癡就是你就都不用想就有了、不用運作就有了,只有你有、別人沒有,所以諸多謬論產生,整個世間就又更亂了,亂了就會影響整個宇宙的空間,不同維次空間也會互相影響。那為什麼這個時代的人常常遇鬼?「沒有啊,我們都有神來教我們。」我說那有時也很多都是鬼啊!為什麼?因為祂的維次頻率振動波和人比較接近,所以比較能夠搭到,祂如果振動波差很多就不會,除非你有很深的定功可以去突破。這些就是現象,那要從現象返回來把我們的原因去做轉化,這是比較重要的。

曉蓮師姐:想要請師父開示《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叫做:「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我自己在讀書的時候覺得常常好像只是口到,心常常跟不上。有時候又以為心裡面有想自己唸的那個東西,但是我不知道那個到底算不算「心到」?請問師父,該怎麼樣能夠把這一句話……?

師父:總之,要到位,就好像人家講的「念佛」,妳若把這三個字(心眼口)的概念拆開,妳就無法契入了,比如說「念佛」是在讀佛還是誦佛?還是加一個口字邊的「唸佛」?那麼「心眼口」是一個形容,比如說我們人……「手到」也是同樣的意思,就是說總之妳要做到就對了。那麼它的意思就是說妳讀書的法則要把它消化、內化成妳自己的,包括……比如說很多人看過《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DVD,那妳只是在看它或是它已經變成妳了?所以,如果用佛法的角度來講,這句話就是「隨文入觀」,妳看到哪裡,基本上妳的境界就契入到哪裡,這叫讀書的法則。

所以,為什麼有的人讀書的效率很好?當然,我們不敢說他們隨文入觀,可是,他們有一個共通法則,讀書效率高的就是他比較專注,那妳剛剛講到的就是妳不專注,對不對?那平常的拜佛、念佛就是要訓練我們專注。可是,聽好,不是在拜佛、念佛的時候專注,而是它是訓練我們專注,「訓練」顧名思義是為了離開「訓練」的這一段生命狀態之後做準備的,所以,目的是在後面這段生命狀態專注,是我辦不到我才要訓練嘛!要不然就不用訓練,妳當下就是啊!妳隨時隨處就是啊!所以,隨文入觀,佛家還有人說「觀想」,那麼如果讀書法這三到妳隨文入觀了,它講什麼妳就是那個樣子了。

換言之,如果妳們會讀的話,妳們就是李毓秀了啊!因為那是他整理(弟子規)的境界,妳讀進去了,妳那時候就是李毓秀了,妳知道嗎?就好像我們在讀《六祖壇經》,我們都覺得我們是六祖惠能,妳們在讀《法華經》時,妳們是什麼?比如說在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時候覺得自己是觀世音菩薩,對不對?為什麼?自性啊!能生萬法,那妳透過它回歸自性而已啊!所以,叫妳們不要去看一些奇異乖張的書的原因就是這樣,不要去聽一些沒營養的音樂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萬一我們聽到這些談情說愛的流行音樂而不小心隨文入觀,妳看……(眾人笑),(師父笑說)我們是要入觀好的嘛,萬一那個不小心入進去……。

那妳們就知道啊,有很多歌手的唱腔技巧都很好,可是,他(她)們在詮釋那個歌的內容……我們以比較普遍性的,很多都是愛不到的、愛得很傷心的……諸如此類,妳們可以去觀察,他(她)們的感情世界多半也很差、很亂,不得解脫,有的唱得很糾結,他(她)就真的無法解脫了。所以,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隨文入觀?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就是叫我們離開心意識。所以,心、眼、口是一種外在的表法,因為小孩子不瞭解根性,如果用「返聞聞自性」何嘗不是用妳的眼根、舌根、口根,對不對?「口」是為什麼?口唸嘛,讓妳的耳根再入一次,所以,心、眼、口的「口」等於是耳根了。

