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 明覺法堂(台北)
弘聖上師說法講紀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pei, Taiwan
on June 27th, 2012
時間:101年06月27日,13:30~15:30
地點:太極藝術(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號2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這個月以來大家有什麼不明白之處、疑惑之處可以提出來討論。其實教育……互動式教學是最有效率的,互動式當然就要有來往嘛。以前常常在聽人家講說中國人比較含蓄,那麼西方人比較開放。我們的互動式教學都常常滿含蓄的,都是老師站在講台上一直講、一直講,然後學生在底下聽,也不知道聽懂了沒?然後講的人好像講得口沫橫飛,聽的人聽得迷迷糊糊,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效果?這種方式也許可以去做個修正。生活即是道,道在生活裡面,事實上,「道也者,不可離也,可須臾離者,非道也」。這種經句好像聽起來很漂亮,好好聽,滿高尚感的,可是其實學法並不是在追逐這種所謂的高尚、談玄說妙這種東西,而是在於我們生活上的履踐。其實很多經句,我們沒有藉著人事物,從現在發生的人事物去闡述,我們還是很難去理解的。事實是,只要能從生活上的人事物去闡述,其實本身就是了,所以「當下即是」啊!
我記得有一次在東港的時候接到一通電話,是我以前在台北出唱片時的一位算是同事打來的。因為他喜歡廣結善緣,所以「交友滿天下」,不過後面有一句話就比較有失落感啊,一般講的「知心有幾人?」現在的人都是這樣,交友滿天下啊!有一天接到他的電話,不知道要幹嘛?然後就跟我說:「有一個老大……」,「什麼叫老大?老大是你家的老大哥,還是什麼?」「他們說他們有在學法、修行,想聽到……」,我那位同事跟他講我們的狀態,而他覺得很好奇,想要了解、了解。他到底是什麼老大?結果他後面講對方是什麼洪門的老大,所以也搞不清楚什麼叫紅門、黃門的,後來才知道洪門是怎麼一回事。
是一位七十幾歲的老翁,想要了解,聽說他們修什麼無極老祖啦,道脈體系有一個這樣的神祇。自己去山上買了一小塊地,在那邊耕作,在那邊蓋所謂的這個道場;事實上「有道,處處是場」,而「有場無道,不能行教」。所以道場在哪裡?「直心」嘛!所以,一般我們講「直心、深心、大悲心」,很多人還是不太能夠了解。所謂「直心」就是一般我們講的,我們自性裡面由內而外的所謂真誠心。換言之,只要你有這個真誠心,所行所在之處統統是道場啊,這是從義理上講。當然,從硬體上,因為眾生著相啊,要蓋一個建築物,然後裡面有一些運作,事物的運作叫做「道場」,這也無可厚非,因為一般人沒有外相很難契入理路。
這位老大,我們這樣稱他老大,就跟我們通電話,他說:「聽說你們會有一種聲音,聽了會很舒服,會有一些感應什麼」,道教很喜歡求感應嘛。然後我說:「這個是不知道啦,可是只要人活著,應該都有感受」,然後就要求說能不能當下唱給他聽,當時我們是用手機通話,他們在台中,而我們在屏東東港的一個河堤咖啡。好吧!應眾生所感啊,佛菩薩必有所應,我們在學佛菩薩,我們也要應一下,要不然學得不像。那就當下唱啊,所有咖啡廳的人都在看啊,然後他也在那邊聽,聽完之後他說:「你是不是剛剛跑去播錄音帶?」我現在哪裡有錄音帶!?「為什麼你這樣講?播什麼錄音帶?」他說:「播那個打雷、下大雨、吹大風的那個錄音帶。」我說:「沒有!沒有!」他說明明你唱的時候的背景就都是颳風、下雨……的那些聲音。我說,這個不就是你們喜歡的感應嗎?他說:「能不能再試一次?」又試一次,屢試不爽。
這是因各人因緣而有的現象,後來他就請我們如果過境台中的時候,能夠去找他。然而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啊?只留了一個電話給我們。我們通常是跟人家說:「好啊!好啊!如果有機會過境會去找一下。」一般我們人是不是都客套的說說而已,可是學法的人不能這樣,即便你脫口而出的一個無心的話,你都要去履踐它,君無戲言嘛。
所以,有時候當我們心裡在想說:「啊!哪一天應該去探望一個人」,你如果沒有去探望,在大乘戒裡面你就犯大戒了,因為「論心不論事」啊。小乘戒比較鬆一點,小乘戒是什麼?「論事不論心」,好比說我很討厭你,可是我並沒有去打你,好像沒事啊,又如果我想要殺了你,但只是想一想,沒事,沒有實際行動。大乘戒不是這樣,是論起心動念,如果你有這個負面……所謂的惡念,你本身就犯戒了,犯了戒。我們所謂「依戒得定,依定開慧」,換言之,這樣一個人一定不會有智慧,即便他讀遍了全天下的書,他都不會有智慧,他頂多只是有所謂知識常識而已,所以這個就是修行的關鍵門道。所謂的會的從根本修,禪宗常常講根本修、根本修,起心動念叫根本。那我們人的行為有起心動念的行為,和嘴巴和身體造作的行為,所以才方便把這些歸納起來,叫做所謂的「十善業道」。身,不造殺、盗、邪行;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才方便這麼說。要不然,本來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掌握住你的心,心無,事就無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啊。我們現在有林林總總一大堆這些所謂整個宇宙的造化,都是我們的心現識變啊。
《楞嚴經》上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慢慢的,這三十年來的科學家,也慢慢去發現整個宇宙的存在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只是用詞不一樣而已。這個用詞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的用詞,最近三十年來的這些最高度先進的科學家,在量子力學的先進研究裡面,用了一句話,叫做「一切的物質是不存在的,一切物質的存在是我們的念頭產生累積的相續幻相」,這個就是所謂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他們沒有探索到它的本源處,後面還有兩句話,叫「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意思是說,你了解這些現象的產生,因果理路,體、相、用,這些理事因緣你了解了,你去了解了所謂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回歸所謂的「如來體性」。何者「如來」?如來者,諸法如義,如來者,如其本來,也就是一切眾生「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如來」啊。
所以,每一個人都具足圓滿,也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這樣圓滿的本能,所以才能來所謂的「修」嘛。因為「修」前面要「學」,學是把它搞清楚弄明白。搞清楚弄明白的人不見得會「修」啊,為什麼?因為人有惰性、有習氣,我知道的事情我不見得會去做。所以「修」,我們簡單來講,用現在白話文叫做「做」這一個字,即所謂的實踐,履踐它,落實它的意思。「修」是古時候的用字,要不然現在的人只要聽到修,就像我剛講的那個,洪門的老大,一位鄭大哥,認為「修」就是要跑到山裡頭蓋一座廟,不管大大小小,求感應叫做修。那這也是一種路徑啦,可是路徑不一定正確;有正確的指引,那個路徑才會變正確啊。
佛法可以救蒼生,換言之,佛法也可以害蒼生啊,是會與不會啊。不會的人學佛,是會把自己的生命狀態搞得更糟的;會的人學佛,是真的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狀態往上提升,有非常高度的所謂生活的享用,我們不講享受,那麼受也沒有錯,只是人的這個意識形態分別心,有他的定義。
回來講那位洪門老大,我們既然跟他講了那句話了,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即便當下的時空好像是一種附和,「好好好……」,盛情難卻,有過境台中就過去看一下他。結果真的過境了怎麼辦?哪裡知道那一天會去,所以就必須打個電話,而人家應不應是人家的事,我們講出去的話要實現它,這叫「信守承諾」。古時候這一個字「信」,人言謂之信,人講出來的話就是信用了,就是值得相信的,就是會讓人有一種高度的信心啊。可是現在,即便你簽約都沒有用啊,所以現在人的素質是越來越差,越來越差,差到我們很難想像,因為我們習慣了這麼差了,所以很難想像。很多人會說:「啊!有時候怎麼看到那些學佛的人、學法的人、或者是修行的人、或者是生命成長的人、要往上提升的人,顧慮的事情這麼多啊?」那是因為他不了解,他顧慮的是不是真的這麼多?也真的是啊!為什麼?因為他知道的這麼多啊,所以他當然自自然然顧慮那麼多啊。
就好像小孩子不知道很多事情的時候,那個滾燙的開水他也會把手放下去,你們是大人,你們會不會顧慮?你們會啊!因為你們知道嘛。所以,當然形於外的這個行為,會有別於一般不了解的人。當然現在不了解的人多,所以當了解的人相對變少的時候,就變成奇怪的那一個族群,那叫少見多怪。可是,如果你的奇怪是正確的,你為什麼要害怕那個奇怪?所以,我們以前常在高雄舉例子說,去爬柴山時,那些猴子才是正常的,可是我們常常去爬柴山的人,我們也不想變成猴子,你知道嗎?可是在猴子眼裡看起來,你們人是奇怪的,為什麼?因為你們還要穿東穿西,對不對?而且你們後面怎麼沒有一條長長的尾巴?你們身上怎麼沒有毛?怎麼只有一搓在頭上?對不對?很奇怪的事情啊!你們為什麼是兩隻腳這樣走路?我們跳來跳去非常方便啊,爬樹很快,奇怪!人類為什麼不太會爬樹?那上山猴子的數量多,所以牠們叫正常。所以常常講,在這個社會正常的價值觀不見得正確。
所以「正常」是從何而來?佛家所講的「共業」,因為我們過去生有共同的這個結果,結果是從所謂的「末後」來講。若從「先前」來講,是我們過去生都有這個共同的造作,所以現在產生這個共同的結果。「業」就是結果的文言文,白話文叫結果,「造」就是從事。所以一般人在講,你事業做得很大,等於說你造業造得很大,人家說:「事大業就大」。「事」是從事,從事一個生命過程,「業」是那一個結果,那「造」也是,造作,造作就是從事,從事、造作一個過程產生的結果。所以要學法的人,第一個要離什麼?名字相、言說相跟心緣相,也就是說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依照它的意思就好,不要用著我熟悉習慣的所謂的言詞定義去溝通,因為這樣子會讓我們產生深度的分別心和執著心。
那麼我們所有的人生的苦厄,統統從這兩個心態來,這兩個心態前提還有一個,叫做「妄想」,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不講「分別」跟「妄想」,因為那個目前離我們太遠了,不是我們沒有那個,是離太遠了,因為我們具足了那個而感覺不到它,要把它抽掉不太容易,因為離得太遠。可是「執著」好說,執著我們很容易感受得到,為什麼?因為我們處在六道輪迴啊。六道輪迴就是執著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執著的原因在這邊,因為我們現在就在這個結果裡面。
可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六道輪迴從何而來?有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慢慢就知道了,原來六道輪迴就是從我們的執著而來,因為「執著」產生了所謂的「見思煩惱」,所謂的「見思煩惱」是什麼?「見」就是五見,「思」就是所謂的貪、瞋、癡、慢、疑這五個。那麼那五見是什麼?「我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跟邪見」,這叫見,這是佛家用詞,這個術語一般人聽不懂。換成現在的話,「我見」就是我的見解、我的看法,所以翻譯成白話文,那個見思煩惱就是什麼?就是我的看法錯誤而產生的那個煩惱,叫做障礙,煩惱即是障礙。
那麼「我見」好懂,是我的看法,那就產生了「邊見」。邊見是什麼?邊見就是對立的意思,兩邊,落在兩邊。有你我、有是非、有對錯、有善惡,這個叫做邊見,這是錯誤的見解。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現在在這個人世間行事,統統是這個思惟。比如,我們說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你看!馬上對立出來了,對不對;什麼人比較帥、什麼人長得比較醜,又出來了,對不對;我比較喜歡這個、比較不喜歡那個……都是這個東西啊,那麼,這個就是很深很深度的「執著」產生的。可是,這樣還不夠深,深到極處就是一般你們所講的地獄,地獄道就產生了;那麼再淺一點點,餓鬼道;再稍微淺一點點叫畜生道;再淺一點點叫人道;那麼再淺一點點就是所謂的天道。天道有二十八個層級,看你的深淺到哪裡?這個都叫六道輪迴。
因此,你們一般在坊間看到人家在禮敬的這些諸天神、諸鬼神,統統在六道輪迴裡面,都還沒圓滿,所以總在遇緣不同。如果我們跟著這些天神學習,我們頂多也就是在六道輪迴裡頭而已,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但是至少可以讓我們往離開六道輪迴的方向去嚮往,那麼可以在六道輪迴裏面看你遇到什麼神祇,意思是說遇到什麼層次的生命體,越高層次的神,祂所謂的執著就越淡薄。祂了解越淡薄的生命狀態,祂就可以教給你,所以還是一種所謂的學習成長,而不是去求保佑、求加持的;佛家用加持,一般的宗教信仰叫保佑,不是求這個。那麼基督教叫什麼?「賜」嘛!我們的天神賜給我榮耀啊!他們用那個賜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不管任何一個宗教團體,或者一個學修的團隊,第一個課題就是要修掉「執著」,要不然,就沒有所謂的成長可言,因為執著深啊!
