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521法雨寺-九龍寶殿

Instruction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Fayu Temple at Jiulong Treasure Hall

on May 21st, 2015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1日法雨寺-九龍寶殿.jpg

九龍觀音寶殿供奉昆盧觀音佛祖像

 

地點 法雨寺-九龍寶殿

時間 : 2015521

 

--- 收錄於《圓通慈航》

 

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以什麼身為之說法」;

清淨法身佛倒駕慈航教化眾生,即為毘盧觀音

師父上人:

這個叫「後位菩薩」。佛菩薩有「位前」、「當位」跟「後位」。那後位也有層級, 後位菩薩戴毘盧帽就是最高層級,就是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祂已經回歸清淨法身的本體了。

一般來講修淨土的叫做「常寂光淨土」,修密的名詞叫做「大光明藏」,那修禪的就是你「回歸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了」,那樣祂已經回歸於如來果位了。所以因應某一個眾生需要我示現觀世音菩薩的樣子去度化他們,祂就降格下來!

就好比你現在是博士,可是有一群學生在高中學習,需要你去當高中老師,這時候你就不叫教授,你就叫高中老師,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尊是毘盧觀音,最高級毘盧觀音。

晏菱師姐:

所以「潮音洞」那尊是最高級的毘盧觀音?

師父上人:

「潮音洞」每個人看到的也不一樣。

晏菱師姐:

真的哦?

師父上人:

對!每個人看到的不一樣,會隨著每一個人至心、誠意的狀態,而感應有所不同。好比當年,聖一法師從香港來到「潮音洞」朝拜觀音菩薩。他帶了一個小徒弟,內地有一個法師接待他,三位都進去「潮音洞」裡面禮佛朝拜。他們三個當然都很誠心, 結果三個出來都很歡喜,就在路途上分享,發現彼此都看到了觀音菩薩顯靈,可是形容的都不一樣。聖一法師看到的是戴著毘盧帽的毘盧觀音,全身金色,就像現在的造像一樣。那麼他帶的小徒弟看到的是比丘相,出家人的相。內地法師看到的是最普遍, 我們經常看到的白衣大士相,都不一樣!所以才叫做「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以什麼身為之說法」。

所以佛菩薩本無形象,乃至於佛法,也本無一法可立。佛本來沒有說法,祂說法只是因應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如果我們沒有問題的話,就沒有法嘛!是因為眾生有太多問題,每個問題都不一樣,所以才有八萬四千法門,有這麼多無量無邊的法。所以佛法常常用藥來比喻,「法是藥,眾生是病,應病與藥,隨方解縛,就路歸家」。所以「應病與藥,藥到病除,病除亦當藥亡」。今天我生病吃藥,病好了,「藥到病除」,健康了就不能再吃了。沒生病又再吃藥叫做嗑藥、吸毒。那我生什麼病,我吃什麼藥就好了。我們不要生一種病,然後進到中藥行,全部藥都要吃,這樣會吃壞身體的。這個叫應病與藥,又叫對症下藥。「病除藥亡」,滅亡的意思。最後回歸清淨本體,什麼都沒有,可是卻什麼都能夠去成就。

所以祖師惠能當年在開悟的時候才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的自性能生一切宇宙萬法,當然要回歸回來我們的自性本然。也就是,「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那麼一切的諸佛菩薩名號,亦皆是因應眾生的執著、分別、妄想見而巧名安立。之所以是「巧」,就是妙到極處了。所以佛法有無量無邊善巧方便,因應不同的眾生, 就給他不同的法藥,是這麼一回事。

 

階段性我們要依賴法,而捨掉世間法這個非法,當世間法捨掉之後,

第二步驟連佛法都捨掉,那時候才叫真正的佛法

所以我們就要知道,《大般若經》裡面講什麼?「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第一個法尚應捨的法特指佛法,第二個非法的意思就是世間法。什麼是世間法呢?就是你想的、講的、做的對待出去,一定會有煩惱不得清淨、不得超越解脫的,這叫世間法。那麼佛法是藥,用剛剛講的這一個準則去對待人事物,回饋回來沒有一點煩惱憂慮牽掛,就是我們世間法叫做皆大歡喜,全贏!不是雙贏而已,雙贏還有第三輸,所以是全贏的。佛法是這麼一個圓滿美好的一個介質。

