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幸福人生講座 (高雄)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內容
(於李珞晴師姐主講後開示)
【霧、誤、悟的人生方針】
時間:102年12月22日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難捨能捨大丈夫,捨盡天下得天下,所以佛法的成就唯有二字──「放下」而已。眾生因為迷,而顧慮自身,所有一切的放不下也都是由自身而起。所以,我們眾生最執著的就是我們這一個根身,要超越,勢必要放下,要捨才會得。然而,得到的這個天下,其實歸無所得。無所得,回歸清淨本然,自性本然。因其自性歸元,所以能生萬法,所以就得天下,因為天下是萬法,是由自性所生。因為我們眾生的關注點狹隘,所以在「一切法從心想生」的角度,你想「一樣」,你就會失去了什麼?「無限樣」啊!那麼,一樣是包含在無限樣裡頭,而無限樣裡面有無限個一樣,這一個統統要歸納的時候,勢必就是統統要去捨掉。它既非精神又非物質,所以剛剛珞晴老師講到的那位科學家的研究報導也滿好的,讓我們去了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你「若見諸相非相」的時候,你就「見如來」了。
科學家他們非常努力的研究,他們可以用第六意識緣到所謂的「阿賴耶識」,可是,沒辦法契入「自性」,因為自性非精神、非物質。我們如果沒有離開執著、分別跟妄見的一個作用,人生是沒辦法真正的回歸。可是,第八「阿賴耶識」的作用它基本上是一種儲存、倉庫,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妄念種子統統具足;而第七「末那識」(執著)的能力要來得比分別第六「意識」(分別)小一點,所以第六意識的能力非常強大。因此,我們現在的科學家,他可以運用第六意識去探索、去研究,可是它最大最大,頂多就是緣到阿賴耶識,沒辦法回歸、消歸自性。所以從科學家的角度,有百分之十的宇宙現象是可以去探索發現到、去理解到了;而其他百分之九十,他們說不見了。不見了,講得對不對?對世間來講是對的,可是他不知道那個不見的跑去哪裡了?如果你們大家學過佛就知道,那個不見就是消歸自性了嘛,所以你就知道,其實諸佛菩薩比人類還多,你知道嗎?
我們不是常說現在很難成佛對不對?那是因為我們在「小」的裡面用放大鏡看自己,我們用的這個經驗,大家多少都會有,比如說,我們會把我們家的悲哀當做是全天下最悲哀的,對不對?那就常常拿著我們的悲哀去向人訴苦:「啊,你不知道啦,你不會比我還痛苦啦!」。然後那個人也跟你說:「我不會比他還痛苦」,那個人說:「我們兩個不會比他還痛苦」,全世界都在比痛苦啊,所以就越來越痛苦、越來越痛苦。照理說,這是一個錯誤的念頭,你最後會不會真的是最痛苦那個人?最後還真的會變成最痛苦的那個人。為什麼?因為那個放大鏡一直拿來照自己的痛苦,那就是更深的執著,你的執著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一切萬法本是自性所生,換言之,是我們心現識變的。當我們一直用放大鏡去加碼我們的痛苦的時候,我們自己是不是就是全天下最痛苦的那個人?因為我們是那個痛苦的唯一、單一啊。那是「一即一切」,這一個單一,拓展出來卻是一切啊。所以,世間法中講唯一,而在出世法中不講唯一,它講全一。全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一個宇宙萬有,本然是一體,是全一。所以,我們的宇宙萬有就真的就變成最痛苦的啊,所以活在你裡面的這些人事物,你只要每每遇到,你都是痛苦的回應。譬如說,你看到人家快樂你也痛苦;看到人家痛苦,你又比他更痛苦。看到人家快樂,你嫉妒啊,你也痛苦,所以完全都沒有快樂,這是一種迷失啦。
所以利及自己、顧慮自己、有一個自己,你就揮之不去這一個東西。因此,所有的聖哲,都教著我們第一件事情,要什麼?「無我」!道家講「無為」,佛家講「去我執」,不要有「我」這個概念。從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見的放下,乃至於放下我相,所謂的「我、人、眾生、壽者」相,「我、人、眾生、壽者」見,這幾句話的統統的分離、放下之後,我們不但超越了三界,也超越了十法界了;而超越三界就超越六道輪迴了。我們現在此時此刻能感受到的一切喜怒、憂喜、這些悲傷、這些快樂、痛苦,是統統沒有離開所謂的六道範疇。我們現在濃縮在六道裡面的人道,為什麼前面講說沒有離開六道呢?而不講只是人道?因為維次空間重疊在一起,我們難免會遇到不同維次的牽繫,因緣會遇的這種糾葛,所以等同我們也就在廣大的六道裡面。
但事實上,一個人他一生也就在輪迴裡面了,而不是說斷氣之後到哪邊去輪迴。輪迴有大有小,從早上起來,一念不生,你剛起來是如如佛啊。然後,開始想東想西、望東望西的時候,開始雜了,看到貪的,你就變餓鬼啦,對不對?遇到瞋恨的人事,你又下地獄啦,然後搞不清是非邪正,不明究理,你那時候又變畜生了啊。你稍微省思一下,好像清淨一點,又慢慢回歸阿羅漢;阿羅漢又提升,又在人世間省思,要平等心一點,那麼,在你兩秒鐘的平等心現前的時候,你那兩秒又做了菩薩、又做佛啊。所以從早到晚,其實我們就都在輪迴裡面,只是這個能量大小不一,它的持續有長短。