剛剛講,我們過境台中就聯絡那個洪門老大,要去參訪他,他就約我們去一家耕讀園,打了電話之後就掛掉了,但是對方長怎麼樣也不知道,就說要去找他。只知道姓鄭,年紀多大?也統統不知道,那怎麼辦?就這樣過去耕讀園。你看,人都有一種無形的磁場,我們進去了之後,有一個櫃台的服務生就說「先生……」,不知道講一些什麼?用餐還是什麼的……
我說:「不是不是,找人。」服務生:「找人嗎?請問貴姓?」我說:「你說我還是他?」服務生:「叫什麼名字啊?」我說:「我不知道啊。」服務生:「我帶你去。」我說:「我都不知道,你怎麼帶?沒關係,我就四處逛逛。」
結果走進去,看到那個耕讀園的氣氛還不錯,泡茶的地方,反正現在社會就是繳了錢,氣氛都很好啊。然後就在那個池子中間有一個涼亭,我們走過去,「大概就這個人吧!」結果不是一個人,是一組人,旁邊還站了小弟,個個西裝筆挺。然後想,一定不是這些小弟!對不對!大哥怎麼會站在那邊,當然一定都是坐著的。我說,要認人還不簡單,坐著那個就對了。結果坐著的有四位,四位都白髮蒼蒼,到底哪一個?結果過去,我就說「鄭大哥好!」他就:「好好好……」,結果他坐下來說:「你怎麼知道是我?」「啊!過去生,你忘記我了,我們也許依稀還記得啊」,沒看到的時候難免模糊,看到的時候就會憶起,那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我們的「本能」啊。
所以,我們人有隔陰之迷,只要在六道輪迴都有隔陰之迷,所以為什麼要學修?學修,有的人叫做「潛能開發」,事實上不是潛能,是「本能」。本能是引導流露出來而已,本能是你本來具足圓滿的東西。那麼「潛能」是什麼?潛能是你本能裡面的東西,本能未流露出來而潛藏在裡面好像叫潛能。現在人的迷失就是我們要往外追逐潛能的開發,了不可得啊!佛陀已經講了,「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為什麼?因為你本來的面貌,你往外,你就迷失了,所以應該是你回歸而已嘛。
回歸到極處根本「無修無證」,因為「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本來就圓滿無瑕的東西,你要去怎麼修它?怎麼證它?就好像說,人家形容女孩子天生麗質,增一分則什麼?太肥,減一分則太瘦。天生麗質,恰到好處那個意思。我們「本能」比那個恰到好處還恰到好處,所以在一個圓上面,你怎麼去增加一點,增加一點它就變不圓了;你怎麼給它消掉一點,消掉一點也不圓啊!我們的本能就是這麼圓。所以「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是我們本具之德能相好啊,為什麼現在失去了?就是剛剛跟諸位講的,是我們的「執著」太深太厚了,所以蓋覆住了,產生煩惱,這叫煩惱的障礙。
那麼分別心、妄想心這些統統是什麼?汙垢!把我們蓋得看不出來,比如當你自己照鏡子的時候,你看不出來那是你自己,在座應該比較少這種經驗,自己被鏡子嚇到的這種。有時候睡起來,一看:「耶!那是我嗎?」怎麼這樣蓬頭垢面這樣,因為本來的我應該是怎樣,多亮麗、多美好啊。
剛剛要講的是,我跟他聊了一大堆,跟他互動大概兩三個鐘頭,他非常歡喜,只是說他的小弟們可能會覺得很納悶說:怎麼一個小夥子……當時我比現在更年輕,當時他已經大概七十六歲了,後來才知道,那時候應該是在2005年初,2005年初,現在是2012!大概七年前,我三十初頭的時候。小弟們大概想說這個小毛頭,怎麼這些大哥都這麼禮敬啊?所以會一點這個中國文學還是有它的好處,可以在外面﹝騙吃、騙抓﹞(台語:維持生計的意思)。一般我們發現社會人士,當你講話比較有這些文學造詣的時候,好像比較容易得到人家的尊重。當然不能讓人家﹝看破手腳﹞(台語:讓人看出虛有其表),你說得口沫橫飛,你沒去做,人家最後看破手腳,更瞧不起你。所以修行要如實啊,不是叫我們只是在嘴上功夫,在那邊背一大堆這些引經據典。
結果,重點就是什麼?重點就是講完之後,他說:「太好了!太好了!」我一定要找一天去你那邊參學這樣。我說你現在不就可以把握時間參學了嘛!對不對,人都會忘東忘西,不懂得活在當下。說到「當下」就呼應起來了,這樣屬於比較會作文的那一種,前面講的重點就是「我們要活在當下」。那我們現在的人不容易做到,是因為我們現在人的心太雜,欲望太多,在眼前的狀態裡面就在想別的,變成古人講的「不知足」。要不然我們的生命本來應該是「如意十之八九」,卻變成一般人家講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怎麼會變成不如意呢?因為我們不知足。所以古人講知足常樂,這是真的啊。
「能無求者,天不能貧」,所以我們是要「有願而無求」,有對蒼生的一個願力,可是不要去貪求自己生命的享受,要把福留給眾生享。那麼,我們的人生境界就會不斷提升,在這一個狀態裡面,你同時就在訓練什麼?放下執著!所以,尤其一些有在修行的人,他沒有方向目標,因為他不知道「他的當下」就是在修行。剛剛前面不是有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須臾離者,非道也」,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是道場?就是你「當下」在學修的那個剎那,就叫「道場」。所以,道場不能用我們習慣執著性的有為去理解,若沒有這些大自然法則理路的地方,也不叫道場。「場」也不是一個空間,「場」在西方科學家講是什麼?稀薄的能量叫「場」,你們講的所謂能量磁場;濃縮的能量叫做物質。所以整個宇宙只存在著「能量」、「訊息」、「物質」這三件事情。所謂的現象只是這三件事情,那這三件事情統統是「所現所變」,而不是「能現能變」,只是在階段性的關係裡面,它有「能」「所」的所謂的對待。
譬如說,「能量」變現出「訊息」跟「物質」。所以,能量是「能」、「可以」的意思,「有辦法」的意思;那訊息跟物質是什麼?所現所變,「所現」就是被變現出來的。一個是能變現出來的,一個是被變現出來的,階段性啊。那麼「能量」的本源是什麼?現在科學家發現不到,因為它既非精神亦非物質,那個佛家就告訴我們兩個字,叫「自性」,自性本然。所以能量、訊息、物質統統是你們自己變現出來的,所以是我們創造了宇宙,而我們活在這裡面,所以當我們認知我們是活在這裡面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產生諸多煩惱苦厄了,是這麼來的,因為我們迷惑了嘛,我們不知道它是我們變現出來的。而事實上是整個宇宙在你裡面,而不是你活在宇宙裡面,對啊。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世界裡頭,佛家用一個形容比喻,它說:虛空大不大?很難想像,對不對?虛空裡有N個宇宙,我們對宇宙都很難理解了,我們所能知道的一個宇宙就是一種空間而已。
整個虛空法界是無盡空間重重疊疊在一起啊,所謂的多維次重疊在一起,每一個維次裡面又有無數個宇宙。所以科學家能夠研究到的就是所謂的現象,如果沒有現象,他們就沒辦法了,科學家能夠研究到三個現象,一個叫做自然現象,一個叫做精神現象,一個叫做物質現象。我們現在的人都活在後面這兩個現象裡面受苦,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明白什麼叫自然現象?所以我們用著不明白的理路,去看待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就有諸多誤解、錯解。誤解、錯解就變成不如我意,不如我意的時候,我就有痛苦產生。痛苦產生叫做所謂的受苦,受了苦就會更加迷惑,迷惑了又更加造業,造作一些錯誤的行為,所謂的「身、口、意」錯誤了,因此又變現出更錯誤的宇宙現象。我們又迷惑在裡面,也又活在裡面,又更加痛苦,所以這三個就是六道輪迴的「迷惑、造業、受苦」,受了苦更加迷惑、更加造業、更加受苦,求出無期。
所以能夠這一輩子遇到所謂的無上法,事實也不是一輩子的事情,那既然不是一輩子,表示生生世世都有可能去接觸到,我們這一輩子為什麼還要再一次?因為我們帶著生生世世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的習氣,去面對正確的事情,結果還是錯啊!這就譬如說,我們帶著那個墨鏡看世界,看到的統統不是真正世界原來的那個顏色,對不對?尚且說我們不戴墨鏡,世界本來也不一定就是那個顏色啊!它會隨著太陽從東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而顏色改變,你看一整天的同一個杯子顏色都不一樣了。所以有畫畫的人他就比較了解,他不是畫它所謂的固有色,他是畫它的關係,當然關係裡面沒有離開固有,所以「一即一切」啊。所以,畫畫的人如果同時參到這一件事情,他也就容易放下執著啊。像我們是不是說蛋是白色的,蛋白色的,不要說反光,而現在有蛋是那個咖啡色的啊,也有蛋是有斑點的啊,一大堆,是我們的見識太狹隘了,不知道啊。譬如現在小朋友也不知道啊,帶他去鄉下看到豬,他說這不是豬啊!豬是方方正正的,因為他好命,每天都吃那個烤方,因此他說:「豬應該長這樣才對啊!」這個就是一種什麼?接觸啦,那這些叫形形色色啊。形形色色為什麼不執著它?因為隨著時空因緣它就變了;乃至於所謂的演化論,都不是所謂的真實。
「真實」是「宇宙頓現」,可是「真理」微妙難聞啊!所以我們才常常只講「道理」。可是道理又因為時空因緣而有所不符啊。「道理」是什麼意思?道理就是大家說好,認同那個就叫道理;另外一個人來到這邊說我不認同,那他不合道理啊。所以,「道理」會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改變;可是「真理」不會,通十方遍三際,遍虛空盡法界,任何一個世界微塵,統統具足圓滿,統統不會改變,這叫「真常」。所以才有所謂的「常樂我淨」可言。一般講說已放下執著了,怎麼還要一個「我」?所以一個字它就有諸多層面的意思。比如說「常樂我淨」,「常」大家好懂,保持恆常;「樂」,歡喜自在;「我」,很多人不容易了解,我就是自在主宰,譬如說,你做得了主,你就是生命的主人,那個叫「我」,而不是指那個堅固的我執,所以我們想想,這一個字大概清一色在六道輪迴的眾生統統沒有。
所以六道輪迴眾生叫做遊魂,他不靈驗。有一次我去北投文物館看展覽,當中就有在繡花的,什麼拼布、繡布,有一些古時候的這些書畫,然後講解的人是我的好朋友,裡面的副館長,在那邊解釋說:「你就知道嘛,我們中國人,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你看都要往吉祥的層面。「那你知道吉祥從何而來嗎?掛這一張吉祥圖就吉祥了嗎?」「啊!反正大家都這樣嘛,對不對?」所以,你這樣就少了另外一個面向,「遇難成祥」啊!是當你遇到災難的時候,你用正確的心態保持,沒有起心動念,你的結果就變吉祥。所以那個「難」,遇到災難是過程,就是造了、來了,事來了。所以這個「事」跟「造」態度正確,它產生的「業」就正確,就叫吉祥。另有一意是什麼?你人生中得到你該得的叫吉祥,如果得到你不該得的,那就不吉祥。可是我們現在的人為什麼諸多不吉祥?因為大家都想要得到他不該得的。
不然你說以前,常常有時候出去都會有生命危險。現在比較少那個什麼「大家樂」,不用這個名詞了,都轉向了,我們用大家樂講比較保險。以前有大家樂時,若他自己沒有去多行布施,財布施,他只想得到,希望簽大家樂得到這些豐厚的財富,走偏財,然後就到處去求神問卜,求到牌了,他終於去簽了,也終於沒得到了,然後那個神也終於被斷一隻手指頭、斷一顆頭。最後呢?因為他的這些造作、起心動念都錯了,當然把他擬形象化就是遭天譴,這些神祇來處罰他,這擬形象化嘛。那神也是什麼?人創造出來的能量,他是一個呼應體。所以其實是「人若沒照天理,天就沒照甲子」啊,是我們自己的行為造作偏頗了、錯誤了,所以我們心現識變的能量產生,反撲回來,讓我們自己墮入所謂的苦厄、困厄的生命狀態啊。
不然你去看,以前我們看電視,有什麼法網恢恢啦,好久以前了,現在有些小朋友都不知道了,不是說我年紀很大喔!對啊,想到法網,是什麼年代的事情了?都有那個搶匪什麼的、開計程車的、搶劫什麼的,結果你看,誰掛的符最多?有整個計程車都掛滿了符,人家還以為是這台計程車卡到陰,不是裡面那個人,這種求保佑的心態有沒有用?不一定有用啊!所以我們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是因為這個人先有善願,那麼我們東方人言簡意豐,喜歡簡單,所以講一個「願」就好了,「願」必須具足什麼?「行」跟「信」!所以「信、願、行」是三而一,一而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因此抽一個「願」出來講,所以「人有善願,天必從之」,譬如說我只要有善願,我不要有善行,天會從之嗎?也不從啊!可是,若我只要有善願,可是我根本不相信這個理路,「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你不信,你沒有信心,你還是沒辦法。所以講一個字就代表一切,這是會修的人。