所以《大般若經》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回歸空性,當然世間法更不用講,那些會執著、煩惱的勢必要統統丟掉。可是有時候一個學習者會落在兩邊,叫我們不要有, 我們卻偏偏會執著一個空。執著空它還是叫執著,它這個空叫做假空。所以空也要捨下,最後連佛法都要放下。放下之後,你才能體會到如來真正所說的法。所謂的,為什麼要說法?因為一切眾生有這些問題!所以「佛說一切法,但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我們能夠習得這一個清淨本然的生命狀態,本來沒有一法可說。所以世尊當年講了四十九年,最後才說,如果眾生說祂有說法的話,就是毀佛謗法,是這個意思。

那麼我們階段性要依賴法( 出世間法),而捨掉世間法這個非法。當世間法捨掉了之後,我們第二步驟就是連佛法都要捨掉,那時候才叫做真正的佛法。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那你才能回歸真正的毘盧遮那體性。

 

毘盧遮那佛真正要表法告訴我們的是:

你的智慧,就是清淨法身佛,清淨法身佛是你自己!

所以華藏,華嚴啊!毘盧遮那佛就是華藏世界的教主、導師,也就是清淨法身佛嘛!那我們知道,一般世俗人知道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或應身佛。那麼之前我們講,真正祂要表法告訴我們的是:「清淨法身佛是誰?是你自己!」你哪個自己?你的智慧,就是清淨法身佛。那一般講,「汝之性也」、「汝之體也」,你的本質就是清淨法身佛;那圓滿報身佛就是「汝之智也」,你的智慧;千百億應化身佛是什麼? 是「汝之行也」、「汝之用也」。你的行為、你的作用就是所謂的千百億化身佛。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取得善巧方便,他就沒辦法辦到。善巧方便是學不來的,善巧方便是智慧的模樣,一個人有智慧,他的樣子、他的言行舉止就叫做善巧方便。所謂善巧方便就是完全沒有副作用,那這一個人在世間就是遊戲神通,自由自在,來去自如。

 

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對待裡面,符合戒定慧三學就叫佛法;

若讀經、念佛卻不符合戒定慧三學,那就叫做世間法

有智慧的前提就是要有清淨的心。那麼你就知道法是什麼了?法就是要對治我們這顆紛亂的心。我們的這顆法藥,就是要讓心安定下來、攝受回來的。那麼「定」的理路知道了,藥是什麼?就是佛家講的「戒」。所以「依戒得定,依定開慧」,戒定慧三學一併完成。在華藏世界,華嚴境界裡面,毘盧遮那佛所教化的三學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不是依次第的。當然,我們一般眾生沒有那個慧根,暫時依次第也不錯, 可是最後還得要把次第放下,所以才有所謂的道共戒、定共戒這件事情。

你有智慧就等同有定功了。那一般人沒定功,不可能有智慧!有的人持戒,在持戒的當下他等同有定功,等同有智慧。所以是三而一、一而三。那麼這個三而一、一而三的戒定慧三學,也就是跟世間法最大的分野嶺、最不一樣的地方。

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在世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對待裡面,符合戒定慧三學就叫做佛法;如果我們在那邊讀經、念佛,不符合戒定慧三學,那就叫做世間法,我們只是拿著佛的形象,在行世間之實而已,那個對我們人生不會有作用。所以佛法處處是心法,它是不會被外在這些有為質礙的成形、成立來障礙的。那為什麼又要依著外在的有為?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壞世間相」。外在的有為是假,所以借假修真。不能放棄它,但要放下它,所謂是萬緣放下。

那放下跟放棄有什麼不同呢?放棄就是我都不努力,我就不要。那叫逃避、放棄,當然無有一事可以成就啊!那放下是,我樂於接受跟面對我當下、這輩子所遇到的人事物,它不一定盡如你所意,也諸多讓我煩惱憂慮牽掛,可是你要有這個勇氣去面對它。面對它的時候不要煩惱,得失從緣。當你面對它的同時,也許會有一些瓶頸障礙你度不過,這時候再去學習個佛法。佛法教著我們,假設遇到一個不喜歡時應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它,你就把它學起來,然後面對,這樣就對了!這時候就叫做「放下」。

所以非是天下第一等人才,他是學不了佛的;換言之,佛法也是要訓練我們成就為天下第一等人才的。你哪時看到天下第一等人才,是每天在煩惱憂慮牽掛的?當然都是掌握先機、運籌帷幄、安然自得,那是天下第一等人才!所以佛法可以幫助我們達到這樣一個生命狀態。

