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4).jpg
大覺禪寺

 

時間:103223

地點:廣東省雲門山 大覺禪寺留雲亭

                                        紀錄組恭敬整理

 

劉導:佛教不是有許多宗派嗎?不同宗派是不是代表不同的學修方法?

師父上人:不同宗派它的切入點不一樣,舉例來說:我們講一個圓,你從這邊過去跟從那邊過去不一樣,但雖然路徑不同卻都可以達到圓心,只是這樣的差別。又譬如說:你住台南,而我住高雄,你必須要告訴我往北走的路徑,才能到台南,對不對?假使今天你的朋友從台北方向來,你就必須要跟他說往南走,南跟北兩個字不一樣,可是都可以抵達台南,如果你叫我從高雄再往南,你叫台北的朋友再往北,就越走越遠,目的地都達不到了,這個叫方法不同,就是佛教宗派的不同。

劉導:但是它歸結到目的地的路都一樣,只是方向、方法不一樣?

師父上人:對!方法不一樣,就是看這個人的質性而定,並不是說佛教本來有這麼多方法,不是!比如說:我本來沒有朋友住在高雄,我就不用老是跟人家說你要往北走到我家,就沒有這個說法!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1).jpg
大覺禪寺留雲亭內  師父上人回答劉導提問

 

劉導:或許是不是有每個人都想到達的目的地,但是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想法?

師父上人:對!所以佛家講兩句話:叫做「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到原點了沒有不一樣嘛,可是方便啊,每個人來處不同,所以他的方向都不同,那個方向的不同,就是所謂的「法門」的不同,可是達到同一個境地、同一個目的。所以修佛的人共同的目的就是要覺悟,所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劉導:所以自己要找尋正確的好方法?

師父上人:理論上一定是這樣,你一定要找到一個你容易做得到的,本來法無高下,法──你講的各個不同宗派,它是平等的,沒有誰高誰低,只因為我們眾生的根器有利鈍的差別,所以顯示有高有低。現在的學佛的環境差異很大,變成各宗派相互比較,這個是不對的。為什麼這麼多方法?有的宗派有次第學修,譬如說:假設我只是小學生,我就不能去讀博士班,因為我沒那個程度;你已經是博士班了,卻叫你去讀小學,你就不對味,所以適合就好了。其實我剛講了,你們遇到的情況就是理論對,所有各宗派的理論都對,可是方法沒有,你就沒辦法達到,而且,方向也錯了,學佛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就是「不為自己的」,你才有辦法透過佛法的學修去成就無上道。

可是我們現在多數人學佛,第一個一定是想要自己得到好處,第一步就錯了,所以這一種「善」裡面有夾雜。學佛是好事情,可是夾雜了你的自私自利,果報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佛經上有一句話:「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你的初發心不對,你的動機不對,你做同樣一件好的事情,結果還是不如人意,所以學佛必須精精準準。我常用一個理路來形容,成佛之道你差一毫釐、一度都達不到!好比說:垂直這樣一條線走到極處就成佛,那麼我們走偏一度呢?原點出發時感覺不到有偏差,但是即便只偏一度,你是不是走越遠偏差的距離就越大?所以你要百分百精準無差那一度直達才有辦法,相對從別的地方來的也一樣啊,百分之百啊!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2).jpg

師父上人解說成佛之道一度不能差的道理

 

劉導:那個偏差可不可以再拉回來?因為我們目標一樣,但是我可能走到一半已經知道方向偏差了。

師父上人:那個修正的時間會久到讓你無法想像,的確是可以拉回來,就是一般我們講,假設你偏離了真理,你的因緣、善根、福德都不錯,也遇到善知識他幫你引導回來,又正確了。你看,他從這邊知道正確方向,再引導回來是不是就有不同的路徑了?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回來,統統可以到達同一目的地,為什麼一定可以回到同一點?因為一切的幻化都是我們的「自性」起用,而自性無二無別,所以六祖惠能開悟後說的那一段話最後一句講「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一切萬法皆是自性所生,所以當然你在一切萬法裡面迷失方向,你都可以導回來,回歸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解決了。可是這些一定要符合我剛才講的,方法、理論、方向一定要精準無缺,不是我們拿本佛經看一看、讀一讀就有辦法可以辦到的,因為我們用自己的錯誤知見去理解,還是錯誤。