人家說上師要傳口訣,你們知道口訣是什麼嗎?口訣就是古時候人講的「千里求法,萬里求訣」。求法,要尋千里去拜明師教你一整套功夫,教了很多,你好像是得到很多東西,你就說這千里太值得了。之後他又說,為什麼我的功夫老是有瓶頸,沒辦法突破?啊!聽人家說還要求到口訣,秘訣嘛。口訣都是一句、兩句而已,結果又求求求,求萬里都求不到,求億里、求兆里,終於求到了。結果上師跟他講一句話而已,他說怎麼這麼不值得,比一千里的還少?事實上,越簡單的即越接近真實,所以叫「易經」,為什麼不叫「難經」,它就是跟你說,全世界最簡單的經叫做《易經》啊。現代人覺得好高深喔!看不懂,那是因為我們複雜啊!如果一個頭腦簡單的人他看易經,沒有一句不懂的,他很容易就契入易經它所謂的簡易、不易、變易的這個原理原則,他哪裡還需要講那些所謂後天的六十四卦、先天八卦這些名詞,還要在那裡畫什麼?他也不用了,那都是後天製造出來的。
所以「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能否定它嗎?不能啊!那是工具。我的意思是說工具很好很重要,可是我們的能力更重要,有能力的人運用工具是加分;而沒有能力的人運用工具有可能扣分。我們以前常常用做木工來講,會做家具木工的人,他拿鉋刀、鑿刀是加分,幫他做出一個漂亮的桌子椅子;可是不會運用鉋刀、鑿刀,沒有做家具木工能力的人,他去拿,有可能會割到自己,對不對?就像這樣。
所以剛剛前面不是講了,會的,佛法利濟蒼生,成就自己;不會的,佛法是什麼?傷害一切人類用的。所以這個是叫我們什麼?要我們自己契入。所以,佛法不在那些文字上面,佛者覺也,覺悟的方法就叫佛法。換言之,不是那些經書叫做佛法。因此,佛法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內學」,所以佛經叫「內典」。為什麼叫你要「內」?實在是不得已,因為眾生執著一個「外」,外求,所以相對來說一個「內」。事實上,如果有內、外,也不是佛法了!佛法是「不二」之法,尚且不談解脫、禪定,有所謂的內外,這些統統是方便名詞。為什麼說解脫、禪定?因為你把它分成解脫跟禪定,那是二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以是會與不會而已啊!所以禪宗常常講「你會嗎?」,若回答「會什麼?」,那肯定不會啊!
所以為什麼叫我們「參」?而不是去研究,如果你沒有分別心,你跟著人家分別你也對。就是永嘉玄覺大師遇到六祖惠能的時候,他說什麼?「分別亦非意」啊!分別亦非意是什麼?我沒有分別啊!可是眾生必須要有分別才能溝通,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啊。因為你們說它是杯子,我就說它是杯子啊;那另外一個世界說它是凹進去的一個東西,我就跟他說「請你幫我拿凹進去的東西給我」;又另外一個世界從這一面看,說它是凸出來的東西,所以說「請你幫我拿一個凸出來的東西」。你到美國講拿一個杯子給我,他們也聽不懂,這裡有學語文的,拿一個杯子給我,英文應該怎麼講?Please give me a cup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啊!好在講對了,否則就漏氣了。
上次去法國的時候,我們在馬賽的那個海產餐廳,很有趣啊,我們這一組人有五個人去,有三個是吃素的,去到馬賽國際知名的海港,只有海產餐廳啊,要去找素的,好像因為這個話題而講到說如果有速食麵就好,那個叫做泡麵。因為另外還有兩個法國人,他們聽不懂中文,你跟他說泡麵,他哪知道是什麼?可是他們還會有一些英文的溝通能力,還好我們這邊剛好有一個留英的(奇霖師兄是留學英國的),他是英文專家,所以就比較安心。
奇霖師兄:可是當下我就是想不起來那個字,因為泡麵在國外有很多種,一般大眾都講cup noodle,可是它正確的說法是instant noodle,可是我一直在想這一個字,想一想、想一想……,師父就跟我說:「你是在想instant嗎?」
師父:你怎麼想那麼久?對不對,那個意思啊。我們這個英文老是不及格,都是紅字的,我說Instant noodles跟他講一下,後面還有noodles,對不對!所以會抓訊息多好用,你看!
而奇霖那時候就有一個心境潛藏在心裡,他以為……因為我聽他說啦,這個叫「後得智」要去信而有徵!他好像說這一個字在英文裡面,是比較難度高的用法。我們面對外國人也要假一下,假裝比較有水準的,不能說得太淺,對啊。讓外國人:「喔!,原來東方人……,難怪……」他們就會體會原來東方人是這麼有智慧的,對不對?他們兩位法國人有學中文啊,難怪現在西方潮流都回溯回來要去追逐東方文化。好在,這樣也可以交代過去,沒有丟臉。應化啊,應化到法國去不能丟臉,對不對?其實不是這樣講,這是開玩笑講,其實也沒有丟不丟臉的問題啊!因為「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你既沒有諍,哪有一個面子問題?尚且沒面子的問題,哪有一個面子能讓你丟,對不對?
所以,學法要知道它的方向、理論、方法,而不是只有迷執在所謂這些世間的對法上,世間對法固然它也可以讓我們得到非常豐厚的福報,可是「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成就無上功德,功德是什麼意思?「功」就是你去從事一件事情,有「入」;「德」是什麼?得到的意思、有收穫的意思,一般佛家在講這個收穫只有一個,就是成就無上道。
譬如說,為什麼來拜佛?為什麼來學佛?因為我們這裡不是廟,沒有在拜佛,我們再三強調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可是這個都是要解釋的,所以來到這個時代很麻煩。以前你跟人家講宗教、佛教,人家就懂了,人家就懂得「啊!智慧覺醒者的教育叫佛教」。佛是智慧覺醒者,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現在你跟人家說佛陀的教育,人家有可能還是理解成宗教,是在做經懺法事、求保佑的這一種,其實諸多誤解。那你也不能說這些經懺法事、求保佑的這些儀式不對,因為這些儀式是一種什麼?方便法,佛家講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啊。
那一天,我們去一個地方,他們供奉「龍樹王」,他們就很明顯是一種道教的形相,也有乩童在那邊起乩,聽說他們平常也有針對疑難雜症去求神問卜、辦事的。那個樹裡面有這些能量,我們以現在用語叫「能量」,他們叫「靈」,高層次的靈。那麼,人家龍樹王生日,也邀請我們去參加,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啊,廣植福田,廣結善緣。而那一天很多人有疑惑,為什麼他們乩童在那邊起乩,我們也跟他在那邊打拳,比劃比劃?那麼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特色,當我們比劃完,乩童,那個神都是跟我們頂禮的,有沒有觀察到這個啊?這個有時候不能自己講啊,自己講有點不好意思啊。
重點不在祂頂禮啊,重點是你要跟人家和光同塵。人家也在那邊摺了一大堆蓮花,我也坦白報告各位,到今天我還不知道蓮花要怎麼折?金紙要怎麼燒比較有效率?我也不知道,因為我們也沒有燒金紙,也沒有摺蓮花。可是,你看他們的形式就這樣,很多,你能說它不對嗎?不行啊!為什麼?因為這叫做什麼?介質啊!介質雖然不是成道的本身,但是有可能它可以被依靠而成道,只要你會的話。剛剛我們不是講一個正面、一個反面的告訴大家,佛法,有在修佛的都說好啊!是真的嗎?你若不會,它就變得真壞啊!真的不好啊!因為它反而容易讓你助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啊。所以一個知道佛法理論的人,比較容易得到這些眼前的福報!可是如果他的心性方向錯誤的話,這些福報就變成是毀滅他人生用的啊!拿我們以前常提到的「站講台」(比喻講師)來說,古時候的人有一句話,叫做「地獄黑漆漆,專門關講師」。地獄,烏漆抹黑都在關哪一種人?講師啊。因為講師常常講得口沫橫飛,可是心性沒有去調整,所以他表裡不一,不如實,所以為天地鬼神所忌,招忌,那個忌妒、忌諱那個意思啊。所以常常就更容易受到這些天地鬼神的捉弄,他們的捉弄,往壞的講叫抓弄,往好的講叫督促。你既然要講,那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所以你就要符合啊。
開示悟入,你除了「開」以外,你還要「示」啊,因為「開」叫講、說道理啊;「示」叫身教,表演出來啊。所以佛家講,讀誦大乘,為人演說,「演」在「說」前,「演」就是現在我們白話文叫「身教」,身教就是我做到了,要在前啊。「說」,是因為我的行誼大家看不懂,人家有疑惑,你只好解釋,解釋叫說了。所以「說」是第二第三第四步驟了,如果這個人他光看就懂,你就不用說了,就好比釋迦拈花微笑,那一段故事,為什麼祂拈花,迦葉就懂了,就得到法了,祂就得到佛之心印,正法眼藏啊。你說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解釋半句話,沒有啊!就是說一舉手一投足,統統在什麼?如來體性裡面,統統吻合無上大法,這個就是現代人不容易去參的部分。因為我們現在人邏輯觀念習慣了,分析歸納習慣了,就把「一」切碎成「多」了,這個「多」又不了解,全部的多就是一個一。所以佛家華嚴的境界裡面,講「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原因在這邊。你五個手指頭「五」叫多,統統沒有離開你這一隻手,所以這一隻手即是五個手指頭,五個手指頭即是這一隻手。可是我們又常常看到手指頭在那邊分五隻手指頭,看不到手,這裡遮起來不知道這是手,這個硬硬的是鈣質還是蛋白質啊,這是碳水化合物等等,落在分析的世界。所以用這樣的態度去學佛,生生世世無量劫終不得成就,也就是我們今天來到這娑婆世界,有因緣遇到無上大法,還是苦無出期的原因在這邊,我們生生世世都接觸過了。
所以上至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統統是我們一個自己啊!換言之,我們這些的十法界也都去過了,尤其是六道輪迴,大家更熟悉。六道輪迴的故鄉又是三惡道,所以三惡道的「理」又更熟悉,為什麼加個理?因為「事」大家很難懂。比如說,我現在就是人,六道輪迴,可是卻是百界千如,什麼叫「百界千如」?每一道中都有十法界,比如說人道裡有佛,人道裡也有所謂的深處在人間煉獄的,活在人道的地獄裡頭;也有衣冠禽獸,人道的畜生道,這些名詞存在即是有這些生命狀態啊。
所以如果想要修正,就是要契入這些基礎,所謂「上功不昧下行」的這些好落實的這些行誼,從「事修」是一個門徑;可是從「理修」是一個捷徑。捷徑並不是取巧的意思,是你把兩點拉成直線,你就走這一條直線就好了。我們現在的人頭腦複雜,欲望紛飛,所以要走直線好像不好玩,乏味嘛,所以要繞圈子,繞來繞去,人家可能一個鐘頭走到了,我們要一年才走得到啊。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是真的,可是為什麼我們常常都說我們有那個願心,而最後結果達不到?就是因為我們的「方向、理論、方法」搞錯了,加上我們的「態度」錯了,我們把所謂精氣神都浪費在無謂的事相上。所以學法的人他就是取法乎上,最高層級,所以一旦有了最高層級,底下統統有了。
換言之,如果從人間來講,死生事大,生死事大,如果這一件事情都能解決了,不生不滅,那麼有什麼福、祿、壽、康寧、終考得不到的呢?對不對?五福臨門是必然之事啊。可是,有五福臨門了還是不能了生死、脫三界,所以學佛的人要把價值觀搞清楚、弄明白。什麼叫正確的價值觀?「學習」就是為了搞清楚、弄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是怎麼一回事而已;而不是在裡面還我缺財我想求財、我缺社會地位我想求社會地位、我缺掌聲我想求掌聲,不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你能夠不求而得的東西,所以當我們「不求而得,即為真得」,那就是真正的吉祥,吉祥才會如意啊!
