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元 文萃 第 18 期【信而有徵】
相信「如是因,如是果」!
《太上感應篇》隨身小冊發心製作體悟
Have Faith in Karma - My Realization of Voluntary Producing
《Treatise of the Most Exalted One on Cause and Effect》Leaflet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太上感應篇》的總序。為什麼叫「感應」?感是「因」、應是「果」,有感必有應;種什麼因,必感得什麼果;招禍或得福都是取決於人自己的起心動念。師父上人曾開示,要拯救現今是非顛倒、混亂悲慘的世界,最快的方法就是全力推廣因果教育。《太上感應篇》是因果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此一隨身小冊可以提醒我們落實因果的重要,時時斷惡修善、趨吉避凶,進而超凡入聖、了脫生死。
接到文萃編輯小組向我邀稿的訊息,主題是:為何想發心做《太上感應篇》小冊子?依照我以往慣於逃避的習氣,肯定直接推辭,但或許是《弟子規》中這句「勿畏難」有深植心中,因此沒多思考,便應允要試試看。
要說發心的過程很簡單。緣由是我祈請拜師時,師父上人給我第一個功課是背《弟子規》及《太上感應篇》,當天立馬在法寶區請了《弟子規》小冊子回去背誦,回頭卻找尋不到《太上感應篇》相關書籍及小冊子,只好自行上網抄取,倍感不便,當時便生起要仿效《弟子規》小冊子形式,來規劃《太上感應篇》。
請教晏菱師姐相關流程後,便於協談時,祈請 師父上人賜與標題及法語墨寶,並用一覺元名義印製流通。得到 師父上人慈悲應允,並向我講解發心的真義,師父要求整體質感要精美,這樣才會讓人珍惜不會隨意丟棄,還有要注意字體大小,以便各年齡層(老花眼)閱讀。當時正逢家人生病,想藉此發心幫家人做迴向,所以很快著手進行。因毫無經驗,真的不知從何著手,加上自身時間及自由受限,只能放棄找印製《弟子規》小冊子的廠商,而在自家附近找了無相關法寶印製經驗的出版社配合。溝通過程還算順利,但沒多久即發現彼此都有依賴和推卸責任的心態。對方想快點交貨收錢,我以為花錢即可了事因此一開始就鬧了個大笑話──
做好排版,請 師父審閱時,師父攤開翻了兩下即說:「這樣排版是對的嗎?」當下心中還納悶:「有錯嗎?」師父指出錯誤的地方,當時我心中除了羞愧於自己怎麼沒發現外,更驚訝於 師父怎麼能一眼就看出來?在旁泡茶的波芽老師說:「真是太厲害了!」(指 師父)當時,波芽老師還代為請教 師父關於冊子美編的美感,師父上人笑著回答:「版排錯就是醜啊!」
這份內容文字是由其他相關團體取得的範本,轉交給出版社擷取出來進行編排,所以就一直照著那個版本作為校稿的依據。幾次跟 師父上人報告進度後,師父上人給了我一本感應篇,說是給我參考,一對之下,赫然發現雖然都是同一團體出版的書,標點符號竟多不相同,還有錯字。師父應該早就知道才會給我正確的版本。的確,師父太厲害了!幸好沒將錯誤再延伸出去,否則業就造大了。
後面的逐字校稿,對一向不專注、妄念紛飛的我,真是一大考驗。同一份稿校對五、六次後,仍會出現之前沒發現的錯字,因為心、眼、口根本沒有一致,雖眼看口唸,但心早已飄蕩千里外。每當又發現錯字,真是嚇出一身冷汗。但不完成又不行,只好一再調整方式,重複重複,直到沒發現錯字才停止。但那時已經對自己喪失信心,不信任自己。剛好因緣際會下,幸運得到幾位同參協助校對,真是感激不盡。
那時出版社一直催促,要我確認是否可以開始印製,我請老闆再給一些時間,因有請同參協助最後校對。老闆的回覆居然是:「你是想把責任推給別人嗎?」我訝異地回他:「不是耶!最後成果一定是我自己承擔,只是我錯太多次不相信自己,才請人協助。」老闆不好意思地說:「因為他及員工會彼此協助校稿,但出錯時就會互推責任。」天啊!原來我們心中都有這種邪惡的想法而不自知。但說也奇妙,經過這一次,原本對校稿漠不關心的老闆,後續居然會主動提醒我有哪個字怪怪的喔。
校稿期間,有同參得知製作小冊子這件事後想共襄盛舉,我當下一口回絕,但心卻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態。原來我自私地不想把布施的機會讓給別人,明白我這是「貪」後,就開放給同參參與。其後也獲得 師父上人開示:「隨喜功德在圓滿的心,而不是出錢的多寡」,讓我更明白什麼是圓滿的布施。
印製前,有同參提供建議,是否要參考其他版本,未必要與《弟子規》相同類型。當時心急,只想趕緊完成,怕更改版本得重來一次,浪費時間,因此未接受提議就開始進行印製。心中還很高興所有麻煩都告一段落。等到收到成品,都快暈了!不但說好的塑膠套子沒了,因摺頁太多,紙上的薄膜會滑,所以摺出來是歪斜的,最慘的是當初只在意字的大小,沒注意字體,跟 師父賜的法語墨寶一點都不搭。心中又惱、又後悔!當下生起把錢退還給同參,然後全部銷毀不算數的逃避心態。
幸好有同參們的鼓勵及協助,自己才能提起勇氣,看見發心過程中自己諸多錯誤的心態,以及看輕法寶製作的態度,造成了這可怕的結果。錯已造下,只能彌補。我試著將歪斜沒摺好的部分一本本調整,此時,廠商也找到較合身的塑膠套子,就這樣,慢慢完成了一千本。完成後,心中滿滿的感謝!感謝在過程中所學習及訓練到的,感恩在這當中去看到自己的貪、瞋、癡、慢、疑,也感恩同參們。在完成此稿的同時,我似乎明白了:什麼樣的起心動念,造就什麼樣的結果,原來,這就是因果!
弟子 瓊瑤叩首
✨延伸閱讀 : 文萃第18期【信而有徵】相信「如是因,如是果」~《太上感應篇》隨身小冊發心製作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