譬如說,我們光講一些例子好了,常常跟我們相處的親朋好友,我們就沒辦法完全了解,即便他活生生在我們眼前,我也很難形容讓你知道?甚至是我們也很難具體用言語來形容自己,讓人家了解你完全的樣子,所以,一定要放下自己,那個不能了解就是因為我們有偏見,佛家的術語叫做「見取見」、「戒取見」,最後產生「邪見」,前面來自「我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我見」就是執著一個「我」,有「我執」的話,我們的觀念、思維是偏頗的,總合產生叫做「邪見」,「邪」相對「正」,正叫正確,邪叫錯誤,我們用著錯誤的知見在運作人生,我們以為好的事情都會變不好,所以很不容易。佛法的學修跟我們一般的學術不一樣,不是在那邊讀書,它講真才實幹,就像說:你知道一條道理你一定要去做到一條。

好比說剛剛我們遇到幾個老媽媽,也許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內在的情緖不穩定,所以,導致於外在的現象受影響,所謂物理現象的基礎是心理現象,那轉心嘛!我們知道了,對不對?「知道,啊!可能為人要心平氣和、處世要和善一點」,我們都知道,但我們不去做,就沒用!佛法就是這件事情。假設你不知道,人家告訴你這句話「你要心平氣和哦!」你不知道有這句話,可是你本來就心平氣和,這個本身就是佛法,所以佛法跟這些知識常識的知與不知無關,讀經與不讀經無關、念不念佛無關,他跟我們的放下與不放下有關。所以跟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統統無關,跟我們的內在的執著、分別、妄想的放下有關。一旦放下了,你頓然乍現就是光明淨土。到那時候你應化人間是一種遊戲,遊戲不是敷衍了事,而是一種自在,自在喜樂。

「自在」的前提還有一個「主宰」,你沒有主宰權,你的人生也不會自在的,也就是說有絲毫的煩惱、憂慮、牽掛就叫不自在,「絲毫的」!有一種是細微到我們的知識層無法理解的,那個也算數,現在的科學家把它定義叫「潛意識」,潛在所以平常不知道,可是遇到境界卻會產生情緒,那個潛藏而絲毫的情緒,佛家講到最後連這絲微的情緒統統沒有,那才叫做主宰。你憑什麼主宰?真正能主宰整個虛空法界的人就是沒有那個「自己」的那個人。佛家才強調「放下」,你放下了天下你就得盡了天下,它是一如的。所以自始至終佛法講的是同體觀,而不是共同體,我們現在人普世價值都認同說生命共同體,要對待對方好,可是你想想看,你有一個對方,就是剛剛我們講的五見的第二個叫「邊見」,你跟我,那是因為我喜歡你,所以我對你好,我堅固一個「我」,我若不喜歡的時候怎麼辦?不喜歡就對你不好了,所以要把自己的這個「我」抽掉,抽掉以後對立就沒有了,那時候就叫同體。

我有基本的本份,應該對你好,當中沒有條件、但書,不談條件的,只是一種天職,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底層本來的樣子。好像剛剛看到那個柱子「念佛是誰」,參話頭,念佛是誰?想到極處也沒有一個「誰」,哪來一個誰念佛的時候,解決了!可是,這是理上,對不對?不容易,還是得透過訓練,現在的人根基不夠,能有如此領悟的人,基本上都是上上根人才辦的到,上、中、下根以降的,都需要次第去薰染,透過長時薰修、一門深入,把自己的惡習氣染、染、染…薰染去除掉,恢復了正常了。就像說把燈泡上面覆蓋的灰塵清掉,就恢復你本來那個燈泡,你本來就會發亮,而不是去外面找一個亮,我們現在人常常學修都「心外求法」,佛也告訴我們「了不可得」,後面那句話,偏偏要去心外求法,求一個什麼?佛也曾經講:「佛實不度眾生,唯眾生自性自度」是自己度自己,自己要幫助自己,就是最後「落實」很重要。