剛剛講,整個世界是虛妄的,是我們的念頭產生的相續幻相。這一個幻相,它不只是我們的死亡這件事情,而死亡是眾生所關切的,你要突破死亡這件事情的一種質礙(質性的障礙),你就勢必要放下「我」這個考量。只要有一個我,你就放不下,放不下,你就真的會被你創造出來的幻相給障礙,所以,這是眾生很冤枉的一個生命狀態。我們講冤枉,是比較好聽啦,若講愚癡,大家不喜歡聽嘛,因為好像大家都被罵到了,對不對?沒辦法,眾生的特質就是貪瞋癡啊!貪心,貪欲過度;瞋恨心,跟什麼事都過不去,度不過;愚癡,不明究理,是非邪正搞不清楚。它的根,這三毒的根也就在「愚癡」!就是因為你不明白,所以你才會因為不明白而貪,因為不明白而瞋嘛。瞋跟貪都是因為不明白而顯露於外的樣子,所以它還是一如,三而一、一而三啊。
所以栽樹者,顧其根,而枝葉繁密;伐樹者,伐其根,則樹、枝葉花果併倒。所以,我們要去掌握住重點學習,而不能在世間的這些繁瑣裡面,枝枝葉葉、花花果果裡面去捉摸,那個捉摸不完。只要我們的「根」拿捏好,一切萬法就順暢了,那一個根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以,不管是身心健康的問題、還是所謂的這個事業、還是所謂的人際關係、還是所謂自己的那種失落……等等,你只要把我們的起心動念學習好,它剩下的就是時間問題而已,換言之,時間問題就不要去理它,不理它,它自然水到渠成,就能夠去轉化改善。
可是,我們眾生常常容易在這個「時間流」裡面喪失信心,退轉。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容易從學修佛法的角度裡面得到美好的回溯,這是一個很冤枉的生命狀態。所以不管你怎麼講,我們只要有煩惱、憂慮、牽掛,統統是冤枉,為什麼叫冤枉呢?冤枉就是那些煩惱本來不存在的,可是我們卻惹了一大堆,這樣是不是很冤枉?本來是沒有的。而我們本來有的,卻把它蓋得透不出來,這就是佛家講的什麼?「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本有的覺性是本來就存在的啊,你不需要去外面找,所以禪門中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嘛。前面那一句就是指我們迷失的眾生,連那個鐵鞋都被我們踏破了,踏破表示他在外面追尋很久了,一直走、一直走,對不對?那麼,它是一個表法。連鐵鞋都被你踏破,你看你花了多少工夫?「踏破鐵鞋無覓處」,找不到!但「得來全不費工夫」,哪知道頓然即是,所以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怎麼即時豁然?放下。
「放下」兩個字,不容易,所以才有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來訓練我們放下。所以,訓練的本身不是放下,可是卻可以透過它讓我們接近,接近到那個放下的臨門一腳的時候,真正放下等於你把這個訓練給放下了,對不對?可是,當我們那個執著仍然根深柢固時,階段性千萬不要把訓練也放下了,你知道嗎?那個就叫放棄,那麼你就永遠達不到;放棄也就是執著、分別、妄想,所以人生是不能放棄的,你要用更高度的理智與智慧,去接納包容一切我們身邊所發生的這些人事物,你頓然可以理解。所以放下啦、忍辱啦、布施啦…這些名詞,即便是佛家常常講,可是它在在處處,沒有離開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飲一啄,統統沒有離開。
這些「放下」其實總歸就是六度萬行,有人說十度萬行都好,就是前面那兩個字,叫「布施」。布施叫「捨」,我們剛剛講的,難捨能捨大丈夫,就是布施啊。所以佛法的修學起於布施,最後終結還是在布施,所以「無所住行於布施」,高段的修行方式。當我們還沒有達到無所住的時候、不執著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努力布施。透過努力布施的方式訓練,訓練到最後,我們連那個心的「住」也布施掉了,所以事實上,真諦、俗諦一如啦,只是因為眾生的愚迷跟覺悟的程度不一樣,所以祂必須用不同的方法、門徑來引導我們,祂是誰?佛啊,無盡慈悲,用著不同的門徑方法,處處在在都只是要讓我們去「捨得」而已。
「捨得」,把得到的捨掉,而不是為了得到而去捨,為了得到而去捨是方便說、俗說。佛依真、俗二說,把得到的捨掉,接近真說,還沒有真正達到,為什麼?因為真說,是本來無一物,何有一物讓你捨得,對不對?又何有一個得讓你捨,本來歸無所得啊,所以圓滿自性、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的意思是這樣子。所以,在不同的階段好自努力去認真行持。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觀、行」它兩個不同的狀態,亦關乎大乘與小乘,可是圓滿是兩者圓融具足。一般我們講小乘比較偏在行,它的修持方式比較偏在行,比較沒有太多的去解,當然兩個都會具足啦,都有,它只是重點放在哪裡不同,大乘學修重點比較偏在觀,觀就是了解的意思,知見一定要正確。所以,一般小乘學修它的知見還不圓滿,大乘學修的知見一定是很正確的,有了正確的知見,剩下的只是克服習氣。知見如果還不甚正確的話,你努力的修,一般講行,在做,比如聽人家說會有什麼法可以修、可以做,我們就去一直做,傻傻的做、傻傻的做,這樣做的狀態裡面,我們難免還是會有瑕疵,還是有錯誤,這一種方式就是我們前幾天常常講的,眾生常常苦練功啊;而覺悟的人、明白的人他是練苦功啊。當然覺悟、圓滿的人他不用練功,因為四修德的圓滿即是性德的圓顯,它只是性德的流露,所以,他一點用功的態度都沒有。