所以這些「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佛菩薩會的能力,是一切眾生本來的德能相好,一切眾生當然可以恢復回來。也就是說,三明、四智、五眼、六通這些所有的不可思議,世間人講不可思議的能量,一般你們講神通、道力,都是世間一切眾生的「本能」。之所以是本能就是不假他求。那當今為什麼我們沒有,諸佛菩薩有?因為我們有煩惱憂慮牽掛,把這一個本能給障礙住,顯露不出來。

就好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電燈泡,有的電燈泡上面灰塵比較厚,即使插了電,它的亮度也沒那麼亮;有的泥巴把燈泡整個蓋住,所以光完全透不出來。那這時候要做什麼?把灰塵清掉、把泥巴洗掉,插電後都一模一樣亮。

那一模一樣亮就是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那個面目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一切眾生的自性,也就是清淨法身毘盧遮那如來。「毘盧遮那」是梵語,它中文意思叫做「遍一切處,遍一切時」,也就是說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你自己,你自己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這時候清淨到極處,你要瞭解什麼有不成的呢?那就在當下。

那我們眾生就像是海上的泡沫,彼此不相屬,對不對?泡沫一個一個的在那邊飄, 彼此不相屬。什麼是佛?就是當這些泡沫破掉,回歸到大海後,都一樣了,所以「四河入海,無復河名」,不再有河、溪、江這些名詞了。入海,大家的水都一樣了。所以那一個水泡的破掉形容什麼?要成佛你第一關鍵就是要破我執,執著!六道輪迴是執著產生的,那個執著就像堅固的泡泡在那邊飄,所以自己要修。你不是去把人家的戳破,你是自己「破」,你就回歸大海了;別人不破,他還是在六道輪迴。所以別人也破,也回歸!當回歸時你們都一樣了。

 

阿羅漢破執著,學習成為菩薩叫做「位前菩薩」;

再把分別心去掉,平等拿回來,祂就成了菩薩了,叫做「當位菩薩」;

當平等昇華,覺悟成佛,佛倒駕慈航以菩薩身分幫助人,叫做「後位菩薩」

所以第一道的執著沒了,我們就脫離輪迴,就證得阿羅漢果了。那阿羅漢果也就是所謂佛菩薩的七信位菩薩,華藏世界教法裡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再向上一著就是妙覺如來了,就是毘盧遮那的生命狀態。

泡沫破掉,第一個層級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再把平等拿回來,就是分別心去掉, 祂就成就菩薩了,那時候就叫做「當位菩薩」。那麼阿羅漢要學習成菩薩,那個叫做「位前菩薩」,是這樣的意思。那有一個「後位菩薩」,就是當這個平等也昇華了之後,覺悟了,那時候叫佛了。那佛倒駕慈航來當個菩薩的身分去幫助人,這個叫做「後位菩薩」。所以你就知道,毘盧觀音是什麼菩薩了?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1日法雨寺-九龍寶殿 (1).jpg

把握因緣,合十傾聽,法雨寺九龍殿外

 

學員們:

後位菩薩。

師父上人:

你看,多不簡單!所以我們要跟祂效法學習。你看,多莊嚴!坐在那邊。看這樣有沒有其他的疑惑?沒有的話就講到這邊。

學員們:

謝謝 師父。

師父上人:

那開卷要有益 ,行遍天下,入寶山不得空手歸,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要會的人才會,所以禪宗常講「會嗎」,會與不會。會的,那個所謂嗑瓜子都會開悟。不會的呢?不會,讀了三藏十二部還是一個什麼?佛呆子。

小虞導遊:

師父,那是不是智慧到了,那個我執也就破掉了?

師父上人:

當然,可是那個「會的」意思,就你要方法對,不能盲修瞎練。

小虞導遊:

那就是「專一」嗎?

師父上人:

專一,對啊!可是有多少人不懂得「專一」這兩個字?那是妳,妳幸運,所以妳現在慢慢「要會」。有多少人還是不會!接下來要靠著你們一傳十、十傳百。佛法一定是這樣,所謂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可是要記住,演在說前,不能只會說,然後都做不到。那個叫騙人,懂嗎?

