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總在遇緣不同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總在遇緣不同】.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七「總在遇緣不同」!無論在外面的或已在一覺元會下學習的人,我們如何去匯聚我們的資糧,促成這個學習的緣分並精進?

 

剛剛 師父說 「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有這個緣分匯聚在「一覺元」會下來學習,師父有說就是這個緣有遇不到、遇到的緣,跟遇到之後你有沒有辦法去深入的這個緣。我們怎麼樣去匯聚我們的資糧去促成這個緣分?那麼在外面的,就是不是在會下的跟我們已經在會下學習的這一群學員或弟子們,怎麼樣去精進?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開示】

我們一般人能力所及的就是多施嘛!

我們所謂的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嘛,體解大法或遇到更好的善緣嘛,更好的法緣嘛。那你要往極樂世界亦復如是,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這三個是關鍵嘛。

那「因緣」,你沒辦法決定啊,對不對,因緣像賭博一樣啊,你遇到、遇不到是不是像賭博一樣?就是說你幸運、不幸運嘛,對不對?那這個先不考慮。

那「善根」,你又很勉強嘛。你說腦袋鈍怎麼想也想不嘛,怎麼樣理解一個道理就是理解不了嘛,想的又沒辦法嘛,對不對,這個又有一點困難嘛。

那可以的就是「福德」嘛,從福德建構起來! 一個福德力比較雄厚的人,他也會長他的善根,跟促成他的善緣嘛,它這個是三而一,它都有連帶關係,善根、福德、因緣都有。

比如說,從因緣的角度來講,一個善緣比較夠的人,他容易去促成福德跟善根嘛,對不對?他本來福德不足,因為他善緣夠,所以他遇到有人告訴他怎麼做,所以他就會去做,他知道去做,做了,福德是不是增長了,對不對,等等,所以這三個條件的關係是這樣。

那能夠比較具象的,依現在的人善根不足、因緣不足、福德也不足,那從哪裡著手?就是從福德。所以福德就是你只要願意去奉獻,你先不管哪部分的奉獻,你就一直奉獻就對了,一直施、一直做好事、 一直服務人群、服務眾生,就不管,對,只要能付出的,有機會就去付出,沒有機會的也去找,都好!這時候有點攀緣啦,跟們以前聽到我講的不太一樣。「啊,不是說不要攀緣嗎?」問題是你太單薄嘛,你也要攀一下嘛,對不對,所以就知道「法非定法」,在必須要攀的時候攀,叫「隨緣」。 如果你又拿著法語來建構,在不同階段,在低階段拿高階段的法語,那叫做攀不要的緣,對不對,所以佛法很妙在這邊。隨緣不好懂,所以就不斷去做,那慢慢的福德力就會增長,增長了,的善根、的因緣就會比較促成。促成,遇到善知識,就容易跟解析,容易明白,所以叫做「福至心靈」。那的福慢慢撐起來,大到一個界點,那個心比較容易靈驗,都有這些相關性,所以,就從施嘛。

施,「財」、「無畏」盡量去做,「法」辦不到。法,自己去法施辦不到,可是可以用財去法布施,都可以。什麼叫用財法施?比如說古時候人他常常在印經,現在人也很多捐錢去印經,印這些善知識去播,讓人家看到、讓人家懂這樣,不一定自己。那這些福德力,三個福德力都會同時增長,增長善根、福德,善根、因緣就會帶動,就促成啦,所以就容易達到剛剛講的那個問題嘛。對,這樣可以明白嗎?嗯。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覺元學會 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

弘聖上師致詞開示

(2020/08/08 | 高雄蓮潭國際會館)

 

2020一覺元學會會員大會 弘聖上師致詞開示(1).jpg


 

視頻簡述:

202088日,一覺元學會於高雄蓮潭國際會館召開「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會中並祈請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致詞開示。

學員以兩則提問請益 師父上人,包括:

1.「之前看到有些同參明明學修得很好,為何會突然出乎意料的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呢?