如果你了解到這一個層面,那我們人世間所有的一切,這些所謂的貪欲、傲慢、嫉妒,只要你是做人而不是再來人的那一種,都是人生酬業;你是投胎來的這一種,只要你做人,就是本具之毒,而不是本具之德喔。本具之毒,就是俱生煩惱,為什麼叫俱生?與生具來啊,你只要做人,你就一定有這三個毒,絕對不會沒有,只是你現在是顯性、隱性,差別在這樣。所以,如果你這三個沒有了,修學圓滿了,你也不用再修了,因為那時候你走到哪裡都是,統統是,是什麼?「如是」的意思。整部佛法,濃縮兩個字,亦就是兩個字,叫做「如是」,一般你們講的「如是我聞」啊!所以,它表面很簡單,可是具足含藏著無量深層的義涵,這一個深層的義涵不是眾生知見所能理解,所以把它稱做「密」,一般你們講的藏密、深密這種東西。它這個密不是秘密,而是深奧難懂的意思。深奧難懂也是相對眾生來講的,相對思惟複雜的人,它深奧難懂。可是,對於丟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等等這些思惟產生作用的這個生命狀態的人而言,那時候叫最簡單的人,那時候,清楚明白,簡而易懂,一接觸就明白。
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有的學修在那個千遍的運作裡面,統統可以讓你得「定」!那一個千遍就是重複,讀書千遍嘛,一千次、二千次,別人背一次,我背十次;別人背十次,我背一百次,這樣的訓練,最後你的心就安住了,安住而後能夠得定,安住前面的那一個前提就叫做「持戒」。所以,依「戒定慧」學修,一切法在你的人生當中,都轉變成所謂的「無上大法」;無上,就是沒有更上面的了。有一個名詞叫「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最圓滿的佛,為什麼講最圓滿的佛?因為一旦我們超越,剛剛講的,離四見四相,就超越了,這四見四相統統離了,我們就超越十法界了,不只是超越六道輪迴而已。超越十法界契入的,就叫做諸佛菩薩了,就是諸佛如來了。那麼,諸佛菩薩還有四十二個位次;到了四十一位次的等覺還要再上去。在四十一等覺再上去之後的四十二位次才圓滿,這時候才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一切學修的最終極目標就是在這邊。
諸佛名號本來是巧名安立,連諸佛菩薩的名號都是巧名安立,更何況一切世間所發生的形形色色,對不對?當然都是善巧方便而安立的。那麼是善誰之巧?善眾生的妄念之巧,所以才產生的。所以依妄延妄,了不可得,一定要什麼?覓心了不可得,一定要放下。所以「放下」並不是不在乎,而是不被影響。「離」,離不是斷,所以佛家常講的斷煩惱、證菩提,它的「斷」,其實是教我們「轉化」,把煩惱這些「八識田」轉化成「大圓鏡智」。你能夠把前五識轉掉了,你就成就了「成所作智」;你能夠轉所謂的第六意識,你就變成妙觀察智了;你把你所謂的這個執著轉掉,你就「平等性智」現前了,所以就能「轉識成智」。
所以佛陀要我們在末法時期學修要依著「四依法」,四依法的最後一條就是「依智不依識」。我們以前常常簡單的說:「要依照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的意思,這個是方便的比喻啦;佛家中的義理並不是那麼簡單,可以用一個感情用事去讓你明白。因為這個四智,在佛家的用詞不好懂,所以才用方便說。我們常常在方便說的行止上契入,我們就容易去慢慢的體會到真實說,所以那個千遍非常重要,讀書千遍。那麼拜佛的人呢?就拜佛千遍啊,這個千不是一千次喔,這個千是一個數字的表法,很多、很多的意思,多到什麼時候?多到你「做到」為止,歸零了,就不用了。那麼,你做到了之後,你還繼續在做這件事情就叫什麼?表演,那時候是為了度眾生用的,你是表演給他看的,讓他知道原來這樣可以成就,其實你早就成就了。
念佛的人也一樣啊!要念佛千遍,其義自見,什麼義?你念阿彌陀佛,你就變阿彌陀佛,你就完全見到阿彌陀佛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有的一切,都在這千遍的演繹當中得定,得定了之後,煩惱、憂慮、牽掛頓然消弭,開慧了。所以,智慧是為了解決煩惱的,換言之,這個解決、對應都還是方便說。因為本來就沒煩惱嘛,那個就叫智慧,所以煩惱不見了就產生智慧,那麼,你說是智慧來解決煩惱的嗎?也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那麼,是先沒有煩惱再來個智慧,還是先來一個智慧再對治煩惱?這個好像雞生蛋、蛋生雞的情節,論不清。因此,這個在告訴你,對法不存在,「兩邊不立,中道不存」,你兩個都捨掉,不必去捉摸這個的時候,就豁然開朗。那時候,言語難以形容,也不是難以形容,是根本沒辦法形容,所以那個狀態,「結果論」,佛通常不太去講,祂告訴你很多方法,所以才講了四十九年啊。那麼,若自古佛講到現在,也不只是四十九劫而已啊,四十九乘以無量啊,無量劫統統在做這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生活當中都安住在一法上,那就是成功的祕訣。看諸位有沒有什麼其他的疑惑沒有?