我不曉得妳們現在小孩子有沒有這樣?我們小時候上課時,常常是整節課大家一起唸出來,就像妳們在念佛一樣,有時候是唸出來,是為了讓耳根再攝受一次,進去再扎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那六根啊,所以也不是眼塵、眼識,也不是舌塵、舌根,是契入它。那麼用眼根去看,眼到心到,然後口入耳根性,回歸,所以它就幫妳內化了,妳讀的任何一本書,妳都內化。如果妳們學會這一個功夫,要契入就簡單了,那時候真的就是過目不忘了,但聽好,過目不忘不見得是依文解義,不是背出它的原文而已,而是妳瞭解它的義理,那個義理妳過目不忘,也能過耳不忘啊,妳唸出來我聽到了,我就知道那個意思。所以,包括這種東西……為什麼我們說「那個意思」?佛陀講啊,依義不依語,不用去捉摸,那是學者的世界,學者若不把那個字緇銖必較,甚至計較到哪個版本才對,他不會高興,(師父笑說)那妳就讓他高興啊!妳滿足他高興,妳無畏布施、他深入執著,各人走各人的路啊!

所以,眼、口、心最後還是「心」,心回歸性嘛,是這樣子在運作的。如果妳說《弟子規》階段性做不到……是從這邊的義理去理解,換言之,有時候捨掉……就是說我們理解《弟子規》的文字了,有時候文字就捨掉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掉不是叫妳把那個義理捨掉,是妳捨掉文字、妳反而沒有這個包袱的時候,妳回歸那個義理,再回去看的時候效率會更高。就好比很多古師大德他在講經說法之前……比如說李炳南老居士,他當天是閉關、不接見客人的,他有沒有為了等一下要講課而準備內容?沒有吶!有很多古師大德當天都不做事情、什麼都不知道,坐上講台也都不知道啊,等時間到,一開始講就都知道了,那個就是自性起用,稱性而說。事實上,能夠稱性而說何嘗不能稱性而看、稱性而聽?對不對?心、眼、口就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不能小看《弟子規》,它具足整部佛法,整部不是指一本書、二本書……的意思,而是指完整的佛法都在裡面,是我們會不會看、能不能窺得堂奧的問題。所以,(師父笑說)我們不是只會解釋「父母呼,應勿緩,……」,「應以什麼身得度,則現以什麼身……」,對不對?它不是一種有為法,所以當妳入觀的時候,它全部可以重組,是活的,妳要把它兜在哪裡都好啊!為什麼?因為重在「用」,不在吸收而已。所以,有很多讀書人他會讀卻不會用,用也不是這麼狹義,我們說在狹隘的用法來講好了,他會讀,他的講台就是他的「用」處,在用了嘛,我們先不說生活行儀上,他連講台的「用」都不能岔出去吶!(指不能活用)

比如說要有規章性的,對不對?那就是我前陣子去台北,在此拜少陵(學員)之賜,他問了我一個關於「備課」的問題,我告訴他:「需要備課,你就要去備課」,妳們有人不知道「備課」嗎?當老師的都知道吧!我沒當過老師,所以我不知道!少陵在說的時候是我第一次聽到。所以,本來不想備課,想說古師大德都沒這麼做,問題是我們若沒契入……就跟前面講的一樣,所以,人貴自知,可是不能不知道那個原理原則和有那個境界。我們要知道有那一個境界,即便……要不我打個比喻,我們在座有人不知道有「佛」的境界嗎?妳們若不知道,那妳們來此做什麼?大智慧圓滿的境界啊!我們當然知道,可是我們哪一個契入了?還沒,對不對?那沒關係啊,可是,要知道哇!那接下來就是方法了,一步一步往那邊。所以,如果妳不知道有一個「大智慧圓滿」的境界,妳沒有方向,妳不知道怎麼一步一腳印去修,那妳就會混亂了,就會像浮萍一樣飄來飄去、飄來飄去,飄到旱季時水乾掉,自己就死了。

所以,「隨文入觀」這些理路就像這樣,我們要知道有那樣東西,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還是得去訓練。所以妳們的拜佛、念佛……妳看多好用,當妳們拜佛、念佛有那個清淨的體會的時候,就是用在這些妳要用的事情上。