2.「業障只能順應它,你順了,它就不成障了,那麼順應業障跟隨業流轉,學生要怎麼樣去理解它們的不同呢?

針對上述提問,師父上人詳加解說,其中豐富義理均可在本則視頻中反覆體會。

 

2020一覺元學會會員大會 弘聖上師致詞開示(2).jpg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藝術美化人生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藝術美化人生】.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六 師父上人年少時於作畫當中悟道,我們如何效法而能在生活中悟道?

 

師父上人是在少年的時候因畫悟道的,想請 師父是不是可以分享這一段的經歷,如何在畫當中得到真實智慧?讓我們學修的人可以去效法,然後在生活當中能夠悟道。

 

【師父上人開示】

這個這個這個名詞也不知道啦,因為這個是個人你們去定義啦。

只是說我們小時候畫圖有一些學上的概念嘛,所謂「學上」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每每在學一個東西,它都有一個「常數法則」。我們藝術的類的不講啦,變異性的那一種不講,常數法則它都有一個規律性,假設畫畫的這件事情是我們小時候都有一種所謂的基本的這一些「三度空間透視學」啊什麼……等等這一些基礎訓練,那老師在教也一定是不離這一個所謂的原則原理嘛。那它也不是不對嘛,因為基本上繪畫是一個視覺藝術,它本身就很現實面,它有一個眼睛看到的,那剛開始一定有像不像的問題等等,然後依這樣的畫畫態度,再研究所謂的存在空間的這種東西。這是一個基本技法,技法之後才有所謂的的表徵的探索這些哲思的問題要表達的情懷的問題,這些才慢慢加進去嘛。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在畫圖的時候,這樣學學學之後,當時就是常常聽到那個社會啊整個國家在講這種所謂的藝術大眾化的這些問題,「藝術美化人生」嘛,包括到現在都還有很多這一種所謂的思維跟標語,也許不等同,可是類似這種標語都很多。那時候就會覺得「哇!藝術美化人生是很好的事情」對不對,那我們就會更有熱情的去專研在藝術裡面。

但是在這一種所謂的基礎性教學上的這一種繪畫概念,我們就會體會到它有所謂的很強烈的「主賓」~主賓分明,前後啦、大小啦、主題客題的一種對應關係。那當然它也教你講究平衡,可是這時候主賓強烈分別的時候,怎麼達到真正的平衡,這就是一個課題了。我那時候在畫畫的時候這個,遇到有這個問題,所以在畫的時候我發現到:如果依這一種我們基礎教學上的這一個繪畫概念的話,它用在的人生裡面是不可能有幸福的,不可能叫做藝術美化人生,不可能!

因為要怎麼美化人生,現在每個人的定位不一樣。那我的定位是──「你美化」這件事情叫做「你完全沒煩惱」,那沒煩惱表示「你不受所有的人事物影響」。那這裡面有一些問題在如果跟所有的人事物處不好,會受影響,因為它有一個反撲的力量。

所以如果依傳統的那種主客非常明顯,永遠以主為最優越,客為所謂最什麼~最卑微的狀態裡面,的人生自己是主,對不對,你的人生像佛家講的「正報」,永遠是主,那帶著這個「『主』最重要」的態度在過的人生,請問你哪裡會有什麼美化?你一定得罪很多人,處處到哪裡都令人不歡喜,因為你都要以你自己做主嘛。人永遠存在著貪瞋癡嘛、分別嘛、彼此嘛、執著嘛,那每個人都要當那個主」的時候,所有的人碰在一起就是不合、就是爭什麼……等等這些負面會產生。所以這些概念在畫畫的理解就開始改變,對啊,我自己在畫就開始改變。

然後這個時候是一種思維,它不可能讓有所謂的悟處,思維不會!可是它會讓明白一些道理,對不對,明白一些道理,可是我們世間人就會把明白一些道理當作悟。那當然我的定義不是這樣,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你透的那個意思,後來就用這樣的態度,第二階段就畫,一直畫。那畫在當中還有加進很多參數,就是「你不是追逐你畫畫要表現什麼了」,這個對我們學畫的人是一個階段很衝突~你不表現什麼,你幹畫?所以,以至於我大學畢業後回高雄,遇到我高中老師,這時候不是國中,我剛那個時期是國中,高中老師他在問我畫畫的問題,因為我展覽一張圖,他也有點好奇怎麼會這個形式,他也問我這些理路,我也告訴他說沒有要表達,他是很難理解的。「可我們畫家就是透過畫面去表達我們的思維嘛,對不對?」可對我來講不是!