棋研師兄:各位同參把握這個機會,師父上人可以為諸位解疑。如果各位沒有,學生今天有一個問題,就是現在的人常以布施有期間設定其目的,但是往往事與願違,也讓修行的人因為這件事情半途而廢,所以想請教 師父,一般建議我們修行人在布施這方面,應該抱持什麼樣的心態?謝謝 師父。
師父:我們應該先去了解,為什麼有的人努力卻得不到?它有幾個因素,一個不是你努力不正確,前提要先設定你努力布施這件事情是在正確的角度,那麼,圓滿正確的布施叫「無所住行於布施」,一般你們講的「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無住,不執著,離相,而不去顧慮它的得失成敗,這個叫做無住,即所謂的得失從緣,這個叫做無住。盡人事是布施,布施是生心;而聽天命是無住。所以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就是一種圓滿的布施。
那麼,布施真正來講,是把你的煩惱習氣布施掉。布施叫捨,其實是要捨掉你的煩惱習氣的,這才是真正的布施。因為我們一般人他貪的習氣重,你要他直接把貪的習氣丟掉,難上加難,所以諸佛菩薩就教著你用什麼?用你的貪去消你的貪,所以這時候才有俗諦說的布施。因為你要得到什麼啊,所以你要常常去做布施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做了,你的能量回溯回來,你就可以得到這個東西,聰明智慧、身體健康、財富,這三個東西是眾生所要的,所以教你去財施、法施、無畏施,一旦得到這三個,我們的生活就幸福美滿了。因為眾生有想要得到那個福,所以才要願意去捨!施捨,可是這時候他的貪的習氣有沒有完全不見呢?沒有!這個就是所謂俗諦的布施。你能得到福,可是它不是布施真正的目的,這個階段的布施,有一句話叫什麼?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何事?此事就是「了生死、出三界」這件事情,這樣的布施是不可能做到這件事情的,是救不了的。
所以這樣的布施可以讓你得到「福報」,你得不到「福德」。眾生跟諸佛菩薩都重視「福」這件事情,可是一個是福報,一個是福德。福德的前提是你還得要有德,修德有功,所以叫功德。有功德裡面一定有無量的福報;那麼,有福報不一定有功德。眾生常常在行布施的角度會退轉是因為他不明理路,不要說是了解到剛剛講的比較真實說的布施,「本來無一物」嘛!你心一塵不染,清淨就是最圓滿的布施了。可是清淨這件事情不容易,我們總是會想要東、想要西,所以只要你人生中還有一件你想要的東西,你就不清淨了,所以等於你布施得就不乾淨,那個「無住」沒有,你有「生心」,所以不圓滿,這樣還是會在輪迴的世界裡面來來去去,可是你可以做大福報的。
另外一種是你很努力布施,布施得正確,卻得不到,這個就是你過去生的業障還沒有消,擋住了,而不是你做錯了,即便你是無所住布施的喔,沒有得到現前的一些回溯,表示你有著過去生的業障,所以在這種布施的同時要善於消業。業怎麼消?遇逆境逆緣無瞋恚,所以忍辱就很重要了,忍辱不是在那邊壓抑,你在那邊壓抑,你還會有一種不好的感受,你還起心動念。忍辱是一種什麼?「完全的接納」,所以忍辱其實也是一種高度的布施,你知道嗎?布施掉我們的習性,這些貪瞋癡整個布施,那時候就是高度的忍辱,叫做一種更寬懷的胸襟,那麼,你能接納一切人事物,你心不為所動,起心動念不為所動,這時候圓滿,這時候也就清淨,所以這樣的人,他才有辦法去成就真正圓滿的布施。
六度萬行即便是俗說,後後勝於前前,後面的一定包含前面的,而前面的不一定包含後面的,這是從事相講。從華嚴境界來講,六即一、一即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它每一樣挑出來都具足其他五樣,而且會學的是十波羅蜜、十大願王同時圓滿,你做一樣就等同你是做了一切樣,所以這是一個高段的功夫。當然所有的修行人都期望能夠往這一個心念去訓練,所謂的這些法;要不然,我們修法還會修到俗諦,而不修成超脫回真,你知道嗎?所以全歸回一真法界嘛。那麼,連一真法界你都要布施掉,你懂嗎?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跟你說極樂世界不是虛妄啊、一真法界不是虛妄、華藏世界不是虛妄,沒有這樣子說啊。翻開經典,只要你產生的相,都是虛妄的,所以,只要是相,你就不是回歸常寂光;而連那常寂光也是假名。
所以,第一種布施會得不到是因為你有業障,你要善於用你的忍辱功夫,去接納你生活當中的一切責難,一切會讓你產生不好觀感的人事物,這樣講,大家比較好懂。你要統統接受,沒有什麼不好的,你懂嗎?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處、人人是好人,凡事用這樣的態度去應對,你業障就容易消。那麼,這時你隨隨便便,隨便是開玩笑講,你輕輕鬆鬆的,方方便便的去布施,你就會發現圓圓滿滿的回饋。因為那時候你無心,你無心的布施,那個用佛家另外一句話叫做「三輪體空」。三輪體空,是既無一個「我」,也無一個「你」,更無一個「東西」可讓我布施;可是我還是在做這些運作,它是應眾生,因應而已,因應,所以這個叫「生心」。這是布施會遇到的狀況。
另外一種是你布施而得不到,那是你常常布施錯了,種福田你要種到福田,真正的福田是我們的清淨心。你有清淨心,你把你布施的這些所有的物件、所有的態度放出去,統統是福田,而且清淨本身是三輪體空,它還會有功德。那麼,我們眾生常常是夾雜著貪欲去布施,對不對?是這個貪太重了,讓我做這個布施而達不到我相對評估的回饋,因此這是不是又是障礙?所以,一個是過去生的障礙,一個是現前的障礙,起心動念錯了,你做任何事情都不對。所以佛家講「一真一切真」,一妄呢?當然一切妄。那一切妄的角度,回溯就是煩惱、憂慮、牽掛這三個。那麼一真的角度,回溯回來就是充滿智慧。
所以六祖惠能見五祖時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不審教作何務?」就是說,我心中充滿了智慧、歡喜啊,一切福田不離自性啊,我本來就福田圓滿了,你還要教我去做什麼事?對不對?五祖:唉!去去去,根性大利…,聽話就是了。五祖是為了保護他,因為僧眾裡面太多邪惡之輩,你一旦有一個出頭,大家砍!所以那個鶴立雞群是不是這樣?有這一句話。現在鶴立雞群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脖子以下的毛統統被啄掉,對不對?其實不是,是整隻鶴萎靡掉了,沒有人那麼好心,只把你拔毛而不讓你見血的。所以鶴立雞群不是只有脖子以下的毛沒了,是整隻鶴都萎靡掉了。當然不是那隻金雞啦,不是雞足山的金雞,這是形容啦。
所以「曖曖內含光」,低調啊!隨時隨處,把自己處於最低位,那就對了。最低、最低,最低就是謙卑到極處,那個本身也就是布施啊。所以,佛法會用的話,你看那就太活潑了,你去看每一本經典,你就能通透到無量的經本,所以它是相通的,不是有無,它是本來就是一樣,只是因應大家而使用不同的用詞、術語,這樣子而已。所以真正的圓滿布施,就是「無所住行於布施」。
以前我們曾跟有些藝術家做比喻,其中有些人在學佛的。跟他們說……剛開始學,很多人一定都知道布施這個事嘛,包括所有的宮廟、寺院都勸人家布施,它好像變成一種普世價值。可是這一個普世價值把布施降低了,把布施只定位在「善惡」的善而已,這就是「俗說」。不過,你也不能否定它,因為善總比惡好嘛,對不對?你能夠得福,也總比沒有福而苦哈哈的要好啊,對不對?所以,三善道大家嚮往,我們期望下輩子去當神啊,那你們知道怎麼當神了吧?剛剛那個科學家報導,是你「想」出來的,好比你換個衣服,不是這一件,是那一件啦,那一件衣服比較難換啦。而這一件,你衣服割破了什麼的,就拆掉就好了,不過現在不一定吶!現在有人是穿那個名牌的,捨不得,你知道嗎?又多一個煩惱。割了一下……起毛了,哎唷,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你看,又起煩惱了。所以我們這件衣服也不要太好,你知道嗎?到時候捨不得丟,知道嗎?