不過,話說回來,剛剛講的都是分析,(師父笑說)有人聽得懂、有人聽不懂,分析的都是方便講,換言之,分析的都不是真的,「分析」就是邏輯,可是,不分析又不行,那也是某一種……佛陀說:「若我有說法,眾生死在法,若我無說法,眾生不知法」,所以還是得分析啊!那分析希望什麼?即席離席!瞭解了之後就放下,往上超越。「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很好,妳瞭解了可不要執著在那裡,妳瞭解了就要放下、丟掉。

順便跟你們分享我學法的妙訣,很多人不知道啦,包括我的同參……我們有一些師兄弟,有時候聽你們太師父在說我都沒有用過這種東西(錄音筆),那是不是故意不用?不是啊,因為我們對分析的世界本來就不喜歡,覺得太麻煩了,所以帶著整體的生命到位啊!去到哪裡都一樣。你就是一個最優良的吸收體,我不是指我自己,是說大家,所有眾生……我們說我們人類若以道家來說,叫做「天衣無縫」,這是最優良的天線、接收器,同時也是最優良的發射器。所以我們人有一個特質吶,我們走到哪裡都和整個虛空法界是同步的,同步的發射、同步的接收,所以,整個虛空法界的一切訊息,你沒有理由不知道,只是說你要選擇用在哪裡而已。

所以我們常說「心性能量不可思議」,是你要把心性的能量用在哪裡而已。當然,「心性能量」是現代用詞,古代說法是「毘盧遮那佛」,遍一切處,當然也遍一切時,你自己就是毘盧遮那如來,所以你當然也遍一切處、遍一切時。所以,這個能量當然遍撒虛空法界,信手拈來當然無不成文章,是你要運用在哪裡而已,有人用在他的事業、有人用在他的健康、有人用在教育上、有人用在拉里拉雜的一堆,是你的價值放在哪裡的問題。那這一個能力一切眾生等無差別,一切佛菩薩亦等無差別,所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因此,學法的秘訣無他,「放下」而已啊!「聽完就放下」這是我的秘訣,你們可以學。聽完了,走出去,人家問你聽到什麼?「不知道!」,你想知道什麼都說得出來!

聽好,也不是在那邊發呆才不知道(眾人笑),「放下」不是死寂、不是枯槁、不是放棄、不是空無,而是空而靈驗,換言之,你聽的時候不要執著,你在看的時候……「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哪個「信」?一切法關鍵在你自己的信心啊!你沒有信心你怎麼辦?換言之,你對它起不了信願啊!所以,心、眼、口是方便講的,重點是在後面那個字──「信」,「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願、行」,你沒有第一個字就沒有後面那些字。人家基督教也說「信、望、愛」,沒有第一個字就沒有後面那二個字呀!所以,「信」具足六層面〜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所以,我剛才說的那些……若要說分析,就是後面拉里拉雜這些理、事了,回歸回來,你信……一無可說嘛,一無可說也得要去講啊,只要不執著文字就好了。

所以,你對你讀的東西有沒有信啊?也就是有沒有那個信願?就是說包括我們在為人家處理事情,為什麼有些人我們看一看肯定很好解決卻不能解決?(師父笑說)很好解決卻不能解決,沒信願啊,那就沒有了!假設我們是一本書,裡面有內容,他來讀卻沒讀到,那你要怪那本書嗎?這本書的內容都可以應對他的問題,是不是肯定能解決,很簡單,可是,無法解決,因為他沒來讀。所以,那個「信」就很重要,那個願力啊!「我就是要」這樣而已嘛,那如果你是這樣,你就和那個八塊肌年輕人一樣了(眾人笑),(師父笑說)我就是要八塊肌,對不對?他本來不跑步,自從要八塊肌之後就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下雨天就練啞鈴,就是找方法來成就自己就對了,反正他就是有那個信願。

沒有問題了?那我們就做一個結尾了。

                師父上人音聲淨化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