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妙音

西藏西行 –微妙心法學修之路

 Westbound Trip in Tibet - The Way to Subtle Dharma of Mind

 

感恩 師父上人!辛苦了 師父上人!此趟西藏西行隨行的壯丁是五隻手指頭可以數得出的,再加上整團的成員們有第一次出國的、有第一次參與「一覺元之旅」的、又平日鮮少運動就挑戰30004000公尺高海拔,以及西藏高、低溫度差距很大的極熱極冷氣候……等等,那可是相當高難度之旅。可是為何十二日西藏雪域之旅,它竟然也是如此殊勝完成了。啊!真是無盡藏‧微妙心法!相信此微妙心法,隨著每位同參從恭敬心、真誠心、清淨心去領會,甚至到現在仍繼續燃燒著每位之心。

 

西藏西行─ 微妙心法學修之路 (1).jpg

末學在香港機場時很開心的向美螢師姐請教佛手度大千

 

此次西藏雪域之旅,雖然末學人已到了西藏,但是整趟行程似乎都昏昏沉沉的,還曾經在遊覽車還在行駛中,原本末學是閉眼休息的,卻突然向斜對座的小妍師姐及走道旁邊的如芬師姐尋找氧氣筒,以舒緩身體。又有一天的午餐因為已進入高海拔地區,末學不但沒食慾,且頭及全身都很不舒服,甚至想吐……(心想:該不會是高山症吧),師姐們實在不忍心看末學、承鸞師姐及阿雲師姐的模樣,於是淑玲師姐就求救於慈悲的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然而在高海拔地區,尊敬的 師父上人不只接受了我們那沒良心的祈求外,末學還深深地感受到 師父上人還特別地爲末學往後十多天的行程著想,就在末學踏上遊覽車的第二階梯時,師父上人再加一句簡短的關心話:「現在如何了?」末學回應:「好很多了」的對答之後,末學就抱起座位旁邊的垃圾桶吐,以及當天晚上睡覺前對著馬桶又吐了第二次……。

 

西藏西行─ 微妙心法學修之路 (2).jpg

慈悲的 師父上人在海拔4700公尺的高山上為末學元和妙音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法道」

對末學而言,真的,「不貪多」!慢慢地細嚼、品嘗,就能體會並享受「法味」。「一覺元」舉辦大大小小相關性質的活動,末學幾乎每場看似虔誠的來共霑法益,而實在是自知沒沾到法益的邊。在第一站「尼洋閣博物館」,當時文成公主出現,降於如芬師姐身上,師父上人以元和妙音加持,又對文成公主做了簡要的開示之後,正當末學走出博物館,隨著導遊將轉往「馬尼石堆」時,末學走到如芬師姐身旁,並對她說:「剛剛 師父元和妙音,很想哭」,師姐回答說:「那妳爲何沒放聲的哭出來,還自己硬撐著」。末學很納悶,並自問:「當時的妳(如芬師姐)不是被文成公主降身嗎?以一般的宮、壇、廟體系給大眾的經驗,師姐妳應該渾然不知現場情形的,我當時的狀況應該沒有人知道的,那就很微妙了」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於是請教了敬愛的 師父上人,以能清楚明白「與外在靈交會」的理路。師父上人以簡而易懂的方法解釋並打個比方,原來師姐在這兒與外在「靈」的交會,跟一般的宮、壇、廟體系是大同小異,形式上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沒完全入駕」,師姐有所謂的「法外之能量的保護、照顧」,也就是正向的能量照護著,讓這些靈來靈去的狀態疏通順暢。那是佛菩薩的加持力和先天的福報,才有這個因緣的照顧。至於師姐為何如此清楚整個的現況,那就如同開車:如芬師姐原本坐在正駕駛位子,文成公主出現並商請師姐讓位到旁邊的副駕駛位,等事情完成後,再請師姐回到她自己的正駕駛位。

然而,坊間一般院、宮、壇等等的體系就不同了,祂們也有外在的「靈」來、去,而乩童被入駕時是很掙扎痛苦的,退駕也總是不醒人事。乩童本身的靈是被壓下去(睡著了)的,並被移到旁邊,等事情處理好,那一位神明走了。通常這一位乩童自己尚未醒,且整個肉體如同癱了,甚至會摔倒,得需要旁來扶或幫忙。

 

「滿招損,謙受益」

從雲南雞足山及這次的西藏行,按理說,末學該更有信心並珍惜此生與 師父上人得來不易的「緣」,何況又有相當多的機會能近距離的跟在 師父上人身邊學習,所以在學修上應該有所進步才對。