所以,這件衣服過得去就好了,我們要愛惜生命,可是不要去「惜命命」(台語,指過度的照料),你知道嗎?有時候痛一下、痠一下,沒關係、沒關係,它如果不痠不痛,每天都很強壯,我還走不開,你知道嗎?捨不得脫啊。好,剛剛科學家講的那個,那你下輩子去哪裡?你越捨不得,它也不會永遠在,你換一個軀體,就是越換越差、越換越差。所以,大家想去三善道嘛,三善道是福,三惡道一般講業障;三善道的福的業障,若真實說,跟三惡道的業障是平等的,因為那個福會讓我們迷失,永遠見不了性,因為日子過得太好了。太有錢了,你會想要成長嗎?要不然你說現在把台灣汙染成這樣的這些大企業家,你去跟他講「成長」這件事情,誰理你啊,對不對?他說:「我的錢就是捨不得去做一點點環保了,我還在跟你成長」,對不對?「富貴修道難」。所以,在三善道有時候也不用太高興,那麼,在三惡道有時候也不用太悲哀啦,你知道嗎?當你平等看的時候,也沒有三惡道、三善道了,所以這還是一個方便說。為什麼在三惡道也不用太悲哀?因為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這個業障太深重了,如果沒有三惡道的機制存在,我們很難一次去消大業障。而這個機制是誰創造?還是自己創造的!所以,如果你在地獄有一念慈悲起,你馬上超生了!你知道嗎?可是很難,非常難。
在這個普世價值裡面的「布施」,是這個善,你可以得到好處這件事情,還是要階段性把握住。這個「福」字,它是深度的問題,不是多,多會迷失喔,可是你福的深度夠了,福至心就靈了,靈驗了,那時候就比較會有智慧了。所以,佛家講,你們也聽過,要遇到大法,需要有大福報,它那個福報不是很多的意思,不是琳琅滿目用不完,而是它很有深度。所以那個福德、福德,有這一個福德的「德」的時候,你就能夠遇到大法,也能夠去接受它。要不然你遇到了,你不一定能接受它,就算你想接受它,你也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對不對?你的「想」跟「能」是兩回事,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生活當中不間斷去什麼?「長養」,培養的意思,我們的「善根、福德」,以至於我們的因緣就會比較良善,所以,前面兩個是我們能夠去做的。
什麼叫「善根」?你遇到而「能解」,你能夠了解、你能夠相信,叫做善根。「福德」是「能行」,你能夠且願意照著正確的道理去做,這件事情你就有福德。那麼深度就來了,對不對?你做得越深,你的福就越堅固,越飽足的意思。如果你是一曝十寒,那邊摸一下、那邊做一下,聽人家說那邊一下,捐兩元,那邊捐十元這樣,你的量是衝不出來的,你的質是虛浮的,所以這樣的福,只能夠讓我們人生當中,日子比較好過一點而已,我們的智慧很難生出來。日子比較好過而你在過當中,你就在折福了,就是說你在享福的同時,你同時就在折福了,一定的。除非是「三輪體空」,那時候也無享福、也無折福,祂只是一個形相上因應眾生而順應所為的一個善巧方便運作,到那時候你就能堪稱是遊戲人間。
遊戲人間,現在這些名詞都很難定義,我本來是要講說:你如果知道它是一個遊戲,你就不會那麼計較了嘛,對不對?不過你看,現在有多少人因為遊戲打架的,對不對?現在的人真的是,把以前這些老祖宗的那些美好的用詞都已經……,你很難再去直接拿來用了,你知道嗎?很難定義啊!不然,你說踢足球是不是遊戲?連踢足球都會兩隊戰起來了,打到……扭成一團。扭成一團還不夠,整場的觀眾,這一派、那一派的,都跳下來了,眾生就是這樣子,很難搞定。
所以從這個角度,你就要去了解一件事情,要長養「出離心」,出離心在階段性是對的,在究竟上是不對的,因為實無一處可出離,是要「放下」嘛!可是在階段性,我們又被幻相給牽制得死死的,所以我們要稍微一點勉強,產生這種出離心。為什麼要出離心?因為娑婆世界無一處好、無一事好,就是沒有一件是好的。當然有的人說過得很好,那是可以轉心念,那這個就是出離了,對啊,你能夠去轉化它,「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要不然,娑婆世界為什麼叫五濁惡世?尤其到了我們這個末法時期,飲毒食苦,統統應驗了,對不對?老祖宗講的,那時候還沒有這樣,我們現在好像真的找不到沒有問題的,無論喝的吃的,統統找不到,對不對?因為整個地球的空氣都汙染了啊,有什麼可以吃的?我們也是勉強把它喝下去,只是苟延殘喘啦,所以能夠早點提起出離心,你才能夠去超越。這個出離心是對自己,你出離心有的時候,你的慈悲、憐憫心也會等同提升;慈悲、憐憫心出來的時候,你會關心到眾生;關心到眾生,感同身受,也希望他們出離的時候,你的願心出來了。這個願心出來,你才有能力、機會契入大乘學修。所以,大乘學修首重「發願」!世間人講的立志,要立對志,立什麼志?就佛法而言只有一個,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志,志向啊。那我們是什麼?是眾生無邊誓願「取」嘛,對不對?一直要跟他貪啊,希望無量無邊的眾生可以讓我這邊拿一樣、那邊拿一樣嘛,眾生就是這樣啊。所以剛剛講的「迷者顧慮自身,悟者利益眾生」的原因就是這樣。
所以發願,你就開始運用「願力」去支撐你的人生了,你的人生從那一刻開始,一直到生生世世,為什麼我不講老死?因為沒有「死」這件事情,你只是脫換衣服(業報身)而已嘛,這件衣服破掉了,換一件,你的生生世世永遠不疲不厭。但我們眾生都是以「貪婪」做動力,所以我們一定會有疲累,當我們在貪的同時就在疲累了,所以我們貪到的東西,永遠不能滿足和解決我們的疲累,所以我們還要再繼續貪,對不對?是這件事情。所以不同的運作,產生不同的人生。
師父:我也不知道那個是什麼時候寫的?你有看到時間嗎?
