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講述🔰
【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那麼真正要去修行,還得要從哪裡開始?從我們的老實。現在一切學修之輩,都因著不老實而有所不能成就。大概大家都很努力啦,那麼這個努力錯了,我們的目標還是得不到。所以常常在跟我們一起共勉的學修有三個主要的條件跟概念,所謂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理論跟正確的方法。我們當今這一個時代的眾生,某一層面的福報算是比以前的人好。比如說現在的資訊發達,要取得什麼資料,隨手上網就有。可是另外一個層面也是比以前福薄了一點,也因為資訊發達、科技昌進,所以導致我們現在人在學法的過程的雜緣太多。這個雜緣也多是引導我們二十六惡心所去成樣、成形、成結果的這一個路徑。那麼生命來到做人,有十一個善心所,二十六個惡心所。我們知道「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嘛,所謂「因果不空」就是你有因必有果,你有果也必來自因。在講「因果不空」當中,常常省略了一個字叫做「緣」。我們要知道「因」遇到「緣」就得「果」,種善因遇到了善緣,你就得善果;種了惡因遇到了惡緣,我們當然就得到了惡的結果。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知道這一件事情,所以多數的學修者盡往善的方向去訓練、去促成,可是不知道「善」猶不究竟。所謂是行善生福,「持戒得定,依定開慧,慧解眾困」。如果我們不是走戒、定、慧的路徑,我們等於白修了。因為行善固然生福,可是「禍福相依」,那兩個字也寫得很像,常常「禍盡福生,福盡禍來」,禍跟福是緊跟隨著我們在跑的。這一件事情讓我們在六道輪迴求出無期,生生世世都這麼一回事。如果學修不把這一些理論、方法、方向搞清楚弄明白的話,我們在修行的道途上,不但得不到所謂的歡喜、所謂的受益,還常常會因為學修的努力而造成更大的困惑。
好比說當年慈雲灌頂法師講,這個念佛的一百種果報裡面,第一種人就是下阿鼻地獄。你看看多嚴重!那麼許多學佛的人他不了解,他說再怎麼樣都是念佛啊,念佛再怎麼樣不好,他還是佛啊,至少還有一個最低的水平啊。可是不是這麼一回事的,大乘佛法告訴我們「論心不論事」,不在於你的事相是什麼。換言之如果依禪門來講,告訴我們會與不會這兩個字。會的,一切世間五濁惡世裡面的極惡之法,來到他身上都有辦法成就無上道;那麼不會的呢?不會的,一切人家在講的佛言佛語、這些三藏十二部來到我們身上,都被我們自己轉化成三惡道的主因,這一個事情我們一定要去明白它。
那正確的方向是哪裡呢?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個學修的人,一定要不斷把心量拓寬。「眾生無邊誓願度」其實還是一種方便說,所謂的「出口必乖,起心即妄」嘛。那麼還是要說,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有妄見,沒辦法理解真實不說之說。所以 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講經到最後說:「如果有眾生說我有說法,就是毀佛、謗法。」你看,祂又講了四十九年,那既沒說、又有說,所以告訴我們不要執著。《金剛經》也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謂「非法」就是世間法,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如果再深度一點,叫做「不了義法」。那麼「法」特指佛法,這時候的佛法是一個代名詞,也就是真理的意思。你可以不用「佛」去代表它,一切宗教的至高無上的那一個宗旨,就叫做佛法。所以本然是一家嘛,所謂「眾神一體,宗教一家」。這還是一種狹隘的看法,事實上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乃是一個我們自體。如果我們沒有體認到這一個層面的話,「眾生無邊誓願度」常常就是一種空談。我們常常講的「發願、發願」,發的是空願而不如實。那麼我們在學修的過程,還是依著自私自利,所以剛剛講到了這一個關鍵「善」跟「戒」二個。