哎呀!就是末學的心態出了問題:有著雞足山的經驗,心想只要有 師父上人在,一切都會沒問題的,於是西藏行便沒做行前的功課,就是這種靠勢的態度……。

西藏行出發之前,末學在協談中說:「期望末學身體蕁麻疹的狀況,從西藏回來就會好……(還是一種向外求的心態)」,當時 師父上人就提點「爲何不現在開始作為呢?」。

師父上人希望末學平時的學修功課是專注《弟子規》,自己卻自作聰明的額外加一科目《佛說十善業道經》,萬萬沒想到「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的教訓竟是蕁麻疹,它困擾末學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甚至被醫生安排做紫外線照射治療,已嚴重到遍布全身的發癢。末學完全沒意識到「事出必有因,及前因後果」,竟然在一次協談中,還請求 師父上人爲末學的蕁麻疹給方法。此時的 師父上人有如一位慈祥、嚴厲、失望又不捨的「父親」,還在其他師兄姐前很給末學面子,對著叛逆的末學說:「不明白為什麼最簡單又容易的方法不用,不聽話,不老實做」,又提示:「原先給了什麼功課呢?就繼續照著做它。」

此後,末學仍然自以為是的我行我素,右耳聽、左耳出。就在農曆過年前的協談中,師父上人語重心長的說:「勿在此做學術,勿一直在『保護傘』下……;如果再做學術,那以後請不要再來此!」頓時,末學的整個腦子及心頭所呈現的是:「爲什麼?爲什麼?」即使退休之前,末學就從來沒有此想法、做出此行為等等,對於「被誤解」非常的難過,甚至於心灰意冷,更想自暴自棄,還想自己找個機會直接請教 師父上人。每天反覆地盤問自己在「貪、瞋、癡、慢、疑」出了什麼大的差錯?末學開始有了猜測及反駁聲音,莫非是在協談中,質疑了 師父上人是「文駕」還是「武駕」;甚至於恭敬心不夠,經常插話說嘴,導致 師父上人提醒『請讓我講完它』等等,不自覺的壞習慣使然……;又或者是某某人、某某事件等等。不斷的猜測,不但整個心無法平靜外,整個身、心、靈實在是亂七八糟的。

直到向薏晴(Monica)師姐求助,而她建議當天就開始「老實、聽話、照著做 師父上人所給的功課」。很微妙的,末學的功課做了一段時間後,沒吃藥,僅擦「曼秀雷敦」軟膏,雙腳內側之腳跟的蕁麻疹開始轉好。

 

 西藏西行─ 微妙心法學修之路 (3).jpg

不聽話 不老實 不照做的蕁麻疹

 

西藏西行─ 微妙心法學修之路 (4).jpg

聽話 老實 照做後的蕁麻疹

 

由此體會出「法是藥,眾生是病;應病與藥,隨方解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還有,在這段時間裡,年已過了半百的末學體會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人遇到任何狀況,很自然地不會以「自己」的行為、想法、看法、說法、作法等去觀照去反聞聞自性。末學乖乖的依《弟子規》裡的每一句來審查自己,確確實實獲得非常地多,更讓末學赫然驚醒不知以前的自己及生活是怎麼過的,那麼的「蠢」噢!更感恩每天早上的「醒」——「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末學愛上與 師父上人協談之約,但是末學又緊張自己的不如「法」。

「入虛室,如有人」;「用人物,需明求;倘不問,即為偷」自從麗雲師姐邀末學寫一些關於西藏之旅的學修心得,末學就很自然地坐在電腦前,開始利用「反白、剪、貼」的動作,在「一覺元」部落格的文章裡,挑出表達較屬於自己的感受而想交差了事。一般學術研究的方式,不就是這樣,從別的地方收集很多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論述?現在電腦方便了,不用像以前還得上圖書館找資料、看書、謄寫出相關的資料,編撰出所謂的「論文研究」,那也不怪乎俗話所說:「天下文章一大抄」,那就得看誰抄的功夫厲害吧!末學的學術研究之習氣使然,就「神不知鬼不覺」的著手翻版了一些,它卻沒原汁原味的表達出專屬於自己的感受心得。所幸良心譴責而沒傳給麗雲師姐,它更讓末學曉得:「學修」最著重態度,並且明白與落實它!然而末學所敬愛的、又畏懼的 師父上人竟然在農曆過年前的協談,就對末學提到:「勿在此做學術……」,此實在是微妙無比!