珞晴師姐:嗯……好像二、三個禮拜以前。
師父:那個,剛剛那句偈。
珞晴師姐:很之前了,很之前了,我以為報導。
師父:小時候喔,小時候寫的。我們不知道啦,好像97年那時候吧,那不也是小時候嗎?現在……看那個歌唱比賽,有18歲的也說:「我現在還不老」,「我不覺得我現在老」,你看,才18歲,是根本還沒長大嘛。所以,這個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時間」是抽象概念,每個人對時間的概念不一樣;時間產生,等同空間的產生,換言之,維次空間也是抽象概念,它存在啊。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很多事情很神奇,其實不神奇,如果一個念佛人否定了這些天地鬼神,那麼他等於否定了西方極樂世界啊,你懂嗎?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個維次空間啊,那麼這些天地鬼神是無量無邊的維次空間,所以本來就可以產生,只是,你要怎麼在你的生命體系裡面去產生好的那一種來受用,當然最好就是回歸「常寂光」啊,剩下的事情就是什麼?哪個世界跟你有緣的眾生跟你敲門,你就去,「要幹什麼啊?」對不對,「想要點水」,你就倒杯水給他,因為你那時候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謂的資糧。常寂光,自性嘛,清淨法身本然,「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看!萬不是指一萬個,是無量無邊,用萬來代表,無量無邊的一切萬法,皆由自性所生,你回歸自性了,那時候就堪稱真正的遊戲人間,虛空法界到處應來應去而已。
所以,那時候人家說要飛行,對不對?空行者,飛行幹嘛還要那麼累啊,還在那邊飛,飛、飛上天,溫度又會降低,還會冷,忘了帶衣服,袈裟忘了穿,會冷。其實,你只要時空轉移,把它挪過來而已啊;你們看電視時要不要跑到電視台去,不用啊,是把電視台搬回來家裡來,對不對?把那個頻道一轉就有了。所以,我們整個虛空法界就像這一件事情,「像」是比喻,比喻表示不是圓圓滿滿這樣,可是比喻之所以是比喻,就是可以讓我們透過這樣的味道去參、去體會一下:「啊,大概就是這樣。」所以那個電視屏幕就好比是我們的自性,電視屏幕可以播出無量的節目,對不對;台灣好像又特別多台,好像出國也很少看到這麼多台的,所以你看,是福也是禍,禍福常相依。
禍、福是孿生兄弟,長得很像,對不對,一不小心就踏進禍了。福是方便,拜科技之賜,如果一百多台統統是良善的,那是不是台灣太有福了,可惜好像只有後面幾台是……,又給你放到最後面,對不對,如果慢慢切換,切換不到。而且這些良善的,還不一定是究竟圓滿的,你知道嗎?所以,那天我就跟學數學的同參,篩、篩、篩,好比那個金字塔,到最後那個塔尖的幾等分;你看從全球七十幾億人口去比喻、去比分,你就知道現今能夠遇到所謂的圓教、一乘圓教,是多麼難的事情。遇到了,你還能夠去接納,這又是多麼難的事情;接納了,你還能夠去落實,那是更難的事情;落實還能夠證實到,這樣篩一篩,七十幾億人口看有沒有……不要講好了,講了你到時候說:「那我放棄了,不想學了」,這比例太少了,我也不要……,對不對?
真的啦!可是偏偏我們要給自己有高度的期許,自己要期許啊,那個就是階段性要成就願力的動力嘛,對不對?一旦你有這個動力,成就了願力,你就能夠成就無上道了,所以是從這邊去講。這個布施,深廣無盡!所以,我們以前常常聽人家說:「某某人只會講布施啊」,那請問佛說了四十九年佛法,除了布施以外,還有什麼?「布施」兩個字就是「放下」兩個字,對不對?所以,是眾生角度有問題,就是說「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要不然,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產生八萬四千法。我們對所有的名詞有我們的分別見、執著見,所以我們就沒辦法由「一」契入「一切」,我們也沒辦法去會得「一切」又回歸「一」,所以我們就常常停留在所謂的方便上的,一種氣氛上、意識形態的多元文化。表面是認同,多姿多采,每個文化存在都有它的道理,當你真正要那個人深入每個文化時,看他能不能跟人家和,如果你不能跟人家和,那就不是真正的多元文化的本意,那就失去了一句話所說的,叫做「同根共體」。
所以「多元文化」跟「同根共體」是一如,這兩句話是疊在一起的,涵融在一起的。所以沒有同根共體的多元文化,那是一種意識形態,勉為其難因應普世價值,我們要去假裝接納,假裝的,對不對。假裝接納、假裝謙虛、假裝認同大家都存在;可是背地裡我們沒有,所以,沒有同根共體。那麼,同根共體你沒有作用,就沒有多元文化,所以同根共體的作用叫多元文化。佛在祂的行腳中常依止樹,像說:祂住在哪裡?樹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還不能給你住兩夜呢!你懂嗎?那我們現在當然很難用這種修行方式,我們被蚊子叮就受不了了,對不對,又沒有德行,蚊子又、又、又……蚊子大軍又會攻擊,所以我們如果在樹下一宿,我們就要加護病房住一年了,不能用這種方式。那個帳篷方式還是可以的,所以簡約啦。
佛教學也在樹下,經常的,那你有沒有看到,成道也在樹下,怎麼那麼奇怪?都是在樹下。是不是樹產生了這些魔力,讓釋迦牟尼佛成就的?當然不是!它還是在祂的人生中有一些表法的意義,它在告訴我們,樹具足圓滿,就是一整個華藏世界以一棵樹來代表,它有根,它有枝、葉、花、果,「根、幹、枝、葉、花、果」統統有,對不對?所以,你的人生照理說就是這樣子,整個宇宙也就是這樣子。所有的一切眾生就像枝、葉、花、果的部分是不一樣的,這叫多元文化,可是它沒有離開同一個根,所以它可以和合無諍,它可以涵融一切,它也在表達一即一切,一棵樹有一切的現象。