我們現在人都想要歲歲平安,年年如意啊,可是我們卻都不要什麼?「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所以「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因此菩薩沒有痛苦的原因在這邊,因為祂了解原因,祂把錯誤的原因避開,因為祂畏懼錯誤的原因,所以避開了,祂就沒有錯誤的結果了。剛剛我們前面講到一個現象,叫做「自然現象」,很多人他也是不了解什麼叫自然現象?自然現象對有學佛的人好說,就是你們常講的「因果理路」就叫「自然現象」,有因必有果這叫自然。所以什麼叫「自然」?到最後你沒辦法問一個「為什麼是這樣的時候」,那個叫自然。
所以,當自然現象變現出所謂的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的這一個層面,你們都有辦法問為什麼,對不對。為什麼這個杯子用土捏一捏可以變成這樣?因為它受過幾度烘烤,這種物質因為在這種條件之下,就會軟化產生物理變化,這叫為什麼嘛。可是講到極處,就又沒有了,因果就是什麼?你就是這樣做就對了,你就這樣做,它就變這樣,這叫因果,當中沒有為什麼。你們吃飯就會飽,這叫自然現象啊,因果。在道家,因果這兩字叫做「感應」,感是因,應是果,有感有應,所以不是一般狹隘的只在外在所謂靈界那邊求感應而已,它也是一種因果現象。
如果從靈界上來說,現在這個時代,靈性不安的很多,而這一個智慧我們能夠了解得更深入,對我們未來人生的這個保障會更好,這叫什麼?「內感外應」啊!如果我們內在沒有「貪瞋癡」,外在即感不得「迷邪染」!迷邪染就是我們所說的鬼魅魍魎這些負面的,而科學家講是負面的能量磁場。能量磁場擬神化,有好的能量跟不好的能量,不好的能量,我們定義叫鬼,看到鬼嚇得要死啊!好的能量,我們定義叫神。那我們自己呢?也可以是好能量,也可以是不好的能量啊!所以我們的能量如果符合「五戒十善」中品,我們就叫人。那如果我的能量是十善上品、四無量心,我這時候就叫玉皇大帝,所以你們在廟裡面拜的玉皇大帝的能量你統統具足。如果這時候我的能量是「四諦」,我這時候就叫做阿羅漢。換言之,如果我是「六度萬行」呢?我就叫菩薩,因為我的能量就是菩薩,如以前我的學長、學姐的能量啊;現在的菩薩就是你們現在的學長、學姐啊,對不對?
有的人會說:「沒有啊!我的學長學姐應該都在地獄啊。」對啊。我們以前出唱片的時候有一個美工,大家感情都很好,可是當我們在講這些正知正念的時候,因為他們還很年輕,沒有受過這些所謂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隨著西方錯知錯見的這些流衍而造化。然後,我們講了一大堆,他說:「可是講這個不通啊!因為我覺得地獄是我最嚮往的去處啊」,那我們能怎麼辦?「啊!很抱歉!很抱歉!我講錯了」,趕緊跟他道歉,為什麼?因為我們講的跟他的方向不一樣啊,我們講的是保證你上天堂以上啊,可是他卻要去地獄啊!所以我們要跟他道歉啊。
他很嚮往地獄,怎麼創造?我們也不會教他,為什麼?我們說不用教,你現在就很會了,都不用教。瞋恨,瞋恨心是地獄的主要業因,這需要誰教?不需要啊!為什麼不用教就會,你知道嗎?習氣。所以,我剛剛有講,在六道輪迴裡頭,三惡道是我們的故鄉,因為我們現在具足三惡道的習氣。換言之,我現在如果瞋恨心很重,我就是人道的什麼?地獄道,因為我是地獄的能量。換言之,當我這個人道的這些受用福報享盡的時候,我就要隨著這個學分去什麼?讀學校了,那時候就叫地獄了,那時候我的心現識變顯現出來的這些境界,就是地獄的境界。所以,不是誰創造給我們的,地獄也不是閻羅王設的;有所謂十閻羅殿啊!統統是我們自己變現出來的。
所以當年,章太炎先生他有一個特質,就是陰差;白天為政府工作,晚上他有一個因緣,過去有一個因緣,會被東嶽大帝請去做陰間的那個差事,用現在的話叫做秘書長啊!陰間的秘書長這樣子。他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有一天讀《地藏經》,當中有所謂的什麼拔舌地獄、抱柱地獄啊,看的時候,喔!驚心動魄,說怎麼有這麼……,因為那個時代,民國初年就慢慢講求人道了嘛,人道治理。而他又想說要很人道啊,所以他就覺得地獄的這些刑法太不人道了,就想要利用晚上跟東嶽大帝見面時,去跟祂諫言,以前說「上奏子」。結果真的上奏子給東嶽大帝,東嶽大帝看一看:「嗯!」點點頭也沒有正面回答,就說:「你先跟著兩個小鬼王,帶你去那邊考察」。我們現在說要做決定之前都要去考察一下啊,就請章太炎先生,陰差大人去考察一下,考察之後我們再詳細討論這樣。結果他就去了,到的時候,小鬼停下來了,就說:「秘書長先生,我們到了,請你多處看看」,結果他頓時看不到任何東西啊,然後小鬼說:「到了啊!」但他看不到啊!好說他也有深入佛法,馬上靈光一閃,憶起什麼?地獄的果報誰可以去?兩種人,一種叫地獄眾生,就是你造下地獄業因的人,你可以去;一種叫菩薩,去救度地獄的人。章太炎先生說,我既不是菩薩,那我看不到,大概我也沒造什麼地獄惡因啊,所以合理合理,他這才想到,了解佛法在講的真義,叫做「心現識變」,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不是誰定的。
所以,如果你能夠透過學習了解到這個層次,你的人生就沒有抱怨了。為什麼?一切的苦難都是我自作自受的,不是誰加諸在我身上的。如果你說:「沒有啊,那個人對我不好啊!是那個人找麻煩給我啊!」地獄不是有那些刑罰嗎?那你到時候就會怪閻羅王設下那個來割你的舌頭、來燙你啊。所以,當你體會到這個道理,你就會發現我們人道那個來傷害我的人,其實不是啊,那也是我變現出來的啊,所以才勉為其難講因果理路,說「你過去先傷害他,這個業力轉化回來,換他傷害你,所以合理啊」,從一個「還」的角度來講啊。而如果要再提升層面,「能所俱泯,寂照雙融」,回歸自我體性,哪還有這個?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在什麼?常寂光以外。有這個「外」是方便講,當你回歸常寂光,連因果都空了。不過,釋迦牟尼佛不太敢講這一段,祂也有講這個叫「一聖諦」。為什麼?為什麼滅了?因為你沒有緣了,你沒有緣,有因也起不了作用,所以回歸自我體性叫常寂光。現在我們也都在常寂光裡頭,可是我們是迷失的那一個,我們是糊塗佛。等我們學習明白了,我們那時候叫做真正的佛,叫做覺悟的佛。
所以,覺即是佛,佛即是覺,因此學佛要明白它到底是什麼?我們覺悟明白的生活作用是什麼?要去了解,要不然我們不知道,我們學那個幹什麼?學一學,到現在還是沒有成長,我為什麼耗費那麼多時間,對不對?所以它是可以改善我們的命運,就這麼一回事。世間人講改善命運,只是你把你的命運設定在哪裡?要多麼幸福美滿?所以才告訴你十法界。地獄是最不幸福美滿的,再來就是餓鬼、畜生,人啊,也不見得很幸福美滿,苦多於樂;再上去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也都不夠幸福美滿,因為都有所謂的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超越六道輪迴才堪稱稍微幸福美滿一點,所以那時候的生命狀態叫做「正覺」,叫阿羅漢;再上去十二因緣,依十二因緣而覺叫什麼?辟支佛;再上去,依六度萬行,沒有分別心跟執著心了,這個叫做菩薩,可是還有妄想;再提升上去叫佛,連妄想都沒有,所以佛是最幸福美滿的人生,應該這樣講,所以佛是自己,最幸福美滿的人。
佛土清淨,最幸福美滿的境界,那土裡面有人事物,所以宇宙人生真相就這麼一回事!「宇宙」就是生活環境,「人生」是自己,所以你要把你自己跟生活環境的這些關係、內涵搞清楚弄明白,叫做真相,所以學佛就是學這一件事情。最後學成的那一個圓滿智慧覺醒者,就是一個正常的人,因為他的知見正確,他明白了。因此學佛僅是告訴我們回歸,做一個明白的人,過一個正常的生活而已。
正常的生活裡面沒有障礙,因此我們現在在六道輪迴的一切眾生都是不正常;換言之,即具足剛剛講的「見思煩惱」。「見」就是我的看法,「思」是什麼?我的想法。人常常在這個社會裡面有最多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那個人是最痛苦的人,所以這個就是一個方向。既然這樣是錯的,我要怎麼修?怎麼修很重要啊,我就要用正確的。我的看法、我的想法太多就是痛苦,那我不想痛苦,我就開始訓練,訓練不要有太多我的看法,不要有太多我的想法,你的五見就單薄了,你的五思就單薄了,「我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就慢慢萎縮,所以離四相四見,貪、瞋、癡、慢、疑、惡見,至少我們前面三個:貪、瞋、癡沒有了,我們就遠離所謂的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了,這樣基本的幸福指數會有,在人道裡面啊!就這麼一回事。所以,「方向」要搞清楚弄明白,而不是往外想要求得一個神通道力,神通道力是我們自己的內涵,本能本來就是這樣啊!那如果往外,你就迷失了,你就不知道了。所以,只要我們修正這些錯誤的心態,我們內在的所有這些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統統顯現出來,那時候還加上一個「常樂我淨」的一個「我」,你就有自在主宰權。
那一天你們去看那些道場,他們很辛苦啊!下大雨,聽說一個濟公禪師降乩,他(乩身)還要在那邊淋雨,我本來沒看到,因為我在裡面好好的享用茶,好茶對不對,享用甜點啊,哪有時間在那邊淋雨,結果回來看錄影帶,唉呦!好辛苦喔,怎麼濟公禪師降乩之後,那個乩身在外面淋得滿身。然後一下子雨停了,又是大太陽,熱死了,換什麼?三太子降乩,也在那邊曬太陽,而兩個乩身都是婦人,還好他們是穿制服,我常講如果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個靈來了,要趴在地上不由自主,你看,情何以堪。起來回家後,如果洗洗衣服就算了,還弄破了,真的很捨不得,如果穿著那個什麼名牌衣,然後去那邊弄得都是破洞。這種生命狀態誰願意?可是當你被這些能量磁場鎖住的時候,就由不得你,這叫沒有「我」,不能自在主宰。所以,清一色我們在外面坊間的通靈者,你跟他說一句話他絕對不會否定你,他會不會點頭是另外一回事,因為人有面子問題,就是「半夢半醒之間,沒辦法自在主宰」,就這兩個啊。所以學法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我們學習是為了自在主宰的,為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而不是半夢半醒之間,糊弄糊弄,不求甚解,最後不知不解。