此次十二日的《西藏西行之旅》回到台灣,它已過了一段時間,正如紋宏師兄問過末學:「您真有去了西藏嗎?」,法申老師也敘述:「某日在遊覽車上,請如芬師姐看一看末學有否在呼吸?還勸同參們十二小時不要碰動她(末學)……等等。」此次西藏之旅實在是很微妙的,一切的現象似乎在末學回到台灣後,再慢慢地「沉澱而發酵」,甚至感受:「似乎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有它不同的緣,都是非常地稀有的、非常地珍貴的」!這更讓末學想起在協談時,師父上人提點:「人生若以20年為基礎而劃分,那20歲之前就是春天;2040歲為夏天;4060歲為秋天;那60歲以上已屬於冬天了。」目前的人生過得好的人,不見得未來的靈魂就往那好的地方,如極樂世界;往生之前開悟的路徑是學修所重視的,即往生過程『心專』、『心之清淨』放下一切。」

雖然「父子登山,各自努力」,當學修上總使不上力時,所幸「一覺元」 的同參、師兄姐們會相互的督促鼓勵末學。除非是末學自暴自棄,要不然人生每一段的緣都可提升當下的境界,特別的有此緣遇到了 弘聖師父上人,真正的是「明師難遇,今已遇」!末學已繞了一大圈的路,不願再枉費生命來此一遭卻白費苦功,對自己要有信心,把握當下及不能得少為滿足,同時努力於《弟子規》學修,並祈望能超越六道輪迴、了脫生死,一起努力勇猛精進!

 

西藏西行─ 微妙心法學修之路 (5).jpg

西藏色拉寺前大合照 感恩一覺元有 弘聖上師 有師兄 師姐 學修道路有一覺元真好

 

感恩 師父上人

感恩 十方三世佛

感恩 眾生

 

末學 輝華 敬筆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929日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20929日,15:30~17:0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紀錄組恭敬整理

 

(按:昨天適逢教師節,因此本次明覺講座之後,台北同參安排了一些節目來表達感恩謝師的心意。節目最後,小克師兄向大家宣佈 弘聖師父上人第一本說法集結的書:《明覺講紀》正式出版,隨喜供養大眾。活動當中請金鳳師姐分享集結的緣起,另請素慧師姐分享參與的因緣,二位師姐先是謙虛的推辭,後來則應同參的請求而上台分享。二位師姐上台後侃侃而談,讓與會同參獲益良多。而素慧師姐精於出版事務,原本並不認識 師父上人及多數同參,卻因參與拜佛而得知出書一事,並發心協助,也讓同參感受到佛力的不可思議。) 

 

2013年9月29日 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4).jpg

素慧師姐歡喜分享參與《明覺講紀》出版的因緣

 

2013年9月29日 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3).jpg

金鳳師姐娓娓道來集結《明覺講紀》的緣起

 

師父笑說:這裡從小到大最不會講話的應該是我,所以素慧,應該是佛菩薩要你來拜佛。(眾人笑)

講到「拜佛」,它的意義應該先去明白瞭解,我們要善於舉外明內。「拜」好像是一種身形的一種起落,一般人常停留在一種往外的崇仰,事實上它有很深層的一個意義在裡面。「拜」有「效法、仿效、崇尚」的意思;「佛」是「覺悟」!所以當我們一上一下的時候,「內謙於己、外行於禮」的當中,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內化的佛有沒有流露、彰顯出來?我們的身、口、意在日常當中的運作裡面有沒有如佛?這個才是真正的拜佛,而不只是停留在一種外在的有為形式。

 

2013年9月29日 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一個善學者面對一切佛法的學修,統統導歸自性的時候,他就可以在他的生活當中非常快速的去「運用」。運用之後,他就可以非常快速的把他的人生做一個徹底的轉化,所以真正可以達到一種真實究竟圓滿的人生。這一個人生的圓滿,即是我們自性佛的流露,那麼假說四修德的運作,實則上只是我們性德的演化而已。很多人不瞭解什麼叫「禪修密法,行在彌陀」,我們講:禪者,佛之心,所以我們常常有一個覺悟的心,這個就叫做「修禪」,而不代表說一定要在那邊打坐、面壁。我們以前常說到,有時候常打坐還要準備一筆錢去推拿,因為坐到會痠、抽、痛,對不對?那個不是真正的禪,那個形式還是為了舉外明內,當你在那邊坐如鐘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我們內心如如不動。