如果把它細分,量子力學家又來了,有細胞壁、細胞核什麼……一直下去,原來是小光子,這些所謂的原子、電子、粒子然後一直下去,小光子、夸克這些,它又都不一樣,到最後「一合相」,又一樣。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毛孔一佛世界啊!我們有多少毛孔就有多少佛世界,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佛世界,你沒辦法去想像的,因為沒有契入,當契入了也不用想像,因為他是親證。所以,佛法的學修,最後講求實證,親自證明它。那麼,怎麼證明?放下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你放得越多你就越到位,放得乾乾淨淨你就圓滿證明了佛陀境界,那時候你就是佛陀了,所以是你的心現識變;當然不起心不動念,意思是說自然法則的意思,自然法則顯出來就是佛淨土,因此想要求生淨土的人,如果用著這樣的功夫去求生淨土,每個人都是實報莊嚴土以上。
所以,要在你的人間就去創立人間淨土了,可是,不要執著。要不然,你在這個人間的淨土就會變成假的,而這個假淨土就把你牽制住,讓你往生不了真正的淨土,那個「生則決定生」的淨土。「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所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我們心現識變產生的。如果你有能力心現識變,你在念佛也就是……對不對?為教育故啊,要假裝一下,對不對?要不然,像那個數學老師在黑板演練數學,難道他不會嗎?他為什麼還要在那邊演練?是為了底下四十個學生啊,是這件事情。這樣布施能懂嗎?布施,我們算是很快就講完了啦;要講四十九年,也都是布施。
雅聰師姐:感謝 師父給的教誨,弟子要學會一點點的……就是稍微的生氣,不行!稍微的偷懶,不行!稍微都不行,這樣子,連稍微計較……。然後,因為習氣還在,聽完之後呢,最近天氣很冷,然後就有一天,自己睡了一個午覺,然後心想:「好冷喔!可以那個嗎?」就是多睡一下嗎?然後就打算那天不要去工作。
師父:那天就跟周公約會這樣好了。
雅聰師姐:但是還記得每天拜佛的工作要去進行,因為那個部分自己不想切斷。結果當我準備好,也打了電話,都經過老板認同,可以不用去工作了。可是我睡得很不穩定,然後越睡越冷,因此趕快起來梳洗一下就出門了。在路上,就是很開心,要去拜佛。怎麼就在經過那個愛河之星,那個十字路口的時候,我也沒有違規,綠燈了,我就要出發,也快到了,突然一台摩拖車闖紅燈,然後就擦撞一點點,當下我突然間了解了,為什麼 師父說稍微都不行?因為如果在那個時候,那個稍微,可能我的命就沒有了。結果我就整個人定在那邊,好像有一種力量扶住,沒有倒下去。但是那個稍微,讓我提心吊膽了,所以我當下就知道,師父的意思就是,真的就是稍微,就是不可以。
所以生活裡面,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只要我們一點點的漫不經心,馬上那個,就是……
師父:大難臨頭,對不對?
雅聰師姐:是!所以我很感恩 師父。
師父:對啊!所以俗說:「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那成佛之道是你差零點零零零零零零零……幾度,有的還開根號,這樣子,你就沒辦法成佛了。對啊,剛開始差一點點點…你越走越遠是不是距離越大?假設一條直線,垂直九十度,這邊是佛(時鐘12點方位),那你差一度是不是會越走越遠?剛開始你發現不到,因為它的角度小;可是,你用放大鏡看它是一樣的道理,這也是一即一切嘛。所以,四十五度(大約時鐘11與1的夾角內),大概這裡面是所謂的四聖法界。那麼再下來四十五度,這個大概是三善道,水平了(時鐘9與3成一線的上半區塊);再下來就開始是三惡道(時鐘9與3一線的下半區塊),所以你看三惡道是什麼?佔的區塊最大,三善道一點點,四聖法界又一點點,你要往上去成佛,難上加難。
這不要說成佛之道,成佛之道一定比科學上最細小的計算單位還細微。科學製造的太空梭如果偏一度就到不了目的地,成佛之道比那個還細微啊!我們現在是以秒來計數,而佛法用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看多細微啊,應該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計算,佛法的計算啊。一個單位,一個念頭單位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在單位上,這是小的計數,對不對;而大的計算單位是以一個銀河系而言,但事實上,佛法是講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啦。銀河系只是一個單位世界,太空物理以這個來計算;佛法中,佛的最低標的一間教室,它包含了十億個銀河系,比如說娑婆世界。每一個銀河系的皇極,是一個單位世界的天主,就是一般你們講的玉皇大帝,忉利天。那麼它的半山腰處,那個叫須彌山,在半山腰處。日月環繞此中心而行,所以太陽繞著銀河系的中心,那個中心的最高處是忉利天天主,那麼它的半山處,就是四王天,它的時差跟我們不一樣,所以時間是假的。
可是,我們的起心動念不可思議,當你這些人世間的這些分分毫毫,你注意到得越細節、越到位,你的人生當然越少那個細節的錯誤,換言之,錯誤叫災難。一旦你縱容了很多細節的錯誤產生,它就會像黴菌,你剛剛有一處長出來的時候,趕快把它清掉就沒事了,如果你那一處沒有去清,差不多過兩天再進來,就整個房間了,都是黴菌啊,那時候清潔起來就很累了。有的人就乾脆放棄,換啊,但是也要有能力換,不然我們會越換越差啊,對不對?本來是一層而已,我們換一間整棟的。這個就是輪迴的世界,由不得你,所以因果是沒有漏洞的,而法律會有漏洞;其實,法律的漏洞到最後也是沒漏洞,因為因果沒漏洞。