古之聖者,是所謂「演而後說」,賢者所謂「說而能演」,那麼我們芸芸眾生是什麼?「說而不演」。那叫騙人,不能作騙人的示範。所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所有的佛理我們要撿起來用。不要學了佛法……現在時下學佛的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們學了一點小道理,持個小小戒,就用放大鏡看別人,「你怎麼這樣!你怎麼那樣!你怎麼……」對不對?從來不去修正自己,只是學個知識常識,那這樣就會把佛法的招牌給打掉,打壞掉。所以佛法,現在是末法時期。所謂釋迦牟尼佛法運有正法、像法、末法時期。

釋迦牟尼佛滅度的第一個一千年叫「正法時期」。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那個第二個一千年叫做「像法時期」。很像,很像表示還在,就是所謂的像法時期。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你就知道,佛法何時傳進來我們中國然後開始興盛的?佛滅度一千年後,剛好是禪定成就的這個時期,所以中國的禪風特別盛行。也真的,成就的古師大德不少。那「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也就是說要修清淨心。你只要清淨心沒有,其他的參禪你都不用講了。參禪你必須要萬緣放下,止息、一念不生,你才有辦法。它的基礎就叫清淨心。所以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已經過了一千年,還有九千年。

那麼末法時期、像法時期、正法時期,在佛法來講本來是沒有的。祂為什麼會講? 是因應眾生的根器越來越差了。以前的人悟性比較高,我們現在人因為社會的染著, 讓我們的貪瞋癡太濃了、太濃郁,以致於把我們的悟性給壓得死死的,不是沒有。所以我們現在不是直接要講悟,而是先除障。先把障礙除掉,再來發光那個意思,我們現在人修行比較麻煩。所以為什麼到後來末法時期會衰敗?也就是佛法裡的四眾弟子做了錯誤的示範。

 

佛弟子有責任把佛法真正的美好與受用表演出來:演,就是做到!

什麼叫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我們常常拿香拜佛、讀經念佛,可是從來不依著佛法的標準去改個性,然後就讓一些未學佛、未修佛的人,看到這些學佛的人都討厭死了……「只會下指導棋糾正我們,自己都不改!」你看,不能讓人家服氣, 那麼這就是佛法衰敗的主因。

所以,以致於今天,我們所有佛弟子都有一個責任,要把佛法真正美好的樣子跟受用,表現出來、演出來。演就是做的意思,做到!那做到不用去下指導棋,人家看到你這麼美好,自自然然會來跟你請教。請教之後,你跟他說幾句你的學修心得,很真誠的脫口而出幾句,他就受用無窮,就會拿去用,用了他也變好了。所以每一個人都這樣的話,我們這個社會不美好才奇怪,對不對?哪還要想個怎麼環保、科技怎麼發展。

因為心現識變的時代裡面,不離心性的問題。剛剛有個楞嚴殿,《楞嚴經》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這整個虛空法界是我們心現識變出來的。所以存清淨的心,示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清淨的環境、人事物,清淨裡面沒有煩惱。我們的心如果染雜,顯現出來的就是煩惱憂慮牽掛的人事物,我們自己也痛苦。所以要回歸到自己身上來,為這個社會做一個表法!

這個就要有氣魄,對自己要有信心跟督促力。如同六祖惠能祖師當年見弘忍的時候,弘忍大師問他:「為何來拜佛啊?」「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哇!這不是幾十年難得的那個佛才,人家講奇才、佛才,是幾百年都沒有遇到過這一種!那麼為什麼他能夠二十四歲就開悟證果?人家二十四歲而已,就作佛去了。那作佛去不是說斷氣了,他活著就是佛了,只是在我們中國的因緣,沒有用「佛」這個名稱,用「祖師」來形容。他已經開悟證果了,所以示現祖師。人家還是文盲,對不對?所以學佛、成佛這件事情,跟讀不讀書無關、跟男女老少無關、跟不同國籍無關、跟高矮胖瘦統統無關,就跟一件事情有關,「心清淨」。

心清淨要怎麼辦到?放下!剛剛講了,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遇到我周邊煩惱的人事物,我把我的得失心丟掉,這叫做放下。是往內在的,而不是叫外在讓我討厭的人事物不見,不是這樣的意思。你把得失心放下、丟掉了,外在本來讓你討厭的人事物,你也不討厭了,所以你走到哪裡,不就自在嗎?不就快樂嗎?要不然我們就會處處成障,處處走不通。因為你們人間講,事不如意常八九,這是佛菩薩很難想像的。因為祂「事如意」,十全十美,祂沒有事不如意的事情。怎麼眾生會搞成這樣子呢?所以觀音菩薩祂緣起大悲心,希望用祂過來人的經驗法則,來教著我們現在事不如意常八九的眾生,「希望你這樣好好學,你這樣好好想,你這樣好好做,你就可以成就了,就不會有不如意了。」所以人人皆是未來佛。