不知不解,而我們又站講台的時候,我們就給人家「己盲導眾盲」了,對不對?好比是瞎子帶近視的過河,會怎麼樣?全死!那時候就遭天地鬼神所忌,因為內感外應都是錯誤的,所以造成我們人生的困境。反過來講呢,如果你是如實的,你站講台是一個踏板,很快可以成就的,叫做內感戒定慧,外應覺正淨。覺正淨擬形象化就叫做這些諸佛菩薩、諸天神,其實神都算不在內,因為神還沒有覺悟,覺正淨有「覺」啊,所以是諸佛菩薩啊。為什麼講菩薩?剛剛是講佛,因為有很多菩薩是示現的,當祂契入一真法界的時候,這些大菩薩的作用能力統統跟圓滿佛無二無別,只是剩下的習氣……妄想的習氣消散的程度不一樣而已。妄想的習氣不礙生命本身,不礙事,所以沒差別。就是說,我們有習氣,但是我們不會去那樣做,有可能會想,而不會去做,所以那是一真法界的菩薩啊,所謂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上去叫妙覺如來圓滿佛,福慧雙足尊,其實這一段才是一個學修者的目標啊。
所以,底下的不要說六道輪迴的福報,連四聖法界的這些正覺,統統是不留戀執著,要即席離席,就像爬樓梯,你踏的同時即要放,你才能再上去,上到完全沒有階梯了那就解決了,所以這一個方向理路,希望我們能夠在我們這短短數十載的人生當中去把握住。「人身難得」在講這一件事情,苦樂參半,因為有苦,讓我們生起出離心;有快樂啊,但沒有快樂到很快樂,快樂到會讓我們迷戀啊,因為迷戀就放不掉,像很多天神,「富貴修道難」啊。三惡道眾生也有很多富貴的,譬如說像土地公公這種,王爺啊,祂們的福報很大,可是他們因為智慧不夠,所以難免還有貪啊,因為貪的因素讓祂墮在鬼道。可是因為祂的福報很大,祂的生前過去生做大布施,所以福報很大,可以做個鬼王,是這一個理路。所以清楚明白,我們就知道我們的去處。
我們說的往下不要,那往上也不要。往下是什麼?「貧賤修道難」,用人間來講,為什麼?因為貧賤的人,他都吃不飽了,你還跟他講大道理,他要的是下一餐先有再說。「人道」在六道輪迴剛好是不上不下,這個就是它可貴之處,所以叫做四事因緣的殊勝。「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土難生今亦生」,可是通常後面兩個都渺茫,後面兩個叫什麼?「明師難求」,不一定求得到,「佛法難聞」,只要沒有明師,「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佛經難聞,今亦不聞。所以這四個缺一不可,當然相對人道來講,缺一不可;可是來到這個二十一世紀的末法時期,靈界又多比人道好度。以前是靈界比人道難度,可是現在很多鬼道即便好像在人道之下啊,而看祂們在鬼道學修,也有這些五通之力之便,去各個道場,用現在的名詞,去各個課堂好了,去各個講座學修,學一學:「喔!我要提升,但我不要提升去當人,因為人有夠恐怖的。」
今天一大早我要出門的時候,小妍問我一個問題。她問什麼啊?她說,就是那一天的例子,她說:「師父你跟那些神靈的交情都很好,對不對?」她講到有一次我在一個宮壇,一間廟裡面,因為我們是被邀請去的,我們的心態是玩樂的,沒有我們的事啦,有認識就去那邊晃一晃,人家要降乩辦事情,結果我們在那邊看到那個神,降半天降不下來,降不下來就會影響到人家,他們的信徒,掛號的信徒在那邊等時間啊。然後我覺得怎麼這些神這麼不成材。不行不行,若神都沒做好了,人怎麼效法,對不對?結果就到他們的佛桌主桌,把檀香爐打開就敲桌子:「你給我下來!」啪!馬上那個神就降乩了。降乩下來,就畏畏縮縮的,原來那個神是五個裡面最小的那個,被踢下來「你下去!你下去!某某人來了,我們不敢下去」。我敲桌子:「下來!」啪!就降乩了,就開始作用,祂們就去辦事情了。
然後小妍就記得這件事情,因為那一天她沒有參與到,她看到DVD,就在問說:「師父,你怎麼都敢在那個神那邊敲桌子啊?很多人類也都做得很差啊!還在後面捅你婁子啊,背信忘義你怎麼沒有拍桌子?」我說:「人很可怕啊!人不能得罪啊!人可怕啊,對不對?那些靈還有良知良能,對啊。」疑惑啊,「(神)有良知良能為什麼會傷害人呢?」我說:「不是啊,因為人不受教,他過去生有這些契約關係啊」,契約關係,譬如說,你過去生有跟他簽契約,你沒有信守承諾,祂才可以去找你,如果你沒有這些問題,祂找你祂也犯天條啊!祂也不行的。
所以天神跟鬼神,為什麼這樣分?天神是六道輪迴上面的,人道以上的叫天神;那麼鬼神是剛剛講的,諸如此類在鬼道裡面很有福報的,我們尊稱祂為神,因為祂還是有一些學修心得值得人去學習。譬如說,為什麼祂們這麼有福報?因為他們過去生很大方,祂們知道怎麼叫布施,怎麼叫布施是因,福德是果,那這個就值得現在很吝嗇的人去學啊!讓那些吝嗇的、不明白這些理路、取巧的這些人學,所以叫鬼神。所以為什麼一切眾生平等,無有高下?這些道次的高高低低是方便說,道次的高高低低只是在講一件事情而已,即生命狀態不同。那麼你要選擇哪一種?這些不同的生命狀態裡面,有苦多的,有苦少一點的,那你要選擇哪一種?那麼,為什麼不講求去感應跟求神通?因為神通也不一定比較好,譬如說你要當狗嗎?現在沒有人要做狗,不過狗的鼻子神通比你們厲害,你們不是很喜歡神通,為什麼不去當狗,對不對?蝙蝠的天耳通,牠可以聽到那個頻率,我們聽不到啊,這個叫做一種「報」。所以在六道輪迴這一種事情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要回歸「自性通」就得花功夫,這個就必須契入功德的生命狀態,也就是心清淨不染,一塵不染。所以為什麼叫著我們修清淨心、修慈悲心,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它「一即多,多即一」,只要你取得一樣,真正取得,你其他都有。
就像說你如果喝到水,你就喝到其它的養分了,它含在水裡面,你不用去分析出來,再分五個步驟吃。所以「常樂我淨」你挑一個字去契入,你其它三個字都具足。學法是這麼一回事啊,把我們的生命層次定高一點,那當你有那個能力了,你遇到這些不同維次空間的一切眾生,你自自然然當下的接觸就是一種提升啊,不假思索。因為它不是思惟可以去測度得到的,可是偏偏「眾生以有思惟之心,去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啊。眾生常常要用思惟的心去研究佛法,所以只要是用這樣態度的人,他永遠不得契入啊,除非他到最後一天想開了:「啊!放下」即得,他那一念就直接契入了。
所以前面都是前方便,有可能也是一種浪費生命、浪費時間,可是在世間的運作大家不好懂,就取它可取之處,當你最後如果放下,一念放下,你回歸「般若智」的時候,你前面讀的有沒有白費?沒有!因為那時候變成「後得智」,所以也沒白費。可是偏偏想要走後得智,用廣學多聞去契入般若智的人,好像遙遙無期,生生世世不得求證,很冤枉。所以佛法自始至終叫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一」不要「多」,那個「多」是擺在第二步驟,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要擺在「煩惱無盡誓願斷」的後面。斷煩惱要專一,你雜了就是生煩惱,「一」才能斷煩惱,而事實上煩惱斷不了,煩惱即菩提啊,應該說「轉煩惱」,你「專注」你才不會有煩惱,就轉掉了。所以當下你就有「根本智」,叫「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這是凡一切眾生皆本具之能力啊。
我們在座的都有,一隻狗也有,一隻螞蟻也有,天地鬼神統統有啊。而為什麼諸多生命的狀態不一樣?因為我們迷失,雜了,所以學修就是要單純回來。古時候的人不是都跟我們說,返樸歸真,化繁擇簡,統統是這樣啊。那麼什麼叫做有效率?越簡單可以辦到的,就叫有效率;弄得越複雜才辦到的,那個叫沒效率,對不對?尤其有人在經商的,是你越簡單而對方就把錢投進來了,……還是你要弄到很複雜,而投進來的還沒有前面那一種多,就這一回事啊!所以我們學修為什麼要去選擇後面那一種很複雜的,然後收穫一點點的呢?兩點間直線距離最短,就這麼一回事啊,我們自己要去明白這個理路。因此,不是在於書本上的殊勝分野,而是在我們的態度上,所以「態度決定一切」,「信心成就一切」,就這兩樣東西而已。那麼是什麼態度?放下的態度;什麼信心?對放下有信心啊。
放下那個本身就是自己,所以當你放盡了虛空法界,你就具足虛空法界。所以,為什麼你們觀察到可以跟那些神祇相處得這麼好,因為我們放下啊,對不對!即得啊。其實說穿了,這些天地鬼神也是你心現識變出來的啊,你又在你心現識變出來的那裡面迷失,所以你應該去調整你的內在。因此,內若無矛盾,外即無衝突,所以要化解外在的衝突對立,一定要先卸除內在的矛盾。所以,三個學分的第一關鍵就是自己跟自己的關係要處好,自己跟自己有矛盾就處不好,所以明白的人自始沒有矛盾。所以「不明理,焉修道」,那明白從何做起?從「人貴自知」開始。
你要知道,捫心自問,老實面對自己,我到底有哪些錯誤的起心動念?從那邊丟掉就好,丟掉就叫放下,所以不是丟掉外在的人事物,是丟掉你內在錯誤的起心動念啊!那時候叫做什麼?無念!無什麼念?無妄念。「無念」不是叫你像白癡,叫你什麼都不知道叫無念,不是的!是無妄念,無妄念即為正念,那個叫無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是不起那些妄念。無妄想即無分別,即無執著,「識得一,萬事畢」,你就直了佛地。什麼叫佛地?八地以上,九、十、等覺再上去,一步頓超如來地,兩點間的直線距離不是最好的嗎?所以我們要走就走這一條路啊,所以它已經包含了所有一切萬法,因為你歸回本元。「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旦你歸元無二路,回歸了,所有一切方便法你統統明白透析,這個叫做捷徑,不是取巧的意思。
留一些時間給諸位,看看有沒有什麼疑惑?三點多了,還沒吧!再十分,那還有半個鐘頭,太好了,可以趕快,套句李叔叔的口號,趕快問!