雅聰師姐:這件事情還有續集,就是隔天的時候,因為我知道了,所以不敢偷懶,我就很冷還是趕快起來,因為我要去當那個導護媽媽。結果在站導護的時候,那個導護媽媽旁邊都會有一位導護老師,那位老師也因為很冷,他就把車子開開開……停在那個十字路口的紅線上,就在我們那個斑馬線的旁邊,這樣子。剛開始我不知道他是老師,那是他下來的時候跟我點頭,我才知道他是老師,那時候我更生氣了。因為 師父有跟我講說,辦教育的人,自己的標準要比人家加倍,因為你是教育者,你又做錯的示範,會讓別人觀感更不好。
當下我還沒有發現他在示現給我看,那時候我就有一點點……就是不高興,我就跟他講說:「老師,你這樣子停,是不是會教壞小孩子,你要不要把車子往前移,你前面那一格就是停車格了」,結果他就:「喔、喔,我再前面一點點這樣子」,結果他居然開、開、開,就停了,前輪進去了,後輪屁股還留在那個線外面。我本來搞不清楚為什麼要那樣停,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樣可以省停車費,就是沒有整台車停進去。但是我不知道,我就跟他講說:「就差一點點你就合法了,你為什麼不停進去?」他就說:「好,這樣就好,這樣就好」,然後就不理我了。那時候我就很火,整個就是很不高興,結果那天呢?違規的就特多,就是不讓小朋友過去,然後硬要騎車闖過去的人特多,那個能量就是超不好。
結果回來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其實他不是原因,他是我的自現境的結果。所以有時候錯不在他,錯是在我自己,有時候因跟果,我以前搞不清楚,都認為別人錯。現在知道其實是我自己做錯,他只是我的老師,來演給我看的。第二天又看到一遍,我心裡面……回到家我就很感恩說:喔!原來是我錯了,所以我覺得學習因果之後,比較不會去怪人家:「什麼老師啊?做這種事情。」
師父:所以業由心起,佛家講到最後也就是大權示現,什麼叫「大權示現」?一切眾生,唯有我一個是學生,那麼,它本來就是我的自現境,我們活的境界,裡面所有的林林總總,當然是自己變現出來的,我們在跟自己過不去,是這樣子。你在和他過意不去,你在和自己在那邊過意不去,很冤枉,時間都浪費掉了。這樣,這個心又開始造業了,對不對?「心」造業,顯於「行」跟「口」,也都造業,這些業就一直累積,層層疊疊、層層疊疊,你的阿賴耶識田,剛剛有講,就開始又種入這個種子了,一直播種,播種業力的種子啊。那麼,未來再遇到一個緣,它又現前,又再來氣一次,氣一次你就又種兩顆了,以後結果有兩個,兩次啊。兩次又氣兩次,又種四顆,你看,沒完沒了,它是這樣子累積上去的啊。
所以為什麼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我們只要把我們的身口意守護住,「守口攝意身莫犯,行者依此得度世」,你就可以超越了。那麼,度世不是說我們這麼偉大要去度眾生,是超越過了,你就度過了,你度誰?你是度了自己這個大眾生啊,所以佛不度眾生,唯眾生自性自度,是我們自己要把自己度,你自己度圓滿了,一切眾生也就圓滿了,佛講的是這個大權示現。如果所有一切學佛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那天下就太平了,一切眾生也被都度走了。所以,我們當要勉勵自己,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學修、修證,信、解、行、證,不僅修正錯誤的,還得去證實正確的。那麼,因為我們有生活,所以又太可貴了,因為我們生活中有太多的考卷在等著我們好好地讀書,如果你沒有這些生活,你的考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出現,所以不要說:「這個社會這樣,我們躲到山上好了,開始來過一個原始人的生活」,你那時候每天就一直煩惱,起心動念就是造業了。
沈老師:師父,想請教一下,剛剛 師父有提到說,要是一個人認為他可以這樣子做到「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處、人人是好人」,那我們佛經或者佛陀又告訴我們說,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五濁惡世,那對這個人來講,五濁惡世它存在嗎?或者說,它不存在五濁惡世,但是他有體察到現在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嗎?他有沒有需要去覺察?
師父:他不需要多一個覺察,可是他明白透徹,佛本身的生命狀態就是這樣,不加一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我們眾生的特質,所謂的這個邏輯概念。可是,不起心不動念,卻事事物物清楚明白,所以佛叫「覺」。真正的覺悟是沒有再多一個假動作了,再假藉一個動作來幹嘛,所以不需要去一個覺察,他本來就知道。可是依報,共業跟別業的問題,這個五濁惡世是一個共業,眾生的共業,可是當他覺悟的時候,他拉開了,他沒有這個共業了。所以,五濁惡世的所有災難影響不了他,對他而言等於沒有,也等於沒有這個五濁惡世啊。比如說,我們同樣的兩個朋友,在學歷各方面都相當,但是奇怪,人家走到哪裡都晴空萬里,我們走到哪裡都被雨淋溼,比如這樣。那你說這個世界有沒有下大雨這件事情會淋溼人的?一定有,對不對,他也很清楚,可是為什麼老是在關鍵時刻他都不會被淋到?因為他已經拉出別業了,有雨這件事情是眾生有欲,貪欲啊;那他沒有欲了啊,所以他不受這些水災的影響,而不是沒有水,所以是清楚明白又可以不受妨礙,很自在。
沈老師:謝謝 師父。
師父:也差不多了,這個時間到了,好像一直拖、拖,不能欠人!你看你們現在坐幾個?欠你們一分鐘,對不對?來世還不完,還要加利息,所以我們寧願多給,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