那「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只要你不斷訓練這件事情,放下什麼東西就很重要了:「執著的心、分別的心、妄想的心」,是放下這件事情。不要放錯對象哦!把這些放下了,你就幸福美滿回來了,你就跟諸佛菩薩同一類。所以「修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學習成長要常常反躬自省、反觀自己,然後聞聲回性,那你這時候就即與諸佛同一類,你就是列在佛班了。我們現在都不是佛班,都是眾生班。所以要趕快成就去列在佛班。那假以時日你們就坐在那個桌上,很多還不明白的人就會來請教:「某某佛菩薩,請祢教教我。」這種志業多快樂,走到哪裡,利濟到哪裡。

 

「大願地藏」、「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

四尊菩薩的表法融合一體叫作一尊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你覺得誰有這種魄力?一般泛泛走卒是不可能辦得到的。所以地藏菩薩也是無盡慈悲,祂久遠劫早就成佛了、圓滿佛了,祂只是倒駕慈航去救度,地獄的形容就是更苦難的眾生,那越苦難的眾生越需要耐性,越需要更大的慈悲,更大的宏願,所以一般我們講「大願地藏」。

升級提升上來,廣度眾生,叫做「大悲觀音」。大悲心裡面要有智慧,才不會有副作用,所以叫做「大智文殊」−−文殊菩薩大智。剛好祂今天生日!那麼有智慧的慈悲運作固然好,可是不圓滿,不普及就不圓滿,所以叫做「大行」−−大行普賢。中國四大名山不就這四尊嘛!那這四尊菩薩各自的表法融合一體,就叫做一尊佛!菩薩四修德的圓滿,即是「佛」性德的顯現。所以透過學習佛菩薩,就能自己回歸本來真佛。

那麼地藏菩薩戴著毘盧帽,也就是隱喻著,祂早就是佛了,祂只是把自己降格。那什麼叫做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呢?很多人聽到都會好害怕對不對?祂管鬼的跟鬼有關係,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個名稱都有它的義理的。所謂幽冥者,幽冥就是常處於最低位,也就是表達謙虛、謙卑到極處,教主就是這教育做到最極處的那一個人叫教主。所以幽冥教主是謙卑這件事情做到最圓滿的,就叫做幽冥教主。那是誰?就是地藏菩薩。

什麼是地?什麼是藏?地是心地之意,藏是寶藏,所以我們的心地寶藏無窮無盡, 開發無盡。我們人生的幸福美滿不要往外去追求,而要往內去開發。所謂自性的流露即是一切寶藏的形成,所以叫地藏王菩薩。

 

菩薩又叫做「覺有情」,亦即時刻度化眾生,不疲不厭

那麼菩薩是「覺有情」,也就是學長、學姐。什麼叫「覺有情」?度化一切眾生於不疲不厭之間!另外一個名詞叫「已經覺悟的有情眾生」。祂們已經覺悟了,那我們是迷惑的有情眾生,所以我們有痛苦,覺悟的有情眾生沒有痛苦。「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整句話多好,地藏王菩薩是最謙卑的那一個人,祂才會有最大的耐心嘛! 那你想想看,一個傲慢的人哪會有耐心?因為看不慣這個、看不慣那個。謙卑的,什麼都好、什麼都好。所以祂這麼有耐心,祂自自然然能夠感化一切最難調伏的眾生。地藏王菩薩!你看,那個毘盧帽,就非常的重點,很多人看過就閃過去了……「不過就是地藏王菩薩」,耶,我們沒有一個人做得到!可是,是可以訓練到做得到的。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1日法雨寺-九龍寶殿 (3).jpg

嬰兒靈動清澈的雙眸,眨也不眨地定在 師父上人身上。師父您認得我嗎?

