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

如何突破學修僵滯,達到「至誠感通」?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 --【如何突破學修僵滯,達到「至誠感通」?】.jpg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四  至誠,是不是就是一心?如何突破在學修當中的僵滯狀態?

 

師父您剛剛講到的那個依止,其實還是匯歸到我們的心態的問題。我們想到一個 師父常常講的,就是「至誠感通」這四個字,還有「感應道交」。當我們很多外在的能力都不足的時候,我們要用我們的真誠心來啟動跟上師的這個溝通,那個「至誠」是不是就是一心?我們怎麼樣去提起這一份清淨心?總是覺得在現在的學修當中,你很想但是你的體力你的心態你就是處在一種僵滯狀態,怎麼去突破那個僵滯?

 

【師父上人開示】

其實是價值認定的問題啦,而不是怎麼去突破!你只要價值認定不到位,你永遠突破不了的,永遠突破不了!你只要價值認定到點了,你不用想突破,你都到位。

對啊,你看兩杯飲料,一杯咖啡、一杯柳橙汁,你會拿哪一杯?你一定,很簡單,就拿了你喜歡喝的那個嘛。你喜歡喝的那個,就是你目前飲料的最高價值嘛,對不對?那也許柳橙汁離你比較近喔,可是你會去伸手遠一點拿咖啡,因為「我喜歡喝咖啡」,你懂意思嗎?那就是你的高價值。在這兩杯裡面,那是你的高價值,這個不用人家教,你懂嗎?也不用人家告訴你,你要怎麼樣才能拿到咖啡,你一定會想辦法。

我剛剛還舉例,咖啡放得比較遠,柳橙汁放得比較近,對不對,你為什麼會多一個伸腰過去,挺腰過來,伸手過去拿?是不是比你坐著這樣直接拿柳橙汁累多了?你多好幾個動作嘛,對不對,可是你還是會願意多這麼多動作去把咖啡拿過來喝,對啊,這就是價值啊!

所以你們論到學法,你得先問你有沒有那個價值?你那個價值定義,你的最高價值定義沒有出來,你那個至誠就出不來!我剛剛比喻我要拿咖啡,就是我對那一杯咖啡最真誠,你懂意思嗎?對啊,所以我願意花很多動作把它捧過來,對不對,花很多動作嘛。你如果對它不真誠的話,對不對,那一個用心好了,我們先不講真誠,如果對它沒有心,你怎麼可能花這麼多動作把它捧過來?你一定就方便、隨便就好了,前面容易得到的就趕快拿了,對不對?可是你對柳橙汁沒有心吶,對啊,所以學法亦復如是啊,那個至誠怎麼出來?那價值一定要到點,你才有辦法出來。不是老有一個人在你耳邊:「你要…你要真誠吶,你要怎麼樣,你要怎麼樣…」一直跟你講,一直跟你講,你還是不要啊。對啊,你還是知道啊,可是這種「知道」,你看,定義又來了──這種知道就是「不是真的知道」,是我們知識常識跟普世價值文化養成的那個習慣跟認知,我們覺得應該要這樣。你看,常常我們在講「應該要這樣」,表示我們都不是這樣,只要加一個「應該要」,對不對!那如果我們本來就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再來一個「應該要這樣」,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對啊! 

所以在修行的人為什麼這麼難,就是這個價值認知很難到位。那在這個價值認知再往下推,就是你的需求──你到底認不認為你真的需求它?很多人來學法的,你要他什麼放下煩惱,他說他很難理解,他也很難認知為什麼需要這樣,對不對!你叫他放下他世間的很多欲望,他更難,對不對!因為他來學法就是聽說學了法可以讓我多賺一些錢、聽說學法可以讓我感情變好、聽說學法比月老還厲害可以讓我找到阿娜答……等等,一大堆這一些有的沒有的,這個統統不是學佛法要的目的。

可是如果我們依止佛法來欲求那些,你當然學法入不了,你學法永遠是在那邊半吊子,這時候就叫什麼?你對佛法沒有真誠!因為你對它沒有真正的價值認定,你的價值在於你要阿娜答、你要金錢、你要事業、你要身體健康,你的價值在這邊,所以你會對這邊很真誠,對不對,你會花畢生的精力尋找。比如說,尋找各個的成長單位,一個過一個,一個達不成,你會過第二個,第二個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第三個也是為了達到這個,尋遍了整個宇宙,所有的法本來可以讓你超脫,你都不會超脫,因為你都是為了滿足這個。那這種東西是世間福報的問題,對不對?它是一個幻象,它可得到,得到之後就會失去,對不對?「成住壞空」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嘛。它有它的時節因緣嘛,依照這些時節因緣,它有成的時候,它也有散的時候嘛,所以你永遠追逐不完,永遠滿足不了。所以眾生就在這邊苦,你看,這叫價值。 