李叔叔:師父,我請教一個問題,最近那個報紙、電視寫那個「恐怖放生」,這個是……。
師父:對啊!前提下它是恐怖的啊!這樣不好啊!因為幹嘛不慈悲放生呢?美好放生呢?對不對。
李叔叔:其實本來它是一個美好的事情,為什麼搞到最後變成這個名詞出來?
師父:沒辦法,共業啊!我講一個好了,生活上的問題。我們以前做什麼事情有沒有那麼多法律限制?沒有啊!譬如說,古時候喝水你要付錢嗎?古時候的人,從河邊舀起來就喝了,現在我們喝水都要付錢啊,你看,多累,共業啊!所以如果有法律規定的,就要去符合它,你知道嗎?當然這個不知道有沒有法律?這是意識形態,而通常法律又是從意識形態凝結而成,修一個法,定一個法再來限制我們,所以人類最笨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沒事情找一個團體去做這些政事來牽制自己,這叫政府。可是你在這個時代不能這樣想,我是講那個理,在這個時代就要去符合它,因為我們有共業啊。你說怎麼恐怖?因為人的不了解,所以同一件事情剛剛不是講,是會跟不會的嗎?佛法尚且是這樣,放生也是這樣啊!你不會叫做放死啊,對不對,你會叫做放生啊。什麼叫放死?不知道這些的生物性,不了解牠的生物性,亂丟、亂投,你丟棄的地方,你放的地方不是牠的生存環境,這是相對牠而言啊。
本來放生完是一種歡喜,大家皆大歡喜的一種能量回受,現在有恐怖,就是你沒考慮到周邊人的觀感,你放的東西,比如說你希望我放一條蛇到你家嗎?大家不要啊!對不對?而你說:「它不是你家啊,它是你家外面公有的山坡地啊」,「但我住在這附近啊,會忐忑啊」,你幹嘛不選擇一下呢?一定要放蛇呢,對不對?如果你放蛇,要放在那個人煙稀少,深山裡面,就是原來那邊就有這種生存的生物,你就放在那邊,人家就不會講話,要有智慧啊。當事情做錯了,久了之後變成什麼?人會不明理,人都知見片面,以偏概全嘛,因為有了這樣一個例子,他就把所有的放生都認知是這樣,這是人的劣根性,那沒辦法。
這一部分的人就要教育,你做的跟什麼不一樣啊?譬如說,同樣是喝茶就有百百種啊,不然講中藥,蔘這種東西,就有好幾種,有一種是很燥的,有一種溫和的,有一種是寒性的,有一種是比較溫性的,都不一樣啊。我們如果分不清楚,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在養生,我們就用我們錯誤的知見去運作,或是我自己知見也許對,可是放在這個人身上是不對的。譬如說,我曾經因體質不對,不適合那個高麗蔘,我吃了我變虛,人家說高麗蔘補氣,我怎麼越吃越虛,是因為我體質不適合,不是那個東西不好。結果有個人在喝的時候,我就拿我的知見去跟他講,你不能這樣,因為他的體質跟我不一樣,所以他喝了他加分啊!我再講一個東西就好了,糯米,大家常吃過,粽子節也過了,你如果筋骨越強壯的人,你越吃糯米你會越強壯;如果你常常這裡酸、常常會抽筋、常常會拉傷的,你越吃是越慘,而同樣叫糯米。這時候不明白這個理路的人,是不是只會用他的所謂經驗法則,單一的思惟把它套上去。比如說,假設我的筋骨是不好的,我老是吃這個,我終於也明白,中醫生也這樣告訴我,不要吃這個,你吃這個是筋骨會越來越差,如果我對親朋好友逢人就講:「不要吃糯米,糯米吃了就是筋骨越來越差」。我跟你講,如果這個變成新聞,是你發起的,那些糯米公會、農會都來找你。
這個叫做什麼?沒有「覺」,沒有覺悟,「慈悲就多禍害,方便就出下流」。要不然,佛法是以慈悲為懷,方便為門,善巧方便,可是它的前提為什麼不叫做善法而叫佛法,對不對?慈悲,善嘛,而它為什麼不用善法去定義它叫佛法,而叫覺悟的方法?所以,修佛的人不是在修慈善的,慈善是一個工具,是一個讓你表達利濟群生的一個手段,它是在修覺悟的、修智慧的,把智慧彰顯出來,這叫佛法。所以一旦一個人開智慧,他自己就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他自己就可以善巧方便,在什麼狀況下可以?什麼狀況下不可以?拿捏得恰到好處。我們就講回來教育這件事情好了,小孩子都不能打、還是都要打?都不對嘛!因為前面有個「都」嘛。小孩子在該打的時候他才會變好,你不打他,你叫愚痴,你叫寵壞他嘛。小孩子打了,他會信心錯失、懷恨,你打了換你叫愚痴,因為你不慈悲嘛。所以孔子當年就講,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你沒有仁慈之心;「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為什麼會失言?因為你沒有智慧。
所以佛法講求「智慧」,一切八萬四千法都是禪定的方法,是透過禪定而去開啟智慧,所以修禪宗不是在修禪定的,禪定是手段、工具,它是為了修智慧的。所以依戒得定,定叫禪定,依定開慧。所以各個宗門教下不同的方法門徑都是在修「定」啊,一般講「清淨心」,清淨心不是淨宗跟密宗特有的啊。所以,覺正淨三門統統來到同一個房間,不同的門統統來到這一個屋子,所以那個叫「方便有多門」,所以方便為門。換言之,在教人家佛法也沒有固定的方法,法非定法。所以,那這個問題來了,就是什麼?這一群人做了錯誤的示範,因為他們不理解這一件事情的效應,它的體、相、用、因、緣、果、理、事。一般我們中國人講八面玲瓏,還沒到一聞千悟,佛家是講你學佛要契入,你必備的條件叫一聞千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不能舉一反三,孔子不教,他說這個學生太笨了,沒資格跟我學。佛家的標準很高,可是「上功不昧下行」,高的也統統沒有離開這些,所以這一種東西就是這樣啊!是不明白產生的錯誤。所以給它定義的人,自己也不明白,做這件事情的人也不明白,然後聽說的人也不明白,因此造成所有不明白的人在交流這一件事情,所以就產生社會更大的不明白。不明白叫愚痴,所以風災會那麼多,原因是這樣啊,「愚痴」感得外在的風災啊。那不明白的人一定也具足貪、瞋,因「瞋恨心」那火災又產生了,現在的社會很多啊;「貪心」感得水災,所以它都是「一即一切」。
再來,現在的人對聖賢教育的疑惑、懷疑,因為「懷疑心」產生土石流、板塊鬆動;「傲慢」,認為自己的知見是對的,傲慢產生地震,所以大自然災難是這樣來的啊。這個可能比那個更恐怖啊,可是它連帶效應。我不知道事件是什麼?因為我沒在看報紙,理路就是這樣子啊。所以換言之,當我自己在做放生的時候,我要不要做恐怖的那一種?這樣子啊。
李叔叔:所以你可以繼續去做,但是自己要有一個……。
師父:對啊!放生要了解,它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而不是你放幾隻動物等於那個健康長壽,不是。就好像財布施是因,財富是果,不是你捐多少錢等於你賺多少錢,不是!捐這些錢是為了斷貪的,其實最後都是斷貪啦!因為你捨不得捐出去就是有貪嘛!你百般不願意,但終於也捐出去了,那你總是也不貪一點點了嘛。所以俗說,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它還跟你說有一個福德;可是佛法其實不講這個,這是因應六道輪迴眾生,因為他的根基淺薄,善根因緣福德不足,所以要「先以欲勾牽」。就好像驢子要跑到終點,重點是要跑到終點,不是牠能吃到什麼紅蘿蔔;可是你只要不掛紅蘿蔔牠就不跑了!所以這些的講法,包括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真的,好比你念佛期待阿彌陀佛來帶你去極樂世界,也是紅蘿蔔嘛!你只要常常看著紅蘿蔔,要往那邊跑,你總是會跑到嘛!是這個意思。
所以「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是這麼一回事,要不然布施真正的義理是叫你不要貪。布施度什麼時候完滿?當一個人完全沒有內在的慳貪了,沒有慳吝、貪求、貪慾這個,你布施度就完滿了啊。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叫做智慧,這六個都是藥,是因應我們眾生有什麼?貪慾、慳吝、慳貪都好,一樣的意思,惡行、瞋恨、懈怠、散漫、愚痴,我們有這六樣病,所以佛法才設下這六顆藥。「布施」對治你的「慳貪」,如果你沒有慳貪了,布施這顆藥不要吃了,不要再吃了,因為「藥到病除,病除藥亡」,病除了還吃藥叫做嗑藥啊。
你如果沒有「惡習氣」,你就不用「持戒」了,持戒是因為我們迷失,我們會做錯事情,身口意會不正確,不正確就造成我們錯誤的人生、結果,所以才用個戒律。戒律廣義來講叫做什麼?叫做「教戒」,而不是那個規範、規條,不是,它有層級之分。本來「戒」是什麼?我們的「本能」,美好本能流露的那個樣子就叫戒。因為我們迷失了,流露不出美好的本能,都用著我們的習氣在作用,所以我們把那個聖賢的樣子記下來,他會做什麼?他不會做什麼?這樣就變成一條一條的,我們只要照著這樣做,我們就回歸了,依聖教回歸性德,那時候一條一條叫做戒。所以,如果我們沒有壞的習氣,我們就不用持戒了,因為我們本來就是。
那麼,如果我們的心沒有「瞋恨」、負面的情緒,我們就不用「忍辱」。忍辱要有耐心,要伏得住!你不能遇到什麼事情馬上情緒就起來,火燒功德林呀,所以要修忍辱。如果你本來就沒有壞脾氣,你要忍什麼?沒東西讓你忍啊!所以就沒有忍辱了啊,你知道嗎?為什麼印度話本來是一個「忍」而已,譯經的法師來到中土加個「辱」字,那是因為他看到中國人有一個深度的執著,叫做「士可殺,不可辱」。所以他加上一個「辱」,因為你「不可辱」,那也是堅固的執著啊!而你堅固的執著,你就超越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表示你還有那個瞋恨心,不可辱,對立啊!而聖者是你侮辱我,我謝謝你;基督耶穌不也是嗎,這邊被打巴掌,還轉一邊讓你打,很多人不了解,說那不是愚痴嗎?不是!佛法的理論叫消業。這個人在過去生,如果你得罪他兩個巴掌,你轉另一邊給他,他會打,你再讓他打第三個他就打不下去了,因為這個能量抵消了,沒有這個作用力了,所以就沒有,這是一個高度智慧的行誼,消業啊。我們都是這樣啊,我們不是都只出一張嘴,我們比這個更嚴重!真的啊,所以這個叫做「忍辱」對治我們所謂的「瞋恨」嘛。
再來叫「精進」,為什麼要精進?因為我們會「懈怠、懶惰、散漫」,所以一事無成。如果一個人本來就很積極,你幹嘛還要在後面說:「你要積極一點」,你那時候就不對了呢,就超過他的負荷,那個就太過了,所以要「無過,無不及」。