 

所以毘盧觀音你就知道,祂在觀音級數裡面的高度了,祂都是教我們的,所以學習成長的人、修行的人要善學。所謂善於學習就是把祂接收進來,然後內化。祂講什麼話,我就照著講什麼話,祂做什麼行為我就照著做,祂想什麼我就照著想。那人家這四大菩薩,也沒離開學佛者很會背的那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祂在想的。那祂在做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祂在做的。

既然做這一件事情,就有次第、有步驟,它才會圓滿,所以這三句不能顛倒,第一步驟叫做「煩惱無盡誓願斷」。你不斷煩惱,你心不清淨。心不清淨的人廣學多聞會有瑕疵、會有障礙、會把它扭曲。它本來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會把它解讀錯誤。所以學佛的第一步驟是清淨心,也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方法就是不要多,「一」就好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透過一件事情,一個佛事,覺悟的事叫佛事,一直訓練,訓練到沒有想法了,那時候清淨了。

這時候「般若智」就出來了,你們講的《大般若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那個般若就是智慧,你根本的智慧就出來。你那一個智慧是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無二無別的,那是你的本能。透過這個方法,有這個智慧出來才有能力廣學多聞。所以把「法門無量誓願學」放在第二步,原因在這邊。那麼你那時候學法就快了。很多人說:「這是真的嗎?我們做得到嗎?」剛剛講的六祖惠能,他就是這樣啊!他文盲,他哪裡能看經學習?你看,他的優勢就是他清淨。

清淨從哪裡來?從對外沒有欲望來。沒有欲望自己就知足常樂。知足常樂就是天王殿彌勒菩薩在教我們的「大肚能容」,所以祂居處兜率天。兜率天的意思,中文就叫做「知足天」,一切後補佛都必備「知足」這個條件。當然祂們知足的標準,不是我們一般嘴巴講的知足,比方有兩顆糖果、三顆糖果要給你,嘴巴說:「我一顆就可以了啦!」一面說沒關係、沒關係,結果,「嗯,你還真的拿走啊!」不是這個哦,我們太狹隘了!祂們那個知足是真做到,所以兜率「知足」。

那麼從這邊來講,六祖惠能回歸那個知足清淨了之後,般若智就開啟了。所以當時他才有辦法在無盡藏比丘尼讀《涅槃經》的時候,還可以回過頭來跟她解釋《涅槃經》。無盡藏比丘尼把《涅槃經》給他看,要請教他問題。他說:「我看不懂字,因為我是文盲。」無盡藏比丘尼就一個疑惑,看不懂字怎麼還能夠解釋佛法給我聽?六祖惠能講了多有智慧的話,「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所以是自心清淨起用的智慧,叫「般若智」。一旦有這個,六祖惠能在法達禪師讀了《法華經》三千部,講述到第二品給六祖惠能聽時,他說:「不用講了,不用唸了,後面我全知道了。」這就是般若智的妙用,也就是如來智慧德相本具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的能力。你自然就知道!

一般你們講「無師自通」,就是你的般若智取得了。這時候學習所謂的三藏十二部經,就快到你無法想像了,就好像龍樹菩薩一樣。龍樹菩薩,佛滅度五百年後,祂用三個月就把佛四十九年的經教全部學完了。你看,三個月而已!也就是祂先取得了般若智,所以就這麼簡單。

這樣你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才會快。那你快速取得了這個學位之後,你倒駕慈航,回過頭來才能履踐,履踐就是信守承諾,符合「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四弘誓願不就解決了?所以會的,光四弘誓願整部佛法已經講完了,是我們參得透、參不透的問題。所以還是一樣,好自「參」去!

 

「大肚能容,笑顏常開」,當看到彌勒佛就要學到,

原來做人的第一步要歡喜、要包容

 

弘聖上師 說法開示 2015年5月21日法雨寺-九龍寶殿 (2).jpg

彌勒菩薩坐像

 

師父上人:

廣佛華嚴−− 大智。解決了!佛經一字無量義,拆開無量,濃縮一也,多妙!「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汝若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由心造」。都是回歸我們的心性而已。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很歡喜,也就是說,當我們進去四王殿時,看到彌勒佛就要學到,原來做人的第一步要歡喜、要包容,「大肚能容,笑顏常開」就是彌勒菩薩的表法焦點。什麼事都先不講沒關係,要先歡喜再說,那這樣跟你互動的人就歡喜嘛!歡喜了之後,要和光同塵。接下來有什麼要改進的再說,就進去大殿裡面,開始學這個菩薩、學那個菩薩。那佛會怎麼樣?因為佛代表不動、代表定、代表無為,「無為而為,方能成就一切所為」。所以這些都是配套的。

學員們:

謝謝 師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