在那個時期,國中那個時期,我剛講的那一段,緊接著很專心在畫畫的時候,那是只是在訓練自己的平靜,訓練!它沒有要「表達」任何東西,那可是它「有」東西。為什麼?比如說我們學生一定多數不是一個想像嘛,畫嘛,而是借景,你們叫寫生,那是一個過程。那我們在畫寫生一定有東西,對不對,寫生的物件,可是你只是藉著這個物件的境,在訓練你轉化到畫面上的這個筆跟彩跟水。假設我說用水彩好了或者是筆墨的這個琢磨在訓練你的「定靜」,那「定靜」藉著這一個方塊裡面做一個整然的世界的所謂的什麼?體驗跟局。對啊只是這樣,它並沒有要表達什麼,對我來講是這樣啦。所以當你這一個狀態的時候,後來接觸很多佛法修學的人,才冥合於所謂經典上講的這個「棄思想」的一個運作過程,所以它是符合在修定的。就好像人家在打坐,打坐不是你坐在那邊要思考一個更偉大的創見嘛,不是這樣嘛,對不對。

所以我們畫畫,對我來講它也不是要去創新一個什麼形式,然後表達一個歷史上多不一樣的畫畫形式,來建構一個一席地位,都不是這些。它只是很純粹藉這個物件去畫,去做一個消除所有自己妄見的這一種所謂的過程,那這一個過程冥合於「戒 定 慧」,那你又專注在那邊,在專注那邊的時候,不受外在所有一切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以前小時候畫畫,當然現在很少有機會可以畫畫,一坐下去就可能可以六個鐘頭、八個鐘頭都不起來的,對呀,是可以這樣啊,所以那六個鐘頭、八個鐘頭全部都在修定啊!那為什麼修定?因為我剛講,我不是我們不是在表達要表達一個什麼,因為像現在很多藝術領域有一些類別、派別的,它都是要先寫企劃書嘛,我要畫一張什麼或者我要創作一件什麼樣的作品,我先寫企劃書表達,它代表什麼、代表什麼一大堆先想在前,這時候你已經是所謂的佛家講的「妄想紛飛」了。當然,它也可以鑄造出一個於當今很吸引人的藝術作品,可是那是路線不一樣的,路線不一樣的!那我小時候不是這個路線,所以我們這種路線於名聞利養的世界是不被看好的。欸,可是我們卻體會到它對於生命的豐足是所有以前我們小時候在學畫的過程得不到的,那叫做「放下」。一個叫建構,一個叫放下,它不一樣的。那形式,形式這個介質沒有差別,都叫畫畫。

假設兩個都在畫畫,兩個都在畫這個靜物,一個是要「建構」出這個靜物的畫面的他要表達的美、建構他要表達的語彙、他想藉著這個要訴說什麼,對不對,都是這個。那我自己的不是這樣,是一樣藉著這個是要「卸除」掉所有這些,所以畫面從那個時候就自會轉變,那個形式是自然轉變出來的,就有這些。所以在有一次,在那有一個時空點就「欸,大概就明白啦!就是你說明白什麼?我也沒辦法告訴啊!就「欸!喔!嗯!很好!」這樣,這樣就「嗯,對啊!」是不是「悟」?隨便啦。

總之,之後所有的這一些煩惱幾乎就不存在了。在個剎那就沒有煩惱這件事情,可是還是有人事物要去應對,可是對我們自身來講,沒有這個人生可以值得煩憂的事情,沒有了。從那時候應該是初中二年吧,對啊。嗯,大概是這樣吧。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