再一個叫做「禪定」,因為我們人會散漫、散亂,「心思雜亂」對不對?這時候才要有一個禪定來對治啊。又因為我們「愚痴」,所以我們要修「智慧」,這以上的叫「六度」啊。那麼誰沒有這個了?佛就沒有了,佛本來就是這樣啊!我們幹嘛要每天吃藥,因為有病,我們才要當藥罐子啊;我們如果沒病,我們就不用吃藥,這樣就好了,所以「法是藥,眾生是病,應病與藥,隨方解縛,就路歸家」。所以放生的由來亦復如是。
一般你們講的吃素、放生這一類,在修學的綱目裡面屬於「無畏布施」,可是會的有用,不會的沒用,所以還是在那個會與不會的問題啊。而那個會不會的關鍵在哪裡?在於你明白與否。好比說,不是茶拿起來喝就會止渴,有的人也因為喝水嗆死的。真的啊,你們有沒有被嗆到的經驗?好不好受?嗆到後情緒馬上抓狂,都怪你(水),問題是如果沒有它(水),你也不能止渴。又好比說,太陽公公把我們照得熱得要命,前幾天我不知道台北怎麼樣?熱不熱?熱啊!你看人就開始在抱怨了;而在更早之前,一直下雨,也在抱怨,為什麼(太陽)不出來?你看,出來也抱怨,不出來也抱怨。可是你看,太陽公公平等無私,壞人好人它都一樣照,它不會說陽光來到這邊轉向,對這個人看不下去,轉向。所以,是我們自己的問題啊,我們常處暗室,眼睛瞳孔放大了,一下子看到光,我們難受,我們就說它不對!不是這樣子啊!問題是沒有它我也活不了啊,是這樣子。所以是會與不會啊,統統在這邊。
所以,佛法所有的一切方法都是善巧方便而設立的,「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就不用了。所以剛剛前面講「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本來就圓滿無瑕,是因為眾生迷惑、造業、受苦,顛倒是非。所以佛、如來因此一大事因緣而興出世,其實佛出現在這個人世間只有一件事情,祂就教你「覺悟」而已。祂沒有在教你要如何做經懺、要如何做善事的,統統沒有,因為你覺悟了你自己就會做了。可是,現在的人要直接覺悟不容易,因此從以前流衍到現在才有這些方法,而為什麼我們要尊重所有一切宗教的儀軌,原因在這邊。
在所有一切宗教的最原初都是沒有這些儀軌的,我們拿佛教來講好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只是什麼?像這樣講話,那有問題問了,我就回答,這樣而已,就這樣而已。你曾看過《大藏經》哪裡記載說,祂找一群人在那裡做梁皇寶懺、水陸法會?統統沒有啊!你有看到祂在超度死人嗎?沒有,都是在超度活人的。你要在沒死之前就超度啊,你死了再超度要花很大的力氣啊,所以以前佛法的法會,「會」是聚在一起,「法」就是在裡面傳授正確的理路。不是像現在的叩叩鏘的法會,不然你們去參加法會叩叩鏘,兩個鐘頭出來,你們學到什麼?啊,豁然開朗?我知道人生要怎麼對待眾生了嗎?沒有啊!你出來還是有疑惑,今天不知道有沒有保佑到?還是「貪」,對不對‧還是貪自己一己之私。所以很少人去做完法會之後說:「這個世界不知道有沒有少一點災難?」很少啊,我不能說沒有啦。
所以,正知正念論心不論事,是看你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在這件事情本身。當年永明延壽大師還沒有出家的時候,他在朝廷裡面做一個類似國稅局的小官,在管錢的意思。他常常偷盜,偷盜是不對的,對不對!而永明延壽大師當年就是盜用公款去放生,放放放,結果被抓到了,唯一死刑。結果這一個奏摺呈到皇帝那邊,皇帝看了也覺得怎麼有這樣的人你知道嗎?他看到也不知道要哭還是要笑,怎麼有人那麼笨啊,對不對?他偷拿錢被抓到,原因是他偷拿錢去放生。然而,古時候的皇帝少說也都有讀一些佛經的修養,比較有智慧,就交代這個監斬官說:這個依照國條還是要處死,可是呢,因為他這個個案特殊,你就在斬首他之前觀察他有沒有動容?意思就是會有害怕、會什麼的……,如果沒有就帶回來見我,如果有就斬掉。結果在斬之前,那個監斬官就問他啊!
監斬官:你害不害怕?
永明延壽大師:我不害怕!
監斬官:為什麼不害怕呢?
永明延壽大師:我一個人的命救活了無數無量的命,值得啊!值得啊!
大師因為沒有這個得失心,所以心一塵不染,我的存在就是一切蒼生的福祉,從來沒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五慾六塵、貪瞋癡慢、自私自利想過,這個人就叫做佛菩薩。所以,監斬官就把他帶到皇上面前,皇上就跟他說,好啊!開恩赦罪,免你死罪,那你也不能再幹這個官了,你以後想幹嘛?他跟皇上說:「我要出家」,而後來皇上回過頭來做他最大的護持。永明延壽大師是淨土宗大德,一位祖師啊,所以不是在那個事相上,是在起心動念啊。當然,我們現在不能學這種形式,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他的心,所以學了就錯了,觀念在這邊。
所以放生與否就像這樣,你的心是純正的?還是你是有所求功、求果的?還是你真的看到這隻動物很不捨,慈悲心油然而生,趕快把牠拿去適合牠的那個生存環境?通常有這種不捨之心,他就會為這個眾生考慮得很周到,他就不會隨便就丟了,你知道嗎?如果是要做功果、要讓人家拍拍手的,一定是……大家在喔!大家都在,然後開始演講,而那些生物在那邊曬太陽,曬到都快昏倒了,生物已經產生瞋恨心了,趕快做儀式。所以,如果大法會的放生,第一個關鍵要什麼?你要知道這個生物的生態,你要考慮符合現在民情,你要不會破害到生態的,你也不要把牠放了是會嚇到這些居民的,你都要考慮到啊!這是生物本身的考慮,再來是什麼?儀式的考慮,大法會要精簡務實,因為你時間拖得越長,牠的損害率越高,那你叫「放死」啊。
那麼大法會的義理,在放生而言是要接引初機用的,因為我們人很喜歡參加「活動」,真正上課沒幾個要來,所以法會法會,古時候的法會是什麼?是上課叫法會,也就是說以前廟啊、佛寺啊會掛那個幡幢,「究竟是風動還是幡動」的那個幡,那個是什麼意思?那個叫做宣傳。因為那時候沒有電視媒體,沒有這些印刷術,所以只要在佛寺的門口掛了那個,來來去去的他們這些弟子看到,就知道三天後有法師,法師是什麼意思?老師,有老師要來這邊講經說法,講經說法用現在的用詞叫做上課,或者是演講,我們可以去學習,是這樣。他們也沒有email可以傳,也沒有簡訊可以傳、電話來聯絡,所以他們就用這個幡,那就是一種宣傳,人家看到就知道了。
那時候的法會叫做上課,叫講座的意思。來到這邊,這個時代的法會有幾個,有一個叫超度死人用的,有一種叫做什麼?叫做活動,活嘛!要活才要動,那活動是為了幹嘛?活動是為了吸引人,吸引人的目的要做什麼,這個比較重要。因此有的人會去參加放生活動,所以你在那邊開示的時候,不是開示給這些眾生聽,是開示給與會的來賓,你們要透過放生的行為去長養你們的護生之心,最後長養出你們的慈悲之心。如果一切眾生皆有慈悲心,就不用放生了,因為沒有生物受苦受難,就不用了。但因為來到這個時代不是這樣啊!所以你只好要有這些儀軌再導回去,是這麼一回事!至於你說很恐怖,那個我不知道。
李叔叔:就放一堆蛇。
師父:不要說恐怖,有時候放的人自己也怕得要死,你說,是不是以後都不能放蛇?所以你看,蛇的業障多大,來到這個人間,好不容易有機會要被放生了,你看大家反對,牠不自在、不自主啊。「常樂我淨」的那個「我」沒有啊!所以,我不是在講我們自己而已,會學法的「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你看到這些眾生,你就知道生命多痛苦。牠本來被賣到蛇店是要被剖腹了,華西街?好不容易被人家買出來,高興一下而已,你看!以後都不能放了,因為有這些人的不明白,放錯了地方;那為什麼把牠放到人多的地方?這個要有智慧。
李叔叔:他們以為放生蛇,因為蛇比較有靈性,比較會有回報。
師父:就這樣啊!所以同一件事情有諸多目的啊!你看佛家都講總綱領「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所有學佛的人都知道,都願意去布施,可是為什麼他們福報的回受都不一樣?因為他的起心動念不一樣,所以是量大福大的問題。布施不是在外在的行為上而已,是在內心的行為。如果你越不求回饋的,你回饋越多。你說,牠會回來報恩嗎?靈性絕對會,當靈魂轉變成靈性的時候,什麼動物都很靈驗的,不是只有蛇而已。你如果了解這個,你比較有平等心,是隨緣隨分,而不是我去設定,那叫攀緣。你先設定那個蛇很靈,你去做你叫攀緣;那麼,你如果是隨順,最近有這個因緣,人家跟我說蛇,送蛇來,不知道要怎麼樣,我們把牠拿去放生,自自然然的啊。你也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明明只有五十元而已,你偏偏要買五千元的蛇,還要去借錢,這個就不對啊。
所以,布施要隨緣隨分,「隨緣」就輕輕鬆鬆、自自在在,應到了的意思,人家來找你了,或者是我生活當中遇到了,遇到叫隨緣,不是故意去找的;「隨分」就是我能力所及,這是最圓滿的布施。真正會的,這四個字(隨緣隨分)已經代表了清淨心了,所以這個人有沒有做那個行為也不重要了,可是偏偏都會去做,因為他會隨緣啊!所以他會去做啊。所以「事有心無,無住生心」,內心「無住」不執著啊,而對外的人事物努力積極去幫他們完善,「生心」啊,這樣的人是第一等積極人才。換言之,要學佛,有兩個角度講,你如果不是天下第一等人才,你沒有能力學佛,只能學學佛的先修班,透過先修班,期待自己學著學著成就天下第一等人才這樣。換言之,學佛最後的結果就是要變成天下第一等人才,天下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天下,不是一個國家叫天下,你在盡虛空、遍法界是第一等人才,這叫學佛。
所以,學佛不是說我很鬱卒,我要來出家;我感情失敗,要來出家;我跑路,我要來出家,不是這樣子。是你「識得一,萬事畢」,統統人生的問題都沒有了,你那時候才開始在學。所以要解決人生問題要怎麼辦?先修班嘛,那也不錯,六道輪迴都是先修班啊!如果從佛學常識來講,我們其實比較不想講常識,因為直接有智慧就好了,對不對?誰有資格學佛?阿羅漢!阿羅漢是學佛的那個最初門檻,就是說已經註冊了,註冊才能學;我們現在都還在補習班,大學聯招的補習班;祂(阿羅漢)是什麼?準新鮮人了,已經報名。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藏通佛,還不圓滿,還沒有契入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藏通佛再上去,藏通佛是所謂的十信位菩薩。信位有十個位次,到頂級十信位菩薩,再上去叫圓教初住菩薩,那時候真正是契入佛法。所以我們要有氣魄啊!不要聽一聽,等一下下課,不然約一約大家鳥獸散好了,「解散,唰!」這樣。
