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行】--廣東南華寺九龍泉前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時間:103年2月22日
地點:廣東南華寺九龍泉前
紀錄組恭敬整理
九龍泉前天下寶林牌樓下 師父說法
眾生總是要有「相」,他的心才能夠去意味,一個真正學修之人離相即相,你不違背「相」,可是不要忘記「相」背後所意涵的理路,正所謂「性本空寂」,何來這些萬物造化?所以「禪」是一種平衡、均衡,事實上「佛心是禪」、「佛言是教」,而佛的行為就是一種「戒」。剛才從住宿的飯店離開時,飯店門口的牌板寫著,聞什麼?思什麼?修什麼?三個字如果拆開就不是了,你知道嗎?所以「聞、思、修」基本上是同一件事情,接觸到了你就明白了,你就做到了,是同一件事情,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眾生離「悟」這件事情太久了,因為我們迷失太久了,所以我們習慣了漸次。漸次也就是現在人講的邏輯,邏輯思維有次第,它是一個比量,可是我們真正的生命體性並沒有次第。所以回歸常寂光頓然乍現光明,沒有這一些所謂的幻化的存在。
可是依緣起用又可以映照萬物,所以「自他不二」,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如果我們拆開就已經不是了,因此希望你們可以從這些境緣造化裡面去「返聞聞自性」,以致「性成無上道」的這一個路途。換句話說就是:人要懂得反躬自省,然後取其萬物造化的表法意義。正如「水」是什麼?水是智慧啊!你們不要只固執地守護著你們乾淨的手,而心裡面的「十」這個「一如」卻散亂不已。為什麼呢?佛家講「合十、合十」,手顯得很散亂,黑、白無常每天就跟著你啊!所以洗淨我們的無常之心,匯歸合掌,它是一個表法。而不是說那一口泉水,真的可以讓你喝了就飛天鑽地,不是這樣,這是一種迷失。可是它卻有表法意義,如果我們隨時存在這個「念」,先來洗個手,你要想到的是:散亂的心已經被洗滌了、乾淨了,用著最清淨的心去禮敬天地造化。
所以從祖庭的首位開始下去,拿「香」表達一種「信」,「堅信」跟六層次的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六個信一定要具足。第一個不要不相信你自己,所有成佛都是自己成的,不是他佛啊!六祖早已成佛,祂坐在佛龕上與我何干?可是如果你能透過祂的行儀、表法,去返聞自性、反躬自省,那麼你也就可以成就無上佛道,到時候就「佛佛道同」,匯歸了。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欲知所有的一切佛性,也必須透過自己的「放下萬緣」,才有辦法回歸。所以當洗完之後,拿著一個信香,「信」有一個表達的意義:「宣示」!我宣示「我要成佛」!
當年六祖去會見五祖的時候,很有氣魄,他跟五祖說:「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所以經常問著你們,你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拜佛?大家都在求闔家平安大賺錢,這個不是佛法要告訴你們的,這個是本來就會擁有的,你不需要追求。所以看到六祖,不要只是要跟祂求個平安、求個財、求個幸福美滿而已。祂要告訴你的是,真正幸福美滿掌握在你們的手上,你們有沒有如理如法去行遍天下?比如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那是一種非常大自在的解脫。
所以我們常言:「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密不妨溪水流」,所謂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用來形容我們的心清淨無染,也就告訴諸位:「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只是回歸我們本來的樣子而已,而不是往外去追求一個造作。我們眾生的迷失就在於「外」、「內」的差別,所以佛家講「外道」,不是說不信佛的都是外道,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你迷失了你自己,「一切十方三世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就是說你的本能本來就完美無瑕,是因為我們眾生動了一個妄念之後,科學上的用詞「時間」跟「空間」就產生了,我們活在時間跟空間裡面,然後所有形形色色的現象再返回來障礙住我們,這是多冤枉的人生!