所以內不動心謂之「坐」,外不著相謂之「禪」。不著相粗淺的意思叫做不執著,面對外在的人事物不去執著它,台語有一句話叫做「什麼都過得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是對外;當然對內則是要求自己甚嚴。古時候有一句話叫做「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那個寬以待人的「人」也包括事物,寬以待人事物這個就是一種不執著的形象、不執著的運作,這樣就叫做一種基礎性的「禪」。

所以「坐禪,坐禪」,我們要去瞭解它背後的義理,以這個佛之心去面對我們的人生,在我們二六時中裡面沒有離開,沒有分毫的斷層。那麼密法是什麼?密者「在染而不染」,你就能體會到宇宙深層的奧妙。所謂在染不染,如果你離開一個汙染,你哪裡有一個在染而不染。所以它即便是一個高段的方式,可是卻是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統統不能沒有遇到、碰到的一個生命狀態。在這個時代有多少人有這麼大的福報,可以躲在山裡面一個人,然後有另外一個人發心一輩子供養他,什麼事都不用煩惱!關在山上,蓋一間別墅,現在別墅還要存很多錢,然後關在裡面,然後每天有人供養得好好的,沒多少人有這種福報,對不對?尚且,有時候有人有這種機緣,他也受不了,古師大德有人可以這樣子閉關,然後讓人家這樣子供養,三年成就,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可能三個月就瘋掉了,因為我們耐不住!

所以一切的法都平等,可是還得看我們自己的根性的問題。所以與其望東望西、好高騖遠,不如拉回來,行在當下,佛家有一句話叫「直下承當」,白話叫做「活在當下」、「當下即是」。那個當下在哪裡?在我們的時時刻刻裡,所以你回家的時候在你家庭裡;你上班的時候在你的職場上;你出去的時候也許你去看個電影,在電影院裡,你要當一個看電影佛啊,對不對?你在看連續劇的時候有沒有執著,要不然你就連續劇佛,你知道嗎?可是這個東西單看我們的心染不染著,而不是外在的這些形形色色有所罪業,而是我們的「心」,起心動念造了罪業。

所以,跟外在毫無關連,是內在的起心動念的問題。這個密法用在生活當中在染而不染,一切都不染著。古諺有一句話叫做「念念自見,萬法無滯」,為什麼?你自見己性的時候,跟外面的一切萬法皆無關連。所以萬法沒辦法「滯」,有那種滯就要用化學藥劑擦掉,而最好的藥劑是什麼?是佛法。萬法無滯你就可以在一切時中如如不動,你就可以會得自我真性本心,所以如如之心即是真實,這個叫做「密法」。

所以不要把密法想成一般你們形象看到的西藏「藏傳佛法」,叮叮咚咚一大堆,琳瑯滿目,不是這個外相。這一個外相的顯化也是希望我們看到這個「外」,去內化成我們的「內」。外在的琳瑯滿目有沒有辦法誘惑我們的心?如果我們被誘惑了,那個也就不叫密法了,那麼「藏傳佛法」也就失去它的意義了。如果你在這琳瑯滿目當中的運作,你每一樣都契得了清淨的心,那些琳瑯滿目是幫助你成就的,那個又叫做密法了。所以佛法是在於我們自己會與不會當中,而不是外在的那一個法本身是好還是壞,所以與其望東望西、好高騖遠,然後迷心它求,不如回歸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的完滿即是。

事實上一個不管他有沒有福報閉關或者是關起門來念佛三年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他過去生生世世的這個業力還是存在的。除非他回歸了寂光,他契入了一真法界,回歸了寂光,他不用再應眾生感應道交了。回歸寂光淨土的時候,執著心也沒了、妄想的心也沒了、中間分別的心當然也沒了,那麼連妄想的習氣也沒了。所以那一個習氣沒了,不起作用的時候,它回歸常寂光淨土,那個非物質也非精神的自性本然的生命狀態,那時候連因果都空了。那麼這一個是上上乘法,一般不好去說,它必須要去親證出來。一般可以說的皆是方便法,畢竟「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個唯說那個「說」也是方便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能講出來的都是已經方便了。所以既是方便,為什麼還要講?因為方便導引我們契入那個講不出來的真實。