如果一個人理解到學佛就是要解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他要直達生命的最本元,已經不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價值產生的時候,價值叫什麼?他覺得他「迫切需要」!他不再是迫切需要這些金錢、名聞利養這些,他是迫切需要「我要怎麼放下這些」。你看,這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養成的時候,「至誠心」就開始萌發了,因為他「迫 切 需 要」,所以他就會很積極精進努力往這邊去達成。這個整個過程,那一個動力是一種真誠,對啊,是一種至誠,這是一種講法啦。 

當然這種佛法真的是一字無量義啊,在不同的時空因緣,它在講的方向不會一樣。比如說,那至誠當然就是一心吶,一心是一真吶。那如果從這個角度是果上講啊,「一心是因,一真是果」,若從果上講,還需要前面講那麼一大串嗎?不需要啊!它生命本然就是至誠吶,對不對,回歸原點了,你匯歸佛位了的時候,你沒有任何造作的,你不需要說怎麼一個至誠,因為它也沒有至誠的概念,因為它本來就是。這個就好像我常常比喻,你們現在都是人類,你們平常生活當中絕對甚少會隨時告訴我「我現在是人,我現在是人…」這樣,沒有這個,因為你本來就是人,所以你不太會去想,對不對?可是比如說你們在路上有一隻貓跑過,你會怎樣?「欸,一隻貓耶」對不對?可是路人甲、路人乙走過去,你不會「欸,有兩個人,嗯,有四…喔一群人…」對不對,你不會這樣子,你本來就是,你懂嗎?

所以這個到位的,這才是真正圓滿的至誠──佛菩薩的那一種…那一種無心之用,那個叫至誠,那那個當然就是完全的一心嘛。所以為什麼講「一念不生是謂誠」?你看,一念不生!那我們現在是「我要『生起』至誠」,你看,那當然差很多啊。可是你也不能講他不對,畢竟眾生處於他要力爭上游的角度的這一個區塊,他沒有一個「你要怎麼樣生起什麼」的話,他沒辦法。因為他被癡暗、執著、分別、妄見卡得太緊了,所以這時候就有一個對法,對法!對法是要衝破這一些愚癡、分別、妄想的這一些東西,要衝破。當你衝破的時候,你回歸的時候,那時候才真的叫誠。所以我們世間人哪裡有誠?那當然,你哪裡有誠?第一,前面再往前推的一個問題時候,你哪裡知道什麼叫誠?我們只知道名相一念不生吶:「師父,我知道啊,曾國藩有講『一念不生是謂誠』啊。」那請問一念不生是什麼?就考慮半天吶。你有考慮你就永遠不知道什麼叫一念不生吶,所以你永遠在思維一念不生,你就永遠不知道一心是什麼。因為它沒有思沒有想,那我們用思想要去想什麼叫做一心,就沒有了。 

所以,一心亦復如是這個理路,也可以從「初始點的」到「到位點的」,那到了到位點它全部都涵蓋了。「初始點」是依妄的角度這邊來方便闡述的,對不對?一心,比如說,一件事情,你看一件事情,做事情,比如說以前很多同參跟我說:「師父,我昨天怎麼樣看經,是不是就叫一心了?」你有時候在那個時空「啊,是是是!」對不對?到底是不是?那當然不是!可是為什麼你講「是」?你不是撒謊嘛?因為你跟他講「不是」,他就〔起呸面〕(台語:翻臉),他就不要了,不要學了。所以要「是是是」,他錯把專心當一心,世間人是這樣啊。

那到位的是整然的心吶,也就是說你的生命體已經證得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了,那時候叫「你有一心了」。你看,這個對我們一般人怎麼去想像?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喔,還是從那個一步一腳印,怎麼卸除掉這些貪瞋癡、分別、妄想、執著,怎麼符合戒定慧之學去完備,這樣才有辦法,對啊!

 

 

 延伸閱讀 : 第六期《一覺元會刊》特別企劃 •一日平常

                    👉2020 親教師的慈勉 | 一日平常 影音    

                           🔰 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 親教師的慈勉--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