所以,佛陀無盡慈悲,設下一些善巧方便,要不然誰是佛?無事無作人,天下最閒的那個人叫做佛,沒有什麼煩惱啊,那不是最閒,對不對。遊縣吃縣、遊府吃府,那為什麼要應?因為應到了啊,那邊有人找,就去一下,歡樂一下;那邊找,又去一下;這邊要離開了,要去那邊,這邊不會留戀;在這邊的時候也不會去期待嚮往那邊,都活在當下,那個叫做佛啊。所以祂是流浪還是旅遊?就是抱著你們正確旅遊的心態過日子,那個叫學佛。每一間飯店都住過,都很高興,搬走了也不會留戀,反正後面還有更好的飯店,對不對。而我們人呢?什麼都放不下,沒房子住,我在流浪很鬱卒,而人家沒房子住,自由自在啊!「野地無糧天地寬」,「籠中有食湯鍋近」,我們常常做那個籠中有食的那一隻雞啊!在籠子裡面,人家每天把你餵得飽飽的,你說都不用努力,很好,也餓不到。問題是什麼?湯鍋近啊!把你餵飽的那一天,就是你要讓人家那個的那一天啊,對不對?野地無糧天地寬,那個野外的鳥在外面任你翱翔、任你飛,當然,如果野地多糧天地寬是最好的嘛,對不對?依報隨著正報轉啊。依報、正報還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啊,所以心現識變,要去把握住。
正知正念相對邪知邪見,本來也沒有一個正知正見可言,是因為相對性才講,所以這些都是善巧方便的工具而已。包括諸佛名號皆是巧名安立啊,所以有一個佛號,就表示有一種這樣生病的眾生,有兩個就表示有兩種,所以會有多少個佛號?以此推論,無量無邊,因為有無量無邊生病的眾生。
你有一個念就是生一個病,妄念,所以妄念有多少?無量無邊,所以才有這些對藥。因此,從某個角度來講,一切宗教都是佛法,從理體上說。因為一切宗教都希望你覺悟、開智慧,只是運作的人跟運作過程有閃失,沒有講清楚說明白,所以變成迷信。有時候迷信也比不信的好,迷信的人他還會怕因果報應,所以他還比較不容易去造惡,所以他的人生還可以維持一個偏安。那完全不信的,什麼都不怕,一直衝,人生越來越苦厄。那麼,當然希望透過迷信的基礎去提升,叫「正信」。「正信」就是把這些因果道理搞清楚弄明白,而不是一味妄求外在的諸神祇、諸佛菩薩來保佑我。遇到人生的苦境就用兩串蕉(兩手空空十支手指)到廟裡搶劫,或買幾個水果去賄賂,不是這一回事啊。
透過正知正念希望能夠提升到「真信」。你「正信」還不一定證實得到,而「真信」是最極致,就是你不但相信,你也證實到了。譬如說喝茶,我們喝到了,你喝到了,叫做真信。如果你知道有茶可以喝,會止渴,這些理路都知道,這個叫「正信」,可是你沒喝到(沒有證到);如果你期待人家喝茶而你就止渴,這個叫「迷信」;你不相信喝茶會止渴,這個叫「不信」。所以生活當中哪有一事離開佛法的?是我們有沒有常常提起觀照力而已。看來,不要說有沒有茶喝?好像大部分的人都還不願意耶。
對於放生有沒有比較了解?不能二分法。也期待你們能夠舉一反三,一聞千悟啊,放生是這麼一回事。那吃素是不是?去廟裡面拿香拜拜,去教堂裡面兩手禱告,都是不是這麼一回事,統統是啊!會的,拿香可以成就無上菩提;不會的,拿香一輩子,生命越來越慘,你知道嗎。會的叫教育,不會的叫迷信。拿香,一定有個對象,對象是和自己有緣的,有的是佛菩薩,有的是神,即便對象是個鬼,你都可以成就無上道。鬼啊!拜鬼王,拜鬼王不是因為你怕祂而叫祂饒恕你啊;是感恩鬼王,有這個機緣來到你這邊,你無盡善巧方便設下了這些貢具,讓我有機緣可以透過自己的體力勞力,去拿住三炷香點火,這整個過程讓我體會到一件事情,心火要自燃,不能期待外在,就好像我拿火去點香。我用我的心火燃出我內在的好能量,就像三炷香:戒、定、慧真香;我有沒有常常用「戒、定、慧」真香,去對待我周邊的人、事、物,用這個心境影響他們。因為香代表影響力、代表感染,那邊有人在點香,我在這邊聞到,就被感染了,所以為什麼是香而不是臭?都是這個理路啊。如果沒有來到你鬼王這邊,我沒有機會參到這一件事,所以感恩你。所以感恩鬼王是什麼?禮敬諸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是你過去生的造作,讓你今天變成鬼,我過去生造作,讓我變成這一輩子的人。如果你這一輩子比我努力,你未來可以成就無上道;我比你不努力,我未來下三惡道,所以機會均等。
佛法是平等法,立足點平等,它不是齊頭式平等。齊頭式平等是真不平等,因為有人努力而收穫,有人不努力也收穫啊,這樣哪裡有平等?甚至有人努力沒收穫,有人不努力卻有收穫,這個就不叫佛法。努力的有收穫,搞明白又努力的真收穫,搞不明白亂努力的也不收穫,合理啊!所以現在的人就是第一個關鍵沒有,叫「學」那一個字。「學、修、證」對不對,沒有學,哪來的修?沒有修,哪裡證實得了?所以學又不容易啊!「學」要清楚明白,就是你人生沒有絲毫的疑惑,叫學了。沒有疑惑你才能夠去做正確的,若我們帶著疑惑去盲修瞎練,終不成就,這很冤枉啊。所以不是外在對象的問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世音菩薩也是這樣成道的啊。
所以,大家在拜神拜佛都不知道祂在教我們什麼?就是說,當我們禮敬觀音的時候,我們只是祈求祂來千處祈求千處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來救我啊!這樣而已。你曾幾何時去感恩祂說:看到你就讓我想到慈悲。觀音代表慈悲,我有慈悲之心,我的能量場本來就好,水的結晶已幫你們證明了,對不對?我能量場好,我周邊人事物的結晶會因我而變好,所以我隨時隨處活在感恩、慈悲的日子裡,所以我隨時隨處統統幸福美滿,指數百分百,是這樣來的啊。
觀音禮敬完之後,換了另外一個殿,文殊菩薩。啊!感恩你提醒我人生要有智慧,不要跟著世間錯知錯見的人隨波流轉而毫無定見。可是同樣一個能夠成就美意的事,來到我們人類都變成最什麼?最邪惡的事、最恐怖的事,那要透過智慧才能審視。所以「智慧」又跟「聰明」不一樣,「聰明」裡面至少要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才堪稱是往「智慧」提升。「智慧」沒有形相,沒有儲存,了無一物,是你遇到問題的時候,產生能夠解決問題的生命狀態叫智慧。沒有問題是沒有智慧的,因為不用解決問題啊,所以那個生命狀態又歸零,那個叫根本智、般若智。
當我看到普賢菩薩的時候,禮敬祂,我也感恩祂,因為祂教我要落實、實踐,不能只出一張嘴。所以,普賢十大願王,一切諸菩薩不行普賢行,終不成圓滿佛,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最後一個關卡。換言之,地藏菩薩的大願表孝親尊師,如果沒有地藏菩薩,我們不懂得如何孝親尊師,所以孝親尊師提升觀音慈悲,提升文殊智慧,再提升,其實也不能講提升,是這些理路統統要去落實,所以總歸普賢十大願王,最後透過這四修德的圓滿,即為我們如來自性性德的圓顯。這樣,就不用坐在這裡了,我們也不用在這邊講了,我們在這邊講是學習、學修,對不對?因為若無眾生,一切諸佛不能成就佛道,所以生生世世乘願再來。
師父:看諸位有什麼疑惑?
時間過了?還有幾分?不能欠人家。今天在高速公路,喔!一直飆,「來不及怎麼辦?」「沒關係啦,阿雲你開車放心啦!」啊就到了,要下交流道,「這時間夠不夠?這時間來得及嗎?」「如果沒塞車就來得及啊!」果真都沒塞車。大台北今天特別慈悲,你看!怎麼學慈悲觀音,所以一事一人一物,無處不是諸佛菩薩所在處。所以菩薩行處學處,皆在無不時無不處,而菩薩所行所在之處,皆令眾生生歡喜心。
所以如果我們在學,就是把我們自己的丟掉,把「別人」的裝進來,只是那個「別人」的對象是什麼?你跟佛菩薩學,你就把佛菩薩的樣子……內裡的樣子、外在的樣子就塞進來,把自己的丟掉,你就成就了。因此,會的是這麼一念間,所以才講「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上上根人一念間解決了,因為他懂得理論方法方向啊。下下智人他不知道,所以他慢慢游啊,用試的,這邊試一下,唉!不知道有沒有,也不錯,可是,嗯!好像又若有所思,那邊又試一下,試無量劫了。無量劫,「劫」你們有概念了啦,不用再解釋了,看到劫就落落長,所以劫不是一般講劫難而已,是時間的計數單位,有大劫小劫來講。
師父:看諸位有什麼疑惑嗎?
「音通心地,聲達性海」,所以來到這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佛亦以音聲為佛事,我們亦無事啊。所以,音聲為佛事也希望諸位不要執著,只以唱歌才叫音聲,不是嘛!講話也是嘛,當然有很多人會說:「是!是!是!我們知道,不過如果有唱歌也是更好。」所以絲毫不得空過、休息。那有很多人不了解那個音聲,其實它也不過是一種順乎心性、順乎自然的一種對外流露表徵,希望諸位有因緣去聆聽含攝的時候,也能夠抱持著「聽而無聽」的生命狀態去領受,而不要太過於執著。畢竟「若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為什麼還要以色、聲、香、味、觸去行佛法?比如說色、光。哪有啊!人家在淨光天,釋迦牟尼佛多輕鬆,祂只要放光人家就知道了,都不用講話,講話還會沙啞,用放光的。現在我們人類很難理解,其實你們生活中也都有這個放光說法,你知道嗎?你們紅綠燈放紅光,你們不就知道要停下來;變綠燈,你們知道要走了,說法嘛,它讓你明白,你才不會被車子撞到,對不對。所以隨時隨處都這樣啊!電腦這些的不是都一樣嗎?所以要把心量擴大,你只要不執著你就可以去接納,你不執著,你心無塵埃,你一進來就感應道交,你就明白那個意思,所以音聲解讀亦復如是啊。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並釋義……
善知識啦,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感恩!
留言列表