「禪修密法,行在彌陀」,行在彌陀也不盡只是一個嘴巴一直在那邊唸阿彌陀佛而已,「口唸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契入一乘圓諦的彌陀念法,即是自心圓證。什麼是彌陀?彌陀法是什麼?即是所謂的「清淨、平等、正覺」。意思是說我們人生帶著清淨的心、平等的心、正覺的心去行事,你即是彌陀的代言人。那麼你顯化之處,你所遊歷之處即為淨土。所以,以彌陀行,行彌陀,而不是只是一個彌陀聖號一直唸。但是它也沒有錯!一個彌陀、一句佛號念到底,它是幫助我們達到剛剛講的那個十地,所以一句佛號念到底也是一個方便的橋段,它可以幫助我們達到圓滿自性。畢竟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憶佛念佛,當來現前,必定見佛,佛在眼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因此不要小看心念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他不瞭解,說那個沒有讀書的,看不懂經,才在那邊一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他可以透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意象,他一切法心想生,他契入了,專注在裡面,制心一處的時候,他就顯化出彌陀的聖境。我們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為因,成佛為果」就是那一個理論。

整個虛空法界,尚且也是我們的心現識變,單看我們選擇要心現什麼?真心現出來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因為我們的意識形態作用把它扭曲了,就開始產生了這些四聖法界跟六道輪迴,這個叫「識變」變出來。要不然真心是顯現而已,它沒有變化,沒有變化你就沒有痛苦,沒有痛苦就容易回歸自性。那一個自性大光明藏毫無瑕疵,完美無瑕,這個不是一般世間凡人的邏輯可以去想像,可是卻有理論、方法跟方向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所以一個學修者應該去善於督促自己,往這一個方向去挪移、去契入。真正會修的,就是像剛剛素慧講的:「在槍林彈雨當中,毫無傷口,毫無損傷」那樣,人家在那邊砰!砰!砰,我們已經在那邊泡茶喝咖啡,閒話家常,人家還在那邊砰!砰!砰。

所以外在染境真的與我們無關,要善於去創立自己的佛淨土,當然階段性有一種仰賴外在,是一種督促而已。可是真正來講,最後還是要創造自己的佛淨土,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當你成就自己的佛性的時候,你顯化出來的依報不就是你的佛淨土嗎?只是說你可以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吻合,你也可以跟藥師如來的東方琉璃世界吻合,看你選擇哪一尊去想,你就顯化出來那一個狀態。所以「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是我們自心清淨圓滿的問題,而與外在的這些紛紛擾擾毫無關連。

 

2013年9月29日 敬師感恩活動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也感恩近來很多同參為了這些法寶費心,也占用了自己生活很多的時間跟空間,那麼它還是一句話:「凡發生必有利於我」。這個社會上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服務人的人,一種是被服務的人。以前我們常常講說,我們一般人喜歡去算命,算命的過程裡面都期待算命先生跟我說:「我人生充滿貴人。」一聽到「充滿貴人」,就很歡喜,安了!安了!我們也不知道他要「安」去哪裡?「充滿貴人」,就是註定我們是人世間最最遜的那一個人(因為我們到處都需要「貴人」來相助),台語叫﹝給路﹞(比喻能力很差,經常給人家添麻煩的意思),對不對?

所以當我們有緣在發心的時候,心裡就要期待算命先生說:我這輩子沒有貴人。沒貴人的人,就是那個人沒問題,他不需要貴人,不需要貴人就是自己沒問題的那一個人。再進一步就是發心,我要成就為一切蒼生的貴人。當你發心的時候,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能量就回來了,事實上是你本來就有的,也沒有回來的這個理路。你發心成就一切眾生的貴人的時候,外在的諸佛菩薩就無有條件但書要來護持你、護念你。這些龍天一併都來護持你,那時候你怎麼會悲哀,那時候你人生所有的槍林彈雨都有防護罩擋下來了,人家還覺得很奇怪,怎麼來到你這邊,鏘!鏘!鏘,就一直聽到鏘!鏘!鏘,這些子彈不但被你擋下來,最後還被你消納完,消納就是一個焚化爐,把它燃燒,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把這些身邊的垃圾,統統丟進來燃燒之後,產生無盡的電力,再去利益一切眾生。

畢竟一切虛空法界本然是一個自體,我們要是真的去瞭解這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人生很多事情你就自自然然可以去超越了。為什麼前面加一個「自自然然」?因為不假造作,你連想都不用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你只是把你的本分,本該有的正確的思惟守住,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講到「思惟」好像剛剛忘記感謝他喔!思惟是《明覺講紀》的美編(美術編輯),要感恩他,他很費心(全場掌聲)。然後把我們這個正確的思惟履踐,變成正確的行為,付出行動的時候,「行」最後就可以「證」,證實到真實究竟圓滿的人生。那時候,識得一則萬事畢,那時候就真的就畢業了。畢業叫「End」,剛看到好像「Never End」,Never End很可憐啊,你知道嗎?我要坐在這裡多久?〈眾人大笑〉都不能回去故鄉,希望大家都先走。