佛幫助我們理解,所謂「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開」就是「講」、「開破」的意思,用白話文翻譯這句話,叫做言教、身教。都是在告訴你,什麼叫正確的佛之知見,佛是覺悟叫正確,什麼叫正確的知見,正知正見。後面還有兩個字,一般我們講「開、示、悟、入」,後面有一個悟,開悟的悟,悟入是我們眾生自己的事,佛菩薩沒辦法幫我們,祂只管告訴你明白,你不明白,我表演給你看,事實上這是倒過來講法,其實日常生活當中祂的言行舉止就是了,是我們看不懂!佛為什麼祢要這樣做?為什麼祢要這樣待人處世?我們看不懂?所以祂告訴你道理,這叫「開」,所以示開、開示都好,不執著這個,那我們聽到了、看到了、學到了,我們就要有悟處了,用現在白話文,就是理解的意思,我們理解了,而「入」就是做到了,所以悟入是我們的事情。

現代人不能只停留在看書的角度,為什麼?因為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即便世間拿了十個中文博士的人,看著中文佛經看都會出錯,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於清淨心,我們的學識涵養雖然很高,還是有煩惱,只要我們有煩惱,就沒清淨心,只要帶著煩惱去看佛經,你的理解一定是錯誤的。這時候會「依文解義」,後面那一句叫「三世佛冤」,你看光這一句我就聽過人家解釋成三世諸佛都「怨」,怨懟這個人、太討厭這個人了,怎麼把我的本意解釋成這樣!佛不會討厭人,祂是量大、心胸寬闊的一個生命體怎麼會如此?所以「三世佛冤」的意思是:祂很冤枉,「我不是這樣解釋,你們怎麼把它解釋成這樣又做成那樣呢?我既不是做這樣也不是說那樣,你們卻把它解釋成這樣」,所以祂喊冤枉,冤枉誰?不是祂自己冤枉、受委曲,祂沒有委曲可受,祂是替這些眾生不捨,好冤枉的眾生,明明有正確的理解就可以得到幸福美好人生,怎麼搞成這個樣子呢?明明不要生氣就好了!心平氣和、量大福大好了!福至,心就靈了,心靈驗了不就開智慧,萬事都解決了?明明寬厚一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拿去用,人生就解決了,偏偏不用,光知道有什麼用?沒用!

而知道佛經的正確道理卻不去力行的人會徒增「傲慢」!因為我知道很多義理,也很會傳誦,所以大家都稱讚我,給我很多掌聲,無形中傲慢、優越感就產生了,你看!這就是一把刀。當年弘一大師講的「名聞與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諸善法,如劍斬人頭」,你看他的形容,好像劍斬人頭,很恐怖啊!名聞利養就像那把劍,其實他用劍比較溫和,用刀可能更狠一點,刀把我們的法身慧命砍死了,以致於我們不能成佛。學佛的人第一個條件是要求自己離開,不是離開這個社會,而是離開內在的「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這四種心態。能離開這四種心態的人,頂多也只見到佛門,還沒有登門。比如說:假設此處《雲門》是佛門,就像現在的狀況,我們已經看到佛門了,卻還沒有走到那邊入那個門,你看!佛法有多高深?

那麼要走進去呢?必須放下「執著」,前面我講的沒有「名聞利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自私自利」這四種心態的人,已經很不錯了,在這個人世間已經堪稱「君子」跟「賢人」了!「聖」還差一點點。他看到佛門了,要走進去就是要把「執著」也丟掉,換言之,有那四種心態的人絕對有執著,沒有的人卻不一定沒有執著,把執著丟掉的人就踏進佛門了,雖然登堂卻還沒有入室,還要把「分別心」也丟掉,入室之後還沒有證果,必須把「妄想」去除才能證果,學佛就是這些學分!所以佛法是一個生命總合的教育,我們不講它是高深教育,我寧願把它講成是所謂的基礎教育,因為我們每個人,人人都需要,你只要懂得佛法,你會巴著它不放,除非你不懂,不懂的人執著在人世間的名聞利養,這樣的人他永遠不會懂,可是他的人生一定很痛苦、很不如意!