所以教育著我們「放下即得」,放下什麼呢?放下我們內在的執著心、分別心跟妄想的心。第一念「妄想」產生後,「實報莊嚴土」就現出來了,那時候是諸佛的報土;再者,妄想再深入變成了「分別」,「分別心」一產生了就是所謂的「方便有餘土」;分別再深入,「執著」就產生了;這個「執著」現出了「六道輪迴」。所以一個人想要超越六道輪迴,其實不是往外求保佑就能夠超越,而是放下自己的執著心。執著是什麼?就是「非得要怎麼樣不可!」這樣的人生多冤枉!我們人生的幸福美滿,關鍵就是執著與否。聽好,是「人生」而已,不是「生命」,因為生命超越,他也許不化現為人。
人一旦放下了執著後,他就超越六道輪迴,那時候就是你們一般講的初階位。就是剛才經過的五百羅漢殿,阿羅漢是學佛的第一個學位,也就是考上了佛法裡的「高中生」入學班。阿羅漢沒有執著了,可是祂有分別,再把分別去除,就是我們在前面一些殿裡面,看到有的表法塑像叫「菩薩」。菩薩有祂很大的能力了,這也是一個學位,跟我們的本能回溯相應而已。再把最後一個妄想丟掉,就跟六祖惠能一樣成佛了。所以接下來超越十法界,成佛在所謂四十一個位階的法身大士裡面,只是哪一個位階的問題而已。哪一個位階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年級,小學有六個年級,大學有四個年級,他都讀同一科,只是他的圓滿度不同而已。
也就是說,人生的主宰權是在我們自己的,不要忘記這些表法的工具,可以讓我們返聞聞自性而成就圓滿的無上佛道。如果錯過了呢?我們那時候就叫做「外道」,外道就叫做迷信。「迷」相對「覺」,所有的佛都叫做覺,所以,佛者,覺也。一般講我們心要念佛,也就是說我們要隨時提醒自己那個念;念者,憶也,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謂之念;佛者,覺也,覺察身心勿令起惡,謂之佛。所以念佛這件事情,隨時在我們生活當中去運作,我們自己就叫做本來真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無奈的是眾生只迷心他求,只求得外在的一個依皈,倒過來講叫皈依,而不自知真正皈依之意。
在唐朝時,佛、法、僧的定義已經被扭曲了,所以六祖惠能當年苦口婆心勸著眾生,去重新正名、定義、認知,所謂的佛、法、僧是何義。我們現在的人皈依三寶就是找一個法師,然後舉行皈依儀式,度牒拿到了,皈依也完成了,這是世間人認可的,佛菩薩可不承認!真正的皈依三寶,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法者,正也,正而不邪謂之法;僧者,淨也,淨而不染謂之僧,所以真正三皈依是:皈依回我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你必須要把內在的真佛如來體性彰顯出來,那時候才是成就佛道,才是真正的供養無上佛道。
供養不在於金錢,當年禪宗也講,所謂的「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所以是你要見性的,明心即是見性,見性即是明心。換言之,明就是明白、了解的意思,了解我們心的造化。《金剛經》亦言:「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正念。所以你要創造你的人生,就要「去妄顯正」,你不起心、不動念即回歸真如自性,就是回歸我們菩提自性本來的清淨,所以有這些理路。因此,來到禪門祖庭,不要忘記你也要回歸所謂的禪淨,那個禪淨就是你們本來的樣子,所以人家才講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對不對?
為什麼「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一個「惹」字也是一個方便講,因為眾生有一個內、外,所以用個「惹」來去除他的內、外,事實上何處有塵埃?既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可是這個一乘諦,眾生不好懂,所以才有無量無邊的這些禪法。所謂南頓、北漸,它其實還是一如,所以八萬四千法,法法平等,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要不然本無一法可說,因為「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哪還有什麼法可以修?自性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瀟瀟灑灑的來此一遭,瀟瀟灑灑的回歸,回哪裡?皈依者皈無所依,因為本來無一物,你還要依什麼?
當你了解到這個一乘真諦的時候,我們頓然心是可以放下,因為那時候你不知道要求什麼,因為本來無所求。為什麼叫無所求呢?整部六百卷《大般若經》告訴我們幾個字而已,「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為什麼會告訴你不可得?因為你本來就有的東西,你去哪裡得?你本來就有的東西,你認為有所得,就不是你本來有的東西啊!所以真如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完美無瑕,那時候叫做「不求而得乃謂真得」。
南華寺九龍泉
簡簡單單跟諸位分享這一段,看大家有什麼疑惑沒有?所以有洗、沒洗都好,洗個手當作紀念也不錯,如果人多就讓給別人。佛法講一個字「讓」讓讓,讓盡天下,你就跟天下和平共處,和諧天下才會產生,千萬不要爭,為什麼?連「禪」都這樣講:「此宗本無諍,諍則失道意」。所以退下來講說,我們眾生在這個有為質礙世界裡,秉持幾句話,你的人生會很幸福美滿,因為是根,我們講「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忍則口和無諍,讓則尊卑和睦」,這四句話把它撿起來用,可以從家庭美滿到事業順暢,乃至於到道業的成就都不離這個根。
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事實上平地、高樓一如,它是不二,那只是它的承受度的問題。眾生有一個距離、有一個妄念,所以必須講很多,畢竟法是藥,眾生是病,所以應病與藥,隨方解縛,就路歸家而已,那麼藥到病除,病除藥亡,千萬要記住!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果病除了,你還要吃藥,就叫做嗑藥,那時候就叫做吸毒了,懂嗎?所以本來乾乾淨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