畢竟地藏菩薩祂也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弘願的話,每個人都是人間的地藏菩薩。地藏菩薩自卑而尊人,把自己處在最卑微的一個位置,所以那個「幽冥」不是很可怕的意思,不要聽到幽冥就想到鬼道,不是這樣的意思。「幽冥」是一個表法的言詞,是形容我們願意處在最幽暗的地方,也就是最卑微處、卑賤處,而成就一切眾生,讓他們都往光明。那就是以前電視常在演的,超人都在底下扛著,有什麼災難意外,上面塌下來他就扛著,把這些人都救完了,他就沒事。

所以,會的看電影就開悟,不會的禁忌一大堆,連讀佛經都造業。這是真的!你讀佛經有沒有貪?讀佛經有貪就造業了!所以本來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讀著、讀著,心清淨,萬緣就放下了,裡面的無量義,一即一切的義理全部都回授回來了,自己就知道了,這是我們的本能。

昨天有跟南部的一些同參分享說:「如果真正會的話,理論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四十九年的法,我們照理說兩個月就要全部會了。」這個的先決條件是「次第正確」,「次第」以現在用詞來說叫「步驟」,也就是說學修的步驟要正確。而這個前面,還有一個關鍵條件,就是我們的「根本智」要先取得。所謂的根本智就是「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的那一個「本能」,為什麼不講「能力」?因為講「能力」,很多人會以為是外在得來的,其實不是。我們的本能是本覺本有、本自具足的一個能力,它不是學得來的,它是本來就有的,一切眾生皆有的這個「如來智慧德相」,統統有。它就是所謂的四弘誓願的第二願,四弘誓願的第一句叫做願景,叫做目標,目標還談不上步驟,有了目標方向我們才有步驟嘛 ,步驟分一、二、三這樣子慢慢次第上去。第一個步驟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誓願斷就必須要去「專」,專注在一個點上,其他不會打妄想了,你煩惱就沒了。

所以學佛,佛法跟世間法的差別關鍵就在這邊,世間法也許要你貪多、要你望多,希望得到很多很多,可是佛法不是,一開始的關鍵叫你什麼?少!少、少、少到極處,少到什麼都沒有了,丟掉,它的術語叫做「放下」。為什麼放下即得?因為你放下一切了,你沒有得失心了、你沒有妄念了,所以你的根本智恢復了,丟得乾乾淨淨的,所以你的根本智的作用就是無所不知。所以佛法的學修依著戒定慧三學,最後可以讓你開慧,這個「慧」──智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那個本能,這是跟世間法的學修非常大的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一個人如果接觸佛法以世間法的方法去學修,就太冤枉了,因為他會皓首窮經一輩子乃至於無量劫都不得成就!他最後頂多就是在他當世可以得到一些佛學常識、佛學知識,也許記憶力還不錯,應對人事物的時候,好說也可以嘴裡吐出很多象牙來,讓人家稱讚一下。可是對於人生怎麼樣去解除煩惱、怎麼樣去了生死、出三界,毫無關係、毫無作用。所以學佛的人,如果目標最後人生不是了生死、出三界,那麼就枉然走這麼一遭了。

昨天教師節,今天也感恩諸位延續教師節的心懷。我們要懂得「師」這個理路,師也不是只有外在的那個老師而已,我們瞭解它的時候,時時處處當願做眾生之表率,當願做眾生之表率,你就會虛心,所以一切眾生這時候也就是你的無上師了。你自己同時也就是一切眾生的所謂的表法,所以它還是一個師。整個宇宙是一如的時候,也不分你我,所以要從這一個角度契入,我們的心量才能廣大。所以在佛家講:「為師當為天人師」,不是做一種世間的傳授、工具而已,在這個境緣裡面,希望提醒自己,然後督促自己再往上一著。

要成就天人師的條件是什麼?至少至少最低標要超越輪迴,有超越輪迴的能力你就有希望成就天人師。最圓滿的當然是超越十法界。六道輪迴超越了,連十法界都超越了,契入一真法界,一般你們講的法身大士。而圓教初住菩薩是高標的低標,高標的高標就是圓滿佛,一般你們講的妙覺如來,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上去,等覺再上去的妙覺,那麼這必須從功德契入,而不是從福德去捉摸而已。