我們過年、過節常喜歡「歲歲平安、年年如意」的吉祥話,這是我們喜歡的結果。掛些吉祥話啊,寫卡片祝福朋友,祝福的美意是很好,可是我們常常忘記了,美好的結果它要有原因,不只是我們寫幾句祝福的話,或是收到朋友的卡片,我們就能夠歲歲平安、年年如意呀!「歲歲平安」的原因就是所謂的「諸惡莫作」,「年年如意」的原因就是「眾善奉行」。年年如意之餘,人還想更寬廣、更飛黃騰達,那更需要「自淨其意」,這個基礎的理路就叫做佛教。佛就是在教育著我們,如何讓我們達到幸福美滿人生。這就是總原則原理,可是路徑不一樣。路徑不一樣,所以產生剛剛你講的法門不一樣,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看這樣可以理解嗎?其實一切世間不要說佛法的派別,整個宇宙都是佛法,你說道教也是佛法、基督教也是佛法啊!我比如這樣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則現什麼身而為之說法」。應以基督身得度,則現基督身為之說法;應以老子身得度,則現老子身而為之說法;應以太上老君身得度者,則現太上老君身而為之說法,統統都是啊!

 

【廣東行】--大覺禪寺留雲亭內劉導提問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3).jpg

遊客不請自來,聚精會神聽法

 

劉導:佛教傳那麼久,是因為中間有所偏差,現在我們是不是再從頭開始學習?

師父上人:幸運的人當然直接契入源頭,但是「總在遇緣不同」。作一個比喻你好了解:如果我們拿我們世間的學習成長,從小學到博士班?如果今天我小學的年紀直接遇到一個博士,他願意直接「一條龍」的教育方式來教導我,我很快速地可以達到博士位階,我不用小學畢業再來個周轉,國中,再周轉,高中,高中還要考試,考不上還要流離失所,又重考回來,又大學…,是不是浪費很多時間?這個叫「總在遇緣不同」。你遇到的是最原點,你直接「一條龍」直接上道了,如果你遇到的只是中間位階,那麼你可能很努力,也只能達到中間位階而已,不一定有善緣,同時又能緊接著上去,那時候就有很多的境界出來。對於真實法來講,就是只有那個源頭,其他的都不用。

劉導:所以也有速成的?

師父上人:速成就是踏實啊!踏實跟薰染。比如說我剛講的,速成就是你有因緣直接遇到博士班的博士,你就巴著他,你就一直在他的氣場裡面薰染他的言教、行教(身教),感染久了你就變成那樣,就像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那就是踏實、就是速成。他們(指在場幾位師兄們)以前學佛很久!你可以聽聽他們的學佛經驗,就知道他們都在標準佛寺裡的學佛過程。我這邊插播一下,我講的標準就是一般我們講「傳統佛教」,我們跟傳統佛教不一樣,我們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之後才有傳統佛教,傳統佛教衍流到現在就產生了這個所謂的…。原始佛教是教育的佛教,傳統佛教裡有教育的佛教,有儀式,現在卻變成求神問卜的佛教、觀光的佛教、怪力亂神的佛教…一大堆各式各樣。未來會更多,還有邪教的佛教,各式各樣的佛教都產生,原始佛教跟傳統佛教這兩個是有保障的。可是很少人可以遇到原始佛教,原始是傳統的根,那你們(指在場幾位師兄們)那時候有遇到傳統佛教嗎?讀經讀很多,佛友很多。

劉導:所以原始佛教幾乎要失傳了是不是?

師父上人:幾乎啊!一億個人裡面看有沒有幾百個人,原始佛教也就是一乘。

宏哲師兄:光是佛法是一個教育,這句話就很多人不知道,以前我在學佛,現在回想…我也沒把佛法認為是教育,現在回想說我以前還沒有學佛前,我也沒有意會說佛法是教育,心裡面沒有這個觀念、概念。

師父上人:一般就是儀式、宗教、朝拜、修行,而修行的定義各有解讀,然後一種自我感覺良好,打坐,打個坐,嗯~我現在很好了,是真的好或假的好,沒有一個依準,就變成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一覺元 的頭像
    一覺元

    一覺元 YJYLC.tw

    一覺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