好比說我們知道「十善業道」裡面有所謂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對不對?那麼又聽過「五戒」裡面有不殺、不盜、不淫,對不對?不妄,不妄語。這四個詞名相都一樣,可是一個放在「善」的角度,一個放在「戒」的角度。也就是說我們依十善修持,如果沒有在這個名相裡面契入所有的「戒體」,戒的本體的話,我們怎麼修都是世間法。所以在九法界,降下來六道輪迴裡面才告訴我們,五戒十善上品升天,天加上四無量心,這個五戒十善中品做人。那麼做人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升天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好說再加上一個「未到定」,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再加上個「四禪八定」,以世間佛法的共禪定法來講,它統統在世間裡面,這時候沒有得定,因為它沒有「持戒」。那麼沒有持戒的眾生,盡其一生再怎麼樣修善,都超越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五戒」能夠去出離六道輪迴,「十善」如果不會的,它不會。
十善的依準又有所謂的正確的標準的行法,在哪裡?在所謂的「六度」裡面。我們現在的人都喜歡美好的結果,美好的結果總是來自美好的原因。可是為什麼我們喜歡美好的結果,也在努力過著我們世間所謂的正確、自我認知的正確的理路上去運作,而得不到真正的美果?原因就在於我們把這一個正確搞錯了。也就是說我們都是依著自己,或者是我們所認知從小到大,社會價值觀給我們的定義,依這個地球的所謂的風尚給我們的定義的對的去做。可是殊不知裡面常常是極錯,我們卻認為它是對;那麼極對,我們卻認為它是錯,這也就是眾生。為什麼?眾生顛倒夢想嘛。佛有一句話叫做什麼?「一切所見法,但以心做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一切所見法來到眾生,都用我們的意識心在作用。意識心就有所謂的「妄」的基礎,「妄」的基礎產生了分別跟執著這二個催化劑。這兩個催化劑一運作之後,我們所有真相來到我們的知見裡面都扭曲了。就好像我們帶著墨鏡看世界,都被我們這一層墨鏡的顏色染著了而不是真相。學修如果是依照這樣的話,我們生生世世就走冤枉路。
所以為什麼來到這個時代,更要秉持世尊當年所講的「四依法」。第一條所謂是「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那麼「依法不依人」就是:不是誰說的算,你還得要依照這一些古聖聖賢的這一個準則,那叫做「法」。那不同宗門教下有它不同的術語,可是那個法只要是真理,它殊途同歸,形容詞也許會不一樣,可是它闡述的義理都會是一樣的。我們得要依著這個法,來決定我們的人生的抉擇;抉擇了之後,更要努力去落實。那麼不依人,因為人還沒開悟之前的人,這一些都叫做芸芸眾生。人用著意識心在作用,意識心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這個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我們人認知的對與錯,都是依著我們所認知的文化或所處、所身的這一個文化來做決定。你看如果依照這樣的做標準的話,一個地球勢必會四分五裂嘛,破碎到不行,這也就是我們學修最大的一個阻礙。那麼要撇除這一個阻礙就是剛剛講的「依法不依人」,我們依法的準則作為一個最大的公約數,把自己的認知丟掉,把法的準則給塞進來,依此行事,那就對了。
接下來在學習的過程明知道法,可是常常又在法跟法當中起衝突,對不對?起對立、起磨擦,這也就是我們常常「依語不依義」。在自我修持的類別裡面,執著堅固我們的術語,而不能接納其他派別,或者是其他的知見來闡述的這個用詞。所以佛又告訴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依照它的意思明白就好了。術語也是因文化類別而有所不同,要把這一個術語給放下。那所謂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馬鳴菩薩也告訴我們「離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要離開這個。那離的意思就是「不執著」,你可以運用它,可是你不能執著它,我們在學法的道途上就會很開拓完全沒有阻礙。你同時在一門深入當中,你還可以吸收所有這世間形形色色的這一個真理,以不同類別闡述的真理,來到你這邊都變成你自我這一門的養分。這樣學修是一個非常快速的一個路徑。