世間法就頂多停留在福德,剛剛我們講的,你讀了很多佛經,你會去講一些,換取一些福利,這個叫做福!你講的也許也正確,也幫助了人家,可是你的心並未清淨、並未萬緣放下,所以你還是停留在福德的範疇。所以福德是可以給人的,功德是給不了的,不是吝嗇不想給,而是即便想要全部給出去,人家也收不得。我們做個比喻,福德就好像我們賺錢,有人缺錢我們可以給他錢;功德好像說我們的心很有清淨、我們很有智慧,請問你智慧要怎麼給他?你不能割下一塊腦,把它移植過去,不是這樣子。你的心清淨,他說我好煩喔!請你給我清淨,給我清淨的心,你怎麼給他?你沒辦法給他,這個叫功德。所以功德為什麼是自性內見,非是布施供養之所求。要把這一個理路拿捏住,功德即是出世法,即是佛法,那麼福德還是世間法。所以學修要在這一個標準裡面深刻去警惕自己,我們在人生的道途上,就完全沒有問題了。末後留點時間,看諸位有什麼疑惑沒有?

李叔叔:請把握,請把保握時間,老師很難得才來一趟

師父上人:不會。南部有位學員宜蓁,她上小妍老師的瑜伽課,有一次就跟小妍老師抱怨說:「你能不能叫師父不要重北輕南?」然後小妍老師就跑來跟我說重北輕南,我說我哪有重北輕南,北部的還很羨慕你們!對不對?所以當下!當下!沒有什麼多少的問題。

李叔叔:請問 師父,為什麼情愛是六道輪迴的開始?這包括人世間夫妻、父子感情的對待嗎?

師父上人:對啊!「六道輪迴淫為本,三界往返愛為基」,你說為什麼?它沒有為什麼?它就是因果,本來就是這樣子。我們常講,喝水就止渴,這個換成一個題目叫:請教諸位,為什麼喝水就會止渴?這跟我們喝礦泉水也是一樣的嗎?一樣的意思!所以到因果的理路它沒有為什麼?因為真理本來就是所謂的自然法則。親子的關係、感情這件事情統統是,所以為什麼佛法的四依法,最後一條教著我們要「依智不依識」。這一個「識」的嚴重,就是到了我們的一般現在人講的這個情感作用,它裡面帶著欲,欲望,它不是理智的。可是偏偏極度理智的人又極度感性啊,這一個感性裡面是理智建構的,一般講:「道似無情卻有情」,這一個情就不是這種情識作用的情了,這個沒辦法用言詞去講。

親子的關係跟夫妻的感情都是六道輪迴接觸的一種因果關係,這些關係遇到了之後不是叫你逃避它,逃避它是沒有用的,因為你的能量因子還在,你必須要去完善它,在隨緣了緣的狀態裡面去棄因絕果。聽好!前面有隨緣跟了緣,而不是直接你要棄因絕果,都不要它。這也就是佛陀教著我們什麼?依著四種因緣所謂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有情識的作用就有這四個關係。在碰到這四個關係的時候,不要害怕,善於對待「討債、還債、報恩、報怨」,這叫做世間的因緣,善緣跟惡緣,學佛的人他就有辦法用著所謂內化的心,統統把它轉變成所謂的「法緣」,當法緣的時候,表面的關係好像是一樣,可是內在實質是不一樣的,這時候就超越了。

所以講到極處這些怎麼超越?到極處的那種,當你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這些統統沒有問題了,它只是我們來到六道輪迴,再回來酬業,你真的可以酬償掉了,酬償掉一定有那些對象行為,可是你的心要保持「無念」,就是清淨。所以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在六道輪迴的應化,統統不離開「清淨」這兩個字,因此八萬四千法門其實濃縮只有一種法,叫「寂靜之法」。它只是用著八萬四千種不同的路徑、不同的手段,統統要你得到同一個東西,叫「清淨」,所以一旦有清淨,這些一併就消除了,你頓念當然圓滿的那一種,你不能說:「我剛剛很清淨,現在這樣就不行了」,所以你能夠保持二六時中恆常的這種清淨,你當下就超越六道輪迴了,而不必等到斷氣。換言之,六道輪迴的痛苦也沒有了,六道輪迴的這些障礙你也沒有了,你那時候就是所謂的「再來人」,不是要去再來,你當下做到了,你那時候就是再來人了,所以你那時候的生活的感受跟你以前的你就完全不一樣。這個也是一種願力的彰顯,願力化解業力,這樣來的。至於為什麼?真的是沒為什麼?你可以試試看,它是可以試驗出來的,可是它沒有為什麼?可是我們常常勸著人家要實驗也實驗好的那一種結果,不要實驗到壞的結果說:「真的是吶!」所以這樣可以理解嗎?

李叔叔:師父,可不可以多深入告訴我們一些所謂討債、還債、報恩、報怨。

師父: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廣的來講,我們處在任何一個跟你有關係的人,都離不開這四個。可是這四個又常常會重疊在一起、交錯在一起,絕對不會單一路向。譬如說我跟李叔叔,李叔叔就是來討我債的,絕對不會只有他來討我債這一點而已,有可能還會摻雜他討我這一筆,我討他那一筆,你看這兩個是不是互為討債。當然有的是我討他的比較少,他討我的比較多,所以讓我忘記我有討他的那筆少的,對不對?他討我的比較多,所以很明顯就是他來討我債的。所以報恩、報怨、還債亦復如是,所以我們的生活當中,統統是被這四個關係所糾葛。

所以修行為什麼在生活當中修?如果你不在生活當中修,你永遠沒得修,因為生活當中才是你的業力。那「修」是為了什麼?為了消業用的,業消福才來,福至心才靈。所以心到靈驗的時候,「覺」出來了,你才有辦法超越這一切的苦厄。所以你不在生活當中修,等於你放棄了你以前的業力,你放棄那些業力,它還是存在,它還會滾利息吶!後半輩子還會一直重重疊疊,一直深入、一直深入,最後你那個石頭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你越困惑,所以在當下即是。

只是說我們去到某些道場,只是要去練練功,我們去學秘訣,學了秘訣回來是要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去用上的。所以如果一個法你是不能學以致用的,那叫做白學,不要學了,浪費生命。一切的真法,理上來講應該都是可以學以致用的,為什麼講「理上」?還有一個「事」,因為事還得看我們有沒有努力去運作我們自己。如果這個「理」搭上「事」,圓融一致的時候、一如的時候,你面對這些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的關係,就非常容易解決了。如果你都不懂怎麼樣?就凡事當還債想就對了。凡事當還債想,不管它是來討債還是來還債的,它來還債的我們也當還債想,不用了、不用還了;來討債的,快一點、快一點還;來報怨的,趕快對不起、對不起;來報恩的,不要緊,到這裡就好了,不然會太過頭。當然報恩,世間法不是只有這樣,只是講這個你們好懂,還有很多很深層的,不好懂的,有待你們訓練一點點功夫出來了,你們再往下一層,那時候會比較得心應手。差不多了,感謝諸位!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陀山行學修報告---

 

2015 普陀山行學修報告.jpg

 

《圓通慈航》

2014712日 師父上人在馬來西亞參訪玄母殿之時,珞晴師姐當下接收到玄母殿堂南海觀世音菩薩邀請 師父上人前行普陀山,與會的眾人們聽到都心生歡喜。回臺隨後,佩玲師姐就與她的先生沈毅師兄前來遞上邀請函,祈請 師父上人前往普陀觀音道場。佩玲師姐與沈毅師兄長年都會上普陀山朝拜求願,在一次上浙江普陀山普濟寺朝拜便發願希望祈請 弘聖師父上人能一同前往,夫妻倆內心很感謝 師父上人如觀音菩薩慈悲拔化佩玲師姐身體長期受到的病魔之苦,看見正確的方向帶來的轉變,因此更努力地學修精進,感受到無比快樂與信心,便決定與沈毅師兄祈請師父上人一同前往普陀山,進而能跟在師父上人身旁學習。這與玄母殿堂觀世音菩薩邀請函冥合,不思議的微妙因緣講座便油然而生。

 

真菡師姐雖與重病的母親分隔兩地,卻在佛頂寺時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一起,她與母親會面了………當場她淚流滿面,就讓我們來聽她娓娓道來當下的體悟吧! 

忽然出現的一位修行者,對大家說了句禪語:「累了就睡」,便默默離開,當下大家都愣住了,而與會的啟森師兄則是記憶猶新,他參到甚麼了呢?

 

【恭請】

弘聖上師 開示

 

【主講者】

張真菡   魏啟森

 

【時間】

高雄場      2015 / 6 / 14  () 下午14:00~16:30

 台北場     2015 / 6 / 20  ()  晚上19:00~21:30

  

【地點】 

高雄 觀止學修中心     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台北太極藝術教室      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報名專線】

 高雄    0912-057121

 台北    0911-279295

 

 

一覺元    主辦

http://www.一覺元.tw

 

~歡迎參加.隨喜功德~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