那麼講到快速呢,就順便跟你們提到前幾天,剛從大陸回來。那麼在大陸那邊有遇到一些同參,大家都心急,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剛剛我講快速這個部分,就是捷徑。那麼有一位同參問我說:「師父啊,學法有沒有捷徑?」這樣。我說:「有啊,捷徑啊,捷徑就是看破、放下啊!」(師父笑)那麼現在多數人聽到,那不等於沒講嗎?對不對,看破,放下啊!那在哪裡做呢?我知道多數的同參在問這個話的時候,通常是有一些預設立場,什麼的預設立場呢?就是說他預設了:你告訴我一個方法。好比說我們在家裡做功課,拜佛啦、念佛啦、一天看個幾遍這個佛經啊,類似這樣的一個所謂的外在的一個行為。可是佛法不是這一回事,佛法真正的捷徑其實剛剛講「看破、放下」還多講了兩個字「看破」,就「放下」兩個字解決了。佛法真正的捷徑是什麼?是一切無過,就是全都接受。真正的捷徑也就是法身菩薩所修持的方法,滾滾紅塵當中歷事鍊心,這就是捷徑,而不是看哪一本經。我們看盡了三藏十二部,所有的大藏經都被我們涉獵完了,只要我們還放不下,那些嚴格來講也只能說是一種所謂的障礙物而已。怎麼說呢?因為我們會依著我們的優越性、優越感,起這個所謂的傲慢。如果你沒學法,你還不會比一般人優越,那麼你還平平的,個性上還會比較台語叫做﹝覕鬚﹞,﹝覕鬚﹞就是比較什麼?低調一點,對不對?比較低調一點,那你還懂得謙虛一點。可是現在多有學了佛之後,傲慢不斷增長,那麼出口開口都是佛言佛語。那麼佛言佛語,一般人沒接觸的時候聽到也會覺得:「哇!好棒喔!」對不對?「好有涵養啊」這樣。然後別人的掌聲一出來的時候,我們的傲慢的基底又會再什麼?增生、加碼。這也就是現在學佛的人一個很大的困境。那在我們身邊當然多有這一類的人,如果我們自己是的話就要甚為警惕。
佛法是教我們丟的,不是教我們要的。一個人只要把你的總生命丟、丟丟丟,任何一件事情都丟,丟到最後一個你儘想辦法怎麼丟都丟不掉,那個叫做「真如本性」,那一個叫做「如如佛」。因為佛性本然存在,所謂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那麼因為「無」所以丟得掉,如果「有」就丟不掉了。所以不覺產生一切虛空法界的形形色色,我們佇足在這一個虛空法界裡面,受用這些形形色色,事實上是受用於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境界。這一個境界依著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而什麼?建立。所以眾生心想異故,所以造業亦異,造業這件事情就是境界相,佛家術語叫做「業相」。我們學佛的捷徑,就是不斷把我們的「業相」給淨化掉,西方可能會講消除啦,都好,了解它的意思就好了。所以有的人講清除法啦、清淨心啊、消除法啦、不去想它啦,都好。可是不去想它有時候我們又落在無明,無明也是一種妄見。所以佛法如果你沒有把最基礎的課門給建構起來,那一個所謂的進階的一個必經的路程,我們永遠參得不到。學法切莫得少為足,以為我們現在稍微接觸一下佛的一個所謂的氣氛,生活上也會因著我們的心情轉化而有所轉圜,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我們自己學得很好了。因為這頂多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我們接觸善緣,調撥出過去曾經種下的善因,這個叫做「福」,「福」的產生而已,而不是一種真正的解脫。
如果你要真正的解脫,你還不能執著這個「福」,你還得把「福」放下。也就是禪家或佛家在講的這一個「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所以兩邊是什麼?是非兩邊、正邪兩邊,有對法的這個兩邊,高低啦、斷常啊、好壞啦,這些統統要去放下。從修行的人來講就是所謂的善惡嘛,對不對?我們固然討厭惡,多數的人執著善,那「擇善固執」它還是惡,因為加上了一個固執。所以這一個「善」不能幫我們超越六道輪迴,我們得要建構在「善」的基礎下,再把「善」放下。放下不是放棄喔,放下就是你不執著它,放下這個「善」,你才有契入清淨的機緣。如果你生命沒有提升到清淨的話,這一個人就談不上真正的修行了。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從清淨開始的。清淨,深入去修行加行位,所謂的功法,不斷練就的時候,我們這一個清淨心會越來越深、越來越深度、越來越沉、沉到極處,它第九第定就出來了。第九第定出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那時候你叫做阿羅漢。從佛法的學修角度來講,阿羅漢開始有修佛的資格了。所以我們芸芸眾生基本上要談佛法不容易,我們現在談的佛法幾近可能都是所謂的相似,相似的佛法或著是往佛法的方向去補習,去練習這樣這麼一回事。
🌱延伸閱讀 : 弘聖上師 說法影音 2016年9月24日 台中明覺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